CN210463259U - 风管机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及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63259U
CN210463259U CN201921469913.2U CN201921469913U CN210463259U CN 210463259 U CN210463259 U CN 210463259U CN 201921469913 U CN201921469913 U CN 201921469913U CN 210463259 U CN210463259 U CN 2104632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late
fan
heat exchanger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6991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辉
唐磊
朱江程
陈博强
刘小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46991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632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632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632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管机及空调,该风管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新风板及回风板,所述新风板与所述回风板连接并呈夹角设置,所述新风板开设有新风口,所述回风板开设有回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的进风端朝向所述回风板;及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及所述换热器沿所述回风板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换热器的进风端与所述回风板间隔设置形成进风空间,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进风空间设置。该风管机及空调具备出风量大的优点。

Description

风管机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管机及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调温设备已经成为建筑构成的必需部分。随着现代高层建筑及智能大厦的普及,诸如中央空调等调温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风管式空调机简称为风管机,是一种室内空调机,用于输送冷暖风,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备受用户喜爱。
然而,传统的风管机中,风机排风阻力大,致使风管机的出风量较低,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风管机中,风机排风阻力大,风管机的出风量较低,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风管机及空调,该风管机及空调具备出风量大的优点。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风管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新风板及回风板,所述新风板与所述回风板连接并呈夹角设置,所述新风板开设有新风口,所述回风板开设有回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的进风端朝向所述回风板;及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及所述换热器沿所述回风板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换热器的进风端与所述回风板间隔设置形成进风空间,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进风空间设置。
上述风管机在使用时,在风机的作用下,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进入壳体内,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进入壳体内,进而实现引进新风和回风,提升室内空气的质量和降低室内空气换热的损耗;进一步,由于传统的风机的出风口一般朝向壳体的内壁设置,此时当风机在出风时,容易与壳体的内壁发生撞击,降低风管机的出风量,而本申请中,将所述风机及所述换热器沿所述回风板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换热器的进风端与所述回风板间隔设置形成进风空间且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进风空间,此时,风机就可以将吸入的空气直接吹向所述进风空间,因而风机排出的空气更加容易进入所述换热器的进风端进行换热,风量损失较小进而对应增大了风管机的出风量;且无需额外设置导风件,节约壳体的内部空间。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沿所述回风板的长度方向投射在所述新风板上的投影存在重叠部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所述新风板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包括电机及风叶,所述电机相对所述风叶靠近所述新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风管机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接水盘用于接取所述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设置于所述换热器的底部,且所述换热器相对所述接水盘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接水盘之间的角度为a,其中,70°≤a<9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出风板,所述新风板及所述回风板固设于所述出风板的侧壁,且所述新风板、所述回风板及所述出风板两两呈夹角设置,所述出风板开设有排风口。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风管机。
上述空调在使用时,在风机的作用下,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进入壳体内,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进入壳体内,进而实现引进新风和回风,提升室内空气的质量和降低室内空气换热的损耗;进一步,由于传统的风机的出风口一般朝向壳体的内壁设置,此时当风机在出风时,容易与壳体的内壁发生撞击,降低风管机的出风量,而本申请中,将所述风机及所述换热器沿所述回风板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换热器的进风端与所述回风板间隔设置形成进风空间且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进风空间,此时,风机就可以将吸入的空气直接吹向所述进风空间,因而风机排出的空气更加容易进入所述换热器的进风端进行换热,风量损失较小进而对应增大了风管机的出风量;且无需额外设置导风件,节约壳体的内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风管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风管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风机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风管机;100、壳体;110、出风板;112、排风口;120、回风板;122、回风口;130、新风板;132、新风口;140、安装板;150、顶板;200、换热器;300、风机;310、风叶;320、电机;330、蜗壳;340、风机的出风口;400、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的一种风管机10,包括:壳体100、换热器200及风机300,壳体100包括新风板130及回风板120,新风板130与回风板120连接并呈夹角设置,新风板130开设有新风口132,回风板120开设有回风口122;换热器200设置于壳体100内,换热器200的进风端朝向回风板120;风机300设置于壳体100内,风机300及换热器200沿回风板120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换热器200的进风端与回风板120间隔设置形成进风空间,风机的出风口340朝向进风空间设置,风机300能够沿新风口132及回风口122吸入空气至壳体100内并沿风机的出风口340吹向换热器200的进风端。
上述风管机10在使用时,在风机300的作用下,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132进入壳体100内,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122进入壳体100内,进而实现引进新风和回风,提升室内空气的质量和降低室内空气换热的损耗;进一步,由于传统的风机的出风口340一般朝向壳体100的内壁设置,此时当风机300在出风时,容易与壳体100的内壁发生撞击,降低风管机10的出风量,而本申请中,将风机300及换热器200沿回风板120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换热器200的进风端与回风板120间隔设置形成进风空间且风机的出风口340朝向进风空间,此时,风机300就可以将吸入的空气直接吹向进风空间,因而风机300排出的空气更加容易进入换热器200的进风端进行换热,风量损失较小进而对应增大了风管机10的出风量;且无需额外设置导风件,节约壳体100的内部空间。有必要指出的是,长度方向为壳体100或回风板120中尺寸中长度数值较大的为长,不比其值大或者在“侧边”的为宽。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风机300和换热器200沿回风板120的长度方向投射在新风板130上的投影存在重叠部分,此时,风机300和换热器200在宽度方向上较为紧凑,进而可以减小壳体100的宽度;当风管机10安装于基体时,伸进基体内的部分就较少,进而有利于后期维修和维护。
如图2和图4所示,进一步,为了使室外新风更加顺畅的进入壳体100内,在本次实施例中,风机300的进风口朝向新风板130设置;优选地,风机300的进风口朝向新风口132设置,如此,可以使室外新风更加顺畅的通过新风口132吸入风机300的进风口。
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风机300包括电机320及风叶310,电机320相对风叶310靠近新风口132。在本次实施例的基础上,风机300为轴流风机300,如此,轴流风机300可以提升吸风量同时在使用时轴流风机300产生的噪音相对较低。在本次实施例中,轴流风机300包括蜗壳330,风叶310设置于蜗壳330内,蜗壳330开设有风机300的进风口及风机的出风口340。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风管机10还包括接水盘400,接水盘400设置于壳体100内,接水盘400用于接取换热器200产生的冷凝水,如此,避免换热器200产生的冷凝水对壳体100内的其他元器件造成损伤。
如图2和图3所示,具体到在本次实施例中,接水盘400设置于换热器200的底部,且换热器200相对接水盘400倾斜设置,如此,一方面可以降低壳体100的宽度,另一方面可以相对增加排风口112的分布宽度,换句话说可以增加排风口112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提升出风量。本次实施例的基础上,换热器200与接水盘400之间的角度为a,其中,70°≤a<90°,在该范围内,一方面可以降低接水盘400的宽度,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风管机中换热器200采用垂直设置于接水盘500的设置方式,在本次实施例中,通过将换热器200与接水盘400之间按上述角度设置,可以增加进风面积和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率。具体地,a可以为70°、75°、80°、85及90°。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壳体100还包括出风板110,新风板130及回风板120固设于出风板110的侧壁,且新风,130、回风板120及出风板110两两呈夹角设置,出风板110开设有排风口112,如此,经过换热器200换热后的空气经过排风口112排至室内;在本次实施例的基础上,换热器200的进风端设置于排风口112及回风板120之间。在本次实施例中,壳体100还包括顶板150和安装板140,壳体100由顶板150、安装板140、出风板110、两个新风板130及回风板120围成形成,顶板150与出风板110相对设置,安装板140与回风板120相对设置,两个新风板130相对设置。
如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风机3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换热器200设置于两个风机300之间,换热器200及风机300沿回风板120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且回风口122及新风口132为至少两个,一个新风口132、一个回风口122对应一个风机300,如此,在提升风管机10的吸风量和出风量,进一步,将换热器200及风机300沿回风板120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降低了壳体100的宽度,对风管机10进行减薄,利于后期维修。
值得一提的是,一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风管机10。
上述空调在使用时,在风机300的作用下,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132进入壳体100内,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122进入壳体100内,进而实现引进新风和回风,提升室内空气的质量和降低室内空气换热的损耗;进一步,由于传统的风机的出风口340一般朝向壳体100的内壁设置,此时当风机300在出风时,容易与壳体100的内壁发生撞击,降低风管机10的出风量,而本申请中,将风机300及换热器200沿回风板120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换热器200的进风端与回风板120间隔设置形成进风空间且风机的出风口340朝向进风空间,此时,风机300就可以将吸入的空气直接吹向进风空间,因而风机300排出的空气更加容易进入换热器200的进风端进行换热,风量损失较小进而对应增大了风管机10的出风量;且无需额外设置导风件,节约壳体100的内部空间。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新风板及回风板,所述新风板与所述回风板连接并呈夹角设置,所述新风板开设有新风口,所述回风板开设有回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的进风端朝向所述回风板;及
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及所述换热器沿所述回风板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换热器的进风端与所述回风板间隔设置形成进风空间,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进风空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沿所述回风板的长度方向投射在所述新风板上的投影存在重叠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所述新风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电机及风叶,所述电机相对所述风叶靠近所述新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接水盘用于接取所述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设置于所述换热器的底部,且所述换热器相对所述接水盘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接水盘之间的角度为a,其中,70°≤a<9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出风板,所述新风板及所述回风板固设于所述出风板的侧壁,且所述新风板、所述回风板及所述出风板两两呈夹角设置,所述出风板开设有排风口。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
CN201921469913.2U 2019-09-03 2019-09-03 风管机及空调 Active CN2104632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69913.2U CN210463259U (zh) 2019-09-03 2019-09-03 风管机及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69913.2U CN210463259U (zh) 2019-09-03 2019-09-03 风管机及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63259U true CN210463259U (zh) 2020-05-05

Family

ID=70432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69913.2U Active CN210463259U (zh) 2019-09-03 2019-09-03 风管机及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632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18663A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11345777U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111023545A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204880381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440340A (zh) 风管机及空调
CN210463259U (zh) 风管机及空调
CN110410876B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210463258U (zh) 风管机及空调
CN210463256U (zh) 风管机及空调
WO2019196959A1 (zh) 风机及屋顶机
CN217817100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210463255U (zh) 风管机及空调
CN210320334U (zh) 风机盘管及设有其的空调
CN107314604B (zh) 一种风冷冰箱的风循环系统及风冷冰箱
CN21039923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210832252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440338A (zh) 风管机及空调
KR100429235B1 (ko) 천장 부착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301996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613121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3931186U (zh) 送风组件、壁挂机和空调系统
CN112303979A (zh) 一种冰箱及其压缩机仓散热结构
CN21301996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846359U (zh) 暖通空调机的新风换气机组
CN217235834U (zh) 空调柜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