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4244U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4244U
CN219494244U CN202320234197.XU CN202320234197U CN219494244U CN 219494244 U CN219494244 U CN 219494244U CN 202320234197 U CN202320234197 U CN 202320234197U CN 219494244 U CN219494244 U CN 2194942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motor
fixing frame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3419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坤
张文强
宋振兴
王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3419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42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42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42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管机,包括外壳,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换热器用于对流经的气流换热形成换热气流;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第一安装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架和第一半腔体,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间隔部,间隔部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架和第二半腔体,间隔部上还设置有通风口和布线孔,风扇设置在电机的转轴上,第一安装件设置在第二安装件上,电机设置在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之间,风扇位于第一半腔体和第二半腔体之间所形成的蜗腔内,通风口与蜗腔连通。通过减少风机组件的零部件数量,以提高风管机的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尤其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空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空调分为壁挂式空调和柜式空调。其中,空调通常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安装在室内侧,而室外机安装在室外侧。
现有技术中的室内机安装其安装方式不同,分为立式室内机、壁挂式室内机和吊顶式室内机。其中,吊顶式室内机因其占用室内有效空间较小,被广泛的推广使用。常规技术中的吊顶式室内机(通常称之为风管机),一般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中的风机、换热器、接水盘和排水泵等部件。
其中,风机作为吊顶式室内机中的重要部件,主要用于驱动室内空气循环进入到吊顶式室内机内。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 218154491 U公开了一种吊顶式室内机,其中风机通常包括电机、风扇和蜗壳等部件组成,蜗壳又分为上蜗壳和下蜗壳。电机需要额外通过钣金件制成的电机支架以满足安装要求,风机的零部件数量较多,导致整体组装效率降低。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提高组装效率和组装质量的技术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管机,通过减少风机组件的零部件数量,以提高风管机的组装效率。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用于对流经的气流换热形成换热气流;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架和第一半腔体,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间隔部,所述间隔部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架和第二半腔体,所述间隔部上还设置有通风口和布线孔,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第一安装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半腔体和所述第二半腔体之间所形成的蜗腔内,所述通风口与所述蜗腔连通;
其中,所述间隔部横向延伸并竖向布置在所述外壳中,所述间隔部将所述外壳间隔为进风腔体和换热腔体,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换热腔体中。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位于所述通风口底部边缘设置有弧形延伸部,所述弧形延伸部沿远离所述通风口方向弯曲延伸,所述弧形延伸部形成所述第二半腔体。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腔体的两端部分别形成第一进风缺口,所述弧形延伸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第二进风缺口;所述第一进风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进风缺口扣合在一起形成吸风口,所述第一半腔体的下边缘与所述通风口边缘之间形成排风口。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间隔部的边缘设置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
和/或,所述第一安装件上位于所述第一半腔体的外侧设置有卡接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位于所述第二半腔体的外侧设置有卡接配合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接配合部卡装在一起,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架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架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凹槽和所述第二弧形凹槽之间。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限位环,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弧形凹槽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二限位槽;
和/或,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包边结构,所述第一包边结构贴靠在所述电机的对应端面上;
和/或,所述第二弧形凹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包边结构,所述第二包边结构贴靠在所述电机的对应端面上。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架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竖向相对布置,所述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弧形凹槽,所述支撑板上还设置有通风孔,所述支撑板与对应侧的所述蜗腔之间形成通风间隔。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间隔部之间还设置有多个U型加强筋,多个所述U型加强筋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U型加强筋横向布置。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背离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表面设置有多条并排布置的第一筋条,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背离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表面还设置有第二筋条,所述第二筋条横跨各条所述第一筋条并与所述第一筋条交错布置。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相邻所述筋条之间形成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被所述第二筋条间隔成左右分布的两个导风部,所述导风部配置成朝向对应侧的所述蜗腔导流气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将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上形成的固定架来安装电机,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将风扇与电机组装在一起后,便可以将风扇和电机装配在第一安装件与第二安装件之间,两个安装件拼装在一起将形成蜗腔,使得风扇将位于蜗腔中,而对于电机而言,通过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进行固定安装,进而无需额外增加电机支架独立进行装配,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减少风机组件的零部件,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的简化风管机的整体组装过程,提高了组装效率和组装质量;
另外,由于在第二安装件上集成有间隔部,间隔部替代外壳中的隔板来分隔外壳的内部空间,进一步的节省了安装隔板的操作,更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管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管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图1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图1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图3中风机组件的爆炸图;
图6为图3中第一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第二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风管机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为图1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0为图1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1为图9中风机组件的爆炸图;
图12为图1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3为图1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4为图1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风机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外壳1、进风口11、出风口12、隔板13;
通风口100;
换热器2;
风机组件3、电机31、风扇32、第一安装件33、第二安装件34;
限位环311、第一固定架331、第一半腔体332、卡接部333、第一筋条334、第二筋条335、定位卡槽336、第二固定架341、第二半腔体342、卡接配合部343、竖向延伸部344、U型加强筋345、间隔部346、弧形延伸部347、侧板348、翻边结构349、吸风口301、排风口302;
第一弧形凹槽3311、第二弧形凹槽3411、第二限位槽3412、支撑板3413、通风孔3414;
导风组件4、驱动部件41、第一导风板42、第二导风板43。
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实施例一,如图1-图7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
外壳1,外壳1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
换热器2,换热器2用于对流经的气流换热形成换热气流;
风机组件3,风机组件3包括电机31、风扇32、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架331和第一半腔体332,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架341和第二半腔体342,风扇32设置在电机31的转轴上,第一安装件33设置在第二安装件34上,电机31设置在第一固定架331和第二固定架341之间,风扇32位于第一半腔体332和第二半腔体342之间所形成的蜗腔内;
其中,换热器2和风机组件3分别设置在外壳1中;风机组件3被配置成将外壳1外部的气流由进风口11引入至外壳1内部并经由换热器2换热由出风口12向外输出。
具体而言,风机组件3通过在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上分别集成有固定架和半腔体来分别满足电机31以及风扇32的安装要求。
其中,对于电机31而言,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的第一固定架331与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的第二固定架341相互配合来实现对电机31进行固定安装。
电机31的固定方式,具体为:电机31放置在第一固定架331和第二固定架341之间,第一固定架331和第二固定架341连接在一起,以使得将电机31牢固的固定在第一固定架331和第二固定架341之间。
这样,便可以借助两个安装件来固定安装电机31,而无需为电机31单独配置电机支架,进而可以简化风机组件3的整体结构。
同样的,对于风扇32而言,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的第一半腔体332与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的第二半腔体342相互配合来形成蜗腔,以满足风扇32驱动气流流动的安装要求。
风扇32的安装方式,具体为:风扇32装配到电机31的转轴上后,使得风扇32位于第一半腔体332和第二半腔体342之间,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连接固定后,使得第一半腔体332和第二半腔体342包裹住风扇32,进而使得风扇32位于所述蜗腔内。
而风机组件3完成组装后,便可以整体装配到外壳1中,进而无需在外壳1的底部上逐一安装电机31、风扇32以及蜗壳等组件。
通过将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上形成的固定架来安装电机,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将风扇与电机组装在一起后,便可以将风扇和电机装配在第一安装件与第二安装件之间,两个安装件的半腔体拼装在一起将形成蜗腔,使得风扇将位于蜗腔中,而对于电机而言,通过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进行固定安装,进而无需额外增加电机支架独立进行装配,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减少风机组件的零部件,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的简化风管机的整体组装过程,提高了组装效率和组装质量。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电机31的组装可靠性,第一固定架331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3311,第二固定架341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凹槽3411;电机31位于第一弧形凹槽3311和第二弧形凹槽3411之间。
具体的,第一弧形凹槽3311与第二弧形凹槽3411相互配合能够匹配电机31的外部轮廓,进而使得电机31能够更加稳固可靠性的安装固定。
某些实施例中,电机3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限位环311,第一弧形凹槽3311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一限位槽,第二弧形凹槽3411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二限位槽3412。
具体的,在组装时,可以向将电机31放置在第二弧形凹槽3411中进行预装配,而在将电机31放在第二弧形凹槽3411中后。电机31端部的限位环311将卡在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凹槽中,进而可以限制电机31沿其轴线方向上移动。然后,再将第一安装件33固定在第二安装件34上,使得第二弧形凹槽3411罩在电机31的上方,同样的,使得电机31端部的限位环311将卡在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凹槽中。
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组装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第一安装件33上位于第一半腔体332的外侧设置有卡接部333,第二安装件34上位于第二半腔体342的外侧设置有卡接配合部343,卡接部333与卡接配合部343卡装在一起。
具体的,为了减少螺钉的使用量,以简化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的组装过程,则可以通过卡装的方式将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预装配在一起。
其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卡接部333和卡接配合部343的表现实体可以有多种结构配合形式,如卡爪与卡槽配合,或采用卡扣结构等,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
另外一个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牢固固定,并对电机31起到牢固可靠安装的作用,第一固定架331和第二固定架34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一起。
具体的,对于电机31而言,其通过第一固定架331和第二固定架341进行固定安装,而第一固定架331和第二固定架341两者之间则可以通过多个螺钉进行紧固,进而提高第一固定架331和第二固定架34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一方面满足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之间牢固连接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满足电机31可靠安装的要求。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弧形凹槽33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包边结构(未标记),所述第一包边结构贴靠在电机31的对应端面。
具体的,通过所述第一包边结构从电机31的外端面进行固定限位,可以更好的起到固定电机31的作用。
同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二弧形凹槽34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包边结构,所述第二包边结构贴靠在电机31的对应端面上。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341包括两个支撑板3413,两个支撑板3413竖向相对布置,支撑板3413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弧形凹槽3411,支撑板3413上还设置有通风孔3414,支撑板3413与对应侧的所述蜗腔之间形成通风间隔。
具体的,对于第二固定架341而言,其作为承载安装电机31的部件,则通过两个并排布置的支撑板3413来对电机31的两端部分别进行支撑,以提高电机31的安装可靠性。
而两个支撑板3413上设置的通风孔3414,通风孔3414面积约占支撑板3413面积的60%-70%,以有效的加大电机31侧的过风量,并更有利于减小风阻。蜗腔与支撑板3413之间成为进风区域,为保证风扇32的进风量需求。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33上背离第一弧形凹槽3311的表面设置有多条并排布置的第一筋条334,第一安装件33上背离第一弧形凹槽3311的表面还设置有第二筋条335,第二筋条335横跨各条第一筋条334并与第一筋条334交错布置。
具体的,第一安装件33的左右两侧形成弧形桥结构,两个弧形桥结构则通过多条第一筋条334连接固定在一起,同时,多条第一筋条334又进一步的通过第二筋条335连接在一起,在加强第一安装件33的整体强度的同时,又能有效降低材料用量实现产品的轻量化。
并且,相邻所述筋条之间形成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被第二筋条335间隔成左右分布的两个导风部,所述导风部配置成朝向对应侧的所述蜗腔导流气流。在使用过程中,电机31上方的气流则可以经由第二筋条335两侧的导风部进行导流,更有利于提高风扇32的进风量。
另外,对于风机组件3而言,为了方便的安装在外壳1中,至少可以采用如下两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安装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实施例二,如图3-图8所示,对于风机组件3而言,外壳1中额外配置有隔板13,隔板13上设置有通风口100,隔板13竖向布置并位于风机组件3和换热器2之间,通风口100与排风口302连接;第一安装件33和/或第二安装件34设置在隔板13上。
具体的,隔板13将外壳1间隔为进风腔体和换热腔体,从进风口11吸入的空气先进入到所述进风腔体中经由风机组件3从通风口100输送至所述换热腔体,气流在换热腔体中将与换热器2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气流将从出风口12输出至外壳1的外部。
而在实际组装过程中,风机组件3完成组装后,便可以将风机组件3装配到外壳1中设置的隔板13上。其中,根据安装需要,可以将第一安装件33或第二安装件34作为与隔板13固定连接的部件,进而完成将风机组件3固定安装在隔板13上。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以将第二安装件34固定安装在隔板13上为例,第二安装件34的侧表面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隔板13上,以完成将风机组件3固定安装在隔板13上。
其中,第二安装件34的侧部设置有竖向延伸部344,在风机组件3安装到隔板13上时,竖向延伸部344上可以设置安装孔,螺钉穿过安装孔固定在隔板13上,以使得风机组件3通过第二安装件34固定在隔板13上。
而在风机组件3进行模块化组装时,可以相对应的在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有定位卡槽336,竖向延伸部344设置在定位卡槽336中。
具体的,风机组件3在实际组装过程中,第一安装件33需要安装在第二安装件34的上方,而将第一安装件33装配到第二安装件34的过程中,竖向延伸部344将对应的伸入到定位卡槽336中。
竖向延伸部344与定位卡槽336相互配合,一方面竖向延伸部344起到引导第一安装件33准确的装配到第二安装件34上,另一方面增大了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之间的安装接触面积,使得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更加牢固可靠的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3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半腔体332,第一半腔体332的两端部分别形成第一进风缺口(未标记),第一半腔体33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出风缺口(未标记);
第二安装件3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半腔体342,第二半腔体342的两端部形成第二进风缺口(未标记),第二半腔体34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出风缺口(未标记);
其中,所述第一进风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进风缺口扣合在一起形成吸风口301,所述第一出风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出风缺口扣合在一起形成排风口302,吸风口301和排风口302分别连通所述蜗腔。
具体的,第一安装件33上位于第一固定架33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半腔体332,相对应的,在第二安装件34上位于第二固定架34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半腔体342。这样,电机31采用双轴方式,电机31的两侧分别安装有风扇32,而对应侧的风扇32则组装在对应侧的第一半腔体332和第二半腔体342之间。
其中,为了满足进出风的要求,第一半腔体332两端部形成第一进风缺口,相对应的,第二半腔体342两端部形成第二进风缺口。第一进风缺口和第二进风缺口可以呈半圆弧形,在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组装在一起后,第一进风缺口和对应的第二进风缺口拼装在一起形成吸风口301,进而实现在风扇32的两端部分别形成吸风口301,以满足大风量吸风的要求。
同样的,为了满足出风的要求,第一半腔体332的侧部形成第一出风缺口,相对应的,第二半腔体342的侧部形成第二出风缺口。第一出风缺口和第二出风缺口可以呈矩形缺口结构,在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组装在一起后,第一出风缺口和对应的第二出风缺口拼装在一起形成出风口12,进而实现在风扇32的一侧将形成的气流从出风口12输出至所述换热腔体。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安装件34的整体结构强度,两个支撑板3413与竖向延伸部344之间还设置有多个U型加强筋345,多个U型加强筋345由上至下依次设置,U型加强筋345横向布置。
具体的,在第二固定架341位置处额外增加U型加强筋345,U型加强筋345能够将形成第二固定架341的两个支撑板3413与竖向延伸部344进行进一步的连接固定,以提高支撑板3413与竖向延伸部344之间的结构强度,进而满足电机31的固定安装要求。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的在支撑板3413的外表面设置若干加错布置的结构加强筋,以满足减小支撑板3413厚度的前提下提高结构强度,在减少材料用量的同时增加固定电机的整体强度。
实施例三,如图9-图11所示,对于风机组件3而言,外壳1中无需额外配置隔板来安装风机组件3,而是依靠风机组件3自身形成的结构来替代隔板进行安装,具体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第二安装件34的一侧设置有间隔部346,间隔部346横向延伸并竖向布置在外壳1中,间隔部346将外壳1间隔为进风腔体和换热腔体,进风口11与所述进风腔体连通,出风口12与所述换热腔体连通;
其中,间隔部346上设置有通风口100,通风口100与所述蜗腔连通,电机31驱动风扇32吸入到所述进风腔体中的气流从通风口100进入到所述换热腔体中。
具体的,第二安装件34上形成有一体结构的间隔部346,间隔部346沿外壳1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这样,在将所述风机组装装入到外壳1中后,通过间隔部346将外壳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进风腔体和换热腔体。
而由于风机组件3自身通过第二安装件34集成有间隔部346,这样,在实际组装过程中,便可以节省在外壳1中独立安装隔板的步骤,并且,由于间隔部346集成在第二安装件34上,也进一步的节省了风机组件3与隔板的组装步骤。
在实际组装过程中,电机31和风扇32安装在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上后,风机组件3整体装入到外壳1中,而在组装过程中,通常采用倒置式安装的方式,即先将外壳1的顶板放置则在安装平台上。此时,将风机组件3整体放置在顶板上,并使得间隔部346与外壳1的顶板通过螺钉进行固定连接,然后,在将外壳1的两侧板和底板分别与间隔部346通过螺钉进行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将风机组件3装配到外壳1中。
而在将风机组件3装配到外壳1的顶板上后,针对换热器2的具体装配工序可以参考常规技术,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支撑板3413与间隔部346之间还设置有多个U型加强筋345,多个U型加强筋345由上至下依次设置,U型加强筋345横向布置。
具体的,在第二固定架341位置处额外增加U型加强筋345,U型加强筋345能够将形成第二固定架341的两个支撑板3413与间隔部346进行进一步的连接固定,以提高支撑板3413与间隔部346之间的结构强度,进而满足电机31的固定安装要求。
其中,对于间隔部346也设置有竖向延伸部344,相对应的,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有定位卡槽336,竖向延伸部344设置在定位卡槽336中。
具体的,风机组件3在实际组装过程中,第一安装件33需要安装在第二安装件34的上方,而将第一安装件33装配到第二安装件34的过程中,竖向延伸部344将对应的伸入到定位卡槽336中。
同样的,还可以进一步的在支撑板3413的外表面设置若干加错布置的结构加强筋,以满足减小支撑板3413厚度的前提下提高结构强度,在减少材料用量的同时增加固定电机的整体强度。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安装件34上集成有间隔部346,为了实现在一体结构的第二安装件34上形成第二固定架341、第二半腔体342,则可以在第二安装件34位于通风口100底部边缘设置有弧形延伸部347,弧形延伸部347沿远离通风口100方向弯曲延伸,弧形延伸部347形成第二半腔体342。
具体的,对于第二固定架341而言,其采用两个支撑板3413的方式配合组成第二固定架341。对于第二固定架341两侧的第二半腔体342,则可以在间隔部346上形成有远离通风口100方向延伸的弧形延伸部347,弧形延伸部347依靠自身结构能够形成第二半腔体342以满足电机31的安装固定要求。
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半腔体332的两端部分别形成第一进风缺口(未图示),弧形延伸部34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板348,侧板348上设置有第二进风缺口未图示);所述第一进风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进风缺口扣合在一起形成吸风口301,第一半腔体332的下边缘与通风口100边缘之间形成排风口302。
其中,为了满足进出风的要求,第一半腔体332两端部形成第一进风缺口,相对应的,弧形延伸部347的两侧的侧板348上形成第二进风缺口。第一进风缺口和第二进风缺口可以呈半圆弧形,在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组装在一起后,第一进风缺口和对应的第二进风缺口拼装在一起形成吸风口301,进而实现在风扇32的两端部分别形成吸风口301,以满足大风量吸风的要求。
同样的,为了满足出风的要求,在第一安装件33与第二安装件34组装在一起后,第一半腔体332下边缘将与间隔部346所设置的通风口100之间形成出风口12,进而实现在风扇32的一侧将形成的气流从出风口12输出至所述换热腔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341和弧形延伸部347位于间隔部346的同一侧。并使得第二固定架341位于两个弧形延伸部347之间,进而满足电机31两侧分别设置风扇32的安装要求。
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牢固的通过间隔部346与外壳1的各个板体进行连接,则间隔部346的边缘设置有翻边结构349,翻边结构349设置在外壳1的内壁上。
具体的,通过在间隔部346的边缘设置翻边结构349,通过翻边结构349贴靠在外壳1的内壁上,以增大间隔部346与外壳1的接触面积,翻边结构349通过螺钉等固定方式紧固在外壳1上。
某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走线,还可以在间隔部346上还设置有布线孔(未标记)。
通过将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上形成的固定架来安装电机,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将风扇与电机组装在一起后,便可以将风扇和电机装配在第一安装件与第二安装件之间,两个安装件的半腔体拼装在一起将形成蜗腔,使得风扇将位于蜗腔中,而对于电机而言,通过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进行固定安装,进而无需额外增加电机支架独立进行装配,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减少风机组件的零部件,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的简化风管机的整体组装过程,提高了组装效率和组装质量。
实施例四,如图12-图15所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所提供了风管机,为了使得换热器2能够均匀的与气流进行换热,风管机还包括导风组件4。
所述导风部件包括驱动部件41、第一导风板42和第二导风板43,第一导风板42和第二导风板43相互交错布置,第一导风板42和第二导风板43可转动地设置在隔板13上并布置在通风口100的前侧,驱动部件41被配置成驱动第一导风板42和第二导风板43转动。
具体而言,在外壳1中,沿气流的输送方向上,换热器2布置在通风口100的前侧,风机组件3启动吸入外界的空气进入到外壳1中并通过通风口100朝向换热器2方向输送。
对于换热器2接触的气流而言,受通风口100位置以及开口面积的影响,气流的分布面积较为集中,并且,换热器2通常沿气流输送方向倾斜布置,也会进一步的加剧气流在换热器2的表面分布不均的情况。
而通过在通风口100的前侧额外配置导风组件4,导风组件4中的第一导风板42和第二导风板43相互交错布置,进而可以控制从通风口100输出的气流进行上下和左右方向上的调节。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驱动部件41来驱动第一导风板42和第二导风板43转动。对于转动的第一导风板42而言,其可以竖向布置,进而在转动过程中,由第一导风板42控制气流左右方向分散流动。而对于转动的第二导风板43而言,其可以横向布置,进而在转动过程中,由第二导风板43控制气流上下方向分散流动。
在第一导风板42和第二导风板43的作用下,可以使得从通风口100输出的气流均匀的分布至换热器2的各个区域,以使得换热器2各个部位获得充分均匀的换热,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其中,驱动部件41的表现实体可以采用电机等常规的驱动器件,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
通过在隔板上的通风口处设置导风组件,导风组件中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交错布置,进而通过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以调节从通风口输出的气流流向,以调节气流左右和上下方向上的流动路径,进而使得气流能够均匀的分布换热器所形成的换热面,以充分的利用换热器的换热面来提高换热效率,实现可以匹配不同换热器规格以及换热器的安装位置,提高了风机组件的通用性。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通风口1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竖向布置的第一导风板42,通风口100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横向布置的第二导风板43。
具体的,为了方便调节左右方向的气流分配量,在通风口1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导风板42,两个第一导风板42能够独立的转动,为此,第一导风板42可以配置独立的驱动部件41。
这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两侧的第一导风板42分别控制从通风口100输出的部分气流朝向通风口100的两侧分布传输。
同样的,为了方便调节上下方向的气流分配量,在通风口100的上布置有上下布置的第二导风板43,两个第二导风板43能够独立的转动,为此,第二导风板43可以配置独立的驱动部件41。
这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上下布置的第二导风板43分别控制从通风口100输出的部分气流朝向通风口100的上上方和下方分布传输。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42和第二导风板43沿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弧形。
具体的,第一导风板42和第二导风板43的截面为弧形,使得第一导风板42和第二导风板43各自形成弧形的导风面,以更有效的对气流进行导向输送。
并且,对于弧形的导向面,其导风的角度更大,以更好的引导气流覆盖换热器2的边缘区域。
另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导风板42的凸面相对布置,两个第一导风板42的凹面背向布置;和/或,两个第二导风板43的凸面相对布置,两个第二导风板43的凹面背向布置。
具体的,为了最大限度的增大导风板调节气流覆盖面积的,对于相对布置的第一导风板42而言,两个第一导风板42相对背向布置,并且,使得第一导风板42所形成的弧形的凹面相互背向布置。
这样,对于一侧的第一导风板42而言,其能够通过凹面朝向对应侧的外部区域更大范围的调节气流的覆盖面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长度规格尺寸的换热器2的均匀换热要求。
同样的,对于第二导风板43而言,同样采用凹面背向布置的方式。而两个第二导风板43上下布置,以利用凹面朝向上方或下方导流气流以覆盖换热器2的上下边缘区域。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对于风机组件3而言,其可以采用实施例二中的风机组件3结构形式,即需要在外壳1中配置独立的隔板13以满足风机组件3安装的要求,而导风组件4同样的需要安装在隔板13上。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对于风机组件3而言,其可以采用实施例三中的风机组件3结构形式,这种情况下,隔板则集成在风机组件3的第二安装件34上以通过间隔部346的结构形式来当做隔板,而导风组件4则需要安装在间隔部346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用于对流经的气流换热形成换热气流;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架和第一半腔体,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间隔部,所述间隔部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架和第二半腔体,所述间隔部上还设置有通风口和布线孔,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第一安装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半腔体和所述第二半腔体之间所形成的蜗腔内,所述通风口与所述蜗腔连通;
其中,所述间隔部横向延伸并竖向布置在所述外壳中,所述间隔部将所述外壳间隔为进风腔体和换热腔体,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换热腔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件位于所述通风口底部边缘设置有弧形延伸部,所述弧形延伸部沿远离所述通风口方向弯曲延伸,所述弧形延伸部形成所述第二半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腔体的两端部分别形成第一进风缺口,所述弧形延伸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第二进风缺口;所述第一进风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进风缺口扣合在一起形成吸风口,所述第一半腔体的下边缘与所述通风口边缘之间形成排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的边缘设置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
和/或,所述第一安装件上位于所述第一半腔体的外侧设置有卡接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位于所述第二半腔体的外侧设置有卡接配合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接配合部卡装在一起,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架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凹槽和所述第二弧形凹槽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限位环,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弧形凹槽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二限位槽;
和/或,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包边结构,所述第一包边结构贴靠在所述电机的对应端面上;
和/或,所述第二弧形凹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包边结构,所述第二包边结构贴靠在所述电机的对应端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架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竖向相对布置,所述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弧形凹槽,所述支撑板上还设置有通风孔,所述支撑板与对应侧的所述蜗腔之间形成通风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间隔部之间还设置有多个U型加强筋,多个所述U型加强筋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U型加强筋横向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背离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表面设置有多条并排布置的第一筋条,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背离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表面还设置有第二筋条,所述第二筋条横跨各条所述第一筋条并与所述第一筋条交错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筋条之间形成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被所述第二筋条间隔成左右分布的两个导风部,所述导风部配置成朝向对应侧的所述蜗腔导流气流。
CN202320234197.XU 2023-02-16 2023-02-16 风管机 Active CN2194942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4197.XU CN219494244U (zh) 2023-02-16 2023-02-16 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4197.XU CN219494244U (zh) 2023-02-16 2023-02-16 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4244U true CN219494244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82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34197.XU Active CN219494244U (zh) 2023-02-16 2023-02-16 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42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24566B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8626798B (zh) 空气调节器
US7340911B2 (en) Monolithic air conditioner
CN219494244U (zh) 风管机
CN21906359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841590U (zh) 吊顶式室内机
CN216346702U (zh) 空调器
CN212618756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KR101911954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그의 조립방법
CN2150624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KR20090074373A (ko) 천장형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7235778U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
CN106440086B (zh) 厨房空调器
CN2178761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303007U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US12025324B2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213300288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9913370U (zh) 挂式空调
CN219868083U (zh) 热泵采暖机
CN215523536U (zh) 一种空调内机
CN22050700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792899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868081U (zh) 热泵采暖机
CN220750256U (zh) 立式空调
CN217540916U (zh) 多联机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