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6929U - 一种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6929U
CN220526929U CN202321402934.9U CN202321402934U CN220526929U CN 220526929 U CN220526929 U CN 220526929U CN 202321402934 U CN202321402934 U CN 202321402934U CN 220526929 U CN220526929 U CN 2205269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upport
front light
photovoltaic module
back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0293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宏伟
李嘉
王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ina Sol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ina Sol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ina Sol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ina Sol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0293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269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69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69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伏组件,涉及光伏发电设备的领域,其包括正面透光板、背板、引出线以及支撑件;其中,所述正面透光板以及所述背板间隔的堆叠设置;所述背板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引出线穿过的穿线孔;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穿线孔相邻,所述支撑件相背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背板以及所述正面透光板一一对应的接触;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容纳所述引出线穿过的第一通道;所述引出线一端位于所述正面透光板与所述背板之间,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道以及所述穿线孔。本申请通过设置支撑件在背板穿线孔的位置支撑背板,具有保持背板平整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发电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光伏组件包括正面玻璃、电池片、封装材料、背板以及引出线,电池片在正面玻璃与背板之间,背封装材料包裹电池片;背板上设置有穿线孔,引出线通过穿线孔将电流从电池片中引出;封装材料一般为EVA或POE。
在光伏组件生产中会对光伏组件进行层压加工,即正面玻璃、电池片、封装材料、背板堆叠放置后,将背板与正面玻璃相对挤压至设定厚度。
在光伏组件层压后,背板在穿线孔位置会出现凹陷,光伏组件外观以及可靠性会出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具有保持背板在穿线孔位置处平整的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正面透光板、背板、引出线以及支撑件;其中,正面透光板以及背板间隔的堆叠设置;背板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引出线穿过的穿线孔;支撑件与穿线孔相邻,支撑件相背的两端分别与背板以及正面透光板一一对应的接触;支撑件上设置有容纳引出线穿过的第一通道;引出线一端位于正面透光板与背板之间,另一端穿过第一通道以及穿线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件设置在穿线孔,引出线通过第一通道以及穿线孔伸出正面透光板与背板之间;支撑件的两端与背板以及正面透光板接触,当对光伏组件进行层压时,支撑件在背板的穿线孔位置支撑背板,阻挡或减小了支撑件在穿线孔位置的凹陷变形,保持背板在穿线孔位置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实施例中光伏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光伏组件设计理想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光伏组件层压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实施例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通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一种实施例中支撑件为管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正面透光板;2、背板;21、穿线孔;3、引出线;4、支撑件;41、支撑板;42、支撑杆;5、第一通道;51、第一孔;52、第一缺口;6、电池片;7、正面封装层;8、背面封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申请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光伏组件,用于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光伏组件产生的电能通过导线传输到储能电池中存储。
参照图1,光伏组件包括正面透光板1以及背板2,正面透光板1以及背板2间隔的堆叠设置。
具体的,正面透光板1为透光的板件,示例性的,正面透光板1为玻璃板。背板2与正面透光板1沿厚度方向堆叠,背板2与正面透光板1之间具有间隙。在本实施例中,背板2为玻璃板。
在其它一实施例中,背板2为耐水解的PET板,PET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背板2为TPT板,TPT是聚氟乙烯复合膜。
参照图1,光伏组件还包括电池片6、正面封装层7以及背面封装层8。背板2、背面封装层8、电池片6、正面封装层7以及正面透光板1堆叠设置。
具体的,电池片6为硅片,电池片6位于正面封装层7以及背面封装层8之间。正面封装层7与背面封装层8为EVA或POE层,其中,EVA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POE为聚乙烯辛烯共弹性体。
正面封装层7以及背面封装层8能保护电池片6,正面封装层7以及背面封装层8具有粘结作用,将电池片6与正面透光板1以及背板2连接固定。光线透过正面透光板1后照射到电池片6上,电池片6通过光电效应产生电流。
背板2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绝缘性、阻隔水气性、粘接性、散热性、耐环境老化性,背板2将光伏组件内部的正面封装层7、背面封装层8以及电池片6与外界环境隔离,实现电绝缘,使光伏组件能够在户外长时间运行。相对于黑色或透明的背板2,白色的背板2具有一定的光线反射功能,能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背板2、背面封装层8、电池片6、正面封装层7以及正面透光板1堆叠设置后,将背板2、背面封装层8、电池片6、正面封装层7以及正面透光板1层压,保持背板2、背面封装层8、电池片6、正面封装层7以及正面透光板1之间的紧密连接。
参照图1,光伏组件还包括引出线3,背板2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引出线3穿过的穿线孔21。引出线3一端位于正面透光板1与背板2之间,另一端穿过第一通道5以及穿线孔21。
具体的,穿线孔21为圆孔,背板2上设置有多个穿线孔21,多个穿线孔21阵列设置。引出线3也称汇流带,引出线3为表面镀锡的铜带,引出线3从穿线孔21伸出正面透光板1与背板2之间,引出线3位于正面透光板1以及背板2之间的一端为方形薄片,伸出正面透光板1与背板2之间的一端为柱形。
引出线3一端与多个电池片6串联,引出线3另一端与光伏组件的接线盒电连接,光伏组件的接线盒与储能电池导电连接。
参照图1,光伏组件还包括支撑件4,支撑件4与穿线孔21相邻,支撑件4相背的两端分别与背板2以及正面透光板1一一对应的接触;支撑件4上设置有容纳引出线3穿过的第一通道5。
具体的,支撑件4与穿线孔21相邻,示例性的,支撑件4在穿线孔21附近的区域,其中,附近的区域表示为当正面透光板1与背板2之间未设置支撑件4时,光伏组件在层压时,背板2在穿线孔21产生以穿线孔21为中心的凹陷变形的区域。
支撑件4相背的两端分别与背板2以及正面透光板1一一对应的接触。支撑件4相背的两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背板2与正面透光板1设计的间隙。
参照图2以及图3,图2为设计的光伏组件层压后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实际的光伏组件层压后的状态示意图。背板2具有软、易形变的特性,对光伏组件进行层压时,背板2在穿线孔21的位置产生凹陷。凹陷的产生减小了背板2在穿线孔21位置与正面透光板1之间的间隙,正面封装层7以及背面封装层8的材料会从穿线孔21溢出。背面封装层8朝向正面透光板1方向压紧引出线3,有时会出现引出线3断裂的情况。
参照1,本实施例中,当背板2与正面透光板1相对层压时,支撑件4的一端面与背板2接触压紧,支撑件4的另一端面与正面透光板1接触压紧,支撑件4能避免或减小背板2在穿线孔21位置产生的朝向正面透光板1的凹陷,支撑件4能保持背板2在层压时的平整,能保护背板2。
参照图1,支撑件4上设置有容纳引出线3穿过的第一通道5。示例性的,第一通道5包括开设在支撑件4上的孔道或凹槽。可选的,第一通道5包括支撑件4与背板2构造形成的通道,具体的,支撑件4仅堵塞部分穿线孔21,支撑件4与穿线孔21侧壁之间形成的可供引出线3穿过的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5包括第一孔51,引出线3穿过第一孔51以及穿线孔21伸出背板2与正面透光板1的间隙。
参照图5,在其它一实施例中,第一通道5包括支撑件4与背板2构造形成的通道。第一通道5包括第一孔51以及第一缺口52。第一孔51为开设在支撑件4上的孔道,一个引出线3穿过第一孔51以及穿线孔21。第一缺口52为支撑件4与穿线孔21的部分侧壁之间的间隔形成的通道。一个引出线3穿过第一缺口52以及穿线孔21。
参照图1,作为一个可选方案,支撑件4封堵穿线孔21,第一通道5与穿线孔21连通。
具体的,支撑件4将穿线孔21封闭堵塞,仅引出线3能通过第一通道5进入穿线孔21内。
支撑件4封堵穿线孔21能阻挡正面封装层7以及背面封装层8中的材料从穿线孔21溢出。支撑件4能将正面封装层7以及背面封装层8与外界空气隔绝,提高了背板2在穿线孔21处的遮蔽效果,减缓了水汽进入光伏组件内的速度,减少了正面封装层7以及背面封装层8的老化,提升了光伏组件可靠性。
参照图1,作为一个可选方案,支撑件4与背板2的穿线孔21的周边区域接触。
具体的,支撑件4与背板2的穿线孔21的周边所有区域接触,支撑件4与背板2接触的区域为环形区域,且环形区域在穿线孔21的外周。
当未设置支撑件4时,背板2在层压时以穿线孔21为中心凹陷。本实施例中支撑件4与穿线孔21的周边区域接触。相对于支撑件4仅部分支撑穿线孔21的周边区域。本实施例中,光伏组件在层压时,背板2与支撑件4之间的压力沿穿线孔21的周向相对均衡,背板2以及支撑件4具有优良的稳定性。
参照图1,作为一个可选方案,引出线3设置有多个;第一通道5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孔51;第一孔51用于容纳单个引出线3穿过。
具体的,引出线3设置有两个,第一孔51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孔51与两个引出线3一一对应的设置。
在其它一实施例中,引出线3设置有两个,第一孔51设置有三个,两个引出线3分别从两个第一孔51中一一对应的穿过。或引出线3设置有三个,第一孔51设置有三个,三个第一孔51与三个引出线3一一对应的设置。
第一孔51仅容纳单个引出线3穿过,相邻两个引出线3之间能保持一定的间隔,减少出现引出线3之间接触短路的情况发生。
参照图1,作为一个可选方案,支撑件4与正面透光板1接触一端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支撑件4与背板2接触一端的横截面面积。
支撑件4与正面透光板1的接触区域会减少透过正面透光板1的光线,支撑件4与背板2的接触区域越大,支撑件4对背板2的支撑越稳定。本实施例中的支撑件4实现了对背板2以及正面透光板1之间的支撑,且能提高透过正面透光板1的透光量,减小正面透光板1上出现的黑斑的情况。
参照图4,作为一个可选方案,支撑件4包括支撑板41以及支撑杆42;其中,支撑杆42一端与正面透光板1接触,另一端与支撑板41固定连接;
支撑板41背向支撑杆42的一端与背板2接触,支撑杆42的横截面小于支撑板41的横截面。
具体的,支撑板41与支撑杆42一体成型,支撑板41与支撑杆42为高分子绝缘件,具体的,支撑板41以及支撑杆42的材料为PVC或PE,PVC为聚氯乙烯,PE为聚乙烯。
使用支撑板41实现了对穿线孔21的封堵;支撑板41与支撑杆42配合实现对背板2以及正面透光板1的支撑,保持背板2以及正面透光板1之间在穿线孔21位置的间隙。
参照图1,作为一个可选方案,第一通道5设置在支撑板41上,第一通道5一端贯穿支撑板41与穿线孔21连通。
具体的,第一通道5包括两个第一孔51,第一孔51设置在支撑板41上,两个第一孔51均位于支撑杆42外侧,第一孔51为方形孔。
支撑板41上的第一通道5能减小引出线3穿过支撑件4时的路径,便于支撑件4与引出线3之间的安装。
参照图4,作为一个可选方案,支撑板41为圆板,支撑杆42为圆杆,支撑杆42与支撑板41同轴设置。
具体的,支撑板41为圆板,支撑杆42为圆杆,穿线孔21为圆孔,支撑板41、支撑杆42以及穿线孔21同轴设置,穿线孔21的直径大于支撑杆42的直径,且小于支撑板41的直径。
支撑板41的直径为2~10mm,支撑杆42的直径为1~5mm,支撑件4总高度为2~4mm。示例性的,支撑板41直径为8mm,支撑杆42直径为3mm,支撑件4总高度为3mm。
圆形的支撑件4与背板2以及正面透光板1之间的连接稳定,受力均匀性高。
在其它一实施例中,支撑板41以及支撑杆42的横截面可以为长方形、椭圆形或其它异形结构。
参照图6,在其它一实施例中,支撑件4为圆管,支撑件4的内径大于穿线孔21的直径,支撑件4与穿线孔21同轴设置。支撑件4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引出线3穿过的第一通道5。
圆管结构的支撑件4放置在背板2与正面透光板1之间时更加平稳。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本申请工作状态下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结合了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说明,不过这些实施方式仅是范例性的,仅起到说明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多种替换和改进,这些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正面透光板、背板、引出线以及支撑件;其中,
所述正面透光板以及所述背板间隔的堆叠设置;
所述背板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引出线穿过的穿线孔;
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穿线孔相邻,所述支撑件相背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背板以及所述正面透光板一一对应的接触;
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容纳所述引出线穿过的第一通道;
所述引出线一端位于所述正面透光板与所述背板之间,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道以及所述穿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封堵所述穿线孔,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穿线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背板的穿线孔的周边区域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线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用于容纳单个所述引出线穿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与正面透光板接触一端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背板接触一端的横截面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板以及支撑杆;其中,
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正面透光板接触,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板背向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背板接触,所述支撑杆的横截面小于所述支撑板的横截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通道一端贯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穿线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为圆板,所述支撑杆为圆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板同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片、正面封装层以及背面封装层;所述背板、背面封装层、电池片、正面封装层以及正面透光板堆叠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玻璃板。
CN202321402934.9U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光伏组件 Active CN2205269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02934.9U CN220526929U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光伏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02934.9U CN220526929U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光伏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6929U true CN220526929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33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02934.9U Active CN220526929U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269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05863B1 (ko) 광기전성 모듈
US7534956B2 (en) Solar cell module having an electric device
KR20100097219A (ko) Pv 스트링으로 에지 액세스를 수행하는 광전지 모듈, 연결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JPWO2010122856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2272506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US20150038005A1 (en) Junction box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120298189A1 (en) Terminal box for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module
KR102289890B1 (ko) 일체형 인버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 전지 모듈
US9972726B2 (en) Photovoltaic apparatus
JP5430326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295370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の端子ボックス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EP3309958B1 (en) Solar cell module
CN220526929U (zh) 一种光伏组件
US9780244B2 (en) Solar cell module
JP7412806B2 (ja) 発電機能を有するガラスブロック
JP201220453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38777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601921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50187974A1 (en) Solar cell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220402264U (zh) 一种钙钛矿电池装置
KR101349521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JP6042710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215342625U (zh) 光伏组件
US9685574B2 (en) Solar cell module
US20140305487A1 (en) Solar cell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