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8889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8889U
CN220548889U CN202321946631.3U CN202321946631U CN220548889U CN 220548889 U CN220548889 U CN 220548889U CN 202321946631 U CN202321946631 U CN 202321946631U CN 220548889 U CN220548889 U CN 2205488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auxiliary
vehicle
auxiliary wheel
movable s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4663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哲
李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4663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88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88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88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是关于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底盘、车轮及辅助平衡装置;辅助平衡装置设置于底盘;辅助平衡装置包括定摆臂、动摆臂及辅助轮;辅助轮与动摆臂连接;动摆臂一端与定摆臂一端连接并可绕定摆臂一端转动,以带动辅助轮向下移动以与地面接触。本申请的车辆通过设置辅助平衡装置,能够在车辆由于意外如爆胎而失去平衡时辅助车辆保持平衡。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日渐富裕,我国每个家庭的车辆持有率不断升高,车辆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车辆爆胎是较为常见的交通事故。车辆发生爆胎时,车辆会像发生爆胎的轮胎的一侧倾斜,使得车辆无法保持平衡。尤其是在高速行驶的车辆,突如其来的爆胎事故容易导致车辆侧翻,危害车厢内乘员的生命安全。
现有的车辆在发生爆胎事故时,只能依靠驾驶员的操作使车辆保持平衡以避免造成更大危害。然而不同驾驶员的驾驶经验、心理素质都各不相同,当发生爆胎事故时不是每一个驾驶员都能成功使车辆保持平衡。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车辆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辅助平衡装置的车辆。
本申请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底盘、车轮及辅助平衡装置;所述辅助平衡装置设置于所述底盘;所述辅助平衡装置包括定摆臂、动摆臂及辅助轮;所述辅助轮与所述动摆臂连接;所述动摆臂一端与所述定摆臂一端连接并可绕所述定摆臂一端转动,以带动所述辅助轮向下移动以与地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平衡装置还包括辅助轮驱动机构,所述辅助轮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动摆臂相对于定摆臂转动,以使得所述辅助轮在辅助平衡状态或隐藏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隐藏状态时,所述辅助轮隐藏于所述底盘内;在所述辅助平衡状态时,所述辅助轮与地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动摆臂包括与所述定摆臂平行设置的第一动摆臂及设置于所述定摆臂及所述第一动摆臂之间相互平行的一对第二动摆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动摆臂一端连接所述定摆臂,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动摆臂;所述辅助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动摆臂。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轮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当所述辅助轮处于所述辅助平衡状态时,所述辅助轮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动摆臂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辅助轮向下运动至与地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轮包括辅助轮本体及万向机构;所述辅助轮本体与所述万向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万向机构包括底壁及自所述底壁延伸的一对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围成收容腔,所述辅助轮本体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传感器及控制器;所述传感器收集所述车轮状态信息;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车轮状态信息控制所述辅助平衡装置切换所述辅助平衡状态或所述隐藏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包括车轮胎压传感器或陀螺仪或重力感应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在车辆底盘上设置辅助平衡装置,能够在车辆发生事故如爆胎时,辅助车辆保持平衡以避免车辆发生侧翻危害到车厢内的乘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说明书。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说明书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车辆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车辆的辅助平衡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辅助平衡装置的定摆臂、动摆臂及辅助轮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辅助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车轮;20、辅助平衡装置;21、定摆臂;22、动摆臂;221、第一动摆臂;222、第二动摆臂;23、辅助轮;231、辅助轮本体;232、万向机构;2321、底壁;2322、侧壁;24、辅助轮驱动机构;30、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说明书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设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接下来对本说明书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底盘、车轮及辅助平衡装置20。辅助平衡装置20设置于底盘。辅助平衡装置20包括定摆臂21、动摆臂22及辅助轮23。辅助轮23与动摆臂22连接。动摆臂22一端与定摆臂21一端连接并可绕定摆臂21一端转动,以带动辅助轮23向下移动以与地面接触。
车辆通过设置辅助平衡装置20,当突发事故如车轮爆胎发生时,可以辅助车辆保持平衡,避免驾驶员由于意外发生操作失误,使得车辆无法保持平衡而侧翻,危害乘员安全。
辅助平衡装置20还包括辅助轮驱动机构24,辅助轮驱动机构24驱动动摆臂22相对于定摆臂21转动,以使得辅助轮23在辅助平衡状态或隐藏状态之间切换。在隐藏状态时,辅助轮23隐藏于底盘内;在辅助平衡状态时,辅助轮23与地面接触。
车辆底盘包括边梁,具体的,辅助轮23及辅助轮驱动机构24设置于边梁内,辅助轮驱动机构24被边梁隐藏,辅助轮23处于隐藏状态时同样被边梁隐藏,此时车辆外观上无法观察到辅助平衡装置20,能够避免在车辆上额外设置辅助平衡装置20而导致车辆美观性的降低。
请参图2及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辅助平衡装置20可由一个定摆臂21及多个动摆臂22构成。动摆臂22包括与定摆臂21平行设置的第一动摆臂221及设置于定摆臂21及第一动摆臂221之间相互平行的一对第二动摆臂222。第二动摆臂222一端连接定摆臂21,另一端连接第一动摆臂221。
通过设置相互平行的一对第二动摆臂222,第一动摆臂221在随着第二动摆臂222转动过程中能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状态,并使辅助轮23与地面垂直接触从而平稳行驶。
辅助轮23设置于第一动摆臂221,在本实施例中,辅助轮23设置于第一动摆臂221与一对第二动摆臂222连接端的中间位置,且辅助轮23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辅助轮驱动机构24为驱动电机。当辅助轮23处于辅助平衡状态时,辅助轮驱动机构24驱动动摆臂22转动从而带动辅助轮23向下运动至与地面接触。
第二动摆臂222与定摆臂21的连接处为支撑点,第二动摆臂222可绕着该支撑点转动。辅助轮驱动机构24在支撑点处提供旋转扭矩,驱动第二动摆臂222转动。
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包括至少一个辅助平衡装置20。优选地,辅助平衡装置20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底盘靠近一侧车轮10处,当发生车辆由于事故而向一侧倾斜时,倾斜侧的辅助平衡装置20激活,辅助轮23切换为辅助平衡状态从而下降至与地面接触,使得车辆从倾斜状态回到原本正常行驶状态,从而保持平衡。
请参图4所示,辅助轮23包括辅助轮本体231及万向机构232。辅助轮本体231与万向机构232连接。万向机构232能支持辅助轮本体231向着任意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万向机构232包括底壁2321及自底壁2321延伸的一对侧壁2322。侧壁2322与底壁2321围成收容腔,辅助轮本体231设置于收容腔内。
本申请提供的车辆还包括传感器30及控制器。传感器30与控制器可为一体式设计,也可为分体式设计。其中,传感器30收集车轮10状态信息,控制器根据车轮状态信息控制辅助平衡装置20切换辅助平衡状态及隐藏状态。传感器30包括车轮胎压传感器或陀螺仪或重力感应器。
车轮胎压传感器检测车轮胎压,当发现某一车轮10胎压过高或过低时,说明存在爆胎风险,控制辅助轮23切换为平衡辅助装置,向可能爆胎的车轮10一侧下降,从而在发生爆胎后辅助车辆保持平衡。
陀螺仪或重力感应器为检测车辆是否向一侧倾斜,当发现车辆向一侧倾斜时,控制辅助轮23切换为平衡辅助装置,向车辆倾斜的一侧下降,从而辅助车辆保持平衡。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申请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说明书的其它实施方案。本说明书旨在涵盖本说明书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说明书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说明书未申请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说明书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说明书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车轮及辅助平衡装置;所述辅助平衡装置设置于所述底盘;所述辅助平衡装置包括定摆臂、动摆臂及辅助轮;所述辅助轮与所述动摆臂连接;所述动摆臂一端与所述定摆臂一端连接并可绕所述定摆臂一端转动,以带动所述辅助轮向下移动以与地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平衡装置还包括辅助轮驱动机构,所述辅助轮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动摆臂相对于定摆臂转动,以使得所述辅助轮在辅助平衡状态或隐藏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隐藏状态时,所述辅助轮隐藏于所述底盘内;在所述辅助平衡状态时,所述辅助轮与地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摆臂包括与所述定摆臂平行设置的第一动摆臂及设置于所述定摆臂及所述第一动摆臂之间相互平行的一对第二动摆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动摆臂一端连接所述定摆臂,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动摆臂;所述辅助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动摆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轮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当所述辅助轮处于所述辅助平衡状态时,所述辅助轮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动摆臂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辅助轮向下运动至与地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轮包括辅助轮本体及万向机构;所述辅助轮本体与所述万向机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机构包括底壁及自所述底壁延伸的一对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围成收容腔,所述辅助轮本体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感器及控制器;所述传感器收集所述车轮状态信息;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车轮状态信息控制所述辅助平衡装置切换所述辅助平衡状态或所述隐藏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包括车轮胎压传感器或陀螺仪或重力感应器。
CN202321946631.3U 2023-07-21 2023-07-21 车辆 Active CN2205488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6631.3U CN220548889U (zh) 2023-07-21 2023-07-21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6631.3U CN220548889U (zh) 2023-07-21 2023-07-21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8889U true CN220548889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7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46631.3U Active CN220548889U (zh) 2023-07-21 2023-07-21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88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8136342A1 (ja) 倒立車輪型移動体、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4494749B (zh) 一种电动自平衡式双轮车
CN105083432A (zh) 一种站坐两用式的双轮自平衡车及其平衡控制方法
CN220548889U (zh) 车辆
CN211223709U (zh) 双调整轮的多轮车防侧翻车身系统
KR100920758B1 (ko) 삼륜 주행장치
CN112720407B (zh) 辅助轮升降机构及轮式机器人
CN105501353B (zh) 一种儿童电动车防翻倒装置
CN210162184U (zh) 一种利用差速转向的漂移车
CN208802096U (zh) 一种万向电动车
CN100528666C (zh) 具有自动前束控制功能的悬架系统
CN207088896U (zh) 一种汽车车轮升降机构及底盘动态稳定系统
KR20170116355A (ko) 자이로스코프를 이용한 차량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16301271U (zh) 一种三段尾翼
CN205801302U (zh) 一种封闭式两轮四轮互换车
CN106114721B (zh) 一种双轮轮架装置
CN207466816U (zh) 具有越障能力的微小型多功能无人搬运车
CN109987184A (zh) 滑板车
CN207000652U (zh) 一种两轮车稳定控制系统
CN209921505U (zh) 一种两轮防爆电动平衡车
CN200957141Y (zh) 具有自平衡功能的电动轮椅车
CN104494751B (zh) 一种具有重心自动调节功能的自平衡独轮车
CN210592237U (zh) 带防盗功能的两轮车辆自动升降安全辅助轮装置
JP4471235B1 (ja) 車椅子
CN220948295U (zh) 一种防倾倒的共享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