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0375U - 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0375U
CN220540375U CN202223605490.7U CN202223605490U CN220540375U CN 220540375 U CN220540375 U CN 220540375U CN 202223605490 U CN202223605490 U CN 202223605490U CN 220540375 U CN220540375 U CN 2205403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valve core
sealing ring
inlet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549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世柱
翁江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Yisheng Sanitary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Yisheng Sanitary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Yisheng Sanitary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Yisheng Sanitary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549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03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03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03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包括阀芯,所述阀芯包括调温启闭组件、静、动片,所述静片设有第一、第二进口及混水出口,所述阀芯外壁设有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与第一进口连通的第一进水道及与第二进口连通的第二进水道,所述阀芯后端端面设有与混水出口相连的连接水口,所述连接水口设有水口螺纹;还包括龙头体,所述龙头体包括一端设有置入口,另一端设有后挡板的主壳体,所述后挡板中心设有对接口,所述阀芯从置入口置入通过穿过对接口后旋于水口螺纹上的中转接头固定,所述主壳体外壁设有与第一进水道对应连通的第一进管,与第二进水道对应连通的第二进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减少龙头体生产成本并简化工艺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龙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
背景技术
目前的冷热水阀芯在装配时需要通过压盖将阀芯压于阀芯安装位上,而后使阀芯后端的冷水口、热水口及混合水口均与阀芯安装位上的水道对应,这就导致在龙头体的加工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工序来加工出水道,也直接限制了水道打孔时的走向,在必要时还需要通过填充堵头来封堵打孔留下的孔口,容易存在漏水等隐患,也导致龙头体在轴向长度上的尺寸难以压缩;加上目前的龙头体往往是整块金属材料通过裁切下料、钻孔等方式加工而成,又或者通过翻砂的方式进行铸造,材料成本往往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并且存在诸多工艺,导致了采购成本大、加工耗时长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同时减少龙头体生产成本并简化生产工艺的侧进后出式水龙头。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包括阀芯,所述阀芯包括调温启闭组件、静片及动片,所述静片设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及混水出口,所述阀芯外壁设有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与第一进口连通的第一进水道及与第二进口连通的第二进水道,所述阀芯后端端面设有与混水出口相连的连接水口,所述连接水口设有水口螺纹;还包括龙头体,所述龙头体包括一端设有置入口,另一端设有后挡板的主壳体,所述后挡板中心设有对接口,所述阀芯从置入口置入通过穿过对接口后旋于水口螺纹上的中转接头固定,所述主壳体外壁设有与第一进水道对应连通的第一进管,与第二进水道对应连通的第二进管。
上述结构中,主壳体与第一进管、第二进管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第一进水道、第二进水道分别用于连通冷水和热水,因此在于其适配安装的主壳体上的第一进管及第二进管的水流也是从主壳体的径向方向供入,而不是传统统一从阀芯安装位的底部供入,可有效减少主壳体的轴向长度,同时也能避免复杂的打孔工序,可直接采用金属管材裁切焊接等方式来组装龙头体,并构建出进出水道,有效减轻了重量,并简化了生产工艺;尤其是将其设置在花洒龙头等冷热水龙头上时,相比现有铸造等一体成型的工艺来说,在整体外形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减轻了重量,并减少了大量的材料成本,也有效简化了生产工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芯外壁还设有往阀芯后端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及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一进水道位于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之间;所述第二进水道位于第二密封圈与第三密封圈之间;所述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及第三密封圈与主壳体内壁接触密封。
上述结构中,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及第三密封圈用于隔开第一进水道、第二进水道及连接水口,使其在与主壳体适配时能够避免蹿水情况的发生;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及第三密封圈也可安装于主壳体内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芯外圆柱壁上还设有位于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之间并环绕阀芯周向方向开设,槽底与第一进水道连通的第一导水槽;位于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之间并环绕阀芯周向方向开设,槽底与第二进水道连通的第二导水槽;所述第一导水槽、第二导水槽的槽底直径小于阀芯外径。
上述结构中,第一导水槽、第二导水槽均用于产生导水间隙,保证阀芯安装完成后水流能正常通过,而不会因阀芯外壁与主壳体内壁之间间隙过小,第一进水道、第二进水道的周向朝向不能完全与主壳体内壁上的孔洞对正导致水流流动将受到很大的阻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芯后端端面或阀芯后端外壁或阀芯后端端面与阀芯后端外壁交界处设有周向定位部;所述后挡板的对接口处设有从对接口内取材往主壳体内腔方向折弯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周向定位部适配限制阀芯相对于主壳体之间的周向位置。
上述结构中,周向定位部用于确定阀芯相对于主壳体的周向位置,保证调温启闭组件的正确朝向,保证阀芯能准确安装至主壳体内,同时也能有效防止阀芯在主壳体内出现转动;周向定位部可以为沿阀芯周向方向均布或对称开设的槽或凸起;周向定位部为槽,在阀芯安装至主壳体内时与限位件卡合实现周向定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管、第二进管在主壳体周向方向均布180度或呈径向设置,所述第一进管、第二进管末端设有螺纹接口。
上述结构中,使其符合并满足与传统墙面冷热水管道的对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管、第二进管均通过金属圆管切割下料后一端焊接底板构成;所述主壳体与第一进管、第二进管对接处的外壁设有冲压而成的通孔。
上述结构中,通过不锈钢材料裁切下料焊接而成,可大幅减轻重量,下料方便,有利于自动化生产,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材料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壳体开口端设有压盖,所述阀芯的调温启闭组件设有控制手柄。
上述结构中,压盖与主壳体开口端螺纹配合将阀芯压于主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转接头背向阀芯的一端设有接头螺纹。
上述结构中,接头螺纹可用与连接花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转接头背向阀芯的一端设有可相对于中转接头转动且中部空心的控制阀杆,所述控制阀杆往阀芯方向的中转接头内还设有通过控制阀杆带动转动的副动片及与中转接头固定连接的副静片;所述副静片设有与连接水口连通的第一水道,所述副动片包括与控制阀杆中心导通的第二水道及位于副动片外缘位置的出水缺口,所述副动片转动时,第二水道与出水缺口择一与第一水道对正;所述中转接头外壁设有两条彼此间隔设置的回转密封圈,所述回转密封圈之间设有与中转接头内腔连通的副出水口;所述中转接头外设有可相对于中转接头转动,并与回转密封圈适配密封的回转套,所述回转套一端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与控制阀杆固定连接,所述回转套外壁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对应开设于相邻回转密封圈之间。
上述结构中,回转套在转动时通过端盖带动控制阀杆转动,再通过控制阀杆使副动片相对于副静片转动,使第二水道与第一水道对正将连接水口的水流引入控制阀杆内,或使第二水道与第一水道错开并使出水缺口与第一水道对正使水流到达中转接头内壁,并经副出水口到达回转套与中转接头之间并最终通过出水孔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阀杆外伸出端盖的一端设有喷枪螺纹;所述回转套对应于出水孔的外壁焊接有出水臂,所述出水臂末端设有出水嘴。
上述结构中,喷枪螺纹用于连接喷枪,出水臂在外摆后其轴线与第一进管、第二进管垂直时,出水嘴出水;当出水臂内摆后其轴线与第一进管、第二进管平行时,出水嘴停止出水并切换为控制阀杆中心出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壳体与第一进管、第二进管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第一进水道、第二进水道分别用于连通冷水和热水,因此在于其适配安装的主壳体上的第一进管及第二进管的水流也是从主壳体的径向方向供入,而不是传统统一从阀芯安装位的底部供入,可有效减少主壳体的轴向长度,同时也能避免复杂的打孔工序,可直接采用金属管材裁切焊接等方式来组装龙头体,并构建出进出水道,有效减轻了重量,并简化了生产工艺;尤其是将其设置在花洒龙头等冷热水龙头上时,相比现有铸造等一体成型的工艺来说,在整体外形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减轻了重量,并减少了大量的材料成本,也有效简化了生产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爆炸局部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整体立体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局部剖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中转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中转接头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中转接头第一视角全剖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中转接头第二视角全剖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阀芯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阀芯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阀芯第一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阀芯第二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阀芯全剖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静片、动片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10-阀芯;101-第一进水道;102-第二进水道;103-连接水口;1031-水口螺纹;104-第一密封圈;105-第二密封圈;106-第三密封圈;107-第一导水槽;108-第二导水槽;11-调温启闭组件;12-静片;121-第一进口;122-第二进口;123-混水出口;13-动片;14-周向定位部;15-控制手柄;20-龙头体;21-主壳体;211-置入口;212-后挡板;2121-对接口;2122-限位件;213-通孔;22-第一进管;23-第二进管;24-螺纹接口;25-压盖;30-中转接头;301-副出水口;31-接头螺纹;32-控制阀杆;321-喷枪螺纹;33-副动片;331-第二水道;332-出水缺口;34-副静片;341-第一水道;35-回转密封圈;36-回转套;361-端盖;362-出水孔;37-出水臂;371-出水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参考图1至图17,如图1至图4、图12至图17所示的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包括阀芯10,所述阀芯10包括调温启闭组件11、静片12及动片13,所述静片12设有第一进口121、第二进口122及混水出口123,所述阀芯10外壁设有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与第一进口121连通的第一进水道101及与第二进口122连通的第二进水道102,所述阀芯10后端端面设有与混水出口123相连的连接水口103,所述连接水口103设有水口螺纹1031;还包括龙头体20,所述龙头体20包括一端设有置入口211,另一端设有后挡板212的主壳体21,所述后挡板212中心设有对接口2121,所述阀芯10从置入口211置入通过穿过对接口2121后旋于水口螺纹1031上的中转接头30固定,所述主壳体21外壁设有与第一进水道101对应连通的第一进管22,与第二进水道102对应连通的第二进管23。
上述结构中,主壳体21与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第一进水道101、第二进水道102分别用于连通冷水和热水,因此在于其适配安装的主壳体21上的第一进管22及第二进管23的水流也是从主壳体21的径向方向供入,而不是传统统一从阀芯安装位的底部供入,可有效减少主壳体21的轴向长度,同时也能避免复杂的打孔工序,可直接采用金属管材裁切焊接等方式来组装龙头体20,并构建出进出水道,有效减轻了重量,并简化了生产工艺;尤其是将其设置在花洒龙头等冷热水龙头上时,相比现有铸造等一体成型的工艺来说,在整体外形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减轻了重量,并减少了大量的材料成本,也有效简化了生产工艺。
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10外壁还设有往阀芯10后端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密封圈104、第二密封圈105及第三密封圈106;所述第一进水道101位于第一密封圈104与第二密封圈105之间;所述第二进水道102位于第二密封圈105与第三密封圈106之间;所述第一密封圈104、第二密封圈105及第三密封圈106与主壳体21内壁接触密封。
上述结构中,第一密封圈104、第二密封圈105及第三密封圈106用于隔开第一进水道101、第二进水道102及连接水口103,使其在与主壳体21适配时能够避免蹿水情况的发生;第一密封圈104、第二密封圈105及第三密封圈106也可安装于主壳体21内壁。
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10外圆柱壁上还设有位于第一密封圈104、第二密封圈105之间并环绕阀芯10周向方向开设,槽底与第一进水道101连通的第一导水槽107;位于第二密封圈105、第三密封圈106之间并环绕阀芯10周向方向开设,槽底与第二进水道102连通的第二导水槽108;所述第一导水槽107、第二导水槽108的槽底直径小于阀芯10外径。
上述结构中,第一导水槽107、第二导水槽108均用于产生导水间隙,保证阀芯10安装完成后水流能正常通过,而不会因阀芯10外壁与主壳体21内壁之间间隙过小,第一进水道101、第二进水道102的周向朝向不能完全与主壳体21内壁上的孔洞对正导致水流流动将受到很大的阻碍。
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10后端端面或阀芯10后端外壁或阀芯10后端端面与阀芯10后端外壁交界处设有周向定位部14;所述后挡板212的对接口2121处设有从对接口2121内取材往主壳体21内腔方向折弯的限位件2122,所述限位件2122与周向定位部14适配限制阀芯10相对于主壳体21之间的周向位置。
上述结构中,周向定位部14用于确定阀芯10相对于主壳体21的周向位置,保证调温启闭组件11的正确朝向,保证阀芯10能准确安装至主壳体21内,同时也能有效防止阀芯10在主壳体21内出现转动;周向定位部14可以为沿阀芯10周向方向均布或对称开设的槽或凸起;周向定位部14为槽,在阀芯10安装至主壳体21内时与限位件2122卡合实现周向定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在主壳体21周向方向均布180度或呈径向设置,所述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末端设有螺纹接口24。
上述结构中,使其符合并满足与传统墙面冷热水管道的对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均通过金属圆管切割下料后一端焊接底板构成;所述主壳体21与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对接处的外壁设有冲压而成的通孔213。
上述结构中,通过不锈钢材料裁切下料焊接而成,可大幅减轻重量,下料方便,有利于自动化生产,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材料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21开口端设有压盖25,所述阀芯10的调温启闭组件11设有控制手柄15。
上述结构中,压盖25与主壳体21开口端螺纹配合将阀芯10压于主壳体21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转接头30背向阀芯10的一端设有接头螺纹31。
上述结构中,接头螺纹31可用与连接花洒。
实施例2
参考图1至图17,如图1至图17所示的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包括阀芯10,所述阀芯10包括调温启闭组件11、静片12及动片13,所述静片12设有第一进口121、第二进口122及混水出口123,所述阀芯10外壁设有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与第一进口121连通的第一进水道101及与第二进口122连通的第二进水道102,所述阀芯10后端端面设有与混水出口123相连的连接水口103,所述连接水口103设有水口螺纹1031;还包括龙头体20,所述龙头体20包括一端设有置入口211,另一端设有后挡板212的主壳体21,所述后挡板212中心设有对接口2121,所述阀芯10从置入口211置入通过穿过对接口2121后旋于水口螺纹1031上的中转接头30固定,所述主壳体21外壁设有与第一进水道101对应连通的第一进管22,与第二进水道102对应连通的第二进管23。
上述结构中,主壳体21与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第一进水道101、第二进水道102分别用于连通冷水和热水,因此在于其适配安装的主壳体21上的第一进管22及第二进管23的水流也是从主壳体21的径向方向供入,而不是传统统一从阀芯安装位的底部供入,可有效减少主壳体21的轴向长度,同时也能避免复杂的打孔工序,可直接采用金属管材裁切焊接等方式来组装龙头体20,并构建出进出水道,有效减轻了重量,并简化了生产工艺;尤其是将其设置在花洒龙头等冷热水龙头上时,相比现有铸造等一体成型的工艺来说,在整体外形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减轻了重量,并减少了大量的材料成本,也有效简化了生产工艺。
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10外壁还设有往阀芯10后端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密封圈104、第二密封圈105及第三密封圈106;所述第一进水道101位于第一密封圈104与第二密封圈105之间;所述第二进水道102位于第二密封圈105与第三密封圈106之间;所述第一密封圈104、第二密封圈105及第三密封圈106与主壳体21内壁接触密封。
上述结构中,第一密封圈104、第二密封圈105及第三密封圈106用于隔开第一进水道101、第二进水道102及连接水口103,使其在与主壳体21适配时能够避免蹿水情况的发生;第一密封圈104、第二密封圈105及第三密封圈106也可安装于主壳体21内壁。
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10外圆柱壁上还设有位于第一密封圈104、第二密封圈105之间并环绕阀芯10周向方向开设,槽底与第一进水道101连通的第一导水槽107;位于第二密封圈105、第三密封圈106之间并环绕阀芯10周向方向开设,槽底与第二进水道102连通的第二导水槽108;所述第一导水槽107、第二导水槽108的槽底直径小于阀芯10外径。
上述结构中,第一导水槽107、第二导水槽108均用于产生导水间隙,保证阀芯10安装完成后水流能正常通过,而不会因阀芯10外壁与主壳体21内壁之间间隙过小,第一进水道101、第二进水道102的周向朝向不能完全与主壳体21内壁上的孔洞对正导致水流流动将受到很大的阻碍。
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10后端端面或阀芯10后端外壁或阀芯10后端端面与阀芯10后端外壁交界处设有周向定位部14;所述后挡板212的对接口2121处设有从对接口2121内取材往主壳体21内腔方向折弯的限位件2122,所述限位件2122与周向定位部14适配限制阀芯10相对于主壳体21之间的周向位置。
上述结构中,周向定位部14用于确定阀芯10相对于主壳体21的周向位置,保证调温启闭组件11的正确朝向,保证阀芯10能准确安装至主壳体21内,同时也能有效防止阀芯10在主壳体21内出现转动;周向定位部14可以为沿阀芯10周向方向均布或对称开设的槽或凸起;周向定位部14为槽,在阀芯10安装至主壳体21内时与限位件2122卡合实现周向定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在主壳体21周向方向均布180度或呈径向设置,所述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末端设有螺纹接口24。
上述结构中,使其符合并满足与传统墙面冷热水管道的对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均通过金属圆管切割下料后一端焊接底板构成;所述主壳体21与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对接处的外壁设有冲压而成的通孔213。
上述结构中,通过不锈钢材料裁切下料焊接而成,可大幅减轻重量,下料方便,有利于自动化生产,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材料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21开口端设有压盖25,所述阀芯10的调温启闭组件11设有控制手柄15。
上述结构中,压盖25与主壳体21开口端螺纹配合将阀芯10压于主壳体21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转接头30背向阀芯10的一端设有可相对于中转接头30转动且中部空心的控制阀杆32,所述控制阀杆32往阀芯10方向的中转接头30内还设有通过控制阀杆32带动转动的副动片33及与中转接头30固定连接的副静片34;所述副静片34设有与连接水口103连通的第一水道341,所述副动片33包括与控制阀杆32中心导通的第二水道331及位于副动片33外缘位置的出水缺口332,所述副动片33转动时,第二水道331与出水缺口332择一与第一水道341对正;所述中转接头30外壁设有两条彼此间隔设置的回转密封圈35,所述回转密封圈35之间设有与中转接头30内腔连通的副出水口301;所述中转接头30外设有可相对于中转接头30转动,并与回转密封圈35适配密封的回转套36,所述回转套36一端设有端盖361,所述端盖361与控制阀杆32固定连接,所述回转套36外壁设有出水孔362,所述出水孔362对应开设于相邻回转密封圈35之间。
上述结构中,回转套36在转动时通过端盖361带动控制阀杆32转动,再通过控制阀杆32使副动片33相对于副静片34转动,使第二水道331与第一水道341对正将连接水口103的水流引入控制阀杆32内,或使第二水道331与第一水道341错开并使出水缺口332与第一水道341对正使水流到达中转接头30内壁,并经副出水口301到达回转套36与中转接头30之间并最终通过出水孔362排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杆32外伸出端盖361的一端设有喷枪螺纹321;所述回转套36对应于出水孔362的外壁焊接有出水臂37,所述出水臂37末端设有出水嘴371。
上述结构中,喷枪螺纹321用于连接喷枪,出水臂37在外摆后其轴线与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垂直时,出水嘴371出水;当出水臂37内摆后其轴线与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平行时,出水嘴371停止出水并切换为控制阀杆32中心出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壳体21与第一进管22、第二进管2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第一进水道101、第二进水道102分别用于连通冷水和热水,因此在于其适配安装的主壳体21上的第一进管22及第二进管23的水流也是从主壳体21的径向方向供入,而不是传统统一从阀芯安装位的底部供入,可有效减少主壳体21的轴向长度,同时也能避免复杂的打孔工序,可直接采用金属管材裁切焊接等方式来组装龙头体20,并构建出进出水道,有效减轻了重量,并简化了生产工艺;尤其是将其设置在花洒龙头等冷热水龙头上时,相比现有铸造等一体成型的工艺来说,在整体外形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减轻了重量,并减少了大量的材料成本,也有效简化了生产工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包括阀芯,所述阀芯包括调温启闭组件、静片及动片,所述静片设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及混水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外壁设有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与第一进口连通的第一进水道及与第二进口连通的第二进水道,所述阀芯后端端面设有与混水出口相连的连接水口,所述连接水口设有水口螺纹;还包括龙头体,所述龙头体包括一端设有置入口,另一端设有后挡板的主壳体,所述后挡板中心设有对接口,所述阀芯从置入口置入通过穿过对接口后旋于水口螺纹上的中转接头固定,所述主壳体外壁设有与第一进水道对应连通的第一进管,与第二进水道对应连通的第二进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外壁还设有往阀芯后端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及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一进水道位于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之间;所述第二进水道位于第二密封圈与第三密封圈之间;所述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及第三密封圈与主壳体内壁接触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外圆柱壁上还设有位于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之间并环绕阀芯周向方向开设,槽底与第一进水道连通的第一导水槽;位于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之间并环绕阀芯周向方向开设,槽底与第二进水道连通的第二导水槽;所述第一导水槽、第二导水槽的槽底直径小于阀芯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后端端面或阀芯后端外壁或阀芯后端端面与阀芯后端外壁交界处设有周向定位部;所述后挡板的对接口处设有从对接口内取材往主壳体内腔方向折弯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周向定位部适配限制阀芯相对于主壳体之间的周向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管、第二进管在主壳体周向方向均布180度或呈径向设置,所述第一进管、第二进管末端设有螺纹接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管、第二进管均通过金属圆管切割下料后一端焊接底板构成;所述主壳体与第一进管、第二进管对接处的外壁设有冲压而成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开口端设有压盖,所述阀芯的调温启闭组件设有控制手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接头背向阀芯的一端设有接头螺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接头背向阀芯的一端设有可相对于中转接头转动且中部空心的控制阀杆,所述控制阀杆往阀芯方向的中转接头内还设有通过控制阀杆带动转动的副动片及与中转接头固定连接的副静片;所述副静片设有与连接水口连通的第一水道,所述副动片包括与控制阀杆中心导通的第二水道及位于副动片外缘位置的出水缺口,所述副动片转动时,第二水道与出水缺口择一与第一水道对正;所述中转接头外壁设有两条彼此间隔设置的回转密封圈,所述回转密封圈之间设有与中转接头内腔连通的副出水口;所述中转接头外设有可相对于中转接头转动,并与回转密封圈适配密封的回转套,所述回转套一端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与控制阀杆固定连接,所述回转套外壁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对应开设于相邻回转密封圈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杆外伸出端盖的一端设有喷枪螺纹;所述回转套对应于出水孔的外壁焊接有出水臂,所述出水臂末端设有出水嘴。
CN202223605490.7U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 Active CN2205403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5490.7U CN220540375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5490.7U CN220540375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0375U true CN220540375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1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5490.7U Active CN220540375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03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258092A1 (en) Valve for Tankless Water Heater
CA2493053C (en) Mixing sillcock
US6047722A (en) Plurality of sanitary mixer fittings
CN220540375U (zh) 一种侧进后出式水龙头
US4564040A (en) Faucet and liquid supply tube therefor
CN220540374U (zh) 一种侧进侧出式水龙头
KR100974004B1 (ko) 유체 분배기
CN219827812U (zh) 一种侧进后出式冷热水阀芯
WO2023005361A1 (zh) 一种龙头体
CN216692344U (zh) 一种改进型分体水龙头
JP2019218803A (ja) 水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RU2215220C2 (ru) Вентиль, в частности вентиль радиатора отопления
CN219119873U (zh) 一种净水龙头
CN215908495U (zh) 一种改进型分体龙头
CN220286513U (zh) 一种侧方进水式阀芯及利用其制成的暗装式龙头
CN218718983U (zh) 一种淋浴龙头
CN217177514U (zh) 一种阀芯及抽拉式龙头
CN216742847U (zh) 截止阀及其制冷系统
CN211288863U (zh) 一种阀组件和具有该阀组件的龙头
CN220037493U (zh) 水龙头的主体结构及水龙头
CN218094347U (zh) 一种活接头球阀
CN216742874U (zh) 截止阀及其制冷系统
CN216242464U (zh) 一种带有快速接头的恒温阀
CN218267343U (zh) 一种用于化工设备的自清洁球阀
TWI779775B (zh) 閥芯偏置式控水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