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9931U - 清洁带构件及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清洁带构件及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9931U
CN220529931U CN202322310901.8U CN202322310901U CN220529931U CN 220529931 U CN220529931 U CN 220529931U CN 202322310901 U CN202322310901 U CN 202322310901U CN 220529931 U CN220529931 U CN 2205299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leaning
support
angle
suppor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1090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金星
屈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uriosit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uriosit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uriosit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uriosit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1090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299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9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99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描述一种清洁带构件及清洁装置,所述清洁带构件包括:清洁带构件包括环状带、第一辊筒、第二辊筒、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间隔分布,所述环状带可转动地环绕于所述第一辊筒和所述第二辊筒外;第一辊筒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所述第二辊筒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上,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并能够通过相对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夹角从而调节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之间的间距。由此,通过调整第一辊筒及第二辊筒之间的间距能够使环状带处于张紧或松弛状态,方便用户快速更换环状带,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

Description

清洁带构件及清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洁带构件及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清洁装置,其中一些具有拖地功能的清洁装置是通过清洁带拖擦待清洁面实现清洁的。
由于清洁带长期接触脏污的待清洁面,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清洁带进行更换,以避免在清洁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现有的清洁带通常较为牢固的固定在清洁装置上,当需要拆装清洁带时较为麻烦,不利于用户快速进行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状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带构件及清洁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带构件。该清洁带构件包括:环状带、第一辊筒、第二辊筒、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间隔分布,所述环状带可转动地环绕于所述第一辊筒和所述第二辊筒外;第一辊筒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所述第二辊筒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上,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并能够通过相对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夹角从而调节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之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装置。该清洁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清洁带构件。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带构件包括环状带、第一辊筒、第二辊筒、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使用时,用户转动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以调节二者的夹角,从而调节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之间的间距。当用户将第一辊筒及第二辊筒之间的间距调宽时,环绕于第一辊筒及第二辊筒的环状带处于张紧状态,此时环状带可以用于拖擦待清洁面。当用户将第一辊筒及第二辊筒之间的间距调窄时,环绕于第一辊筒及第二辊筒的环状带处于松弛状态,用户可以轻松将环状带拆卸下来,再更换新的环状带。环状带更换完毕后重新调整第一辊筒及第二辊筒的间距使环状带张紧即可。由此,该清洁带构件在拆装环状带简单快捷,能够方便用户快速更换环状带,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
附图说明
现在将仅通过参考附图的例子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带构件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带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带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朝第二侧相对转动的状态图。
图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带构件的局部爆炸图。
图6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带构件另一局部爆炸图。
图7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带构件另一局部爆炸图。
图8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一支撑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的另一示意图。
图1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带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带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朝第二侧相对转动的状态图。
图13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带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14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驱动电机与第二辊筒的配合示意图。
图1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8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10、清洁带构件;10a、第一侧;10b、第二侧;11、第一连接架;12、第二连接架;13、第一平面;14、第二平面;15、凹槽;16、空槽;A、第一夹角;B、第二夹角;20、环状带;30、第一辊筒;40、第二辊筒;50、第一支撑件;51、第一转动部;52、支撑部;60、第二支撑件;61、第二转动部;70、转轴;80、限位机构;81、第一限位件;82、第二限位件;83、连接弧部;84、第一限位面;841、第一自由面;842、第一抵接面;85、第二限位面;851、第二自由面;852、第二抵接面;90、驱动电机;91、机体;92、第一驱动轴;93、第二驱动轴;94、支架;100、清洁装置;110、第一清洁辅助件;120、第二清洁辅助件;130、滚刷件;140、第三清洁辅助件;1401、辅助环状带;1402、第三辊筒;1403、第四辊筒;150、回收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的比例或者部件的形状等可以与实际的不同。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申请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清洁装置,其中一些具有拖地功能的清洁装置是通过清洁带拖洗待清洁面实现清洁的。由于清洁带长期接触脏污的待清洁面,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清洁带进行更换,以避免在清洁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现有的清洁带通常较为牢固的固定在清洁装置上,当需要拆装清洁带时较为麻烦,不利于用户快速进行更换。
为此,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带构件10。清洁带构件10包括环状带20、第一辊筒30、第二辊筒40、第一支撑件50以及第二支撑件60。第一辊筒30与第二辊筒40间隔分布,环状带20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30和第二辊筒40外。第一辊筒30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50上,所述第二辊筒40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60上,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通过转轴70转动连接,并能够通过相对转动以调节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的夹角从而调节第一辊筒30与第二辊筒40之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带构件10在使用时,用户转动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以调节二者的夹角,从而调节第一辊筒30与第二辊筒40之间的间距。具体的,参照图4至图7,可以理解为,调整间距时通过将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绕转轴70折叠,从而使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之间存在夹角,以调节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之间的间距。当用户将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之间的间距调宽时,环绕于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的环状带20处于张紧状态,此时环状带20可以用于拖擦待清洁面。当用户将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之间的间距调窄时,环绕于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的环状带20处于松弛状态,用户可以轻松将环状带20拆卸下来,再更换新的环状带20。环状带20更换完毕后重新调整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的间距使环状带20张紧即可。由此,拆装环状带20简单快捷,能够方便用户快速更换环状带20,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
需要说明的是,环状带20用于环绕在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外并形成闭环,清洁带构件10在清洁待清洁面时,环状带20沿着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的表面循环转动。
参照图1、图9及图10,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带构件10包括相对的第一侧10a与第二侧10b。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形成的朝第一侧10a的夹角为第一夹角A,且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至第一夹角A达到第一角度时,第一辊筒30与第二辊筒40的间距处于第一间距,以实现对环状带20的张紧。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形成的朝第二侧10b的夹角为第二夹角B,且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到第二夹角B达到第二角度时,第一辊筒30与第二辊筒40的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以解除对环状带20的张紧。其中,第二角度小于第一角度。
需要将环状带20调整至张紧状态时,当参照图1及图9,用户将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朝第一侧10a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调整至第一夹角A处于第一角度。
可选的,第一角度具体可以为一个固定值。
具体的,第一角度A为第一预设区间内的任意一个固定值,第一间距也可以为第二预设区间内的任意一个固定值。例如,第一角度A的范围可以在160度-175度之间。由此,当第一角度A在160度-175度中的任一角度时,第一间距对应为第二预设区间中的任意一间距。需要说明的是,环状带20包括弹性基层和设置于弹性基层上的清洁层。当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的间距被调节至第一间距中的任意值时,由于环状带20具有弹性,环状带20均处于张紧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间距为较小值时,则环状带20呈略微张紧的状态,当第一间距为较大值时,环状带20呈较为紧绷的张紧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角度A为第一预设区间内的任意一个固定值,则第一间距也为第一预设区间内的任意一个固定值,是指在具体场景中,对于不同的清洁带构件10的第一角度A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第一角度A均满足在第一预设区间内。例如某个清洁带构件10对应的第一角度A可以是175度,另一个清洁带构件10对应的第一角度A可以是174度,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角度A的范围可以大于175度,这里不做限定。
当需要解除环状带20的张紧时,当参照图1及图10,用户将第一支撑件50和/或第二支撑件60朝第二侧10b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调整至第二夹角B处于第二角度。具体的,第二角度具体可以为一个范围值,第二间距为固定值。例如,第二角度可以在90-150度之间时,所述第一辊筒30与所述第二辊筒40的间距均小于第二间距。第二间距也可以理解为临界值,即当第一辊筒30与所述第二辊筒40的间距小于第二间距时环状带20均处于松弛状态,第二角度越小,则第一辊筒30与所述第二辊筒40的间距越近,环状带20也就越松弛。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角度也可以对应其他范围值,如80-140度之间,或者80度到155度之间,或者小于150度等,这里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角度B为范围值是指,在具体场景中,对于一个清洁带构件10,第二夹角B处于第二角度对应的范围中的任意一个值时,均会使得环状带20松弛,从而便于环状带20进行拆卸。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是指对于一个清洁带构件10,其第二角度的最大值也是小于第一角度的。另外,本申请中描述的夹角、第一夹角A、第二夹角B是指角度小于180度的角。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带构件10还包括限位机构80,限位机构80用于限制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以使第一支撑件50和第二支撑件60形成的第一夹角A为第一角度。由此,限位机构80可以阻挡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继续转动,当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被限位机构80限位时,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A即为第一角度,用户不需要再通过其他方式确认角度是否调整到位。
参照图3至图8,在可选实施例中,限位机构80包括第一限位件81,第一限位件81用于限制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以使第一支撑件50和第二支撑件60形成的第一夹角A为第一角度。其中,环状带20具有弹性,环状带20与第一限位件81配合使得第一夹角A处于第一角度。具体的,具有弹性的环状带20抵紧于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第一支撑件50和第二支撑件60在环状带20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使第一夹角A处于第一角度。即第一限位件81用于限制第一支撑件50和/或第二支撑件60向第一侧10a的转动趋势,而环状带20则通过提供弹性复位力以防止第一支撑件50和/或第二支撑件60向第二侧10b转动,在无外力的情况下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使得第一夹角A位于第一角度。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1可以与第一支撑件50或第二支撑件60连接,当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一支撑件50或第二支撑件60抵于第一限位件81,此时第一夹角A也为第一角度。
参照图3至图8,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1设于第一支撑件50的一侧,且第一限位件81朝第一侧10a的方向延伸,第二支撑件60与第一限位件81抵接时,第一支撑件50和第二支撑件60形成的第一夹角A为第一角度。由此,当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朝第一侧10a的方向相对转动时,第一限位件81用于限制转动的极限位置。当该清洁带构件10在进行清洁工作时,第一侧10a为背离待清洁面的一侧,第二侧10b为朝向待清洁面的一侧。当清洁带构件10拖擦待清洁面会对待清洁面产生时压力,由于第一限位件81朝第一侧10a的方向延伸,待清洁面对清洁带构件10的反作用力使得第二支撑件60与第一限位件81进一步抵紧,结构更稳定。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使得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转动到朝第一侧10a的第一夹角A达到第一角度时实现张紧,通过使得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转动到朝第二侧10b的第二夹角B达到第二角度时实现松弛。随后通过设置第一限位件81实现第一角度时的张紧。一方面,相比在同一侧调节角度的方案而言,无需设置可调的限位结构(因为要同时实现在同一侧实现角度可调和角度限制,就一定要设置一个可调的限位结构,保证其在需要限位的时候进行锁紧,需要解除限位的时候打开,不仅会导致结构的复杂度增高,且会增加其结构的磨损度),而本申请只要设置有一个简单的第一限位件81,并利用环状带20的弹性复位力达到一个稳固的结构,使得整个结构更为简单,且更为稳固。另一方面,相比在180度的时候实现张紧的方案而言(由于180度是一个较难的稳固状态,无论是从哪一侧对其进行限位,由于环状带20的弹性复位力的原因,均难以保持稳定状态),通过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转动到不同侧实现张紧和松弛,可以极大的提高其稳定性,并减少结构复杂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及的弹性复位力可以是环状带20发生形变/拉扯/张大等等时所产生的用于回复原状的力。参照图3至图8,在可选实施例中,限位机构80还包括第二限位件82,第二限位件82用于限制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以使第一支撑件50和第二支撑件60形成的第一夹角为第五角度。
可选的,第二角度包括第五角度,即第五角度属于第二角度中的一个值。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五角度是第二角度的下限值。
如第二角度可以是大于或等于70度,小于150度,其第五角度则为70度。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82设于第一支撑件50的一侧,且第二限位件82朝第二侧10b的方向延伸,第二支撑件60与第二限位件82抵接时,第一支撑件50和第二支撑件60形成的第二夹角B为第五角度。由此,当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朝第二侧10b的方向相对转动时,第二限位件82用于限制转动的极限位置。
参照图8,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1及第二限位件82之间还设有连接弧部83,连接弧部83分别连接于第一限位件81与第二限位件82,第一限位件81、第二限位件82、连接弧部83及第一支撑件50一体成型,由此,一体成型的设计能够使第一限位件81及第二限位件82的限位更可靠,且还能够使该清洁带构件10的结构更简洁,减少连接结构,避免在连接的缝隙处的积灰。
参照图7,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50包括第一转动部51,第二支撑件60包括第二转动部61,转轴70依次穿设于第一转动部51及第二转动部61。第一限位件81位于第二转动部61朝向第一侧10a的一侧,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时,第一限位件81、连接弧部83及第二限位件82沿第二转动部61的外壁运动。具体的,参照图3,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装配后,所述第一限位件81位于所述第二转动部61朝向第一侧10a的一侧,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时,第一限位件81、连接弧部83及第二限位件82距离第二转动部61的外壁的间距均相等,且仅存在微小的间隙。由此,当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在转动时更平稳,避免因间隙过大或间隙不均而产生晃动。
为了提高清洁效率,清洁带构件10也可以沿着转轴70的轴向方向设置得更长,由此保证环状带20与待清洁面接触的面积更大,拖擦待清洁面的效率更高。参照图7,在可选实施例中,限位机构80包括多个第一限位件81,第一支撑件50包括多个第一转动部51,第二支撑件60包括多个第二转动部61。多个第一转动部51与多个第二转动部61沿转轴70的轴线方向交错分布,且第一限位件81与第二转动部61对应设置。依此结构,清洁带构件10也可以沿着转轴70的轴向方向设置得更长,且第一转动部51与多个第二转动部61沿转轴70的轴线方向交错分布的设置也可以使该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在转动时更平稳。
参照图12,在可选实施例中,限位机构80也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件50且靠近第二支撑件60的一端的第一限位面84,以及设置于第二支撑件60且靠近第一支撑件50的一端的第二限位面85。其中,第一限位面84与第二限位面85配合以用于限制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以使第一支撑件50和第二支撑件60形成的第一夹角A为第一角度,并在环状带20的配合下使第一夹角A处于第一角度。由此,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到预设位置即可通过二者端部的配合实现限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参照图13,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面84包括第一自由面841及第一抵接面842,所述第一自由面841相对所述第二限位面85转动,所述第一抵接面842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面85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支撑件50及所述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其中,所述第一自由面841包括曲面和/或斜面,所述第一抵接面842包括平面,所述第二限位面85包括平面。在更换环状带20时,用户调整第一支撑件50和/或第二支撑件60朝第二侧10b相对转动,由于第一自由面841为曲面或斜面,或同时设有曲面及斜面,此结构能够使第一支撑件50在绕转轴70转动时不会受到第二限位面85的干涉,使第一自由面841能够绕转轴70自由转动。当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之间形成的第二夹角B为较小的角度时,则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之间形成的间距较窄,环绕于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的环状带20处于松弛状态,用户可以轻松将环状带20拆卸。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朝第二侧10b相对转动的第二夹角B可以呈90度,此时第一支撑件50朝向第二侧10b的侧面可以抵于第二支撑件60的第二限位面85,从而实现朝第二侧10b的转动角度的限位。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抵接面842靠近第一侧10a的方向,第一自由面841靠近第二侧10b的方向。当需要张紧环状带20时,用户调整第一支撑件50和/或第二支撑件60朝第一侧10a相对转动。当转动至第一抵接面842与第二限位面85相互抵接时。由于第一抵接面842及第二限位面85均呈平面的结构,则第一抵接面842及第二限位面85抵接时两个平面互相抵紧,且平面的结构能够使第一抵接面842及第二限位面85抵接得更充分、更稳定。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形成第一夹角A,且第一夹角A为第一角度。此外,具有弹性的环状带20抵紧于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第一支撑件50和第二支撑件60在环状带20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使第一夹角A处于第一角度。
参照图13,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面85包括第二自由面851及第二抵接面852,所述第二自由面851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面84转动,所述第二抵接面852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面84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支撑件50及所述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其中,所述第二自由面851包括曲面和/或斜面,所述第二抵接面852包括平面,第一限位面84包括平面。由此,第二自由面851使得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能够朝第二侧10b的方向自由转动,以使当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之间形成的第二夹角B为较小的角度时,用户可以轻松将环状带20拆卸。当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能够朝第一侧10a的方向相对转动至第一夹角A时,第二抵接面852与第一限位面84抵接,并在环状带20配合下使第一夹角A处于第一角度。
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面84包括第一自由面841及第一抵接面842,所述第二限位面85包括第二自由面851及第二抵接面852,所述第一自由面841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抵接面852和第二自由面851转动,第二自由面851能相对第一自由面841和第一抵接面842转动,第一抵接面842与第二抵接面852抵接时能够限制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其中,所述第一自由面841包括曲面和/或斜面,所述第一抵接面842包括平面,第二自由面851包括曲面和/或斜面,第二抵接面852包括平面。在更换环状带20时,用户调整一支撑件50和/或第二支撑件60朝第二侧10b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自由面841及第二自由面851的结构能够使第一支撑件50和/或第二支撑件60绕转轴70自由转动。当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之间形成的第二夹角B为较小的角度时,环状带20处于松弛状态,用户可以轻松将环状带20拆卸。当需要张紧环状带20时,用户调整第一支撑件50和/或第二支撑件60朝第一侧10a相对转动。当转动至第一抵接面842与第二抵接面852相互抵接时,由于第一抵接面842及第二抵接面852均呈平面的结构,则第一抵接面842及第二抵接面852抵接时两个平面互相抵紧,平面的结构能够使第一抵接面842及第二抵接面852抵接得更充分、更稳定。从而使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形成第一夹角A为第一角度。并在环状带20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使第一夹角A处于第一角度。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50包括第一转动部51,第二支撑件60包括第二转动部61,转轴70依次穿设于第一转动部51及第二转动部61。第一限位面84设置于第一转动部51,第二限位面85设置于第二转动部61。由此,当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到第一夹角A时,第一转动部51上的第一限位面84与第二转动部61上的第二限位面85互相配合,且在转动处即可实现限位,限位快速便捷。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角度可以大于或等于160度,如可以是160度、170度或者178度,所述第二角度可以小于或等于150度,如可以是140度,130度等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可以大于或等于170度,如可以是170度,175度等等,所述第二角度可以小于或等于90度,如可以是90度,70度等等。
在可选实施例中,转轴70、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的轴线方向互相平行。具体的,当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到任一角度时,转轴70、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的轴线方向均处于相互平行的状态。
参照图9及图10,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30的轴线与转轴70的轴线之间形成第一平面13,第一平面13位于第一支撑件50,第二辊筒40的轴线与转轴70的轴线之间形成第二平面14,第二平面14位于第二支撑件60。第一平面13与第二平面14之间形成的朝向于第一侧10a的夹角为第一夹角A,第一平面13与第二平面14之间形成的朝向于第二侧10b的夹角为第二夹角B。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支撑件50、第二支撑件60具有厚度,因此本申请所描述的第一夹角A、第二夹角B可以理解为第一平面13与第二平面14分别在第一侧10a与第二侧10b所形成的夹角。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夹角形成的第一角度可以为175度。
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环状带包括弹性基层和设置于所述弹性基层上的清洁层,环状带20具有弹性。在一些示例中,弹性基层可以采用橡胶制成,弹性基层的表面覆盖的清洁层可以为清洁绒。第一限位件81抵于第二支撑件60时,环状带20抵紧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第一支撑件50和第二支撑件60在环状带20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使第一夹角A处于第一角度。具体的,第一夹角A可以为小于180度的夹角,环状带20的弹性复位力能够经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传递至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以使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具有继续朝第一侧10a相对转动的力。由于第一限位件81限制了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转动的极限位置,由此,环状带20在第一限位件81配合下第一夹角A能够处于第一角度。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二辊筒40具有空腔,清洁带构件10还包括内置于空腔内的驱动电机90,驱动电机90用于驱动第二辊筒40滚动。具体的,第一辊筒30可以位于第二辊筒40的斜上方,该清洁带构件10在清洁带清洁面时第二辊筒40将环状待抵压于待清洁面。由此,通过将驱动电机90设于第二辊筒40内部,不仅可以最大化地增加清洁带构件10对待清洁面的下压力,使得清洁带构件10可以对地面起到较佳的清洁效果,而且可以对驱动电机90进行隐藏安装,使得清洁带构件10的结构更加紧凑、更简洁。另外,驱动电机90和第二辊筒40可以设置成整体模块,方便组装。此外,由于需要将驱动电机90设于第二辊筒40的内部,第二辊筒40的直径需要设置的比较大,可以提高第二辊筒40的越障能力,实现对体积较大的垃圾的清理。
参照图14,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带构件10还包括支架94,驱动电机90包括机体91、第一驱动轴92和第二驱动轴93,机体91安装于支架94,机体91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驱动轴92设于机体91的第一端,第二驱动轴93设于机体91的第二端。第二辊筒4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辊筒40位于机体91的第一端并与第一驱动轴92连接,另一个第二辊筒40设于机体91的第二端并与第二驱动轴93连接,其中,机体91可以与支架94连接。当清洁带构件10工作时,驱动电机90运行以驱动第一驱动轴92和第二驱动轴93同步转动,第一驱动轴92和第二驱动轴93分别驱动两个第二辊筒40转动。由此,两个辊筒40位于机体91相对的两端,则驱动电机90和两个第二辊筒40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平衡,使得清洁带构件10能够稳定运行,环状带20也可以和待清洁面更好地贴合,从而实现较好的清洁效果。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带构件10还包括支架94,第二辊筒40包括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驱动电机9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驱动电机90分别为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包括第一机体和第三驱动轴,第二驱动电机包括第二机体和第四驱动轴,第一机体与支架94连接,第三驱动轴与第二辊筒40的第三端连接,第二机体与支架94连接,第四驱动轴与第二辊筒40的第四端连接,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同步驱动第二辊筒40转动。具体的,第一机体和支架94保持不动,第二机体与支架94保持不动,运行时,第三驱动轴和第四驱动轴转动,同步驱动第二辊筒40转动。由此,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位于第二辊筒40相对的两端,能够使得驱动电机90和第二辊筒40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平衡,使得清洁带构件10能够稳定运行,环状带20也可以和待清洁面更好地贴合,从而实现较好的清洁效果。
参照图1至图3,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带构件10包括相对的第一侧10a与第二侧10b,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形成的朝第一侧10a的夹角为第一夹角A。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到第一夹角A达到第三角度时,第一辊筒30与第二辊筒40的间距处于第一间距,以实现对环状带20的张紧。第一支撑件50与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使得第一夹角A达到第四角度时,第一辊筒30与第二辊筒40的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以解除对环状带20的张紧。其中,第四角度小于第三角度。由此,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可以通过在第一侧10a相对转动即可实现环状带20的张紧或解除张紧,具体的,环状带20处于张紧或松弛的状态是由第一夹角A的角度决定的。由于第四角度小于第三角度,可以理解的是,当环状带20处于第四角度时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之间的间距更近,环绕与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的环状带20处于松弛状态,可以拆卸并更换环状带20;当环状带20处于第三角度时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之间的间距更远,环状带20处于张紧状态。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带构件10还包括第三限位件,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相对转动至第一夹角A处于第三角度时,第三限位件用于固定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的相对位置。由此,当第一夹角A处于第三角度时环状带20张紧,第三限位件固定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的相对位置可以使环状带20保持张紧状态。在一些示例中,第三限位件可以为卡扣,在另一些示例中,根据实际需要,第三限位件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锁紧结构。
参照图7,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的外壁均具有若干个凹槽15。由此,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可以更轻巧,且能够更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参照图11,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带构件10包括相对的第一侧10a与第二侧10b,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的外壁均具有若干个空槽16,空槽16贯通第一侧10a至第二侧10b。可以理解为,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均具有能够起支撑作用的骨架即可,由此,第一支撑件50及第二支撑件60也可以更轻巧,且能够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50还包括支撑部52,支撑部52套设于第一辊筒30。由此,该清洁带构件10在拖擦待清洁面时会下压于待清洁面,支撑部52的设置能够加强第一支撑件50与第一辊筒30的连接,结构更稳定可靠。
参照图3至图6,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带构件10还包括第一连接架11,第一连接架11与第一支撑件50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架11与第一辊筒30转动连接。清洁带构件10还包括第二连接架12,第二连接架12与第二支撑件6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架12与第二辊筒40转动连接。在一些示例中,清洁带构件10可以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架11,分别连接于第一辊筒30的两端,并对应连接于第一支撑件50的两侧。清洁带构件10可以设有两个第二连接架12,分别连接于第二辊筒40的两端,并对应连接于第二支撑件60的两侧。由此,通过第一连接架11的设置可以使第一辊筒30与第一支撑件50的连接更稳定可靠,第二连接架12的设置可以使第二辊筒40与第二支撑件60的连接更稳定可靠。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带构件10还可以包括第三辊筒,第三辊筒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件50或第二支撑件60上,这里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装置100,该清洁装置100包括如上所述的清洁带构件10。
参照图16,在可选实施例中,该清洁装置100包括清洁带构件10以及第一清洁辅助件110。第一清洁辅助件110沿清洁装置100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清洁带构件10的后方,第一清洁辅助件110用于辅助环状带20清洁垃圾。具体的,由于环状带20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由此,环状带20在转动时能够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沿携带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并在第一清洁辅助件110的辅助下拾取和传送垃圾。由此,该清洁装置100也就更好地对待清洁面实现更彻底的清洁,清洁效果更好。环绕于第一辊筒30及第二辊筒40外的环状带20会形成用于携带垃圾的传送侧,第一清洁辅助件110具有与传送侧对应的斜面,由此,环状带20的传送侧与第一清洁辅助件110的斜面配合以夹持垃圾,且转动的环状带20能够在无风力驱动下传送垃圾。在一些示例中,清洁装置100还可以设有回收容器150,用于接收由环状带20与第一清洁辅助件110传送而来的垃圾。
需要说明的是,清洁装置100的前进方向为清洁装置100在工作时主要的行进方向。如该清洁装置100为手持式清洁装置100且待清洁面为地面时,用户需要手持该清洁装置100并将清洁装置100往用户前行的方向推动,则该方向为清洁装置100的前进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清洁装置100为清洁机器人,则其前进方向为清洁机器人主要移动的方向。
参照图17,在可选实施例中,该清洁装置100包括清洁带构件10、第二清洁辅助件120及滚刷件130。第二清洁辅助件120沿清洁装置100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清洁带构件10的后方,第二清洁辅助件120用于辅助环状带1401清洁垃圾。滚刷件130设置于第二清洁辅助件120的后方,滚刷件130用于执行如下功能的至少一种:清洁待清洁面、配合清洁带构件10传送垃圾、刮擦清洁带构件10上的垃圾。该清洁装置100在工作时,转动的环状带20能够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粘黏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并能够与第二清洁辅助件120和滚刷件130配合拾取和传送垃圾。其中,第二清洁辅助件120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与第一清洁辅助件110相似,故在此不在赘述。当环状带20将垃圾传送到第二清洁辅助构件的斜面的末端时,垃圾会被传送滚刷件130的表面,在滚刷件130的滚动下垃圾会继续被传送至回收容器150内。滚刷件130的表面可以接近环状带20的传送侧,当滚刷件130的转动方向与环状带20的转动方向相同时,滚刷件130靠近传送侧的表面与传送侧是朝相反的方向运行的,这样,滚刷件130也就能够第一环状清洁带表面的垃圾,避免垃圾粘在环状带20的表面。
参照图18,在可选实施例中,该清洁装置100包括清洁带构件10、第三清洁辅助件140。第三清洁辅助件140沿清洁装置100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清洁带构件10的后方,清洁辅助件用于辅助环状带1401清洁垃圾。其中,第三清洁辅助件140包括辅助环状带1401、第三辊筒1402以及第四辊筒1403,辅助环状带140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三辊筒1402和第四辊筒1403上。由此,转动的环状带20在转动时能够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粘黏待清洁面上的垃圾,还可以在第三清洁辅助件140的辅助下拾取和传送垃圾。具体的,第三清洁辅助件140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与第一清洁辅助件110相似,故在此不在赘述。此外,辅助环状带140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三辊筒1402和第四辊筒1403上,辅助环状带1401也可以清洁待清洁面,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传送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带构件10相对待清洁面呈倾斜设置,第一辊筒30位于第二辊筒40的斜上方,第二辊筒40的重量大于第一辊筒30,第二辊筒40的直径大于第一辊筒30。该清洁装置100在使用时第二辊筒40将环状待抵压于待清洁面。由于第二辊筒40的直径需要设置的比较大,可以提高第二辊筒40的越障能力,实现对体积较大的垃圾的清理,第二辊筒40的重量更大也有利于将环状带20下压于待清洁面,拖擦待清洁面时摩擦力更大,清洁效果更好。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29)

1.一种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带构件包括环状带、第一辊筒、第二辊筒、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
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间隔分布,所述环状带可转动地环绕于所述第一辊筒和所述第二辊筒外;
第一辊筒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所述第二辊筒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上,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并能够通过相对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夹角从而调节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之间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带构件包括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
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的朝所述第一侧的夹角为第一夹角,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夹角达到第一角度时,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的间距处于第一间距,以实现对所述环状带的张紧;
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的朝所述第二侧的夹角为第二夹角,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转动到所述第二夹角达到第二角度时,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的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以解除对所述环状带的张紧;
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小于第一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带构件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的第一夹角为所述第一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的第一夹角为所述第一角度;
其中,所述环状带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夹角处于所述第一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限位件朝所述第一侧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形成的第一夹角为所述第一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的第一夹角为第五角度;
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包括所述第五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限位件朝所述第二侧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抵接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形成的第二夹角为所述第五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及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还设有连接弧部,所述连接弧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所述连接弧部及所述第一支撑件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转动部,转轴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及所述第二转动部;
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二转动部朝向所述第一侧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连接弧部及所述第二限位件沿所述第二转动部的外壁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二转动部;
多个所述第一转动部与多个所述第二转动部沿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交错分布,且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转动部对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且靠近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的第一限位面;以及
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且靠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的第二限位面;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配合以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的第一夹角为所述第一角度,并在所述环状带的配合下使所述第一夹角处于所述第一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面包括第一自由面及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自由面相对所述第二限位面转动,所述第一抵接面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其中,所述第一自由面包括曲面和/或斜面,所述第一抵接面包括平面,所述第二限位面包括平面;和/或,
所述第二限位面包括第二自由面及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自由面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面转动,所述第二抵接面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转动的极限位置,其中,所述第二自由面包括曲面和/或斜面,所述第二抵接面包括平面,第一限位面包括平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转动部,所述转轴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及所述第二转动部;
所述第一限位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二限位面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部。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大于或等于160度;和/或
所述第二角度小于或等于150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所述第一辊筒及所述第二辊筒的轴线方向互相平行;和/或
所述第一角度大于或等于170度;和/或
所述第二角度小于或等于90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的轴线与所述转轴的轴线之间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辊筒的轴线与所述转轴的轴线之间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
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形成的朝向于所述第一侧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
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形成的朝向于所述第二侧的夹角为所述第二夹角;和/或
所述第一角度为175度。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带包括弹性基层和设置于所述弹性基层上的清洁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辊筒具有空腔,所述清洁带构件还包括内置于所述空腔内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辊筒滚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带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驱动电机包括机体、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所述机体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机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驱动轴设于所述机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驱动轴设于所述机体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辊筒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辊筒位于所述机体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驱动轴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辊筒设于所述机体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第二驱动轴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带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第二辊筒包括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
所述驱动电机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电机分别为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包括第一机体和第三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包括第二机体和第四驱动轴,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第三驱动轴与所述第二辊筒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机体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第四驱动轴与所述第二辊筒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同步驱动所述第二辊筒转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带构件包括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的朝所述第一侧的夹角为第一夹角;
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转动到所述第一夹角达到第三角度时,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的间距处于第一间距,以实现对所述环状带的张紧;
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夹角达到第四角度时,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的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以解除对所述环状带的张紧;
其中,所述第四角度小于第三角度。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带构件还包括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转动至第一夹角处于所述第三角度时,所述第三限位件用于固定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的相对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外壁均具有若干个凹槽。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带构件包括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外壁均具有若干个空槽,所述空槽贯通所述第一侧至第二侧。
25.一种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清洁带构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清洁辅助件,所述第一清洁辅助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所述清洁带构件的后方,所述第一清洁辅助件用于辅助所述环状带清洁垃圾。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清洁辅助件,所述第二清洁辅助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所述清洁带构件的后方,所述第二清洁辅助件用于辅助所述环状带清洁垃圾;
滚刷件,所述滚刷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清洁辅助件的后方,所述滚刷件用于执行如下功能的至少一种:清洁待清洁面、配合所述清洁带构件传送垃圾、刮擦所述清洁带构件上的垃圾。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清洁辅助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所述清洁带构件的后方,所述清洁辅助件用于辅助所述环状带清洁垃圾;
其中,所述第三清洁辅助件包括辅助环状带、第三辊筒以及第四辊筒,所述辅助环状带可转动地环绕于所述第三辊筒和第四辊筒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带构件相对待清洁面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辊筒位于所述第二辊筒的斜上方,所述第二辊筒的重量大于所述第一辊筒,所述第二辊筒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辊筒。
CN202322310901.8U 2023-08-25 2023-08-25 清洁带构件及清洁装置 Active CN2205299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10901.8U CN220529931U (zh) 2023-08-25 2023-08-25 清洁带构件及清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10901.8U CN220529931U (zh) 2023-08-25 2023-08-25 清洁带构件及清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9931U true CN220529931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2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10901.8U Active CN220529931U (zh) 2023-08-25 2023-08-25 清洁带构件及清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299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9282C (zh) 具有自动尺片伸展机构的卷尺
JP2019529282A (ja) コンベヤ用のインフィード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アウトフィードアセンブリ
JP2000042506A (ja) ドレン清浄装置
CN220529931U (zh) 清洁带构件及清洁装置
WO2022143379A1 (zh) 一种地刷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WO2013005522A1 (ja) 電気掃除機
CN109436115B (zh) 爬壁机器人
EP1832213B1 (en) Suction brush for vacuum cleaner
KR20050086393A (ko) 롤러 타입 물걸레 청소구
CN214804447U (zh) 拖地组件及智能清洁机器人
CN113273947A (zh) 一种适配于通用透明胶带的粘毛器
CN211001607U (zh) 园林工具
CN217471865U (zh) 清洁组件及清洁基部
CN220369931U (zh) 清洁装置
CN209834880U (zh) 带式输送机用清扫器及带式输送机
CN210456809U (zh) 张力装置
CN209522161U (zh) 180°平弯机
CN207768313U (zh) 张紧装置、带传动装置和扫地机器人
CN213140718U (zh) 一种箱式电阻炉带材进出料牵引装置
CN214158357U (zh) 一种消防用管道收卷装置
CN212475491U (zh) 一种防止轴线转动的导向结构
JP4638074B2 (ja) カーブベルトコンベヤ
CN218174124U (zh) 一种弧形辊及纸张除皱机构
JP3290418B2 (ja) ベルトコンベア
CN212489781U (zh) 具有凹槽的附胶挤水转辊、采用其的拖地装置及环卫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