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82555U - 加湿组件、空气净化设备和加湿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组件、空气净化设备和加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82555U
CN220582555U CN202322295466.6U CN202322295466U CN220582555U CN 220582555 U CN220582555 U CN 220582555U CN 202322295466 U CN202322295466 U CN 202322295466U CN 220582555 U CN220582555 U CN 2205825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air
humidifying
assembly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9546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浩辉
余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9546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825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825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825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空气净化设备和加湿器。加湿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遮挡组件,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二壁的第一侧与第一壁的第一侧连接,第二壁的第二侧向第一壁的第二侧延伸,第一壁与第二壁之间设置有储液腔,第二壁围设有第一风道;遮挡组件与第二壁的第二侧连接,遮挡组件与第二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风口,第一风道通过第一风口与储液腔连通;其中,遮挡组件的外边缘相对于第二壁的第二侧更靠近第一壁。

Description

加湿组件、空气净化设备和加湿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湿组件、空气净化设备和加湿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加湿器在使用的过程中,水箱内部的液体容易进入到加湿器的风道内,例如:在对加湿器的湿帘进行更换时,需要将湿帘从加湿器中提起进行更换,湿帘提起来的过程中,湿帘上滴落的水容易流入到风道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加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空气净化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加湿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遮挡组件,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二壁的第一侧与第一壁的第一侧连接,第二壁的第二侧向第一壁的第二侧延伸,第一壁与第二壁之间设置有储液腔,第二壁围设有第一风道;遮挡组件与第二壁的第二侧连接,遮挡组件与第二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风口,第一风道通过第一风口与储液腔连通;其中,遮挡组件的外边缘相对于第二壁的第二侧更靠近第一壁。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湿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遮挡组件。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二壁的第一侧与第一壁的第一侧连接,第一壁与第二壁之间设置有储液腔,进而通过第一壁与第二壁围设出储液腔,便于在储液腔内储存液体。第二壁围设有第一风道,从而通过第一风道进行出风。遮挡组件与第二壁的第二侧连接,以实现对遮挡组件的安装和固定。遮挡组件与第二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风口,第一风道通过第一风口与储液腔连通,从而使得第一风道可以将气流通过第一风口输送到储液腔内,使得气流可以与储液腔内的液体混合形成湿润气体输送到外界中,以实现对外界空气的加湿。遮挡组件的外边缘相对于第二壁的第二侧更靠近第一壁,使得遮挡组件可以对第二风道的上方进行遮挡,从而可以阻挡储液腔内的液体由第一风道的上方进入第一风道内,因此,避免了储液腔内的液体经由第一风道进入到第一风道的底部对其它器件造成损坏。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加湿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遮挡组件与第一壳体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遮挡组件与第一壳体为一体式结构的形式,进而可以提升遮挡组件的稳定性,避免遮挡组件在使用的过程中脱落导致储液腔内的液体进入到第一风道内。并且遮挡组件与第一壳体为一体式的方式,还可以减少遮挡组件的安装时间,减少遮挡组件的安装工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遮挡组件包括安装部件和遮挡部件;安装部件与第二壁连接;遮挡部件与安装部件连接,沿安装部件的外周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遮挡组件包括安装部件和遮挡部件。安装部件与第二壁连接,以实现对安装部件的安装和固定。遮挡部件与安装部件连接,遮挡部件沿安装部件的外周延伸,以实现对遮挡部件的安装,使得遮挡部件通过沿安装部件的外周延伸的方式对第一风道进行遮挡,从而可以避免储液腔内的液体进入到第一风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加湿组件还包括加湿部件,加湿部件设置于储液腔内,与第一风口相对;遮挡部件的外周抵靠于加湿部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湿组件还包括加湿部件,加湿部件设置于储液腔内,以实现对加湿部件的安装。加湿部件与第一风口相对,从而使得第一风道内输送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风口吹向加湿部件,进而使得气流可以将加湿部件上的液体混合形成湿润气体吹向外界,从而实现对外界空气的加湿,并且,设置加湿部件的方式还可以提升加湿部件的加湿效果。遮挡部件的外周抵靠于加湿部件上,进而在需要更换加湿部件,将加湿部件上向提起时,使得加湿部件上滴落的液体可以落到遮挡部件上,从而实现对液体的遮挡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加湿组件还包括盖体,盖体盖设于加湿部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湿组件还包括盖体,盖体盖设于加湿部件上,以实现对盖体的安装,通过设置盖体,使得盖体可以对储液腔内的液体进行遮挡,避免液体从盖体的位置进入到第一风道内,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对液体的遮挡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遮挡部件为可变形件,可变形件的内周设置有安装槽;安装部件设置于安装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遮挡部件为可变形件,采用可变形件的形式便于对遮挡部件进行安装,可变形件的内周设置有安装槽,安装部件设置于安装槽内,通过在可变形件上设置安装槽,便于对遮挡部件进行安装,从而可以提升遮挡部件的安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遮挡部件为塑料件,塑料件与安装部件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遮挡部件为塑料件,塑料件与安装部件连接,即遮挡部件采用塑料件安装在安装部件上,从而可以提升遮挡部件安装后的稳定性。因此,遮挡部件以塑料件的形式对第一风道上方的液体进行遮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遮挡组件包括多个支撑部件,多个支撑部件沿第二壁间隔布置,多个支撑部件的第一端与第二壁的第二侧连接,多个支撑部件的第二端与安装部件连接;其中,多个支撑部件中相邻的两个支撑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一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遮挡组件包括多个支撑部件,多个支撑部件沿第二壁间隔布置,多个支撑部件的第一端与第二壁的第二侧连接,多个支撑部件的第二端与安装部件连接,以实现对多个支撑部件的安装和固定。多个支撑部件中相邻的两个支撑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一风口,通过多个支撑部件形成第一风口对第一风道的气流进行输送,以便于从第一风道内输出的气流与储液腔内的液体混合对外界空气进行加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壳体、多个支撑部件和安装部件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多个支撑部件和安装部件为一体式结构,即第一壳体、多个支撑部件和安装部件采用一体注塑的形式进行制作,从而可以简化加湿组件的制作工艺。并且,一体式的结构还可以减少第一壳体、多个支撑部件和安装部件的安装工序,提升加湿组件安装效率,还可以提升第一壳体、多个支撑部件和安装部件安装后的稳定性以及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安装部件由外周至中部向远离第二壁的方向凸起。
在该技术方案中,安装部件由外周至中部向远离第二壁的方向凸起,使得安装部件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便于液体在安装部件上流动,这样在储液腔内的液体落到安装部件上时,安装部件上凸起的结构会对液体起到引流或者导流作用,便于液体向安装部件外周的位置流动,进而通过遮挡部件流入到储液腔内,进而可以防止安装部件上的液体通过第一风口进入到第一风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加湿组件还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内部,沿第一壁布置,第二壳体与第一壁围设有第一腔体,第二壳体与第二壁围设有储液腔;其中,第一壁的至少部分可透光,储液腔能够容纳液体,第一腔体与储液腔连通,储液腔内的液体能够进入第一腔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湿组件还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内部,沿第一壁布置,以实现对第二壳体的安装。第二壳体与第一壁围设有第一腔体,第二壳体与第二壁围设有储液腔,使得用于对空气进行加湿的液压可以储存到第二壳体与第二壁之间的储液腔内。储液腔能够容纳液体,第一腔体与储液腔连通,储液腔内的液体能够进入第一腔体,因此,在储液腔内容纳有液体时,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可以与储液腔内的液体的水位保持一致。并且,第一壁的至少部分可透光,因此,通过设置相连通的第一腔体和储液腔,便于用户通过第一壳体的透明部分观察储液腔内的水位,进而使得用户可更直观地确定水箱内的水位,进而在储液腔内的液体较少时,用户可以及时向储液腔内加入液体,使得加湿组件可以持续对空气进行加湿,避免储液腔内液体不足时不能进行加湿,从而提升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二壳体靠近第二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向远离第二壁的方向凹陷,第一腔体通过第一凹槽与储液腔连通;第二壳体靠近第二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腔体,第三腔体的开口朝向第二壁,加湿组件还包括浮子组件,浮子组件设置于第三腔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壳体靠近第二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向远离第二壁的方向凹陷,即第一凹槽箱第一腔体的方向凹陷,从而便于第一腔体通过凹槽与储液腔连通,使得储液腔内的液体可以通过第一凹槽流入到第一腔体内,从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第一壳体的透明部分观察储液腔内的水位,避免储液腔内的液体不能进入到第一腔体而导致用户不能了解到储液腔内的水位,从而保证用户可以及时对储液腔内的水位进行观察。第二壳体靠近第二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腔体,第三腔体的开口朝向第二壁,从而使得储液腔内的液体可以通过第三腔体的开口流入到第三腔体内,使得储液腔内的液体可以第三腔体内的液体水位一致。加湿组件还包括浮子组件,浮子组件设置于第三腔体内,由于储液腔内的液体可以进入到第三腔体内,因此,在储液腔内水位发生变化时,浮子组件可以随第三腔体内水位的变化在第三腔体内运动,因此,浮子组件的位置可以反映储液腔内液体的水位变化。通过在第三腔体内设置浮子组件,实现了对储液腔内水位的检测,使得用户可以准确地了解到水位的变化,从而可以及时对加湿组件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加湿组件。因此,该空气净化设备具备加湿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第三壳体、过滤部件、第一风机。第三壳体设置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与加湿组件的第一风道连通;过滤部件设置于第二风道的一侧;第一风机设置于第二风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第三壳体、过滤部件、第一风机。第三壳体设置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与加湿组件的第一风道连通,进而使得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可以输送到第一风道内,从而为第一风道供风。过滤部件设置于第二风道的一侧,以实现对过滤部件的安装。第一风机设置于第二风道内,以实现对第一风机的安装和固定,使得第一风机可以通过过滤部件对气流进行抽取并输送到第二风道内。通过设置过滤部件,使得过滤部件可以对杂质进行过滤,避免杂质进入到第二风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加湿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三壳体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湿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三壳体上,通过将加湿组件设置为可拆卸的形式,进而便于对加湿组件进行更换,使得加湿组件的使用更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壳体还包括第三壁,第三壁的一侧与第一壁连接,第三壁的另一侧与第二壁连接,第三壁朝向第三壳体;第三壳体与第三壁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四壁,第四壁围绕第二风道布置,与第三壁贴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还包括第三壁。第三壁的一侧与第一壁连接,第三壁的另一侧与第二壁连接,以实现对第三壁的安装。第三壳体与第三壁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四壁,第四壁围绕第二风道布置,与第三壁贴合。第三壳体与第三壁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四壁,第四壁围绕第二风道布置,与第三壁贴合,以实现对第三壁的安装。通过设置第四壁与第三壁配合的方式,进而可以将加湿组件与第三壳体对接在一起,便于加湿组件安装在第三壳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三壁向远离第三壳体的方向凹陷;第四壁向靠近加湿组件的方向凸出,第四壁嵌于第三壁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三壁向远离第三壳体的方向凹陷,第四壁向靠近加湿组件的方向凸出,第四壁嵌于第三壁内,从而使得第三壁的形状可以与第四壁的形状进行匹配,以便于第四壁与第三壁进行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第二检测部件和控制组件。第二检测部件设置于第三壳体上,能够检测加湿组件是否安装于第三壳体;控制组件与第二检测部件电连接;空气净化设备设置有净化模式和组合模式,基于加湿组件安装于第三壳体,控制组件能够控制空气净化设备进入组合模式;基于加湿组件没有安装于第三壳体,控制组件能够控制空气净化设备进入净化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第二检测部件和控制组件,在设置位置上,第二检测部件设置于第一对接部,第二检测部件能够检测加湿组件是否安装于第三壳体。控制组件与第二检测部件电连接,控制组件能够接收第二检测部件所传递的检测信号。空气净化设备设置有净化模式和组合模式,其中净化模式为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的工作模式,组合模式为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既进行加湿处理,又进行过滤净化的工作模式。第二检测部件对加湿组件是否安装于第三壳体进行检测,当第二检测部件检测到加湿组件安装于第三壳体时,第二检测部件向控制组件发送加湿组件安装于第三壳体上的信号,控制组件基于加湿组件安装于第三壳体而控制空气净化设备进入组合模式,空气净化设备的过滤部件和加湿组件均对空气进行作用,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既进行加湿处理,又进行过滤净化,使得用户可以得到清新且湿度符合要求的空气。当第二检测部件检测到加湿组件没有安装于第三壳体时,第二检测部件向控制组件发送加湿组件没有安装于第三壳体上的信号,控制组件基于加湿组件没有安装于第三壳体而控制空气净化设备进入净化模式,空气净化制备中的过滤部件对空气进行作用,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进而使用户可以得到清新的空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第二检测部件和控制组件,实现了可精准的确定加湿组件是否安装于第三壳体,且可对应于检测结果对应使空气净化设备在组合模式或净化模式之间切换运行,提高了空气净化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加湿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加湿组件。因此,该加湿器具备加湿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加湿器还包括第四壳体和第二风机。第四壳体设置有第三风道,第三风道与加湿组件的第一风道连通;第二风机设置于第三风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湿器还包括第四壳体和第二风机。第四壳体设置有第三风道,第二风机设置于第三风道内,以实现对第二风机的安装,使得第二风机可以将外界的空气抽取到第三风道内。第三风道与加湿组件的第一风道连通,进而使得第三风道可以向第一风道提供气流,以便于加湿器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设备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安装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加湿组件的示意框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湿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气净化设备,102加湿组件,110第一壳体,112第一壁,114第二壁,116第一风道,118格栅,120第二壳体,122第一凹槽,124第三腔体,126第二凹槽,128把手,130第一腔体,140储液腔,150浮子组件,152浮子盖,154浮子,160遮挡组件,162安装部件,164遮挡部件,166安装槽,168支撑部件,170加湿部件,172盖体,174提手,180出水口,182引水件,184第三壳体,186第二风道,188过滤部件,190第一风机,192第一风口,194第三壁,196第四壁,198第一检测部件,200第二检测部件,202控制组件,204第一对接部,206第二对接部,208加湿器,210第四壳体,212第二风机,214第三风道,216第四腔体,218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加湿组件102、空气净化设备100和加湿器208。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102,包括第一壳体110和遮挡组件160,第一壳体110包括第一壁112和第二壁114,第二壁114的第一侧与第一壁112的第一侧连接,第二壁114的第二侧向第一壁112的第二侧延伸,第一壁112与第二壁114之间设置有储液腔140,第二壁114围设有第一风道116;遮挡组件160与第二壁114的第二侧连接,遮挡组件160与第二壁114之间设置有第一风口192,第一风道116通过第一风口192与储液腔140连通;其中,遮挡组件160的外边缘相对于第二壁114的第二侧更靠近第一壁112。
在该实施例中,加湿组件102包括第一壳体110和遮挡组件160。第一壳体110包括第一壁112和第二壁114,第二壁114的第一侧与第一壁112的第一侧连接,第一壁112与第二壁114之间设置有储液腔140,进而通过第一壁112与第二壁114围设出储液腔140,便于在储液腔140内储存液体。第二壁114围设有第一风道116,从而通过第一风道116进行出风。遮挡组件160与第二壁114的第二侧连接,以实现对遮挡组件160的安装和固定。遮挡组件160与第二壁114之间设置有第一风口192,第一风道116通过第一风口192与储液腔140连通,从而使得第一风道116可以将气流通过第一风口192输送到储液腔140内,使得气流可以与储液腔140内的液体混合形成湿润气体输送到外界中,以实现对外界空气的加湿。遮挡组件160的外边缘相对于第二壁114的第二侧更靠近第一壁112,使得遮挡组件160可以对第二风道186的上方进行遮挡,从而可以阻挡储液腔140内的液体由第一风道116的上方进入第一风道116内,因此,避免了储液腔140内的液体经由第一风道116进入到第一风道116的底部对其它器件造成损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102,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遮挡组件160与第一壳体110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遮挡组件160与第一壳体110为一体式结构的形式,进而可以提升遮挡组件160的稳定性,避免遮挡组件160在使用的过程中脱落导致储液腔140内的液体进入到第一风道116内。并且遮挡组件160与第一壳体110为一体式的方式,还可以减少遮挡组件160的安装时间,减少遮挡组件160的安装工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102,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2和图3所示,遮挡组件160包括安装部件162和遮挡部件164;安装部件162与第二壁114连接;遮挡部件164与安装部件162连接,沿安装部件162的外周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遮挡组件160包括安装部件162和遮挡部件164。安装部件162与第二壁114连接,以实现对安装部件162的安装和固定。遮挡部件164与安装部件162连接,遮挡部件164沿安装部件162的外周延伸,以实现对遮挡部件164的安装,使得遮挡部件164通过沿安装部件162的外周延伸的方式对第一风道116进行遮挡,从而可以避免储液腔140内的液体进入到第一风道11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102,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3所示,加湿组件102还包括加湿部件170,加湿部件170设置于储液腔140内,与第一风口192相对;遮挡部件164的外周抵靠于加湿部件170。
在该实施例中,加湿组件102还包括加湿部件170,加湿部件170设置于储液腔140内,以实现对加湿部件170的安装。加湿部件170与第一风口192相对,从而使得第一风道116内输送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风口192吹向加湿部件170,进而使得气流可以与加湿部件170上的液体混合形成湿润气体吹向外界,从而实现对外界空气的加湿,并且,设置加湿部件170的方式还可以提升加湿部件170的加湿效果。遮挡部件164的外周抵靠于加湿部件170上,进而在需要更换加湿部件170,将加湿部件170上向提起时,使得加湿部件170上滴落的液体可以落到遮挡部件164上,从而实现对液体的遮挡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102,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所示,加湿组件102还包括盖体172,盖体172盖设于加湿部件170上。
在该实施例中,加湿组件102还包括盖体172,盖体172盖设于加湿部件170上,以实现对盖体172的安装,通过设置盖体172,使得盖体172可以对储液腔140内的液体进行遮挡,避免液体从盖体172的位置进入到第一风道116内,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对液体的遮挡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102,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遮挡部件164为可变形件,可变形件的内周设置有安装槽166;安装部件162设置于安装槽166内。
在该实施例中,遮挡部件164为可变形件,采用可变形件的形式便于对遮挡部件164进行安装,可变形件的内周设置有安装槽166,安装部件162设置于安装槽166内,通过在可变形件上设置安装槽166,便于对遮挡部件164进行安装,从而可以提升遮挡部件164的安装效率。
具体地,可变形件为硅胶件,通过将遮挡部件164为硅胶件的形式,便于与加湿部件170进行配合,在加湿部件170没有安装盖体172的情况下,加湿部件170安装后,硅胶件与加湿部件170内壁抵接,使得气流可以更好的穿过加湿部件170,提高加湿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102,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遮挡部件164为塑料件,塑料件安装部件162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遮挡部件164为塑料件,塑料件与安装部件162连接,即遮挡部件164采用塑料件安装在安装部件162上,从而可以提升遮挡部件164安装后的稳定性。因此,遮挡部件164以塑料件的形式对第一风道116上方的液体进行遮挡。
具体地,塑料件与安装部件162采用粘接、焊接或机械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具体地,安装部件162为塑料材质,塑料件与安装部件162之间采用热熔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将于塑料件与安装部件162加热至熔点,使其熔化并混合在一起,然后冷却固化。
具体地,安装部件162为塑料材质,塑料件与安装部件162之间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利用超声波振动产生的热量将两个塑料件加热并压合在一起,然后冷却固化。
具体地,安装部件162为塑料材质,塑料件与安装部件162之间采用溶剂粘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使用化学溶剂将两个塑料件表面溶解并粘合在一起,然后冷却固化。
具体地,安装部件162为塑料材质,塑料件与安装部件162之间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使用螺钉、销、卡扣等机械元件将两个塑料件连接在一起,然后冷却固化。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102,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3所示,遮挡组件160包括多个支撑部件168,多个支撑部件168沿第二壁114间隔布置,多个支撑部件168的第一端与第二壁114的第二侧连接,多个支撑部件168的第二端与安装部件162连接;其中,多个支撑部件168中相邻的两个支撑部件168之间设置有第一风口192。
在该实施例中,遮挡组件160包括多个支撑部件168,多个支撑部件168沿第二壁114间隔布置,多个支撑部件168的第一端与第二壁114的第二侧连接,多个支撑部件168的第二端与安装部件162连接,以实现对多个支撑部件168的安装和固定。多个支撑部件168中相邻的两个支撑部件168之间设置有第一风口192,通过多个支撑部件168形成第一风口192对第一风道116的气流进行输送,以便于从第一风道116内输出的气流与储液腔140内的液体混合和湿润气体对外界进行加湿。
具体地,多个支撑部件168的数量为4个。
具体地,多个支撑部件168的数量为6个。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102,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第一壳体110、多个支撑部件168和安装部件162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多个支撑部件168和安装部件162为一体式结构,即第一壳体110、多个支撑部件168和安装部件162采用一体注塑的形式进行制作,从而可以简化加湿组件102的制作工艺。并且,一体式的结构还可以减少第一壳体110、多个支撑部件168和安装部件162的安装工序,提升加湿组件102安装效率,还可以提升第一壳体110、多个支撑部件168和安装部件162安装后的稳定性以及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102,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3所示,安装部件162由外周至中部向远离第二壁114的方向凸起。
在该实施例中,安装部件162由外周至中部向远离第二壁114的方向凸起,使得安装部件162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便于液体在安装部件162上流动,这样在储液腔140内的液体落到安装部件162上时,安装部件162上凸起的结构会对液体起到引流或者导流作用,便于液体向安装部件162外周的位置流动,进而通过遮挡部件164流入到储液腔140内,如图6、图7和图8所示,进而可以防止安装部件162上的液体通过第一风口192进入到第一风道116内。
具体地,安装部件162为弧面结构,弧面结构的形式可以对落入到安装部件162上面的液体进行导流,使得液体可以回流到储液腔140内。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102,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9和图10所示,加湿组件102还包括第二壳体120,第二壳体120设置于第一壳体110内部,沿第一壁112布置,第二壳体120与第一壁112围设有第一腔体130,第二壳体120与第二壁114围设有储液腔140;其中,第一壁112的至少部分可透光,储液腔140能够容纳液体,第一腔体130与储液腔140连通,储液腔140内的液体能够进入第一腔体130。
在该实施例中,加湿组件102还包括第二壳体120,第二壳体120设置于第一壳体110内部,沿第一壁112布置,以实现对第二壳体120的安装。第二壳体120与第一壁112围设有第一腔体130,第二壳体120与第二壁114围设有储液腔140,使得用于对空气进行加湿的液压可以储存到第二壳体120与第二壁114之间的储液腔140内。储液腔140能够容纳液体,第一腔体130与储液腔140连通,储液腔140内的液体能够进入第一腔体130,因此,在储液腔140内容纳有液体时,第一腔体130的液体可以与储液腔140内的液体的水位保持一致。并且,第一壁112的至少部分可透光,因此,通过设置相连通的第一腔体130和储液腔140,便于用户通过第一壳体110的透明部分观察储液腔140内的水位,进而使得用户可更直观地确定水箱内的水位,进而在储液腔140内的液体较少时,用户可以及时向储液腔140内加入液体,使得加湿组件102可以持续对空气进行加湿,避免储液腔140内液体不足时不能进行加湿,从而提升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具体地,第一腔体130与储液腔140连通,储液腔140内的液体能够进入到第一腔体130,两腔体内的液位高度会保持平齐,进而第一腔体130内液体的液位高度会反应储液腔140内的液位高度,用户在观察加湿组件102内液体的高度位置时,只需通过第一壳体110上第一壁112的透光区域来观察第一腔体130内的液位高度,即可准确得到储液腔140内的液位高度,得到加湿组件102剩余的可用于对空气进行加湿处理液体的液体高度,且因第一壁112的可透光区域围绕第二壁114布置,进而用户可通过第一壁112的可透光区域360°进行液位的观察,用户对储液腔140内的液位查看更为容易。
此外,本实用新型是利用第一腔体130的液位值反应储液腔140的液位值,在储液腔140与第一壁112之间设置了第二壳体120,进而能够在实现用户通过第一壁112的可透光区域360°进行液位观察的同时,第二壳体120遮挡储液腔140内的部件,阻止加湿组件102内部的部件外露,使得加湿组件102的外观更为整洁。
进一步地,第一壁112为整体可透光的壁,第一壁112的整体均可透光,用户在通过第一壁112观察第一腔体130的液位从而间接观察储液腔140内的液位时,可于第一壁112周向上的各个位置处进行观察,进而实现了360°观察储液腔140内的液位,使用户在通过第一壁112进行液体观察时更直观,无需挪动到特定的水尺方位进行查看,腔体内液位观察的过程更为方便。
具体地,第一壁112为玻璃壁面。
进一步地,第一壁112包括:第一透光部,第一透光部环绕第二壳体120布置。第一透光部为可透光的结构。第一壁112为部分透光的壁面结构,进而在满足可通过第一壁112进行液位观察同时,也降低了第一壁112的加工难度。第一透光部环绕第二壳体120布置,即第一透光部沿第二壳体120的周向连续布置,用户在通过第一壁112的第一透光部观察第一腔体130的液位从而间接观察储液腔140内的液位时,可于第一壁112周向上的各个位置处进行观察,实现了360°观察储液腔140内的液位,用户在通过第一壁112进行液位观察时更直观,无需挪动到特定的水尺方位进行查看,液位观察的过程更为方便。
具体地,第一透光部为玻璃。
进一步地,第一壁112包括多个第二透光部,多个第二透光部环绕第二壁114间隔布置。第二透光部为可透光的结构。第一壁112为部分透光的结构,其上的透光部位为沿周向的多个,用户在通过第一壁112的第二透光部观察第一腔体130的液位从而间接观察储液腔140内的液位时,可于第一壁112周向上的各个位置处进行观察,实现了360°观察储液腔140内的液位,使得用户在通过第一壁112进行液位观察时更直观,无需挪动到特定的水尺方位进行查看,液位观察过程更为方便。通过设置第一壁112包括多个第二透光部,实现了既保证360°观察储液腔140内的水位,也降低了对第一壁112的加工难度,无需将第一壁112整体做成透光结构。
具体地,第二透光部为玻璃。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组件102,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9所示,第二壳体120靠近第二壁11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122,第一凹槽122向远离第二壁114的方向凹陷,第一腔体130通过第一凹槽122与储液腔140连通;第二壳体120靠近第二壁114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腔体124,第三腔体124的开口218朝向第二壁114,加湿组件102还包括浮子组件150,浮子组件150设置于第三腔体124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0靠近第二壁11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122,第一凹槽122向远离第二壁114的方向凹陷,即第一凹槽122箱第一腔体130的方向凹陷,从而便于第一腔体130通过第一凹槽122与储液腔140连通,使得储液腔140内的液体可以通过第一凹槽122流入到第一腔体130内,从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第一壳体110的透明部分观察储液腔140内的水位,避免储液腔140内的液体不能进入到第一腔体130而导致用户不能了解到储液腔140内的水位,从而保证用户可以及时对储液腔140内的水位进行观察。第二壳体120靠近第二壁114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腔体124,第三腔体124的开口218朝向第二壁114,从而使得储液腔140内的液体可以通过第三腔体124的开口218流入到第三腔体124内,使得储液腔140内的液体可以第三腔体124内的液体水位一致。加湿组件102还包括浮子组件150,浮子组件150设置于第三腔体124内,由于储液腔140内的液体可以进入到第三腔体124内,因此,在储液腔140内水位发生变化时,浮子组件150可以随第三腔体124内水位的变化在第三腔体124内运动,因此,浮子组件150的位置可以反映储液腔140内液体的水位变化。通过在第三腔体124内设置浮子组件150,实现了对储液腔140内水位的检测,使得用户可以准确地了解到水位的变化,从而可以及时对加湿组件102进行调整。
具体地,如图9所示,第三腔体124靠近储液腔140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凹槽126,第二凹槽126向远离第二壁114的方向凹陷,即第二凹槽126的槽口与第二壁114相对,第三腔体124通过第二凹槽126与储液腔140连通。由于两个腔体的连通设置,储液腔140内的液体在进入到第三腔体124内后,第三腔体124的液位高度即可反应储液腔140内的液位高度,浮子组件150设置在第三腔体124内,其对第三腔体124内的液位进行检测,进而可得到储液腔140内的液位高度,提高了对加湿组件102中用于储存对空气进行加湿处理的液体的腔体的液位高度的检测的便捷性。
具体地,如图2所示,浮子组件150具体包括浮子盖152和浮子154,其中,浮子盖152设置于第三腔体124内,浮子盖152与第二壳体120连接。在将浮子盖152设置于第三腔体124内并与第二壳体120进行连接后,其位置相对于第二壳体120保持不变。
浮子154设置于浮子盖152内,能够沿浮子盖152滑动,浮子盖152对浮子154进行限位,在第三腔体124内的液位变高的情况下,浮子154对应的向上滑动,在第三腔体124内的液位变低的情况下,浮子154对应的向下滑动,从而实现便捷地对第三腔体124内的液位高度的检测,最终实现对储液腔140内的液位高度的检测。
具体地,在对加湿部件170更换的过程中,需要向上提起加湿部件170,加湿部件170在提起的过程中,加湿部件170滴落的液体会落到遮挡组件160上,由于遮挡组件160外边缘相对于第二壁114的第二侧更靠近第一壁112,因此,可以避免滴落的液体进入到第一风道116底部的滤网上,防止污染底部滤网,避免滤网发霉发臭。
具体地,如图10所示,加湿组件102还包括把手128,把手128可供用户进行抓握。在设置位置上,把手128设置于第二壳体120的内壁,且向储液腔140内突出于第二壳体120的内壁。通过上述对把手128的位置设置使得把手128更易被用户去抓握,当用户通过把手128去向第二壳体120施加作用力时,用户可较容易的将第二壳体120与第一壳体110相分离,也便于将第二壳体120从第一壳体110中提取出来,进而可便捷的对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进行清洗处理。
具体地,把手12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把手128沿第二壳体120的周向间隔设置于第二壳体120的内壁上,使得用户可具有多个抓握点来对第二壳体120施加作用力以使第二壳体120与第一壳体110相分离,将第二壳体120从第一壳体110中提取出来,提升了用户的操作便捷性。
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加湿组件102还包括格栅118,格栅118与第一壳体110连接,盖设于储液腔140,格栅118罩设于加湿组件102的出风部位处,为出风部位提供保护,避免杂物堵塞加湿组件102的出风部位。
具体地,格栅118包括框体,框体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框体内设置有多条矩形条,多条矩形条之间具有间隙,格栅118通过此间隙进行出风。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10上开设有出水口180,出水口180贯穿第一壁112和第二壁114,出水口180用于将第一腔体130内的水导出,进而可在第一腔体130和储液腔140内部储藏的液体的液位过高时进行排水,使加湿组件102可正常进行工作。
具体地,如图2所示,加湿组件102还包括引水件182,引水件182设置于出水口180处,引水件182能够引导出水口180处的水向外喷射,进而避免由出水口180排出的水滴落在加湿组件102的外壳上而影响加湿组件102的使用。
具体地,引水件182为出水硅胶。
具体地,如图11所示,加湿部件170为湿帘,加湿组件102还包括盖体172和提手174,提手174设置于盖体172上,通过提手174可将盖体172提起,进而整体移动加湿部件170,提高了加湿部件170使用的便捷性。
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加湿组件102。因此,该空气净化设备100具备加湿组件102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第三壳体184、过滤部件188、第一风机190。第三壳体184设置有第二风道186,第二风道186与加湿组件102的第一风道116连通;过滤部件188设置于第二风道186的一侧;第一风机190设置于第二风道186内。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第三壳体184、过滤部件188、第一风机190。第三壳体184设置有第二风道186,第二风道186与加湿组件102的第一风道116连通,进而使得第二风道186内的气流可以输送到第一风道116内,从而为第一风道116供风。过滤部件188设置于第二风道186的一侧,以实现对过滤部件188的安装。第一风机190设置于第二风道186内,以实现对第一风机190的安装和固定,使得第一风机190可以通过过滤部件188对气流进行抽取并输送到第二风道186内。通过设置过滤部件188,使得过滤部件188可以对杂质进行过滤,避免杂质进入到第二风道186内。
具体地,过滤部件188为滤网,采用滤网的方式便于对空气中的杂质或杂物等进行过滤。空气净化设备100在工作的过程中,风从底部滤网进入,经过第一风道116和第二风道186,从空气净化设备100顶部吹出,沿着储液腔140流经加湿部件170,从而湿润空气,形成加湿。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2和图13所示,加湿组件102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三壳体184上。
在该实施例中,加湿组件102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三壳体184上,通过将加湿组件102设置为可拆卸的形式,进而便于对加湿组件102进行更换,使得加湿组件102的使用更方便。
具体地,加湿组件102可拆卸的方式,能够方便用户在不对空气净化设备100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简单地取下加湿组件102,从而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加湿组件102和第三壳体184的分离,使得加湿组件102可以自由装配和拆下,提升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具体地,空气净化设备100为空气净化器。
此外,通过可拆卸的连接设置,使得加湿组件102的使用更为方便。在对加湿组件102进行更换时,可直接将加湿组件102于第三壳体184上拆下。而在对加湿组件102进行维修时,也可将加湿组件102于第三壳体184上拆下,从而具有更多角度对加湿组件102进行维修操作,提高维修的便捷性。
具体地,加湿组件10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三壳体184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进行实现加湿组件102与第三壳体184的连接。通过将加湿组件102设置于第三壳体184上部,使得加湿组件102整体形成了一个下部进风上部出风的结构,进而在排风时可具有更广的辐射面积。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个为凹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个为凸部,通过凸凹部的卡接可实现加湿组件102与第三壳体184的连接,提升了二者之间的连接便捷性。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4所示,第一壳体110还包括第三壁194,第三壁194的一侧与第一壁112连接,第三壁194的另一侧与第二壁114连接,第三壁194朝向第三壳体184;第三壳体184与第三壁194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四壁196,第四壁196围绕第二风道186布置,与第三壁194贴合。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还包括第三壁194。第三壁194的一侧与第一壁112连接,第三壁194的另一侧与第二壁114连接,以实现对第三壁194的安装。第三壳体184与第三壁194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四壁196,第四壁196围绕第二风道186布置,与第三壁194贴合。第三壳体184与第三壁194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四壁196,第四壁196围绕第二风道186布置,与第三壁194贴合,以实现对第三壁194的安装。通过设置第四壁196与第三壁194配合的方式,进而可以将加湿组件102与第三壳体184对接在一起,便于加湿组件102安装在第三壳体184上。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4所示,第三壁194向远离第三壳体184的方向凹陷;第四壁196向靠近加湿组件102的方向凸出,第四壁196嵌于第三壁194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壁194向远离第三壳体184的方向凹陷,第四壁196向靠近加湿组件102的方向凸出,第四壁196嵌于第三壁194内,从而使得第三壁194的形状可以与第四壁196的形状进行匹配,以便于第四壁196与第三壁194进行贴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5所示,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第二检测部件200和控制组件202。第二检测部件200设置于第三壳体184上,能够检测加湿组件102是否安装于第三壳体184;控制组件202与第二检测部件200电连接;空气净化设备100设置有净化模式和组合模式,基于加湿组件102安装于第三壳体184,控制组件202能够控制空气净化设备100进入组合模式;基于加湿组件102没有安装于第三壳体184,控制组件202能够控制空气净化设备100进入净化模式。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第二检测部件200和控制组件202,在设置位置上,第二检测部件200设置于第一对接部204,第二检测部件200能够检测加湿组件102是否安装于第三壳体184。控制组件202与第二检测部件200电连接,控制组件202能够接收第二检测部件200所传递的检测信号。空气净化设备100设置有净化模式和组合模式,其中净化模式为空气净化设备100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的工作模式,组合模式为空气净化设备100对空气既进行加湿处理,又进行过滤净化的工作模式。第二检测部件200对加湿组件102是否安装于第三壳体184进行检测,当第二检测部件200检测到加湿组件102安装于第三壳体184时,第二检测部件200向控制组件202发送加湿组件102安装于第三壳体184上的信号,控制组件202基于加湿组件102安装于第三壳体184而控制空气净化设备100进入组合模式,空气净化设备100的过滤部件188和加湿组件102均对空气进行作用,空气净化设备100对空气既进行加湿处理,又进行过滤净化,使得用户可以得到清新且湿度符合要求的空气。当第二检测部件200检测到加湿组件102没有安装于第三壳体184时,第二检测部件200向控制组件202发送加湿组件102没有安装于第三壳体184上的信号,控制组件202基于加湿组件102没有安装于第三壳体184而控制空气净化设备100进入净化模式,空气净化制备中的过滤部件188对空气进行作用,空气净化设备100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进而使用户可以得到清新的空气。通过设置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第二检测部件200和控制组件202,实现了可精准的确定加湿组件102是否安装于第三壳体184,且可对应于检测结果对应使空气净化设备100在组合模式或净化模式之间切换运行,提高了空气净化设备100的运行可靠性。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2和图14所示,第四壁196包括第一对接部204和第二对接部206,第一对接部204和第二对接部206沿第二风道186的周向布置,第一对接部204的宽度大于第二对接部206的宽度;第三壳体184内设置有第四腔体216,第四腔体216与第一对接部204相对;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第一检测部件198,第一检测部件198设置于第四腔体216内,与加湿组件102的浮子154相对,能够检测浮子154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四壁196包括第一对接部204和第二对接部206,第一对接部204和第二对接部206沿第二风道186的周向布置,第一对接部204和第二对接部206加湿组件102的第三壁194进行支撑。第一对接部204的宽度大于第二对接部206的宽度,第一对接部204的位置可具有更高的支撑强度。第三壳体184内设置有第四腔体216,第四腔体216与第一对接部204相对,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第一检测部件198,第一检测部件198设置于第四腔体216内,与加湿组件102的浮子154相对,能够检测浮子154的位置。第一检测部件198设置于第四腔体216内,浮子组件150对第三腔体124内的液位上限值进行检测,第一检测部件198通过检测浮子154的位置进而对第三腔体124内的液位下限值进行检测,最终可准确得到第三腔体124内的液位数据,从而准确的得到储液腔140内的液位数据。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208,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加湿组件102。因此,该加湿器208具备加湿组件102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208,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6所示,加湿器208还包括第四壳体210和第二风机212。第四壳体210设置有第三风道214,第三风道214与加湿组件102的第一风道116连通;第二风机212设置于第三风道214内。
在该实施例中,加湿器208还包括第四壳体210和第二风机212。第四壳体210设置有第三风道214,第二风机212设置于第三风道214内,以实现对第二风机212的安装,使得第二风机212可以将外界的空气抽取到第三风道214内。第三风道214与加湿组件102的第一风道116连通,进而使得第三风道214可以向第一风道116提供气流,以便于加湿器208正常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二壁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壁的第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壁的第二侧向所述第一壁的第二侧延伸,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设置有储液腔,所述第二壁围设有第一风道;
遮挡组件,所述遮挡组件与所述第二壁的第二侧连接,所述遮挡组件与所述第二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风口,所述第一风道通过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储液腔连通;
其中,所述遮挡组件的外边缘相对于所述第二壁的第二侧更靠近所述第一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为一体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组件包括:
安装部件,所述安装部件与所述第二壁连接;
遮挡部件,所述遮挡部件与所述安装部件连接,沿所述安装部件的外周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湿部件,所述加湿部件设置于所述储液腔内,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
所述遮挡部件的外周抵靠于所述加湿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加湿部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件为可变形件,所述可变形件的内周设置有安装槽;
所述安装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件为塑料件,所述塑料件与所述安装部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组件包括:
多个支撑部件,所述多个支撑部件沿所述第二壁间隔布置,所述多个支撑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壁的第二侧连接,所述多个支撑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安装部件连接;
其中,所述多个支撑部件中相邻的两个支撑部件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多个支撑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为一体式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件由外周至中部向远离所述第二壁的方向凸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沿所述第一壁布置,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壁围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壁围设有所述储液腔;
其中,所述第一壁的至少部分可透光,所述储液腔能够容纳液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储液腔连通,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能够进入所述第一腔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向远离所述第二壁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一腔体通过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储液腔连通;
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壁,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
浮子组件,所述浮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内。
13.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设置有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加湿组件的第一风道连通;
过滤部件,所述过滤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侧;
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第三壁,所述第三壁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壁连接,所述第三壁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壁连接,所述第三壁朝向所述第三壳体;
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三壁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四壁,所述第四壁围绕所述第二风道布置,与所述第三壁贴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壁向远离所述第三壳体的方向凹陷;
所述第四壁向靠近所述加湿组件的方向凸出,所述第四壁嵌于所述第三壁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检测部件,所述第二检测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上,能够检测所述加湿组件是否安装于所述第三壳体;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第二检测部件电连接;
所述空气净化设备设置有净化模式和组合模式,基于所述加湿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三壳体,所述控制组件能够控制所述空气净化设备进入所述组合模式;
基于所述加湿组件没有安装于所述第三壳体,所述控制组件能够控制所述空气净化设备进入所述净化模式。
19.一种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组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壳体,所述第四壳体设置有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加湿组件的第一风道连通;
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三风道内。
CN202322295466.6U 2023-08-25 2023-08-25 加湿组件、空气净化设备和加湿器 Active CN2205825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95466.6U CN220582555U (zh) 2023-08-25 2023-08-25 加湿组件、空气净化设备和加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95466.6U CN220582555U (zh) 2023-08-25 2023-08-25 加湿组件、空气净化设备和加湿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82555U true CN220582555U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20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95466.6U Active CN220582555U (zh) 2023-08-25 2023-08-25 加湿组件、空气净化设备和加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825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72037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WO2016000413A1 (zh) 一种空气处理系统的顶盖及空气处理系统
KR101871268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20170051236A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1871265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1921535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1880484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220582555U (zh) 加湿组件、空气净化设备和加湿器
KR101939087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220582556U (zh) 加湿组件和空气净化设备
KR102381724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211177246U (zh) 一种冷风扇
CN21829600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715261U (zh) 一种加湿器
CN219735533U (zh) 滤网快拆结构
CN111735128A (zh) 一种加湿净化器
CN219607316U (zh) 空气加湿净化设备
CN220383952U (zh) 一种宠物饮水机
CN218237692U (zh) 一种加湿器
CN221076693U (zh) 一种净化加湿一体机
CN218672493U (zh) 一种新型加湿空气过滤器
CN213983892U (zh) 一种新型墙式新风机
CN218820775U (zh) 一种加湿器
CN219679476U (zh) 一种饮水机
CN214249946U (zh) 一种家用除霾增氧新风系统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