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35395U - 动力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动力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35395U
CN220535395U CN202321921999.4U CN202321921999U CN220535395U CN 220535395 U CN220535395 U CN 220535395U CN 202321921999 U CN202321921999 U CN 202321921999U CN 220535395 U CN220535395 U CN 2205353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motor
shaft
planet carrier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2199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高阳
罗聪聪
王东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2199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353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353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353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及车辆,动力装置包括电池包、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包括与电池包电连接的第一电机、输入轴,沿输入轴的轴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行星齿轮单元和第二行星齿轮单元,以及控制部和制动部。第一太阳轮空套在输入轴上,第二太阳轮固设在输入轴上,第二齿圈与第一行星架相连,第二行星架与第一齿圈相连,两者与动力输出组件相连;控制部包括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制动部包括用于制动第一行星架和第二齿圈的第一制动件,以及用于制动第一太阳轮的第二制动件;第二驱动单元包括与电池包电连接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与车轮的驱动轴传动相连。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装置,其结构简单,控制难度较低,且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动力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动力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装置,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该动力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车辆是指车辆驱动系统由两个或多个能同时运转的单个驱动系统联合组成的车辆,车辆的行驶功率依据实际的车辆行驶状态由单个驱动系统单独或共同提供。混合动力车辆由于其节能、低排放等特点逐渐成为汽车研究与开发的一个重点,其不仅可解决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问题,又能够较好地改善传统燃油车能耗较大、排放量较多的缺点。但是,现有的混动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通常存在结构复杂、控制难度大、占用空间较多,以及传动比小及效率低的缺点。此外,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还会容易因后桥中车轮的驱动效果差,而导致车辆难以脱困,不利于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动力装置,其结构简单,控制难度较低,且效率较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动力装置,包括电池包、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与所述电池包电连接的第一电机、输入轴,沿所述输入轴的轴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行星齿轮单元和第二行星齿轮单元,以及控制部和制动部;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单元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单元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
所述第一太阳轮空套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二太阳轮固设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圈相连,且所述第一齿圈与动力输出组件相连;
所述控制部包括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所述第一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输入轴之间的动力通断,所述第二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输入轴之间的动力通断;
所述制动部包括用于制动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齿圈的第一制动件,以及用于制动所述第一太阳轮的第二制动件;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与所述电池包电连接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车轮的驱动轴传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输出组件包括与所述输入轴平行布置的输出轴和中间轴,以及啮合相连的中间齿轮和从动齿轮;
所述中间齿轮设于所述中间轴上,且所述中间齿轮与所述第一齿圈传动相连,所述从动齿轮设于所述输出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轴上设有与所述从动齿轮间隔布置的传动齿轮;
所述传动齿轮与第一差速器的输入齿轮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齿轮的直径小于所述从动齿轮的直径;
所述传动齿轮的直径小于所述输入齿轮的直径。
进一步的,还包括发动机;
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入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制动件采用制动器,且所述制动器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并设于所述第一行星架背对所述第二行星架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控制件为设于所述输入轴上的离合器;
所述离合器与所述第二制动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太阳轮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机为一个;
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二差速器与所述驱动轴传动相连,且所述第二电机直接或通过变速机构与所述第二差速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机为在整车左右方向上相对布置的两个,各所述第二电机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车轮的所述驱动轴相连;
两所述驱动轴之间设有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用于连接两个所述驱动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行星齿轮单元和第二行星齿轮单元,并使得第二齿圈与第一行星架相连,第二行星架与第一齿圈相连,使得第一驱动单元仅具有四个独立元件,采用的控制元件较少,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少,并可具有较大的传动比以及较高的传动效率。
另外,动力输出组件包括输出轴和中间轴,以及中间齿轮和从动齿轮,结构简单,便于向外输出动力。通过在输出轴上设置与第一差速器的输入齿轮啮合的传动齿轮,可增加一级速比。将传动齿轮的直径小于从动齿轮的直径,并将传动齿轮的直径小于输入齿轮的直径,可在满足速比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减小输入齿轮的体积,便于第一差速器布置。通过设置发动机,可提供多种动力源。
其次,第一制动件采用第一制动器,结构成熟,便于设计实施,而将第一制动器与第一行星架相连,并设于第一行星架背对第二行星架的一侧,可避免第一制动器占用第一行星齿轮单元和第二行星齿轮单元之间的空间,可缩短两者距离,从而能够缩短输入轴的长度。离合器与第二制动件分别设于第一太阳轮的两侧,可利于离合器与第二制动件的布置,并便于两者分别与第一太阳轮配合。
此外,第二驱动单元采用一个第二电机配合第二差速器的驱动方式,具有结构简单,配置电机数量少等优点,可降低第二驱动单元的配置成本。而第二驱动单元采用两台第二驱动电机分别驱动左右两侧的车轮,可省去第二差速器的配置;而且,通过设置第一同步器,不仅能够将两侧的驱动力脱开,实现差速效果,在一侧的车轮出现恶劣路况而难以脱困时,第一同步器也能够及时接合两侧的驱动轴,从而将两台第二驱动电机的动力联合起来传递给待脱困的车轮,可提升车辆的脱困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动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与上述动力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驱动单元在一档时的动力传递路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驱动单元在二档时的动力传递路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一个第二电机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一个第二电机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一个第二电机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电机;2、发动机;3、第一离合器;4、第二制动件;5、输入轴;6、第一太阳轮;7、第一行星架;8、第二电机;9、车轮;10、第一制动件;11、第一齿圈;12、第二太阳轮;13、第二行星架;14、第二齿圈;15、中间轴;16、中间齿轮;17、输出轴;18、从动齿轮;19、传动齿轮;20、第一差速器;21、第二离合器;
800、第二中间轴;81、电机轴齿轮;811、第一电机轴齿轮;812、第二电机轴齿轮;82、驱动轴齿轮;821、第一驱动轴齿轮;822、第二驱动轴齿轮;831、第一中间轴齿轮;832、第二中间轴齿轮;833、第三中间轴齿轮;841、第一同步器;842、第二同步器;85、第二差速器;
90、驱动轴;
100、电池包。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动力装置,如图1中所示,在整体构成上,其包括电池包100、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以先对第一驱动单元的结构进行介绍,再介绍第二驱动单元。
其中,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驱动单元包括与电池包100电连接的第一电机1、输入轴5,沿输入轴5的轴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行星齿轮单元和第二行星齿轮单元,以及控制部和制动部。并且,第一行星齿轮靠近第一电机1设置,该第一行星齿轮单元具体包括第一太阳轮6、第一行星架7和第一齿圈11,而第二行星齿轮单元包括第二太阳轮12、第二行星架13和第二齿圈14。而第一太阳轮6空套在输入轴5上,第二太阳轮12固设于输入轴5上,第二齿圈14与第一行星架7相连,第二行星架13与第一齿圈11相连,且第一齿圈11与动力输出组件相连。
此外,控制部包括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该第一控制件用于控制第一电机1与输入轴5之间的动力通断,第二控制件用于控制第一太阳轮6与输入轴5之间的动力通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控制件采用离合器,其技术成熟,便于设计实施。且为便于区分,将该离合器称为“第一离合器3”,且基于图2状态下所示,第一离合器3的花键与输入轴5的右端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第二控制件为设于输入轴5上的离合器,并该离合器称为“第二离合器21”。并且,结合图2中所示,第一离合器3的内毂作为第二离合器21的外毂,因此当第二离合器21闭合时,第一太阳轮6和第二太阳轮12的转速相同。
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动部包括用于制动第一行星架7和第二齿圈14的第一制动件10,以及用于制动第一太阳轮6的第二制动件4。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制动件10也采用制动器,且该制动器与第一行星架7相连,并设于第一行星架7背对第二行星架13的一侧。第一制动件10采用制动器,结构成熟,便于设计实施,而将制动器第一行星架7相连,并设于第一行星架7背对第二行星架13的一侧,可避免制动器占用第一行星齿轮单元和第二行星齿轮单元之间的空间,可缩短两者距离,从而能够缩短输入轴5的长度。
此外,为便于整体布置,优选地,如图2中所示,第二离合器21与第二制动件4分别设于第一太阳轮6的两侧,这样设计,也便于第二离合器21和第二制动件4分别与第一太阳轮6配合。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二制动件4具体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制动器,其结构成熟,便于设计实施。
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动力输出组件包括与输入轴5平行布置的输出轴17和中间轴15,以及啮合相连的中间齿轮16和从动齿轮18。其中,中间齿轮16设于中间轴15上,且中间齿轮16与第一齿圈11传动相连,从动齿轮18设于输出轴17上。本实施例的动力输出组件采用此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向外输出动力。
作为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如图2中所示,输出轴17上设有与从动齿轮18间隔布置的传动齿轮19,该传动齿轮19与第一差速器20的输入齿轮啮合。通过设置传动齿轮19,可增加一级速比。并且,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传动齿轮19的直径小于从动齿轮18的直径,且传动齿轮19的直径小于输入齿轮的直径在满足速比要求的前提下,可充分减小输入齿轮的体积,便于第一差速器20布置。
为获得更好的使用性能,作为进一步的实施方式,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动力装置还包括发动机2,且该发动机2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电机1的输入端相连。通过设置发动机2,可使驾驶者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驱动模式,能够在满足驾驶要求的前提下,充分降低能耗。
基于上述描述,本实施例的第一驱动单元中发动机2单独驱动时,当第一离合器3结合,第一制动件10制动第一行星架7和第二齿圈14时,处于一档。一档模式下,动力传递路径如图3中所示,并以粗实线示意出了传递路径,也即输入轴5→第二太阳轮12→第二行星架13→第一齿圈11→中间齿轮16→从动齿轮18→输出轴17→传动齿轮19→第一差速器20→车轮9。此时,动力从第二太阳轮12进入,因第一行星架7与第二齿圈14相连,第一行星架7通过第一制动件10锁死,第二行星架13与第一齿圈11相连。因此,动力从第二行星架13到第一齿圈11输出,通过中间齿轮16、输出轴17以及第一差速器20将动力传递到车轮9。
发动机2单独驱动时,当第一离合器3结合,第二制动件4制动第一太阳轮6时,处于二档。二档模式下,动力传递路径如图4中所示,并以粗实线示意出了传递路径,也即输入轴5→第二太阳轮12→第二行星架13→第二齿圈14→第一行星架7→第一齿圈11→中间齿轮16→从动齿轮18→输出轴17→传动齿轮19→第一差速器20→车轮9。此时,动力从第二太阳轮12输入,第一太阳轮6通过第二制动件4锁死,动力从第二齿圈14传到第一行星架7,再传到第一齿圈11后,经过中间齿轮16、输出轴17及第一差速器20,将动力传递至车轮9。
发动机2单独驱动时,当第一离合器3及第二离合器21均接合时,处于三档。三档模式下,因输入轴5前端与第一离合器3的花键连接,第一离合器3的内毂作为第二离合器21的外毂,因此,第一太阳轮6和第二太阳轮12的转速相同,实现速比为1的传动,再经过中间齿轮16、输出轴17及第一差速器20,将动力传递至车轮9。
而发动机2和第一电机1同时驱动时的动力传递路径,与发动机2单独驱动时的传递路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第二驱动单元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第二驱动单元包括与电池包100电连接的第二电机8,且该第二电机8与车轮9的驱动轴90传动相连.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结合图1和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机8为一个,且该第二电机8通过第二差速器85与车轮9的驱动轴90传动相连。并且,如图5中所示,第二电机8通过变速机构与第二差速器86相连,且该变速机构为一档变速机构。
具体结构上,如图5中所示,在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和第二差速器85之间设置第二中间轴800,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上设置电机轴齿轮81,第二中间轴800上间隔设有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和第二中间轴齿轮832,第二差速器85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其中,电机轴齿轮81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啮合相连,第二中间轴齿轮832与驱动轴齿轮82啮合相连,形成变速传动路径,可实现稳定的变速传动效果。
再如,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一个第二电机8的第二种结构示例如图6中所示,在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和第二差速器85之间设置第二中间轴800,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上间隔设有第一电机轴齿轮811和第二电机轴齿轮812,第二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地套装有第一中间轴齿轮831、第二中间轴齿轮832和第三中间轴齿轮833,第二差速器85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
其中,第一电机轴齿轮811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啮合相连,第二电机轴齿轮812与第二中间轴齿轮832啮合相连,第三中间轴齿轮833与驱动轴齿轮82啮合相连。此时,在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和第二中间轴齿轮832之间的第二中间轴800上设置第二同步器842,可切换挡位,形成该变速机构的两条不同传动比的变速传动路径,可对车轮9进行两挡的调速驱动,实现稳定的变速传动效果。
在此,需要说明的,对于变速机构的具体配置情况,可根据第二电机8和车轮9之间的传动和变速要求灵活设置。第二驱动单元采用一个第二电机8配合第二差速器85的驱动方式,具有结构简单,配置电机数量少等优点,可降低第二驱动单元的配置成本。
当然,第二电机8除了通过变速机构与第二差速器85相连,还可以如图7中所示,第二电机8直接与第二差速器85传动相连。此时,第二电机8和第二差速器85可集成设置,由第二电机8驱动第二差速器85带动两侧的驱动轴90旋转。
作为第二驱动单元的另一种优选的结构示例,第二驱动单元具有在整车左右方向上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二电机8,各第二电机8分别与对应侧的后车轮9的驱动轴90相连,且两驱动轴90之间设有第一同步器841,第一同步器841用于连接两个驱动轴90。
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8的结构如图8至图13所示,两个第二电机8分别直接设于对应侧的驱动轴90上,或者,两个第二电机8分别通过一组变速机构与对应侧的驱动轴90传动相连,此时,第一同步器841位于两组变速机构之间。其中,对于每一组的变速机构的具体配置情况以及第一同步器841的设置位置,可根据第二电机8和车轮9之间的传动和变速要求灵活设置。变速机构可根据挡位变化的要求设置成一挡、两挡或多个挡位变速的形式,通过第一同步器实现各挡位之间的切换。
例如,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8的第一种结构示例如图8中所示,第二电机8直接配置在对应侧的驱动轴90上,两驱动轴90之间设置有上述的第一同步器841。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电机8除了配置在驱动轴90上外,还可为直接集成在后侧车轮9上的轮毂电机。
再如,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8的第二种结构示例如图9中所示,在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上设置电机轴齿轮81,在对应侧的驱动轴90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电机轴齿轮81和驱动轴齿轮82啮合传动,形成变速机构。两组变速机构之间设置一个第一同步器841。当然,该第一同步器841可设于两个驱动轴90之间,或者设于两个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之间。
再比如,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8的第三种结构示例如图10所示,在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和对应侧的驱动轴90之间设置第二中间轴800,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上设置电机轴齿轮81,第二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和第二中间轴齿轮832,驱动轴90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
其中,电机轴齿轮81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啮合相连,第二中间轴齿轮832与驱动轴齿轮82啮合相连,形成变速传动路径,可实现稳定的变速传动效果。第一同步器841则可设置在两组变速机构上的多处位置,例如图10中所示的两个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之间。当然,第一同步器841也可设在两个驱动轴90之间或者两个第二中间轴800之间。
此外,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8的第四种结构示例如图11中所示,在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上间隔设置第一电机轴齿轮811和第二电机轴齿轮812,对应侧的驱动轴90上间隔设置第一驱动轴齿轮821、第二驱动轴齿轮822。第二电机轴齿轮812与第一驱动轴齿轮821啮合相连,第二电机轴齿轮812与第二驱动轴齿轮822啮合相连,第一同步器841设于两侧的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之间。当然,第一同步器841也可设在两个驱动轴90之间。
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8的第五种结构示例参考图12所示,在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和对应的驱动轴90之间加设第二中间轴800。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上设置间隔设置第一电机轴齿轮811和第二电机轴齿轮812,第二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套装第一中间轴齿轮831、第三中间轴齿轮833和第二中间轴齿轮832,驱动轴90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
其中,第一电机轴齿轮811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啮合相连,第二电机轴齿轮812与第二中间轴齿轮832啮合相连,第三中间轴齿轮833与驱动轴齿轮82啮合相连。同时,在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和第二中间轴齿轮832之间的第二中间轴800上设置第二同步器842,可切换挡位,形成该变速机构的两条不同传动比的变速传动路径。第一同步器841可设于两侧的驱动轴90之间。当然,第一同步器841也可设在两个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之间或者两个第二中间轴800之间。
第二驱动单元中配置两个第二电机8的第六种结构示例参考图13中所示,在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和对应的驱动轴90之间加设第二中间轴800。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上设置电机轴齿轮81,第二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第一中间轴齿轮831、第三中间轴齿轮833和第二中间轴齿轮832,驱动轴90上间隔设置套装第一驱动轴齿轮821和第二驱动轴齿轮822。
其中,电机轴齿轮81与第三中间轴齿轮833啮合相连,第一中间轴齿轮831与第一驱动轴齿轮821啮合相连,第二中间轴齿轮832与第二驱动轴齿轮822啮合相连。同时,在第一驱动轴齿轮821和第二驱动轴齿轮822之间的驱动轴90上设置第二同步器842,可切换挡位,形成该变速机构的两条不同传动比的变速传动路径。第一同步器841可设于两侧的第二中间轴800之间。当然,第一同步器841也可设在两个第二电机8的第二电机轴之间或者两个驱动轴90之间。
总体来说,采用两个第二电机8分别驱动左右两侧的车轮9,可省去第二差速器85的配置。而且,通过在左右两侧的驱动轴90或者变速机构之间设置第一同步器841,不仅能够将两侧的驱动力脱开,实现差速效果,在一侧的车轮9出现恶劣路况而难以脱困时,第一同步器841也能够及时接合两侧的驱动轴90,从而将两个第二电机8的动力联合起来传递给待脱困的车轮9,从而提升车辆的脱困能力。
本实施例的动力装置,通过在第一驱动单元中设置第一行星齿轮单元和第二行星齿轮单元,并使得第二齿圈14与第一行星架7相连,第二行星架13与第一齿圈11相连,使得第一驱动单元仅具有四个独立元件,采用的控制元件较少,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少,并可具有较大的传动比以及较高的传动效率。同时,第二驱动单元又能够提升车辆的脱困能力,提升驾驶性能。
此外,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设有如上所述的动力装置。
本实施例的车辆具有上述动力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电池包(100)、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与所述电池包(100)电连接的第一电机(1)、输入轴(5),沿所述输入轴(5)的轴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行星齿轮单元和第二行星齿轮单元,以及控制部和制动部;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单元包括第一太阳轮(6)、第一行星架(7)和第一齿圈(11),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单元包括第二太阳轮(12)、第二行星架(13)和第二齿圈(14);
所述第一太阳轮(6)空套在所述输入轴(5)上,所述第二太阳轮(12)固设于所述输入轴(5)上,所述第二齿圈(14)与所述第一行星架(7)相连,所述第二行星架(13)与所述第一齿圈(11)相连,且所述第一齿圈(11)与动力输出组件相连;
所述控制部包括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所述第一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1)与所述输入轴(5)之间的动力通断,所述第二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太阳轮(6)与所述输入轴(5)之间的动力通断;
所述制动部包括用于制动所述第一行星架(7)和所述第二齿圈(14)的第一制动件(10),以及用于制动所述第一太阳轮(6)的第二制动件(4);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与所述电池包(100)电连接的第二电机(8),所述第二电机(8)与车轮(9)的驱动轴(90)传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输出组件包括与所述输入轴(5)平行布置的输出轴(17)和中间轴(15),以及啮合相连的中间齿轮(16)和从动齿轮(18);
所述中间齿轮(16)设于所述中间轴(15)上,且所述中间齿轮(16)与所述第一齿圈(11)传动相连,所述从动齿轮(18)设于所述输出轴(17)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17)上设有与所述从动齿轮(18)间隔布置的传动齿轮(19);
所述传动齿轮(19)与第一差速器(20)的输入齿轮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齿轮(19)的直径小于所述从动齿轮(18)的直径;
所述传动齿轮(19)的直径小于所述输入齿轮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发动机(2);
所述发动机(2)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机(1)的输入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制动件(10)采用制动器,且所述制动器与所述第一行星架(7)相连,所述制动器设于所述第一行星架(7)背对所述第二行星架(13)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控制件为设于所述输入轴(5)上的离合器;
所述离合器与所述第二制动件(4)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太阳轮(6)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机(8)为一个;
所述第二电机(8)通过第二差速器(85)与所述驱动轴(90)传动相连,且所述第二电机(8)直接或通过变速机构与所述第二差速器(85)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机(8)为在整车左右方向上相对布置的两个,各所述第二电机(8)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车轮(9)的所述驱动轴(90)相连;
两所述驱动轴(90)之间设有第一同步器(841),所述第一同步器(841)用于连接两个所述驱动轴(90)。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上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装置。
CN202321921999.4U 2023-07-20 2023-07-20 动力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205353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21999.4U CN220535395U (zh) 2023-07-20 2023-07-20 动力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21999.4U CN220535395U (zh) 2023-07-20 2023-07-20 动力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35395U true CN220535395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5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21999.4U Active CN220535395U (zh) 2023-07-20 2023-07-20 动力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353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972896A (zh) 高效多挡电驱桥传动系统
CN220535395U (zh) 动力装置及车辆
CN220390978U (zh) 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20390973U (zh) 前驱动力装置及车辆动力装置和车辆
CN220447640U (zh) 混合动力装置及车辆
CN220410283U (zh) 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17481873U (zh) 变速器及车辆驱动机构
CN220410281U (zh) 混合驱动总成及混动汽车
CN220447641U (zh) 混动动力装置及车辆
CN217926984U (zh) 车辆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20447644U (zh) 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20447647U (zh) 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20390975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20465223U (zh) 混合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20332457U (zh) 混动动力装置及车辆
CN220465229U (zh) 混动汽车动力机构及汽车
CN220390974U (zh) 混动车辆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20410284U (zh) 混动动力装置及车辆
CN220884050U (zh) 一种新型三速比电驱动桥
CN220390971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汽车
CN220548930U (zh)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CN220447646U (zh) 混动车辆动力机构及车辆
CN220390966U (zh) 变速驱动机构及混动总成
CN217502473U (zh) 混动专用变速箱及动力系统
CN220447643U (zh) 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