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1462U -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11462U
CN212511462U CN202021074987.9U CN202021074987U CN212511462U CN 212511462 U CN212511462 U CN 212511462U CN 202021074987 U CN202021074987 U CN 202021074987U CN 212511462 U CN212511462 U CN 2125114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exhaust
fresh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7498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先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7498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114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114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114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新风装置包括壳体、新风风轮及排风风轮,壳体内设有新风通道、层叠且相互隔离的新风腔和排风腔,壳体的一侧面开设有与排风腔连通的排风入口,壳体与排风入口所在侧面相交的侧面开设有第一新风进口及排风出口,第一新风进口通过新风通道与新风腔的进风端连通,排风出口与排风腔连通;新风风轮设于新风腔内;排风风轮设于排风腔内。本实用新型新风装置能耗低、气流流路简单、结构紧凑。

Description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带有新风功能空调的目前已成为高端产品的一个发展方向。现有的家用新风空调,大多数只能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经净化滤网及风机后排放到室内;该方案空气处理模式单一,只能往室内引入新风,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由于夏季室外空气温度高于室内空气,冬季室外空气温度低于室内空气,为了减小能耗,一般都在新风装置中设置全热换热器,夏季利用室内低温排风来冷却室外新风,冬季利用室内高温空气来加热室外新风。这种设置全热换热器的新风系统可以降低空调的负荷,减小能耗。但是,这种新风装置由于设置了全热换热器,使得空气阻力增大,导致风机能耗增大。全热换热器的全热换热效率一般在60%左右,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换热效率还会大幅度下降。同时在新风装置内设置全热换热器,会使得新风装置内的气流流路复杂化,且增大整个新风装置的体积。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装置,旨在解决上述提出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风装置包括壳体、新风风轮和排风风轮;
所述壳体内设有新风通道、层叠且相互隔离的新风腔和排风腔,所述壳体的一侧面开设有与所述排风腔连通的排风入口,所述壳体与所述排风入口所在侧面相交的侧面开设有第一新风进口及排风出口,所述第一新风进口通过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新风腔的进风端连通,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排风腔连通;
新风风轮设于所述新风腔内;
排风风轮设于所述排风腔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主壳及第一风道壳,所述主壳内限定出所述新风腔和所述排风腔,所述主壳上开设有所述排风入口,所述主壳背离所述排风入口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新风腔连通的第二新风进口,所述第一风道壳罩设于所述第二新风进口处,所述第一风道壳内形成所述新风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壳具有与所述排风入口所在侧面及所述第二新风进口所在侧面相邻的第一侧面;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风道壳,所述第二风道壳罩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及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风道壳上开设有所述第一新风进口及所述排风出口,所述第一风道壳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新风进口连通的过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壳邻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新风腔连通的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罩设于所述新风出口的第三风道壳,所述第一风道壳、所述第二风道壳及所述第三风道壳分设于所述主壳两两相邻的三个侧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道壳具有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一新风进口的进风方向相一致,所述第二出风口至少设置有两个,两所述第二出风口分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相对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道壳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二风道壳分隔为相互隔离的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第一新风进口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壳的进风侧,所述排风出口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壳的出风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新风风轮与所述排风风轮同轴设置,且分别设于所述驱动电机的两侧输出轴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轮及所述排风风轮为离心风轮,所述第二新风进口对应所述新风风轮的进风端设置,所述排风入口对应所述排风风轮的进风端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新风风轮的进风侧和/或出风侧设有所述净化组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壳内对应所述第二新风进口安装有净化组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轮的出风侧设有辅热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风管转接座,所述风管转接座内设置有风阀,所述第二新风进口和/或所述排风出口连接有所述风管转接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及安装于所述机壳内的新风装置;
所述机壳上设有新风过口、排风过口、回风口和新风出风口;
所述新风装置包括壳体、新风风轮和排风风轮;
所述壳体内设有新风通道、层叠且相互隔离的新风腔和排风腔,所述壳体的一侧面开设有与所述排风腔连通的排风入口,所述壳体与所述排风入口所在侧面相交的侧面开设有第一新风进口及排风出口,所述第一新风进口通过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新风腔的进风端连通,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排风腔连通;
新风风轮设于所述新风腔内;
排风风轮设于所述排风腔内;
所述新风装置的第一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过口连通,所述新风装置的排风出口与所述排风过口连通,所述新风装置的排风入口与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新风装置的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出风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通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及安装于所述机壳内的新风装置;
所述机壳上设有新风过口、排风过口、回风口和新风出风口;
所述新风装置包括壳体、新风风轮和排风风轮;
所述壳体内设有新风通道、层叠且相互隔离的新风腔和排风腔,所述壳体的一侧面开设有与所述排风腔连通的排风入口,所述壳体与所述排风入口所在侧面相交的侧面开设有第一新风进口及排风出口,所述第一新风进口通过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新风腔的进风端连通,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排风腔连通;
新风风轮设于所述新风腔内;
排风风轮设于所述排风腔内;
所述新风装置的第一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过口连通,所述新风装置的排风出口与所述排风过口连通,所述新风装置的排风入口与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新风装置的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出风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新风装置通过使得壳体内设有新风通道、层叠且相互隔离的新风腔和排风腔,壳体上开设有与排风腔连通的排风入口,在壳体与排风入口所在侧面相交的侧面开设有第一新风进口与排风出口,第一新风进口通过新风通道与新风腔的进风端连通,排风出口与排风腔连通。便可实现排风风轮的进出风和新风风轮的进出风,相比于在壳体相对两侧增设空间以实现排风风轮的进出风和新风风轮的进出风而言,使得整个新风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整机在单一维度上的占用空间更少。且使得新风流路和排风流路位于壳体的两侧,相比于传统的新风流路和排风流路交错的形式,使得新风装置内的气体流路更加简单,从而风损小,风量大,整机能耗低、能效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风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新风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新风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沿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沿C-C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沿D-D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新风装置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中新风装置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空调室内机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空调室内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空调室内机沿E-E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新风装置 120 第一风道壳 150 驱动电机
110 主壳 121 新风通道 160 净化组件
111 新风腔 122 过风口 170 辅热装置
112 排风腔 130 第二风道壳 180 风管转接座
113 新风风轮 131 第一新风进口 190 风阀
114 排风风轮 132 排风出口 200 机壳
115 排风入口 133 隔板 210 新风过口
116 第二新风进口 140 第三风道壳 220 排风过口
117 第一侧面 141 第一出风口 230 回风口
118 新风出口 142 第二出风口 240 新风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装置,可单独使用,或用于空调室内机、净化机、空气机等设备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包括壳体、新风风轮113和排风风轮114。壳体内设有新风通道121、层叠且相互隔离的新风腔111和排风腔112,壳体的一侧面开设有与所述排风腔112连通的排风入口115,壳体与所述排风入口115所在侧面相交的侧面开设有第一新风进口131及排风出口132,所述第一新风进口131通过所述新风通道121与所述新风腔111的进风端连通,所述排风出口132与所述排风腔112连通;新风风轮113设于新风腔内;排风风轮114设于排风腔112内。具体地,壳体对应新风腔111开设有与新风腔111相连通的新风出口118。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整体可以呈正方体或长方体等形状。新风腔111和排风腔112可以由壳体的内壁面形成,也可以由设置在壳体内的蜗壳形成,则形成新风腔111和排风腔112的蜗壳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新风腔111与排风腔112层叠且相互隔离,则使得新风风轮113及排风风轮114层叠且相互隔离。新风风轮113和排风风轮114可以由两个电机独立驱动转动,也可以由一个电机同时驱动转动,此时可使得新风风轮113与排风风轮114沿其轴向排布。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新风进口131通过新风管与室外连通,以引入室外新风,排风出口132通过污风管与室外连通,以将室内污风排至室外。通过将排风出口132及第一新风进口131均设置在壳体与排风入口115所在侧面相交的侧面上,则使得连接室外的管路均设置在新风装置100的同一侧,简化管路、便于接管,同时使得整个新风装置100的外观一致性更佳。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壳体的一侧面开设有与所述排风腔112连通的排风入口115,在壳体与所述排风入口115所在侧面相交的侧面开设有第一新风进口131及排风出口132,也即将气流通道分散至主壳110的宽度、长度、高度中的其中两个维度上,从而在满足整机吸入室外新风和排出室内污风的功能的情况下,使得整机的结构更加紧凑,在单一维度上的占用空间更小。第一新风进口131通过新风通道121与第二新风进口116连通,则新风通道121与新风腔111可以层叠设置。新风风轮113在新风腔111内运行,通过负压的作用将室外新风从第一新风进口131吸入到新风通道121内,然后通过进入到新风腔111内,随后从新风出口118吹出,进入到室内,以为室内引入新风。排风风轮114在排风腔112内运行,通过负压的作用将室内污风通过排风入口115吸入排风腔112内,并通过排风出口132吹出至室外,以实现排出室内污风。如此,使得新风装置100具备新风功能和排污风功能,在能够为室内引入新鲜空气的同时,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至室外,换新风效率更高,能更好的满足用户对于室内空气新鲜度的需求。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新风风轮113与排风风轮114为离心风机,新风风轮113及排风风轮114为离心风轮,第二新风进口116对应新风风轮113的进风端设置,排风入口115对应排风风轮114的进风端设置。且使得新风出口118对应新风风轮113的出风端设置。离心风机具有体积小、噪音小、风量大等优势。通过使得排风入口115对应排风风轮114的进风端设置,排风出口132设置在第二风道壳130上,也即对应排风风轮114的径向,则使得气流直接由排风风轮114的轴向进入,径向出风,缩短整个室内排风的气流流路,进而减小风阻及简化结构,使得整机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且通过使得新风出口118对应新风风轮113的出风端设置,则使得气流直接由排风风轮114的径向吹出,缩短新风出风气流流路,从而减小风阻,使得整机结构更加紧凑。为了提高风量、减小风损和噪音,在排风入口115的周围设置排风蜗壳导风圈,在第二新风进口116的周围设置新风蜗壳导风圈,以使得新风蜗壳导风圈密封连接壳体与新风蜗壳,排风蜗壳导风圈密封连接壳体与排风蜗壳。
本实用新型新风装置100通过使得壳体内设有新风通道121、层叠且相互隔离的新风腔111和排风腔112,壳体的一侧面开设有与所述排风腔112连通的排风入口115,壳体与所述排风入口115所在侧面相交的侧面开设有第一新风进口131及排风出口132,第一新风进口131通过新风通道121与所述新风腔111的进风端连通。便可实现排风风轮114的进出风和新风风轮113的进出风,相比于在壳体相对两侧增设空间以实现排风风轮114的进出风和新风风轮113的进出风而言,使得整个新风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紧凑、整机在单一维度上的占用空间更少。且使得新风流路和排风流路位于壳体的两侧,相比于传统的新风流路和排风流路交错的形式,使得新风装置100内的气体流路更加简单,从而风损小,风量大,整机能耗低、能效高。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6至图9,所述壳体包括主壳110及第一风道壳120,所述主壳110内限定出所述新风腔111和所述排风腔112,所述主壳110上开设有所述排风入口115,所述主壳110背离所述排风入口115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新风腔连通的第二新风进口116,所述第一风道壳120罩设于所述第二新风进口116处,所述第一风道壳120内形成所述新风通道121。
在本实施例中,主壳110可以呈正方体或长方体等形状。第一风道壳120密封罩设在第二新风进口116处。第一风道壳120与主壳110之间的连接可以为螺钉连接、粘接等,也可以使得第一风道壳120与主壳110一体成型设置。通过使得第一风道壳120罩设在第二新风进口116处,使得新风腔111、排风腔112与新风通道121相互层叠设置,则使得整个壳体的结构更加紧凑。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至图9,所述主壳110具有与所述排风入口115所在侧面及所述第二新风进口116所在侧面相邻的第一侧面117;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风道壳130,所述第二风道壳130罩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120及所述第一侧面117,所述第二风道壳上130开设有所述第一新风进口131及所述排风出口132,所述第一风道壳120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新风进口116连通的过风口12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面117同时与排风入口115所在侧面及第二新风进口116所在侧面相邻。第一风道壳120及第二风道壳130敞口的一端罩设在主壳110上,第二风道壳130罩密封设置在第一风道壳120及主壳110的第一侧面117。则第一风道壳120与第二风道壳130罩设于主壳110的相邻两个侧面,也即将气流通道分散至主壳110的宽度、长度、高度中的其中两个维度上,从而在满足整机吸入室外新风和排出室内污风的功能的情况下,使得整机的结构更加紧凑,在单一维度上的占用空间更小。第二风道壳130与主壳110和第一风道壳120之间的连接可以为螺钉连接、粘接等,也可以使得第二风道壳130与主壳110和第一风道壳120一体成型设置。
第一新风进口131通过第一风道壳120与第二新风进口116连通。新风风轮113在新风腔111内运行,通过负压的作用将室外新风从第一新风进口131吸入到第二风道壳130内,并通过过风口122进入到第一风道壳120内的新风通道121内,然后通过第二新风进口116进入到新风腔111内,随后从新风出口118吹出,进入到室内,以为室内引入新风。排风风轮114在排风腔112内运行,通过负压的作用将室内污风通过排风入口115吸入排风腔112内,并进入到第二风道壳130内,通过排风出口132吹出至室外,以实现排出室内污风。如此,使得新风装置100具备新风功能和排污风功能,在能够为室内引入新鲜空气的同时,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至室外,换新风效率更高,能更好的满足用户对于室内空气新鲜度的需求。且仅通过罩设在主壳相邻两侧第一风道壳120及第二风道壳130,相比于在主壳110相对两侧增设空间以实现排风风轮114的进出风和新风风轮113的进出风而言,使得整个新风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紧凑、整机在单一维度上的占用空间更少。
在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照图1至图9,主壳110邻近第一侧面117的侧面上开设有与新风腔111连通的新风出口118,新风装置100还包括罩设于新风出口118的第三风道壳140,第一风道壳120、第二风道壳130及第三风道壳140分设于主壳110两两相邻的三个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风道壳140与主壳110之间的连接可以为螺钉连接、粘接等,也可以使得第三风道壳140与主壳110一体成型设置。为了使得整机性能更佳,使得第三风道壳140密封罩设在新风出口118处。新风进入新风腔111内后,由新风出口118流向第三风道壳140,随后通过第三风道壳140吹出至室内。通过设置第三风道壳140,可以改变新风出风的出风方向。则可以在第三风道壳140的周向、顶壁上开设出风口,以实现室内的新风出风。第一风道壳120、第二风道壳130及第三风道壳140分设在主壳110两两相邻的三个侧面,也即使得第一风道壳120、第二风道壳130及第三风道壳140设置在主壳110的长、宽、高三个维度上。如此,能够避免主壳110同一个维度方向上的长度过长,则使得整个新风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在单一维度上的占用空间更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三风道壳140,使得新风直接由新风出口118吹出至室内。在其他实施例中,新风出口118也可以开设在主壳110相对第一侧面117的侧面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8及图9所示,第三风道壳140具有第一出风口141及第二出风口142,第一出风口141与第二出风口142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通过在第三风道壳140上设置第一出风口141及第二出风口142,且使得两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则能够实现多向出新风。一方面增大新风出风量,另一方面可根据用户需求选择合适的新风出风方向。第一出风口141与第二出风口142的出风方向可以为上、下或周向出风。
具体而言,第一出风口141的出风方向与第一新风进口131的进风方向相一致,第二出风口142至少设置有两个,两第二出风口142分设于第一出风口141的相对两侧。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新风进口131及排风出口132通常设置在新风装置100的后侧面,此处以新风装置100的安装方向为准,定义第一新风进口131所在侧面为后侧面,则第二风道壳130罩设在主壳110的后侧面,排风入口115及第一风道壳120位于主壳110的左右两侧面,第三风道壳140设置在主壳110的顶壁面。第一出风口141的出风方向与第一新风进口131的进风方向相一致,则可以使得两者出风方向相平行,也可以呈不小于10度的夹角设置。通过使得第一出风口141的出风方向与第一新风进口131的进风方向相一致,则第一出风口141朝新风装置100的前侧出风。两个第二出风口142分设在第一出风口141的左右两侧,朝新风装置100的左右两侧出风。如此,使得整个新风装置100能够实现前侧、左侧、右侧三面出风,有效提升整体出风风量及出风维度,且分散单个出风口的出风量,避免大量的风直吹用户,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当然,还可以在第一出风口141的顶部和后侧设置第二出风口142,以实现多维度出风。为了使得出风效果更佳,使得第三风道壳140包括第一出风筒及设于第一出风筒两侧的第二出风筒,第一出风筒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41,第二出风筒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口142。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第二风道壳130内设置有隔板133,隔板133将第二风道壳130分隔为相互隔离的进风侧和出风侧,第一新风进口131位于第二风道壳130的进风侧,排风出口132位于第二风道壳130的出风侧。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风道壳130罩设在主壳110的第一侧面117和第一风道壳120时,隔板133与第一侧面117和第一风道壳120抵接,以将第二风道壳130、第一侧面117和第一风道壳120共同围合形成的空间分隔为进风侧和出风侧。第二风道壳130的进风侧与第一风道壳120的内腔连通,第二风道壳130的出风侧与排风腔112连通。使得第一新风进口131位于第二风道壳130的进风侧,排风出口132位于第二风道壳130的出风侧,则使得室外新风进风与室内污风排风在第二风道壳130内相互隔离,互不影响,进而提高整机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新风装置100还包括驱动电机150,新风风轮113与排风风轮114同轴设置,且分别设于驱动电机150的两侧输出轴上,以驱动新风风轮113和/或排风风轮114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电机150为双输出轴电机,新风风轮113和排风风轮114分别设置在驱动电机150的其中一个输出轴上。驱动电机150可以驱动新风风轮113和排风风轮114同时转动,也可以只选择驱动新风风轮113和排风风轮114的其中一个转动。此时,可以使得新风风轮113和排风风轮114均通过离合式联轴器设置在驱动电机150的输出轴上。则在仅需要开启室内引入新风时,可将排风风轮114与驱动电机150相连的离合式联轴器松脱,使得驱动电机150的功率全部用来驱动新风风轮113转动,从而达到提高新风风量的效果。在仅需要开启室外排出污风时,可将新风风轮113与驱动电机150相连的离合式联轴器松脱,使得驱动电机150的功率全部用来驱动排风风轮114转动,从而达到提高排风风量的效果。通过使得同一个驱动电机150驱动新风风轮113和排风风轮114转动,减少了一套驱动结构,简化了新风装置100的结构,且使得整个新风装置100的集成度高,结构紧凑,从而有效减小新风装置100的体积及占用空间。可在驱动电机150外罩设电机盖,以防止电机受到外力损坏。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2、图3、图6至图9所示,新风装置100还包括净化组件160,新风风轮113的进风侧和/或出风侧设有净化组件160。该净化组件160具体可以包括HEPA网、活性炭网、甲醛、VOC、TVOC、甲苯等气态污染物过滤网、静电除尘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设置净化组件160,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净化,从而保证吹入室内的新风为经过净化后的新风,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具体可以在第一风道壳120和/或第三风道壳140上设置净化组件160,也可以在第二新风进口116和/或新风出口118处设置净化组件160。还可以设置滤网安装支架,用于容纳净化滤网。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壳120内对应第二新风进口116安装有净化组件160。可通过在第一风道壳120内设置安装位,以供净化组件160安装。通常,净化组件160为可清洗的装置,则还需使得净化组件160便于拆装。可在第一风道壳120的侧壁开设插口,以供净化组件160插入第一风道壳120内。通过将净化组件160安装在第一风道壳120内,充分利用第一风道壳120内的空间,使得进入新风腔111内的气流均经过净化组件160净化,从而使得整机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新风风轮113的出风侧设有辅热装置170。辅热装置170具体可以采用陶瓷PTC或电加热管的形式。辅热装置170可以设置在主壳110的新风出口118处,也可以设置在第三风道壳140的出风口或进风口处,还可以在主壳110的新风出口118处及第三风道壳140内均设置该辅热装置170,以提高加热效率。经试验表明,在新风装置100内设置热交换器,对新风的换热效果并不显著,且使得整体结构复杂、体积大,能耗低。而通过设置辅热装置170,能够对引入室外冷新风进行加热,满足室内新风出风温度需求,则不必设置热交换器,从而能够简化新风装置100的结构,使得新风风轮113和排风风轮114的体积可以更大,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以提高整个新风装置100能效。
在一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0还包括风管转接座180,风管转接座180内设置有风阀190,第二新风进口116和/或排风出口132连接有风管转接座180。风管转接座180一头连接第二风道壳130的第一新风进口131或排风出口132,另一头连接新风管或污风管,风管转接座180内设置的风阀190用来打开或关闭风管与第二风道壳130之间的通道,以切换新风装置100的工作模式。风阀190与新风装置100的控制器连接,以实现控制风阀190的开关。通过使得风管连接座连接第二新风进口116/排风出口132和新风管/污风管,则使得接管更加方便快捷,且便于机器的维修和拆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具体可以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下均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如图10至图13所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200和安装于机壳200内的新风装置100,机壳200上设有新风过口210、排风过口220、回风口230和新风出风口240;该新风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新风装置100安装于机壳200内,新风装置100的第一新风进口131与新风过口210连通,新风装置100的排风出口132与排风过口220连通,新风装置100的排风入口115与回风口230连通,新风装置100的新风出口118与新风出风口240连通。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机壳200整体呈上下延伸设置。其中,机壳200可以由前壳、后壳、底座、顶盖等组成;前壳由一块或多块组成,前壳设置有空调出风口,还可以设置新风出风口240;后壳由一块或多块组成,设置有空调回风通道,还可以设置新风回风口230、新风过口210及排风过口220。机壳200内还设置有室内换热器部件、空调风机部件、控制部件、空气处理模块等。空调风机部件由贯流风机、离心风机、轴流风机、斜流风机的一种或多种装配而成。当空调室内机开启新风模式时,新风装置100运行,新风风轮113工作,将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过口210引入新风装置100的第一新风进口131,依次流经第二风道壳130、第一风道壳120后通过第二新风进口116进入到新风腔111内,随后通过新风出口118进入到第三风道壳140中,最后通过机壳200上的新风出风口240吹入室内,以实现新风送风。当空调室内机开启排污风模式时,新风装置100运行,排风风轮114工作,将室内污风通过回风口230引入新风装置100的排风入口115,依次流经排风腔112、第二风道壳130后,通过机壳200的排风过口220由排风出口132引出,以实现将室内的污浊气体排出,进而实现洁净室内空气,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通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外机,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新风通道、层叠且相互隔离的新风腔和排风腔,所述壳体的一侧面开设有与所述排风腔连通的排风入口,所述壳体与所述排风入口所在侧面相交的侧面开设有第一新风进口及排风出口,所述第一新风进口通过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新风腔的进风端连通,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排风腔连通;
新风风轮,设于所述新风腔内;以及
排风风轮,设于所述排风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壳及第一风道壳,所述主壳内限定出所述新风腔和所述排风腔,所述主壳上开设有所述排风入口,所述主壳背离所述排风入口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新风腔连通的第二新风进口,所述第一风道壳罩设于所述第二新风进口处,所述第一风道壳内形成所述新风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具有与所述排风入口所在侧面及所述第二新风进口所在侧面相邻的第一侧面;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风道壳,所述第二风道壳罩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及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风道壳上开设有所述第一新风进口及所述排风出口,所述第一风道壳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新风进口连通的过风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邻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新风腔连通的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罩设于所述新风出口的第三风道壳,所述第一风道壳、所述第二风道壳及所述第三风道壳分设于所述主壳两两相邻的三个侧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风道壳具有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呈夹角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一新风进口的进风方向相一致,所述第二出风口至少设置有两个,两所述第二出风口分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相对两侧。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壳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二风道壳分隔为相互隔离的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第一新风进口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壳的进风侧,所述排风出口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壳的出风侧。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新风风轮与所述排风风轮同轴设置,且分别设于所述驱动电机的两侧输出轴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轮及所述排风风轮为离心风轮,所述排风入口对应所述排风风轮的进风端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新风风轮的进风侧和/或出风侧设有所述净化组件。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壳内对应所述第二新风进口安装有净化组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轮的出风侧设有辅热装置。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风管转接座,所述风管转接座内设置有风阀,所述第二新风进口和/或所述排风出口连接有所述风管转接座。
14.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新风过口、排风过口、回风口和新风出风口;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装置的第一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过口连通,所述新风装置的排风出口与所述排风过口连通,所述新风装置的排风入口与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新风装置的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出风口连通。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相连通。
CN202021074987.9U 2020-06-11 2020-06-11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25114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74987.9U CN212511462U (zh) 2020-06-11 2020-06-11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74987.9U CN212511462U (zh) 2020-06-11 2020-06-11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11462U true CN212511462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394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74987.9U Active CN212511462U (zh) 2020-06-11 2020-06-11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114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19975A (zh) * 2022-08-25 2022-1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19975A (zh) * 2022-08-25 2022-1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49787U (zh) 一种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201083419Y (zh) 配置离心风机的空调扇
CN21371328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762693B (zh) 多功能双向流新风机
CN212511462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006834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514135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719897A (zh) 多功能空调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1695286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7464650U (zh) 用于风管机的室内机及风管机
CN21274671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618748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2319915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511492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12842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01929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8847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1289873C (zh) 使用单电机双叶轮风机强制通风的空调机
CN2665581Y (zh) 一种双向换气机
CN206739429U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216522029U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CN214501452U (zh) 一种多风轮新风空调
CN217057724U (zh) 全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319894U (zh) 空调器
CN212511491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