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3906U - 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3906U
CN220553906U CN202321993937.4U CN202321993937U CN220553906U CN 220553906 U CN220553906 U CN 220553906U CN 202321993937 U CN202321993937 U CN 202321993937U CN 220553906 U CN220553906 U CN 2205539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sensor
coil
wiring
module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9393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砂贵盛
松平直忠
渡边慎吾
广濑雄大
高木凉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39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39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安装构造,在安装温度传感器元件时,配线不会成为障碍,并且有利于降低成本。该安装构造设置于定子(11),用于将温度传感器(41)安装在配置于定子铁心(24)与线圈(22)之间的绝缘体(20)上,温度传感器(41)具备:温度传感器模块(M1),其具有温度传感器元件(43)及与温度传感器元件(43)电连接的传感器侧端子(46);以及配线模块(M2),其具有与传感器侧端子(46)连结的配线侧端子(48)及从配线侧端子(48)延伸的配线部(49),在绝缘体(20)设置有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模块(M1)的安装部(51)。

Description

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绝缘体上安装温度传感器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面向低碳社会或脱碳社会的实现的研究活跃化,为了在车辆中也削减CO2排出量、改善能源效率,正在进行关于旋转电机的温度传感器固定构造的研究开发。
在设置于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绝缘体中,存在具备固定线圈温度测定用的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固定部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传感器固定部在插入温度传感器时,通过温度传感器使悬臂梁状的臂向外侧弹性变形,设置于该臂的钩状部卡定于温度传感器,由此温度传感器被朝向线圈按压,并且抑制温度传感器的拔出。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若与温度传感器相连的配线部被拉伸,则负荷施加于臂,臂有可能破损或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247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与温度传感器安装构造相关的技术中,温度传感器元件与配线为一体,在安装温度传感器元件时配线有时会成为障碍。另外,有时进行如下工序(线圈熔接工序):使用具有熔接层的线圈,在将线圈卷绕于绝缘体的状态下进行加热,使线圈彼此熔接。在该情况下,需要利用高耐热性的覆盖材料覆盖配线部,不利于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安装温度传感器元件时配线不会成为障碍,并且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通过适当地安装温度传感器元件,实现基于线圈温度的旋转电机的保护、适当的控制,进而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构造,该安装构造设置于定子,用于将温度传感器安装在配置于定子铁心与线圈之间的绝缘体上,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具备:温度传感器模块,其具有温度传感器元件及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的传感器侧端子;以及配线模块,具有与所述传感器侧端子连结的配线侧端子及从所述配线侧端子延伸的配线部,在所述绝缘体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的安装部。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还具有用于安装所述传感器侧端子及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的模块主体部,在所述安装部安装所述模块主体部。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模块主体部具有分别固定所述传感器侧端子的端子固定部和在所述端子固定部之间固定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的元件固定部,所述元件固定部对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朝向所述线圈施力。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元件固定部具有从所述端子固定部之间朝向所述线圈延伸的臂形状,在隔着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与所述线圈抵接的情况下,向所述线圈的相反侧弹性变形。另外,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也可以配置于所述绝缘体的线圈卷绕部。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是壳体型的温度传感器元件,在所述线圈卷绕部设置有供所述壳体型的温度传感器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嵌入的凹部。
实用新型效果
在安装温度传感器元件时配线不会成为障碍,且有利于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构造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图。
图2是将具有传感器保持部的绝缘体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图。
图3是从线圈侧示出温度传感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向模块主体部安装传感器侧端子的安装顺序的图。
图5是将温度传感器模块安装于传感器保持部的状态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侧剖视图。
图6是将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构造的绝缘体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图。
图7是示出温度传感器模块的图。
图8是示出定子的制作顺序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旋转电机
11定子
12转子
20绝缘体
22线圈
24定子铁心
32线圈卷绕部
36外周侧凸缘部
41温度传感器
43感温元件(温度传感器元件)
46传感器侧端子
47模块主体部
47A端子固定部
47B元件固定部
48配线侧端子
49配线部
51传感器保持部(安装部)
M1温度传感器模块
M2配线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构造的旋转电机10的定子11的图。
旋转电机10例如是搭载于电动汽车或电动摩托车等车辆的发电机或构成驱动马达的部件,具备定子11和转子12。图1中的符号C1示出定子11的轴及定子轴向,也与转子12的轴及旋转电机10的旋转轴一致。以下的说明中的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明示,就是以定子11为基准的方向。
定子11配置于转子12的外周侧,具有多个绝缘体20、卷绕于各个绝缘体20的线圈22以及定子铁心24。设置于定子铁心24的圆周上的凸部和凹部通过压入而嵌合,由此定子11形成为圆环形状。
多个绝缘体20分别沿着定子周向排列。绝缘体20是线圈22的线圈架,具体而言,具有线圈卷绕部32、内周侧凸缘部34以及外周侧凸缘部36。线圈卷绕部32覆盖沿着定子径向延伸的定子铁心,在线圈卷绕部32的外周面卷绕有线圈22。
内周侧凸缘部34是绝缘体20的定子内周侧的端部,与线圈卷绕部32一体地形成。外周侧凸缘部36是绝缘体20的定子外周侧的端部,与线圈卷绕部32一体地形成。
内周侧凸缘部34及外周侧凸缘部36相对于卷绕于线圈卷绕部32的线圈22向定子轴向一侧突出。
线圈22与从定子11向外部延伸的U相线缆、V相线缆以及W相线缆中的任意线缆电连接。U相线缆、V相线缆以及W相线缆例如与三相交流逆变器连接。
定子铁心24形成为圆环状,配置于沿着定子周向排列的多个绝缘体20的外周侧。该定子铁心24通过从各个绝缘体20的外周侧以该绝缘体20不分离的方式进行按压,对卷绕于各个绝缘体20的线圈22进行固定。
在本结构中,在这些绝缘体20中的任意绝缘体上设置有保持温度传感器41的传感器保持部51(图2),该温度传感器41测定线圈22的温度。传感器保持部5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安装部”。另外,除了传感器保持部51以外,关于包括绝缘体20的旋转电机10的各部分的形状和构造,能够应用以往的旋转电机的形状和构造。
图2是将具有传感器保持部51的绝缘体20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图。
在传感器保持部51安装有构成温度传感器41的一部分的温度传感器模块M1。一般而言,温度传感器能够大致分为感温元件和从感温元件延伸的配线部分。本结构的温度传感器模块M1将温度传感器41中的除了配线部分以外的部件汇总为一个。具体而言,温度传感器模块M1具备感温元件43(图3)、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以及模块主体部47。
传感器保持部51一体地设置于绝缘体20的外周侧凸缘部36,相对于定子铁心24将温度传感器模块M1装卸自如地保持于定子轴向一侧的空间。如图2所示,温度传感器模块M1在保持于传感器保持部51的情况下,将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的前端部46U朝向图2的上方(定子轴向一侧),并且在图2的左右方向(定子周向)上隔开间隔地保持。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由金属制的板材形成,与感温元件43电连接。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是用于检测感温元件43的电特性(例如电阻值)的端子,也可以称为感温元件43的输出端子。
构成温度传感器41的配线部分的配线模块M2与温度传感器模块M1连结。配线模块M2将与传感器侧端子46分别连接的配线侧端子48和从配线侧端子48延伸的配线部49汇集成一个。配线侧端子48是相对于传感器侧端子46的前端部46U装卸自如的端子,在本结构中,是被称为扁平型端子或接头端子的公知的端子。此外,配线侧端子48并不限定于扁平端子,只要是能够容易地相对于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装卸的端子即可。
本结构的旋转电机10构成为三相型,以能够检测各相的线圈温度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模块M1。配线模块M2具备能够与全部的温度传感器模块M1连接的多对配线侧端子48,并且一体地具备与这些配线侧端子48分别连接的配线49A、连接这些配线49A的配线连接部件49B、与配线连接部件49B相连的连接器49C。因此,相对于多个温度传感器模块M1,配线模块M2为一个即可。
在本结构中,配线49A、配线连接部件49B、连接器49C构成配线模块M2的配线部49。配线连接部件49B使用根据配线的种类以及数量而从市场上流通的电气部件等中适当选定的部件。连接器49C使用能够与车辆的控制系统连接的连接器49C。另外,配线模块M2的结构根据温度传感器模块M1及车辆的控制系统等而适当变更即可,例如,也可以针对每个温度传感器模块M1准备配线模块M2。
图3是从线圈22侧示出温度传感器模块M1的立体图。
感温元件43是接触型的感温元件,也被称为热敏电阻元件以及热敏电阻传感器。本结构的感温元件43形成为圆柱形状,被具有弯曲性、绝缘性等的保护管44覆盖。感温元件43相当于本公开的“温度传感器元件”。从感温元件43的圆柱形状的两端部延伸出棒状的导通部件43D。
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由金属制的板材形成,前端部46U形成为能够与配线侧端子48连结的形状。在各传感器侧端子46的基端部46L设置有作为被卡定部发挥功能的孔部46H,模块主体部47的爪部47T(图4)卡定于该孔部46H,由此防止各传感器侧端子46从模块主体部47脱落。
模块主体部47具备分别固定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的端子固定部47A和固定感温元件43的元件固定部47B。各端子固定部47A隔开间隔地平行保持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另外,元件固定部47B在被各端子固定部47A保持的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之间保持感温元件43。
元件固定部47B形成为在向图3的下方(定子轴向另一方)延伸之后向图2的右方向(定子内周侧)弯曲的臂形状,在比传感器侧端子46靠定子内周侧的位置保持感温元件43。该模块主体部47例如利用树脂材料通过一体成形来制作。此外,也可以分别制作模块主体部47的端子固定部47A和元件固定部47B,并利用粘接、紧固等公知的接合方法使它们一体化。
从感温元件43延伸的一对导通部件43D与传感器侧端子46分别接触,从而将感温元件43与传感器侧端子46电连接。由于在感温元件43侧具有与传感器侧端子46连接的部分,因此能够将传感器侧端子46设为简易的形状以及结构。此外,导通部件43D的形状以及构造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该模块主体部47具备供传感器侧端子46的基端部46L分别插入的端子插入部47L和对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的比基端部46L靠前端侧的部分进行支承的端子支承部47U作为端子固定部47A。
在此,图4示出向模块主体部47安装传感器侧端子46的安装顺序。如图4所示,在端子插入部47L与端子支承部47U之间空出能够供传感器侧端子46插入的开口部47K。在安装传感器侧端子46的情况下,首先,如图4中箭头Y1所示,利用开口部47K,相对于模块主体部47倾斜地插入传感器侧端子46。
接着,如图4中箭头Y2所示,传感器侧端子46转动至与端子支承部47U抵接的位置,即,转动至与模块主体部47平行的位置。接着,如图4中箭头Y3所示,传感器侧端子46插入端子插入部47L。在该情况下,端子支承部47U引导传感器侧端子46向插入方向移动,因此插入作业容易。
在端子插入部47L内设置有爪部47T,爪部47T作为与插入到该端子插入部47L内的传感器侧端子46的孔部46H卡定的卡定部发挥功能。通过爪部47T卡合于传感器侧端子46的孔部46H,传感器侧端子46不会从端子插入部47L脱落,也就是说,传感器侧端子固定于端子固定部47A。
图5是将温度传感器模块M1安装于传感器保持部51的状态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侧剖视图。
如上所述,元件固定部47B形成为向定子内周侧弯曲的臂形状,在其前端保持感温元件43。在将温度传感器模块M1安装于传感器保持部51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感温元件43经由保护管44与线圈22接触。在该情况下,元件固定部47B通过感温元件43与线圈22的抵接而向线圈22的相反侧即定子外周侧弹性变形,对感温元件43朝向线圈22施力。即,元件固定部47B兼用作对感温元件43朝向线圈22施力的施力部件。
如图5所示,感温元件43与线圈22中的位于最靠定子外周侧的线圈22接触,检测抵接的线圈22的温度。在图5中,示出在感温元件43嵌入沿定子轴向排列的线圈22之间的状态下测定线圈温度的情况。
在本结构中,通过将温度传感器模块M1安装于绝缘体20的传感器保持部51,从而对感温元件43的位置进行定位。因此,不需要使感温元件43与线圈22的哪个位置接触的调整作业。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温度传感器41具备:温度传感器模块M1,其具有感温元件43以及与感温元件43电连接的传感器侧端子46;以及配线模块M2,其具有与传感器侧端子46连结的配线侧端子48以及从配线侧端子48延伸的配线部49,在绝缘体20设置有安装温度传感器模块M1的传感器保持部51。
温度传感器41由包括温度传感器模块M1和配线模块M2的两个部件构成,因此通过预先拆下配线模块M2,在安装温度传感器模块M1时配线不会成为障碍。另外,在进行使线圈22彼此熔接的线圈熔接工序等的情况下,能够预先拆下配线模块M2,因此能够降低配线模块M2所要求的耐热性,能够使用耐热性低的廉价的配线。
由此,温度传感器41的安装作业容易,且有利于温度传感器41的成本降低。另外,即使在安装有配线模块M2的状态下拉伸配线模块M2,也能够抑制负荷作用于使感温元件43与线圈22接触的部分(例如元件固定部47B)等的情况。因此,也容易抑制温度传感器模块M1的破损、变形。其结果是,容易实现基于线圈温度的旋转电机10的保护、适当的控制,也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
另外,温度传感器模块M1还具有安装有传感器侧端子46以及感温元件43的模块主体部47,在传感器保持部51安装有模块主体部47。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将传感器侧端子46以及感温元件43安装于模块主体部47的状态下,将模块主体部47安装于传感器保持部51。因此,向绝缘体20的安装作业容易。
另外,模块主体部47具有分别固定传感器侧端子46的两个端子固定部47A和在端子固定部47A之间固定感温元件43的元件固定部47B,元件固定部47B对感温元件43朝向线圈22施力。根据该结构,不对传感器侧端子46施加负荷,仅感温元件43以与线圈22接触的方式受力,因此能够抑制传感器侧端子46的变形。
另外,元件固定部47B具有从端子固定部47A之间朝向线圈22延伸的臂形状,在隔着感温元件43与线圈22抵接的情况下,向线圈22的相反侧弹性变形。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元件固定部47B本身的弹性而将感温元件43按压在线圈22上,因此与另外设置弹性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并且能够简化结构。
另外,元件固定部47B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利用板簧或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而将感温元件43按压在线圈22上。另外,也可以适当地变更模块主体部47的各部的形状、材料以及构造。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将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构造的绝缘体20与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图。该绝缘体20的温度传感器模块M1及传感器保持部51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配线模块M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外,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重复说明。
图7是示出温度传感器模块M1的图。
温度传感器模块M1一体地具备壳体型的感温元件43(以下,称为壳体型感温元件43)和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壳体型感温元件43是在树脂制的壳体内嵌入感温元件43的构造,具有高机械强度。从壳体型感温元件43延伸出一对配线43L,经由这些配线43L与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电连接。
本结构的壳体型感温元件43为长方体形状,但也可以为其他形状。通过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导热性,壳体型感温元件43能够检测与壳体接触的线圈22的温度。此外,壳体的材料也可以不限定于树脂。
如图6所示,传感器保持部51具有设置于绝缘体20的线圈卷绕部32的凹部51G和设置于绝缘体20的外周侧凸缘部36并保持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的端子保持部51J。
凹部51G形成为供壳体型感温元件43嵌入的凹形状,通过在该凹部51G嵌入壳体型感温元件43,露出于壳体型感温元件43的外部的面与露出于线圈卷绕部32的外部的面成为同一面。通过在该成为同一平面的面上卷绕线圈22,壳体型感温元件43配置在靠近线圈22的中心的位置,能够检测与线圈中心区域的温度(也称为线圈中心温度)大致相同的温度。
另外,凹部51G并不限定于供壳体型感温元件43整体嵌入的凹形状,也可以为供壳体型感温元件43的至少一部分嵌入的形状。通过嵌入壳体型感温元件43的至少一部分,壳体型感温元件43被定位于绝缘体,在卷绕线圈22的情况下等,壳体型感温元件43不会偏移。例如,壳体型感温元件43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比线圈卷绕部32的向外部露出的面突出。总之,只要以与线圈22接触的方式将壳体型感温元件43安装于绝缘体即可。另外,通过采用壳体型感温元件43,在卷绕线圈22的情况下不会破损,温度传感器模块M1的处理变得容易。
一对传感器侧端子46保持于端子保持部51J,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相对于定子铁心24配置于定子轴向一侧的空间,使各传感器侧端子46的前端部46U朝向图6的上方(定子轴向一侧),并且在图6的左右方向(定子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安装于绝缘体20。
图8示出定子11的制作顺序。
首先,准备绝缘体20(步骤S1),在绝缘体20上安装由壳体型感温元件43及传感器侧端子46构成的温度传感器模块M1(步骤S2)。接着,将定子铁心24设置于绝缘体20(步骤S3),通过线圈绕线机将线圈22卷绕于绝缘体20(步骤S4)。接着,将定子铁心24等组装于该绝缘体20来组装定子11,通过使电流流过热处理炉或线圈,对线圈22进行加热,由此使线圈22彼此熔接(步骤S5:线圈熔接工序)。之后,将配线模块M2与定子11连结。以上是定子11的制作顺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包括温度传感器模块M1和配线模块M2的两个部件构成温度传感器,因此通过预先拆下配线模块M2,能够避免在安装温度传感器时配线成为障碍。另外,在进行线圈熔接工序等的情况下,通过预先拆下配线模块M2,能够降低配线模块M2所要求的耐热性,能够使用耐热性低的廉价的配线。由此,温度传感器41的安装作业容易,且有利于温度传感器41的成本降低。另外,即使在安装有配线模块M2的状态下拉伸配线模块M2,也能够抑制负荷作用于使壳体型感温元件43与线圈22接触的部分等的情况。因此,也容易抑制温度传感器模块M1的破损、变形。其结果是,容易实现基于线圈温度的旋转电机10的保护、适当的控制,也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
另外,壳体型感温元件43配置于绝缘体20的线圈卷绕部32,因此,在线圈卷绕前安装壳体型感温元件43的情况、以及在安装壳体型感温元件43后卷绕线圈22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通过预先分离配线模块M2,配线都不会成为障碍。另外,由于能够在接近线圈22中心的位置配置壳体型感温元件43,因此能够检测与线圈22中最容易成为高温的线圈中心温度大致相同的温度。
另外,壳体型感温元件43是壳体型的温度传感器元件,在线圈卷绕部32设置有供壳体型感温元件43的至少一部分嵌入的凹部51G。根据该结构,温度传感器元件向线圈卷绕部32的安装及定位容易。
上述的实施方式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适当地变更旋转电机10、绝缘体20以及定子11的各部的形状、构造。另外,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适当地变更传感器保持部51以及温度传感器41的各部的形状、构造。
[由上述实施方式支持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支持以下的结构。
(结构1)一种安装构造,该安装构造设置于定子,用于将温度传感器安装在配置于定子铁心与线圈之间的绝缘体上,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具备:温度传感器模块,其具有温度传感器元件和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的传感器侧端子;以及配线模块,其具有与所述传感器侧端子连结的配线侧端子和从所述配线侧端子延伸的配线部,在所述绝缘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的安装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由温度传感器模块和配线模块构成的两个部件构成温度传感器,因此在安装温度传感器时配线不会成为障碍,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另外,在线圈熔接工序等中,通过预先拆下配线模块,能够降低配线所要求的耐热性,有利于配线的成本降低。
(结构2)根据结构1所述的安装构造,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还具有用于安装所述传感器侧端子和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的模块主体部,所述模块主体部被安装于所述安装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将传感器侧端子和温度传感器元件安装于模块主体部的状态下将模块主体部安装于安装部,向绝缘件进行安装的安装作业容易。
(结构3)根据结构2所述的安装构造,其中,所述模块主体部具有:端子固定部,其分别固定所述传感器侧端子;以及元件固定部,其在所述端子固定部之间固定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所述元件固定部对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朝向所述线圈施力。
根据该结构,不对传感器侧端子施加负荷,仅温度传感器元件以与线圈接触的方式受力,因此能够抑制传感器侧端子的变形。
(结构4)根据结构3所述的安装构造,其中,所述元件固定部具有从所述端子固定部之间朝向所述线圈延伸的臂形状,在隔着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与所述线圈抵接的情况下,向所述线圈的相反侧弹性变形。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元件固定部本身的弹性将温度传感器元件按压于线圈,因此与另外设置弹性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且简化结构。
(结构5)根据结构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构造,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配置于所述绝缘体的线圈卷绕部。
根据该结构,无论在线圈卷绕前安装温度传感器元件的情况下,还是在安装温度传感器元件后卷绕线圈的情况下,通过预先分离配线模块,配线都不会成为障碍。另外,由于能够在接近线圈中心的位置配置温度传感器元件,因此能够检测与线圈中最容易成为高温的线圈中心温度大致相同的温度。
(结构6)根据结构5所述的安装构造,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是壳体型的温度传感器元件,在所述线圈卷绕部设置有供所述壳体型的温度传感器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嵌入的凹部。
根据该结构,温度传感器元件向线圈卷绕部的安装及定位容易。

Claims (6)

1.一种安装构造,该安装构造设置于定子(11),用于将温度传感器(41)安装在配置于定子铁心(24)与线圈(22)之间的绝缘体(20)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41)具备:
温度传感器模块(M1),其具有温度传感器元件(43)及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43)电连接的传感器侧端子(46);以及
配线模块(M2),其具有与所述传感器侧端子(46)连结的配线侧端子(48)及从所述配线侧端子(48)延伸的配线部(49),
在所述绝缘体(20)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M1)的安装部(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M1)还具有用于安装所述传感器侧端子(46)及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43)的模块主体部(47),
所述模块主体部(47)被安装于所述安装部(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块主体部(47)具有:分别固定所述传感器侧端子(46)的端子固定部(47A);和在所述端子固定部(47A)之间固定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43)的元件固定部(47B),
所述元件固定部(47B)对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43)朝向所述线圈(22)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固定部(47B)具有从所述端子固定部(47A)之间朝向所述线圈(22)延伸的臂形状,在隔着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43)与所述线圈(22)抵接的情况下,向所述线圈(22)的相反侧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43)配置于所述绝缘体(20)的线圈卷绕部(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元件(43)是壳体型的温度传感器元件,在所述线圈卷绕部(32)设置有供所述壳体型的温度传感器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嵌入的凹部(51G)。
CN202321993937.4U 2022-09-15 2023-07-26 安装构造 Active CN22055390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47217 2022-09-15
JP2022147217A JP2024042471A (ja) 2022-09-15 2022-09-15 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3906U true CN220553906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8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93937.4U Active CN220553906U (zh) 2022-09-15 2023-07-26 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42471A (zh)
CN (1) CN22055390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42471A (ja) 2024-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79641B2 (en) Motor including busbar holder and busbars
US8729754B2 (en) Motor incuding bearing supported by busbar holder
JP6178869B2 (ja) 自動車部品用の電気モータ
JP5155156B2 (ja) 回転電気機器のための電子モジュール
CN111279593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旋转电机
KR102324900B1 (ko) 전기 기기, 그리고 전기 기기 제조 방법
JP2003092858A (ja) 電動機の巻線温度検出素子の取付け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機
US20090243418A1 (en) Motor with neutral bus ring connecting multiple motor coils
US11411453B2 (en) Motor
CN112753155B (zh) 马达
US11901848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armature
CN113692688A (zh) 具有能够更换的温度传感器的电机的定子
JP6139742B1 (ja) 給電部の接続方法
CN220553906U (zh) 安装构造
JP2007244025A (ja) 接続線の押え付け構造
KR101294425B1 (ko) 차량용 교류 발전기
CN108886295B (zh)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US11652384B2 (en) Terminal assembly for traction motor
CN210578010U (zh) 马达
JP7381624B2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回転電機
CN216564710U (zh) 用于电机的母排单元
JP2004096847A (ja)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の回転子
JP5575259B2 (ja)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の整流装置
KR101339810B1 (ko) 전자클러치의 필드코일 어셈블리
JP2022108938A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