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66280U - 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66280U
CN220566280U CN202321632060.6U CN202321632060U CN220566280U CN 220566280 U CN220566280 U CN 220566280U CN 202321632060 U CN202321632060 U CN 202321632060U CN 220566280 U CN220566280 U CN 2205662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ing
cooling
chamber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320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泽兵
江劲松
黄六升
梁开相
曾强
江昕航
沈理
徐彦鹏
廖建平
王鹏宇
叶志平
龚章
李毅
廖栋华
刘耀成
张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nheng Pump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nheng Pump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nheng Pump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nheng Pump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320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662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662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662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心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级泵,其包括左轴承箱和右轴承箱,左轴承箱上的多个节油环与阻油环配合左换热板形成回油室和润滑油腔,主轴与左抛油环的高速旋转带动润滑油腔内的润滑油经左回油室流出润滑左滑动轴承,并在随后经左回油室返回润滑油腔,显著减少了润滑油泄露的情况,左轴承箱上还设有多个防尘盖,其与节油环配合形成多个防尘槽以阻止灰尘进入轴承箱内;右轴承箱的结构与左轴承箱类似,同样设有多个节油环、阻油环和防尘盖等,本申请对轴承箱的结构做出优化减少了润滑油泄漏的情况,也避免了灰尘进入轴承箱内。

Description

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级离心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
背景技术
多级泵是一种叶轮、导叶、中段级数较多且扬程极高的特殊离心泵,具体而言,泵的扬程可达3000m及以上,泵的转速高达3000r/min~7500r/min之间,基于上述特征,多级泵得以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工程、煤炭开采工程、油田注水工程、石油远距离输送工程、炼化厂高压管线输送流程、电厂锅炉高压给水工程、LNG低温高压液体输送工程等特殊工业,也正是因为上述特征,多级泵使用时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现有的多级泵而言,其的轴承箱设计不合理,轴承的冷却散热效果不好,轴承箱润滑油容易从主轴处泄漏且轴承箱容易进尘损坏轴承,机封的冷却冲洗设计存在缺陷,机封没有各自配置独立的换热器,冷却降温效果不好,机械密封需要外接冷却水,水泵输送液体容易与外接介质混合,轴承运行温度高、运行振动、噪声大易损坏,使水泵运行振动加大其使用寿命低,输送介质容易泄漏污染环境,泵采用泵脚支撑安装,安装强度不够,缩短了泵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泵的运行、维护和维修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级泵以对轴承箱结构进行改进,通过节油环、阻油环形成润滑油腔内润滑油的阻油、回油结构,充分阻止轴承箱内的润滑油泄漏,通过防尘盖、节油环形成轴承箱的防尘结构,有效阻止外部环境的粉尘进入,确保润滑油的清洁卫生,保障轴承的可靠运行。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其包括左轴承箱和右轴承箱,左轴承箱上设置的左油室与左回油室和左换热板、左一节油环、左一阻油环、左二节油环、左二阻油环形成润滑油腔,左回油室与润滑油腔连通,主轴、左抛油环可高速旋转以带动润滑油腔内的润滑油润滑左滑动轴承并经过左回油室流返回润滑油腔内;左一防尘盖上设置的第一阻尘环、隔尘槽一、隔尘槽二与左一节油环上设置的阻尘槽形成左一隔尘槽,左二防尘盖上设置的第一阻尘环、隔尘槽一、隔尘槽二与左二节油环上设置的阻尘槽形成左二隔尘槽;左一节油环上设置的回油口与左一阻油环形成左一回油孔,左二节油环上设置的回油口与左二阻油环形成左二回油孔;左换热板上设置的冷却室与冷却盆形成轴承冷却腔,冷却液通过进水母管、冷却管进进入轴承冷却腔后再通过冷却管出、出水母管流出,左换热板上设置有波纹散热片;
右轴承箱上设置的油室一与右回油室和右换热板、右一节油环、右一阻油环形成第一润滑油腔,右轴承箱上设置的油室二与右二节油环、右二阻油环形成第二润滑油腔,右回油室与第一润滑油腔连通,第一润滑油腔与第二润滑油腔连通,主轴、右一抛油环、右二抛油环高速旋转带动第一润滑油腔、第二润滑油腔内的润滑油充分有效润滑右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后经过右回油室和第二润滑油腔流回第一润滑油腔内;右防尘盖上设置的第一阻尘环、隔尘槽一、隔尘槽二与右一节油环上设置的阻尘槽形成右一隔尘槽,挡水盖上设置的第二阻尘环、隔尘槽三、隔尘槽四与右二节油环上设置的阻尘槽形成右二隔尘槽;右一节油环上设置的回油口与右一阻油环形成右一回油孔,右二节油环上设置的回油口与右二阻油环形成右二回油孔,右一节油环和右二节油环上设置的阻油槽与右一回油孔、右二回油孔配合以阻止右轴承箱内右滑动轴承、滚动轴承、右一抛油环、右二抛油环和主轴的高速旋转;右换热板上设置的冷却室与冷却盆形成轴承冷却腔,右换热板上设置有波纹散热片。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右轴承箱内安装有滚动轴承,滚动轴承用于承受泵因电网频率波动引起的压力波动微小残余轴向力。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左轴承箱上设有温度探头,温度探头用于实时检测润滑油腔内的润滑油温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右轴承箱上设有温度探头,温度探头用于实时检测左滑动轴承的运行温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左轴承箱上还设有第一振动探头、第二振动探头和第三振动探头,所述第一振动探头、所述第二振动探头和所述第三振动探头用于收集左轴承箱沿X、Y、Z方向的振动情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泵的轴承箱、换热板、冷却盆组成泵轴承的润滑油冷却机构,换热板设置的波纹散热片散热性能好,能够充分的将轴承运转产生的热量通过润滑油循环带走消除,保证轴承的稳定可靠运行;左冷却座、进水段、右冷却座、冷却盖形成泵的机封冷却腔、对机封进行冷却降温,确保机封的可靠运行;泵的左端机封和右端机封各自配置独立的换热器,冷却降温效果更好,水泵输送的液体通过冷却管进入换热器降温后对机械密封进行冷却冲洗润滑,提升了机械密封的使用寿命与可靠性能,使机械密封不用外接冷却水,保障水泵输送液体不与其他介质混合,确保环境安全可靠,机封室冷却腔通过冷却管外接冷却水进行冷却降温,进一步确保了机械密封的运行可靠性;进水段、出水段、中段、首级中段、筒体形成泵体冷却腔,对泵壳进行冷却降温,使泵能够在输送高温介质或泵小流量憋压工况下长期稳定运行,确保进水段、出水段、中段、首级中段、导叶、拉杆等不会因为温度增高而引起的膨胀、软化变形,彻底解决了因其热膨胀而引起的变形松动,消除了运行振动和变形引起的介质泄漏,提高了水泵的运行安全稳定可靠型和使用寿命;节油环、阻油环形成润滑油腔内润滑油的阻油、回油结构,充分阻止轴承箱内的润滑油泄漏;防尘盖、节油环形成轴承箱的防尘结构,有效阻止外部环境的粉尘进入,确保润滑油的清洁卫生,保障轴承的可靠运行;挡水螺母、挡水盖形成机封的挡水结构,有效阻止机封损坏后泄漏的介质进入轴承箱,确保轴承的可靠运行;支脚安装在底座上,进水段、出水段安装在支脚上,降低了泵的旋转轴心支撑高度,增大了泵的支撑宽度,提高了泵的有效支撑强度,保障了泵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当泵输送高温介质或输送低温介质或泵在低温环境中工作时,在泵启动运行前,可以通过上述各个冷却机构向泵内注入匹配温度的介质对泵各零部件进行预热或降温,使泵内部零部件预先达到输送介质的最佳温度,消除零件材料因受温度急剧变化而引起的脆裂和应力断裂,保障了泵的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了泵的运行、维护成本;泵的左右两端轴承箱上各自安装的XYZ方向的振动检测探头和轴承温度检测探头与润滑油温度检测探头,能够及时准确的检测出轴承、润滑油的运行温度和泵的XYZ方向的运转振动值,确保泵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进水段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左冷却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首级中段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诱导轮室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叶轮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出水段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叶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右冷却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机封座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左轴承箱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右轴承箱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冷却箱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挡水螺母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节油环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挡水盖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防尘盖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机封轴套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节流轴套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平衡毂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板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主轴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筒体;3、进水母管;4、中段;5、导叶;6、首级叶轮;7、冷却管进;8、〇型圈;9、诱导轮;10、拉杆;11、脱气腔;12、拉杆垫;13、〇型圈;14、冷却管进;15、加强螺母;16、冷却管出;17、〇型圈;18、机封冷却腔;19、左冷却座;20、立杆;21、左轴承箱;22、左冷却盆;23、左轴承冷却腔;24、左换热板;25、润滑油腔;26、第一温度探头;27、左抛油环;28、左一节油环;29、〇型圈;30、左一防尘盖;31、主轴;32、〇型圈;33、左一阻油环;34、第一振动探头;35、左滑动轴承;36、轴承座;37、第三振动探头;38、左二节油环;39、左二阻油环;40、〇型圈;41、〇型圈;42、左二防尘盖;43、冷却管进;44、左二隔尘槽;45、回油腔;46、左二回油孔;47、左一回油孔;48、左一隔尘槽;49、油帽;50、圆螺母;51、挡水螺母;52、机封轴套;53、机封盖;54、第一机封;55、机封一腔;56、机封座;57、〇型圈;58、机封换热管进;59、〇型圈;60、冷却一腔;61、机封换热管出;62、换热器;63、缓冲圈;64、脱气管;65、第二机封;66、轴套;67、机封二腔;68、〇型圈;69、阻流间隙;70、诱导轮吸入室;71、集气腔;72、诱导轮室;73、首级吸入室;74、〇型圈;75、首级口环;76、定位环;77、平衡孔;78、首级平衡室;79、导叶口环;80、次级口环;81、定位环;82、缓冲圈;83、次级叶轮;84、次级平衡室;85、平衡孔;86、平衡管;87、首级中段;88、次级吸入室;89、〇型圈;90、末级导叶;91、平衡腔;92、进水段;93、平衡套;94、平衡毂;95、〇型圈;96、定位环;97、恒压腔;98、〇型圈;99、阻流间隙;100、出水段;101、右冷却座;102、机封冷却腔;103、〇型圈;104、换热器;105、机封换热管出;106、缓冲圈;107、〇型圈;108、第二振动探头;109、机封换热管进;110、立杆;111、油帽;112、右一节油环;113、〇型圈;114、振动探头;115、轴承座;116、温度探头;117、右轴承箱;118、压盖;119、滚动轴承;120、开关阀;121、〇型圈;122、右二隔尘槽;123、挡水盖;124、冷却箱盖;125、第五机封;126、〇型圈;127、机封五腔;128、〇型圈;129、右二阻油环;130、右二节油环;131、冷却箱;132、振动探头;133、冷却管进;134、右二回油孔;135、圆螺母;136、油环座;137、第二润滑油腔;138、右二抛油环;139、右换热板;140、右冷却盆;141、右一抛油环;142、第一润滑油腔;143、冷却管进;144、右滑动轴承;145、右轴承冷却腔;146、振动探头;147、回油腔;148、右一回油孔;149、右一阻油环;150、温度探头;151、冷却管出;152、右一隔尘槽;153、右防尘盖;154、冷却管进;155、冷却管出;156、支脚一;157、支脚二;158、冷却管出;159、泵体冷却腔;160、〇型圈;161、冷却盖;162、机封三腔;163、第三机封;164、节流轴套;165、冷却二腔;166、〇型圈;167、〇型圈;168、机封座;169、机封四腔;170、〇型圈;171、机封盖;172、第四机封;173、机封轴套;174、挡水螺母;175、圆螺母;176、〇型圈;177、支脚三;178、第二温度探头;179、温度探头;180、冷却管出;181、冷却管出;183、支脚四;184、冷却管出;185、出水母管;186、进管接口;187、〇型圈位;188、冷却室;189、〇型圈位;190、阻流通孔;191、出管接口;192、脱气孔;193、回流孔;194、〇型圈槽;195、脱气室;196、通气孔;197、吸入室;198、吸入锥环;199、回流孔;200、环冷却室;201、机封位;202、出管接口;203、冷却室;204;进管接口;205、集气室;206、〇型圈位;207、回流孔;208、诱导轮位;209、脱气孔;210、定位槽;211、安装孔;212、平衡槽;213、平衡槽出口;214、通孔;215、〇型圈槽;216、环冷却室;217、泄压孔;218、泄压室;219、正导叶;220、反导叶;221、防漩筋;222、泄压室;223、〇型圈槽;224、出管接口;225、〇型圈位;226、冷却室;227、进管接口;228、〇型圈位;229、机封一位;230、冷却室;231、机封安装位;232、换热管出口;233、机封二位;234、换热管进口;235、出管接口;236、左油室;237、轴承位;238、振动探头接口;239、振动探头接口;240、左回油室;241、振动探头接口;242、温度探头接口;243、温度探头接口;244、振动探头接口;245、右回油室;246、振动探头接口;247、振动探头接口;248、温度探头接口;249、温度探头接口;250、滚动轴承位;251、油室二;252、油室一;253、滑动轴承位;254、温度探头接口;255、加强筋;256、加强筋;257、排气接口;258、〇型圈位;259、机封室;260、机封位;261、进管接口;262、螺牙;263、甩水槽;264、阻尘槽;265、〇型圈槽;266、阻油槽;267、回油口;268、隔尘槽四;269、〇型圈槽;270、甩水槽;271、隔尘槽三;272、〇型圈槽;273、隔尘槽一;274、隔尘槽二;275、〇型圈槽;276、出液孔;277、集液槽;278、〇型圈位;279、螺旋槽;280、〇型圈位;281、超硬质合金;282、〇型圈槽;283、定位槽;284、平衡室;285、冷却室;286、波纹散热片;287、出液孔一;288、螺旋槽;289、定位槽;290、冷却孔;291、出液孔二;292、进液口;293、冷却管出;294、脱气孔;295、首级叶轮位;296、叶轮叶片;297、安装法兰;298、安装法兰;299、冷却箱安装位;300、第二阻尘环;301、第一阻尘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前”、“后”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别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前”信息也可以被称为“后”信息,“后”信息也可以被称为“前”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多级泵具有进水段和出水段,部分相同结构会在泵体的进水段和出水段同时设置,此时为了确保对泵体结构的准确描述,部分同名结构根据设置位置的不同仍然具有不同的编号。
如图1至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其包括底座1以及设于底座1上的泵体,具体的,底座1上设有支脚一156、支脚二157、支脚三177和支脚四183以支撑泵体,该泵体形成有进水端92、中段4和出水段,具体的,该泵体包括诱导轮9、首级叶轮6、次级叶轮83、导叶5、末级导叶90、平衡毂94、平衡套93、左轴承箱21、右轴承箱117、诱导轮室72、冷却箱131、左冷却座19、右冷却座101、冷却盖161、第一机封54、第二机封65、第三机封163、第四机封172、第五机封125、机封座56、机封座168、挡水螺母51、挡水螺母174、左一节油环28、左二节油环38、右一节油环112、右二节油环130、挡水盖123、机封轴套52、机封轴套173、节流轴套164、轴套66、左换热板24、右换热板139、主轴31、筒体2、拉杆10、换热器62、换热器104、左冷却盆22、右冷却盆140、左一防尘盖30、左二防尘盖42、右防尘盖153、平衡管86、底座1、进水母管3、出水母管185、机封换热管进58、机封换热管进109、机封换热管出61、机封换热管出105、脱气管64、冷却管进和冷却管出等结构。
进一步的,进水段92上设置有进管接口186、〇型圈位187、冷却室188、〇型圈位189、阻流通孔190、出管接口191、脱气孔192、回流孔193、〇型圈槽194、脱气室195、通气孔196、吸入室197、回流孔199、环冷却室200,进管接口186和出管接口191分别与冷却室188连通,进管接口186设置在冷却室188的下方,出管接口191设置在冷却室188的上方,回流孔193与吸入室197连通,吸入室197内设置有吸入锥环198,通气孔196、脱气孔192和回流孔199分别与脱气室195连通,脱气孔192和通气孔196设置在脱气室195的上方,回流孔199设置在脱气室195的下方,阻流通孔190连通冷却室188和吸入室197;所述左冷却座19上设置有机封位201、出管接口202、冷却室203、进管接口204,出管接口202和进管接口204分别与冷却室203连通,出管接口202设置在冷却室203的上方,管接口204设置在冷却室203的下方;所述首级中段87上设置有集气室205和〇型圈位206;诱导轮室72上设置有回流孔207、诱导轮位208、脱气孔209、脱气孔294和首级叶轮位295,脱气孔294与诱导轮位208连通,脱气孔209和回流孔207分别与首级叶轮位295连通,脱气孔294设置在诱导轮位208的最顶部,脱气孔209设置在首级叶轮位295的最顶部,回流孔207设置在首级叶轮位295的最底部;所述首级叶轮6和次级叶轮83上设置有定位槽210、安装孔211、平衡槽212、平衡槽出口213、通孔214和出口角a,通孔214与安装孔211连通,平衡槽212设置在安装孔211内部,通孔214与平衡槽212连通,平衡槽出口213设置在定位槽210和叶轮进口叶片稍前处,平衡槽212与平衡槽出口213连通,平衡槽出口213的出口角a为15°~60°,平衡槽212、通孔214和平衡槽出口213的数量相等,该数量等于叶轮叶片296的数量;所述出水段100上设置有〇型圈槽215、环冷却室216、泄压孔217和泄压室218,泄压孔217与泄压室218连通;所述导叶5上设置有正导叶219和反导叶220,末级导叶90上设置有正导叶219,导叶5和末级导叶90的正导叶219上没有设置导叶盖板;所述右冷却座101上设置有防漩筋221、泄压室222、〇型圈槽223、出管接口224、〇型圈位225、冷却室226和进管接口227,防漩筋221设置在泄压室222内,出管接口224和进管接口227分别与冷却室226连通,出管接口224设置在冷却室226的上方,进管接口227设置在冷却室226的下方;所述机封座(56;168)上设置有〇型圈位228、机封一位229、冷却室230、机封安装位231、换热管出口232、机封二位233、换热管进口234、出管接口235,出管接口235与冷却室230连通,换热管出口232和换热管进口234分别与机封二位233连通;所述左轴承箱21上设置有温度探头接口242、左油室236、轴承位237、振动探头接口238、温度探头接口243、振动探头接口239、左回油室240、加强筋256、振动探头接口241和安装法兰297,轴承位237与左回油室240连通,左回油室240与左油室236连通,温度探头接口242与左油室236连通,温度探头接口243与轴承位237连通,振动探头接口241设置在安装法兰297上面,加强筋256用于提高左轴承箱21的整体刚度;所述右轴承箱117上设置有振动探头接口244、加强筋255、右回油室245、振动探头接口246、振动探头接口247、温度探头接口248、温度探头接口249、滚动轴承位250、油室二251、油室一252、滑动轴承位253、温度探头接口254、安装法兰298和冷却箱安装位299,滑动轴承位253与右回油室245连通,右回油室245与油室一252连通,滚动轴承位250与油室二251连通,油室二251与油室一252连通,温度探头接口254与油室一252连通,温度探头接口248与滑动轴承位253连通,温度探头接口249与滚动轴承位250连通,振动探头接口244设置在安装法兰298上面,加强筋255用于提高右轴承箱117的整体刚度;所述冷却箱131上设置有排气接口257、〇型圈位258、机封室259、机封位260和进管接口261,排气接口257和进管接口261分别与机封室259连通,排气接口257设置在机封室259的最顶部,进管接口261设置在机封室259的最底部;所述挡水螺母(51、174)上设置有螺牙262和甩水槽263,甩水槽263为斜边环形结构;所述节油环(28、38、112、130)上设置有阻尘槽264、〇型圈槽265、阻油槽266和回油口267,阻尘槽264为环形结构,阻油槽266为带倾斜边的环形结构,回油口267与阻油槽266连通,回油口267设置在阻油槽266的底部;所述挡水盖123上设置有隔尘槽三271、隔尘槽四268、〇型圈槽269、甩水槽270和第二阻尘环300,甩水槽270为斜边环形结构,隔尘槽三271设置在第二阻尘环300的内圆,隔尘槽四268设置在第二阻尘环300的外圆;所述防尘盖(30、42、153)上设置有〇型圈槽272、隔尘槽一273、隔尘槽二274和第一阻尘环301,隔尘槽一273设置在第一阻尘环301的内圆,隔尘槽二274设置在第一阻尘环301的外圆;所述机封轴套(52、173)上设置有〇型圈槽275、出液孔276、集液槽277和〇型圈位278,集液槽277为环形结构,出液孔276与集液槽277连通,出液孔276的数量为1~3个且圆周均布;所述节流轴套164上设置有螺旋槽279和〇型圈位280,螺旋槽279的旋向与泵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平衡毂94上设置有超硬质合金281、〇型圈槽282、定位槽283和平衡室284,超硬质合金281采用超音速热喷涂热熔在平衡毂94的基体上面;所述换热板(24、139)上设置有冷却室285和波纹散热片286,换热板(24、139)为铸造成型或冲压成型;所述主轴31上设置有出液孔一287、螺旋槽288、定位槽289、冷却孔290、出液孔二291和进液口292,进液口292设置在主轴31的非驱动端,冷却孔290设置在主轴31的轴心上,进液口292与冷却孔290连通,出液孔一287和出液孔二291分别与冷却孔290连通,出液孔一287和出液孔二291的数量相等,数量为1~3个且圆周均布,螺旋槽288的旋向与泵的旋转方向相反;
将首级口环75安装在诱导轮室72上,〇型圈74安装在〇型圈位206内,诱导轮室72安装在首级中段87上后与〇型圈74配合,首级中段87与进水段92配合后使诱导轮室72同时与进水段92配合,诱导轮9安装在主轴31上,定位环76放在定位槽289上与诱导轮9配合,首级叶轮6通过安装孔211安装在主轴31上后使定位槽210与定位环76配合,将主轴31穿过进水段92后使螺旋槽288与阻流通孔190配合、诱导轮9与诱导轮位208配合、首级叶轮6与首级口环75配合;将导叶口环79安装在导叶5上,次级口环80安装在中段4上,导叶5安装在中段4内使反导叶220和正导叶219与中段4配合,中段4通过主轴31后与首级中段87配合后使正导叶219与首级中段87配合、导叶5与首级叶轮6配合、导叶口环79与首级叶轮6配合,定位环81放在定位槽289上,次级叶轮83通过安装孔211安装在主轴31上后使定位槽210与定位环81配合,使次级叶轮83与次级口环80配合,依次相同安装后面剩余的中段4、导叶5和次级叶轮83;
将末级导叶90安装在出水段100内使正导叶219与出水段100配合,平衡套93安装在出水段100上,〇型圈95安装在〇型圈槽282内,平衡毂94安装在主轴31上使〇型圈95与主轴31配合,定位环96放在定位槽289上后与平衡毂94设置的定位槽283配合,〇型圈8安装在〇型圈槽194内,〇型圈89安装在〇型圈槽215内,将筒体2安装在进水段92上后与〇型圈8配合,出水段100通过主轴31后与中段4和筒体2同时配合,使正导叶219与中段4配合、末级导叶90与次级叶轮83配合、平衡套93与平衡毂94配合,拉杆10穿过出水段100和筒体2后与进水段92配合,拉杆垫12与进水段92、出水段100和拉杆10配合,拉杆垫12与进水段92、出水段100和拉杆10之间设置有〇型圈13,用加强螺母15将进水段92、首级中段87、中段4、出水段100、筒体2和拉杆垫12压紧固定在一起。
将〇型圈68安装在〇型圈位189内,〇型圈17安装在〇型圈位187内,左冷却座19安装在进水段92上后与〇型圈68、〇型圈17配合,〇型圈98安装在〇型圈槽223内,右冷却座101安装在出水段100上后与〇型圈98配合,〇型圈103安装在〇型圈位225内,将冷却盖161安装在右冷却座101上后与〇型圈103配合后组成泵体,冷却盖161与右冷却座101之间设置有〇型圈107;分别将支脚一156、支脚二157、支脚三177和支脚四183安装在底座1上,将泵体同时安装固定在支脚一156、支脚二157、支脚三177和支脚四183上;第二机封65安装在轴套66上,第一机封54安装在机封轴套52上,〇型圈57安装在机封轴套52上设置的〇型圈槽275内,第三机封163安装在节流轴套164上,第四机封172安装在机封轴套173上,〇型圈167安装在机封轴套173上设置的〇型圈槽275内;将轴套66安装在主轴31上后使第二机封65位置于机封位201内,机封座56安装在左冷却座19上使第二机封65通过机封座56上设置的机封二位233后固定在机封安装位231内,〇型圈59安装在〇型圈位278内,机封轴套52安装在主轴31上后与轴套66配合后使第一机封54位置于机封座56上设置的机封一位229内,使〇型圈57与主轴31配合、〇型圈59与轴套66配合,将〇型圈160安装在机封座56上设置的〇型圈位228内,机封盖53安装在机封座56上后与第一机封54配合,挡水螺母51安装在主轴31上后与机封轴套52配合压紧机封轴套52和轴套66,圆螺母50安装在主轴31上后压紧挡水螺母51;将节流轴套164安装在主轴31上后与定位环96配合,使节流轴套164上设置的螺旋槽279与冷却盖161配合,使第三机封162位置于冷却盖161内,机封座168安装在冷却盖161上使第三机封162通过机封座168上设置的机封二位233后固定在机封安装位231内,〇型圈166安装在节流轴套164上设置的〇型圈位280内,机封轴套173安装在主轴31上后与节流轴套164配合后使第四机封172位置于机封座168上设置的机封一位229内,使〇型圈167与主轴31配合、〇型圈166与机封轴套173上设置的〇型圈位278配合,将〇型圈170安装在机封座168上设置的〇型圈位228内,机封盖171安装在机封座168上后与第四机封172配合,挡水螺母174安装在主轴31上后与机封轴套173配合压紧机封轴套173、节流轴套164和定位环96,圆螺母175安装在主轴31上后压紧挡水螺母174;
将左换热板24安装在左轴承箱21上,左冷却盆22安装在左换热板24上,左滑动轴承35安装在轴承座36上,将轴承座36安装在左轴承箱21上,左一阻油环33安装在左一节油环28上,〇型圈29安装在左一节油环28上设置的〇型圈槽265内,〇型圈32安装在左一防尘盖30上设置的〇型圈槽272内,左二阻油环39安装在左二节油环38内,〇型圈40安装在左二节油环38上设置的〇型圈槽265内,〇型圈41安装在左二防尘盖42上设置的〇型圈槽272内,将左二防尘盖42套在主轴31上,左二节油环38套在主轴31上,左轴承箱21套过主轴31后使左滑动轴承35与主轴31配合后安装固定在左冷却座19上,将左抛油环27套过轴承座36后配合安装在主轴31上,左一节油环28安装在左轴承箱21上后使左一阻油环33与主轴31配合、〇型圈29与左轴承箱21配合,左一防尘盖30套在主轴31上后与左一节油环28配合后调整好与左一节油环28的轴向间隙后固定在主轴31上使〇型圈32与主轴31配合,将左二节油环38安装在左轴承箱21上后使左二阻油环39与主轴31配合、〇型圈40与左轴承箱21配合,左二防尘盖42与左二节油环38配合后调整好与左二节油环38的轴向间隙后固定在主轴31上使〇型圈41与主轴31配合;将右换热板139安装在右轴承箱117上,右冷却盆140安装在右换热板139上,右滑动轴承144安装在轴承座115上,将轴承座115安装在右轴承箱117上,右一阻油环149安装在右一节油环112上,〇型圈113安装在右一节油环112上设置的〇型圈槽265内,〇型圈176安装在右防尘盖153上设置的〇型圈槽272内,右二阻油环129安装在右二节油环130内,〇型圈121安装在右二节油环130上设置的〇型圈槽265内,〇型圈128安装在挡水盖123上设置的〇型圈槽269内,将右防尘盖153套在主轴31上,右一节油环112套在主轴31上,右轴承箱117套过主轴31后使右滑动轴承144与主轴31配合后安装固定在冷却盖161上,将右一抛油环141套过轴承座115后配合安装在主轴31上,滚动轴承119安装在主轴31上和右轴承箱117内,压盖118安装在右轴承箱117上后与滚动轴承119配合,油环座136安装在主轴31上后与滚动轴承119配合,右二抛油环138安装在油环座136上,圆螺母135安装在主轴31上后压紧滚动轴承119和油环座136,右二节油环130安装在右轴承箱117上后使右二阻油环129与主轴31配合、〇型圈121与右轴承箱117配合,挡水盖123套在主轴31上后与右二节油环130配合后调整好与右二节油环130的轴向间隙后固定在主轴31上使〇型圈128与主轴31配合,将右一节油环112安装在右轴承箱117上后使右一阻油环149与主轴31配合、〇型圈113与右轴承箱117配合,右防尘盖153与右一节油环112配合后调整好与右一节油环112的轴向间隙后固定在主轴31上使〇型圈176与主轴31配合;将冷却箱131套过主轴31后安装固定在右轴承箱117上,第五机封125通过冷却箱131上设置的机封室259后安装在主轴31上和机封位260内,〇型圈126安装在冷却箱131上设置的〇型圈位258内,冷却箱盖124安装在冷却箱131上后压紧〇型圈126;
将立杆20安装在底座1上,立杆110安装在底座1上,换热器62安装在立杆20上,换热器104安装在立杆110上,将机封换热管出61安装在机封座56上设置的换热管出口232和换热器62上,机封换热管进58安装在机封座56上设置的换热管进口234和换热器62上,机封换热管出105安装在机封座168上设置的换热管出口232和换热器104上,机封换热管进109安装在机封座168上设置的换热管进口234和换热器104上;将平衡管86安装在进水段92上设置的回流孔193上和出水段100上设置的泄压孔217上,脱气管64安装在进水段92上设置的脱气孔192上,所述机封换热管出61上设置有缓冲管63,机封换热管出105上设置有有缓冲管106,平衡管86上设置有缓冲管82,缓冲管(63、106、82)的作用是用于当泵输送高温介质时消除管道高温热膨胀变形,确保管道连接可靠;将进水母管3安装在底座1上,出水母管185安装在底座1上,将冷却管进43安装在进水母管3和左冷却盆22上,冷却管出184安装在出水母管185和左冷却盆22上,冷却管出16安装在机封座56上设置的出管接口235和出水母管185上,冷却管进14安装在进水段92上设置的进管接口186和进水母管3上,冷却管出180安装在进水段92上设置的出管接口191和出水母管185上,冷却管进7安装在进水母管3和筒体2上,冷却管出158安装在出水母管185和筒体2上,冷却管进154安装在右冷却座101上设置的进管接口227和进水母管3上,冷却管出155安装在右冷却座101上设置的出管接口224上,冷却管出151安装在机封座168上设置的出管接口235和出水母管185上,冷却管进143安装在进水母管3和右冷却盆140上,冷却管出293安装在出水母管185和右冷却盆140上,冷却管进133安装在冷却箱131上设置的进管接口261和进水母管3上;
将第一温度探头26安装在左轴承箱21上设置的温度探头接口242上,第一振动探头34安装在左轴承箱21上设置的第一振动探头接口238上,第三振动探头37安装在左轴承箱21上设置的第二振动探头接口239上,第二振动探头108安装在左轴承箱21上设置的第三振动探头接口241上,第二温度探头178安装在左轴承箱21上设置的温度探头接口243上;将温度探头150安装在右轴承箱117上设置的温度探头接口254上,振动探头146安装在右轴承箱117上设置的振动探头接口247上,振动探头114安装在右轴承箱117上设置的振动探头接口246上,振动探头132安装在右轴承箱117上设置的振动探头接口244上,温度探头179安装在右轴承箱117上设置的温度探头接口248上,温度探头116安装在右轴承箱117上设置的温度探头接口249上,将开关阀120安装在冷却箱131上设置的排气接口257上后形成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
所述首级叶轮6与导叶5和导叶口环79形成首级叶轮6的首级平衡室78,主轴31与首级叶轮6上设置的平衡槽212和定位环76形成首级叶轮6的平衡孔77,首级平衡室78、平衡孔77和首级叶轮6上设置的通孔214、平衡槽出口213形成首级叶轮6的轴向力平衡机构,首级平衡室78内的高压介质通过通孔214流入平衡孔77后经过平衡槽出口213后保持出口角a的角度顺势流入首级叶轮6的叶轮叶片296流道进行能量转换,平衡消除首级叶轮6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轴向力;所述次级叶轮83与导叶5、末级导叶90和导叶口环79形成次级叶轮83的次级平衡室84,主轴31与次级叶轮83上设置的平衡槽212和定位环81形成次级叶轮83的平衡孔85,次级平衡室84、平衡孔85和次级叶轮83上设置的通孔214、平衡槽出口213形成次级叶轮83的轴向力平衡机构,次级平衡室84内的高压介质通过通孔214流入平衡孔77后经过平衡槽出口213后保持出口角a的角度顺势流入次级叶轮83的叶轮叶片296流道进行能量转换,平衡消除次级叶轮83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轴向力;所述次级叶轮83、末级导叶90、平衡套93、平衡毂94和平衡毂94上设置的平衡室284形成泵的平衡腔91,平衡腔91内的高压液体推动平衡毂94使得泵转子预向右移动的趋势,以平衡消除泵运行过程中的残余轴向力和泵运行管网工况压力波动产生的轴向力;进一步在右轴承箱117内安装有滚动轴承119,滚动轴承119能够承受泵因电网频率波动引起的压力波动微小残余轴向力;首级叶轮6和次级叶轮83的轴向力平衡机构、泵的轴向力平衡机构和右轴承箱117安装滚动球结构组合,能够完全平衡消除泵在运行过程中叶轮产生的轴向力、泵叶轮的残余轴向力、泵运行管网工况压力波动产生的轴向力和泵因电网频率波动引起的压力波动微小残余轴向力;
所述进水段92上设置的吸入室197和吸入锥环198与诱导轮室72、诱导轮9和诱导轮室72上设置的诱导轮位208形成诱导轮吸入室70,首级叶轮6、诱导轮9和诱导轮位208形成首级吸入室73,导叶5、中段4、导叶口环79、次级口环80和次级叶轮83形成次级吸入室88;出水段100上设置的泄压室218与平衡套93、平衡毂284、定位环96、节流轴套164、冷却盖161和右冷却座101上设置的泄压室222形成恒压腔97,泄压室222上设置的防漩筋221配置在恒压腔97内;泵输送介质由进水段92进入吸入室197后通过诱导轮吸入室70流入诱导轮9进入首级吸入室73后,流入首级叶轮6经过导叶5、中段4通过次级吸入室88流入次级叶轮83进行能量转换加压后,通过末级导叶90流入出水段100后流出;平衡腔91内的高压液体平衡残余轴向力后通过平衡毂94和平衡套93的配合间隙进入恒压腔97稳压,由于平衡毂94、定位环96和节流轴套164的旋转会带动恒压腔97内的液体高速旋转,恒压腔97内防漩筋221能够有效地消除该旋转,降低液体的旋转摩擦和转动漩涡,提高泵效率,消除漩涡汽蚀;恒压腔97内的有压液体通过出水段100上设置的泄压孔217后流入平衡管86进入进水段92上设置的回流孔193后流入吸入室197后经过诱导轮吸入室70流入诱导轮9内再次能量转换利用,液体的回流使恒压腔97内的液体压力满足轴向力平衡压力,多余压力通过平衡管86回流到吸入室197内,从而达到残余轴向力的最佳平衡效果。
所述机封轴套52、第一机封54、机封盖53和机封座56上设置的机封一位229形成机封一腔55,第一机封54、机封轴套52、轴套66、第二机封65和机封座56上设置的冷却室230形成冷却一腔60,冷却一腔60与机封一腔55连通;机封轴套173、第四机封172、机封盖171和机封座168上设置的机封一位229形成机封四腔169,第四机封172、机封轴套173、节流轴套164、第三机封163和机封座168上设置的冷却室230形成冷却二腔165,冷却二腔165与机封四腔169连通;冷却箱131上设置的机封室259与冷却箱盖124、第五机封125和主轴31形成机封五腔127,机封五腔127通过主轴31上设置的进液口292与冷却孔290连通,主轴31上设置的出液孔一287与机封轴套52上设置的出液孔276正对应连通,主轴31上设置的出液孔二291与机封轴套173上设置的出液孔276正对应连通;封轴套52上设置的出液孔276与冷却一腔60连通,机封轴套173上设置的出液孔276冷却二腔165连通;进水母管3、冷却管进133、机封五腔127、开关阀120、主轴31、冷却二腔165、机封四腔169、冷却管出151、冷却一腔60、机封一腔55、冷却管出16和出水母管185形成泵的转子冷却机构;冷却液通过进水母管3、冷却管进133进入机封五腔127后分别流入冷却二腔165、冷却一腔60后,分别从冷却管出151、冷却管出16和出水母管185流出,当冷却液进入机封五腔127后,液体压缩腔体内的空气至机封五腔127的最顶部,开关阀120自动开启排气,使冷却液填充满机封五腔127,确保冷却液的完全流动;使泵在输送高温介质或泵小流量憋压工况下长期稳定运行,确保主轴31、冷却箱131、第五机封125、滚动轴承119、右滑动轴承144、机封轴套173、第四机封172、节流轴套164、第三机封163、定位环96、平衡毂94、次级叶轮83、定位环81、首级叶轮6、定位环76、诱导轮9、轴套66、第二机封65、机封轴套52、第一机封54等不会出现因为输送介质温度增高或泵小流量憋压工况下叶轮高速旋转导致液体叶轮摩擦发热而引起的热膨胀、热软化变形,同时输送高温介质或输送低温介质或泵在低温环境中工作时,在泵启动运行前,可以通过冷却机构向泵转子内注入匹配温度的介质,使泵内部零部件预先达到输送介质的最佳温度,消除零件材料因受温度急剧变化而引起的脆裂和应力断裂。
所述诱导轮室72、首级中段87上设置的集气室205和进水段92形成集气腔71,集气腔71通过通气孔196、回流孔199与进水段92上设置的脱气室195连通后形成脱气腔11;诱导轮室72上设置的脱气孔294连通诱导轮吸入室70最顶部和集气腔71,诱导轮室72上设置的脱气孔209连通首级吸入室73最顶部和集气腔71,诱导轮室72上设置的回流孔207连通首级吸入室73最底部和集气腔71;集气腔71、脱气腔11、脱气孔294、脱气孔209、回流孔199、回流孔207、脱气管64和外部脱气设备形成泵的脱气系统,可实现对泵启动前的泵腔自动排空引水,也可以将泵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输送介质温度变化或泵工况压力变化引起在诱导轮和首级叶轮处的汽蚀而产生的汽泡自动脱气排出,脱气腔11内的介质通过回流孔199流入集气腔71后再通过诱导轮室72上设置的回流孔207直接流入首级吸入室73后进入首级叶轮6进行能量转换形成有用功。
所述进水段92上设置的冷却室188和左冷却座19上设置的冷却室203形成机封冷却腔18,进水段92、轴套66、第二机封65、机封座56上设置的机封二位233和左冷却座19上设置的机封位201形成机封二腔67,进水段92上设置的阻流通孔190和主轴31上设置的螺旋槽288形成阻流间隙69;当泵吸入的介质压力较高时,进水段92的吸入室197内的高压介质通过阻流间隙69有效减压,确保机封二腔67内的介质压力不会过高而影响第二机封65的可靠运行,同时阻流间隙69还可以充分阻止吸入室197内的杂质进入机封二腔67内而破坏第二机封65的运行寿命,机封二腔67内介质通过第二机封65旋转增压后由机封换热管出61进入换热器62冷却降温或预热升温后再通过机封换热管进58流入第二机封65的摩擦面进行冲洗、冷却降温或预热升温,形成泵左端独立的密封系统,确保泵输送介质不用外界介质混合;冷却液通过进水母管3、冷却管进14进入机封冷却腔18后再通过冷却管出180、出水母管185流出,对机封二腔67内的第二机封65、进水段92、左冷却座19和左轴承箱21进行冷却降温或预热升温。
所述右冷却座101上设置的冷却室226和冷却盖161形成机封冷却腔102,节流轴套164、冷却盖161、第三机封163和机封座168上设置的机封二位233形成机封三腔162,节流轴套164上设置的螺旋槽279与冷却盖161配合形成阻流间隙99;当恒压腔97内的介质压力较高时,高压介质通过阻流间隙99有效减压,确保机封三腔162内的介质压力不会过高而影响第三机封163的可靠运行,同时阻流间隙99还可以充分阻止恒压腔97内的杂质进入机封三腔162内而破坏第三机封163的运行寿命,机封三腔162内介质通过第三机封163旋转增压后由机封换热管出105进入换热器104冷却降温或预热升温后再通过机封换热管进109流入第三机封163的摩擦面进行冲洗、冷却降温或预热升温,形成泵右端独立的密封系统,确保泵输送介质不用外界介质混合;冷却液通过进水母管3、冷却管进154进入机封冷却腔102后再通过冷却管出155、出水母管185流出,对机封三腔162内的第三机封163、右冷却座101、冷却盖161、恒压腔97、出水段100和右轴承箱117进行冷却降温或预热升温。
所述进水段92上设置的环冷却室200、首级中段87、中段4、出水段100上设置的环冷却室216、筒体2和拉杆垫12形成泵体冷却腔159,冷却液通过进水母管3、冷却管进7进入泵体冷却腔159后再通过冷却管出158、出水母管185流出,对泵体冷却腔159内的进水段92、首级中段87、中段4、出水段100、拉杆10进行冷却降温或预热升温,形成泵体冷却降温和预热升温系统,使泵能够在输送高温介质或泵小流量憋压工况下长期稳定运行,确保进水段、出水段、中段、首级中段、导叶、拉杆等不会因为温度增高而引起的膨胀、软化变形,彻底解决了因其热膨胀而引起的变形松动,消除了运行振动和变形引起的介质泄漏,同时输送高温介质或输送低温介质或泵在低温环境中工作时,在泵启动运行前,可以通过泵体冷却降温和预热升温系统注入匹配温度的介质,使泵内部零部件预先达到输送介质的最佳温度,消除零件材料因受温度急剧变化而引起的脆裂和应力断裂。
所述左轴承箱21上设置的左油室236与左回油室240和左换热板24、左一节油环28、左一阻油环33、左二节油环38、左二阻油环39形成润滑油腔25,左回油室240与润滑油腔25连通,主轴31、左抛油环27高速旋转带动润滑油腔25内的润滑油充分有效润滑左滑动轴承35后经过左回油室240流回润滑油腔25内;左一防尘盖30上设置的第一阻尘环301、隔尘槽一273、隔尘槽二274与左一节油环28上设置的阻尘槽264形成左一隔尘槽48形成轴承箱的防尘结构,左二防尘盖42上设置的第一阻尘环301、隔尘槽一273、隔尘槽二274与左二节油环38上设置的阻尘槽264形成左二隔尘槽44形成轴承箱的防尘结构,左一隔尘槽48和左二隔尘槽44能有效阻止外部环境的粉尘进入,确保润滑油的清洁卫生;左一节油环28上设置的回油口267与左一阻油环33形成左一回油孔47,左二节油环38上设置的回油口267与左二阻油环39形成左二回油孔46,左一节油环28和左二节油环38上设置的阻油槽266与左一回油孔47、左二回油孔46的配合,能充分阻止左轴承箱21内左滑动轴承35、左抛油环27和主轴31的的高速旋转引起的润滑油腔25内的润滑油往外泄漏,确保外部的环境卫生;左换热板24上设置的冷却室285与左冷却盆22形成左轴承冷却腔23,冷却液通过进水母管3、冷却管进43进入左轴承冷却腔23后再通过冷却管出184、出水母管185流出形成左轴承箱21的冷却系统,左换热板24上设置的波纹散热片286能充分对润滑油腔25内的润滑油进行热交换,确保左滑动轴承35的可靠运行,同时输送高温介质或输送低温介质或泵在低温环境中工作时,在泵启动运行前,可以通过冷却系统注入匹配温度的介质,使左轴承箱21内部零部件预先达到输送介质的最佳温度,消除零件材料因受温度急剧变化而引起的破坏;挡水螺母51上设置的甩水槽263能够在第一机封54损坏泄漏时有效将泄漏介质轴向挡住并高速甩出,确保泄漏介质不会进入润滑油腔25,保证左滑动轴承35的安全;第一温度探头26能够实时检测润滑油腔25内的润滑油温度,第二温度探头178能够实时检测左滑动轴承35的运行温度,第一振动探头34能够实时检测左轴承箱21的X方向振动值,第二振动探头108能够实时检测左轴承箱21的Y方向振动值,第三振动探头37能够实时检测左轴承箱21的Z方向振动值,确保泵的安全可靠运行;
所述右轴承箱117上设置的油室一251与右回油室245和右换热板139、右一节油环112、右一阻油环149形成第一润滑油腔142,右轴承箱117上设置的油室二252与右二节油环130、右二阻油环129形成第二润滑油腔137,右回油室245与第一润滑油腔142连通,第一润滑油腔142与第二润滑油腔137连通,主轴31、右一抛油环141、右二抛油环138高速旋转带动第一润滑油腔142、第二润滑油腔137内的润滑油充分有效润滑右滑动轴承144和滚动轴承119后经过右回油室245和第二润滑油腔137流回第一润滑油腔142内;右防尘盖153上设置的第一阻尘环301、隔尘槽一273、隔尘槽二274与右一节油环112上设置的阻尘槽264形成右一隔尘槽152形成轴承箱的防尘结构,挡水盖123上设置的第二阻尘环300、隔尘槽三271、隔尘槽四268与右二节油环130上设置的阻尘槽264形成右二隔尘槽122形成轴承箱的防尘结构,右一隔尘槽152和右二隔尘槽122能有效阻止外部环境的粉尘进入,确保润滑油的清洁卫生;右一节油环112上设置的回油口267与右一阻油环149形成右一回油孔148,右二节油环130上设置的回油口267与右二阻油环129形成右二回油孔134,右一节油环112和右二节油环130上设置的阻油槽266与右一回油孔148、右二回油孔134的配合,能充分阻止右轴承箱117内右滑动轴承144、滚动轴承119、右一抛油环141、右二抛油环138和主轴31的的高速旋转引起的第一润滑油腔142、第二润滑油腔137内的润滑油往外泄漏,确保外部的环境卫生;右换热板139上设置的冷却室285与右冷却盆140形成右轴承冷却腔145,冷却液通过进水母管3、冷却管进143进入右轴承冷却腔145后再通过冷却管出293、出水母管185流出形成右轴承箱117的冷却系统,右换热板139上设置的波纹散热片286能充分对第一润滑油腔142内的润滑油进行热交换,确保右滑动轴承144和滚动轴承119的可靠运行,同时输送高温介质或输送低温介质或泵在低温环境中工作时,在泵启动运行前,可以通过冷却系统注入匹配温度的介质,使右轴承箱117内部零部件预先达到输送介质的最佳温度,消除零件材料因受温度急剧变化而引起的破坏;挡水螺母174上设置的甩水槽263能够在第四机封172损坏泄漏时有效将泄漏介质轴向挡住并高速甩出,挡水盖123上设置的甩水槽270能够在第五机封125损坏泄漏时有效将泄漏介质轴向挡住并高速甩出,确保泄漏介质不会进入第一润滑油腔142和第二润滑油腔137,保证右滑动轴承144和滚动轴承119的安全;温度探头150能够实时检测第一润滑油腔142内的润滑油温度,温度探头179能够实时检测右滑动轴承144的运行温度,温度探头116能够实时检测滚动轴承119的运行温度,振动探头146能够实时检测右轴承箱117的X方向振动值,振动探头132能够实时检测右轴承箱117的Y方向振动值,振动探头114能够实时检测右轴承箱117的Z方向振动值,确保泵的安全可靠运行。
本实用新型中,泵的导叶、末级导为正导叶和反导叶结构没有导叶盖板,导叶的轴向尺寸短,缩短了泵的中段、主轴和拉杆的轴向长度,提高了泵壳和转子部件的整体刚度,保障了泵的安全稳定运行;泵的轴承箱、换热板、冷却盆组成泵轴承的润滑油冷却机构,换热板设置的波纹散热片散热性能好,能够充分的将轴承运转产生的热量通过润滑油循环带走消除,保证轴承的稳定可靠运行;左冷却座、进水段、右冷却座、冷却盖形成泵的机封冷却腔、对机封进行冷却降温,确保机封的可靠运行;泵的左端机封和右端机封各自配置独立的换热器,冷却降温效果更好,水泵输送的液体通过冷却管进入换热器降温后对机械密封进行冷却冲洗润滑,提升了机械密封的使用寿命与可靠性能,使机械密封不用外接冷却水,保障水泵输送液体不与其他介质混合,确保环境安全可靠,机封室冷却腔通过冷却管外接冷却水进行冷却降温,进一步确保了机械密封的运行可靠性;进水段、出水段、中段、首级中段、筒体形成泵体冷却腔,对泵壳进行冷却降温,使泵能够在输送高温介质或泵小流量憋压工况下长期稳定运行,确保进水段、出水段、中段、首级中段、导叶、拉杆等不会因为温度增高而引起的膨胀、软化变形,彻底解决了因其热膨胀而引起的变形松动,消除了运行振动和变形引起的介质泄漏,提高了水泵的运行安全稳定可靠型和使用寿命;节油环、阻油环形成润滑油腔内润滑油的阻油、回油结构,充分阻止轴承箱内的润滑油泄漏;防尘盖、节油环形成轴承箱的防尘结构,有效阻止外部环境的粉尘进入,确保润滑油的清洁卫生,保障轴承的可靠运行;挡水螺母、挡水盖形成机封的挡水结构,有效阻止机封损坏后泄漏的介质进入轴承箱,确保轴承的可靠运行;支脚安装在底座上,进水段、出水段安装在支脚上,降低了泵的旋转轴心支撑高度,增大了泵的支撑宽度,提高了泵的有效支撑强度,保障了泵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当泵输送高温介质或输送低温介质或泵在低温环境中工作时,在泵启动运行前,可以通过上述各个冷却机构向泵内注入匹配温度的介质对泵各零部件进行预热或降温,使泵内部零部件预先达到输送介质的最佳温度,消除零件材料因受温度急剧变化而引起的脆裂和应力断裂,保障了泵的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了泵的运行、维护成本;泵的左右两端轴承箱上各自安装的XYZ方向的振动检测探头和轴承温度检测探头与润滑油温度检测探头,能够及时准确的检测出轴承、润滑油的运行温度和泵的XYZ方向的运转振动值,确保泵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轴承箱(21)和右轴承箱(117),左轴承箱(21)上设置的左油室(236)与左回油室(240)和左换热板(24)、左一节油环(28)、左一阻油环(33)、左二节油环(38)、左二阻油环(39)形成润滑油腔(25),左回油室(240)与润滑油腔(25)连通,主轴(31)、左抛油环(27)可高速旋转以带动润滑油腔(25)内的润滑油润滑左滑动轴承(35)并经过左回油室(240)流返回润滑油腔(25)内;左一防尘盖(30)上设置的第一阻尘环(301)、隔尘槽一(273)、隔尘槽二(274)与左一节油环(28)上设置的阻尘槽(264)形成左一隔尘槽(48),左二防尘盖(42)上设置的第一阻尘环(301)、隔尘槽一(273)、隔尘槽二(274)与左二节油环(38)上设置的阻尘槽(264)形成左二隔尘槽(44);左一节油环(28)上设置的回油口(267)与左一阻油环(33)形成左一回油孔(47),左二节油环(38)上设置的回油口(267)与左二阻油环(39)形成左二回油孔(46);左换热板(24)上设置的冷却室(285)与左冷却盆(22)形成左轴承冷却腔(23),冷却液通过进水母管(3)、冷却管进(43)进入左轴承冷却腔(23)后再通过冷却管出(184)、出水母管(185)流出,左换热板(24)上设置有波纹散热片(286);
右轴承箱(117)上设置的油室一(251)与右回油室(245)和右换热板(139)、右一节油环(112)、右一阻油环(149)形成第一润滑油腔(142),右轴承箱(117)上设置的油室二(252)与右二节油环(130)、右二阻油环(129)形成第二润滑油腔(137),右回油室(245)与第一润滑油腔(142)连通,第一润滑油腔(142)与第二润滑油腔(137)连通,主轴(31)、右一抛油环(141)、右二抛油环(138)高速旋转带动第一润滑油腔(142)、第二润滑油腔(137)内的润滑油充分有效润滑右滑动轴承(144)和滚动轴承(119)后经过右回油室(245)和第二润滑油腔(137)流回第一润滑油腔(142)内;右防尘盖(153)上设置的第一阻尘环(301)、隔尘槽一(273)、隔尘槽二(274)与右一节油环(112)上设置的阻尘槽(264)形成右一隔尘槽(152),挡水盖(123)上设置的第二阻尘环(300)、隔尘槽三(271)、隔尘槽四(268)与右二节油环(130)上设置的阻尘槽(264)形成右二隔尘槽(122);右一节油环(112)上设置的回油口(267)与右一阻油环(149)形成右一回油孔(148),右二节油环(130)上设置的回油口(267)与右二阻油环(129)形成右二回油孔(134),右一节油环(112)和右二节油环(130)上设置的阻油槽(266)与右一回油孔(148)、右二回油孔(134)配合以阻止右轴承箱(117)内右滑动轴承(144)、滚动轴承(119)、右一抛油环(141)、右二抛油环(138)和主轴(31)的高速旋转;右换热板(139)上设置的冷却室(285)与右冷却盆(140)形成右轴承冷却腔(145),右换热板(139)上设置有波纹散热片(28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右轴承箱(117)内安装有滚动轴承(119),滚动轴承(119)用于承受泵因电网频率波动引起的压力波动微小残余轴向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左轴承箱(21)上设有第一温度探头(26),第一温度探头(26)用于实时检测润滑油腔(25)内的润滑油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右轴承箱(117)上设有第二温度探头(178),第二温度探头(178)用于实时检测左滑动轴承(35)的运行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左轴承箱(21)上还设有第一振动探头(34)、第二振动探头(108)和第三振动探头(37),所述第一振动探头(34)、所述第二振动探头(108)和所述第三振动探头(37)用于收集左轴承箱(21)沿X、Y、Z方向的振动情况。
CN202321632060.6U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 Active CN2205662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32060.6U CN220566280U (zh)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32060.6U CN220566280U (zh)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66280U true CN220566280U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94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32060.6U Active CN220566280U (zh)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662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55389B (zh) 太阳能热发电高温长轴熔盐泵
CN112983849B (zh) 一种轴向力可自动平衡的离心式压缩机结构
CN201561063U (zh) 用于高速旋转机械的可倾瓦轴承
CN102606484A (zh) 一种核电站用的上充泵
CN112628146A (zh) 一种立式结构的多级双吸泵
KR20190046588A (ko) 주 순환 펌프 유닛
CN104976133A (zh) 一种机械密封带漩涡泵闭式自循环系统的高温水泵
CN220566280U (zh) 一种多级泵的轴承箱结构
CN110211712A (zh) 一种用于铅铋反应堆一回路的立式混流泵
CN220487873U (zh) 一种多级泵的转子冷却结构
CN220539868U (zh) 一种多级泵的轴向力平衡结构
CN209212571U (zh) 一种高温热水离心泵
CN116696781A (zh) 一种高稳定、可靠型多级泵
CN202483895U (zh) 一种多组磁力泵
CN204553315U (zh) 一种水平中开式双蜗壳多级离心泵
CN210265139U (zh) 一种小堆主泵
CN103291628A (zh) 多组磁力泵
CN207377809U (zh) 一种侧进侧出径向剖分双吸离心泵
CN209925212U (zh) 一种双层壳体多级低压安注泵
CN214698355U (zh) 立式双吸筒式管道泵
CN205977697U (zh) 改进的两级、首级双吸、径向剖分、两端支撑化工泵
CN217813974U (zh) 高可靠性多级离心泵
CN211009249U (zh) 一种带有冷却结构的轴承体
CN216554105U (zh) 一种涡轮增压器
CN216554619U (zh) 海水淡化高压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