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6825U - 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6825U
CN220526825U CN202322195438.7U CN202322195438U CN220526825U CN 220526825 U CN220526825 U CN 220526825U CN 202322195438 U CN202322195438 U CN 202322195438U CN 220526825 U CN220526825 U CN 2205268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or
connection
housing
cover
wir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9543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思琪
朱嫣然
李新叶
蔡洪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ix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ix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ix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ix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9543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268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68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68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连接装置包括壳体、接线端子和辅助电传导件。壳体位于接触器与断路器之间。接线端子设置于壳体朝向接触器的一侧,接线端子在第一方向上设置有接线口,接线口用于供外部导体的端部穿过,第一方向垂直于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辅助电传导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线段、连接段和第二接线段,第一接线段与接触器的线圈电连接,连接段连接于壳体,第二接线段位于接线端子内,以与外部导体电连接。本申请可以有效减小接触器的线圈的接线难度,且在减小接触器的线圈的接线难度的同时,不会引发诸如安装空间、成本和适配性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
背景技术
工业电气系统中,尤其在接入大功率负载的情况下,常需要同时使用接触器和断路器来实现对电路的控制和保护功能。
目前常通过连接装置来实现接触器和断路器的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然而,在通过现有的连接装置连接好接触器与断路器之后,存在向接触器的线圈通电困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可以减小接触器的线圈的接线难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包括壳体、接线端子和辅助电传导件。壳体位于接触器与断路器之间。接线端子设置于壳体朝向接触器的一侧,接线端子在第一方向上设置有接线口,接线口用于供外部导体的端部穿过,第一方向垂直于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辅助电传导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线段、连接段和第二接线段,第一接线段与接触器的线圈电连接,连接段连接于壳体,第二接线段位于接线端子内,以与外部导体电连接。
通过上述方案,通过连接装置的辅助电传导件将接触器的线圈接线端子引出至壳体朝向接触器的一侧。在此基础上,沿第一方向在连接装置的接线端子上设置接线口,该侧不会被接触器或壳体所遮挡,所以不会影响外部导体从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接线口伸入接线端子,降低了线圈接线的难度。本申请在减小接触器的线圈的接线难度的同时,不会引发诸如安装空间、成本和适配性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线端子包括接线框和连接结构,接线框与壳体连接,接线口设于接线框。接线框具有空腔,连接结构容纳于空腔内,连接结构用于在接线框内将辅助电传导件与外部导体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线框背向壳体的一侧具有安装口,接线框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安装槽。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片,接线片经由安装口进入空腔,并安装于第一安装槽,接线片连接于辅助电传导件与外部导体之间。
通过上述方案,接线片只需要经由安装口进入接线框的空腔,并沿着第一安装槽向接线框内推进,即可快速将接线片安装到位,提高了接线片的安装效率。另外,接线片安装于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可以限制接线片的位置,使得接线片在接线螺钉的移动方向上不发生位移,便于接线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一盖体,第一盖体连接于接线框,且第一盖体遮挡于安装口。
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在接线片安装到位后,通过第一盖体对接线框背向壳体的一侧进行遮挡。这样,操作人员的手或工具不会从该侧伸入接线框内而引发触电风险,因此,可以提高连接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朝向接触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槽,连接段位于第二安装槽内。
通过上述方案,第二安装槽的槽壁对连接段具有限位作用,可以减小连接段相对于壳体发生移动的可能,从而可以提高辅助电传导件在壳体上的安装牢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二盖体,第二盖体连接于接线框或壳体,且第二盖体遮挡于第二安装槽的槽口。
通过上述方案,第二盖体可以对连接段朝向接触器的一侧进行遮挡,将连接段罩在第二安装槽内,使得连接段不会外露,由此,减小了连接段引发触电风险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电传导件为刚性或刚柔混合性。
通过上述方案,当辅助电传导件是刚性时,可以适用于包含该辅助电传导件的连接装置所连接的接触器不需要频繁开关的场景。当辅助电传导件是刚柔混合性时,可以适用于包含该辅助电传导件的连接装置所连接的接触器需要频繁开关的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装置还包括主电传导件,主电传导件连接于壳体,主电传导件的第一端用于与接触器的主回路电连接,主电传导件的第二端用于与断路器的主回路电连接。
本申请在壳体上设置辅助电传导件的基础上,还在壳体上设置主电传导件,使得该连接装置不仅可以通过辅助电传导件将接触器的线圈接线端子引出至壳体朝向接触器的一侧,以便于为接触器的线圈接线端子接线,还可以通过主电传导件将接触器与断路器电连接起来。也即,通过一个连接装置既可以实现接触器与断路器的电连接,还可以方便接触器的线圈接线端子的接线,提高了连接装置的使用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开关组件,包括接触器、断路器和第一方面的连接装置,接触器和断路器通过连接装置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器包括电磁系统,线圈位于电磁系统内。接线端子设于壳体靠近电磁系统的位置。
通过上述方案,使得接线端子在便于线圈接线的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壳体与电磁系统之间的闲置空间,而不会额外占用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上的空间。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开关组件,连接装置的结构设计使得连接装置在连接接触器与断路器时不引发增大安装空间的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的爆炸图。
图5为隐去图1中的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第三盖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与接线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第三盖体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装置;
100、壳体;110、第二安装槽;
200、辅助电传导件;210、第一接线段;220、连接段;230、第二接线段;
300、接线端子;310、接线口;320、接线框;321、空腔;322、第一安装槽;323、第一卡槽;324、导向槽;330、连接结构;331、接线螺钉;332、压线件;333、接线片;
400、第一盖体; 410、第一卡扣;
500、第二盖体; 510、第二卡扣;
600、第三盖体;610、穿孔;
700、主电传导件;OX、第一方向;OY、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实施例”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例如,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诸如OX方向、OY方向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的各构件的操作和构造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尽管当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的各构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指示是恰当的,但是当这些位置改变时,这些方向应有不同的解释,以对应改变。
此外,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机械结构的“相连”或“连接”可以是指物理上的连接,例如,物理上的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例如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例如通过螺丝、螺栓或其它固定件固定连接;物理上的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例如相互卡接或卡合连接;物理上的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例如,焊接、粘接或一体成型形成连接进行连接。电路结构的“相连”或“连接”除了可以是指物理上的连接,还可以是指电连接或信号连接,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即物理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至少一个元件间接相连,只要达到电路相通即可,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信号连接除了可以通过电路进行信号连接外,也可以是指通过媒体介质进行信号连接,例如,无线电波。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接触器和断路器作为常见的开关电器,常需要通过连接装置将接触器与断路器组合在一起来对电路进行控制和保护。然而,接触器与断路器组合之后,连接装置的壳体会遮挡接触器的线圈接线端子,引发接触器的线圈接线困难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常通过增加接触器与断路器之间的安装气隙,将线圈接线端子至少部分暴露出来,以便于将外部导体直接伸入线圈接线端子与线圈电连接。或者,先将外部导体与接触器的线圈电连接起来,再将连接装置和断路器向接触器安装。或者,对接触器的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使得线圈接线端子位于接触器的主接线端子的上侧,以便于将外部导体从主接线端子的上侧伸入线圈接线端子来于线圈电连接。
然而,相关技术在解决接触器的线圈接线困难的问题时,会增大接触器、连接装置和断路器的组合结构在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上所需要的安装空间。或者,会使得接线和更换线的工序较多,流程复杂,接线换线效率较低,还有接错线的风险,且拆卸接触器的次数过多时,接触器很容易损坏。或者,会因更改接触器的内部结构而增加成本,减小接触器与其他附件的适配性,降低接触器的适用性。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可以有效减小接触器的线圈的接线难度,且不会引发诸如安装空间、成本和适配性等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开关组件的结构组成进行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开关组件,该开关组件包括接触器、断路器和连接装置1。接触器和断路器通过连接装置1连接。其中,接触器和断路器的结构可以参考相关技术,图中未做示出。连接装置1的结构可以参考图1至图7。
接触器包括互相配合的电磁系统和动作机构。电磁系统包括线圈和动铁芯等,动作机构包括动触点和静触点等。接触器具有两个线圈接线端子,其中一个线圈接线端子是线圈的输入端子,用于接入正极外部导体,另一个线圈接线端子是线圈的输出端子,用于接入负极外部导体。线圈的一个端部与线圈的输入端子连接,线圈的另一个端部与线圈的输出端子连接。其中,外部导体一般是供电线。
接触器还具有主接线端子,主接线端子的一端与动作机构连接,另一端与负载连接。
当两个线圈接线端子接入外部导体,线圈接通电流后,电磁系统中的动铁芯发生动作,带动动作机构中的动触点发生动作,以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或分开。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时,主接线端子所接入的电路导通,动触点与静触点分开时,主接线端子所接入的电路断开。
断路器包括依次配合的断路器接线端子、触头机构、操作机构和脱扣机构。脱扣机构能够在断路器所接入的电路发生异常时,解锁操作机构,通过操作机构带动触头机构中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开,从而断开断路器接线端子所接入的电路。
连接装置1位于接触器与断路器之间,连接装置1将两侧的接触器与断路器机械连接起来。其中,连接装置1可以通过插接、卡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与接触器进行机械连接,类似地,连接装置1也可用通过插接、卡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与断路器进行机械连接。
连接装置1包括辅助电传导件200,通过辅助电传导件200可以将接触器的线圈接线端子引至连接装置1的接线端子300,将辅助电传导件200和外部导体在连接装置1的接线端子300内电连接起来,即可实现外部导体与线圈的电连接。
连接装置1还包括主电传导件700,主电传导件700的一端连接至接触器的主接线端子,另一端连接至断路器接线端子,即可将接触器与断路器电连接起来。
其中,连接装置1中的辅助电传导件200、主电传导件700和其他结构件的结构将在后面对连接装置1的结构进行介绍时展开描述,此处暂不详细介绍。
当接触器与断路器电连接在一起,且接入同一电路之后,断路器可以用于为所接入的电路提供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而接触器可以用于实现对所接入的电路的远程控制或自动控制。
一般地,在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OY上,接触器的电磁系统的尺寸小于动作机构的尺寸。在连接装置1的壳体100连接于接触器的情况下,壳体100与动作机构之间的距离几乎为零,而壳体100与电磁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在壳体100与电磁系统之间形成有闲置空间。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接线端子300可以设置于壳体100靠近电磁系统的位置。
如此设置,使得接线端子300在便于线圈接线的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壳体100与电磁系统之间的闲置空间,而不会额外占用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OY上的空间。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开关组件,连接装置1的结构设计使得连接装置1在连接接触器与断路器时不引发增大安装空间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图7,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1的具体结构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1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1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1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1的爆炸图,如图1至图4所示,该连接装置1包括壳体100、辅助电传导件200和接线端子300。
壳体100位于接触器与断路器之间(接触器和断路器在图中未示出)。接线端子300设置于壳体10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接线端子300在第一方向OX上设置有接线口310,接线口310用于供外部导体(图中未示出)的端部穿过,第一方向OX垂直于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OY。辅助电传导件2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线段210、连接段220和第二接线段230。第一接线段210与接触器的线圈电连接,连接段220连接于壳体100,第二接线段230位于接线端子300内,以与外部导体电连接。
壳体100可以是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
接线端子300位于壳体10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并非壳体100的其他侧,因此本申请中外部导体从壳体10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接入接触器,并非从壳体100的其他侧接入接触器。
由于接触器的线圈具有两个端部,且这两个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与线圈的输入端子连接,另一个端部与线圈的输出端子连接,所以本申请中的辅助电传导件200和接线端子300的数量可以均为两个,且两个辅助电传导件200、两个接线端子300与两个线圈接线端子一一对应。
每个接线端子300上均设置有一个接线口310,一个接线端子300上的接线口310用于供正极外部导体的端部穿过,另一个接线端子300上的接线口310用于供负极外部导体的端部穿过。本申请中接线口310沿第一方向OX设置。其中,第一方向OX垂直于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OY。
在接线端子300设置于壳体10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的情况下,接线端子300朝向壳体100的一侧被壳体100所遮挡,接线端子300背向壳体100的一侧(即,接线端子30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被接触器所遮挡。接线端子300被壳体100和接触器所遮挡的这两侧,即接线端子300在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OY上的两侧,均不方便外部导体向接线端子300伸入,而接线端子300在垂直于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OY(也即,第一方向OX)上的侧不会被壳体100或接触器所遮挡,因此本申请在壳体10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设置接线端子300,并将接线口310沿第一方向OX设于接线端子300,而不是将接线口310沿该排列方向设于接线端子300,以便于减小外部导体从接线口310伸入接线端子300的难度。
三维空间中,垂直于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OY的方向具有两个,接线端子300在垂直于该排列方向的两个方向上均不会被壳体100或接触器所遮挡。因此,本申请中接线口310可以沿垂直于该排列方向的任意一个方向设置于接线端子300,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接线口310沿垂直于该排列方向的不同方向设置于接线端子300的方案,对应的螺钉紧固方向不同。为了简化描述,下文均仅以图中所示出的第一方向OX为例来进行说明,也即是,下文的第一方向均为图中所示的第一方向OX。
假设将两个接线端子300中相互靠近的侧称为接线端子300的内侧,将两个接线端子300中相互远离的侧称为接线端子300的外侧,则两个接线口310可以沿第一方向OX设置于对应的接线端子300的内侧,也可以沿第一方向OX设置于对应的接线端子300的外侧,还可以一个接线口310设在对应的接线端子300的内侧,另一个接线口310设在对应的接线端子300的外侧,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两个接线口310沿第一方向OX均设置于对应的接线端子300的外侧的情况下,由于接线端子300外侧的空间较大,便于外部导体从接线端子300的外侧伸入接线端子300内。另外,设于外侧的这两个接线口310之间的距离最远。这样,在正极外部导体和负极外部导体从对应的接线口310伸入对应的接线端子300时,正极外部导体和负极外部导体之间的距离较远,可以增加两者之间的绝缘距离,提高使用安全性。实际应用中,出于此考虑,可以将两个接线口310如图2和图3所示那样设置。
辅助电传导件200呈U形。辅助电传导件200可以是刚性,以适用于包含该辅助电传导件200的连接装置1所连接的接触器不需要频繁开关的场景,也可以是刚柔混合性,以适用于包含该辅助电传导件200的连接装置1所连接的接触器需要频繁开关的场景。
在辅助电传导件200为刚性的情况下,辅助电传导件200的第一接线段210、连接段220和第二接线段230可以均为铜柱或铜片等硬质结构,且第一接线段210、连接段220和第二接线段230可以一体成型。在辅助电传导件200为刚柔混合性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段220和第二连接段220可以是铜柱或铜片等硬质结构,连接段220可以是铜编织线等软质结构。该情况下,第一接线段210、连接段220和第二接线段230可以分体成型。
本申请在向接触器的线圈接线时,一个辅助电传导件200的一端连接至线圈的输入端子,以与线圈的输入端电连接,该辅助电传导件200的另一端从连接装置1中一个接线端子300的接线口310伸入该接线端子300内,以与正极外部导体电连接。另一个辅助电传导件200的一端连接至线圈的输出端子,以与线圈的输出端电连接,该辅助电传导件200的另一端从连接装置1中另一个接线端子300的接线口310伸入该接线端子300内,以与负极外部导体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位于接触器与断路器之间的壳体100上设置辅助电传导件200,将辅助电传导件200的一端与接触器的线圈电连接,另一端伸入壳体10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设置的接线端子300内并与外部导体连接,相当于,通过连接装置1的辅助电传导件200将接触器的线圈接线端子引出至壳体10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
在此基础上,沿第一方向OX在连接装置1的接线端子300上设置接线口310,使得外部导体可以从垂直于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OY的方向伸入连接装置1的接线端子300,并在该接线端子300内与辅助电传导件200进行电连接。
由于连接装置1的接线端子300沿第一方向OX的侧不会被接触器或壳体100所遮挡,所以即便连接装置1的接线端子300在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OY上的两侧被壳体100和接触器所遮挡,也不会影响外部导体从沿第一方向OX设置的接线口310伸入接线端子300,降低了线圈接线的难度。
另外,本申请是沿第一方向OX接线,所以并不需要增加接触器与断路器之间的安装气隙,因此不会增大接触器、连接装置1和断路器的组合结构在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OY上所需要的安装空间。也就是说,本申请在减小线圈的接线难度的同时,不会引发增大安装空间的问题。
再者,本申请对接触器、连接装置1和断路器的安装顺序不需要作特别地限定,将外部导体经由接线口310伸入连接装置1的接线端子300,便可以在该接线端子300内将外部导体连接至接触器的线圈。在需要更换外部导体时,只需要从该接线端子300内将外部导体取出即可更换新的外部导体。接线和更换线的工序少,流程简单,接线换线的效率较高。接错线的风险较小,且由于不需要频繁拆卸接触器,所以可以减小接触器损坏的可能。
最后,由于不需要对接触器的内部结构进行改造,所以在减小线圈的接线难度的同时,不会增加接线成本,也不会影响接触器与其他附件的适配性,从而不会降低接触器的适用性。
图5为隐去图1中的第一盖体400、第二盖体500和第三盖体600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100与接线框32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连接装置1的接线端子300可以包括接线框320和连接结构330,接线框320与壳体100连接,接线口310设于接线框320。接线框320具有空腔321,连接结构330容纳于空腔321内,连接结构330用于在接线框320内将辅助电传导件200与外部导体电连接。
接线框320可以与壳体100一体成型,也可以与壳体100分开成型之后,通过卡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连接于壳体100。
接线口310的大小、形状等均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只要能保证外部导体的端部可以穿过接线口310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4所示,连接结构330包括接线螺钉331、压线件332和接线片333。辅助电传导件200的一端与接触器的线圈电连接,另一端与接线片333电连接,在需要向接触器的线圈接线时,可以将外部导体的端部经由接线框320上设置的接线口310伸入压线件332与接线片333之间。然后,拧紧接线螺钉331,压线件332随接线螺钉331向靠近接线片333的方向移动,直至压线件332将外部导体与接线片333压紧,便可以实现辅助电传导件200与外部导体在接线框320内的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接线框320背向壳体100的一侧具有安装口(图中未示出),接线框320的内壁可以设置有第一安装槽322。接线片333可以经由安装口进入空腔321,并安装于第一安装槽322,接线片333连接于辅助电传导件200与外部导体之间。
接线框320背向壳体100的一侧可以完全敞开,接线框320背向壳体100的一侧具有较大的敞开口,这种情况下,安装口为接线框320背向壳体100的一侧的敞开口。接线框320背向壳体100的一侧也可以不完全敞开,而是在该侧开设能容接线片333进出接线框320的空腔321的小开口,这种情况下,安装口为接线框320背向壳体100的一侧的小开口。本申请实施例对安装口的结构形式不作限定。
第一安装槽322可以沿接触器与断路器的排列方向OY延伸,这样,接线片333可以经由安装口进入空腔321,并顺着第一安装槽322向接线框320内推进,以实现接线片333在第一安装槽322的安装。
通过上述方案,接线片333只需要经由安装口进入接线框320的空腔321,并沿着第一安装槽322向接线框320内推进,即可快速将接线片333安装到位,提高了接线片333的安装效率。另外,接线片333安装于第一安装槽322,第一安装槽322可以限制接线片333的位置,使得接线片333在接线螺钉331的移动方向上不发生位移,便于接线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通过安装口将接线片333安装于第一安装槽322后,接线框320用于设置安装口的一侧如果不被遮挡,容易引发触电风险。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7所示,连接装置1还可以包括第一盖体400,第一盖体400连接于接线框320,且第一盖体400遮挡于安装口。
第一盖体400可以是板状。第一盖体400位于接线框320背向壳体100的一侧,以便遮挡安装口。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盖体400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卡扣410,接线框320与该第一卡扣410对应的位置可以设置有第一卡槽323,第一卡扣410与第一卡槽323扣合时,可以实现第一盖体400与接线框320的卡扣连接。实际上,还可以在第一盖体400遮挡于接线框320背向壳体100的一侧之后,通过螺钉连接或粘接等方式将第一盖体400连接于接线框320,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盖体400与接线框320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
在第一盖体400与接线框320卡扣连接,且第一卡扣410设于第一盖体400,第一卡槽323设于接线框320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接线框320设置第一卡槽323的部位还可以设置有导向槽324,该导向槽324一方面可以引导第一盖体400上的第一卡扣410朝接线框320上的第一卡槽323移动,提高第一盖体400与接线框320的安装效率。另一方面,该导向槽324可以供工具插入,以通过工具将第一卡扣410从第一卡槽323内撬起,从而将第一盖体400从接线框320上拆卸下来。
综上,在接线片333安装到位后,将第一盖体400遮挡于接线框320背向壳体100的一侧,可以对该侧设置的安装口进行遮挡。这样,操作人员的手或工具等不会从该侧伸入接线框320内而引发触电风险,因此,可以提高连接装置1的使用安全性。
另外,第一盖体400遮挡于安装口,使得粉尘等杂物不容易从接线框320背向壳体100的一侧进入接线框320的空腔321,这样,可以减小粉尘等杂物粘在接线片333和辅助电传导件200上,影响接线片333和辅助电传导件200之间电连接可靠性的可能。
下面对辅助电传导件200在壳体100上的连接或安装进行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电传导件200的连接段220可以与壳体100一体注塑连接,仅第一接线段210和第二接线段230暴露在壳体10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壳体10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10,结合图4至图6,连接段220位于第二安装槽110内。
连接段220位于第二安装槽110内,第二安装槽110的槽壁对连接段220具有限位作用,可以减小连接段220相对于壳体100发生移动的可能,从而可以提高辅助电传导件200在壳体100上的安装牢固性。
第二安装槽110的槽口朝向接触器,在通过第二安装槽110安装连接段220之后,第二安装槽110的槽口如果不被遮挡,连接段22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会暴露在外,如此会引发触电的风险。基于此,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7所示,连接装置1还可以包括第二盖体500,第二盖体500连接于接线框320或壳体100,且第二盖体500遮挡于第二安装槽110的槽口。
与第一盖体400相似,第二盖体500也可以是板状。第二盖体500与接线框320,或者第二盖体500与壳体100的连接方式类似于第一盖体400与接线框320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展开描述第二盖体500与接线框320,或者第二盖体500与壳体100的连接方式。
在第二盖体500遮挡于第二安装槽110的槽口的情况下,第二盖体500可以对连接段22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进行遮挡,将连接段220罩在第二安装槽110内,使得连接段220不会外露,由此,减小了连接段220引发触电风险的可能性。
为了便于安装连接结构330,还常将接线框320的上侧敞开,但在连接结构330安装结束之后,如果该侧不被遮挡,也会引发触电风险。其中,接线框320的上侧指的是拧接线螺钉331的工具伸入接线框320的空腔321时所穿过的侧。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7所示,该连接装置1还可以包括第三盖体600,第三盖体600连接于接线框320或壳体100,第三盖体600设置有穿孔610,穿孔610用于供拧接线螺钉331的工具穿过。
与第一盖体400相似,第三盖体600也可以是板状。第三盖体600与接线框320,或者第三盖体600与壳体100的连接方式类似于第一盖体400与接线框320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展开描述第三盖体600与接线框320,或者第三盖体600与壳体100的连接方式。
穿孔610的大小可以根据拧接线螺钉331的工具的大小来设置,在保证该工具能够从穿孔610穿过的基础上,该穿孔610可以设置地尽可能小,这样,第三盖体600对接线框320的敞开口所在侧的遮挡效果较好。
综上,第三盖体600的设置,在保证不影响拧接线螺钉331的工具,经过第三盖体600伸入接线框320的空腔321内拧动接线螺钉331的情况下,可以对接线框320的上侧进行遮挡,减小该位置处触电情况发生的概率。
在连接装置1包括第一盖体400、第二盖体500和第三盖体600的情况下,第一盖体400、第二盖体500和第三盖体600可以依次连接,且第一盖体400、第二盖体500和第三盖体600可以一体成型,以节省连接工序。
在第一盖体400、第二盖体500和第三盖体600一体成型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第一盖体400、第二盖体500和第三盖体600这三者整体(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将第一盖体400、第二盖体500和第三盖体600组成的整体称为防护盖)在接线框320或壳体100上的安装固定,可以仅将三者中的一者与接线框320或壳体100连接,也可以将三者中的两者与接线框320或壳体100连接,还可以将三者分别与接线框320或壳体100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当采取将第一盖体400卡扣连接于接线框320,且将第二盖体500卡扣连接于壳体100,来将防护盖固定的方式时,假设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盖体400设置有两对第一卡扣410,接线框320设置有两对与第一卡扣410相配合的第一卡槽323,第二盖体500设置有两对第二卡扣510,壳体100设置有两对第二卡扣510相配合的第二卡槽(图中未示出),则两对第一卡扣410的位置相对,朝向相反,两对第二卡扣510的位置相对,朝向相反。并且,位于防护盖同一侧的第一卡扣410和第二卡扣510的朝向相反。这样,在将防护盖固定于壳体100或接线框320时,第一盖体400与第二盖体500受力方向不同,便于提高防护盖在壳体100或接线框320上固定的牢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该连接装置1还可以包括主电传导件700,主电传导件700连接于壳体100,主电传导件700的第一端用于与接触器的主回路电连接,主电传导件700的第二端用于与断路器的主回路电连接。
主电传导件700的第一端可以连接至接触器的主接线端子,以将主电传导件700的第一端与接触器的主回路电连接。主电传导件700的第二端可以连接至断路器的主接线端子,以将主电传导件700的第二端与断路器的主回路电连接。如此,通过主电传导件700可以将接触器与断路器电连接起来。
主电传导件700可以与壳体100一体注塑连接,也可以与壳体100通过卡接或插接等方式进行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主电传导件700可以是柱状或片状的Z字形结构,该Z字形结构设计可以减小主电传导件700的折弯次数,便于提高主电传导件700的使用寿命。
主电传导件700的数量可以有多个,以适应连接装置1所连接的接触器与断路器对主电传导件700的不同数量的需求。多个主电传导件700与两个辅助电传导件200可以穿插且相互间隔排布,以在有限尺寸的壳体100上,合理布局多个电传导件,使得多个电传导件之间的绝缘距离满足要求。
如图1至图5所示,主电传导件700的第一端暴露在壳体10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以便该第一端与接触器的主回路电连接。主电传导件700的第二端暴露在壳体100朝向断路器的一侧,以便该第二端与接触器的主回路电连接。主电传导件70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部位位于壳体100内,被壳体100所包裹,以提高使用安全性。
本申请在壳体100上设置辅助电传导件200的基础上,还在壳体100上设置主电传导件700,使得该连接装置1不仅可以通过辅助电传导件200将接触器的线圈接线端子引出至壳体100朝向接触器的一侧,以便于为接触器的线圈接线端子接线,还可以通过主电传导件700将接触器与断路器电连接起来。也即,通过一个连接装置1既可以实现接触器与断路器的电连接,还可以方便接触器的线圈接线端子的接线,提高了连接装置1的使用性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位于接触器与断路器之间;
接线端子,设置于所述壳体朝向所述接触器的一侧,所述接线端子在第一方向上设置有接线口,所述接线口用于供外部导体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接触器与所述断路器的排列方向;
辅助电传导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线段、连接段和第二接线段,所述第一接线段与所述接触器的线圈电连接,所述连接段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接线段位于所述接线端子内,以与所述外部导体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包括接线框和连接结构,所述接线框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接线口设于所述接线框;
所述接线框具有空腔,所述连接结构容纳于所述空腔内,所述连接结构用于在所述接线框内将所述辅助电传导件与所述外部导体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框背向所述壳体的一侧具有安装口,所述接线框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安装槽;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片,所述接线片经由所述安装口进入所述空腔,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接线片连接于所述辅助电传导件与所述外部导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连接于所述接线框,且所述第一盖体遮挡于所述安装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朝向所述接触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连接于所述接线框或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二盖体遮挡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传导件为刚性或刚柔混合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主电传导件,所述主电传导件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主电传导件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接触器的主回路电连接,所述主电传导件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断路器的主回路电连接。
9.一种开关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器、断路器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接触器和所述断路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包括电磁系统,所述线圈位于所述电磁系统内;
所述接线端子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电磁系统的位置。
CN202322195438.7U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 Active CN2205268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95438.7U CN220526825U (zh)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95438.7U CN220526825U (zh)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6825U true CN220526825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33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95438.7U Active CN220526825U (zh)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268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84727B2 (en) Switching device comprising a uniform control tile
JP4568765B2 (ja) 真空スイッチギヤ
CN101540247A (zh) 用于低压开关设备的适配器装置
CN103229267B (zh) 开关装置和端子侧附件
CN220526825U (zh) 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
CA2911355C (en) Switching device assembly and adapter assembly therefor
CN220509927U (zh) 一种连接器及开关组件
KR100493612B1 (ko) 진공스위치 유닛 및 스위치 기어
CN116884810A (zh) 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
JP2019192577A (ja) 速結端子ユニットおよび回路遮断器
CN220526824U (zh) 一种连接器及开关组件
CN220233060U (zh) 一种断路器
CN1284433C (zh) 前盖板
CN109524277B (zh) 一种连接组件及组合式断路器
CN219553545U (zh) 一种断路器
CN220509926U (zh) 一种连接器及开关组件
CN220984947U (zh) 连接器及开关组件
CN221040990U (zh) 断路器
JP2008295124A (ja) 配電盤
KR20090019242A (ko) 차단기의 접속단자용 커넥터 결합체
CN211555807U (zh) 连接变换适配器及电气设备
CN111566773B (zh) 配线用断路器的电子式跳闸装置
JP7386528B2 (ja) 速結端子ユニット、及び配電盤
CN219677163U (zh) 一种附件座
JP7422952B1 (ja) 引出形制御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