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8595U - 双色模具及其温度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色模具及其温度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8595U
CN220548595U CN202321933907.4U CN202321933907U CN220548595U CN 220548595 U CN220548595 U CN 220548595U CN 202321933907 U CN202321933907 U CN 202321933907U CN 220548595 U CN220548595 U CN 2205485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electric heater
template
mold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339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森
刘坤
于程程
于兆祥
邴兆昱
王国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Mou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Mou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Mou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Mou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339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85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85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85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色模具及其温度控制系统,一种双色模具包括动模板、定模板,动模板包括第一色动模板和第二色动模板,第一色动模板上设有第一电加热器、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一冷却通道,第二色动模板上设有第二电加热器、第二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定模板包括第一色定模板和第二色定模板。本实用新型双色模具可以采用通电加热,使模具相应部位的温度快速升温,采用电加热升温速度快,从而有利于缩短产品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且能提高产品成型质量。

Description

双色模具及其温度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及其温度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双色注塑过程中,模具的加热和冷却通常都采用模温机对模具进行温度控制,即通过向双色模具的第一色模具的动模板或定模板、第二色模具的动模板或定模板通入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来控制模具温度。
采用模温机对模具进行温度控制,升温慢,等待时间长,使得产品成型周期长,生产效率不高;且采用模温机控制加热温度,控温不准,容易导致模具实际温度高于或低于设定温度,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产品成型质量。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色模具及其温度控制系统,提高产品成型效率和成型质量。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双色模具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色模具,包括:
动模板,其包括第一色动模板和第二色动模板,所述第一色动模板上设有第一电加热器、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一冷却通道,所述第二色动模板上设有第二电加热器、第二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
定模板,其包括第一色定模板和第二色定模板;
所述第一色动模板可在与所述第一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之间运动切换;
所述第二色动模板可在与所述第二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之间运动切换。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加热器为电加热棒,其位于所述第一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的底部;
所述第二电加热器为电加热棒,其位于所述第二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所述第二冷却通道位于所述第二电加热器的底部。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加热器设置若干个,在所述第一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均匀排布,在相邻的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一电加热器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元件。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加热器设置若干个,在所述第二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均匀排布,在相邻的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二电加热器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元件。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动模板和所述第二色动模板固设在双色注塑机转台上,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和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元件的控制线经所述双色注塑机转台的中心引出。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双色模具,包括:
动模板,其包括第一色动模板和第二色动模板;
定模板,其包括第一色定模板和第二色定模板,所述第一色定模板上设有第一电加热器、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一冷却通道,所述第二色定模板上设有第二电加热器、第二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
所述第一色动模板可在与所述第一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之间运动切换;
所述第二色动模板可在与所述第二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之间运动切换。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加热器为电加热棒,其位于所述第一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的底部;
所述第二电加热器为电加热棒,其位于所述第二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所述第二冷却通道位于所述第二电加热器的底部。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双色模具温度控制系统,用于对上述双色模具进行模具温度控制,所述双色模具温度控制系统包括:
加热控制装置,其包括第一温控系统和第二温控系统,分别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电加热器的启停状态;
冷却控制装置,其包括第一冷却流路、第二冷却流路和控制装置,所述第一冷却流路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构成第一冷却循环流路,所述第二冷却流路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构成第二冷却循环流路,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却循环流路、所述第二冷却循环流路的通断状态。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进水段和回水段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冷却流路的进水段和回水段上分别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连接所述控制装置。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控制装置采用模温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双色模具,其第一色动模板上设置第一电加热器、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一冷却通道,在第二色动模板上设置第二电加热器、第二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或者在第一色定模板上设置第一电加热器、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一冷却通道,在第二色定模板上设置第二电加热器、第二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使得本实用新型双色模具可以采用通电加热,使模具相应部位的温度快速升温,采用电加热升温速度快,从而有利于缩短产品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2、通过对应设置双色模具温度控制系统,第一温控系统与第一电加热器、第一温度检测元件连接,第二温控系统与第二电加热器、第二温度检测元件连接,以对模具进行电加热和温度控制;在模具加热时,通过第一温控系统控制第一电加热器开启、第二温控系统控制第二电加热器开启以通电加温,使模具相应部位的温度快速升温;模具无需继续加热时,第一温控系统控制第一电加热器关闭、第二温控系统控制第二电加热器关闭;模具需要冷却时,第一电加热器、第二电加热器保持关闭状态,由模具冷却控制装置的第一冷却循环流路、第二冷却循环流路向动模板内通入冷却流体,使模具温度迅速下降,注塑件得以快速冷却定型;采用通电加热进行模具加热时的温度控制,控温准确性高,不易模具实际温度高于或低于设定温度,从而保证产品成型质量。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动模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动模板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1的前视图;
图5为图1的后视图;
图6为图1的左视图;
图7为图1的右视图;
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动模板的基板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实施例的动模板的第一色动模板型腔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动模板的第二色动模板型腔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实施例的双色模具与模具温度控制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动模板;110、动模板基板;111、动模板型腔定位安装槽;120、第一色动模板型腔;130、第二色动模板型腔;140、第一冷却通道;150、第二冷却通道;160、成型区域;200、第一电加热器;300、第一温度检测元件;400、第二电加热器;500、第二温度检测元件;600、加热控制装置;610、第一温控系统;620、第二温控系统;700、冷却控制装置;710、第一冷却流路;720、第二冷却流路;730、第一电磁阀;740、第二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双色注塑是指将两种不同的材料注塑到同一套模具,从而实现注塑出由两种材料形成产品的成型工艺;两种材料有的是颜色不同的,有的是软硬不同的,可以提高产品的美观和装配等性能。双色注塑是由双色注塑机注塑完成,也是有两次注塑,全部在双色注塑机内部完成,通常使用专门的双色注塑机。
由于热固性塑料需要较高的模具温度促使交联反应进行、某些热塑性塑料也需维持80℃以上的模温、大型模具需要预热、以及热流道模具的广泛使用,因此注塑成型时,模具需要加热;同时,在注塑冷却阶段,要对模具进行冷却,使模具温度迅速下降,注塑件得以快速冷却定型。
参照图1至图7,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双色模具,包括动模板100和定模板。
其中,动模板100包括第一色动模板和第二色动模板,第一色动模板上设有第一电加热器200、第一温度检测元件300和第一冷却通道140,第二色动模板上设有第二电加热器400、第二温度检测元件500和第二冷却通道150;定模板包括第一色定模板和第二色定模板。
第一电加热器200可对第一色动模板进行电加热,第一温度检测元件300对第一色动模板进行实时温度监控,第一冷却通道140用于通入冷却流体对第一色动模板进行冷却。第二电加热器400可对第二色动模板进行电加热,第二温度检测元件500对第二色动模板进行实时温度监控,第二冷却通道150用于通入冷却流体对第二色动模板进行冷却。
第一色动模板可在与第一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与第二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之间运动切换。
第二色动模板可在与第二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与第一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之间运动切换。
即第一色动模板和第二色动模板位置可互换,以便合模时第一色动模板可与第一色定模板配合实现第一色注塑,然后切换至第二色动模板所在位置与第二色定模板配合在第一色产品上进行第二色注塑,从而成型双色注塑产品;同理,无产品的第二色动模板切换至第一色动模板所在侧与第一色定模板配合配合实现第一色注塑,然后回位至其初始位置与第二色定模板配合在已注塑第一色产品上进行第二色注塑;如此往复,实现多个产品的双色注塑成型。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器200采用电加热棒,其位于第一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160底部,第一冷却通道140位于第一电加热器200的底部,如图5至图7所示;第二电加热器400为电加热棒,其位于所述第二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160底部,所述第二冷却通道150位于所述第二电加热器400的底部,如图4、图6和图7所示。
具体而言,第一色动模板上形成有电加热棒安装孔,电加热棒安装孔一直延伸至第一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160底部,电加热棒插设安装在电加热棒安装孔内,电加热棒长度大于第一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160长度,以对所述成型区域160均匀、充分加热。
同理,第一色动模板上形成有电加热棒安装孔,电加热棒插设安装在电加热棒安装孔内,电加热棒安装孔一直延伸至第二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160底部,电加热棒长度大于第二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160长度,以对所述成型区域160均匀、充分加热。
为提高电加热效率,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器200设置若干个,在第一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160底部均匀排布,在相邻的两个或多个第一电加热器200之间设置一个第一温度检测元件300,如图5所示,以尽可能使成型区域160的各部分都能对应有第一电加热器200,提高电加热均匀性和加热效率,且提高测温准确性。
若第一电加热器200的长度方向沿着第一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160长度方向,则多个第一电加热器200沿第一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160宽度方向均匀排布。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电加热效率,第二电加热器400设置若干个,在第二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160底部均匀排布,在相邻的两个或多个第二电加热器400之间设置一个第二温度检测元件500,如图4所示,以尽可能使成型区域160的各部分都能对应有第二电加热器400,提高电加热均匀性和加热效率,且提高测温准确性。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8至图10所示,动模板100包括一体式的动模板基板110和固设在动模板基板110上的第一色动模板型腔120、第二色动模板型腔130,第一色动模板的成型区域160形成在第一色动模板型腔120上,第二色动模板的成型区域160形成在第二色动模板型腔130上。采用此结构形式的动模板100,有利于简化整体结构,便于加工和组装。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8所示,动模板基板110上形成有动模板型腔定位安装槽111,其与第一色动模板型腔120及第二色动模板型腔130的整体轮廓形状相适配,第一色动模板型腔120及第二色动模板型腔130拼接嵌装在动模板型腔定位安装槽111内。第一电加热器200和第一温度检测元件300设在第一色动模板型腔120上,第二电加热器400和第二温度检测元件500设在第二色动模板型腔130上,第一冷却通道140、第二冷却通道150形成在动模板基板110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色动模板和第二色动模板固设在双色注塑机转台上,由双色注塑机转台带动转动,进而实现位置切换,即第一色动模板可转动至第二色动模板所在位置,同时,第二色动模板转动至第一色动模板所在位置。第一电加热器200和第一温度检测元件300的控制线(导线)经双色注塑机转台的中心引出,以避免转台转动时产生控制线缠绕的问题。
在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双色模具包括动模板100和定模板。动模板100包括第一色动模板和第二色动模板;定模板包括第一色定模板和第二色定模板;第一色动模板可在与第一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与第二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之间运动切换;第二色动模板可在与第二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与第一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之间运动切换。
在本申请的这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器200、第一温度检测元件300和第一冷却通道140设在第一色定模板上,第二电加热器400、第二温度检测元件500和第二冷却通道150设在第二色定模板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器200采用电加热棒,其位于第一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160底部,第一冷却通道140位于第一电加热器200的底部;第二电加热器400为电加热棒,其位于所述第二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160底部,所述第二冷却通道150位于所述第二电加热器400的底部。
具体而言,第一色定模板上形成有电加热棒安装孔,电加热棒安装孔一直延伸至第一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电加热棒插设安装在电加热棒安装孔内,电加热棒长度大于第一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长度,以对所述成型区域均匀、充分加热。
同理,第一色定模板上形成有电加热棒安装孔,电加热棒插设安装在电加热棒安装孔内,电加热棒安装孔一直延伸至第二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电加热棒长度大于第二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长度,以对所述成型区域均匀、充分加热。
同理,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器200设置若干个,在第一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均匀排布,在相邻的两个或多个第一电加热器200之间设置一个第一温度检测元件300,以尽可能使成型区域的各部分都能对应有第一电加热器200,提高电加热均匀性和加热效率,且提高测温准确性。
若第一电加热器200的长度方向沿着第一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长度方向,则多个第一电加热器200沿第一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宽度方向均匀排布。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电加热效率,第二电加热器400设置若干个,在第二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均匀排布,在相邻的两个或多个第二电加热器400之间设置一个第二温度检测元件500,以尽可能使成型区域的各部分都能对应有第二电加热器400,提高电加热均匀性和加热效率,且提高测温准确性。第一温度检测元件300、第二温度检测元件500具体可采用热电偶。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双色模具温度控制系统,用于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双色模具进行模具温度控制,双色模具温度控制系统包括加热控制装置600和冷却控制装置700。
如下以第一电加热器200、第一温度检测元件300和第一冷却通道140设在第一色动模板上,第二电加热器400、第二温度检测元件500和第二冷却通道150设在第二色动模板上为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11,加热控制装置600包括第一温控系统610和第二温控系统620,分别用于控制第一电加热器200和所述第二电加热器400的启停状态,即分别控制第一电加热器200和第二电加热器400何时开始通电加热以及加热设定温度、加热时间以及何时停止加热,从而实现对第一色动模板、第二色动模板的加热控制。
冷却控制装置700包括第一冷却流路710、第二冷却流路720和控制装置,第一冷却流路710与第一冷却通道140连通构成第一冷却循环流路,第二冷却流路720与第二冷却通道150连通构成第二冷却循环流路,第一冷却循环流路用于向第一色动模板内通入冷却流体,以冷却第一色注塑对应的模具部分;第二冷却循环流路用于向第二色动模板内通入冷却流体,以冷却第二色注塑对应的模具部分;第二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一冷却循环流路、第二冷却循环流路的通断状态,即控制是否对对应模具部分进行冷却。
其中,第一温控系统610和第二温控系统620分别采用PLC控制,通过注塑机开模开关信号输入PLC,第一次收到注塑机开模开关信号,PLC输出控制信号仅给第一电加热器200通电加热,同步第一冷却循环流路断开,第一电加热器200收到信号开始通电加热,加热具体时间通过PLC根据模具周期设定可调,第一电加热器200达到设定温度(比如120℃)后,在设定时间(比如设定时间45秒)内温度下降会继续加热达到保温功能,设备注射加热达到设定时间后第一温控系统610控制第一电加热器200停止加热,同时第一冷却循环流路打开进行模具冷却。
第二次收到注塑机开模开关信号时,PLC输出控制信号给第二电加热器400,同步第二冷却循环流路断开,第二电加热器400收到信号开始通电加热,加热具体时间通过PLC根据模具周期设定可调,第二电加热器400达到设定温度后,在设定时间内温度下降会继续加热达到保温功能,设备注射加热达到设定时间后第二温控系统620控制第二电加热器400停止加热,同时第二冷却循环流路打开进行模具冷却。如上循环,进行多个产品的双色注塑。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流路710的进水段和回水段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阀730,第二冷却流路720的进水段和回水段上分别设置有第二电磁阀740,第一电磁阀730和第二电磁阀740连接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装置分别控制第一电磁阀730、第二电磁阀740的开闭状态,进而控制第一冷却循环流路、第二冷却循环流路的通断状态。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磁阀730为常开气动电磁阀,通电时关闭,断电时打开,以节省电能。且当本申请实施例的温度控制系统用于其他无需调节的模具冷却工况时,第一电磁阀730断电时处于常开状态,可保证冷却的正常进行,且无需通电,也有利于节省电能,并提高通用性。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控制装置采用模温机,具体采用水温机。模温机本身具有水箱、加热冷却系统、动力传输系统、液位控制系统以及温度传感器、注入口等器件。通常情况下,动力传输系统中的泵使达到设定冷却温度的冷却水由水箱泵送到模具,再从模具回到水箱;温度传感器测量冷却流体的温度并把数据传送到模温机控制部分的控制器;控制器调节流体的温度,从而间接调节对模具的冷却温度。
模温机为模具常用设备,易于获得,无需另外单独设置,有利于降低注塑生产成本。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模板,其包括第一色动模板和第二色动模板,所述第一色动模板上设有第一电加热器、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一冷却通道,所述第二色动模板上设有第二电加热器、第二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
定模板,其包括第一色定模板和第二色定模板;
所述第一色动模板可在与所述第一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之间运动切换;
所述第二色动模板可在与所述第二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之间运动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加热器为电加热棒,其位于所述第一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的底部;
所述第二电加热器为电加热棒,其位于所述第二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所述第二冷却通道位于所述第二电加热器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加热器设置若干个,在所述第一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均匀排布,在相邻的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一电加热器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加热器设置若干个,在所述第二色动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均匀排布,在相邻的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二电加热器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色动模板和所述第二色动模板固设在双色注塑机转台上,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和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元件的控制线经所述双色注塑机转台的中心引出。
6.一种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模板,其包括第一色动模板和第二色动模板;
定模板,其包括第一色定模板和第二色定模板,所述第一色定模板上设有第一电加热器、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一冷却通道,所述第二色定模板上设有第二电加热器、第二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
所述第一色动模板可在与所述第一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之间运动切换;
所述第二色动模板可在与所述第二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色定模板配合的位置之间运动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加热器为电加热棒,其位于所述第一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的底部;
所述第二电加热器为电加热棒,其位于所述第二色定模板上的成型区域底部,所述第二冷却通道位于所述第二电加热器的底部。
8.一种双色模具温度控制系统,用于对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双色模具进行模具温度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色模具温度控制系统包括:
加热控制装置,其包括第一温控系统和第二温控系统,分别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电加热器的启停状态;
冷却控制装置,其包括第一冷却流路、第二冷却流路和控制装置,所述第一冷却流路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构成第一冷却循环流路,所述第二冷却流路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构成第二冷却循环流路,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却循环流路、所述第二冷却循环流路的通断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色模具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进水段和回水段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冷却流路的进水段和回水段上分别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连接所述控制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色模具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控制装置采用模温机。
CN202321933907.4U 2023-07-21 2023-07-21 双色模具及其温度控制系统 Active CN2205485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3907.4U CN220548595U (zh) 2023-07-21 2023-07-21 双色模具及其温度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3907.4U CN220548595U (zh) 2023-07-21 2023-07-21 双色模具及其温度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8595U true CN220548595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9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33907.4U Active CN220548595U (zh) 2023-07-21 2023-07-21 双色模具及其温度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85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2757B (zh)
KR100644920B1 (ko) 사출 성형기용 금형장치
CN100445072C (zh) 射出成型系统
EP1389517B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shut-off nozzle with heating unit and cooling unit for hot runner systems of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s
CN101444952A (zh) 快速控制注塑模具温度变化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20548595U (zh) 双色模具及其温度控制系统
CN201169046Y (zh) 快速控制注塑模具温度变化的装置
KR20110009424A (ko) 열전향보강플레이트를 구비한 사출성형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3523230B (zh) 一种热流道系统锌合金压铸模
CN215283090U (zh) 一种可智能控温的精密胶芯模具组件
CN102285081A (zh) 快速控制注塑模具温度变化的装置
CN108811328A (zh) 压膜机压膜温度自动调整设备和自动调整方法
CN112428544A (zh) 一种便于冷却脱模的塑料注塑用模具
CN208841735U (zh) 一种冰箱用冷冻下饰条成型注塑模具
CN112873766A (zh) 一种用于注射成型的高效冷却装置
KR20170126135A (ko) 냉수 및 온수를 자동조절하는 금형 온도조절시스템
KR19990010600A (ko) 금형온도 자동조절 시스템
KR101069594B1 (ko) 사출 성형기용 금형에 장착되는 순간 가열, 순간 냉각용 열교환 장치.
KR20080099756A (ko) 웰드레스 방식의 사출금형 장치
CN208558223U (zh) 一种带有冷却结构的注塑模具
CN217968154U (zh) 汽车仪表板注塑模具
CN220593923U (zh) 一种电池产品注塑热流道
CN217047324U (zh) 新型注塑模具用热流道
CN213055754U (zh) 模温控制注塑成型模具及系统
WO1996022181A1 (en) Mould heating method and heated moul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