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4279U -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4279U
CN220544279U CN202322208622.0U CN202322208622U CN220544279U CN 220544279 U CN220544279 U CN 220544279U CN 202322208622 U CN202322208622 U CN 202322208622U CN 220544279 U CN220544279 U CN 220544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inner housing
housing
terminal
p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0862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芹
周春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Tyco Electronics Suzhou Ltd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Tyco Electronics Suzho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Tyco Electronics Suzhou Ltd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0862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4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4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4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包括:外壳体,具有横向、纵向和高度方向;多个端子,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中;和内壳体,被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中。所述内壳体被所述多个端子悬浮地支撑在所述外壳体中,使得所述内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在所述横向、纵向和高度方向上浮动;所述端子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内壳体中,以与插入所述内壳体中的对配连接器的对配端子电接触。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器能够在其横向、纵向和高度方向上浮动,从而能够应用于振动环境中。

Description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和包括该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板到板连接器通常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中的端子。现有的板到板连接器无法实现浮动,仅能够实现直插对配。但是,在一些振动环境中,例如,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会因为振动需要连接器能够产生一定量的浮动,否则会导致对配的两个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瞬断或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外壳体,具有横向、纵向和高度方向;多个端子,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中;和内壳体,被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中。所述内壳体被所述多个端子悬浮地支撑在所述外壳体中,使得所述内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在所述横向、纵向和高度方向上浮动;所述端子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内壳体中,以与插入所述内壳体中的对配连接器的对配端子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外壳体的底壁上形成有底部开口,在所述内壳体的底部壁上形成有底部凸起;所述底部凸起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底部开口中,且在所述底部凸起与所述底部开口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允许所述内壳体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在所述横向和所述纵向上浮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底部凸起与所述底部开口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在所述横向上的尺寸等于第一间距,使得所述内壳体在所述横向上的浮动量等于所述第一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底部凸起与所述底部开口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等于第二间距,使得所述内壳体在所述纵向上的浮动量等于所述第二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外壳体的底壁与所述内壳体的底部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允许所述内壳体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朝下浮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外壳体的底壁与所述内壳体的底部壁之间的间隙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等于第三间距,以允许所述内壳体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朝下的浮动量等于所述第三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两个限位件,分别固定到所述外壳体的在所述纵向上相对的两个端壁上,在所述内壳体的外周壁的顶面上形成有凹槽,所述限位件具有伸入所述凹槽中的限位指,在所述限位指和所述凹槽的底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允许所述外壳体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朝上浮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指和所述凹槽的底面之间的间隙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等于第四间距,以允许所述内壳体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朝上的浮动量等于所述第四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和所述第四间距彼此相同;或者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和所述第四间距中的至少两个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件还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到所述外壳体的端壁中,所述限位指与所述固定部相连并沿所述纵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端子包括:第一端子部,被保持在所述外壳体上;第二端子部,被保持在所述内壳体上;和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间,所述第二端子部具有位于其末端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入所述内壳体中,以与所述对配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部具有位于其末端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从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外露出,用于焊接到第一电路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外壳体包括在其横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在所述一对侧壁的内侧面上分别形成有一排第一保持槽;所述多个端子被布置成两排,两排端子的第一端子部被分别保持到所述外壳体的两排第一保持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内壳体上形成有两排第二保持槽,所述两排端子的第二端子部被分别保持到所述内壳体的两排第二保持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内壳体包括内周壁和环绕所述内周壁的外周壁;所述第二保持槽形成在所述内壳体的外周壁、内周壁和底部壁的外侧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前述连接器;和对配连接器,对配到所述连接器的内壳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内壳体的内腔的开口的内侧形成有倒角,以引导所述对配连接器插入所述内壳体的内腔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对配连接器包括:对配壳体,用于与所述连接器的内壳体对配;和对配端子,设置在所述对配壳体中,用于与所述连接器的端子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端子包括位于其一端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入所述内壳体中;所述对配端子包括位于其一端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插入所述内壳体中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端子具有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从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外露出,用于焊接到第一电路板上;所述对配端子具有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从所述对配壳体的顶部外露出,用于焊接到第二电路板上。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连接器能够在其横向、纵向和高度方向上浮动,从而能够应用于振动环境中。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横向剖视分解图;
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横向剖视立体图;
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横向剖视平面图;
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纵向剖视立体图;
图7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纵向剖视平面图;
图8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对配示意图;
图10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外壳体,具有横向、纵向和高度方向;多个端子,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中;和内壳体,被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中。所述内壳体被所述多个端子悬浮地支撑在所述外壳体中,使得所述内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在所述横向、纵向和高度方向上浮动;所述端子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内壳体中,以与插入所述内壳体中的对配连接器的对配端子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前述连接器;和对配连接器,对配到所述连接器的内壳体中。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0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0的分解示意图;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0的横向剖视分解图;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0的横向剖视立体图;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0的横向剖视平面图;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0的纵向剖视立体图;图7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0的纵向剖视平面图。
如图1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连接器10,该连接器10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和多个端子3。外壳体1具有横向X、纵向Y和高度方向Z。外壳体1包括在其横向X上相对的一对侧壁11,在其纵向Y上相对的一对端壁12,以及在其高度方向Z上相对的底壁13和开口。外壳体1的一对侧壁11、一对端壁12和底壁13围成一个容纳腔101。多个端子3安装在外壳体1中。内壳体2被设置在外壳体1的容纳腔101中。
如图1至图7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内壳体2被多个端子3悬浮地支撑在外壳体1中,使得内壳体2能够相对于外壳体1在横向X、纵向Y和高度方向Z上浮动。
图8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9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对配示意图;图10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横向剖视图。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器10的端子3的一部分伸入内壳体2中,以与插入内壳体2中的对配连接器10’的对配端子3’电接触。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外壳体1的底壁13上形成有底部开口14,在内壳体2的底部壁23上形成有底部凸起24。底部凸起24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底部开口14中,且在底部凸起24与底部开口14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允许内壳体2相对于外壳体1在横向X和纵向Y上浮动。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底部凸起24与底部开口14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在横向X上的尺寸等于第一间距D1,使得内壳体2在横向X上的浮动量等于第一间距D1。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底部凸起24与底部开口14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在纵向Y上的尺寸等于第二间距D2,使得内壳体2在纵向Y上的浮动量等于第二间距D2。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外壳体1的底壁13与内壳体2的底部壁23之间具有间隙,以允许内壳体2相对于外壳体1在高度方向Z上朝下浮动。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外壳体1的底壁13与内壳体2的底部壁23之间的间隙在高度方向Z上的尺寸等于第三间距D3,以允许内壳体2在高度方向Z上朝下的浮动量等于第三间距D3。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器10还包括两个限位件4,两个限位件4分别固定到外壳体1的在纵向Y上相对的两个端壁12上。在内壳体2的外周壁21的顶面上形成有凹槽21b,限位件4具有伸入凹槽21b中的限位指4b。在限位指4b和凹槽21b的底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允许外壳体1在高度方向Z上朝上浮动。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限位件4的限位指4b和凹槽21b的底面之间的间隙在高度方向Z上的尺寸等于第四间距D4,以允许内壳体2在高度方向Z上朝上的浮动量等于第四间距D4。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述第一间距D1、第二间距D2、第三间距D3和第四间距D4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间距D1、第二间距D2、第三间距D3和第四间距D4可以彼此相同,或者第一间距D1、第二间距D2、第三间距D3和第四间距D4中的至少两个不同。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限位件4还具有固定部4a,限位件4的固定部4a被固定到外壳体1的端壁12中,限位指4b与固定部4a相连并沿纵向Y延伸。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端子3包括:第一端子部31、第二端子部32和连接部33。第一端子部31被保持在外壳体1上。第二端子部32被保持在内壳体2上。连接部33连接在第一端子部31和第二端子部32之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33呈U形。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端子部32具有位于其末端的第一接触部32b,第一接触部32b伸入内壳体2中,以与对配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b’电接触。第一端子部31具有位于其末端的第一焊接部31a,第一焊接部31a从外壳体1的底部外露出,用于焊接到第一电路板(未图示)上。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外壳体1包括在其横向X上相对的一对侧壁11,在一对侧壁11的内侧面上分别形成有一排第一保持槽111。多个端子3被布置成两排,两排端子3的第一端子部31被分别保持到外壳体1的两排第一保持槽111中。这样,可以防止相邻的两个端子3的第一端子部31彼此接触,从而能够防止相邻的两个端子3出现短路。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内壳体2上形成有两排第二保持槽211,两排端子3的第二端子部32被分别保持到内壳体2的两排第二保持槽211中。这样,可以防止相邻的两个端子3的第二端子部32彼此接触,从而能够防止相邻的两个端子3出现短路。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内壳体2包括内周壁22和环绕内周壁22的外周壁21。第二保持槽211形成在内壳体2的外周壁21、内周壁22和底部壁23的外侧面上。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10和对配连接器10’。对配连接器10’被对配到连接器10的内壳体2中。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内壳体2的内腔201的开口的内侧形成有倒角21a,以引导对配连接器10’插入内壳体2的内腔201中。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对配连接器10’包括:对配壳体1’和对配端子3’。对配壳体1’用于与连接器10的内壳体2对配。对配端子3’设置在对配壳体1’中,用于与连接器10的端子3电接触。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端子3包括位于其一端的第一接触部32b,第一接触部32b伸入内壳体2中。对配端子3’包括位于其一端的第二接触部3b’,第二接触部3b’插入内壳体2中并与第一接触部32b电接触。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端子3具有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一焊接部31a,第一焊接部31a从外壳体1的底部外露出,用于焊接到第一电路板(未图示)上。对配端子3’具有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二焊接部3a’,第二焊接部3a’从对配壳体1’的顶部外露出,用于焊接到第二电路板(未图示)上。这样,可以通过连接器和对配连接器实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这些变化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1),具有横向(X)、纵向(Y)和高度方向(Z);
多个端子(3),安装在所述外壳体(1)中;和
内壳体(2),被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中,
所述内壳体(2)被所述多个端子(3)悬浮地支撑在所述外壳体(1)中,使得所述内壳体(2)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体(1)在所述横向(X)、纵向(Y)和高度方向(Z)上浮动,
所述端子(3)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内壳体(2)中,以与插入所述内壳体(2)中的对配连接器(10’)的对配端子(3’)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体(1)的底壁(13)上形成有底部开口(14),在所述内壳体(2)的底部壁(23)上形成有底部凸起(24);
所述底部凸起(24)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底部开口(14)中,且在所述底部凸起(24)与所述底部开口(14)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允许所述内壳体(2)相对于所述外壳体(1)在所述横向(X)和所述纵向(Y)上浮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凸起(24)与所述底部开口(14)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在所述横向(X)上的尺寸等于第一间距(D1),使得所述内壳体(2)在所述横向(X)上的浮动量等于所述第一间距(D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凸起(24)与所述底部开口(14)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在所述纵向(Y)上的尺寸等于第二间距(D2),使得所述内壳体(2)在所述纵向(Y)上的浮动量等于所述第二间距(D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体(1)的底壁(13)与所述内壳体(2)的底部壁(23)之间具有间隙,以允许所述内壳体(2)相对于所述外壳体(1)在所述高度方向(Z)上朝下浮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体(1)的底壁(13)与所述内壳体(2)的底部壁(23)之间的间隙在所述高度方向(Z)上的尺寸等于第三间距(D3),以允许所述内壳体(2)在所述高度方向(Z)上朝下的浮动量等于所述第三间距(D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个限位件(4),分别固定到所述外壳体(1)的在所述纵向(Y)上相对的两个端壁(12)上,
在所述内壳体(2)的外周壁(21)的顶面上形成有凹槽(21b),所述限位件(4)具有伸入所述凹槽(21b)中的限位指(4b),
在所述限位指(4b)和所述凹槽(21b)的底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允许所述外壳体(1)在所述高度方向(Z)上朝上浮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指(4b)和所述凹槽(21b)的底面之间的间隙在所述高度方向(Z)上的尺寸等于第四间距(D4),以允许所述内壳体(2)在所述高度方向(Z)上朝上的浮动量等于所述第四间距(D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距(D1)、所述第二间距(D2)、所述第三间距(D3)和所述第四间距(D4)彼此相同;或者
所述第一间距(D1)、所述第二间距(D2)、所述第三间距(D3)和所述第四间距(D4)中的至少两个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4)还具有固定部(4a),所述固定部(4a)被固定到所述外壳体(1)的端壁(12)中,所述限位指(4b)与所述固定部(4a)相连并沿所述纵向(Y)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3)包括:
第一端子部(31),被保持在所述外壳体(1)上;
第二端子部(32),被保持在所述内壳体(2)上;和
连接部(33),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部(31)和所述第二端子部(32)之间,
所述第二端子部(32)具有位于其末端的第一接触部(32b),所述第一接触部(32b)伸入所述内壳体(2)中,以与所述对配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b’)电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部(31)具有位于其末端的第一焊接部(31a),所述第一焊接部(31a)从所述外壳体(1)的底部外露出,用于焊接到第一电路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体(1)包括在其横向(X)上相对的一对侧壁(11),在所述一对侧壁(11)的内侧面上分别形成有一排第一保持槽(111);
所述多个端子(3)被布置成两排,两排端子(3)的第一端子部(31)被分别保持到所述外壳体(1)的两排第一保持槽(111)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壳体(2)上形成有两排第二保持槽(211),所述两排端子(3)的第二端子部(32)被分别保持到所述内壳体(2)的两排第二保持槽(211)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体(2)包括内周壁(22)和环绕所述内周壁(22)的外周壁(21);
所述第二保持槽(211)形成在所述内壳体(2)的外周壁(21)、内周壁(22)和底部壁(23)的外侧面上。
16.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10);和
对配连接器(10’),对配到所述连接器(10)的内壳体(2)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壳体(2)的内腔(201)的开口的内侧形成有倒角(21a),以引导所述对配连接器(10’)插入所述内壳体(2)的内腔(201)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配连接器(10’)包括:
对配壳体(1’),用于与所述连接器(10)的内壳体(2)对配;和
对配端子(3’),设置在所述对配壳体(1’)中,用于与所述连接器(10)的端子(3)电接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3)包括位于其一端的第一接触部(32b),所述第一接触部(32b)伸入所述内壳体(2)中;
所述对配端子(3’)包括位于其一端的第二接触部(3b’),所述第二接触部(3b’)插入所述内壳体(2)中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32b)电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3)具有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一焊接部(31a),所述第一焊接部(31a)从所述外壳体(1)的底部外露出,用于焊接到第一电路板上;
所述对配端子(3’)具有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二焊接部(3a’),所述第二焊接部(3a’)从所述对配壳体(1’)的顶部外露出,用于焊接到第二电路板上。
CN202322208622.0U 2023-08-16 2023-08-16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20544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8622.0U CN220544279U (zh) 2023-08-16 2023-08-16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8622.0U CN220544279U (zh) 2023-08-16 2023-08-16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4279U true CN220544279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0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08622.0U Active CN220544279U (zh) 2023-08-16 2023-08-16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42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50978B2 (en) Connector with prevention of lopsidedness in a movable region of a movable housing with respect to a fixed housing
EP0693804B1 (en)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US945031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10581186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9252517B2 (en) Connector
KR20040071603A (ko) 전기 커넥터
JP2014170726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電気コネクタ
KR102157636B1 (ko) 커넥터
CN107425324B (zh) 连接器
JP3620833B2 (ja) モジュールコネクタ
JP3898643B2 (ja) 小型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2013045739A (ja) コネクタ
CN220544279U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US20230246366A1 (en) Circuit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764312B2 (en) Connector for coupling panels and method of coupling panels using the connector
JP3961937B2 (ja) 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6012625A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1101186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2535074B1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시스템
CN211789699U (zh) 连接器
KR101338219B1 (ko) 리셉터클 커넥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커넥터 어셈블리
CN211789672U (zh) 连接器
CN211829271U (zh) 连接器
CN214428877U (zh) 连接器
JP7287803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