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5246U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5246U
CN220545246U CN202322037336.2U CN202322037336U CN220545246U CN 220545246 U CN220545246 U CN 220545246U CN 202322037336 U CN202322037336 U CN 202322037336U CN 220545246 U CN220545246 U CN 2205452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panel
linkage
clamping
support
linkag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3733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3733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52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52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52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触控模组。其中,壳体具有容置空间及构成容置空间的侧壁;触控模组可活动的设于容置空间内,触控模组与侧壁之间具有目标空间;触控模组包括:用于接收用户的触控操作的触控面板,与触控面板连接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活动连接的第二支撑件,位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的联动件,联动件至少部分位于目标空间内;其中,容置空间包括目标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逐渐趋于极致轻薄化,而电子设备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不足,其中,触摸板是电子设备中的关键活动件,其活动空间对整个电子设备内部电池、主板等的布置、整机厚度及用户体验感均具有较大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触控模组。其中,壳体具有容置空间及构成容置空间的侧壁;触控模组设于容置空间内,触控模组与侧壁之间具有目标空间;触控模组包括:用于接收用户的触控操作的触控面板,与触控面板连接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活动连接的第二支撑件,位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联动件至少部分位于目标空间内;其中,容置空间包括目标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联动件至少部分位于目标空间内的设置,相当于将联动件尽可能移动至壳体的侧壁处,如此,一方面可提升目标空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用于给电子设备的电池或电路板提供出更多的布置空间,进而提升整个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联动件在触控面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部分位于触控面板的外部。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联动件具有第一联动架和第二联动架,第一联动架的两端向同一方向弯折形成第二联动架,第一联动架与第一支撑件连接,第二联动架与第二支撑件连接,联动件使第一支撑件带动触控面板相对于第二支撑件沿按压方向整面同步做升降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联动架与第二联动架均为杆状,第二联动架与第一联动架满足垂直条件,第二联动架至少部分位于目标空间内。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包括一体化金属成型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卡接部,第一支撑板与触控面板固定连接,联动件的第一联动架与第一卡接部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第一卡接部设置于第一支撑板的至少一边缘,且第一卡接部弯折设置以形成卡接槽,第一联动架可旋转的设于卡接槽内。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卡接部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卡接板、第二卡接板和第三卡接板以形成卡接槽,卡接槽的开口朝向触控面板,触控面板至少覆盖第一卡接部的卡接槽。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撑件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件包括一体化金属成型的第二支撑板和连接部,连接部的至少部分沿平行触控面板方向延伸,并超过触控面板的至少一侧边,连接部至少部分位于目标空间内。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部的两端具有对称设置的第二卡接部,联动件的第二联动架位与第二卡接部连接,第二卡接部位于目标空间内,第二卡接部为卡孔或卡槽。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第二支撑件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件相匹配的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用于限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在垂直于触控面板方向上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与触控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壳体内的触控模组的爆炸图之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中触控模组的爆炸图之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中壳体与触控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中触控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中第一支撑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中联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触控模组;11-第一支撑件;111-第一支撑板;112-第一卡接部;1121-第一卡接板;1122-第二卡接板;1123-第三卡接板;12-第二支撑件;121-第二支撑板;122-连接部;1221-第二卡接部;13-触控面板;14-联动件;141-第一联动架;142-第二联动架;15-印制电路板;D-目标空间;2-壳体;21-底壁;22-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下”、“左”以及“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笔记本电脑或其他电子产品。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显示端和系统端,显示端与系统端转动连接,其中,显示端包括显示屏,将系统端输出的视频信号转化为图像。系统端包括键盘和触控板组件,触控板组件的设置主要为了提高电子设备的便携性,替代鼠标对电子设备进行控制,或者,该触控板组件与鼠标协同工作,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的便携性。
触控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上的操控配件,作为一种鼠标的替代物,其利用感应用户手指的移动来控制指针的动作。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1包括用于接收用户的触控操作的触控面板13,该触控面板13能够感应用户的触摸轨迹及按压动作轨迹,触控面板13的下方设有印制电路板并与触控面板13通信连接。另外,印制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响应用户按压动作的按压触发件,当触控面板13做升降运动时触控面板13能够触发按压触发件。
由于触控模组1的活动空间对整个电子设备内部电池、主板等的布置、整机厚度及用户体验感具有较大影响。为此,需要合理利用电子设备内部空间。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参照图1、图4和图5,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2和触控模组1。其中,壳体2具有容置空间及构成容置空间的底壁21和侧壁22,这里,为了便于显示壳体2内的触控模组1仅在图1、图4和图5中示例出了部分壳体2和其一个侧壁22。触控模组1设于容置空间内,触控模组1与壳体2的其中一个侧壁22之间具有目标空间D;触控模组1包括:用于接收用户的触控操作的触控面板13,与触控面板13连接的第一支撑件11,位于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之间的并联动件14,联动件14至少部分位于目标空间D内;其中,容置空间包括目标空间D。
具体地,触控模组1设于壳体2的容置空间内,例如,用于按压触控模组1时,触控模组1可沿按压方向上在壳体2内运动。这其中,壳体2的容置空间可以是由壳体2其中任一表面上的边沿延伸凸出形成,又或壳体2具有一侧设有开口的容置腔体,该容置腔体用于容置触控模组2,壳体2的容置容间的形成这里不作具体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壳体2可以包括底壁21和形成于底壁四周边沿处的侧壁,这里,为了便于显示壳体2内的触控模组1仅在图1、图4和图5中示例出了壳体2的部分底壁21和其一个侧壁22。其中壳体2的底壁21和四周边沿处的侧壁22用于围成容置空间,底壁21四周边沿处的侧壁22为构成容置空间的侧壁22。示例的图1、图4图5中目标空间D大致为图中触控面板13靠近联动件14一侧的边沿至图中壳体2的侧壁22之间的区域,且从图1、图4和图5中可以明显看出,联动件14的至少部分位于目标空间D内。需要说明的是,壳体2的容置空间的大小并不仅是只能容置下触控模组1,诸如,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时,该容置空间内还具有能容置至少部分电池、印制电路板等相关电子部件的空间,以及触控模组1与侧壁22之间还具有目标空间D,可以理解的,该目标空间D属于容置空间的一部分,即容置空间包括目标空间D。而该目标空间D往往处于完全闲置或利用率低的状态,因此,如何提高此目标空间D的利用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其中,触控模组1包括用于接收用户的触控操作的触控面板13,与触控面板13连接的第一支撑件11,与第一支撑件11活动连接的第二支撑件12,位于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之间并与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连接的联动件14,联动件14至少部分位于目标空间D内。其中,与触控面板13连接的第一支撑件11可设置在触控面板13的正下方,这里,第一支撑件11的具体结构形式及形状不作限定,优选的,第一支撑件11的大小与触控面板13的大小一致,且第一支撑件11呈板状件,以在起到对触控面板13支撑作用的同时,尽可能使第一支撑件11占用电子设备厚度方向上及平行与触控面板13所在平面上较小的空间。第二支撑件12可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1的正下方,且通过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之间的联动件14彼此活动连接。例如,当触控面板13被下压时,触控面板13带动第一支撑件11一起靠近第二支撑件12运动,而位于第二支撑件12与第一支撑件11之间的联动件14会在触控面板13的推动下也向第二支撑件12运动,用于触发触控模组1的按压触发件。
而相关技术中联动件14通常在触控模组触控面板13的正下方,也即联动件14未伸入至目标空间D内,使得目标空间D闲置,而本申请中的联动件14至少部分位于目标空间D内的设置相当于将联动件14尽可能移动至壳体的侧壁处,如此,一方面可提升目标空间D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用于给电子设备的电池或电路板提供出更多的布置空间,进而提升整个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联动件14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触控模组1的平衡杆,用于接收用户触控操作的触控面板13受到用户触摸或按压时,能将触摸动作和按压动作转换为电信号,且触控模组1具有按压触发件。具体地,例如,当触控面板13被下压时,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之间的联动件14用于将触控模组1承受的触摸力和发生的触摸变形传递给按压触发件,且使触控面板13的不同按压部位受力均匀,按压触发件被触发后,触控模组1中的电路板会将按压动作转换为电信号,以使电子设备进行相应操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触控模组1还包括与触控面板13粘接的印制电路板15,印制电路板15设置在触控面板13和第一支撑件11之间,具体地,印制电路板15的沿垂直于触控面板13方向上相对的两面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触控面板13与第一表面连接,第一支撑件11与第二表面连接。其中,印制电路板15朝向第一支撑件1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电子元件,第一支撑件11上形成有避让缺口,多个电子元件位于避让缺口内。当触控面板13做下降运动时,联动件14使第一支撑件11带动触控面板13同步下降运动,并触发按压触发件,而触控模组1中还包括有弹性件,该弹性件用于在触控板受按压方向的按压力作用时,随着印制电路板15相对第二支撑件12转动,并在按压力撤销后带动印制电路板15和触控面板13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和图5,联动件14在触控面板13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部分位于触控面板13的外部。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将联动件14在触控面板13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触控面板13的内部而言,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当于把现有的联动件14反向外置,例如,参照图1和图5,联动件14的自由端伸出于触控面板13外部,并伸入目标空间D内,可减小联动件14占用电子设备沿垂直于触控面板13方向上的空间。例如,当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时,垂直于触控面板13的方向也即笔记板电脑的厚度方向,联动件14设置在触控面板13正下方时,联动件14必然会占用笔记本电脑厚度方向上空间。而联动件14在触控面板13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部分位于触控面板13的外部,相当于将位于触控面板13下方的联动件14移到了目标空间D内,也即相当于朝向更靠近用户侧的一侧移动,可使联动件14从触控面板13的下方空间移出至空置的目标空间D内,从而提升了壳体2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示例的,参照图4和图10,联动件14具有第一联动架141和第二联动架142,第一联动架141的两端向同一方向弯折形成第二联动架142,第一联动架141与第一支撑件11连接,第二联动架142与第二支撑件12连接,联动件14使第一支撑件11带动触控面板13相对于第二支撑件12沿按压方向整面同步做升降运动。
这其中,第一联动架141可以是呈直线型的杆状件,又或是板状件,具体不作限定,第二联动架142与第一联动架141可以是一体成型制作而成,也可以是第二联动架142焊接或通过紧固件与第一联动架141连接。优选的,第二联动架142和第一联动架141采用一体成型设置。其中,第一联动架141的两端向同一方向弯折时,其弯折角度不作限定,例如,弯折角度可以是90度,即第二联动架14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联动架141的延伸方向垂直,或者弯折角度可以为锐角。另外,第一联动架141与第一支撑件11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联动架142与第二支撑件12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其可以是铰接、抵接、卡接等等,又或者是第一联动架141与第一支撑件11铰接连接,第二联动架142与第二支撑件12抵接或卡接,具体以联动件14能够实现第一支撑件11带动触控面板13相对于第二支撑件12沿按压方向整面同步升降运动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联动架141和第二联动架142的具体材质不作限定,诸如,第一联动架141和第二联动架142可以是金属、硬质塑料、陶瓷的任意其中一种或组合。
继续地,参照图6~图9,第一支撑件11包括一体化金属成型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11和第一卡接部112,第一支撑板111与触控面板13固定连接,联动件14的第一联动架141与第一卡接部112连接。其中,金属材质的第一支撑件11一方面使得支撑可靠性强,另一方面由于触控模组1中具有产热的电子器件金属材质可有助于快速带走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第一支撑板111与触控面板13之间优选的采用操作简单易行的粘接的固定方式。另外,第一联动架141与第一卡接部11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接、铰接等,优选的,第一联动架141与第一卡接部112卡接连接,可便于拆卸维修。
进一步地,参照图7~图9,多个第一卡接部112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11的至少一边缘,且第一卡接部112弯折设置以形成卡接槽,第一联动架141可旋转的设于卡接槽内。这里,第一卡接部112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11的边缘而非第一支撑板111的中部区域,以便于在垂直于支撑板所在平面方向上布设其它相关部件,例如,若第一卡接部112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11的中部时,会与第二支撑件12发生硬干涉。另外,第一联动架141旋转在卡接槽内设计,相较于在第一卡接部112上设置铰接组件而言,结构简单,且便于拆卸维修。这其中,卡接槽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卡接槽的截面形状可以呈U形、弧形等等,第一联动架141与卡接槽可旋转的设于卡接槽内时,以第一联动架141能够在卡接槽内活动,但不能从卡槽内脱出为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和图9,第一卡接部11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卡接板1121、第二卡接板1122和第三卡接板1123,依次连接的第一卡接板1121、第二卡接板1122和第三卡接板1123形成卡接槽,卡接槽的开口朝向触控面板13,触控面板13至少覆盖第一卡接部112的卡接槽。这里,触控面板13至少覆盖第一卡接部112的卡接槽的设计,可使得第一联动架141的至少部分位于触控面板13按压部分的下方,以避免导致在按压触控面板13时,与触控面板13固连接第一支撑件11无法及时在按压力的作用下带动联动件14转动,进而无法触发对按压动作的响应。
参照图5、图8和图9,第二支撑件12与壳体2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件12包括一体化金属成型的第二支撑板121和连接部122,连接部122的至少部分沿平行触控面板13方向延伸,并超过触控面板13的至少一侧边,连接部122至少部分位于目标空间D内。这里,第二支撑件12可固定在壳体2的底壁21上,位于第一支撑件11的正下方,使得第二支撑件12需具有对第一支撑件11及第一支撑件11上方的触控面板13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如此,第二支撑件12采用一体化金属成型的第二支撑板121和连接部122的设置,一方面可增加第二支撑件12的刚性,另一方面一体化成型的设计整体性好,可靠性强。另外,连接部122的至少部分超过触控面板13的至少一侧边且位于目标空间D内,可提升目标空间D的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连接部122的两端具有对称设置的第二卡接部1221,联动件14的第二联动架142位与第二卡接部1221连接,第二卡接部1221位于目标空间D内,第二卡接部1221为卡孔或卡槽。其中,第二卡接部1221设置在目标空间D内,可充分利用壳体2内部的空间,以解决壳体2内部空间利用不足的问题。这里,卡孔或卡槽的孔径或槽宽与第二联动架142的自由端的截面尺寸相适配,用于使第二联动架142远离第一联动架141的一端,即第二联动架142的自由端配合伸入卡孔或卡槽内。如此,当触控面板13被按压时,联动件14使得第一支撑件11带动触控面板13相对于第二支撑件12沿按压方向整面同步做升降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第一支撑件1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图中未示出),第二支撑件12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件相匹配的第二限位件(图中未示出),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用于限制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在垂直于触控面板13方向上的位置。如此,按压触控面板13时,使其能沿按压方向上在合理的范围内运动。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置空间及构成所述容置空间的侧壁;
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侧壁之间具有目标空间;
所述触控模组包括:用于接收用户的触控操作的触控面板,与所述触控面板连接的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活动连接的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联动件,所述联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目标空间内;
其中,所述容置空间包括所述目标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件在所述触控面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部分位于所述触控面板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件具有第一联动架和第二联动架,所述第一联动架的两端向同一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联动架,所述第一联动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联动件使所述第一支撑件带动所述触控面板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件沿按压方向整面同步做升降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架与所述第二联动架均为杆状,所述第二联动架与所述第一联动架满足垂直条件,所述第二联动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目标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一体化金属成型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触控面板固定连接,所述联动件的第一联动架与所述第一卡接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至少一边缘,且所述第一卡接部弯折设置以形成卡接槽,所述第一联动架可旋转的设于所述卡接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卡接板、第二卡接板和第三卡接板以形成所述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的开口朝向所述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至少覆盖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卡接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一体化金属成型的第二支撑板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至少部分沿平行所述触控面板方向延伸,并超过所述触控面板的至少一侧边,所述连接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目标空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具有对称设置的第二卡接部,所述联动件的第二联动架位与所述第二卡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卡接部位于所述目标空间内,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卡孔或卡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相匹配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在垂直于所述触控面板方向上的位置。
CN202322037336.2U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5452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7336.2U CN220545246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7336.2U CN220545246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5246U true CN220545246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5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37336.2U Active CN220545246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52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91122B2 (ja) 電子機器
US6995975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omprising keyboard-mounted housing
US8564938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0379634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base member
US817484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O2014065010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9658827B (zh) 电子设备
CN220545246U (zh) 一种电子设备
US20090168384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JP4841124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701698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US20040200701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push buttons on the housing
US9158385B2 (en) Input receiv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6118567U (zh) 触控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US11556189B1 (en) Touchpad module and computing device using same
US11449156B1 (en) Touchpad device
JP2016143176A (ja) キーボード装置及びキーボード用パネル
TWM628957U (zh) 電子裝置
US2012024316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JP3719432B2 (ja) 電子機器
JP3758043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7303477B1 (ja) 電子機器
CN213340162U (zh) 按键组件及电子装置
US11726584B1 (en) Touchpad module and computing device using same
CN219716090U (zh) 一种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