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03007U -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03007U CN217303007U CN202221059342.7U CN202221059342U CN217303007U CN 217303007 U CN217303007 U CN 217303007U CN 202221059342 U CN202221059342 U CN 202221059342U CN 217303007 U CN217303007 U CN 2173030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door
- bracket
- air conditioner
- side plate
- outdoor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室外机组包括室外侧壳体、第一冷媒管路、压缩机和室外侧换热器和阀体;第一冷媒管路设在室外侧壳体内;压缩机和室外侧换热器均设在室外侧壳体内,且压缩机和室外侧换热器均串接于第一冷媒管路上;阀体连接在第一冷媒管路的端部且设在室外侧壳体的顶部,其中,空调器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冷媒管路和位于室内侧的第二冷媒管路,阀体适于连接在第一冷媒管路和第二冷媒管路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机组,方便用户自行安装与阀体相连的连接管,节约了雇佣专业安装工人的费用,降低了室外机组的安装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一般采用“L”形换热器(换热器截面形状为“L”形),该空调室外机中压缩机位于换热器的一侧且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与换热器有独立空间隔开,使得室外空调机的整机尺寸较大、空间布局利用率较低,另外空调室外机的阀体布置于箱体侧方,不利于用户自行安装内外机连接管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的室外机组,所述室外机组方便用户自行安装与阀体相连的连接管,节约了雇佣专业安装工人的费用,降低了室外机组的安装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室外机组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包括:室外侧壳体;第一冷媒管路,所述第一冷媒管路设在所述室外侧壳体内;压缩机和室外侧换热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均设在所述室外侧壳体内,且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均串接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上;阀体,所述阀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端部且设在所述室外侧壳体的顶部,其中,所述空调器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和位于室内侧的第二冷媒管路,所述阀体适于连接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和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组,方便用户自行安装与阀体相连的连接管,节约了雇佣专业安装工人的费用,降低了室外机组的安装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体包括低压阀和高压阀,所述低压阀和所述高压阀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体与所述压缩机上下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侧壳体形成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长度一端相对,且所述检修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盖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两个第二换热部,两个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别弯折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相对两端,以使所述第一换热部和两个所述第二换热部共同限定出容纳腔,所述压缩机的至少部分均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侧壳体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和两个第二进风口,两个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相对设置,每个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侧壳体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上,两个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上,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为一体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机组还包括:室外侧风机,所述室外侧风机与所述容纳腔相对设置,且在气流方向上,所述室外侧风机位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下游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侧壳体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上,两个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上,所述第三侧板形成有出风口,所述室外侧风机的外侧设有导风圈,所述导风圈与所述第三侧板为一体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机组还包括:底盘,所述底盘与所述室外侧壳体固定相连;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风机支架和电控模块,所述风机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具有风机安装部,在第一方向上,所述风机安装部的相对两端分别对应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平行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风机安装部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二支架设在所述第一支架上,且所述第二支架具有电控安装部,所述电控模块固设于所述电控安装部,且所述电控模块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与所述室外侧壳体和所述底盘分别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固定配合,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风机安装部的轴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分别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还具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设在所述电控安装部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且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固定配合,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支架分别与所述电控模块固定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支架还包括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设在所述第一支架上,且所述第三支架具有电抗安装部,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电抗模块,所述电抗模块固设于所述电控安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抗模块和所述电控模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三方向上的同侧,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风机安装部的轴向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室内机组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采用上述的室外机组,便于节省空调器300的安装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组包括室内侧换热器,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下侧;抽水件,所述抽水件用于将所述接水盘内的水泵送至所述室内侧换热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为窗式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室外机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室外机组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室外机组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室外机组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风机支架的示意图;
图6是图6中所示的风机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风机支架的另一个装配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风机支架的再一个装配示意图;
图9是沿图8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风机支架的又一个装配示意图;
图11是沿图10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7中所示的风机支架的再一个装配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风机支架的再一个装配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300、
室内机组200、容纳槽300a
接水盘101、抽水件102、
室外机组100、
室外侧壳体1、压缩机2、室外侧换热器3、阀体4、室外侧风机5、
底盘6、支架组件7、检修口1a、盖板1b、
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第四侧板14、顶盖15、
第一换热部31、第二换热部32、容纳腔3a、低压阀41、高压阀42、
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导风圈131、出风网罩132、
风机支架71、电控模块72、定位凸起72a、电抗模块73、
第一支架711、第二支架712、第三支架713、
第一板711a、第二板711b、
风机安装部7111、第一通风孔7112、第二通风孔7113、
翻边部7114、第三通风孔7115、第二固定部7116、
电控安装部7121、安装槽7121a、第一固定部7122、
定位孔71211、固定孔71221、电抗安装部71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组100。
如图1-图4所示,室外机组100包括室外侧壳体1、第一冷媒管路、压缩机2和室外侧换热器3和阀体4,第一冷媒管路设在室外侧壳体1内,压缩机2和室外侧换热器3均设在室外侧壳体1内,且压缩机2和室外侧换热器3均串接于第一冷媒管路上。
其中,空调器300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冷媒管路和位于室内侧的第二冷媒管路,阀体4适于连接在第一冷媒管路和第二冷媒管路之间。
如图1-图4所示,阀体4连接在第一冷媒管路的端部,且阀体4设在室外侧壳体1的顶部,则在室外机组100安装完成后,操作人员安装与阀体4相连的连接管时,由于阀体4与操作人员之间的距离较近,便于操作人员自行将连接管安装至与阀体4相连,提升了操作人员的组装便利性,且节约了雇佣专业安装工人的费用,降低了空调机组100的安装成本。
例如,对于北美地区的用户,用户可以自行安装于阀体4相连的连接管,该连接管连接室外机组100的第一冷媒管路和室内机组的第二冷媒管路,无需专业安装工人,节约了雇佣专业安装工人的费用,极大地降低了安装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组,通过将阀体4设计在室外侧壳体1的顶部,方便了用户可以自行安装空调器300,降低了空调器300的安装成本。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室外侧壳体1包括顶盖15和多个侧板,顶盖15与多个侧板分别固定,阀体4固设在顶盖15上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阀体4包括低压阀41和高压阀42,低压阀41和高压阀42分别连接在第一冷媒管路的两端,则低压阀41连接在第一冷媒管路的一端和第二冷媒管路的一端之间,高压阀42连接在第一冷媒管路的另一端和第二冷媒管路的另一端之间,便于用户自行安装与低压阀41相连的连接管、安装于高压阀42相连的连接管,进一步提升了用户自行安装室外机组100的便利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阀体4与压缩机2上下相对设置,有利于减小阀体4与压缩机2之间的距离,方便了阀体4与压缩机2之间的连接管路的布置;尤其当阀体4包括低压阀41时,低压阀41在空调器300的冷媒循环系统中连接在压缩机2和室内侧换热器之间,而低压阀41与压缩机2上下相对设置,有利于适当减短低压阀41与压缩机2之间的连接管路,节省连接管路占据的室外侧壳体1的内部空间,且方便了低压阀41与压缩机2之间的连接管路的布置。
其中,阀体4与压缩机2上下相对设置,可以理解为,在水平面上,阀体4的正投影与压缩机2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阀体4还可以设在室外侧壳体1顶部的其他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室外侧壳体1形成有检修口1a,检修口1a可以沿室外侧壳体1的厚度方向贯穿室外侧壳体1,检修口1a与室外侧换热器3的长度一端相对,且检修口1a处设有可拆卸的盖板1b;则将盖板1b拆离室外课壳体1时,室外侧换热器3的上述长度一端的至少部分会暴露于检修口1a处,便于用户通过检修口1a清理室外侧换热器3上的灰尘或泥土等污垢,或者还可以通过检修口1a对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检修等维护操作,降低了室外侧换热器3的故障率,保证了空调器300的正常使用。
可以理解的是,检修口1a的开口面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例如,检修口1a的高度可以与室外侧换热器3的高度基本一致,以便于保证操作空间足够,且便于对整个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清理等。
可选地,盖板1b上形成有进风口(例如后文所述的第二进风口121)。
可选地,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室外侧换热器3的下侧设有接水盘101,以用于承接室外侧换热器3产生的冷凝水,室外侧壳体1内还设有抽水件102,抽水件102用于将接水盘101内的水泵送至室内侧换热器,以回收利用室外侧换热器3产生的冷凝水,实现空调器300的加湿功能,且将室外侧换热器3产生的冷凝水在空调器300内部蒸发消耗掉,则室外机组100无需另外单独设置与接水盘101连接的排水管以将冷凝水排到外墙上,便于有效解决外墙没有专用排水管路的建筑时、排出的水可能会被风吹至低楼层的用户家中,以避免投诉。此时,检修口1a还可以与抽水件102相对设置,使得检修口1a的一部分可以暴露于检修口1a处,以便于用户通过检修口1a对抽水件102进行维护,例如对抽水件102进行清理避免抽水件102堵塞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室外侧换热器3包括第一换热部31和两个第二换热部32,两个第二换热部32分别弯折连接在第一换热部31的相对两端,以使第一换热部31和两个第二换热部32共同限定出容纳腔3a,室外侧换热器3可以大致限定出U型结构,使得室外侧换热器3充分利用室外侧壳体1内的空间,增大了室外侧换热器3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高室外侧换热器3的换热性能,进而提高了空调器300的换热性能。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相对于一些技术中,阀体设在室外侧壳体的侧部,则室外侧壳体内部与阀体相对的位置需要为阀体与管路的连接提供一点空间,而本申请将阀体4设在室外侧壳体1的顶部,便于使得阀体4为室外侧换热器3腾出较多的布置空间,以方便室外侧换热器3的布置。
其中,压缩机2的至少部分均设于容纳腔3a内,则压缩机2的一部分设于容纳腔3a内、或者整个压缩机2均设于容纳腔3a内,便于充分利用容纳腔3a内的空间,有利于减小室外侧换热器3和压缩机2的占用空间,在室外机组100具有相同部件的情况下,有效减小了室外机组100的整体尺寸,尤其是减小室外机组100在两个第二换热部32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当然,如果室外机组100的整体尺寸不变,由于室外侧换热器3和压缩机2的占用空间较小,便于为其他部件腾出较多的布置空间,从而提升室外机组100的装柜量,则实现室外机组100在相同能力段下装柜量的提升,便于实现各部件的合理化布局,且有利于丰富室外机组100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室外侧壳体1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11和两个第二进风口121,两个第二进风口121分别设于第一进风口111的相对两侧,且第一进风口111与第一换热部31相对设置,每个第二进风口121与第二换热部32相对设置,则第一进风口111处的气流可以流向第一换热部31并与第一换热部31进行换热,第二进风口121处的气流可以流向第二换热部32并与第二换热部32进行换热,有利于提升室外侧换热器3的换热均匀性,提升室外侧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从而便于达到节能目的。
可见,通过设置第一进风口111与第一换热部31相对、设置第二进风口121与第二换热部32相对,可以使得室外侧壳体1内部的风道形成为吸风式风道,使得第一换热部31和第二换热部32均与气流充分换热,以提升室外换热器103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室外换热器103的换热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室外侧壳体1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和第四侧板14,第一侧板11和第三侧板13相对设置,第二侧板12和第四侧板14相对设置,第一进风口111形成在第一侧板11上,两个第二进风口121分别形成在第二侧板12和第四侧板14上,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和第四侧板14为一体件,便于节省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之间的连接工序、节省第一侧板11与第四侧板14之间的连接工序,且无需加工出连接结构,方便了室外侧壳体1的加工、组装,同时使得室外侧壳体1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提高了室外侧壳体1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室外机组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室外机组100还包括室外侧风机5,室外侧风机5与容纳腔3a相对设置,且在气流方向上,室外侧风机5位于室外侧换热器3的下游侧,以便于进一步确保自第一进风口111流入室外侧壳体1内的气流与第一换热部31充分接触、自第二进风口121流入室外侧壳体1内的气流与第二换热部32充分接触,保证了室外侧风机5的风量,使得室外侧风机5的送风效果更强,从而提高了空调器300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室外侧壳体1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和第四侧板14,第一侧板11和第三侧板13相对设置,第二侧板12和第四侧板14相对设置,第一进风口111形成在第一侧板11上,两个第二进风口121分别形成在第二侧板12和第四侧板14上,室外侧风机5的外侧设有导风圈131,导风圈131可以引导气流,便于实现气流的集中吹送,有利于提升室外侧风机5的风量。
其中,第三侧板13形成有出风口,导风圈131与第三侧板13为一体件,便于节省导风圈131与第三侧板13的连接工序,且无需加工连接结构,同时使得导风圈131与第三侧板13整体更加稳定。
可选地,在图1和图3的示例中,出风口处设有出风网罩13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室外机组100还包括底盘6和支架组件7,底盘6与室外侧壳体1固定相连,支架组件7包括风机支架71,风机支架71包括第一支架711和第二支架712,第一支架711具有风机安装部7111,在第一方向上,风机安装部7111的相对两端分别对应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平行间隔设置,且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均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一方向与风机安装部7111的轴向垂直,则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可以沿风机安装部7111的径向间隔设置,第二支架712设在第一支架711上。
其中,风机安装部7111的轴向可以理解为安装于风机安装部7111的室外侧风机5的轴向。第一支架711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与室外侧壳体1和底盘102分别固定相连,第二支架12的远离第一支架11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103固定配合,第二方向与风机安装部111的轴向和第一方向分别垂直。
例如,以第一方向为左右方向、风机安装部7111的轴向为前后方向为例,第二方向为上下方向,风机安装部7111的左端对应第一平面,第一平面可以经过风机安装部7111的左端边沿,风机安装部7111的右端对应第二平面,第二平面可以经过风机安装部7111的右端边沿,使得风机安装部711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第一支架11的上端可以与室外侧壳体1固定相连,例如第一支架11的上端与室外侧壳体1的前侧板固定相连,第一支架11的下端可以与底盘102固定相连,以便于保证支架组件100安装牢固。当然,第一方向不限于此。
如图3和图7所示,支架组件7还包括电控模块72,第二支架712具有电控安装部7121,电控模块72固设于电控安装部7121,则电控模块72与电控安装部7121可以直接固定相连、和\或、间接固定相连。其中,电控模块7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则电控模块72的至少部分可以与风机安装部7111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相对设置,则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电控模块72的投影与风机安装部711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从而有效减小了支架组件7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节省了支架组件7在第一方向上的占据空间。
此外,风机安装部7111用于安装室外侧风机5,室外侧风机5用于驱动气流流动,由于电控模块7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则电控模块72的至少部分位于室外侧风机5驱动气流产生的流场内,使得电控模块72的周边气流具有一定流速,以便于带走电控模块72的热量,提升电控模块72的散热效果。
当支架组件7应用于室外机组100时,在室外机组100具有相同部件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减小室外机组10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节省室外机组100在第一方向上的占据空间,当然,如果室外机组100在第一方向上长度不变,由于支架组件7的占用空间较小,便于为其他部件腾出较多的布置空间,从而提升室外机组100的装柜量,则实现室外机组100在相同能力段下装柜量的提升,便于实现各部件的合理化布局,且有利于丰富室外机组100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第二支架712还具有第一固定部7122,第一固定部7122设在电控安装部7121的远离第一支架711的一端,第一固定部7122和第一支架711分别与电控模块72固定相连;可见,电控模块72不仅与第一支架711固定,还与第二支架712固定,便于保证电控模块72安装牢固、可靠,可以避免因室外机组100工作产生的震动使得电控模块72脱落导致电控模块72易损坏,同时便于使得电控模块72的固定不会影响电控模块72与电控安装部7121的配合,有利于提升电控模块72的安装效率。
例如,在图3-图7的示例中,电控安装部7121的至少部分支撑在电控模块72的底部,使得电控安装部7121用于承载电控模块72,而电控模块72与第一支架711和第一固定部7122分别固定,则电控模块72安装时,可以先将电控模块72置于电控安装部7121上,而后将电控模块72与第一支架711和第一固定部7122分别固定;可见,在上述电控模块72安装过程中,电控安装部7121可以对电控模块72起到一定限位作用,以便于电控模块72的后续快速固定,且在电控模块72的后续固定过程中,电控模块72可以无需变换位置、放置姿态等,便于实现电控模块72的快速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电控模块72与第一支架711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以及电控模块72与第一固定部7122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
例如,在图5和图7的示例中,电控模块72与第一支架711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相连;第一支架711包括第一板711a和第二板711b,第一板711a竖直布置,风机安装部7111形成在第一板711a上,第二板711b水平布置,且第二板711b连接在第一板711a的顶部;第一板711a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部7116,每个第二固定部7116分别通过紧固件例如螺纹连接件与电控模块72固定相连。第一固定部7122上形成有固定孔71221,紧固件穿设于电控模块72和固定孔71221以实现第一固定部7122和电控模块72的固定。
可选地,在图3-图5的示例中,第二固定部7116为两个,两个第二固定部7116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二固定部7116分别设在第一支架711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则便于利用较少数量的第二固定部7116实现电控模块72安装牢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和图9所示,电控安装部7121与电控模块72通过定位结构定位配合,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起2a和定位孔71211,定位凸起2a配合于定位孔71211,以实现电控模块72与电控安装部7121的相对限位,以便于电控模块72的后续快速固定,同时在电控模块72的后续固定过程中,可以无需采用其他装置或人工实现电控模块72的限位,有利于提升电控模块72的安装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定位凸起2a形成在电控安装部7121上,则定位孔71211形成在电控模块72上;或者,定位凸起2a形成在电控模块72上,定位孔71211形成在电控安装部7121上;或者,当定位凸起2a为多个时,多个定位凸起2a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在电控模块72上、其余形成在电控安装部7121上,此时多个定位孔71211的至少一个形成在电控安装部7121上、其余形成在电控模块72上。定位凸起2a和定位孔71211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定位凸起2a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定位孔7121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例如,在图4-图6和图9的示例中,定位结构包括多个定位凸起2a和多个定位孔71211,每个定位凸起2a与一个定位孔71211对应配合,多个定位孔71211均形成在电控安装部7121上,且多个定位孔71211包括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可以大致沿电控安装部7121的对角方向间隔设置,以便于实现电控模块72相对与电控安装部7121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限位,保证电控模块72限位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第二支架712与第一支架711配合以限定出安装槽7121a,在第二方向上,安装槽7121a朝向靠近风机安装部711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凹入,电控模块72配合于安装槽7121a,第二方向与风机安装部7111的轴向和第一方向分别垂直。由此,有利于适当减小电控模块72与风机安装部7111中心轴线之间的径向距离,确保电控模块72周围气流具有合适的流速,以保证电控模块72的散热效果,同时有利于削弱电控模块72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便于同时兼顾电控模块72对气流的阻挡与电控模块72的散热。
例如,以第一方向为左右方向、风机安装部7111的轴向为前后方向为例,第二方向为上下方向,在图3-图7的示例中,第二支架712设在第一支架711的上部,且第二支架712位于风机安装部7111的上方,安装槽7121a向下凹入,有利于适当减小电控模块72与风机安装部7111中心轴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使得电控模块72相对于风机安装部7111的中心轴线处于相对合适的位置。
当然,第二支架712还可以设在第一支架711的下部,此时安装槽7121a仍可以构造成顶侧敞开的槽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安装槽7121a可以由第二支架712单独限定出、也可以由第二支架712和第一支架711共同限定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第二支架712与第一支架711配合以限定出安装槽7121a,在第二方向上,安装槽7121a朝向靠近风机安装部711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凹入,电控模块72配合于安装槽7121a,安装槽7121a的壁面与电控模块72通过定位结构定位配合,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起2a和定位孔71211,定位凸起2a配合于定位孔71211,便于实现电控模块72与安装槽7121a的快速定位配合,有利于提升电控模块72的组装效率。
在图3-图7的示例中,定位孔71211形成在安装槽7121a的底壁上,定位凸起2a形成在电控模块72的底面上,则电控模块72配合于安装槽7121a时可以同时实现定位凸起2a与定位孔71211a的配合,实现电控模块72的快速限位。当然,定位凸起2a还可以形成在安装槽7121a的壁面上,定位孔71211形成在电控模块72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支架711形成有第一通风孔7112,第一通风孔7112与风机安装部7111间隔设置,且第一通风孔7112与电控模块72相对设置,使得电控模块72的至少部分可以暴露于第一通风孔7112处,有利于减小第一支架711对电控模块72的遮盖面积,且第一通风孔7112处的气流可以对暴露在第一通风孔7112处的电控模块72的部分进行热量交换,以及时带走电控模块72的热量,实现电控模块72的良好散热,有利于降低电控模块72的温度,保证电控模块72正常工作。
例如,第一通风孔7112与风机安装部7111可以沿风机安装部7111的径向间隔设置;在图5和图7的示例中,第一通风孔7112间隔设在风机安装部7111的上方,电控模块72也间隔设在风机安装部7111的上方;当然,第一通风孔7112还可以间隔设在风机安装部7111的下方,此时电控模块72也可以间隔设于风机安装部7111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支架712与第一支架711为分体件,则第二支架712和第一支架711分别单独加工成型,有利于简化第一支架711和第二支架712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
当然,第二支架712还可以与第一支架711为一体件,例如第一支架711和第二支架712为一体折弯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1所示,风机支架71还包括第三支架713,第三支架713设在第一支架711上,且第三支架713具有电抗安装部7131,支架组件7还包括电抗模块3,电抗模块3固设于电抗安装部7131,则电抗模块3与电抗安装部7131可以直接固定相连、和\或、间接固定相连;可见,电控模块72和电控模块3均间接固定于第一支架711上,便于合理利用第一支架711上的布置空间,同时由于室外机组100的室外侧风机5安装于风机安装部7111,则通过设置第一支架711、第二支架712和第三支架713,便于实现室外侧风机5、电控模块72和电抗模块3的模块化安装,有利于实现室外机组100的模块化设计,便于室外机组100的组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1所示,电抗模块3和电控模块72位于第一支架711在第三方向上的同侧,第三方向与风机安装部7111的轴向平行,则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便于实现电抗模块3和电控模块72的紧凑性布置,有利于节省支架组件7的占用空间,以便为室外机组100的其他部件腾出较多的布置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支架711形成有第二通风孔7113,第二通风孔7113与风机安装部7111间隔设置,且第二通风孔7113与电抗模块3相对设置,使得电抗模块3的至少部分可以暴露于第二通风孔7113处,有利于减小第一支架711对电抗模块3的遮盖面积,且第二通风孔7113处的气流可以对暴露在第二通风孔7113处的电抗模块3的部分进行热量交换,以及时带走电抗模块3的热量,实现电抗模块3的良好散热,有利于降低电抗模块3的温度,保证电抗模块3正常工作。
例如,第二通风孔7113与风机安装部7111可以沿风机安装部7111的径向间隔设置;在图1和图4的示例中,第二通风孔7113间隔设在风机安装部7111的上方,电抗模块2也设在风机安装部7111的上侧;当然,第二通风孔7113还可以间隔设在风机安装部7111的下方,此时电抗模块3也可以设于风机安装部7111的下侧。
例如,在图5和图7的示例中,第一支架711形成有第一通风孔7112、第二通风孔7113和第三通风孔7115,第一通风孔7112和第二通风口113均间隔设在风机安装部7111的上方,第三通风孔7115间隔设在风机安装部7111的下方,以进一步削弱第一支架711对气流的阻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三支架713与第一支架711为分体件,则第三支架713和第一支架711分别单独加工成型,有利于简化第一支架711和第三支架713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架713与第一支架711还可以为一体件,例如第一支架711和第二支架712为一体折弯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和图11所示,第一支架711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具有翻边部7114,两个翻边部7114与第三支架713均固定相连,例如每个翻边部7114与第三支架713均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便于确保第三支架713稳定固定于第一支架711,使得第一支架711和第三支架713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便于保证电抗模块3安装可靠。
可选地,在图5的示例中,翻边部7114的表面形成有凸肋,以增强翻边部7114的结构强度,进一步保证第三支架713安装牢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7和图9所示,支架组件7还包括室外侧风机5,室外侧风机5安装于风机安装部7111,室外侧风机5与电控模块72电连接,且室外侧风机5和电控模块72分别位于第一支架711在第三方向上的两侧,第三方向与风机安装部7111的轴向平行,则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也就是说,在风机安装部7111的轴向上,室外侧风机5和电控模块72分别位于第一支架711的异侧,则电控模块72的设置不易与室外侧风机5发生干涉,便于保证室外侧风机5具有足够的运转空间,同时有利于避免因保证电控模块72与室外侧风机5不干涉使得支架组件7的占据空间较大,从而通过合理设置室外侧风机5和电控模块72的相对位置,便于合理利用布置空间,节省支架组件7的占据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7和图9所示,支架组件7包括电控模块72、电抗模块3和室外侧风机5,室外侧风机5和电控模块72分别位于第一支架711在第三方向上的两侧,电抗模块3和电控模块72位于第一支架711在第三方向上的同侧,则电抗模块3和室外侧风机5也分别位于第一支架711在第三方向上的异侧,同样使得电抗模块3的设置不易与室外侧风机5发生干涉,便于进一步保证室外侧风机5具有足够的运转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8和图13所示,电控模块72与室外侧风机5的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室外侧风机5的半径,则作与室外侧风机5同轴的预设圆柱面,预设圆柱面的半径与室外侧风机5的半径相等,电控模块7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预设圆柱面的内侧,使得电控模块72所处位置的空气流动性较好,有利于电控模块72更好地进行散热,且便于适当削弱电控模块72对室外侧风机5的气流的阻挡作用,尤其适用于轴流风机。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架712的远离第一支架711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103之间的固定方式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可以通过紧固件实现第二支架712和室外换热器103的固定、或者通过第二支架712和室外换热器103的配合(例如卡合等)实现两者的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7和图10所示,室外换热器103包括第一换热部1031和两个第二换热部1032,两个第二换热部1032分别弯折连接在第一换热部1031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以使第一换热部1031和两个第二换热部1032共同限定出容纳腔103a,则室外换热器103可以大致限定出U型结构,容纳腔103a位于U型结构内;电控模块72的至少部分和室外机组100的压缩机104的至少部分均设于容纳腔103a内。
相比于一些技术中,室外换热器限定出L型结构,本申请中室外换热器103的布置便于更好地利用室外侧壳体1内部空间,减小室外机组10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节省室外机组100在第一方向上占据的空间,或者,室外机组10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不变,有利于为其他部件腾出较多的布置空间,提升室外机组100的装柜量,从而进一步实现室外机组100在相同能力段下装柜量的明显提升。此外,本申请便于增大室外换热器103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室外换热器103的换热性能,从而提升室外机组100的性能。
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室外换热器103与室外侧壳体1和底盘102均固定相连,室外侧风机5和压缩机104之间并未设置隔板,在第一方向上,室外侧风机5和压缩机104位于两个第二换热部1032之间。
可选地,在图3、图4的示例中,室外侧壳体1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11和两个第二进风口121,两个第二进风口121分别设于第一进风口111在第一方向上的的相对两侧,且第一进风口111与第一换热部1031相对设置,使得第一进风口111处的气流流向第一换热部1031,每个第二进风口121与第二换热部1032相对设置,使得每个第二进风口121处的气流流向对应第二换热部1032,有利于提升室外换热器103的换热均匀性,提升室外换热器103的换热效率,从而便于达到节能目的。
可见,由于室外侧风机5与容纳腔103a相对设置,且在气流方向上,室外侧风机5可以位于室外换热器103的下游侧,即自进风口流至室外侧壳体1内的气流先流经室外换热器103、再流向室外侧风机5,使得室外机组100的风道构造成为吸风式风道,以便提升室外换热器103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室外换热器103的换热均匀性,提升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室外机组100可以用于一体式空调器300、也可以用于分体式空调器3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300,包括室内机组20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组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300,通过采用上述的室外机组100,便于节省空调器300的安装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室内机组200包括室内侧换热器,空调器300还包括接水盘101和抽水件102,接水盘101设在室外侧换热器3的下侧;抽水件102用于将接水盘101内的水泵送至室内侧换热器,通过消耗了接水盘101的水,减少了接水盘101的水在天气较冷被冻结的风险,避免接水盘101堵塞,另外将接水盘101内的水泵送至室内侧换热器,可以为室内加湿,增加室内空气的湿润,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此外,通过将接水盘101的水在空调器300内部循环消耗掉,不需要将接水盘101的水排出,避免了排出的水被风吹到或流到低楼层的用户家中产生投诉的问题。
可选地,抽水件102(例如可以为水泵)为多个,多个抽水件102包括第一抽水件和第二抽水件,第一抽水件设在接水盘101的长度一端,第二抽水件设在接水盘101的长度另一端;当然,抽水件102还可以为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室外侧换热器3包括第一换热部31和两个第二换热部32,两个第二换热部32分别弯折连接在第一换热部31的相对两端,以使室外侧换热器3大致限定出U型结构,接水盘101与室外侧换热器3的形状相匹配,接水盘101也限定出U型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300为窗式空调器。当然,空调器300还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器300、移动空调器300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4和图15,窗式空调器支撑在墙体的窗口上,窗口内设有可移动的窗户,室内机组200和室外机组100之间限定出容纳槽300a。在图14的示例中,容纳槽300a的顶侧、左侧和右侧均敞开,以使窗户的至少部分可伸入到容纳槽300a内;在图15的示例中,容纳槽300a的底侧、左侧和右侧均敞开,以使窗口处的墙体的一部分可伸入到容纳槽300a内,此时窗式空调器可以大致形成为马鞍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上”、“下”、“前”、“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侧壳体;
第一冷媒管路,所述第一冷媒管路设在所述室外侧壳体内;
压缩机和室外侧换热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均设在所述室外侧壳体内,且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均串接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上;
阀体,所述阀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端部且设在所述室外侧壳体的顶部,
其中,所述空调器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和位于室内侧的第二冷媒管路,所述阀体适于连接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和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包括低压阀和高压阀,所述低压阀和所述高压阀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与所述压缩机上下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侧壳体形成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长度一端相对,且所述检修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盖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两个第二换热部,两个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别弯折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相对两端,以使所述第一换热部和两个所述第二换热部共同限定出容纳腔,所述压缩机的至少部分均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侧壳体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和两个第二进风口,两个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相对设置,每个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侧壳体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上,两个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上,
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为一体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外侧风机,所述室外侧风机与所述容纳腔相对设置,且在气流方向上,所述室外侧风机位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下游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侧壳体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上,两个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上,所述第三侧板形成有出风口,
所述室外侧风机的外侧设有导风圈,所述导风圈与所述第三侧板为一体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盘,所述底盘与所述室外侧壳体固定相连;
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风机支架和电控模块,所述风机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具有风机安装部,在第一方向上,所述风机安装部的相对两端分别对应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平行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风机安装部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二支架设在所述第一支架上,且所述第二支架具有电控安装部,所述电控模块固设于所述电控安装部,且所述电控模块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与所述室外侧壳体和所述底盘分别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固定配合,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风机安装部的轴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分别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还具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设在所述电控安装部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且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固定配合,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支架分别与所述电控模块固定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支架还包括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设在所述第一支架上,且所述第三支架具有电抗安装部,
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
电抗模块,所述电抗模块固设于所述电抗安装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抗模块和所述电控模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三方向上的同侧,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风机安装部的轴向平行。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机组和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组包括室内侧换热器,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下侧;
抽水件,所述抽水件用于将所述接水盘内的水泵送至所述室内侧换热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窗式空调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59342.7U CN217303007U (zh) | 2022-04-30 | 2022-04-30 |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59342.7U CN217303007U (zh) | 2022-04-30 | 2022-04-30 |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03007U true CN217303007U (zh) | 2022-08-26 |
Family
ID=82915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059342.7U Active CN217303007U (zh) | 2022-04-30 | 2022-04-30 |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0300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69221A1 (zh) * | 2023-02-17 | 2024-08-22 |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 |
-
2022
- 2022-04-30 CN CN202221059342.7U patent/CN21730300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69221A1 (zh) * | 2023-02-17 | 2024-08-22 |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20170020146A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217303007U (zh) |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 |
CN111059627A (zh) | 挂墙式空调柜机 | |
CN216557834U (zh) | 制冷设备 | |
JP3315317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07815532U (zh) |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机组 | |
CN216644353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6557833U (zh) | 制冷设备 | |
CN212179060U (zh) | 空调器 | |
CN212179049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17006523A (zh) |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 |
CN217303013U (zh) | 用于空调室外机组的支架组件、空调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 |
CN108826465B (zh) | 天花机 | |
CN113188191A (zh) | 一体式空调及空调系统 | |
CN107965855B (zh) |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机组 | |
CN220624361U (zh) | 接水盘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2179061U (zh) | 一体式空调器 | |
CN219841590U (zh) | 吊顶式室内机 | |
CN221035991U (zh) | 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 |
CN21906359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20689209U (zh) | 管道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1301461U (zh) | 换热设备 | |
CN221648714U (zh) | 空气处理设备 | |
CN211695167U (zh) | 一体式空调 | |
CN219494244U (zh) | 风管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