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1434U - 扭振减振器 - Google Patents

扭振减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1434U
CN220551434U CN202320749943.9U CN202320749943U CN220551434U CN 220551434 U CN220551434 U CN 220551434U CN 202320749943 U CN202320749943 U CN 202320749943U CN 220551434 U CN220551434 U CN 220551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element
torsional vibration
spring
vibration damper
output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4994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德烈亚斯·斯塔弗尔
梅拉妮·西尔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1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1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3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 F16F15/133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34Wound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扭振减振器(1),其包括输入部件(10)和输出部件(2)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30,40),其中输入部件(10)和输出部件(2)抵抗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30,40)的作用围绕扭振减振器(1)的旋转轴线(A)相对于彼此受限地可扭转地支承,其中第二弹簧元件(40)相对于第一弹簧元件(30)缩短地构成。

Description

扭振减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扭振减振器,所述扭振减振器用于抵消具有振动的驱动侧与待减振的从动侧之间的扭振。
背景技术
在往复活塞式发动机中,在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时加速的活塞运动和气体力的周期性过程结合各个缸的点火次序引起曲轴和所连接的呈飞轮形式的飞轮质量的旋转不均匀性。因为动力总成由于旋转构件的惯性矩和刚性是一种具有表征性固有频率的能扭振的构造,所以由发动机引入的旋转不均匀性强制地引起扭振,所述扭振会未经减振地引起不期望的副作用,如部件的声音异常或提高的磨损。为了降低所述影响,使用扭振减振器。
从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扭振减振器,所述扭振减振器设置用于在机动车辆的动力总成中的尤其扭振的补偿,以便不将由内燃机产生的扭振转送给变速器,从而提高所述变速器的使用寿命。对应的扭振减振器例如从US 2020/0032853 A1中已知。为了补偿对应的扭振,不仅在发动机侧而且在变速器侧分别安装旋转的飞轮质量。所述飞轮质量彼此同轴地并且可扭转地设置,并且抵抗弹簧元件的作用围绕扭振减振器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彼此受限地可扭转地支承。弹簧元件和飞轮质量一起形成构成为双质量飞轮的扭振减振器。
由于划分成在发动机侧上的输入侧的飞轮质量和在变速器侧上的输出侧的飞轮质量,旋转的变速器部件的惯性矩提高。通过有针对性地协调弹簧元件,扭振减振器的共振频率明显移位到低于发动机的和进行激励的发动机布置的怠速转速。由此,发生内燃机与动力总成的扭振脱耦。
为了能够以随后根据两个飞轮质量的扭转角而提高的弱的第一阻力矩实现尽可能平缓的启动,飞轮质量主要配备有两组各一对弹簧元件。那么,所述弹簧元件要么成对地串联设置要么成对地并联设置。从现有技术中也已知一种扭振减振器,所述扭振减振器具有另外的弹簧元件,以便实现扭矩的分级增加,所述扭矩抵抗飞轮质量相对于彼此的扭转。在此不利的是,需要多个弹簧元件,所述弹簧元件不仅使制造价格上涨,而且引起扭振减振器的增加的重量,并且此外进一步限制扭振减振器的结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所基于的目的在于,至少部分地克服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问题。
所述目的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的特征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利的设计方案在本文中说明。在实施例中单独列出的特征可以以技术上有意义的方式彼此组合并且可以定义本实用新型的其他设计方案。此外,在说明书中详细说明和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其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选的设计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包括: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其中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抵抗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的作用围绕扭振减振器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彼此受限地可扭转地支承,并且其中第二弹簧元件相对于第一弹簧元件缩短地构成。
预先加以考虑地要注意的是,在此使用的数词如“第一”和“第二”优先仅用于区分多个相同类型的对象、大小或过程,即尤其不强制性规定所述对象、大小或过程的彼此的相关性和/或顺序。如果需要相关性和/或顺序,则这在此明确说明或者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究具体描述的设计方案时是显而易见的。
如从现有技术中已知,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涉及输入侧的飞轮质量和从动侧的飞轮质量,经由所述输入侧的飞轮质量引入旋转运动,所述从动侧的飞轮质量由驱动侧的飞轮质量驱动并且随后在从动侧再次输出旋转能量。输出部件和/或输入部件优选地构成为钣金元件,其中输出部件和输入部件替选地优选地构成为铸件或锻件。此外优选地,输出部件和输入部件的制造不限于所述制造方法。
第二弹簧元件相对于第一弹簧元件缩短,其中在此缩短意味着第二弹簧元件相对于第一弹簧元件尤其在环周方向上的较小的延伸。
扭振减振器原则上不限于在内燃机与变速器之间的设置。扭振减振器也可以优选地结合皮带轮脱耦器使用。此外优选地,用于对扭振进行减振的一般性使用在各种机械元件上尤其在齿轮减振器中是可行的。
优选地,在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扭转时,第一弹簧元件首先抵抗扭转,其中第二弹簧元件在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进一步扭转之后才抵抗扭转。在此,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的角位置彼此设定成,使得借此依次操控弹簧元件是可行的。通过弹簧元件的不同切换,关于扭转角得出至少两级的扭矩相关的减振特性曲线。因为最初仅第一弹簧元件抵抗扭转,所以第一弹簧元件的阻力矩形成阻力特性曲线的第一级。
优选地,第二弹簧元件在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扭转了过渡角度时才抵抗扭转。因此,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在扭转了所述过渡角度时才对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的进一步扭转施加共同的阻力矩,从而一起形成阻力特性曲线的第二级。
优选地,第一弹簧元件在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扭转了自由角度时才抵抗扭转。因此,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的轻微扭转是可行的,而第一弹簧元件或第二弹簧元件没有在扭转开始时已经施加阻力矩。如果自由角度已被对应地选择,则自由角度允许在没有预紧的弹簧元件的情况下的安装,并且为小齿轮起动提供良好的隔离能力。
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优选地相对于彼此设置成,使得在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扭转时,扭振减振器在运行中不具有理论上的不平衡。通过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的扭转同样发生增加的弹簧压缩量,从而也发生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的重心移置。为了通过所述过程不在扭振减振器内产生又将触发扭振的不平衡,弹簧元件在质量技术上彼此无不平衡地设置。
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优选地弧形地构成,并且在构成在输出部件和/或输入部件处的通道区域中被引导。至少输出部件在环周侧并且彼此相对置地具有第一通道区域和第二通道区域,所述第一通道区域和所述第二通道区域在输出部件的环周的一部分上延伸。此外,输出部件在径向外侧具有第一止挡部和同样彼此对称地构成的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同样在输出部件的部分环周上延伸并且将第一通道区域和第二通道区域彼此分隔开。
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优选地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压力弹簧,其中压力弹簧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压力弹簧利用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支撑在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的止挡部上。
输出部件或输入部件优选地构成为翼形法兰,其中翼形法兰具有两个径向远离翼形法兰体部延伸的翼部,所述翼部用作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的止挡部。翼部优选地彼此对称地构成,尤其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相对于旋转轴线点对称地构成。替选地,翼部相对于穿过旋转轴线垂直伸展的轴线对称,但是不相对于旋转轴线点对称。
此外优选地,第一弹簧元件和/或第二弹簧元件构成为弹簧组,其中弹簧组由外弹簧和与所述外弹簧同轴在内部设置的且缩短的内弹簧构成。根据第一弹簧元件和/或第二弹簧元件的所述构造,缩短的内弹簧同轴地集成在相应的外弹簧内。内弹簧相对于外弹簧缩短,并且不可运动地支承在外弹簧内。将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构成为弹簧组有利的是,在内弹簧和外弹簧的彼此分别不同的长度情况下,可以产生直至四级的阻力特性曲线。因此,在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增加的扭转情况下,扭矩近似曲线形地升高。这有助于提高运行平稳性,并且进一步提高扭振减振器的减振程度。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根据附图详细地阐述本实用新型以及技术领域。应指出,本实用新型不应通过所示出的实施例受到限制。尤其地,如果未另外明确说明,则也可行的是,提取附图中阐述的事实的部分方面,并且将其与本说明书和/或附图中的其他组成部分和知识相组合。尤其应指出,附图和尤其所示出的尺寸关系仅是示意性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对象,使得可以在必要时补充地使用来自其他附图的阐述。附图示出:
图1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的输入部件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的输出部件的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的示意性运动次序a)至d);
图4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的示意性运动次序a)至d);
图5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的输出部件的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的输入部件的示意图;
图7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的示意图;
图8示出由同轴的压力弹簧构造的弹簧元件的示例;以及
图9示出利用所描述的扭振减振器可实现的减振器特性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示出根据第一实施形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的输入部件10的示意图。输入部件10是飞轮质量,并且优选地构成为钣金元件,替选地优选地构成为铸件或锻件。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形式,输入部件10构成为翼形法兰20,其中翼形法兰20具有两个在所述第一实施形式中彼此对称地构成的、径向远离翼形法兰体部21延伸的翼部22。此外,翼形法兰体部21具有相对于其外环周面且与旋转轴线A同轴地构成的留空部24。根据所述实施形式,翼形法兰20相对于旋转轴线A点对称地构成。因此,翼部22彼此相对置地构成。除非另有明确说明,否则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径向或径向方向、轴向或轴向方向以及环周方向理解为总是关于旋转轴线A。
图2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的输出部件2的示意图。输出部件2构成为盘形的飞轮质量,所述输出部件具有与环周侧同轴地构成的留空部3。也与翼形法兰20一样,输出部件2优选地构成为钣金元件,替选地优选地构成为铸件或锻件。输出部件2在环周侧并且彼此相对置地具有第一通道区域4和第二通道区域5,所述第一通道区域和所述第二通道区域在输出部件2的环周的一部分上延伸。第一通道区域4构成在比第二通道区域5更大的环周部段上。此外,输出部件2在径向外侧具有第一止挡部6和第二止挡部8,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同样彼此对称地构成,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同样在输出部件2的环周的一部分上延伸并且将第一和第二通道区域4、5彼此分隔开。第一和第二止挡部6、8相对于竖直轴线B对称地构成。第一止挡部6具有第一止挡面7,所述第一止挡面在环周方向上朝向第一通道区域4。在第一止挡部6处在环周方向上与第一止挡面7相反地构成的第二止挡面18朝向第二通道区域5。第二止挡部8具有第一止挡面17,所述第一止挡面在环周方向上朝向第一通道区域4,而相对置的第二止挡面9朝向第二通道区域5。
图3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1的运动次序a)至d),以用于图解说明其工作原理。除了输入部件10和输出部件2以外,扭振减振器1还包括第一弹簧元件30和第二弹簧元件40,所述第一弹簧元件和所述弹簧元件分别构成为压力弹簧。呈翼形法兰20的形式的输入部件10相对于输出部件2可扭转地构成。第一弹簧元件30在环周方向上可运动地支承在输出部件2的第一通道区域4中,并且第二弹簧元件40在环周方向上可运动地支承在第二通道区域5中,其中第一和第二通道区域4、5用作弹簧元件30、40的引导部。根据通道区域4、5的环周部段在关于旋转轴线A的环周方向上的扩展,弹簧元件30、40分别在环周方向上观察对应于相应的环周部段的扩展也分别具有在未被压缩的状态下的延伸。因此,第一弹簧元件30在环周方向上也构成有比第二弹簧元件40更大的延伸。第一止挡部6的第一止挡面7用作第一弹簧元件30的第一端部31的支撑部,其中第二止挡部8的第二止挡面9构成用作第二弹簧元件40的第一端部41的支撑部。第二止挡部8具有用于支撑第一弹簧元件30的第一止挡面17。此外,第一止挡部6具有用于支撑第二弹簧元件40的第二止挡面18。第一和第二止挡部6、8的与止挡面7、9相反的止挡面17、18构成用于在环周侧对相应另一弹簧元件30、40限界,但是如果在相反的方向上实现角动量,则同样可以吸收力。与第一和第二止挡部6、8的止挡面7、9、17、18相对置地,翼形法兰20同样具有止挡面23,所述止挡面构成用作第一或第二弹簧元件30、40的第二端部32、42的支撑部。
呈翼形法兰20形式的输入部件10是扭振减振器1的被驱动的初级侧并且直接加载有外部扭矩并且围绕旋转轴线A扭转。间接经由弹簧元件30、40与翼形法兰20有效连接的输出部件2在下文中被认为是扭振减振器1的通过初级侧驱动的次级侧。尽管没有示出,但是初级侧可以优选地通过内燃机驱动,其中次级侧优选地将扭矩传递给紧固在其上的变速器,尤其传递给未示出的变速器输入轴。然而,扭振减振器1不限于在变速器与发动机之间的安置。替选地,扭振减振器1也可以优选地与皮带轮脱耦器一起作为振动吸收器安装。原则上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使用是优选的,以便衰减扭振。
在步骤a)中,扭矩不作用到翼形法兰20上,或者说翼形法兰20不扭转。因此,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30、40不通过翼形法兰20加载有压力,因此未被压缩。根据扭振减振器1的第一实施方式,翼形法兰20的翼部22在环周方向上具有相对于止挡部6、8分别更小的延伸。因此,在所述静止位置中,翼部22也可以在不接触的情况下相对于弹簧元件30、40定向。因此,翼形法兰20可以围绕纵向轴线A扭转一定度数,而不会通过弹簧元件30、40对其作用反作用力。
在步骤b)中,扭矩作用到翼形法兰20上,其中所述翼形法兰相对于输出部件2扭转。由于弹簧元件30、40的不同的延伸,翼形法兰20的翼部22首先支撑在较长的第一弹簧元件30上,其中另一翼部22仍然与第二弹簧元件40的第二端部42间隔开地定向。因此,反作用力仅通过第一弹簧元件30施加到翼形法兰20上。
在步骤c)中,作用于翼形法兰20上的扭矩提高,使得第一弹簧元件30通过翼部22被压缩。这引起翼形法兰20相对于输出部件2的进一步扭转,直至另一翼部22也以其止挡面23贴靠在第二弹簧元件40的第二端部42处,并且第二弹簧元件40的附加的反作用力抵抗翼形法兰20的进一步转动。
根据步骤d),如果作用于翼形法兰20上的扭矩进一步提高,则现在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30、40通过翼形法兰20相对于输出部件2的进一步扭转而被压缩。
图4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1的示意图a)至d),以用于图解说明其工作原理。第二实施方式涉及扭振减振器1的改变的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输出部件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出部件2的区别仅在于止挡部6、8在环周方向上具有减小的延伸。此外,止挡部6、8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彼此相对置地构成,使得第一止挡部6因此可以通过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180°转变为第二止挡部8。因此,第一止挡部6和第二止挡部8在垂直于旋转轴线A的平面中相对于旋转轴线A点对称地构成。由此,第一和第二通道区域4、5在环周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延伸。与此相对地,弹簧元件30、40在其在环周方向上的延伸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没有变化。因此,第二通道区域5在环周方向上具有比第二弹簧元件40更大的延伸。相对于缩短的止挡部6、8,呈翼形法兰20的形式的输入部件10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具有翼部22,所述翼部在环周方向上具有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翼部22更大的延伸并且此外在环周方向上具有比止挡部6、8更大的延伸。第二弹簧元件40以其第一和第二端部31、32支撑在翼部22的彼此朝向的止挡面23上,由此防止第二弹簧元件40在第二通道区域5中的滑落。
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翼形法兰20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翼形法兰的区别尤其在于,翼形法兰20的翼部22关于旋转轴线A非对称地并且不点对称地设置。翼形法兰20的翼部22相对于垂直于旋转轴线A的轴线是对称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对应的其他止挡面7、9、17、18构成在输出部件2、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30、40以及翼形法兰20的翼部22之间。
在步骤a)中,扭矩不作用到翼形法兰20上。因此,没有力经由翼部22作用到第一弹簧元件30上,所述第一弹簧元件已经在所述位置中以第一端部31贴靠在第一止挡部6的第一止挡面7处,并且以第二端部32贴靠在翼部22处的与止挡面7相对置的止挡面23处。
在步骤b)中,作用于翼形法兰20上的扭矩提高,使得所述翼形法兰相对于输出部件2扭转,并且第一弹簧元件30被压缩。第二弹簧元件40始终未压缩地贴靠在翼部22处并且在环周方向上朝向第一止挡部6移动。
根据步骤c),扭矩进一步提高,使得翼形法兰20相对于输出部件2进一步扭转,并且第一弹簧元件30被进一步压缩。所述扭转发展至第二弹簧元件40的第一端部41同时也贴靠在第二止挡部8的止挡面9处并且相对于翼形法兰20的扭转施加反作用力。
在步骤d)中,翼形法兰20加载有进一步增强的扭矩,使得已发生翼形法兰20相对于输出部件2的进一步扭转,并且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30、40被压缩并一起施加与施加到弹簧法兰20上的扭矩相反的反作用力。
图5和图6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振减振器1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输出部件2和输入部件10,其中图7示意性地示出包括输出部件2和输入部件10的整个扭振减振器1。输出部件2和输入部件10在此也分别涉及第一飞轮质量和第二飞轮质量。所提出的飞轮质量可以分别优选地构成为钣金元件,替选地优选地构成为铸件或锻件。
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区别尤其在于,输入部件10现在盘形地并且不以翼形法兰的形式构成。在此,图5中所示的输出部件2是被驱动侧,并且图6中所示的输入部件10是驱动侧。第一通道区域4和第二通道区域5以半壳的形式构成在输入部件10中,并且第一通道区域11和第二通道区域12以半壳的形式构成在输出部件2中,使得得出四个通道区域4、5、11、12。在此,第一弹簧元件30支承在相对置的第一通道区域4和11中,并且第二弹簧元件40支承在相对置的第二通道区域5和12中。四个通道区域中的三个通道区域4、11、12在环周方向上具有相同的长度,其中构成在输入部件10中的第四通道区域5相对于其它三个通道区域4、11、12缩短地构成。
如也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那样,不仅在输出部件2中而且在输入部件10中,彼此对称地设置的止挡部6、8、13、15构成在通道区域4、5、11、12之间,所述止挡部分别将输出和输入部件2、10的通道区域4、5、11、12彼此分隔开。输出部件2的止挡部6、8在环周方向上具有比输入部件10的止挡部13、15更大的延伸,其中输出部件2的止挡部6、8的附加的延伸延伸到第二通道区域5的区域中,从而使所述第二通道区域相对于第一通道区域4在环周方向上缩短。因此,输出部件2的第二通道区域5是相对于其它通道区域4、11、12缩短的通道区域5。
在图7中,输出部件2和输入部件10彼此叠置或者说与旋转轴线A同轴地设置,使得输出部件2和输入部件10的留空部3、16彼此对准。从所述图中可看出相对于输入部件10的未缩短的第二通道区域12输出部件2的在环周方向上缩短的第二通道区域5。如在图7中所示,弹簧元件30、40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环周方向上也具有不同的延伸。在此,第一弹簧元件30在环周方向上的延伸在未被压缩的状态下对应于输出部件2的和输入部件10的第一通道区域4、11的环周部段的延伸。相反,第二弹簧元件40相对于第一弹簧元件30缩短地构成,其中所述第二弹簧元件在环周方向上的延伸对应于输出部件2的缩短的第二通道区域5的环周部段的延伸。
如也在上文中的实施方式中那样,在将扭矩施加到进行驱动的输入部件10上时,发生输入部件10相对于输出部件2的扭转。在此,首先第一弹簧元件30被压缩。在输入部件10相对于输出部件2旋转时,第二弹簧元件40通过该输入部件同样围绕旋转轴线A扭转,然而保持未被压缩,直至所述第二弹簧元件贴靠在输入部件10的第一止挡部13处。第二弹簧元件40的延伸和输出部件2的缩短的第二通道区域5的延伸在环周方向上彼此协调,使得即使第二弹簧元件40还没有与输入部件10的第一止挡部13以扭矩有效的方式接合,第二弹簧元件40也有针对性地要么被引导通过通道区域12要么或者说或者并且被引导通过止挡部6、8。由此,尽管存在更短的长度,但是确保第二弹簧元件40在包围其的通道区域5、12中的位置,并且对扭振减振器1的不平衡的作用减小。
图8示出由同轴的压力弹簧构造的呈弹簧组50的形式的弹簧元件的示例,所述弹簧元件例如根据扭振减振器1的第三实施方式支承在输出部件2的通道区域4、5内并且支承在输入部件10的通道区域11、12内。根据作为弹簧组50的第一和/或第二弹簧元件30、40的所述构造,缩短的内弹簧52同轴地集成在相应的外弹簧51内。内弹簧52相对于外弹簧51缩短并且不可运动地支承在外弹簧51内。然而,相对于外弹簧51的压缩的阻力在仅所述外弹簧负载的情况下不会通过附加的内弹簧52提高。仅当外弹簧51被压缩到内弹簧52的长度时,内弹簧52的阻力才也起作用。第一弹簧元件30和第二弹簧元件40优选地分别构成为弹簧组50,其中相应的内弹簧52相对于彼此具有彼此个体化的长度,并且相应的外弹簧51相对于彼此具有彼此个体化的长度。因此,四个弹簧51、52分别彼此不同长地构成。优选地,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30、40呈弹簧组50的形式的构成方案不限于扭振减振器1的第三实施方式,而是也对于扭振减振器1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是优选的。
图9示出利用所描述的扭振减振器1可实现的减振器特性曲线。在用a)表征的水平区域中发生输入部件10相对于输出部件2的扭转,而第一弹簧元件30没有带来扭转的反作用力或者说力矩。如果达到特定的扭转,即用b)表征的点,则第一弹簧元件30不仅贴靠在输入部件10的止挡部15、23处而且贴靠在输出部件2的止挡部6处。这是上文中描述的自由角度,所述自由角度在所述示例中大约为5°。如果现在作用于输入部件10上的扭矩进一步提高,则所述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2进一步扭转,其中扭矩根据旋转角度线性升高直至点c)。达到所述点,第一弹簧元件30已被压缩至目前第二弹簧元件40也贴靠在输入部件10的止挡部13、23和输出部件2的止挡部8处。这是上文中描述的过渡角度。因此,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30、40现在共同抵抗进一步的扭转。这在图9中通过在点c)与点d)之间的相对于增加的扭转角度线性更强升高的阻力矩示出。用点d)表示输入部件10相对于输出部件2的扭转由设计决定地限制到特定的扭转角度。图9中的点a)至点d)在此对应于图3或图4中的情况a)至d)。
通过将弹簧组50用作第一弹簧元件30和/或第二弹簧元件40,可以提高减振器特性曲线中的级数。例如,如果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30、40构成为弹簧组50,其中相应的外弹簧51和内弹簧52相对于彼此具有不同的延伸,则例如实现四级减振器特性曲线是可行的。因此,扭矩在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进一步扭转的情况下可以近似曲线形地升高。
附图标记列表
1 扭振减振器
2 输出部件
3 留空部
4 第一通道区域
5 第二通道区域
6 第一止挡部
7 第一止挡面
8 第二止挡部
9 第一止挡面
10 输入部件
11 第一通道区域
12 第二通道区域
13 第一止挡部
15 第二止挡部
16 留空部
17 第一止挡面
18 第二止挡面
20 翼形法兰
21 翼形法兰体部
22 翼部
23 止挡面
24 留空部
30 第一弹簧元件
31 第一端部
32 第二端部
40 第二弹簧元件
41 第一端部
42 第二端部
50 弹簧组
51 外弹簧
52 内弹簧
A 旋转轴线
B 竖直轴线

Claims (9)

1.一种扭振减振器(1),所述扭振减振器包括:输入部件(10)和输出部件(2)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弹簧元件(30)和第二弹簧元件(40),其中所述输入部件(10)和所述输出部件(2)抵抗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和第二弹簧元件(40)的作用围绕所述扭振减振器(1)的旋转轴线(A)相对于彼此受限地可扭转地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元件(40)相对于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缩短地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入部件(10)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2)扭转时,首先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抵抗所述扭转,其中所述第二弹簧元件(40)在所述输入部件(10)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2)进一步扭转之后才抵抗所述扭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元件(40)在所述输入部件(10)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2)扭转了过渡角度时才抵抗所述扭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在所述输入部件(10)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2)扭转了自由角度时才抵抗所述扭转。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或第二弹簧元件(40)构成为弹簧组(50),其中所述弹簧组(50)由外弹簧(51)和缩短的内弹簧(52)构成,所述内弹簧与所述外弹簧同轴地设置在内部。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和第二弹簧元件(40)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压力弹簧。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和第二弹簧元件(40)弧形地构成,并且在构成在所述输出部件(2)和/或所述输入部件(10)处的通道区域中被引导。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件(2)或所述输入部件(10)构成为翼形法兰(20)。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件(2)和/或所述输入部件(10)构成为钣金元件。
CN202320749943.9U 2022-05-05 2023-04-07 扭振减振器 Active CN2205514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2111143.1 2022-05-05
DE102022111143.1A DE102022111143A1 (de) 2022-05-05 2022-05-05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1434U true CN220551434U (zh) 2024-03-01

Family

ID=88414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49943.9U Active CN220551434U (zh) 2022-05-05 2023-04-07 扭振减振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1434U (zh)
DE (1) DE10202211114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22535A (en) 1981-05-20 1983-12-27 Ford Motor Company Compound damper assembly for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DE3737787A1 (de) 1986-11-28 1988-06-09 Dana Corp Vorrichtung zur uebertragung eines drehmomentes
DE102005058783A1 (de) 2005-12-09 2007-06-14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09022440B4 (de) 2009-05-23 2019-09-12 Borgwarner Inc.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mit mindestens einer Federeinrichtung aus zwei Schraubenfedern
FR3022967B1 (fr) 2014-06-26 2016-07-01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6206503A1 (de) 2016-04-18 2017-10-19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JP6719653B2 (ja) 2017-03-29 2020-07-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FR3079574B1 (fr) 2018-03-30 2020-09-04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de torsion a amortisseur principal et amortisseur addition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11143A1 (de) 2023-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8949E1 (en) Force transmission device with a rotational speed adaptive damper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damping properties
JP5832570B2 (ja)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US8651965B2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9702430B2 (en) Apparatus for damping of flywheel
US9964177B2 (en) Dual mass flywheel
CN220551434U (zh) 扭振减振器
JP2020165475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の製造方法
KR101355611B1 (ko) 플라이휠의 댐핑장치
KR20190142087A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EP2817533B1 (en) Improved dual mass flywheel
CZ20021476A3 (cs) Dvouhmotový setrvačník
CN220505687U (zh) 扭振减振器
CN114341523B (zh) 具有离心摆和预减振器的扭振减振器
CN112283299A (zh) 减振装置
CN117006198A (zh) 具有两件式的轴的扭振减振器
EP2828548B1 (en) Spiral spring dual mass flywheel having a parallel configuration
KR101079940B1 (ko) 진동 감쇠를 위한 삼중 질량 플라이휠
KR102141858B1 (ko) 축정렬형 듀얼매스 플라이휠
KR20090100331A (ko) 진동 감쇠를 위한 삼중 질량 플라이휠
KR101228699B1 (ko) Cvt 차량용 댐퍼 플라이휠
WO2004063593A2 (en) Flywheel with pendulum masses
CN117006195A (zh) 具有齿轮的扭振减振器
JP2021156372A (ja) ダンパ装置および発進装置
KR20030039684A (ko) 자동차의 이중질량 진동감쇠 플라이 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