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01461U - 换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01461U
CN221301461U CN202322946976.5U CN202322946976U CN221301461U CN 221301461 U CN221301461 U CN 221301461U CN 202322946976 U CN202322946976 U CN 202322946976U CN 221301461 U CN221301461 U CN 2213014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ndenser
heat exchange
tray
exchan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4697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刚
鞠文宏
赖孝成
陈寒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014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014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包括壳体、水箱、冷凝器、蒸发器和第一接水盘,水箱、冷凝器和蒸发器沿壳体的高度方向由下到上依次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第一接水盘设置在冷凝器与水箱之间,第一接水盘具有与冷凝器的排液口和水箱连通的第一储液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风型除湿机存在占地面积大、舒适性差且冷凝水需要频繁处理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移动空调作为换热设备的一种,移动空调器比较常见的为除湿机和移动机,移动空调器作为整体式设备具有方便移动的特点。目前除湿机主要功能是调节房间温度,功能比较单一,且为温升型除湿机,房间内温度会慢慢升高,舒适感随之下降。目前移动机可以进行制冷,冷凝器需放置在底盘上,通过打水飞轮将冷凝水打到冷凝器上冷却,压缩机与冷凝器水平布局,占地面积较大,并且移动空调需要带排水管外接排水,局限性较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湿机作为调节空气湿度的设备,人们对其要求也随之提高,市面上出现有冷风型除湿机,此除湿机既能除湿又能吹冷风,并且自带水箱无需排水管。但是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冷风型除湿机形式很少,大多数厂家还没有开发此类产品,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冷风型除湿机双风道和冷凝器、蒸发器水平布局,此类冷风型除湿机占地面积大,机器整体高度较低导致舒适性差,并且除湿产生的冷凝水需要频繁清理,冷凝水得不到二次利用。
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冷风型除湿机存在占地面积大、舒适性差且冷凝水需要频繁处理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风型除湿机存在占地面积大、舒适性差且冷凝水需要频繁处理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包括壳体;水箱、冷凝器和蒸发器,水箱、冷凝器和蒸发器沿壳体的高度方向由下到上依次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第一接水盘,第一接水盘设置在冷凝器与水箱之间,第一接水盘具有与冷凝器的排液口和水箱连通的第一储液槽。
进一步地,沿壳体的高度方向,第一接水盘具有第一盘体和设置在第一盘体底部的第一支撑结构,冷凝器与第一盘体连接,水箱与第一支撑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盘体具有第一储液槽,第一接水盘还具有设置在第一储液槽的内部的第一安装凸起,冷凝器组设置在第一安装凸起上。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结构具有第一装配腔,第一盘体具有第一储液槽和与第一储液槽连通的第一过水孔,水箱安装在第一装配腔的内部,第一储液槽通过第一过水孔与水箱的进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结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具有朝向第一装配腔的内部凸起的弹性扣,两个弹性扣分别与水箱抵接。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与第一接水盘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接水盘,第二接水盘设置在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第二接水盘具有第二储液槽和与第二储液槽连通的第二过水孔,蒸发器的排液口与第二储液槽连通,蒸发器产生的液体依次流经排液口、第二储液槽、第二过水孔后流向冷凝器。
进一步地,沿壳体的高度方向,第二接水盘包括第二盘体和设置在第二盘体底部的第二支撑结构,蒸发器与第二盘体连接,冷凝器与第二支撑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盘体具有第二储液槽,第二接水盘还具有设置在第二储液槽的内部的第二安装凸起,蒸发器设置在第二安装凸起上。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结构具有第二装配腔,冷凝器安装在第二装配腔的内部,第二过水孔与第二装配腔连通并朝向冷凝器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过水孔为条形孔,沿壳体的高度方向,第二过水孔与冷凝器正对位设置。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海绵体,海绵体设置在第二过水孔的内部,海绵体的底部与冷凝器接触。
进一步地,壳体上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与冷凝器连通,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一风机;出风蜗壳,出风蜗壳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上,出风蜗壳的进口与第二装配腔连通,出风蜗壳的出口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二装配腔和出风蜗壳的腔体形成第一过风通道,第一风机设置在第一过风通道的内部,第一风机为气体朝向第一出风口流动提供驱动力。
进一步地,第一接水盘的第一盘体上具有第一卡接件,第二接水盘的第二支撑结构上具有第二卡接件,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卡接配合;或者第一接水盘的第一盘体上具有第一连接件,第二接水盘的第二支撑结构上具有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壳体上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与蒸发器连通,换热设备还包括顶部安装架,顶部安装架与第二接水盘连接,蒸发器与顶部安装架连接,顶部安装架具有第二过风通道,第二出风口与第二过风通道连通,蒸发器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过风通道的内部;第二风机,第二风机设置在第二过风通道的内部,第二风机为气体朝向第二出风口流动提供驱动力。
进一步地,壳体具有侧板和顶板,第二出风口设置在顶板上;或者第二出风口设置在侧板靠近顶板的一端。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底盘,换热设备还包括支架,支架设置在壳体的内部并与底盘固定连接,水箱和第一接水盘设置在支架远离底盘的一侧;压缩机,压缩机设置在支架上并与蒸发器和冷凝器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储液槽的槽底设置有水槽,水槽的槽口朝向冷凝器设置,换热设备还包括驱动件,驱动件安装在水槽的内部;打水飞轮,打水飞轮安装在水槽的内部,驱动件与打水飞轮驱动连接,打水飞轮用于带动水槽内部的液体朝向冷凝器飞溅。
进一步地,水槽的槽口与第一储液槽的槽口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3mm≤H≤20mm。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换热设备包括壳体、水箱、冷凝器、蒸发器和第一接水盘,水箱、冷凝器和蒸发器沿壳体的高度方向由下到上依次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第一接水盘设置在冷凝器与水箱之间,第一接水盘具有与冷凝器的排液口和水箱连通的第一储液槽。
由上可知,本申请采用水箱、冷凝器和蒸发器依次叠置的方式立置在壳体的内部,以实现换热设备的整体结构沿立置的方向排布,依次减小了占地面积,提高了室内的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换热设备的高度增加,也实现冷风出口设置在较高的位置,进而提高吹风的体验感增加舒适性;并且,本申请的蒸发器设置在冷凝器的上方,第一接水盘设置在冷凝器与水箱之间,进而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会流经冷凝器后进入到第一接水盘后流入水箱,冷凝水在流经冷凝器时会出现部分冷凝水被蒸发,以使冷凝水被二次利用,并且以减小了冷凝水的进入水箱的总量,减小冷凝水集中处理的次数,也起到了降温冷凝器的效果,进而提高了换热设备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设备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设备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设备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内部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内部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接水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接水盘和冷凝器的安装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接水盘和冷凝器的安装结构的爆炸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接水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顶部安装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顶部安装架与蒸发器的安装结构爆炸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驱动件和打水飞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水槽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14示出了图13的A-A向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0、底盘;120、侧板;121、第一进风口;122、第一出风口;123、第二进风口;124、第二出风口;130、顶板;20、水箱;30、冷凝器;40、蒸发器;50、第一接水盘;510、第一盘体;511、第一储液槽;512、第一安装凸起;513、第一卡接件;514、第一过水孔;520、第一支撑结构;521、第一装配腔;530、水槽;540、驱动件;550、打水飞轮;60、第二接水盘;610、第二盘体;611、第二储液槽;612、第二安装凸起;613、第二卡接件;614、第二过水孔;620、第二支撑结构;621、第二装配腔;630、第一风机;640、出风蜗壳;650、海绵体;70、支架;80、压缩机;90、顶部安装架;910、第二过风通道;920、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风型除湿机存在占地面积大、舒适性差且冷凝水需要频繁处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设备为冷风型除湿机,冷风型除湿机可以应用在家用或者工业领域。
如图1至图11所示,换热设备包括壳体10、水箱20、冷凝器30、蒸发器40和第一接水盘50,水箱20、冷凝器30和蒸发器40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由下到上依次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第一接水盘50设置在冷凝器30与水箱20之间,第一接水盘50具有与冷凝器30的排液口和水箱20连通的第一储液槽511。
具体地,本实施例采用水箱20、冷凝器30和蒸发器40依次叠置的方式立置在壳体10的内部,以实现换热设备的整体结构沿立置的方向排布,依次减小了占地面积,提高了室内的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换热设备的高度增加,也实现冷风出口设置在较高的位置,进而提高吹风的体验感增加舒适性;并且,本申请的蒸发器40设置在冷凝器30的上方,第一接水盘50设置在冷凝器30与水箱20之间,进而蒸发器40产生的冷凝水会流经冷凝器30后进入到第一接水盘50后流入水箱20,冷凝水在流经冷凝器30时会出现部分冷凝水被蒸发,以使冷凝水被二次利用,并且以减小了冷凝水的进入水箱20的总量,减小冷凝水集中处理的次数,也起到了降温冷凝器30的效果,进而提高了换热设备的使用效率。
进一步地,壳体10由底盘110、侧板120和顶板130配合围成,以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容置腔,水箱20、冷凝器30和蒸发器40安装在容置腔的内部。
进一步地,第一储液槽511的内部用于接收冷凝器30排出的液体,在本实施例中冷凝器30的底板安装在第一储液槽511的内部,以方便冷凝器30的排液口向第一储液槽511的内部排液,第一储液槽511的内部的液体流向水箱20,以实现冷凝水的储存,以方便后续进行集中处理冷凝水。
进一步地,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第一接水盘50具有第一盘体510和设置在第一盘体510底部的第一支撑结构520,冷凝器30与第一盘体510连接,水箱20与第一支撑结构520连接。
其中,第一盘体510具有第一储液槽511,第一支撑结构520具有第一装配腔52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水盘50还具有设置在第一储液槽511的内部的第一安装凸起512,冷凝器30组设置在第一安装凸起512上,通过第一安装凸起512进行支撑固定冷凝器30,以使冷凝器30与第一储液槽511的槽底部之间存在高度差,进而方便冷凝器30的液体流入至第一储液槽511的内部。其中,第一安装凸起512可以是与冷凝器30卡接固定,以达到限位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盘体510具有与第一储液槽511连通的第一过水孔514,水箱20安装在第一装配腔521的内部,第一储液槽511通过第一过水孔514与水箱20的进液口连通。其中水箱20的进液口与第一过水孔514对位设置,且水箱20的进液口的口径大于第一过水孔514的口径,进而实现液体经第一过水孔514、进液口后进入到水箱20的内部。当然还可以是第一过水孔514与水箱20的进液口管连接,以方便水箱20可以根据需要安装位置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水箱20的安装的稳定性,第一支撑结构520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具有朝向第一装配腔521的内部凸起的弹性扣,两个弹性扣分别与水箱20抵接,以进行限位水箱20,以保障第一接水盘50的内部的液体流向水箱20,避免出现水箱20错位导致液体溢出的问题。
如图1至图11所示,换热设备还包括与第一接水盘50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接水盘60,第二接水盘60设置在蒸发器40与冷凝器30之间,第二接水盘60具有第二储液槽611和与第二储液槽611连通的第二过水孔614,蒸发器40的排液口与第二储液槽611连通,蒸发器40产生的液体依次流经排液口、第二储液槽611、第二过水孔614后流向冷凝器30。
具体地,第二接水盘60设置在第一接水盘50的上方并位于蒸发器40和冷凝器30之间,以方便蒸发器40的冷凝水流入接水盘后流向冷凝器30,通过设置第二接水盘60提高了蒸发器40和冷凝器30安装位置的适应范围,无需限定蒸发器40和冷凝器30的安装位置,并且第二接水盘60为蒸发器40和冷凝器30的安装固定提高安装位置,以实现整体的安装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采用的双接水盘的结构,有利于换热设备内部的水箱20、冷凝器30和蒸发器40的固定,以提高壳体10的内部器件安装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冷凝水溅出的问题。
进一步地,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第二接水盘60包括第二盘体610和设置在第二盘体610底部的第二支撑结构620,蒸发器40与第二盘体610连接,冷凝器30与第二支撑结构620连接。
其中,第二接水盘60还具有设置在第二储液槽611的内部的第二安装凸起612,蒸发器40设置在第二安装凸起612上,第二安装凸起612用于支撑固定蒸发器40,以使蒸发器40与第二储液槽611的槽底部之间存在高度差,以方便蒸发器40产生的冷凝水流入至第二储液槽611的内部,第二安装凸起612与蒸发器40之间可以是卡接固定,以达到限位的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结构620具有第二装配腔621,冷凝器30安装在第二装配腔621的内部,第二过水孔614与第二装配腔621连通并朝向冷凝器30设置,第二过水孔614朝向冷凝器30设置以方便向冷凝器30排液。
其中,第二装配腔621的内部可以设置有限位凸起,以通过限位凸起与冷凝器30的外壁面抵接,以实现对冷凝器30进行水平方向限位。
进一步地,第二过水孔614为条形孔,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第二过水孔614与冷凝器30正对位设置,即第二过水孔614位于冷凝器30的正上方,并且条形孔方便是第二接水盘60的内部的冷凝水流向冷凝器30的顶面的全部区域,进而实现均匀降温冷凝器30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液体流向冷凝器30的均匀性,换热设备还包括海绵体650,海绵体650设置在第二过水孔614的内部,海绵体650的底部与冷凝器30接触,以实现液体均匀的向冷凝器30流动。
如图1至图11所示,壳体10上具有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一出风口122,第一进风口121与冷凝器30连通。
具体地,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一风机630和出风蜗壳640,出风蜗壳640设置在第二支撑结构620上,出风蜗壳640的进口与第二装配腔621连通,出风蜗壳640的出口与第一出风口122连通,第二装配腔621和出风蜗壳640的腔体形成第一过风通道,第一风机630设置在第一过风通道的内部,第一风机630为气体朝向第一出风口122流动提供驱动力。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121为热风进口,第一出风口122为热风出口,进而实现气体由第一进风口121流入第一过风通道的内部并流经冷凝器30后在第一风机630的驱动下向第一出风口122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接水盘50和第二接水盘60的连接方式提供下述两种实施方式。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接水盘50的第一盘体510上具有第一卡接件513,第二接水盘60的第二支撑结构620上具有第二卡接件613,第一卡接件513与第二卡接件613卡接配合。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接水盘50的第一盘体510上具有第一连接件,第二接水盘60的第二支撑结构620上具有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其中紧固件可以是螺钉等。
如图1至图11所示,壳体10上具有第二进风口123和第二出风口124,第二进风口123与蒸发器40连通。
具体地,换热设备还包括顶部安装架90和第二风机920,顶部安装架90与第二接水盘60连接,蒸发器40与顶部安装架90连接,顶部安装架90具有第二过风通道910,第二出风口124与第二过风通道910连通,蒸发器40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过风通道910的内部,第二风机920设置在第二过风通道910的内部,第二风机920为气体朝向第二出风口124流动提供驱动力。
进一步地,第二进风口123为冷风进风口,第二出风口124为冷风出风口,在第二风机920的驱动下,气体由第二进风口123流经蒸发器40后流向第二出风口124。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24可以是设置在顶板130上,也可以是设置在侧板120靠近顶板130的一端,进而实现第二出风口124具有较高的出风位置,以实现第二出风口124流出壳体10的冷气能淋浴式降温,舒适性好。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设备还包括支架70和压缩机80,支架70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并与底盘110固定连接,水箱20和第一接水盘50设置在支架70远离底盘110的一侧,压缩机80设置在支架70上并与蒸发器40和冷凝器30连通。具体地,支架70用于支撑和安装固定水箱20,以使水箱20稳定的安装在壳体10的内部,并且支架70为压缩机80的安装提供安装位置,在保证了换热设备整体的高度的情况下,合理的利用的壳体10的内部的容置腔的空间使用率。
实施例二
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液槽511的槽底还设置有水槽530,水槽530的槽口朝向冷凝器30设置。
具体地,换热设备还包括驱动件540和打水飞轮550,驱动件540和打水飞轮550安装在水槽530的内部,驱动件540与打水飞轮550驱动连接,打水飞轮550用于带动水槽530内部的液体朝向冷凝器30飞溅。
其中,被打水飞轮550溅起的冷凝水与冷凝器30接触以实现对冷凝器30的二次降温,进而提高冷凝器30降温的效果,进而提升除湿机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水槽530的槽口与第一储液槽511的槽口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3mm≤H≤20mm,防止冷凝水流到第一接水盘50的外面,造成安全隐患。当天气湿度太大,蒸发器40产生的冷凝水大于冷凝器30冷却消耗的冷凝水时,多余的冷凝水会溢出水槽530内第一储液槽511的内部流动,通过第一接水盘50的第一过水孔514进入水箱20。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本申请采用水箱20、冷凝器30和蒸发器40依次叠置的方式立置在壳体10的内部,以实现换热设备的整体结构沿立置的方向排布,依次减小了占地面积,提高了室内的空间的使用效率。
2、换热设备的高度增加,也实现冷风出口设置在较高的位置,进而提高吹风的体验感增加舒适性。
3、本申请的蒸发器40设置在冷凝器30的上方,第一接水盘50设置在冷凝器30与水箱20之间,进而蒸发器40产生的冷凝水会流经冷凝器30后进入到第一接水盘50后流入水箱20,冷凝水在流经冷凝器30时会出现部分冷凝水被蒸发,以使冷凝水被二次利用,并且以减小了冷凝水的进入水箱20的总量,减小冷凝水集中处理的次数,也起到了降温冷凝器30的效果,进而提高了换热设备的使用效率。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
水箱(20)、冷凝器(30)和蒸发器(40),所述水箱(20)、冷凝器(30)和蒸发器(40)沿所述壳体(10)的高度方向由下到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
第一接水盘(50),所述第一接水盘(50)设置在所述冷凝器(30)与所述水箱(20)之间,所述第一接水盘(50)具有与所述冷凝器(30)的排液口和所述水箱(20)连通的第一储液槽(5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10)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接水盘(50)具有第一盘体(510)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盘体(510)底部的第一支撑结构(520),所述冷凝器(30)与所述第一盘体(510)连接,所述水箱(20)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52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510)具有所述第一储液槽(511),所述第一接水盘(50)还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储液槽(511)的内部的第一安装凸起(512),所述冷凝器(30)组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凸起(512)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520)具有第一装配腔(521),所述第一盘体(510)具有所述第一储液槽(511)和与所述第一储液槽(511)连通的第一过水孔(514),所述水箱(20)安装在所述第一装配腔(521)的内部,所述第一储液槽(511)通过所述第一过水孔(514)与所述水箱(20)的进液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520)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装配腔(521)的内部凸起的弹性扣,两个所述弹性扣分别与所述水箱(20)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接水盘(50)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接水盘(60),所述第二接水盘(60)设置在所述蒸发器(40)与所述冷凝器(30)之间,所述第二接水盘(60)具有第二储液槽(611)和与所述第二储液槽(611)连通的第二过水孔(614),所述蒸发器(40)的排液口与所述第二储液槽(611)连通,所述蒸发器(40)产生的液体依次流经所述排液口、所述第二储液槽(611)、第二过水孔(614)后流向所述冷凝器(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10)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接水盘(60)包括第二盘体(610)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盘体(610)底部的第二支撑结构(620),所述蒸发器(40)与所述第二盘体(610)连接,所述冷凝器(30)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62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盘体(610)具有所述第二储液槽(611),所述第二接水盘(60)还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液槽(611)的内部的第二安装凸起(612),所述蒸发器(40)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凸起(612)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620)具有第二装配腔(621),所述冷凝器(30)安装在所述第二装配腔(621)的内部,所述第二过水孔(614)与所述第二装配腔(621)连通并朝向所述冷凝器(30)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水孔(614)为条形孔,沿所述壳体(10)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过水孔(614)与所述冷凝器(30)正对位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海绵体(650),所述海绵体(650)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水孔(614)的内部,所述海绵体(650)的底部与所述冷凝器(30)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具有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一出风口(122),所述第一进风口(121)与所述冷凝器(30)连通,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
第一风机(630);
出风蜗壳(640),所述出风蜗壳(640)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620)上,所述出风蜗壳(640)的进口与所述第二装配腔(621)连通,所述出风蜗壳(640)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22)连通,所述第二装配腔(621)和所述出风蜗壳(640)的腔体形成第一过风通道,所述第一风机(630)设置在所述第一过风通道的内部,所述第一风机(630)为气体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22)流动提供驱动力。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水盘(50)的第一盘体(510)上具有第一卡接件(513),所述第二接水盘(60)的第二支撑结构(620)上具有第二卡接件(613),所述第一卡接件(513)与所述第二卡接件(613)卡接配合;或者
所述第一接水盘(50)的第一盘体(510)上具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接水盘(60)的第二支撑结构(620)上具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具有第二进风口(123)和第二出风口(124),所述第二进风口(123)与所述蒸发器(40)连通,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
顶部安装架(90),所述顶部安装架(90)与第二接水盘(60)连接,所述蒸发器(40)与所述顶部安装架(90)连接,所述顶部安装架(90)具有第二过风通道(910),所述第二出风口(124)与所述第二过风通道(910)连通,所述蒸发器(40)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过风通道(910)的内部;
第二风机(920),所述第二风机(920)设置在所述第二过风通道(910)的内部,所述第二风机(920)为气体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124)流动提供驱动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具有侧板(120)和顶板(130),
所述第二出风口(124)设置在所述顶板(130)上;或者
所述第二出风口(124)设置在所述侧板(120)靠近所述顶板(130)的一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底盘(110),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
支架(70),所述支架(70)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并与所述底盘(110)固定连接,所述水箱(20)和所述第一接水盘(50)设置在所述支架(70)远离所述底盘(110)的一侧;
压缩机(80),所述压缩机(80)设置在所述支架(70)上并与所述蒸发器(40)和冷凝器(30)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槽(511)的槽底设置有水槽(530),所述水槽(530)的槽口朝向所述冷凝器(30)设置,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
驱动件(540),所述驱动件(540)安装在所述水槽(530)的内部;
打水飞轮(550),所述打水飞轮(550)安装在所述水槽(530)的内部,所述驱动件(540)与所述打水飞轮(550)驱动连接,所述打水飞轮(550)用于带动所述水槽(530)内部的液体朝向所述冷凝器(30)飞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530)的槽口与所述第一储液槽(511)的槽口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3mm≤H≤20mm。
CN202322946976.5U 2023-10-31 换热设备 Active CN221301461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01461U true CN221301461U (zh) 2024-07-09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627830U (zh) 机柜
CN212108731U (zh) 空调器
CN111780220B (zh) 空调器
CN213453926U (zh) 机柜空调
CN221301461U (zh) 换热设备
CN111595010A (zh) 一种冷凝水处理装置及包括其的空调器
CN111780219A (zh) 空调器
CN108131743B (zh) 换热器淋水装置、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0986184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2538018U (zh) 空调器
WO2021169510A1 (zh) 空调器
CN212777620U (zh) 空调器
CN212108729U (zh) 空调器
CN212777618U (zh) 空调器
CN217303007U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CN101469905A (zh) 双循环单室外机的接水盘结构
CN220624361U (zh) 接水盘及空调室内机
CN217685808U (zh) 用于空调机组的接水盘及空调机组
CN215909405U (zh) 底盘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21384112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251660B (zh) 热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9014493U (zh) 一种恒温恒湿机
CN216522071U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器
CN219243699U (zh) 厨房空调器、厨房空调室外机和厨房空调室内机
CN213272926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