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35740U - 推车 - Google Patents

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35740U
CN220535740U CN202321695344.XU CN202321695344U CN220535740U CN 220535740 U CN220535740 U CN 220535740U CN 202321695344 U CN202321695344 U CN 202321695344U CN 220535740 U CN220535740 U CN 2205357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pport
bracket
cart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9534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家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9534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357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357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357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的车架、设于所述车架底部的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展开状态下,所述车架包括:自下而上向后倾斜延伸的前支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支架,以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连接架,所述后支架的上部与所述前支架的上部转动地连接,所述前轮组件设于所述前支架的底部;所述后轮组件设于所述后支架的底部;所述车架具有可转换的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所述车架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向所述第二工作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的夹角增大。该推车具有良好的美观度与安全性,且使用模式不再单一。

Description

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推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可供双人使用的推车,通常是在车架上一前一后地设置两个儿童座兜,两个儿童座兜通过插接的方式可拆卸地连接至车架上,这使得此类推车使用模式较为单一;在仅需承载一个儿童时,上述推车通常需拆除其中一个座兜,但拆除座兜后,车架上原先座兜所占用的空间得不到填充,十分影响美观,同时拆除座兜后,单个儿童乘坐在该推车上时,容易造成车架重心偏移,推行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推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的车架、设于所述车架底部的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展开状态下,所述车架包括:
前支架,所述前支架自下而上向后倾斜延伸,所述前轮组件设于所述前支架的底部;
后支架,所述后支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后支架的上部与所述前支架的上部转动地连接,所述后轮组件设于所述后支架的底部;
连接架,所述连接架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架的前部连接所述前支架且所述连接架的后部连接所述后支架;
所述车架具有可转换的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
所述车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呈第一夹角;所述车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呈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所述连接架的长度恒定,其中,所述连接架的前部既能够相对转动又能够沿所述前支架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地设于所述前支架上,且所述连接架的后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支架上,或者,所述连接架的前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支架上,且所述连接架的后部既能够相对转动又能够沿所述后支架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地设于所述后支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还包括推杆架,所述推杆架自下而上向后倾斜地延伸,所述推杆架能够沿所述前支架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地与所述前支架连接,所述连接架的前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推杆架的下部,所述连接架的后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支架上,所述车架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所述连接架的长度恒定。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架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收折地设置,所述连接架包括各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连杆与后连杆,所述前连杆的前部构成所述连接架的前部,所述后连杆的后部构成所述连接架的后部,其中,所述前连杆的后部与所述后连杆的前部转动地连接,或者,所述前连杆与所述后连杆沿同一长度方向滑动伸缩地连接,所述车架还具有折叠状态,所述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后支架收拢在所述前支架的后方,所述连接架沿自身长度方向收折并位于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架的前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支架上,所述连接架的后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支架上,所述连接架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缩地设置,所述车架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向所述第二工作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连接架的长度变长。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架包括各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连杆与后连杆,所述前连杆的前部构成所述连接架的前部,所述后连杆的后部构成所述连接架的后部,所述前连杆与所述后连杆沿同一长度方向滑动伸缩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支架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收折地设置,所述车架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所述后支架沿上下方向的长度恒定不变;所述车架还具有折叠状态,所述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后支架沿上下方向收折并收拢在所述前支架的后方。
进一步地,所述后支架包括各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上支架与后下支架,所述后上支架的上部与所述前支架的上部转动地连接,所述后轮组件设于所述后下支架的底部,所述连接架的后部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后下支架上,其中,所述后上支架的下部与所述后下支架的上部转动地连接,或者,所述后上支架与所述后下支架沿同一长度方向滑动伸缩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车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前轮组件与所述后轮组件沿前后方向具有第一间距;所述车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前轮组件与所述后轮组件沿前后方向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优选地,所述车架包括各自用于支撑人体的第一承载装置与第二承载装置,所述第一承载装置设于所述前支架上,所述第二承载装置设于所述后支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装置为提供站立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后支架的下部;或者,所述第二承载装置为儿童座兜,所述儿童座兜可拆卸地与所述后支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装置包括支撑组件,以及能够与所述支撑组件可拆卸地连接的儿童座兜,其中,所述后支架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且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根后支杆,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设于两根所述后支杆的下部之间,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两个支撑架,每个所述支撑架均具有用于与所述支撑板或所述后支杆活动地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的安装端部,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儿童座兜的连接端部,
所述支撑组件具有第一使用状态与第二使用状态,所述支撑组件处于第一使用状态下,两个所述支撑架分设于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端部,所述支撑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连接端部在上、所述安装端部在下,两个所述连接端部与所述儿童座兜连接;当所述支撑组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儿童座兜从所述支撑架上拆离,两个所述支撑架分别相对所述支撑板收拢或者从所述支撑板上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端部绕转动中心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上或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支杆上,所述转动中心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两个所述支撑架相向转动与相背转动的过程中,使得所述支撑组件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与所述第二使用状态之间转换,其中,所述第二使用状态下,两个所述支撑架共同收拢在所述支撑板的上方或者共同收拢在所述支撑板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端部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其中,所述支撑板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插接结构,所述支撑板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插接结构,当所述支撑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使用状态下,所述安装端部与所述第一插接结构相互配合,使得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支撑板的上方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当所述支撑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安装端部与所述第二插接结构相互配合,使得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支撑板的下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推车具有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并可通过驱使前支架与后支架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同时使得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之间的距离发生调整,从而实现推车在第一工作状态与工作状态之间转换,推车结构简洁,且在两种工作状态下推车都具有良好的美观度与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推车处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推车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的推车处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支撑组件处在第二使用状态;
附图4为附图3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4的基础上,支撑组件转换至第一使用状态并安装上儿童座兜后的示意图;
附图6为实施例1的推车中支撑组件处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7为附图6的支撑组件处在第一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8为实施例1的推车处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9为实施例2的推车处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10为附图9的推车转换至第二工作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11为附图10的推车处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12为实施例3的推车处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13为附图12的推车转换至第二工作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14为附图13的推车处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15为实施例4的推车处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16为附图15的支撑组件处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17为附图16的支撑组件处在第一使用状态下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18为实施例5的推车处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19为附图18的支撑组件处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0为附图19的支撑组件处在第一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21为实施例6的推车处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22为附图21的推车处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23为实施例7的推车处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24为附图23的推车处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其中:100、车架;200、前轮组件;300、后轮组件;
1、前支架;11、前支杆;12、上连接头;111、滑槽;2、后支架;21、后支杆;22、后上支架;23、后下支架;3、推杆架;31、推杆;4、连接架;41、连接杆;411、前连杆;412、后连杆;5、支撑组件;51、支撑板;511、第一插接结构;512、第二插接结构;513、通孔;514、容纳腔;52、支撑架;52a、第一侧面;52b、第二侧面;521、安装端部;522、连接端部;6、儿童座兜;X1、转动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上、下、左、右及前、后、内、外等涉及方位的描述均是按照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推行该推车的推行者所观察到的方位予以参考定义的,目的仅在于用于清楚地阐述该推车上各杆及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8所示的推车,其包括具有展开状态的车架100、设于车架100底部的前轮组件200与后轮组件300,展开状态下,车架100包括:前支架1、后支架2以及连接架4。其中,前支架1自下而上向后倾斜延伸,前轮组件200设于前支架1的底部;后支架2沿上下方向延伸,后支架2的上部与前支架1的上部转动地连接,后轮组件300设于后支架2的底部;连接架4沿前后方向延伸,连接架4的前部连接前支架1且连接架4的后部连接后支架2。
车架100具有可转换的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车架10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下,该推车为单人使用模式,此模式下推车的前支架1与后支架2之间呈第一夹角,前轮组件200与后轮组件300沿前后方向具有第一间距S1;车架10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下,前支架1与后支架2之间呈第二夹角,前轮组件200与后轮组件300沿前后方向具有第二间距S2,其中,第二夹角大于第一夹角,且第二间距S1大于第一间距S2,此状态下,该推车为双人使用模式,其能够同时承载两个儿童,车架100后侧形成一可供第二个儿童站立或坐立或可用来安装儿童座兜200的空间。上述第一间距S1与第二间距S2均是指前轮组件200的轮轴与后轮组件300的轮轴之间沿前后方向的间距。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车架100的具体结构如下:
车架100还包括推杆架3,推杆架3自下而上向后倾斜地延伸,推杆架3能够沿前支架1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地与前支架1连接,连接架4的前部转动地连接于推杆架3的下部,连接架4的后部转动地连接于后支架2上,车架100由第一工作状态向第二工作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推杆架3沿前支架1向上滑动,且后支架2相对前支架1向后摆动。具体地,前支架1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且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根前支杆11,推杆架3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且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根推杆31,连接架4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且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连接杆41。位于车架100的左右各侧,推杆31的下部滑动配合地插设在前支杆11的杆腔中,前支杆11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槽111,连接杆41的前部通过转动轴(图中未示出)转动地连接在推杆31的下部,同时转动轴滑动配合地插设在滑槽111中。前轮组件200具有位于左右两侧的两组,两组前轮组件200分别位于两根前支杆11的底部。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架4的前部既能够相对转动又能够沿前支架1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地设于前支架1上,且连接架4的后部转动地连接于后支架2上,在车架100由第一工作状态向第二工作状态转换的过程中,连接架4的长度恒定,连接架4的前部沿所述前支架1向上滑动。该车架100也可设置沿前支架1长度方向滑动地与前支架1连接的推杆架3,但连接架4的运动与推杆架3的运动不会相互影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架4的前部转动地连接于前支架1上,且连接架4的后部既能够相对转动又能够沿后支架2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地设于后支架2上,车架100在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连接架4的长度恒定,连接架4的后部沿后支架2滑动。
还有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架4的前部转动地连接于前支架1上,连接架4的后部转动地连接于后支架2上,连接架4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缩地设置,车架100由第一工作状态向第二工作状态转换的过程中,连接架4的长度变长。具体地,连接架4包括各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连杆411与后连杆412,前连杆411的前部构成所述连接架4的前部,后连杆412的后部构成连接架4的后部,前连杆411与后连杆412沿同一长度方向滑动伸缩地连接,该车架100同样也可以设置推杆架3,连接架4与推杆架3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本实施例中,两根推杆31一体地设置呈开口向下的U型杆;后支架2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且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根后支杆21;前支架1的上部设有向下延伸的上连接头12,位于车架100的左右各侧,上连接头12由前支杆11的上部向下延伸,且上连接头12的延伸方向与前支杆11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垂直,后支杆21的上端部转动地连接在上连接头12的下部,连接杆41的后部转动地连接在后支杆21上。后轮组件300具有位于左右两侧的两组,两组后轮组件300分别位于两根后支杆21的底部。
车架100由第一工作状态向第二工作状态转换的过程中,参见图1至图4所示,推杆架3沿前支架1长度方向向上滑动,推杆架3与前支架1沿长度方向滑动伸长,推杆架3的下部带动连接杆41的前部向上滑动,连接杆41的后部驱使后支架2相对前支架1向后摆动,使得前支架1与后支架2间的夹角增大,并驱使后轮组件300向后远离前轮组件200。将车架100转换为第一工作状态时,推动推杆架3使其相对前支架1滑动收缩,推杆架3的下部带动连接杆41的前部向下滑动,连接杆41的后部驱使后支架2向前摆动。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推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需承载儿童的数量对车架100进行调整。当仅需承载一个儿童时,可将车架100转换至第一工作状态,此状态下车架100紧凑、美观;而当需要承载两个儿童时,只需将车架100调整至第二工作状态,此状态与第一工作状态相比,车架100及儿童的重心后移,推行起来稳定且安全。为满足不同的承载需求,车架100还包括各自用于支撑人体的第一承载装置与第二承载装置,第一承载装置设于前支架1上,第二承载装置设于后支架2上。具体地,第一承载装置为设置在前支架1上的儿童座兜6,第二承载装置可以是提供站立的支撑板51,支撑板51固定地设置在后支架2的下部;第二承载装置还可以是儿童座兜6,儿童座兜6可拆卸地与后支架2连接。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至图7所示,第二承载装置包括支撑组件5,以及能够与支撑组件5可拆卸地连接的儿童座兜6,支撑组件5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撑板51,支撑板51固设于两根后支杆21的下部之间。具体地,后支架2固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连杆(图中未示出),横连杆固定连接在两根后支杆21之间,且沿后支杆21长度延伸方向,横连杆位于后轮组件300的上方,支撑板51的后部设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的通孔513,横连杆穿设在通孔513中,且支撑板51固定在横连杆上。
支撑组件5还包括两个支撑架52,每个支撑架52均具有用于与支撑板51或后支杆21活动地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的安装端部521,以及用于连接儿童座兜6的连接端部522,安装端部521与连接端部522分设于支撑架52长度方向上的相异两端。
支撑组件5具有第一使用状态与第二使用状态,参见图6、图7所示,支撑组件5处于第一使用状态下,两个支撑架52分设于支撑板51的左右两端部,支撑架52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连接端部522在上、安装端部521在下,两个连接端部522与儿童座兜6连接;当支撑组件5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下,儿童座兜6从支撑架52上拆离,两个支撑架52分别相对支撑板51收拢或者从支撑板51上拆离,此状态下儿童可站立在支撑组件5上;当支撑板51在后支架2上的安装位置较高时,第二工作状态下的支撑组件5还可以提供儿童坐立支撑,即,该支撑组件5可作为座板供另一个儿童坐立。
作为优选的方式,安装端部521绕转动中心线X1转动地连接于支撑板51上或转动地连接于后支杆21上,转动中心线X1沿前后方向延伸,两个支撑架52相向转动与相背转动的过程中,使得支撑组件5在第一使用状态与第二使用状态之间转换,其中,第二使用状态下,两个支撑架52共同收拢在支撑板51的上方或者共同收拢在支撑板51的下方。本实施例中,两个安装端部521分别转动地连接在支撑板51的左端部与右端部,支撑板51的底部设有容纳腔514,当支撑组件5由第一工作状态向第二工作状态转换的过程中,两个支撑架52相背转动,最终收拢在支撑板51的底部并收容在容纳腔514内。
在车架10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下,在车架100的前支架1上安装一个儿童座兜6的基础上,当需要另外嫁接一个儿童座兜6时,使用者仅需要转动支撑板51两侧的支撑架52,使得支撑架52转换至沿上下方向延伸,然后将儿童座兜6与两个支撑架52予以配合连接;本实施例的推车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承载方式,用户仅需将两个支撑架52相背翻转二使得两个支撑架52收拢在支撑板51下方,此状态下,儿童可站立在支撑板51上。
车架100还具有折叠状态,参见图8所示,车架100处于折叠状态下,支撑组件2转换为第二使用状态,推杆架3与前支架1沿长度方向滑动收拢,后支架2收拢在前支架1的后方。
实施例2
参见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其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连接架4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收折地设置,连接架4包括各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连杆411与后连杆412,前连杆411的前部构成连接架4的前部,后连杆412的后部构成连接架4的后部。具体地,前连杆411的前部与推杆架3的下部转动地连接,后连杆412的后部转动地连接于后支架2上,前连杆411的后部与后连杆412的前部转动地连接,车架100在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连接架4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恒定不变;在车架100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前连杆411与后连杆412相向转动,使得连接架4沿自身长度方向收折并位于前支架1与后支架2之间。
实施例3
参见图12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相比,其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前连杆411与后连杆412沿同一长度方向滑动伸缩地连接,具体地,位于车架100的左右各侧,后连杆412滑动穿设在前连杆411的中空杆腔中,车架100在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连接架4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依然恒定不变;但在车架100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后连杆412与前连杆411沿长度方向滑动缩短。
实施例4
参见图15至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其区别主要在于:支撑组件5的设置方式不同。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安装端部521与支撑板51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其中,支撑板51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插接结构511,支撑板51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插接结构512,当支撑组件5处于第一使用状态下,安装端部521与第一插接结构511相互配合,使得支撑架52固定在支撑板51的上方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当支撑组件5处于第二使用状态下,安装端部521与第二插接结构512相互配合,使得支撑架52固定在支撑板51的下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
具体地,安装端部521上设有插接凸起521a,第一插接结构511为第一插槽,两个第一插槽的口部均朝上设置,第二插接结构512为第二插槽,两个第二插槽的口部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插接凸起521a能够与第一插槽及第二插槽配合插接固定,到支撑组件5由第一使用状态向第二使用状态转换的过程中,将插接凸起521a自第一插槽中拆离,后将插接凸起521a插设在第二插槽中并收容在容纳腔514内。
实施例5
参见图18至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其区别主要在于:支撑组件5的设置方式不同。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容纳腔514位于支撑板511的上部,支撑架52的厚度与容纳腔514的深度相同,支撑架52沿自身厚度方向具有第一侧面52a与第二侧面52b,其中第一侧面52a上设有防滑结构,当支撑组件5处于第二使用状态下,两个支撑架52共同收拢在支撑板51的上方并收容在容纳腔514内,此状态下支撑架52的顶部与支撑板51的顶部相持平,支撑板51与两个支撑架52共同提供站立支撑,且两个支撑架52的第一侧面52a均朝上,儿童站立在防滑结构上,更加稳定、安全。
当然,上述实施例4或者实施例5中的支撑组件5同样适用于实施例2及实施例3的车架。
实施例6
参见图21、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其区别主要在于:后支架2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收折地设置,车架100在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后支架2沿上下方向的长度恒定不变;具体地,后支架2包括各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上支架22与后下支架23,后上支架22的上部与前支架1的上部转动地连接,连接架4的后部转动连接在后下支架23上,后轮组件300设于后下支架23的底部,本实施例中,后上支架22的下部与后下支架23的上部转动地连接在一起。车架100处于折叠状态下,后支架2沿上下方向收折同时收拢在前支架1的后方。
实施例7
参见图23、图2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相比,其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后上支架22与后下支架23之间滑动伸缩地连接,后上支架22滑动配合地插设在后下支架23的杆腔中,连接架4的后部转动地连接在后下支架23上。当车架100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时,后上支架22与后下支架23滑动收缩,同时后支架2收折在前支架1的后方。
综上,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推车具有两种工作状态,第一工作状态下,车架100紧凑、美观,第二工作状态下,车架100稳定安全,且在第二工作状态下,通过转换支撑架52的状态,使得支撑组件5可用于独立提供儿童站坐支撑或者嫁接儿童座兜6使用,以使得该童车在处于双人模式时具有多种使用模式。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的车架、设于所述车架底部的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其特征在于:展开状态下,所述车架包括:
前支架,所述前支架自下而上向后倾斜延伸,所述前轮组件设于所述前支架的底部;
后支架,所述后支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后支架的上部与所述前支架的上部转动地连接,所述后轮组件设于所述后支架的底部;
连接架,所述连接架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架的前部连接所述前支架且所述连接架的后部连接所述后支架;
所述车架具有可转换的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
所述车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呈第一夹角;所述车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呈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所述连接架的长度恒定,其中,
所述连接架的前部既能够相对转动又能够沿所述前支架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地设于所述前支架上,且所述连接架的后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支架上,
或者,所述连接架的前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支架上,且所述连接架的后部既能够相对转动又能够沿所述后支架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地设于所述后支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推杆架,所述推杆架自下而上向后倾斜地延伸,所述推杆架能够沿所述前支架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地与所述前支架连接,所述连接架的前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推杆架的下部,所述连接架的后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支架上,所述车架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所述连接架的长度恒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收折地设置,所述连接架包括各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连杆与后连杆,所述前连杆的前部构成所述连接架的前部,所述后连杆的后部构成所述连接架的后部,其中,所述前连杆的后部与所述后连杆的前部转动地连接,或者,所述前连杆与所述后连杆沿同一长度方向滑动伸缩地连接,
所述车架还具有折叠状态,所述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后支架收拢在所述前支架的后方,所述连接架沿自身长度方向收折并位于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的前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支架上,所述连接架的后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支架上,所述连接架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缩地设置,所述车架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向所述第二工作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连接架的长度变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包括各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连杆与后连杆,所述前连杆的前部构成所述连接架的前部,所述后连杆的后部构成所述连接架的后部,所述前连杆与所述后连杆沿同一长度方向滑动伸缩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收折地设置,所述车架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所述后支架沿上下方向的长度恒定不变;所述车架还具有折叠状态,所述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后支架沿上下方向收折并收拢在所述前支架的后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包括各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上支架与后下支架,所述后上支架的上部与所述前支架的上部转动地连接,所述后轮组件设于所述后下支架的底部,所述连接架的后部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后下支架上,其中,所述后上支架的下部与所述后下支架的上部转动地连接,或者,所述后上支架与所述后下支架沿同一长度方向滑动伸缩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前轮组件与所述后轮组件沿前后方向具有第一间距;所述车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前轮组件与所述后轮组件沿前后方向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各自用于支撑人体的第一承载装置与第二承载装置,所述第一承载装置设于所述前支架上,所述第二承载装置设于所述后支架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装置为提供站立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后支架的下部;或者,所述第二承载装置为儿童座兜,所述儿童座兜可拆卸地与所述后支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装置包括支撑组件,以及能够与所述支撑组件可拆卸地连接的儿童座兜,其中,所述后支架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且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根后支杆,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设于两根所述后支杆的下部之间,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两个支撑架,每个所述支撑架均具有用于与所述支撑板或所述后支杆活动地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的安装端部,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儿童座兜的连接端部,
所述支撑组件具有第一使用状态与第二使用状态,所述支撑组件处于第一使用状态下,两个所述支撑架分设于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端部,所述支撑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连接端部在上、所述安装端部在下,两个所述连接端部与所述儿童座兜连接;当所述支撑组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儿童座兜从所述支撑架上拆离,两个所述支撑架分别相对所述支撑板收拢或者从所述支撑板上拆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端部绕转动中心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上或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支杆上,所述转动中心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两个所述支撑架相向转动与相背转动的过程中,使得所述支撑组件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与所述第二使用状态之间转换,其中,所述第二使用状态下,两个所述支撑架共同收拢在所述支撑板的上方或者共同收拢在所述支撑板的下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端部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其中,所述支撑板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插接结构,所述支撑板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插接结构,
当所述支撑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使用状态下,所述安装端部与所述第一插接结构相互配合,使得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支撑板的上方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当所述支撑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安装端部与所述第二插接结构相互配合,使得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支撑板的下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
CN202321695344.XU 2023-06-30 2023-06-30 推车 Active CN2205357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5344.XU CN220535740U (zh) 2023-06-30 2023-06-30 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5344.XU CN220535740U (zh) 2023-06-30 2023-06-30 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35740U true CN220535740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6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95344.XU Active CN220535740U (zh) 2023-06-30 2023-06-30 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357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85380B (zh) 儿童推车
US11904925B2 (en) Folding stroller
US5074575A (en) Folding child's push chair
CN220535740U (zh) 推车
CN212828627U (zh) 儿童推车
CN110001733B (zh) 婴儿推车
CN107264601B (zh) 儿童推车
CN216424450U (zh) 一种折叠推车
CN110733551A (zh) 儿童推车
CN106882217B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113715891B (zh) 儿童推车
CN220535732U (zh) 推车
CN208585300U (zh) 儿童推车
CN217892951U (zh) 儿童推车
CN207311558U (zh) 儿童推车
CN220363383U (zh) 童车
CN216102334U (zh) 儿童推车
CN219056345U (zh) 儿童推车
CN219728297U (zh) 推车
CN215650194U (zh) 儿童用品支架及儿童用品
CN219728294U (zh) 儿童推车
CN220076459U (zh) 儿童推车
CN213534950U (zh) 一种康复训练用的单腿滑行车
CN116588176A (zh) 儿童推车
CN221013840U (zh) 一种联动折叠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