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82790U - 一种电控盒以及三联供热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控盒以及三联供热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82790U
CN220582790U CN202322208128.4U CN202322208128U CN220582790U CN 220582790 U CN220582790 U CN 220582790U CN 202322208128 U CN202322208128 U CN 202322208128U CN 220582790 U CN220582790 U CN 2205827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ounting
control box
heat pump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0812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镇雄
李红军
吕文彬
蔡念宗
梁勇超
李思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TCL Intelligent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TCL Intelligent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TCL Intelligent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TCL Intelligent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0812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827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827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827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控盒以及三联供热泵,涉及热泵技术领域。本申请提供的电控盒通过在电控盒的安装板的一侧设置加强板,且加强板与安装板固定连接,在电控盒装配至三联供热泵内时,所述安装板的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安装板的另外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一中隔板上,所述加强板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二中隔板上,也即,本申请中的电控盒安装在三联供热泵上时,电控盒能够同时承载在第一侧板、第一中隔板以及第二中隔板上,从而使第一侧板、第一中隔板以及第二中隔板共同分担电控盒的重量,从而提高电控盒的安装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控盒以及三联供热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控盒和三联供热泵。
背景技术
为了使热泵的结构更紧凑,现有的电控盒一般是竖直固定在中隔板上。但这样对中隔板的承托力的要求很高,因为电控盒的长度方向是与中隔板的延伸方向一致,所以电控盒分布在中隔板两侧的重量不一致是会导致中隔板受力不均匀。
对于三联供热泵而言,其电路板尺寸更大,其电控盒需要做的更大,若电控盒仍竖直固定在中隔板上,则对中隔板的承托力的要求更高,若电控盒横放在中隔板和侧板之间,则电控盒的一端只能悬空,也即,现有的电控盒在三联供热泵中无论是竖向固定还是横向固定安装均会导致热泵的结构不稳定。
此外,现有的三联供热泵中仅在底板上设置一个中隔板,导致压缩机和水力模块安装在底板上的同一区域,导致三联供热泵的装配效率较低,结构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控盒以及三联供热泵,以解决现有的电控盒安装在三联供热泵存在结构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的电控盒,用于三联供热泵,所述三联供热泵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一中隔板和第二中隔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中隔板和所述第二中隔板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电控盒包括: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用于固定电路板;
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板沿所述安装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所述电控盒装配至三联供热泵内时,所述安装板的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安装板的另外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一中隔板上,所述加强板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二中隔板上远离。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还包括折弯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安装板平行设置,所述折弯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加强板之间,所述折弯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折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所述折弯板以及所述加强板呈字母“Z”形的连接结构。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上设有可视窗。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弯板上设有走线孔。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折弯板的一端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用于容置所述第一中隔板。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所述折弯板以及所述加强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折弯板的一端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呈字母“L”形,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侧板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的顶部设有折边,所述折边用于连接所述第二中隔板。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三联供热泵,所述三联供热泵包括:
底板、第一侧板、第一中隔板和第二中隔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中隔板和所述第二中隔板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以及所述的电控盒。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包括风侧换热机构安装区,压缩机安装区以及水力模块安装区;
所述压缩机安装区位于所述第一中隔板和所述第二中隔板之间;所述水力模块安装区位于所述第一中隔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所述风侧换热机构安装区位于第二中隔板远离所述第一中隔板的一侧。
本申请提供的电控盒通过在电控盒的安装板的一侧设置加强板,且加强板与安装板固定连接,在电控盒装配至三联供热泵内时,所述安装板的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安装板的另外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一中隔板上,所述加强板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二中隔板上,也即,本申请中的电控盒安装在三联供热泵上时,电控盒能够同时承载在第一侧板、第一中隔板以及第二中隔板上,从而使第一侧板、第一中隔板以及第二中隔板共同分担电控盒的重量,从而提高电控盒的安装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三联供热泵的室外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室外机的局部爆炸图;
图3为图1中室外机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室外机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室外机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室外机的第四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电控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电控盒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室外机;10、外壳组件;11、顶壁;12、底板;121、风侧换热机构安装区;122、压缩机安装区;123、水力模块安装区;13、左侧壁;14、右侧壁;15、前侧壁;151、第一子侧壁;152、第二子侧壁;16、第一中隔板;17、第二中隔板;171、翻边;20、电控盒;21、电路板;22、安装板;221、第一折边;222、第二折边;223、安装孔;224、第三折边;225、第一避让槽;23、加强板;231、可视窗口;232、第四折边;24、折弯板;241、走线孔;30、风侧换热机构;31、风侧换热器;32、风叶组件;40、压缩机;50、水力模块;51、氟水换热器;52、膨胀罐;53、水泵;54、电加热器;H、高度方向;L、长度方向;W、宽度方向。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三联供热泵,包括外壳组件10和设置在外壳组件10内的电控盒20、风侧换热机构30、压缩机40以及水力模块5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三联供热泵也称空气源热泵三联供。空气源热泵,是一种利用高位能使热量从低位热源空气流向高位热源的节能装置。本申请中的三联供热泵(以下简称热泵)指可以提供制冷、供暖以及供热水三种功能的热泵。本申请中的热泵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下面以分体式热泵为例进行说明,热泵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100。为了避免室内机占据空间变大会减少室内居住空间,影响了用户的居住体验,因此,通常将电控盒20、风侧换热机构30、压缩机40以及水力模块50设置在室外机100的外壳组件10内。
其中,外壳组件10内具有安装腔(图中未标示),外壳组件10用于保护安装在其内的功能部件,同时起到美化热泵外观的效果。外壳组件10可以是任意的形状。具体到本申请中,请参阅图1和图2,外壳组件10为长方体型,其包括顶壁11、底板12、左侧壁13、右侧壁14、前侧壁15以及后侧壁(图中未标示)。其中,顶壁11和底板12沿高度方向H相对设置,左侧壁13和右侧壁14沿长度方向L相对设置,前侧壁15和后侧壁沿宽度方向W间隔设置。顶壁11、底板12、左侧壁13、右侧壁14、前侧壁15以及后侧壁分别对应长方体的6个面,并共同围合成容置功能部件的安装腔(图中未标注)。为了便于对外壳组件内的零件进行维修,通常可将前侧壁15设置为可拆卸的方式。
进一步的,前侧壁15包括第一子侧壁151和第二子侧壁152。第一子侧壁151和风侧换热机构安装区121(下文具体阐述)对应设置。第二子侧壁152和压缩机安装区122(下文具体阐述)以及水力模块安装区123(下文具体阐述)对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该实施例设置第一子侧壁151与风侧换热机构安装区121对应,第二子侧壁152与压缩机安装区122和水力模块安装区123对应,从而通过拆卸相应区域上对应的第一子侧壁151或第二子侧壁152以对该区域内的功能部件进行检测和维修。同时,能够避免前侧壁15采用整体式结构时存在面积太大,导致其使用过程中容易变形的问题。
为了提高热泵的稳定性以及配装效率,且避免风侧换热机构30、压缩机40以及水力模块50在安装至外壳组件10内时相互干扰,请参阅图3、图5和图6,本申请在外壳组件10内设有第一中隔板16和第二中隔板17,从而将外壳组件内的安装腔大体划分为风侧换热机构安装区121、压缩机安装区122以及水力模块安装区123。
具体地,沿右侧板14(也即第一侧板)指向左侧板13的方向,第一中隔板16和第二中隔板17依次间隔固定在底板12上。示例性地,第一中隔板16和底板12大体垂直设置,第二中隔板17和底板12大体呈垂直设置,从而使第一中隔板16和第二中隔板17将底板12上的安装区域分隔为风侧换热机构安装区121,压缩机安装区122以及水力模块安装区123。其中,位于右侧壁14与第一中隔板16之间的区域为水力模块安装区123,位于所述第一中隔板16与第二中隔板17之间的区域为压缩机安装区122,位于第二中隔板17与左侧壁13之间的区域为风侧换热机构安装区121。可以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中隔板16和第二中隔板17在底板12上分隔形成风侧换热机构安装区121,压缩机安装区122以及水力模块安装区123,从而能够使风侧换热机构30、压缩机40以及水力模块50中质量较重的部件均能够直接固定在底板12上,从而避免将较重的部件通过设置架空板等方式固定导致热泵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一般仅在底板12上设置一个中隔板(也即本申请中的第二中隔板)。为了使热泵的结构更紧凑,电控盒20一般是竖直固定在中隔板上。但这样对中隔板的承托力的要求很高,因为电控盒20的长度方向是与中隔板的延伸方向一致,所以电控盒20分布在中隔板两侧的重量不一致,导致中隔板受力不均匀。对于三联供热泵而言,其电路板21尺寸更大,容置电路板21的电控盒20也需要做的更大,若电控盒20仍竖直固定在中隔板上,则对中隔板的承托力的要求更高。若电控盒20横放在中隔板和侧板(如右侧板)之间,由于电控盒20的尺寸与中隔板和侧板之间的距离不匹配,则电控盒20的一端只能悬空,也即,现有的电控盒20在三联供热泵中无论是竖向固定还是横向固定安装均会导致热泵的结构不稳定。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控盒20无论是横向固定安装(也即电控盒20的长度方向与中隔板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还是竖向固定安装(也即电控盒20的长度方向与中隔板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都存在结构不稳定的问题。请参阅图5至图8,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电控盒20,该电控盒20包括:电路板21、安装板22以及加强板23。所述电路板21固定在所述安装板22上。其中,电路板21用于实现热泵的电气控制,电路板21的具体结构不属于本申请的改进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电路板21,在此不做进一步的限定。其中,加强板23设置于所述安装板22的一侧,并与所述安装板22固定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电控盒20通过在安装板22的一侧设置加强板23,且加强板23与安装板22固定连接,在电控盒20装配至三联供热泵内时,所述安装板22的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一侧板(也即右侧板)上,所述安装板22的另外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一中隔板16上,所述加强板23远离所述安装板22的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二中隔板17上,也即,本申请中的电控盒20安装在三联供热泵上时,电控盒20能够同时承载在第一侧板、第一中隔板16以及第二中隔板17上,从而使第一侧板、第一中隔板16以及第二中隔板17共同分担电控盒20的重量,从而提高电控盒20的安装稳定性。此外,由于电控盒20、第一中隔板16和第二中隔板17一般为钣金件,电控盒20承载在第一中隔板16或第二中隔板17上能够使电控盒20直接接地,不用再额外设置电控盒20的接地结构,有利于简化电控盒20的结构,同时使热泵的结构更紧凑,体积更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控盒20还包括折弯板24,所述加强板23与所述安装板22平行设置,所述折弯板24设置于所述安装板22和所述加强板23之间,所述折弯板24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22固定连接,所述折弯板24的另一端与所述加强板23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22、所述折弯板24以及所述加强板23呈字母“Z”形。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控盒20还包括折弯板24,所述加强板23与所述安装板22平行设置,所述折弯板24设置于所述安装板22和所述加强板23之间,所述折弯板24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22固定连接,所述折弯板24的另一端与所述加强板23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22、所述折弯板24以及所述加强板23呈“几”字形。
具体地,所述安装板22包括沿其长度方向L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图中未标示)和第二连接端(图中未标示)。其中,第一连接端用于与右侧壁14靠近前侧壁15的一端固定连接。示例性地,第一连接端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朝电路板21(或加强板23)所在一侧弯折的第一折边221和自所述第一折边221远离所述安装板22的一端朝远离加强板23方向弯折的第二折边222。第一折边221与安装板22大体垂直设置,第二折边222与第一折边221大体垂直设置,第一折边221和第二折边222整体呈字母“L”形。第二折边222上设有安装孔223,螺纹件(图中未示出)穿过第二折边222上的安装孔223以便将第一连接端与右侧壁14固定连接。
具体地,请参阅图7,安装板22靠近顶壁11的一端还设有第三折边224,第三折边224朝向电路板21所在的一侧弯折,第三折边224大体与安装板22垂直设置。安装板22的第二端靠近底板12的一侧设有第一避让槽225,第一避让槽225的壁面大体呈“L”形。第一避让槽225可用于避让膨胀罐52,从而提高室内机的结构紧凑性。
具体地,所述折弯板24设置于所述安装板22的第二连接端,所述折弯板24与第一折边221位于安装板22的同一侧,折弯板24与安装板22大体垂直设置。示例性地,折弯板24由第二连接端朝电路板21所在的一侧(也即第一折边221所在的一侧)弯折形成。安装板22、折弯板24、第一折边221以及第三折边224共同围合形成电路板容置腔,电路板容置腔用于安装电路板21。
具体地,所述加强板23与所述折弯板24远离安装板22的一端固定连接,加强板23与折弯板24大体垂直设置。所述加强板23远离折弯板24的一端与第二中隔板17靠近前侧壁15的一端固定连接,示例性地,加强板23远离折弯板24的一端与第二中隔板17靠近前侧壁15的一端螺纹连接,也即,安装板22靠近前侧壁15所在的一侧,且与前侧板设置,该实施例能够使前侧板对电路板容置腔的开口进行封盖,从而不用再额外设置电控盒20的盒盖,有利于简化电控盒20的结构,同时使热泵的结构更紧凑,体积更小。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所述加强板23的顶部设有第四折边232,所述第四折边232用于连接所述第二中隔板17。具体地,第四折边与加强板23大体垂直设置,第四折边232朝向远离前侧壁15的方向弯折。电控盒20安装在第二中隔板17上时,第四折边232靠近第二中隔板17的一端搭接在第二中隔板17顶部上,加强板23远离安装板的一端与第二中隔板17的翻边171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由于加强板23设置在第一中隔板16和第二中隔板17靠近前侧壁15的一侧,加强板23会对安装在压缩机安装区122上端的电控元器件造成遮挡。为了方便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时观察该位置的电控元器件的指示灯亮灭情况,加强板23上开设了可视窗口231。示例性地,可视窗可以是在加强板23上的开口。进一步地,还可以在该开口处设置透明玻璃板或透明塑料板,在此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压缩机安装区122与水力模块安装区123之间的走线,折弯板24上设有走线孔241。具体地,走线孔241设置于折弯板24靠近底板12的一端,且靠近中部设置。
本申请中,由于安装板22的长度大于第一中隔板16与右侧壁14之间的距离。为了第一中隔板16与安装板22靠近第二端的部分产生干涉,第一中隔板16靠近前侧板一端的顶部(也即靠近顶壁11的部分)设有第二避让槽(图中未标示),第二避让槽沿第一中隔板16的高度方向H的尺寸与安装板22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相适配。安装板22与第一中隔板大体垂直设置,安装板22远离右侧板的一端设置穿过第二避让槽朝第二中隔板17的方向延伸,且安装板22远离右侧板的一端搭接在第二避让槽的底壁上,安装板22的顶部(也即靠近顶壁11的部分)与第一中隔板16的顶部大体平齐,从而进一步提高热泵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3,热泵还包括风侧换热机构30,用于实现与流经其的空气热交换。风侧换热机构30设置于风侧换热机构安装区121。示例性地,风侧换热机构30包括风侧换热器31和风叶组件32,其中,风侧换热器31用于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地,风侧换热器31大体呈字母“L”形。风叶组件32用于促进空气流动。风叶组件32可以是轴流风机等构件,其包括风叶和驱动件,驱动件可以是电机配合传动件的形式,驱动件与风叶连接,以驱动风叶转动,从而使空气在风侧换热器31周围产生流动,使得风侧换热器31能够与流动的空气接触,进而提高换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风侧换热机构30的具体结构不属于本申请的改进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风侧换热机构30,在此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热泵还包括压缩机40,压缩机40安装于压缩机安装区122,压缩机40用于驱动冷媒流动。压缩机40的结构不属于本申请的改进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压缩机40,在此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热泵还包括水力模块50,水力模块50设置于水力模块安装区123。水力模块50用于提供冷水或热水。示例性地,水力模块50包括氟水换热器51、膨胀罐52、水泵53、电加热器54、控制板以及连接管路。氟水换热器51、膨胀罐52、水泵53以及电加热器54通过连接管路相互连通。其中,膨胀罐52(即膨胀水箱),是暖通空调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在供热系统中容纳系统水的膨胀量,同时还起到定压作用和为系统补水的作用。氟水换热器51,是一种根据冷媒氟压缩制冷,与进入换热器的冷媒水进行冷热交换,冷媒水再分配流量进入室内,与室内空气进行冷热交换的装置。水泵53,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需要说明的是,结构不属于本申请的改进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水力模块50,在此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本申请中的热泵在组装时,可以现将水力模块50预先固定在第一中隔板16上,再将安装了水力模块50的第一中隔板16安装在底板12上,从而提高热泵的装配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控盒以及三联供热泵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控盒,用于三联供热泵,所述三联供热泵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一中隔板和第二中隔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中隔板和所述第二中隔板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用于固定电路板;
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板沿所述安装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所述电控盒装配至三联供热泵内时,所述安装板的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安装板的另外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一中隔板上,所述加强板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承载在所述第二中隔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还包括折弯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安装板平行设置,所述折弯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加强板之间,所述折弯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折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所述折弯板以及所述加强板整体呈字母“Z”形或“几”字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上设有可视窗。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板上设有走线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折弯板的一端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用于容置所述第一中隔板。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所述折弯板以及所述加强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折弯板的一端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呈字母“L”形,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侧板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的顶部设有折边,所述折边用于连接所述第二中隔板。
9.一种三联供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联供热泵包括:
底板、第一侧板、第一中隔板和第二中隔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中隔板和所述第二中隔板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以及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三联供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风侧换热机构安装区,压缩机安装区以及水力模块安装区;
所述压缩机安装区位于所述第一中隔板和所述第二中隔板之间;所述水力模块安装区位于所述第一中隔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所述风侧换热机构安装区位于第二中隔板远离所述第一中隔板的一侧。
CN202322208128.4U 2023-08-14 2023-08-14 一种电控盒以及三联供热泵 Active CN2205827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8128.4U CN220582790U (zh) 2023-08-14 2023-08-14 一种电控盒以及三联供热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8128.4U CN220582790U (zh) 2023-08-14 2023-08-14 一种电控盒以及三联供热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82790U true CN220582790U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21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08128.4U Active CN220582790U (zh) 2023-08-14 2023-08-14 一种电控盒以及三联供热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827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050976A1 (en) Integrated air source heat pump
JP2002276991A (ja) 空気調和機
CN220582790U (zh) 一种电控盒以及三联供热泵
CN220707545U (zh) 一种安装组件以及三联供热泵
CN211261065U (zh) 窗式空调器
CN208832599U (zh) 一种电机安装支架及空调器
CN21664435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316482U (zh) 轴流柜机
RU2541287C2 (ru) Внутренний блок кондиционера
CN209960643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684759U (zh) 高效双扇热管理系统液冷装置
CN108679708A (zh) 可双向安装的竖向壁挂空调室内机
CN110567140B (zh) 一种结构紧凑型空调设备的内部结构
CN213089949U (zh) 一种热管空调一体机
CN105953403A (zh) 安装架及贯流风轮组件
CN105526634A (zh) 轴流柜机
CN213713275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641467U (zh) 安装架及贯流风轮组件
CN220366552U (zh) 一种热泵及用水系统
CN219868595U (zh) 一种热泵机体及热泵
CN209857238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756535U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安装支架及空调室外机
CN212157361U (zh) 一种出风效率高的吊顶电器组件及集成吊顶电器
CN213272924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5929842U (zh) 一种空调外壳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