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5356U - 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5356U
CN220545356U CN202321863786.0U CN202321863786U CN220545356U CN 220545356 U CN220545356 U CN 220545356U CN 202321863786 U CN202321863786 U CN 202321863786U CN 220545356 U CN220545356 U CN 2205453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side plate
buckling
plate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6378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平
徐海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Zhengka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Zhengk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Zhengka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Zhengk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6378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53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53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53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包括一个封片组件和散热鳍片组件,所述封片组件包括反扣片和固定片,所述反扣片倒扣于固定片上并与其围合出一框体,所述框体的前后两侧面设有卡合槽,卡合槽内设有侧板卡勾,所述散热鳍片组件具有一外侧散热鳍片,外侧散热鳍片的前后两侧面设有鳍片凸板,在鳍片凸板卡入卡合槽后与侧板卡勾配合将外侧散热鳍片锁紧在封片组件下方。本散热鳍片组结构能直接在模具内实现制作,不需要使用外力进行压扣,减少了加工时的步骤,减少按压时散热鳍片的磨损,提高了使用寿命以及工作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进步,电子零件的效能越来越高,以至对散热器的功能要求也随之增加,散热鳍片是散热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贴附于发热表面,使其与集热的散热鳍片组进行热交换,以带走散热鳍片的热量来达到降温的目的。散热鳍片组由多个散热鳍片组装而成,现有技术中多采用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直接前后卡接连接,这种连接结构对散热鳍片的冲压精度要求高、冲压效率低下,同时安装后沿着垂直于安装方向的稳定性不高。为了散热鳍片易于组装,中国公开专利文献CN212629046U公开了一种便于冲压组装的散热鳍片组,属于散热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由若干平行排列的散热鳍片依次扣合连接,每个散热鳍片由前侧面、后侧面、中心平面构成,后侧面的高度低于前侧面的高度,其中,前侧面与后侧面远离中心平面方向延伸有用于卡接的卡子,中心平面向卡槽处延伸设置有卡勾,卡子与中心平面之间设有用于容置卡勾、卡子的卡槽,使用时,先将上一级散热鳍片的卡勾插在卡槽内,然后将下一级散热鳍片的卡子插在卡槽内从而将上一级散热鳍片的卡勾锁紧在卡槽内,最终形成稳定的三维方向的锁紧结构。对散热鳍片的冲压精度要求更低,且组装后的结构稳定性更高,适合推广生产。
但其复数散热鳍片在堆栈时,其最外侧的散热鳍片所形成的第一鳍片侧板和第二鳍片侧板为外露状态,且使其于最外侧的散热鳍片呈现开放状态,又因其散热鳍片系由薄金属切割而成,因此,所述第一鳍片侧板和第二鳍片侧板外露容易造成操作者作业伤害且降低其生产效率,也易因碰撞凹折变形,为解决该技术问题,中国公开专利文献CN201927596U公开一反扣片,反扣片有效封闭其外侧散热鳍片,达到降低因其第一鳍片侧板和第二鳍片侧板外露造成操作者作业伤害及强化鳍片结构的强度。
然而CN201927596U公开散热器鳍片结构存在组装复杂,申请人在此基础上对反扣片进行结构的改进,如图1。然而该结构无法在模内实现扣装,需要在模外通过人工使用外力将鳍片凸板压扣到对应槽内才可以进行固定,导致散热鳍片可能造成磨损、固定不稳、减少了使用寿命。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常用技术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急需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包括一个封片组件和散热鳍片组件,所述封片组件包括反扣片和固定片,所述反扣片倒扣于固定片上并与其围合出一框体,所述框体的前后两侧面设有卡合槽,卡合槽内设有侧板卡勾,所述散热鳍片组件具有一外侧散热鳍片,外侧散热鳍片的前后两侧面设有鳍片凸板,在鳍片凸板卡入卡合槽后与侧板卡勾配合将外侧散热鳍片锁紧在封片组件下方。
优选地,所述反扣片包括反扣板、第一反扣侧板和第二反扣侧板,所述反扣板对立两侧垂直延伸出形成第一反扣侧板和第二反扣侧板,所述的第一反扣侧板和第二反扣侧板上分别至少设有一个卡槽,所述侧板卡勾位于卡槽内且远离反扣板。
优选地,所述固定片包括固定板、第一固定侧板和第二固定侧板,所述固定板对立两侧垂直延伸出第一固定侧板和第二固定侧板,所述第一固定侧板和第二固定侧板上分别设有避让缺口,在所述反扣片倒扣于固定片上时,所述卡槽与避让缺口重叠围合成卡合槽。
优选地,所述框体的左右两侧面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框体内形成贯通进风口和出风口且与散热鳍片组件一致的散热风道。
优选地,所述散热鳍片组由若干块散热鳍片从上至下依次堆叠扣合连接组成,所述外侧散热鳍片位于所述散热鳍片组的顶端。
优选地,所述散热鳍片包括散热鳍板和设于散热鳍板两侧的第一鳍片侧板和第二鳍片侧板,且第一鳍片侧板和第二鳍片侧板朝堆叠方向凸伸。
优选地,所述位于第一鳍片侧板和第二鳍片侧板远离散热鳍板方向延伸有鳍片凸板,所述鳍片凸板与散热鳍板之间设有鳍片槽。
优选地,所述鳍片凸板靠近散热鳍板的位置上设内凹面。
优选地,所述散热鳍板位于鳍片槽位置上设有鳍片卡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纳增加了散热鳍片组中反扣片和固定片。所述固定片能刚好将反扣片扣合,扣合后的固定片和反扣片形成框体,此时第一反扣侧板和第二反扣侧板的卡槽与第一固定侧板和第二固定侧板的避让缺口对准,形成卡合槽,然后将外侧散热鳍片的内凹面扣压在框体的侧板卡勾上,此时外侧散热鳍片的内凹面与框体的侧板卡勾形成连接,使框体扣合于外侧散热鳍片形成组件。此时鳍片凸板会固定在的卡合槽内。该方案能直接在磨具内实现制作,不需要使用外力进行压扣,减少了加工时的步骤,减少对外侧散热鳍片的磨损,增强了散热鳍片组的固定,提高了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旧款散热鳍片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反扣片与固定片装配后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框体与散热鳍片组装配后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装配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反扣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反扣片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固定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固定片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新款散热鳍片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反扣片;11.反扣板;12.第一反扣侧板;121.卡槽;122.侧板卡勾;123.U形凹槽;13第二反扣侧板;2.固定片;21.固定板;22.第一固定侧板;221.避让缺口;23.第二固定侧板;3.散热鳍片;31.散热鳍板;32.第一鳍片侧板;321.鳍片槽;322.鳍片卡勾;323.鳍片凸板;324.内凹面;33.第二鳍片侧板;4.框体;41.卡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10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包括一个封片组件和散热鳍片组件,所述封片组件包括反扣片1和固定片2,所述反扣片1倒扣于固定片2上并与其围合出一框体4,所述框体4左右两侧面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部形成贯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散热风道,所述框体4前后两侧面具有卡合槽41,所述卡合槽41内设有侧板卡勾122,所述散热鳍片组件由若干平行排列的散热鳍片3依次扣合连接,即所述散热鳍片3由若干块散热鳍片3从上至下依次堆叠扣合连接组成,并形成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散热风道(与框体4的散热风道设置方向相同),且其散热鳍片组件具有一个外侧散热鳍片3,所述外侧散热鳍片3包括散热鳍板31和设于散热鳍板31两侧的第一鳍片侧板32和第二鳍片侧板33,且第一鳍片侧板32和第二鳍片侧板33朝堆叠方向凸伸,第一鳍片侧板32和第二鳍片侧板33远离散热鳍板31方向延伸有鳍片凸板323,所述鳍片凸板323与散热鳍板31之间设有鳍片槽321,通过鳍片凸板323与侧板卡勾122配合将外侧散热鳍片3锁紧在卡合槽41内。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中的散热鳍片结构进行了改进,通过封片组件形成卡合槽41,在模具内组装过程中与外侧散热鳍片3形成卡合锁紧结构,组装后的结构稳定,组装速度更快,适合推广生产。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反扣片1包括反扣板11、第一反扣侧板12和第二反扣侧板13。所述反扣板11为板状长方体,反扣板11对立两侧垂直延伸出第一反扣侧板12和第二反扣侧板13,所述第一反扣侧板12与第二反扣侧板13的外表面距离长度为L1,第一反扣侧板12和第二反扣侧板13的高度一致。第一反扣侧板12和第二反扣侧板13上面分别至少设有一个卡槽121,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槽121为四边形,所述卡槽121位于第一反扣侧板12和/或第二反扣侧板13的侧面上,并且与反扣片1交接。卡槽121在远离反扣板11的边缘上设有至少一个侧板卡勾122,所述侧板卡勾122位于卡槽121边缘的中部,呈向外凸内凹形状,即侧板卡勾122凸出第一反扣侧板12和第二反扣侧板13的外表面。卡槽121的高度比第一反扣侧板12和第二反扣侧板13的高度高,即侧板卡勾122位于第一反扣侧板12和第二反扣侧板13的上方,位于卡槽121两端不远处位置分别设有U形凹槽123,U形凹槽123的端口设有圆形倒角。
如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片2包括固定板21、第一固定侧板22和第二固定侧板23。所述固定板21为板状长方体,固定板21对立两侧垂直延伸出第一固定侧板22和第二固定侧板23,所述固定板21与第一固定侧板22和第二固定侧板23的交接棱边为圆形倒角,方便与外侧散热鳍片3进行扣合。所述第一固定侧板22与第二固定侧板23的内表面距离长度为L2,两者间外表面距离长度为L3,第一固定侧板22和第二固定侧板23的高度一致。所述固定板21设有供外侧散热鳍片3的第一鳍片侧板32和第二鳍片侧板33插入的避让缺口221,所述避让缺口221位置与反扣片1的卡槽121位置对应,本实施例中,所述避让缺口221为四边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侧板22和第二固定侧板23设于固定板21两侧形成容纳腔,反扣片1倒合于固定片2的容纳腔内,L2略大于L1,此时,第一反扣侧板12的外表面和第二反扣侧板13的外表面分别与第一固定侧板22的内表面和第二固定侧板23的内表面相抵接。
如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鳍片3包括散热鳍板31、第一鳍片侧板32和第二鳍片侧板33。所述散热鳍板31为板状长方体,散热鳍板31对立两侧垂直延伸出第一鳍片侧板32和第二鳍片侧板33,所述散热鳍板31与第一鳍片侧板32和第二鳍片侧板33的交接棱边为圆形倒角,以方便与相邻的散热鳍片3进行扣合,所述第一鳍片侧板32和第二鳍片侧板33的外表面距离长度为L4,第一鳍片侧板32和第二鳍片侧板33的高度一致。所述第一鳍片侧板32和第二鳍片侧板33上面分别设有至少一个鳍片槽321,鳍片槽321为通槽,分别位于第一鳍片侧板32和第二鳍片侧板33的侧面上,并且与散热鳍板31交接,所述鳍片槽321位置与固定板21的避让缺口221位置对应,本实施例中,所述鳍片槽321为多边形形状,该形状可根据鳍片凸板323的形状而设定。所述散热鳍板31位于鳍片槽321位置上设有鳍片卡勾322,鳍片卡勾322水平凸于散热鳍板31。所述鳍片槽321的顶端设有鳍片凸板323,鳍片凸板323的形状大致与卡槽121或鳍片槽321或卡合槽41相同,但其大小比卡槽121或鳍片槽321或卡合槽41小,从而鳍片凸板323能嵌合于卡槽121或鳍片槽321或卡合槽41内,本实施例中,所述鳍片凸板323为多边形形状。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鳍片凸板323靠近散热鳍板31的位置上设内凹面324,所述内凹面324位于鳍片槽321内且在鳍片卡勾322的上方,所述内凹面324形状与反扣片1的侧板卡勾122和散热鳍片3的鳍片卡勾322匹配,在相邻散热鳍片3堆叠扣合过程中,下一级的散热鳍片3的鳍片凸板323穿入上一级的散热鳍片3的鳍片槽321内,上一级的散热鳍片3的鳍片卡勾322抵止于下一级的散热鳍片3的鳍片凸板323的内凹面324下方,从而实现多片散热鳍片3组装;在外则散热鳍片3通过封片组件封板/固定过程中,外则散热鳍片3的鳍片凸板323穿入卡合槽41,侧板卡勾122抵止于外侧散热鳍片3的鳍片凸板323的内凹面324下方,实现能将散热鳍片组件的外侧散热鳍片3封板。
在模具内中,所述反扣片1的外表面距离长度L1与固定片2的内表面距离长度L2相同,固定片2能刚好将反扣片1扣合,扣合后的固定片2和反扣片1形成框体4,此时第一反扣侧板12和第二反扣侧板13的卡槽121与第一固定侧板22和第二固定侧板23的避让缺口221对准,形成卡合槽41,所述卡合槽41外形大于鳍片凸板323外形,可以使鳍片凸板323嵌合在卡合槽41内。
所述框体4的固定片2的外表面距离长度L2与散热鳍片3的外表面距离长度L4相同,可使用外侧散热鳍片3的内凹面324扣压在框体4的侧板卡勾122上,此时外侧散热鳍片3的内凹面324与框体4的侧板卡勾122形成连接,使框体4扣合于外侧散热鳍片3形成组件。此时鳍片凸板323会嵌合在的卡合槽41内。
所述散热鳍片3由若干块散热鳍片3从上至下依次堆叠扣合连接组成,安装时,会将下一级散热鳍片3的内凹面324扣合到上一级散热片的鳍片卡勾322上,使上一级散热鳍片3与下一级散热鳍片3形成连接。
如图1所示,在旧款的散热鳍片组中,外侧散热鳍片3的鳍片凸板323需要使用外力进行压扣到对应槽内才可以进行固定,导致散热鳍片3可能造成磨损、固定不稳、减少了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增加了散热鳍片组中反扣片1和固定片2。所述固定片2能刚好将反扣片1扣合,扣合后的固定片2和反扣片1形成框体4,此时第一反扣侧板12和第二反扣侧板13的卡槽121与第一固定侧板22和第二固定侧板23的避让缺口221对准,形成卡合槽41,然后将外侧散热鳍片3的内凹面324扣压在框体4的侧板卡勾122上,此时外侧散热鳍片3的内凹面324与框体4的侧板卡勾122形成连接,使框体4扣合于外侧散热鳍片3形成组件。此时鳍片凸板323会嵌合在的卡合槽41内。该方案能直接在磨具内实现制作,不需要使用外力进行压扣,减少了加工时的步骤,减少对外侧散热鳍片3的磨损,增强了散热鳍片3组的固定,提高了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包括一个封片组件和散热鳍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片组件包括反扣片和固定片,所述反扣片倒扣于固定片上并与其围合出一框体,所述框体的前后两侧面设有卡合槽,卡合槽内设有侧板卡勾,所述散热鳍片组件具有一外侧散热鳍片,外侧散热鳍片的前后两侧面设有鳍片凸板,在鳍片凸板卡入卡合槽后与侧板卡勾配合将外侧散热鳍片锁紧在封片组件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扣片包括反扣板、第一反扣侧板和第二反扣侧板,所述反扣板对立两侧垂直延伸出形成第一反扣侧板和第二反扣侧板,所述的第一反扣侧板和第二反扣侧板上分别至少设有一个卡槽,所述侧板卡勾位于卡槽内且远离反扣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片包括固定板、第一固定侧板和第二固定侧板,所述固定板对立两侧垂直延伸出第一固定侧板和第二固定侧板,所述第一固定侧板和第二固定侧板上分别设有避让缺口,在所述反扣片倒扣于固定片上时,所述卡槽与避让缺口重叠围合成卡合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左右两侧面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框体内形成贯通进风口和出风口且与散热鳍片组件一致的散热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组由若干块散热鳍片从上至下依次堆叠扣合连接组成,所述外侧散热鳍片位于所述散热鳍片组的顶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包括散热鳍板和设于散热鳍板两侧的第一鳍片侧板和第二鳍片侧板,且第一鳍片侧板和第二鳍片侧板朝堆叠方向凸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第一鳍片侧板和第二鳍片侧板远离散热鳍板方向延伸有鳍片凸板,所述鳍片凸板与散热鳍板之间设有鳍片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凸板靠近散热鳍板的位置上设内凹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板位于鳍片槽位置上设有鳍片卡勾。
CN202321863786.0U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 Active CN2205453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3786.0U CN220545356U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3786.0U CN220545356U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5356U true CN220545356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71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63786.0U Active CN220545356U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53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545356U (zh) 一种在模内实现反扣片扣合的散热鳍片组
CN210112496U (zh) 一种散热器
CN109883236A (zh) 冲压结合散热鳍片的高效型散热器
CN201576686U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接线盒
CN216751494U (zh) 一种水冷式直线电机动子
CN211782981U (zh) 散热器
CN216793913U (zh) 电池模组
CN210788924U (zh) 散热器反扣片自动扣压装置
CN212381611U (zh) 一种便于组装同时兼容性好的散热结构
TW202229805A (zh) 成串的散熱鰭片組與熱導管的緊配鉚合結構及鉚合方法
CN219945484U (zh) 一种机床散热壳及机床散热器
CN212512657U (zh) 板材冲压成型散热模组结构
WO2008147018A1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for memory modules capable of increasing cooling air current velocity
CN217587680U (zh) 一种光模块外壳结构
CN107425154A (zh) 电池模块
CN213090535U (zh) 一种压铸型一体式散热器
CN220935466U (zh) 一种散热鳍片组及其治具
CN115087299A (zh) 一种适用于5g通信散热器的散热片及其安装工艺
CN216301792U (zh) 一种易散热的环保型塑胶外壳
CN218042238U (zh) 一种fin片及使用该fin片的散热器
CN212934738U (zh) 一种电池模组箱连接装置
CN217642989U (zh) 一种电机机壳
CN212629046U (zh) 一种便于冲压组装的散热鳍片组
CN218274834U (zh) 一种连接处加强防水功能的锂离子电池
CN217114647U (zh) 电池箱体、电池插箱及储能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