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60643U -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60643U
CN209960643U CN201920468931.2U CN201920468931U CN209960643U CN 209960643 U CN209960643 U CN 209960643U CN 201920468931 U CN201920468931 U CN 201920468931U CN 209960643 U CN209960643 U CN 2099606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late
heat exchanger
outdoor unit
heat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6893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豪
吴多德
孔国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6893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606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606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606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空调室外机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中隔板;压缩机,压缩机设在壳体内且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冷媒加热模块,冷媒加热模块设在壳体内,冷媒加热模块与压缩机位于中隔板的同一侧,且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冷媒加热模块的最低位置不低于压缩机的最高位置设置,冷媒加热模块包括冷媒换热器,冷媒换热器内限定出连通排气口的冷媒通道,以加热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外机,通过在空调室外机上设置冷媒加热模块,通过冷媒换热器可以对由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并流经冷媒通道的冷媒进行加热,从而有利于提高冷媒的加热速度,使温度快速上升,从而能够使空调室内机快速制热。

Description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在冬天制热时,因低温使冷冻油和冷媒混合在一起,压缩机需预热启动一段时间,以便分离冷媒和冷冻油,然而,在制热模式下,室内温度上升缓慢,不能快速达到体感舒适的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可以加热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从而有利于加速室内温度的上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外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中隔板;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在所述壳体内且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冷媒加热模块,所述冷媒加热模块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冷媒加热模块与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中隔板的同一侧,且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冷媒加热模块的最低位置不低于所述压缩机的最高位置设置,所述冷媒加热模块包括冷媒换热器,所述冷媒换热器内限定出连通所述排气口的冷媒通道,以加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通过在空调室外机上设置冷媒加热模块,通过冷媒换热器可以对由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并流经所述冷媒通道的冷媒进行加热,从而有利于提高冷媒的加热速度,使温度快速上升,从而能够使空调室内机快速制热。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媒加热模块均设在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一腔室内还设有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在所述中隔板的上端且与所述冷媒加热模块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冷媒加热模块的最高位置低于所述电控组件的最低位置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室内还设有安装板、低压罐以及板式换热器,所述安装板上形成有容纳槽以安装所述板式换热器,所述低压罐适于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大致形成为矩形的底盘,所述压缩机安装在所述底盘上,所述安装板设在所述底盘的与所述压缩机相对且远离所述中隔板的拐角处。
可选地,所述安装板被构造成一端敞开的U形结构,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底盘相连;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同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顶部安装有所述低压罐;立板,所述立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相连且上端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媒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内限定出所述冷媒通道;进入管和排出管,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中的一个设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长度的一端且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中的另一个设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长度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其中,所述进入管邻近所述排气口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媒加热模块还包括:电磁发热体组件,所述电磁发热体组件设在所述冷媒换热器的一侧,所述电磁发热体组件包括电磁线圈盘且可加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传热板,所述传热板设在所述冷媒换热器和所述电磁发热体组件之间;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在所述冷媒换热器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传热板为不锈钢板。
可选地,所述电磁发热体组件还包括:线圈盘外罩,所述线圈盘外罩内限定出一端敞开的安装槽,所述电磁线圈盘设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电磁线圈盘由所述安装槽露出且朝向所述传热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发热体组件还包括:第一隔热件,所述第一隔热件设在所述安装槽内且相对于所述电磁线圈盘更邻近所述传热板设置。
可选地,所述安装槽内设有限位结构以限制所述第一隔热件在所述安装槽内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所述安装槽的深度方向间隔开设在所述安装槽内侧壁上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隔热件的边缘定位在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均包括多个且分别在所述安装槽内侧壁上间隔开布置。
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邻近所述线圈盘外罩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所述第一隔热件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与所述第三限位件配合。
可选地,所述冷媒换热器和所述支撑板之间还设有第二隔热件,所述第二隔热件压紧在所述冷媒换热器和所述支撑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热件上设有让位孔,所述冷媒换热器通过连接件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让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热件和所述第二隔热件均为隔热棉。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卡槽,所述冷媒换热器上设有卡勾,所述卡勾配合在所述卡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相连,且所述空调室外机为上述所述的空调室外机,所述冷媒加热模块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一个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中冷媒加热模块的一个分解图;
图3是图1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中冷媒加热模块的另一个分解图;
图4图3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中冷媒加热模块的一个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5是图4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中冷媒加热模块的一个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图7图3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中冷媒加热模块的电磁发热体组件的分解图;
图8是图7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中冷媒加热模块的电磁发热体组件的一个示意图;
图9是沿图8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4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中冷媒加热模块的一个示意图;
图11是沿图10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一个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一个侧视图;
图14是图1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一个俯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一个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一个侧视图;
图17是图15中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一个俯视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外机100,
壳体1,中隔板11,第一过孔111,第二过孔112,
第一腔室12,电控组件121,安装板122,容纳槽1220,第一安装板1221,第二安装板1222,立板1223,低压罐123,板式换热器124,
第二腔室13,第一风轮131,第二风轮132,电机支架133,
底盘14,
压缩机2,排气口21,进气口22,
冷媒加热模块3,冷媒换热器31,微通道换热器311,进入管312,排出管313,安装孔314,
电磁发热体组件32,电磁线圈盘321,线圈盘外罩322,安装槽3221,限位结构3222,第一限位件3223,第二限位件3224,第三限位件3225,第一隔热件323,
传热板33,
支撑板34,定位凸台341,
第二隔热件35,让位孔351,连接件3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包括:壳体1、压缩机2以及冷媒加热模块3。
具体而言,壳体1内设有中隔板11,中隔板11可以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12和第二腔室13;第一腔室12可以位于图1中所示的中隔板11右侧,第二腔室13可以位于图1中所示的中隔板11左侧。压缩机2可以设在所述第一腔室12内;冷媒加热模块3设在壳体1内,并且冷媒加热模块3可以包括冷媒换热器31,冷媒换热器31内限定出冷媒通道,所述冷媒通道可以连通压缩机2的排气口21,这样可以加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
本实用新型是申请人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下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空调在冬天制热时,因低温使冷冻油和冷媒混合在一起,压缩机需预热启动一段时间,以便分离冷媒和冷冻油,然而,在制热模式下,室内温度上升缓慢,不能快速达到体感舒适的温度。
由于压缩机在启动阶段的排气温度较低,为此,本申请通过在空调室外机100上设置冷媒加热模块3,通过冷媒换热器31可以对由压缩机2的排气口21排出并流经所述冷媒通道的冷媒进行加热,从而有利于提高冷媒的加热速度,使温度快速上升,从而能够使空调室内机100快速制热,缩短用户等待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本申请通过设置冷媒加热模块3有利于提高冷媒的温度,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通过设置冷媒加热模块3,可以达到快速制热的目的,因此如何在现有的空间合理的布局各个模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加热模块3可以与压缩机2位于中隔板11的同一侧(参照图15);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加热模块3也可以与压缩机2 位于中隔板11的两侧(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通过在空调室外机100上设置冷媒加热模块3,通过冷媒换热器31可以对由压缩机2的排气口21排出并流经所述冷媒通道的冷媒进行加热,从而有利于提高冷媒的加热速度,使温度快速上升,从而能够使空调室内机100快速制热。
本申请在空调室外机100的基础上,增加了冷媒加热模块3,通过合理的布局各个模块的位置,使整体的结构更紧凑,同时方便走管。
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冷媒加热模块3可以设在中隔板11上,并且冷媒加热模块3可以位于第二腔室13内(例如,图1中所示的中隔板11左侧的腔室),此时,冷媒加热模块3与压缩机2位于中隔板11的两侧。第二腔室13内设有第一风轮131和第二风轮132,第二风轮132与第一风轮131在壳体1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开设置,冷媒加热模块3在中隔板11上的设置位置可以位于第一风轮131在中隔板11 上的投影和第二风轮132在中隔板11上的投影之间。
例如,假设将第一风轮131在中隔板11上的投影的外轮廓的最高点记为P,第二风轮132在中隔板11上的投影的外轮廓的最低点记为Q,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冷媒加热模块3在中隔板11上的设置位置可以位于PQ之间。由此,便于实现冷媒加热模块3在中隔板11上的安装。另外,本申请通过将冷媒加热模块3设在中隔板 11上,可充分利用壳体1内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缩小空调室外机100的体积,且结构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冷媒加热模块3的安装位置的描述只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加热模块3也可以设在壳体1内的其他位置,只要能够保证冷媒加热模块3不与其他部件产生干涉即可,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冷媒加热模块3与中隔板11可以通过卡接和/或螺钉连接等方式相连。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冷媒加热模块3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与中隔板11相连。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冷媒加热模块3也可以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与中隔板11相连。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冷媒加热模块3也可以通过卡接和螺钉连接的方式与中隔板11相连,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结合图1,第二腔室13内还可以设有电机支架133和电机,所述电机可以设在电机支架133上,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轮131和所述第二风轮132旋转。
进一步地,结合图1,冷媒加热模块3的最低位置高于压缩机2在中隔板11上的投影的最高位置设置。例如,在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上,冷媒加热模块3的最下端可以高于压缩机2的最上端设置。由此,不仅便于管路的连接,还有利于保证空调室外机100 的结构紧凑性,且结构合理。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腔室12内设有电控组件121,电控组件121设在中隔板 11的上端,并且电控组件121可以与冷媒加热模块3相连。由此,便于实现冷媒加热模块3与电控组件121之间的电连接,且方便接线。本实用新型对具体的接线方法不作限定,实际应用中可以参照常规的接线方式进行,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结合图1,冷媒加热模块3的最高位置可以低于电控组件121的最低位置设置。此时,冷媒加热模块3可以大致设在中隔板11的中部位置,这样更有利于保证空调室外机100的结构紧凑性,结构合理。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13,第一腔室12内还可以设有安装板122、低压罐123以及板式换热器124,安装板122上形成有容纳槽1220(参照图12)以安装所述板式换热器 124,低压罐123适于安装在安装板122的顶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壳体1内的空间合理的布局相应部件,且有利于保证空调室外机100的结构紧凑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12,壳体1包括大致形成为矩形的底盘14,压缩机2安装在底盘14上,安装板122设在底盘14的与压缩机2相对且远离中隔板11的拐角处。具体地,板式换热器124和低压罐123均固定在安装板122上,且位于底盘14的右后角。这样不仅节省了空间,更便于管路的布局。
例如,在图14中,壳体1可以包括底盘14,底盘14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可以大致形成为矩形,压缩机2可以安装在底盘14上且位于第一腔室12内,安装板122可以设在底盘14后侧右端的拐角处,由此,有利于保证空调室外机100的结构紧凑性。
可选地,如图12所示,安装板122被构造成一端敞开的U形结构,例如,安装板 122可以大致形成为U形结构,安装板122的前侧可以敞开,板式换热器124可以通过安装板122敞开的一端设在容纳槽1220内。
具体地,安装板122可以包括:第一安装板1221、第二安装板1222以及立板1223。第一安装板1221与底盘14相连;第二安装板1222与第一安装板1221同向延伸(例如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第二安装板1222与第一安装板1221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置,第二安装板1222的顶部安装有低压罐123;立板1223的下端与第一安装板1221 相连,并且立板1223的上端可以连接第二安装板1222。由此,通过安装板122可以实现板式换热器124和低压罐123的可靠安装,且有利于缩小空调室外机100的体积,减小占用空间。
可选地,参照图12,板式换热器124的最下端可以与第一安装板1221间隔开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可以根据需要适应性设置。
参照图2和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冷媒换热器31包括:微通道换热器311、进入管312和排出管313。
具体地,微通道换热器311内限定出所述冷媒通道;进入管312和排出管313中的一个设在微通道换热器311的长度的一端且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进入管312和排出管 313中的另一个设在微通道换热器311的长度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
例如,微通道换热器311的长度方向可以参照图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微通道换热器311的下端设有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的进入管312,微通道换热器311的上端设有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的排出管313;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微通道换热器311的上端设有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的进入管312,微通道换热器 311的下端设有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的排出管313。
本实用新型对进入管312和排出管313的设置位置不作具体限定,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应性设置,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其中,由压缩机2的排气管21排出的冷媒可以经由进入管312进入微通道换热器311的所述冷媒通道内,换热后的冷媒可以经由排出管313,再经由空调器的其他部件循环后,最后经由压缩机2的进气口22进入压缩机2内。
中隔板11相应的位置上开孔(例如第一过孔111和第二过孔112),以便冷媒加热模块3的进入管312和排出管313穿过中隔板11与第一腔室12(例如压缩机腔)中的管路相连。
具体地,参照图13,中隔板11上可以设有第一过孔111和第二过孔112,进入管 312适于穿过第一过孔111与中隔板11相连,排出管313适于穿过第二过孔112与中隔板11相连,并且所述进入管312可以邻近压缩机2的所述排气口21设置。由此,通过第一过孔111和第二过孔112便于实现冷媒换热器31与压缩机2(例如排气口21)之间的管路设置,方便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结合图2和图7,冷媒加热模块3还包括:电磁发热体组件32、传热板33以及支撑板34。可选地,所述传热板33可以为例如不锈钢板等。
具体而言,电磁发热体组件32设在冷媒换热器31的一侧,例如,在图2中,电磁发热体组件32可以设在冷媒换热器31的M侧,电磁发热体组件32包括电磁线圈盘321,并且电磁发热体组件32可以加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传热板33设在冷媒换热器31 和电磁发热体组件32之间,传热板33与冷媒换热器31之间可以设有焊料或者焊片,并且传热板33与冷媒换热器31可以焊接连接,传热板33与冷媒换热器31之间可以设有导热剂层,所述导热剂可以包括导热硅脂层;支撑板34设在冷媒换热器31的另一侧。例如,在图2中,支撑板34可以设在冷媒换热器31的N侧。由此,当电磁线圈盘321 通电时,可以通过电磁加热的原理加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
电磁加热的原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7,电磁发热体组件32还包括:线圈盘外罩322,线圈盘外罩322内限定出一端敞开的安装槽3221,电磁线圈盘321设在安装槽3221内,电磁线圈盘321由安装槽3221露出且朝向传热板33设置。例如,线圈盘外罩322内限定出图2中所示的N端敞开的安装槽3221,电磁线圈盘321可以设在安装槽3221内,电磁线圈盘321可以由安装槽3221露出,并且电磁线圈盘321可以朝向传热板33设置。由此,通过传热板33可以将电磁线圈盘321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冷媒换热器31,从而有利于加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
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冷媒加热模块3设在第二腔室13内,由于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第二腔室13并不是完全密封的,因此,为了防止雨雪等对冷媒加热模块3产生影响,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使用安全性。优选地,冷媒加热模块3的外侧可以设有防水罩。
进一步地,结合图3,线圈盘外罩322可以为防水塑料件,并且线圈盘外罩322与支撑板34密封连接。由此,可以有效防止雨雪等对冷媒加热模块3产生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可选地,线圈盘外罩322也可以设有防水涂层等。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线圈盘外罩322与支撑板34可以通过可拆卸(例如卡接、螺钉连接等)地连接方式密封连接。
当空调室内机100应用于空调器上时,所述空调器在运行的过程中,冷媒加热模块3产生的温度高达一百多度,因此,为了减少热量损失,保护冷媒加热模块3的长期运行,需要在相应的位置增加隔热件。
具体地,参照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磁发热体组件32还包括:第一隔热件323,第一隔热件323设在安装槽3221内,并且第一隔热件323相对于电磁线圈盘321更邻近传热板33设置。由此,通过在传热板33例如不锈钢板和电磁线圈盘321 之间设置第一隔热件323,可以减少不锈钢板因切割电磁线圈盘321产生的磁感线而产生的热量向电磁线圈盘321传递,影响传热效率和电磁线圈盘321的工作寿命。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7,安装槽3221内设有限位结构3222以限制第一隔热件323在安装槽3221内的位置。由此,通过限位结构3222有利于实现第一隔热件323在安装槽3221内的可靠安装。
更进一步地,结合图2和图7,限位结构3222包括:安装槽3221的深度方向间隔开设在安装槽3221内侧壁上的第一限位件3223和第二限位件3224,第一隔热件323 的边缘定位在第一限位件3223和第二限位件3224之间。
例如,限位结构3222可以包括:第一限位件3223和第二限位件3224,第一限位件3223和第二限位件3224可以在安装槽3221的深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第一隔热件323 的边缘可以定位在第一限位件3223和第二限位件3224之间。第一隔热件323可以大致形成为矩形,由此,通过第一限位件3223和第二限位件3224可以对第一隔热件323的边缘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7所示,第一限位件3223和第二限位件3224均可以包括多个且分别在安装槽3221内侧壁上间隔开布置。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如,第一限位件3223可以包括多个,并且多个第一限位件3223可以间隔开设置,第二限位件3224可以包括多个,并且多个第二限位件3224可以间隔开设置,第一限位件3223和第二限位件3224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示例性且不限制地,图2中示出的第一限位件3223可以为平台,第二限位件3224可以为限位凸台。
进一步地,结合图2和图7,限位结构3222还可以包括:第三限位件3225,第三限位件3225邻近线圈盘外罩322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一隔热件323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与第三限位件3225配合。由此,通过第三限位件3225可以对第一隔热件323 上下方向进行限位,从而能够实现第一隔热件323在安装槽3221内的可靠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件3225可以为限位挡块,第三限位件3225可以包括两个,两个第三限位件3225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置。这样有利于保证第一隔热件 323在安装槽3221内的安装稳妥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传热板33例如不锈钢板与电磁线圈盘321之间的第一隔热件323的安装方式如图8和图9所示,线圈盘外罩322上设有平台和限位凸台,电磁线圈盘321装到线圈盘外罩322内后,将第一隔热件323放在平台上,并卡入限位凸台,如图9局部剖视图所示,限位凸台限制了第一隔热件323的向外位移。线圈盘外罩322的上部和下部的限位挡块限定了第一隔热件323的上下位移。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传热板33例如不锈钢板与电磁线圈盘321之间的第一隔热件323也可以采用黏贴的方式,如将第一隔热件323黏贴在电磁线圈盘321或者不锈钢板上。
结合图10和图11,图11为微通道速热模块的装配剖视图,其中,第一隔热件323 的厚度为t2,电磁线圈盘321和不锈钢板之间的装配间隙为h2,为了不影响不锈钢板与电磁线圈盘321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热量,并减少热量损失,第一隔热件323的厚度应满足0<t2≤h2+B,其中B∈[0,10],单位为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冷媒换热器31和支撑板34之间还设有第二隔热件35,第二隔热件35压紧在冷媒换热器31和支撑板34之间。由此,通过在冷媒换热器31和支撑板34之间设置第二隔热件35,可以减少冷媒换热器31的热量向支撑板34传递而影响冷媒换热器31的加热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冷媒换热器31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热件323和第二隔热件35均可以为隔板棉。所述隔热棉可以采用气凝胶或玻璃纤维等隔热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使冷媒加热模块3产生的热量只在不锈钢板和微通道换热器311之间传递,减少了热量损失;减少了高温对电磁线圈盘321的影响,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参照图4,第二隔热件35上设有让位孔351,冷媒换热器31通过连接件352连接在支撑板34上,连接件352穿过让位孔351。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352可以为例如螺钉等。由此,通过使连接件352穿过让位孔351易于实现第二隔热件35与支撑板34之间的连接。
具体地,冷媒换热器31上可以形成有安装孔314,安装孔314与让位孔351对应,支撑板34的邻近第二隔热件35的一侧形成有定位凸台341,第二隔热件35上的让位孔 351与定位凸台341相匹配,让位孔351与定位凸台341配合以使第二隔热件35与支撑板34相连。连接件352适于穿过安装孔314和让位孔351,以使冷媒换热器31、第二隔热件35与支撑板34相连。
示例性且不限制地,在图4中的具体实施例中,定位凸台341包括四个,四个定位凸台341在支撑板34上间隔开设置,让位孔351、安装孔314与定位凸台341一一对应地设置。
具体地,支撑板34上设有四个定位凸台341,第二隔热件35上相应位置开四个让位孔351,以便第二隔热件35在支撑板34上的安装定位。安装时,第二隔热件35装在支撑板34上的定位凸台341后,将冷媒换热器31挂在支撑板34上,然后用连接件352 例如螺钉穿过冷媒换热器31和第二隔热件35,将冷媒换热器31和第二隔热件35固定在支撑板34上。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板34与微通道换热器311之间的第二隔热件35还可以采用黏贴的方式,如将隔第二隔热件35黏贴在支撑板34或者微通道换热器311上。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板34上可以设有卡槽,冷媒换热器31上设有卡勾,所述卡勾配合在所述卡槽内。由此,通过所述卡勾与卡槽的配合,易于实现冷媒换热器31与支撑板34之间的装配连接。
参照图5和图6,其中,第二隔热件35的厚度为t1,微通道换热器311与支撑板 34之间的装配间隙为h1,为了减少热量损失,第二隔热件35的厚度应满足h1≤t1≤ h1+A,其中A∈[0,10],单位为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冷媒加热模块3中的线圈盘外罩322将电磁线圈盘321、第一隔热件323、第二隔热件35、微通道换热器311、传热板33例如不锈钢板等包裹在内部,从而能够防止水等进入到冷媒加热模块3所在的第二腔室13,从而有利于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使用安全性。
参照图15至图1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包括:壳体1、压缩机2以及冷媒加热模块3。
具体而言,壳体1内设有中隔板11;压缩机2设在壳体1内且具有进气口22和排气口21;冷媒加热模块3设在壳体1内,冷媒加热模块3与压缩机2位于中隔板11的同一侧,且在壳体1的高度方向上,冷媒加热模块3的最低位置不低于压缩机2的最高位置设置,冷媒加热模块3包括冷媒换热器31,冷媒换热器31内限定出连通排气口21 的冷媒通道,以加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通过在空调室外机100上设置冷媒加热模块3,通过冷媒换热器31可以对由压缩机2的排气口21排出并流经所述冷媒通道的冷媒进行加热,从而有利于提高冷媒的加热速度,使温度快速上升,从而能够使空调室内机100快速制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中隔板11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12和第二腔室13,压缩机2和冷媒加热模块3均设在第一腔室12内,第一腔室12内还设有电控组件121,电控组件121设在中隔板11的上端且与冷媒加热模块3相连。进一步地,冷媒加热模块3的最高位置低于电控组件121的最低位置设置。由此,不仅便于管路的连接,还有利于保证空调室外机100的结构紧凑性,且结构合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包括冷媒加热模块3,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100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主要包括:电控组件121;中隔板11;低压罐123(气液分离器);压缩机2;安装板122;板式换热器124;风轮(包括第一风轮131和第二风轮132);冷媒加热模块3;电机支架133;底盘14。其中,冷媒加热模块3是一种加热从压缩机2的排气口21排出的冷媒的组件。
冷媒加热模块3位于第一风轮131在中隔板11上的投影和第二风轮132在中隔板11上的投影区域之间,电控组件121和压缩机2位于第一腔室12内,冷媒加热模块3 位于第二腔室13内,也就是说,在实施例一中,冷媒加热模块3与压缩机2(以及电控组件121)位于中隔板11的不同侧。
中隔板11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体12(右腔体)和第二腔体13(左腔体)。第一腔体12内的主要部件包括:电控组件121、低压罐123、安装板122、板式换热器124和压缩机2。第二腔体13内的主要部件包括:风轮(包括第一风轮131和第二风轮132)、电机支架133和冷媒加热模块3。
其中,安装板122为一种U形结构,板式换热器124固定在安装板122上的容纳槽1220内部,低压罐123固定在安装板122上,而安装板122固定在底盘14的右后角(参照图12),这样不仅节省了空间,更便于管路的布局。
电控组件121安装在中隔板11的上部,冷媒加热模块3固定在中隔板11中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加热模块3可以位于第一风轮131在中隔板11上的投影和第二风轮132在中隔板11上的投影区域之间,冷媒加热模块3与风轮(包括第一风轮131和第二风轮132)以及电机支架133在中隔板11的同一侧,冷媒加热模块3与电控组件 121以及压缩机2在中隔板11的不同侧,如图1和图12所示。
空调室外机100的第二腔室13(例如风轮侧)没有封闭,因此会有雨水通过,这就要求冷媒加热模块3具有防水的功能。该冷媒加热模块3的结构主要包括:线圈盘外罩 322;电磁线圈盘321;第一隔热件323;第二隔热件35;传热板33例如不锈钢板;微通道换热器311;支撑板34。其中,电磁线圈盘321和第一隔热件323固定在线圈盘外罩322内部,传热板33例如不锈钢板用螺钉固定在通道换热器311上,通道换热器311 和第二隔热件35一起固定在支撑板34上,然后将线圈盘外罩322卡扣在支撑板34上,并用螺钉固定,线圈盘外罩322将冷媒换热器包裹在内部,因此能防止水进入到线圈盘外罩322内部。
中隔板11相应的位置上开孔(例如第一过孔111和第二过孔112),以便冷媒加热模块3的进入管312和排出管313穿过中隔板11与第一腔室12(例如压缩机腔)中的管路相连。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体相同,区别在于:
由于实施例二中的冷媒加热模块3设在第一腔室12内,并且冷媒加热模块3与压缩机2位于分隔板11的同一侧,电控组件121设在第一腔室12内,第一腔室12的密封性能较好,第一腔室12本身就具有防水功能,因此,为了减少零部件的数量,降低成本,实施例二中的冷媒加热模块3可以不设置防水罩。
实施例二中,冷媒加热模块3位于第一腔室12内且与压缩机2位于同一侧,且冷媒加热模块3与电控组件121和压缩机2在中隔板11的同一侧。
由于冷媒加热模块3与压缩机2位于中隔板11的同一侧,因此,在实施例二中,无需在中隔板11上开孔。
电控组件121安装在中隔板11的上部,微通道速热模块3固定在中隔板11中部,微通道速热模块3可以位于电控组件121的最低位置与压缩机2的最高位置之间(例如,电控组件121在中隔板11上的投影和压缩机2在中隔板11上的投影区域之间),并且微通道速热模块3、电控组件121和压缩机2在中隔板11的同一侧。
电控组件121的下面就是微通道速热模块3,这种布局便于将微通道速热模块3的接线直接向上连接在电控组件121上,更有利于走线和扎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相连,且所述空调室外机为上述的空调室外机100,冷媒加热模块3的排出管313与压缩机2的进气口22相连。由此,通过冷媒加热模块3可以加热压缩机2的排气口21排出的冷媒,加热后的冷媒可以经由排出管313,再经由所述空调室内机,经油分离器将冷媒中的油分离之后,最后再由进气口22进入压缩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例如制冷和制热原理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0)

1.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中隔板;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在所述壳体内且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
冷媒加热模块,所述冷媒加热模块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冷媒加热模块与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中隔板的同一侧,且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冷媒加热模块的最低位置不低于所述压缩机的最高位置设置,所述冷媒加热模块包括冷媒换热器,所述冷媒换热器内限定出连通所述排气口的冷媒通道,以加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媒加热模块均设在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一腔室内还设有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在所述中隔板的上端且与所述冷媒加热模块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加热模块的最高位置低于所述电控组件的最低位置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内还设有安装板、低压罐以及板式换热器,所述安装板上形成有容纳槽以安装所述板式换热器,所述低压罐适于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大致形成为矩形的底盘,所述压缩机安装在所述底盘上,所述安装板设在所述底盘的与所述压缩机相对且远离所述中隔板的拐角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被构造成一端敞开的U形结构,所述安装板包括:
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底盘相连;
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同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顶部安装有所述低压罐;
立板,所述立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相连且上端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换热器包括:
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内限定出所述冷媒通道;
进入管和排出管,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中的一个设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长度的一端且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中的另一个设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长度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冷媒通道连通;
其中,所述进入管邻近所述排气口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加热模块还包括:
电磁发热体组件,所述电磁发热体组件设在所述冷媒换热器的一侧,所述电磁发热体组件包括电磁线圈盘且可加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
传热板,所述传热板设在所述冷媒换热器和所述电磁发热体组件之间;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在所述冷媒换热器的另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板为不锈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发热体组件还包括:
线圈盘外罩,所述线圈盘外罩内限定出一端敞开的安装槽,所述电磁线圈盘设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电磁线圈盘由所述安装槽露出且朝向所述传热板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发热体组件还包括:
第一隔热件,所述第一隔热件设在所述安装槽内且相对于所述电磁线圈盘更邻近所述传热板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内设有限位结构以限制所述第一隔热件在所述安装槽内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所述安装槽的深度方向间隔开设在所述安装槽内侧壁上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隔热件的边缘定位在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均包括多个且分别在所述安装槽内侧壁上间隔开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邻近所述线圈盘外罩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所述第一隔热件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与所述第三限位件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换热器和所述支撑板之间还设有第二隔热件,所述第二隔热件压紧在所述冷媒换热器和所述支撑板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件上设有让位孔,所述冷媒换热器通过连接件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让位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件和所述第二隔热件均为隔热棉。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卡槽,所述冷媒换热器上设有卡勾,所述卡勾配合在所述卡槽内。
2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室内机;
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相连,且所述空调室外机为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所述冷媒加热模块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相连。
CN201920468931.2U 2019-04-08 2019-04-08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099606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68931.2U CN209960643U (zh) 2019-04-08 2019-04-08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68931.2U CN209960643U (zh) 2019-04-08 2019-04-08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60643U true CN209960643U (zh) 2020-01-17

Family

ID=69241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68931.2U Active CN209960643U (zh) 2019-04-08 2019-04-08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606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71153A (zh) * 2022-08-22 2022-11-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和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71153A (zh) * 2022-08-22 2022-11-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和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08946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00578100C (zh) 空调装置
CN1764808B (zh) 循环冷却装置
CN209960643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7006735A (zh) 一种一体式空气源热泵
CN102759151A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CN220062207U (zh) 暖通设备
CN209857238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618756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08431862U (zh) 一种整体式蜗壳及空调器
CN113007815A (zh) 空调
CN217685884U (zh) 供热水箱设备
CN20985724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787591U (zh) 一种空气源冷热水机组的内部结构及空气源冷热水机组
CN211400080U (zh) 空调
CN219868595U (zh) 一种热泵机体及热泵
CN216620058U (zh) 空调
CN215523553U (zh) 水力模块及空调室外机
CN117685673B (zh) 暖通设备
CN220041977U (zh) 空调器
CN216620059U (zh) 空调
CN217584646U (zh) 空调
CN216080105U (zh) 室外机和热泵设备
WO2024041055A1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17303007U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