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07316U - 空气加湿净化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气加湿净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07316U
CN219607316U CN202223502807.4U CN202223502807U CN219607316U CN 219607316 U CN219607316 U CN 219607316U CN 202223502807 U CN202223502807 U CN 202223502807U CN 219607316 U CN219607316 U CN 2196073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ter
humidifying
purification apparatus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028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甜甜
李�杰
陈来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Jiangsu Kingclean Intelligent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Jiangsu Kingclean Intelligent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Jiangsu Kingclean Intelligent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028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073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073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073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包括壳体,具有内腔;所述壳体的内腔具有净风通道;所述净风通道具有加湿出口以及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净风出口;所述壳体的上设有进风口;净化机构,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腔;所述净化机构具有过滤前端和过滤后端;所述净化机构的过滤前端与所述壳体的进风口对应设置;抽风机构,用以将所述净化机构的过滤后端的净风导入所述净风通道;以及加湿机构,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腔;所述加湿机构具有净风入口以及湿风出口;所述加湿机构的净风入口与所述净风通道的加湿出口对接;所述加湿机构的湿风出口与外部环境连通。从而,即可以满足对空气净化处理需求,又可以避免空气中的湿度过高而影响人体健康。

Description

空气加湿净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净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气加湿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设备又称“空气清洁器”、空气清新机、净化器,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一般包括PM2.5、粉尘、花粉、甲醛等的装修污染、细菌和过敏原等),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主要分为家用、商用、工业和楼宇四大类。而随着市场需求,现在的空气净化设备通常将还增设有加湿功能,即对净化后的空气进行加湿再将其送到室内,用于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避免室内空气过于干燥,影响人体健康,故又称空气加湿净化设备。
然而,随着气候等的变化,室内空气的湿度也会相应的变化。当空气中的湿度较高或空气湿度距离适宜人体健康的湿度相差较少时,但是空气中又含有空气污染物时,若继续使用现有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将空气进行净化和加湿处理,将导致空气中的湿度更高,但是同样影响人体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避免使用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时,导致室内的湿度过高的现象。提供一种可以满足对空气净化处理需求,但是又不会过多增加空气的湿度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种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包括:
壳体,具有内腔;所述壳体的内腔具有净风通道;所述净风通道具有加湿出口以及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净风出口;所述壳体的上设有进风口;
净化机构,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腔;所述净化机构具有过滤前端和过滤后端;所述净化机构的过滤前端与所述壳体的进风口对应设置;
抽风机构,用以将所述净化机构的过滤后端的净风导入所述净风通道;以及
加湿机构,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腔;所述加湿机构具有净风入口以及湿风出口;所述加湿机构的净风入口与所述净风通道的加湿出口对接;所述加湿机构的湿风出口与外部环境连通。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靠近所述壳体的底壁的位置;所述净化机构位于所述壳体的内腔的底部,并位于所述抽风机构的底侧;所述抽风机构位于所述加湿机构的底侧。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呈环状。
可选地,所述壳体、所述加湿机构的外壁以及所述抽风机构的外壁围成所述净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净风出口位于壳体的侧壁上,并位于靠近所述壳体的顶面的位置;且所述净风出口呈环状。
可选地,所述加湿机构包括:
湿帘;
水箱,设于所述湿帘底侧;
滴灌管路,设于所述湿帘顶侧;所述滴灌管路的底侧设有若干个滴灌孔;以及
输水组件,用以将所述水箱内的水输送至所述滴灌管路。
可选地,所述输水组件包括:
输水管;
第一阀门,设于所述输水管与所述水箱对接的位置;以及
抽水机构,设于所述输水管上。
可选地,所述输水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输水管上,且位于所述抽水机构和所述滴灌管路之间的第二阀门。
可选地,所述加湿机构包括可从所述壳体的内腔取出的水箱;所述壳体包括主体以及设于所述主体顶部的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盖体与所述主体连接以限制所述水箱从所述壳体的内腔取出。
可选地,所述湿风出口设于所述盖体上;所述水箱具有开口,所述湿风出口在所述水箱的开口所在表面上的投影,完全落在所述水箱的开口内;且所述湿风出口使得所述水箱的开口暴露。
可选地,所述加湿机构包括与所述水箱固定连接的导向件;所述导向件用以承接所述湿风出口的水流并引导水流至所述水箱。
可选地,还包括:
水位监测组件,用以监测所述水箱水位;
报警组件,与所述水位监测组件通信连接;所述水位监测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水箱的水位低至预设值时,发送警报信号给所述报警组件。
可选地,还包括:
显示面板,设于所述盖体上。
可选地,还包括:
耦合组件,包括耦合公端和耦合母端;所述耦合公端和所述耦合母端中,其一设于所述盖体上,另一设于所述主体上。
实用新型的效果
上述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外部环境进入的气流经过净化机构的净化处理后进入净风通道。净风通道同时具有加湿出口和净风出口,通过加湿出口流出的净风继续进行加湿处理后再流入外部环境,通过净风出口流出的净风仅经过了净化处理。从而,即可以满足对空气净化处理需求,但是又不会过多增加空气的湿度,以避免空气中的湿度过高而影响人体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空气加湿净化设备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空气加湿净化设备除去盖体后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加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剖视图。
图8-1为图4中湿帘支架与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2为图8-1所示结构的另一视图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1中湿帘支架上安装湿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水箱监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将盖体拆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A的放大图。
图13为图1中盖体和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所示空气加湿净化设备拆卸盖体和显示面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结构拆卸湿帘和湿帘支架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结构拆卸水箱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壳体;111、内腔;112、净风通道;113、加湿出口;114、净风出口;115、进风口;116、上壳体;117、下壳体;118、主体;119、盖体;
120、净化机构;121、过滤前端;122、过滤后端;
130、抽风机构;
140、加湿机构;141、净风入口;142、湿风出口;143、湿帘;144、水箱;144a、提手;144b、开口;145、滴灌管路;146、滴灌孔;147、输水组件;147a、输水管;147b、第一阀门;147c、抽水机构;147d、第二阀门;148、导向件;149、湿帘支架;149a、支撑部;
150、加湿固定架;
160、显示面板;
171、耦合公端;172、耦合母端;
10、水位监测组件;11、浮子;12、霍尔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通过列举具体实施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其中,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局部特征可以被放大或缩小,以更加清楚的显示局部特征的细节;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申请所属的技术领域中的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即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清楚的目的,不能理解为所指示特征的相对重要性或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若干个”的含义是至少一个,例如一个、两个、三个等;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的除外。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之上”、“上方”和“上面”、“下”、“之下”、“下方”或“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的水平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的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的水平高度。
如图1-图10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包括壳体110、净化机构120、抽风机构130以及加湿机构140。其中,壳体110具有内腔111,净化机构120、抽风机构130以及加湿机构140均设于壳体110的内腔111。
具体的,壳体110的内腔111具有净风通道112;净风通道112具有加湿出口113以及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净风出口114;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115;净化机构120具有过滤前端121和过滤后端122;净化机构120的过滤前端121与壳体110的进风口115对应设置。具体的,外部环境中的气流由进风口115进入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并通过净化机构120的过滤前端121流至净化机构120进行净化处理,并由过滤后端122流出。
可以理解的是,过滤前端121是指供气流进入的一端;过滤后端122指气流经过滤后流出的一端。
抽风机构130用以将净化机构120的过滤后端122的净风导入净风通道112。
加湿机构140具有净风入口141以及湿风出口142。加湿机构140的净风入口141与净风通道112的加湿出口113对接,从而使得部分净风流至加湿机构140内进行加湿处理。加湿机构140的湿风出口142与外部环境连通,以将加湿后的净风输送至外部环境。气流在空气加湿净化设备中的流动方向参见图3中箭头所示。
上述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外部环境进入的气流经过净化机构120的净化处理后进入净风通道112。净风通道112同时具有加湿出口113和净风出口114,通过加湿出口113流出的净风继续进行加湿处理后再流入外部环境,通过净风出口114流出的净风仅经过了净化处理。从而,即可以满足对空气净化处理需求,但是又不会过多增加空气的湿度,以避免空气中的湿度过高而影响人体健康。
当然,即使空气中的污染物较少,但是空气又过于干燥时,也可以通过延长空气加湿净化设备的工作时间的方式,提高空气的湿度。
另外,净化机构120与加湿机构140通过净风通道112间隔,从而可以较好的降低净化机构120受潮的风险,进而提高净化机构120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1至图3,进风口115呈镂空状,可以避免外部空间中的塑料袋等通过进风口115进入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内部。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15不限于镂空结构,还可以是任何其它可以使得气流进入的结构。
参见图1至图3,进风口115位于壳体110的靠近壳体110的底壁的位置。换言之,进风口115位于壳体110的侧壁上,且靠近壳体110的底壁设置。净化机构120位于壳体110的内腔111的底部,并位于抽风机构130的底侧。抽风机构130位于加湿机构140的底侧。从而,净化机构120与加湿机构140之间还设有抽风机构130,从而从物理空间上将净化机构120与加湿机构140进行间隔,进而更好的降低净化机构120受潮的风险。
参见图1至图3,进风口115呈环状。从而可以达到从空气加湿净化设备的四面进风的效果,进而能更好的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当然,在另外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口也不限于呈环状,还可以呈半环状等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能使得外部环境中的气流进入空气加湿净化设备中即可。
具体的,参见图2,壳体110包括上壳体116和下壳体117,进风口115位于下壳体117上。且下壳体117的侧壁形成进风口115。净化机构120被进风口115环绕。上壳体116和下壳体117的设置,便于净化机构120、加湿机构140等结构的安装。另外,在使用过程中,若上壳体116损伤,可以仅更换上壳体116;同样的,若下壳体117损伤,也可以仅更换下壳体117,降低维修成本。再者,在生产过程中,若上壳体116或下壳体117生产后经检测有不合格的情况,仅将不合格部分的壳体作为不合格品淘汰即可,无须淘汰整个壳体110,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参见图3,壳体110、加湿机构140的外壁以及抽风机构130的外壁围成净风通道112,从而使得空气加湿净化设备的结构更加简单。
具体的,参见图3,净风通道112呈环状,且净风通道112基本沿壳体110的内腔111的深度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净风通道112不限于此,还可以呈其它任何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
参见图1,净风出口114位于壳体110的侧壁上,并位于靠近壳体110的顶面的位置;且净风出口114呈环状。从而,通过净风出口114流出的气流可以方便的向空气加湿净化设备的四周流出,进而便于净风流动至外部空间的不同位置。
可选的,抽风机构130为轴流式抽风机构。
参见图4和图5,加湿机构140包括湿帘143、水箱144、滴灌管路145以及输水组件147。具体的,水箱144设于湿帘143底侧。滴灌管路145设于湿帘143顶侧。滴灌管路145的底侧设有若干个滴灌孔146。输水组件147用以将水箱144内的水输送至滴灌管路145。工作时,输水组件147将水箱144内的水输送至滴灌管路145,滴灌管路145通过滴灌孔146将水滴在湿帘143上。该过程是通过输水管147a件和滴灌管路145共同作用,将水箱144中的水滴在湿帘143上,而不是将湿帘143部分浸入水中,从而在空气加湿净化设备不工作时,可以将停止向湿帘143输送水,进而避免湿帘143长期处于被浸湿的状态,进而避免湿帘143发霉,也避免因湿帘143发霉而导致净风在加湿过程中被二次污染的情况。
参见图4、图5、图8-1、图8-2和图9,加湿机构140还包括湿帘支架149。湿帘支架149与水箱144固定连接。湿帘支架149用以固定湿帘143。滴灌管路145设于湿帘支架149上。当然,在另外可行的实施例中,滴灌管路145还可以单独设置。
具体的,参见图4和图5,输水组件147包括输水管147a、第一阀门147b以及抽水机构147c。第一阀门147b设于输水管147a与水箱144对接的位置。抽水机构147c设于输水管147a上。显然的,第一阀门147b位于抽水机构147c和水箱144之间。通过抽水机构147c控制是否将水输送至湿帘143。另外,抽水机构147c和抽风机构130单独设计,从而可以对是否输送水至湿帘143的操作单独控制。从而,在空气湿度已经较大时,可以停止对湿帘143的输水操作,使得净风通道112中的净风通过净风入口141进入加湿机构140后,净风在穿过湿帘143后的湿度不会增加,故从湿风出口142流出的气流也是未经加湿的气流。换言之,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可以仅用于空气的净化。另外,第一阀门147b的设置,也能更好的控制水流流动。详见图5,箭头所示方向,示出了水箱144中的液体流动至滴灌管路145路径。
进一步地,输水组件147还包括设于输水管147a上,且位于抽水机构147c和滴灌管路145之间的第二阀门147d。通过第二阀门147d的设置,也能更好的控制抽水机构147c和滴灌管路145之间的水流流动。
加湿机构140包括可从壳体110的内腔111取出的水箱144。具体的,壳体110包括主体118以及设于主体118顶部的盖体119;盖体119与主体118可拆卸连接,拆卸盖体后的结构参见图14所示;盖体119与主体118连接以限制水箱144从壳体110的内腔111取出。换言之,在盖体119与主体118固定连接时,限制水箱144从壳体110的内腔111取出;在盖体119从主体118上拆卸后,水箱144可以从壳体110的内腔111取出。从而,便于水箱144的取出。
更进一步地,湿帘支架149与水箱144可拆卸连接。湿帘143固定设于湿帘支架149上。因此,湿帘143与湿帘支架149可从水箱144上拆卸。故在拆卸盖体119后,还可以先将湿帘143和湿帘支架149拆卸,参见图15,从而便于为水箱144加水。当然,此时水箱144也可以取出,取出后的结构参见图16。
参见图图4至图7,水箱144上设有提手144a。具体的,提手144a可转动的设于水箱144上。从而,在水箱144置于壳体110的内腔111时,可以通过转动提手144a将其置于合适的位置,以避免影响气流或水流的流动,也便于空间的有效利用;在需要将水箱144从壳体110的内腔111取出时,通过转动提手144a至适当的位置,从而可通过提手144a将水箱144从壳体110的内腔111取出。
可选地,当水箱144从壳体110的内腔111取出后,第一阀门147b和第二阀门147d可自动密封,从而防止水箱144、输水管147a和滴灌管路145中的水流流出。水箱144上设有可分别触发第一阀门147b和第二阀门147d的第一触发结构和第二触发结构;从而在水箱144安装后,触发第一阀门147b和第二阀门147d,使得第一阀门147b和第二阀门147d保持打开状态。
参见图1、图2、和图5,湿风出口142设于盖体119上;水箱144具有开口144b,湿风出口142在水箱144的开口144b所在表面上的投影,完全落在水箱144的开口144b内;且湿风出口142使得水箱144的开口144b暴露。从而,可以通过湿风出口142为水箱144加水,方便操作。
加湿机构140包括与水箱144固定连接的导向件148。导向件148用以承接湿风出口142的水流并引导水流至水箱144。从而避免水流直接从湿风出口142倾入水箱144而导致水花四溅的情况。
进一步地,导向件148底部深入水箱144内,且导向件148具有环形侧壁,环形侧壁的顶端伸出水箱144。故即使发生水花溅起的现象,也能阻挡水花蹦至水箱144外侧。
具体的,参见图4、图5、图8-1和图8-2和图9,湿帘支架149呈环状,且具有环状的用以支撑湿帘143的支撑部149a;湿帘143也呈环形,且位于支撑部149a上。导向件148与湿帘支架149的支撑部149a衔接固定。从而更好的阻挡溅起的水花蹦至水箱144外侧。因此,在拆卸湿帘支架149时,可将导向件148一起拆卸,拆卸后的结构参见图15。
更具体的,导向件148与支撑部149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导向件148与支撑部149还可以分别独立设置,并固定连接。
参见图10,空气加湿净化设备还包括用以监测水箱144水位的水位监测组件10、以及与水位监测组件10通信连接的报警组件。水位监测组件10被配置为在水箱144的水位低至预设值时,发送警报信号给报警组件。
具体的,水位监测组件10包括置于水箱144内的浮子11以及用以监测浮子11的位置的霍尔感应器12。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监测水位。
更具体的,参见图1和图10,空气加湿净化设备还包括用以支撑加湿机构140的加湿固定架150。霍尔感应器12固定设置在加湿固定架150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霍尔感应器12不限于设置在加湿固定架150上,还可以设置在壳体110等机构上,能监测浮子11的位置即可。
具体的,报警组件可以是警报灯、声音警报器等,能达到提醒用户的目的即可。
参见图1和图2,空气加湿净化设备还包括设于盖体119上的显示面板160。通过显示面板160的设置,便于操作者清楚的了解空气加湿净化设备的运行模式等信息。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60密封设置,从而避免其周围流出的气流中的湿气影响显示面板160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盖体119可拆卸,显示面板160固定设置在盖体119上,故在盖体119拆卸时,显示面板160同时被拆卸。空气加湿净化设备拆卸盖体119和显示面板160后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4所示。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60呈密封设置,从而避免气流中的湿气使得显示面板160受潮,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60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11至图13,空气加湿净化设备还包括耦合组件。具体地,耦合组件包括相互匹配的耦合公端171和耦合母端172。耦合公端171设于主体118上,耦合母端172设于盖体119上。从而,在将盖体119拆卸后,可同时切断耦合组件的耦合作用,简化操作。
更具体的,耦合公端171上设有若干个插孔,耦合母端172上设有若干个与插孔匹配的插针。当然,耦合组件的耦合连接的方式不限于此,能在耦合公端和耦合母端对接后,实现对应的电连接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耦合公端设于盖体上,将耦合母端设于主体上。可以实现耦合组件的耦合连接,进而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即可。
应当理解,以上实施例均为示例性的,不用于包含权利要求所包含的所有可能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变形和改变。同样的,也可以对以上实施例的各个技术特征进行任意组合,以形成可能没有被明确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实施例。因此,上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不对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

Claims (14)

1.一种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10),具有内腔(111);所述壳体(110)的内腔(111)具有净风通道(112);所述净风通道(112)具有加湿出口(113)以及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净风出口(114);所述壳体(110)的上设有进风口(115);
净化机构(120),设于所述壳体(110)的内腔(111);所述净化机构(120)具有过滤前端(121)和过滤后端(122);所述净化机构(120)的过滤前端(121)与所述壳体(110)的进风口(115)对应设置;
抽风机构(130),用以将所述净化机构(120)的过滤后端(122)的净风导入所述净风通道(112);以及
加湿机构(140),设于所述壳体(110)的内腔(111);所述加湿机构(140)具有净风入口(141)以及湿风出口(142);所述加湿机构(140)的净风入口(141)与所述净风通道(112)的加湿出口(113)对接;所述加湿机构(140)的湿风出口(142)与外部环境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15)位于所述壳体(110)的靠近所述壳体(110)的底壁的位置;所述净化机构(120)位于所述壳体(110)的内腔(111)的底部,并位于所述抽风机构(130)的底侧;所述抽风机构(130)位于所述加湿机构(140)的底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15)呈环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0)、所述加湿机构(140)的外壁以及所述抽风机构(130)的外壁围成所述净风通道(1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净风出口(114)位于壳体(110)的侧壁上,并位于靠近所述壳体(110)的顶面的位置;且所述净风出口(114)呈环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机构(140)包括:
湿帘(143);
水箱(144),设于所述湿帘(143)底侧;
滴灌管路(145),设于所述湿帘(143)顶侧;所述滴灌管路(145)的底侧设有若干个滴灌孔(146);以及
输水组件(147),用以将所述水箱(144)内的水输送至所述滴灌管路(14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组件(147)包括:
输水管(147a);
第一阀门(147b),设于所述输水管(147a)与所述水箱(144)对接的位置;以及
抽水机构(147c),设于所述输水管(147a)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组件(147)还包括设于所述输水管(147a)上,且位于所述抽水机构(147c)和所述滴灌管路(145)之间的第二阀门(147d)。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机构(140)包括可从所述壳体(110)的内腔(111)取出的水箱(144);所述壳体(110)包括主体(118)以及设于所述主体(118)顶部的盖体(119);所述盖体(119)与所述主体(118)可拆卸连接;所述盖体(119)与所述主体(118)连接以限制所述水箱(144)从所述壳体(110)的内腔(111)取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湿风出口(142)设于所述盖体(119)上;所述水箱(144)具有开口(144b),所述湿风出口(142)在所述水箱(144)的开口(144b)所在表面上的投影,完全落在所述水箱(144)的开口(144b)内;且所述湿风出口(142)使得所述水箱(144)的开口(144b)暴露。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机构(140)包括与所述水箱(144)固定连接的导向件(148);所述导向件(148)用以承接所述湿风出口(142)的水流并引导水流至所述水箱(144)。
12.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位监测组件(10),用以监测所述水箱(144)水位;
报警组件(20),与所述水位监测组件(10)通信连接;所述水位监测组件(10)被配置为在所述水箱(144)的水位低至预设值时,发送警报信号给所述报警组件(20)。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显示面板(160),设于所述盖体(119)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加湿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耦合组件,包括耦合公端(171)和耦合母端(172);所述耦合公端(171)和所述耦合母端(172)中,其一设于所述盖体(119)上,另一设于所述主体(118)上。
CN202223502807.4U 2022-12-27 2022-12-27 空气加湿净化设备 Active CN2196073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02807.4U CN219607316U (zh) 2022-12-27 2022-12-27 空气加湿净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02807.4U CN219607316U (zh) 2022-12-27 2022-12-27 空气加湿净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07316U true CN219607316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55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02807.4U Active CN219607316U (zh) 2022-12-27 2022-12-27 空气加湿净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073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65126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US20060102000A1 (en) Wet type air cleaner
JP4630245B2 (ja) 加湿装置
CN106225119A (zh) 一种水洗式空气净化新风装置
CN205991575U (zh) 一种水洗式空气净化新风装置
CN219607316U (zh) 空气加湿净化设备
CN211204319U (zh) 一种加湿器
CN214746339U (zh) 一种具有杀菌消毒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CN215372777U (zh) 一种开放式水泵加湿器
JP4660032B2 (ja) 加湿機
CN210544288U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N219300926U (zh) 一种具有多重消杀结构的无雾加湿器
KR100368747B1 (ko) 마우스 사육 케이지 랙시스템용 공기조절장치
JP4660031B2 (ja) 加湿機
KR20200086164A (ko) 가습청정기
CN218846392U (zh) 一种用于生产环境的除味装置
CN110848824A (zh) 一种带有空气净化组件的节能饮水机及其工作方法
CN215842327U (zh) 一种自清洁式空气分离过滤器
CN220300091U (zh) 一种具有新风功能的电梯轿厢
CN214307413U (zh) 一种车间空气加湿过滤系统
CN220589486U (zh) 一种畜牧业用多级排气除臭风机
CN220582555U (zh) 加湿组件、空气净化设备和加湿器
CN217383181U (zh) 一种净污水分离式无雾加湿器
CN208098788U (zh) 风淋室
CN218154568U (zh) 一种组合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