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33060U - 一种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33060U
CN220233060U CN202321922103.4U CN202321922103U CN220233060U CN 220233060 U CN220233060 U CN 220233060U CN 202321922103 U CN202321922103 U CN 202321922103U CN 220233060 U CN220233060 U CN 220233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hannel
middle cover
threading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221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亮
李小利
谭婷
宋志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ix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ix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ix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ix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221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330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33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33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断路器,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该断路器包括基座、中盖、线路板、穿线结构和取电线。基座与中盖相互盖合,线路板安装于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穿线结构设于基座与中盖之间,穿线结构具有第一走线通道,第一走线通道将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与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连通。取电线的第一端与线路板连接,取电线的第二端穿过第一走线通道,并在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与断路器的主回路连接。可有效减小漏电断路器分断产生的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对取电线的造成损坏的可能性,提高了取电线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漏电断路器是一种常用的电气安全保护设备。漏电断路器包括基座、中盖、和线路板等,基座与中盖相互盖合,线路板位于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
通常,线路板通过取电线在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取电,以使线路板能够通电工作。因此,取电线的端部需要从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经过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到达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或者,取电线的端部需要从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经过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到达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
然而,在漏电断路器分断时,会产生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这些金属粒子和碳粉会对取电线造成影响,降低取电线的绝缘性,从而降低漏电断路器的电气性能和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可有效减小漏电断路器分断产生的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对取电线的造成损坏的可能性,提高了取电线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断路器,该断路器包括基座、中盖、线路板、穿线结构和取电线。基座与中盖相互盖合,线路板安装于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穿线结构设于基座与中盖之间,穿线结构具有第一走线通道,第一走线通道将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与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连通。取电线的第一端与线路板连接,取电线的第二端穿过第一走线通道,并在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与断路器的主回路连接。
通过上述方案,穿线结构相当于在取电线外面设置的保护屏障或者保护罩,使得取电线的端部在经过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时,可以被穿线结构所保护,而不会使取电线裸露在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内。这样,当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窜至取电线所在位置处,会直接触碰并撞击穿线结构,而不会直接触碰并撞击取电线。因此,可以有效减小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损坏取电线的可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穿线结构朝向中盖的一端与中盖接触,穿线结构朝向基座的一端与基座接触。
通过上述方案,使得穿线结构与中盖之间没有间隙,高温金属颗粒和碳粉不会从穿线结构与中盖之间的部位触碰并撞击取电线,减小了取电线受损的可能性。另外,使得穿线结构与基座之间没有间隙,高温金属颗粒和碳粉不会从穿线结构与基座之间的部位触碰并撞击取电线,进一步减小了取电线受损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穿线结构包括第一穿线件和第二穿线件,第一穿线件连接于中盖,第二穿线件连接于基座。第一走线通道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第一子通道设置于第一穿线件,第二子通道设置于第二穿线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线件与第二穿线件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方向平行于基座与中盖的盖合方向。第一子通道朝向中盖的一端与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连通,第一子通道背向中盖的一端与第二子通道背向基座的一端连通,第二子通道朝向基座的一端与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连通。
通过上述方案,通过第一穿线件可以在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内靠近中盖的一侧对取电线进行包裹防护,降低了取电线靠近中盖的部位受损的可能性。通过第二穿线件可以在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内靠近基座的一侧对取电线进行包裹防护,降低了取电线靠近基座的部位受损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线件朝向基座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二穿线件朝向中盖的一端的端面接触。
通过上述方案,使得第一穿线件朝向基座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二穿线件朝向中盖的一端的端面之间没有间隙。这样,取电线位于第一穿线件与第二穿线件之间的部位可以被穿线结构所保护,使得这部分取电线不会裸露在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内。如此,高温金属颗粒和碳粉不会从第一穿线件与第二穿线件之间的部位触碰并撞击取电线,减小了取电线受损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线件朝向基座的一端的外壁与第二子通道的通道壁接触。或者,第二穿线件朝向中盖的一端的外壁与第一子通道的通道壁接触。
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延长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进入第一子通道或者第二子通道的路径,增加了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进入第一子通道或第二子通道并触碰取电线的难度,从而可以减小取电线受损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线件与第二穿线件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垂直于基座与中盖的盖合方向。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朝向基座的一端,均与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连通;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朝向中盖的一端,均与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连通;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在第二方向上连通。
通过上述方案,通过第一穿线件可以在穿线结构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对取电线进行包裹防护,降低了取电线靠近穿线结构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部位受损的可能性。同理,通过第二穿线件可以在穿线结构在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对取电线进行包裹防护,降低了取电线靠近穿线结构在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部位受损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通道的通道壁靠近基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面。和/或,第二子通道的通道壁靠近中盖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面。
通过上述方案,第一导向面可以为取电线的端部从第二子通道进入第一子通道起导向作用,使得取电线可以顺利且快速从第二子通道进入第一子通道,从而提高了取电线的穿线效率。第二导向面可以为取电线的端部从第一子通道进入第二子通道起导向作用,使得取电线可以顺利且快速从第一子通道进入第二子通道,从而提高了取电线的穿线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断路器还包括线路板防护结构,线路板防护结构设置于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线路板防护结构具有安装腔,线路板位于安装腔内。安装腔的腔壁设置有第二走线通道,安装腔和第一走线通道均与第二走线通道连通。
通过上述方案,线路板防护结构相当于在线路板和位于安装腔内的取电线外面设置的防护罩。当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窜至线路板防护结构所在位置时,线路板防护结构可以阻挡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进入安装腔内,触碰并撞击线路板和位于安装腔内的取电线。因此,线路板防护结构的设置可以减小因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轰击线路板和取电线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断路器还包括触头机构,触头机构安装于基座内,第二走线通道设置于安装腔远离触头机构的腔壁上。
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减小金属粒子和碳粉从第二走线通道进入安装腔内,对安装腔内的取电线造成损伤的可能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座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盖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座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E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盖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F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线结构为第一种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线结构为第二种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沿G-G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1为图3中H部分的放大图。
图12为图2中I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的爆炸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断路器;11、基座;K1、第一穿线孔;12、中盖;K2、第二穿线孔;13、线路板;14、穿线结构;D1、第一走线通道;D11、第一子通道;D12、第二子通道;141、第一穿线件;142、第二穿线件;M1、第一导向面;M2、第二导向面;15、线路板防护结构;D2、第二走线通道;151、支撑凸台;152、定位凸台;153、第一安装孔;154、防护盖;1541、插脚;1542、翻边;1543、限位壁;155、第一走线槽;156、第二走线槽;16、触头机构;17、面盖;171、加强筋;172、排气孔;OX、基座与中盖的盖合方向;O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实施例”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断路器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例如,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诸如OX方向、OY方向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断路器的各构件的操作和构造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尽管当断路器的各构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指示是恰当的,但是当这些位置改变时,这些方向应有不同的解释,以对应改变。
此外,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机械结构的“相连”或“连接”可以是指物理上的连接,例如,物理上的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例如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例如通过螺丝、螺栓或其它固定件固定连接;物理上的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例如相互卡接或卡合连接;物理上的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例如,焊接、粘接或一体成型形成连接进行连接。电路结构的“相连”或“连接”除了可以是指物理上的连接,还可以是指电连接或信号连接,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即物理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至少一个元件间接相连,只要达到电路相通即可,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信号连接除了可以通过电路进行信号连接外,也可以是指通过媒体介质进行信号连接,例如,无线电波。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线路板作为漏电断路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通过电流互感器检测电路中的电流是否平衡,并在电路中的电流不平衡时控制相关结构件切断电路,以保护人身安全。
通常,漏电断路器的线路板位于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且线路板在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从漏电断路器的主回路取电,以使线路板能够通电工作。
这种情况下,取电线的一端需要位于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以便这一端与线路板连接,取电线的另一端需要位于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以便这一端与主回路连接。可见,取电线的端部需要从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经过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到达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或者,取电线的端部需要从基座背向中盖的一侧,经过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到达中盖背向基座的一侧。也就是说,取电线具有经过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的需求。
然而,相关技术中在取电线经过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时,取电线完全裸露。这种情况下,漏电断路器分断时在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产生的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很容易触碰并撞击取电线,使得取电线外面包裹的绝缘皮遭到损坏。另外,一旦裸露的取电线触碰热量较高的发热元件等结构件,取电线外面包裹的绝缘皮容易被熔掉。
可见,相关技术中取电线在经过中盖与基座之间的空间时,取电线上的绝缘皮容易受损,降低了取电线的绝缘性,也降低了漏电断路器的电气性能和安全性。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通过在基座与中盖之间设置穿线结构,使得穿线结构可以包裹取电线,减小了取电线受损的可能性。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1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座11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盖12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该断路器1包括基座11、中盖12、线路板13、穿线结构14和取电线(图中未示出)。基座11与中盖12相互盖合,线路板13安装于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
结合图1至图3,穿线结构14设于基座11与中盖12之间。穿线结构14具有第一走线通道D1,第一走线通道D1将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与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连通。取电线的第一端与线路板13连接,取电线的第二端穿过第一走线通道D1,并在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与断路器1的主回路连接。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座11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E部分的放大图,如图4和图5所示,基座11设置有第一穿线孔K1。第一穿线孔K1在基座与中盖的盖合方向OX上贯穿基座11,且第一穿线孔K1与第一走线通道D1连通。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盖12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F部分的放大图,如图6和图7所示,在基座与中盖的盖合方向OX上,中盖12设置有第二穿线孔K2。第二穿线孔K2在基座与中盖的盖合方向OX上贯穿中盖12,且第二穿线孔K2与第一走线通道D1连通。
第一走线通道D1在基座与中盖的盖合方向OX上贯穿穿线结构14。基于此,在第一穿线孔K1与第一走线通道D1连通,且第二穿线孔K2与第一走线通道D1连通的情况下,第一走线通道D1可以将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与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连通。
示例性地,穿线结构14可以是塑料材料制成。第一走线通道D1可以是穿线结构14内部设置的通孔,也可以是穿线结构14侧面向内凹形成的凹槽,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第一走线通道D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其中,第一走线通道D1的横截面是垂直于基座与中盖的盖合方向OX的截面。
取电线可以是具有绝缘皮的三相电源导线。
假设取电线的第一端与线路板13电连接,取电线的第二端与断路器1的主回路电连接,则穿线时,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取电线的第一端可以从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依次穿过第二穿线孔K2、第一走线通道D1和第一穿线孔K1,到达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取电线的第二端可以从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依次穿过第一穿线孔K1、第一走线通道D1和第二穿线孔K2,到达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
示例性地,断路器1的主回路可以是包含断路器1的进线端子、热元件,以及断路器1的出线端子的导电回路。取电线的第二端与断路器1的主回路电连接时,可以与热元件位于基座11背向中盖12一侧的部位电连接。当然,取电线的第二端还可以与断路器1的主回路中的其他结构件电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基座11与中盖12之间设置穿线结构14,穿线结构14相当于在取电线外面设置的保护屏障或者保护罩,使得取电线的端部在经过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时,可以被穿线结构14所保护,而不会使取电线裸露在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内。这样,当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窜至取电线所在位置处,会直接触碰并撞击穿线结构14,而不会直接触碰并撞击取电线。因此,可以有效减小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损坏取电线的可能。
另外,在穿线结构14的保护作用下,取电线不容易触碰热量较高的发热元件等结构件,取电线外面包裹的绝缘皮不容易被这些结构件熔掉,提高了取电线的使用安全性。
综上,本申请在基座11与中盖12之间设置穿线结构14,可以有效减小取电线在经过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时,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对取电线上的绝缘皮的损坏几率,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取电线的良好绝缘性,便于提高漏电断路器的电气性能和安全性。
值得指出的是,取电线穿过穿线结构14的第一走线通道D1时,穿线结构14对取电线还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穿线结构14的引导下,取电线可以沿着既定的路线顺利且快速地经过基座11与中盖12之间的空间,便于提高取电线的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穿线结构14朝向中盖12的一端可以与中盖12接触,穿线结构14朝向基座11的一端可以与基座11接触。
当穿线结构14朝向中盖12的一端与中盖12接触时,穿线结构14与中盖12之间没有间隙。这样,取电线靠近中盖12的部分可以被穿线结构14所保护,使得这部分取电线不会裸露在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内。如此,高温金属颗粒和碳粉不会从穿线结构14与中盖12之间的部位触碰并撞击取电线,减小了取电线受损的可能性。
同理,当穿线结构14朝向基座11的一端与基座11接触时,穿线结构14与基座11之间没有间隙。这样,取电线靠近基座11的部分可以被穿线结构14所保护,使得这部分取电线不会裸露在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内。如此,高温金属颗粒和碳粉不会从穿线结构14与基座11之间的部位触碰并撞击取电线,进一步减小了取电线受损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可以仅将穿线结构14朝向中盖12的一端与中盖12接触,也可以仅将穿线结构14朝向基座11的一端与基座11接触,还可以在将穿线结构14朝向中盖12的一端与中盖12接触的基础上,将穿线结构14朝向基座11的一端与基座11接触,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穿线结构14朝向中盖12的一端与中盖12接触,且穿线结构14朝向基座11的一端与基座11接触的情况下,穿线结构14不仅可以从靠近中盖12的一侧对取电线进行保护,还可以从靠近基座11的一侧对取电线进行保护。如此,可以在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内对取电线进行全方位防护,有效减小了取电线受损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穿线结构14可以是整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当穿线结构14为整体式结构时,穿线结构14可以连接于中盖12和基座11中的任一者。示例性地,穿线结构14可以一体成型于中盖12或基座11,穿线结构14也可以通过卡接、螺钉连接等连接方式连接于中盖12或基座11。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线结构14为第一种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线结构14为第二种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当穿线结构14为分体式结构时,如图8和图9所示,穿线结构14包括第一穿线件141和第二穿线件142。结合图2、图3、图8和图9,第一穿线件141连接于中盖12,第二穿线件142连接于基座11。
图10为图1沿G-G截面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0所示,第一走线通道D1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结合图8至图10,第一子通道D11设置于第一穿线件141,第二子通道D12设置于第二穿线件142。
第一穿线件141可以一体成型于中盖12朝向基座11的一侧,也可以通过卡接、螺钉连接等方式连接于中盖12朝向基座11的一侧。同理,第二穿线件142可以一体成型于基座11朝向中盖12的一侧,也可以通过卡接、螺钉连接等方式连接于基座11朝向中盖12的一侧。
第一子通道D11可以是第一穿线件141内部设置的通孔,也可以是第一穿线件141侧面向内凹形成的凹槽。同理,第二子通道D12可以是第二穿线件142内部设置的通孔,也可以是第二穿线件142侧面向内凹形成的凹槽。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只要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互相连通,且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能够将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与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连通即可。
下面结合图8和图9对分体式穿线结构14可能的结构形式进行介绍。
分体式穿线结构14的第一种结构:结合图1至图3,以及图8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线件141与第二穿线件142可以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方向平行于基座与中盖的盖合方向OX。第一子通道D11朝向中盖12的一端与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连通,第一子通道D11背向中盖12的一端与第二子通道D12背向基座11的一端连通,第二子通道D12朝向基座11的一端与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连通。
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子通道D11是第一穿线件141内部设置的通孔,第二子通道D12是第二穿线件142内部设置的通孔。
结合图4至图8,以及图10,第一子通道D11朝向中盖12的一端与第二穿线孔K2连通,以实现第一子通道D11与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的连通。第二子通道D12朝向基座11的一端与第一穿线孔K1连通,以实现第二子通道D12与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的连通。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在第一方向上连通。由此,通过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能够将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与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穿线件141靠近中盖12设置,通过第一穿线件141可以在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内靠近中盖12的一侧,对取电线进行包裹防护,降低了取电线靠近中盖12的部位受损的可能性。第二穿线件142靠近基座11设置,通过第二穿线件142可以在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内靠近基座11的一侧,对取电线进行包裹防护,降低了取电线靠近基座11的部位受损的可能性。
分体式穿线结构14的第二种结构:结合图1至图3,以及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线件141与第二穿线件142可以沿第二方向OY排列,第二方向OY可以是垂直于基座与中盖的盖合方向OX的任意方向。其中,图9仅示意出了一种第二方向OY,但示意出的这种第二方向OY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
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朝向基座11的一端,均与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连通。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朝向中盖12的一端,均与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连通。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在第二方向OY上连通。
如图9所示,第一子通道D11是第一穿线件141的侧面向内凹形成的凹槽,第二子通道D12是第二穿线件142的侧面向内凹形成的凹槽。
结合图4至图7,以及图9,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朝向基座11的一端均与第一穿线孔K1连通,以实现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与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的连通。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朝向中盖12的一端均与第二穿线孔K2连通,以实现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与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的连通。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在第二方向OY上相向设置,以实现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在第二方向OY上的连通。由此,通过第一子通道D11和第二子通道D12能够将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与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穿线件141与第二穿线件142沿第二方向OY排列,且第一子通道D11与第二子通道D12在第二方向OY上连通,由此,通过第一穿线件141可以在穿线结构14在第二方向OY上的一侧对取电线进行包裹防护,降低了取电线靠近穿线结构14在第二方向OY上的一侧的部位受损的可能性。同理,通过第二穿线件142可以在穿线结构14在第二方向OY上的另一侧对取电线进行包裹防护,降低了取电线靠近穿线结构14在第二方向OY上的另一侧的部位受损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8和图9仅示意出了穿线结构14的两种可能的结构形式,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示例性地,不同于图8,在第一穿线件141与第二穿线件142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情况下,第一子通道D11可以是第一穿线件141的侧面向内凹形成的凹槽,第二子通道D12可以是第二穿线件142内部设置的通孔。或者,第一子通道D11可以是第一穿线件141内部设置的通孔,第二子通道D12可以是第二穿线件142的侧面向内凹形成的凹槽。
请继续参考图8和图10,在穿线结构14为第一种结构的情况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线件141朝向基座11的一端的端面可以与第二穿线件142朝向中盖12的一端的端面接触。
通过上述方案,使得第一穿线件141朝向基座11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二穿线件142朝向中盖12的一端的端面之间没有间隙。这样,取电线位于第一穿线件141与第二穿线件142之间的部位可以被穿线结构14所保护,使得这部分取电线不会裸露在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内。如此,高温金属颗粒和碳粉不会从第一穿线件141与第二穿线件142之间的部位触碰并撞击取电线,减小了取电线受损的可能性。
在穿线结构14为第一种结构的情况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线件141朝向基座11的一端与第二穿线件142朝向中盖12的一端可以具有嵌套关系。
在第一种嵌套关系下,第一穿线件141朝向基座11的一端的外壁可以与第二子通道D12的通道壁接触。也即,第一穿线件141朝向基座11的一端可以嵌套于第二穿线件142内。
这种情况下,在第一穿线件141与第二穿线件142相接触的位置处,第二穿线件142位于第一穿线件141的外侧。当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窜至第一穿线件141与第二穿线件142相接触的位置时,需要绕过第二穿线件142进入第二穿线件142与第一穿线件141之间,然后绕过第一穿线件141并进入第一子通道D11,才有可能触碰并撞击取电线。
可见,第一穿线件141朝向基座11的一端的外壁与第二子通道D12的通道壁接触,可以延长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进入第一子通道D11的路径,增加了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进入第一子通道D11并触碰取电线的难度,从而可以减小取电线受损的可能性。
在第二种嵌套关系下,第二穿线件142朝向中盖12的一端的外壁可以与第一子通道D11的通道壁接触。也即,第二穿线件142朝向中盖12的一端可以嵌套于第一穿线件141。
这种情况下,在第一穿线件141与第二穿线件142相接触的位置处,第一穿线件141位于第二穿线件142的外侧。当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窜至第一穿线件141与第二穿线件142相接触的位置时,需要绕过第一穿线件141进入第一穿线件141与第二穿线件142之间,然后绕过第二穿线件142并进入第二子通道D12,才有可能触碰并撞击取电线。
可见,第二穿线件142朝向中盖12的一端的外壁与第一子通道D11的通道壁接触,可以延长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进入第二子通道D12的路径,增加了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进入第二子通道D12并触碰取电线的难度,从而可以减小取电线受损的可能性。
值得指出的是,类似于穿线结构14为第一种情况时,第一穿线件141朝向基座11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二穿线件142朝向中盖12的一端的端面接触,在穿线结构14为第二种结构的情况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线件141朝向第二穿线件142的一侧可以与第二穿线件142接触。该实施例的相关解释可以参考第一穿线件141朝向基座11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二穿线件142朝向中盖12的一端的端面接触的描述,此处不再展开描述。
另外,类似于穿线结构14为第一种情况时,第一穿线件141朝向基座11的一端与第二穿线件142朝向中盖12的一端具有嵌套关系,在穿线结构14为第二种结构的情况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线件141朝向第二穿线件142的一侧可以与第二穿线件142具有嵌套关系。该实施例的相关解释可以参考第一穿线件141朝向基座11的一端与第二穿线件142朝向中盖12的一端具有嵌套关系的描述,此处不再展开描述。
图11为图3中H部分的放大图,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3和图11,第一子通道D11的通道壁靠近基座1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一导向面M1。
通过上述方案,第一导向面M1可以为取电线的端部从第二子通道D12进入第一子通道D11起导向作用,使得取电线可以顺利且快速从第二子通道D12进入第一子通道D11,从而提高了取电线的穿线效率。
图12为图2中I部分的放大图,同理,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12,第二子通道D12的通道壁靠近中盖1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二导向面M2。
通过上述方案,第二导向面M2可以为取电线的端部从第一子通道D11进入第二子通道D12起导向作用,使得取电线可以顺利且快速从第一子通道D11进入第二子通道D12,从而提高了取电线的穿线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可以仅在第一子通道D11的通道壁靠近基座11的一侧设置第一导向面M1,也可以仅在第二子通道D12的通道壁靠近中盖12的一侧设置第二导向面M2,还可以在第一子通道D11的通道壁靠近基座11的一侧设置第一导向面M1的基础上,在第二子通道D12的通道壁靠近中盖12的一侧设置第二导向面M2,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由于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会从触头机构16的位置,经过附件腔或手柄腔等空腔,到达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并轰击位于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的线路板13,使得线路板13上的元器件遭到破坏,还有可能导致线路板13的引脚短路,致使线路板13无法正常工作,降低漏电断路器的使用性能,因此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断路器1还可以包括线路板防护结构15。线路板防护结构15设置于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线路板防护结构15具有安装腔,线路板13位于安装腔内。
如图7所示,安装腔的腔壁设置有第二走线通道D2,安装腔和第一走线通道D1均与第二走线通道D2连通。
线路板防护结构15可以是中盖12背向基座11设置的围壁所组成,也可以是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设置的凹陷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第二走线通道D2可以是贯穿安装腔的腔壁的孔或槽。
在安装腔和第一走线通道D1均与第二走线通道D2连通的情况下,取电线的第一端位于安装腔内并与线路板13电连接,取电线的第二端可以从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依次穿过第二走线通道D2、第二穿线孔K2、第一走线通道D1和第一穿线孔K1,到达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以与断路器1的主回路电连接。或者,取电线的第二端位于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并与断路器1的主回路电连接,取电线的第一端可以从基座11背向中盖12的一侧,依次穿过第一穿线孔K1、第一走线通道D1、第二穿线孔K2和第二走线通道D2,到达安装腔内,以与安装腔内的线路板13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线路板13位于线路板防护结构15的安装腔内,线路板防护结构15相当于在线路板13和位于安装腔内的取电线外面设置的防护罩。当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窜至线路板防护结构15所在位置时,线路板防护结构15可以阻挡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进入安装腔内,触碰并撞击线路板13和位于安装腔内的取电线。
因此,线路板防护结构15的设置可以减小因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轰击线路板13,而使线路板13上的元器件遭到破坏,以及导致线路板13的引脚发生短路的风险,提高了线路板13的使用寿命,有助于提高漏电断路器的使用性能。另外,可以减小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触碰并撞击取电线靠近线路板13的部位,而使取电线损坏的可能,提高了取电线的使用寿命,且也有助于提高漏电断路器的使用性能。
另外,由于线路板防护结构15可以罩住线路板13,替线路板13阻挡金属粒子和碳粉,所以即便附件腔中未放置附件,且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通过附件腔可以连通至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也可以不用在附件腔中特意安装塞子来防止金属粒子、碳粉从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经过附件腔到达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冲击线路板13。这样,可以减少塞子的使用,便于减少断路器1中零件的数量,以节约成本。
由于线路板13朝向中盖12的一侧常需要连接元器件,而各个元器件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参差不齐,为了使得各元器件连接于线路板13之后,线路板13可以基本平行于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安装腔的腔底可以设置有支撑凸台151。
支撑凸台15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元器件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以便在安装有元器件的线路板13置于安装腔内时,支撑凸台151背向安装腔的腔底的一侧可以与线路板13朝向该腔底的一侧相贴合。这样,支撑凸台151可以支撑线路板13和各元器件,以使安装有元器件的线路板13可以平稳放置于安装腔内,减小了线路板13在安装腔内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安装腔的腔底还可以设置有定位凸台152,相应地,线路板13与定位凸台152相对应的位置可以设置有定位孔。
将线路板13向安装腔内安装时,可以将定位孔对准定位凸台152,然后将线路板13向靠近安装腔的腔底的方向移动,当定位孔套设于定位凸台152上时,便可以实现线路板13在安装腔内的安装。可见,通过设置定位凸台152与定位孔,可以减小线路板13在安装腔内安装错位的可能性,便于提高线路板13在安装腔内的安装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安装腔的腔底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53,线路板13还以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其中,第一安装孔153可以是螺纹孔。当线路板13在安装腔内安装到位之后,第一安装孔153与第二安装孔对准,可以将螺钉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153,以固定线路板13在安装腔内的位置,进一步减小了线路板13在安装腔内发生晃动的可能。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断路器1还包括触头机构16,触头机构16安装于基座11内,第二走线通道D2可以设置于安装腔远离触头机构16的腔壁上。
触头机构16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触头机构16位于基座11与中盖12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漏电断路器分断时,动触头和静触头分开,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会产生电弧。在电弧的高温作用下,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内会产生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这些金属粒子和碳粉在靠近触头机构16的位置居多,而在远离触头机构16的位置较少。
基于此,可以使取电线在远离触头机构16的位置连接线路板13与断路器1的主回路,因此可以将供取电线穿过的第二走线通道D2设置在安装腔远离触头机构16的腔壁上。
由于金属粒子和碳粉窜至远离触头机构16的位置的可能较小,所以将第二走线通道D2设置于安装腔远离触头机构16的腔壁上,可以减小金属粒子和碳粉从第二走线通道D2进入安装腔内,对安装腔内的取电线造成损伤的可能性。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1的爆炸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线路板防护结构15还可以包括防护盖154,防护盖154连接于安装腔远离中盖12的一侧。
示例性地,安装腔的腔底可以设置有插槽,防护盖154朝该腔底可以设置有与插槽配合的插脚1541。其中,插槽和插脚1541可以过盈配合。当防护盖154的插脚1541伸入安装腔的插槽内,便可以实现防护盖154在安装腔上的连接。
防护盖154上可以设置有供漏电档杆穿过的漏电档位调节开关槽、供漏电指示按钮穿过的漏电指示按钮槽,以及供漏电测试按钮穿过的漏电测试按钮槽。
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将线路板13罩于安装腔与防护盖154所形成的空间内,使得线路板防护结构15不仅可以通过安装腔的腔壁抵挡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也可以通过防护盖154抵挡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进一步减小了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对线路板13和取电线的轰击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防护盖154的边缘朝安装腔可以设置有翻边1542,当防护盖154连接于安装腔时,该翻边1542位于安装腔内并与安装腔的腔壁接触,使得防护盖154与安装腔的腔壁之间没有间隙,这样,可以减小高温金属颗粒和碳粉从防护盖154与安装腔之间进入安装腔内的可能,减小了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对线路板13和取电线的轰击损坏。
在防护盖154的边缘朝安装腔设置有翻边1542的情况下,翻边154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二走线通道D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说,当防护盖154安装于安装腔之后,翻边1542并没有完全挡住第二走线通道D2。这种情况下,取电线可以从翻边1542与第二走线通道D2之间穿进或穿出安装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安装腔的腔壁可以设置有第一走线槽155和第二走线槽156。第一走线槽155连通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但不连通安装腔的内部。第二走线槽156与安装腔的内部连通。
漏电断路器包括电流互感器和漏电脱扣器,电流互感器和漏电脱扣器均位于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内。电流互感器的引线和漏电脱扣器的引线可以从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经过第一走线槽155伸至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然后从线路板防护结构15外经过第二走线槽156伸至安装腔内,以便与安装腔内的线路板13电连接。
可见,第一走线槽155和第二走线槽156的设置,可以便于将电流互感器的引线和漏电脱扣器的引线从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引至线路板13所在的安装腔内,便于电流互感器的引线和漏电脱扣器的引线的接线。
值得指出的是,第一走线槽155和第二走线槽156可以设置于安装腔的腔壁远离触头机构16的部位。由于金属粒子和碳粉窜至远离触头机构16的位置的可能较小,所以如此设置,可以减小金属粒子和碳粉从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经过第一走线槽155和第二走线槽156进入安装腔内,对安装腔内的取电线造成损伤的可能性。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护盖154的结构示意图,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14所示,在防护盖154的边缘朝安装腔设置有翻边1542的情况下,防护盖154的翻边1542靠近第二走线槽156的部位可以向安装腔内凹进,形成限位壁1543。
当电流互感器的引线和漏电脱扣器的引线从第二走线槽156向安装腔内伸时,引线的端部会触碰该限位臂,在限位臂的引导下,引线的移动方向将发生改变,变为向更有利于与线路板13靠近的方向移动,如此,可以提高引线的穿线效率。
另外,限位臂相对第二走线槽156设置,对从第二走线槽156进入安装腔的金属粒子和碳粉可以起到阻挡的作用,可以减小高温金属颗粒和碳粉从第二走线槽156与限位臂之间进入安装腔内的可能,减小了高温金属粒子和碳粉对线路板13和取电线的轰击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该断路器1还可以包括面盖17,面盖17连接于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面盖17可以将线路板防护结构15罩住,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盖17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面盖17在第一方向朝向防护盖154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加强筋171。
这样,当面盖17连接于中盖12背向基座11的一侧时,面盖17上的加强筋171可以抵着防护盖154,将防护盖154压紧于安装腔,以进一步减小防护盖154与安装腔之间的间隙,减小高温金属颗粒和碳粉从防护盖154与安装腔之间进入安装腔内的可能。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面盖17上可以设置有排气孔172,该排气孔172可以设置在面盖17与第一走线槽155正对,且远离触头机构16的位置。这样,可以便于中盖12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中部分金属粒子和碳粉经过第一走线槽155和排气孔172排出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仅以漏电断路器为例对穿线结构14进行了解释说明,但是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也就是说,本申请提供的穿线结构14的适用场景不局限于漏电断路器,对于其他类型的断路器1,只要具有类似取电线容易受损的问题,均可以设置本申请提供的穿线结构14。只不过穿线结构14的设置位置可能需要根据线路板13的位置,以及线路板13的取电位置的变化,做适应性调整。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中盖、线路板、穿线结构和取电线;
所述基座与所述中盖相互盖合,所述线路板安装于所述中盖背向所述基座的一侧;
所述穿线结构设于所述基座与所述中盖之间,所述穿线结构具有第一走线通道,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将所述中盖背向所述基座的一侧与所述基座背向所述中盖的一侧连通;
所述取电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线路板连接,所述取电线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并在所述基座背向所述中盖的一侧与所述断路器的主回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结构朝向所述中盖的一端与所述中盖接触,所述穿线结构朝向所述基座的一端与所述基座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结构包括第一穿线件和第二穿线件,所述第一穿线件连接于所述中盖,所述第二穿线件连接于所述基座;
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子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穿线件,所述第二子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穿线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线件与所述第二穿线件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基座与所述中盖的盖合方向;
所述第一子通道朝向所述中盖的一端与所述中盖背向所述基座的一侧连通,所述第一子通道背向所述中盖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通道背向所述基座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子通道朝向所述基座的一端与所述基座背向所述中盖的一侧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线件朝向所述基座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穿线件朝向所述中盖的一端的端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线件朝向所述基座的一端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通道壁接触;或者,
所述第二穿线件朝向所述中盖的一端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子通道的通道壁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线件与所述第二穿线件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基座与所述中盖的盖合方向;
所述第一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子通道朝向所述基座的一端,均与所述基座背向所述中盖的一侧连通;所述第一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子通道朝向所述中盖的一端,均与所述中盖背向所述基座的一侧连通;所述第一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子通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通道的通道壁靠近所述基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面;和/或,
所述第二子通道的通道壁靠近所述中盖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路板防护结构,所述线路板防护结构设置于所述中盖背向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线路板防护结构具有安装腔,所述线路板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安装腔的腔壁设置有第二走线通道,所述安装腔和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均与所述第二走线通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还包括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安装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走线通道设置于所述安装腔远离所述触头机构的腔壁上。
CN202321922103.4U 2023-07-20 2023-07-20 一种断路器 Active CN220233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22103.4U CN220233060U (zh) 2023-07-20 2023-07-20 一种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22103.4U CN220233060U (zh) 2023-07-20 2023-07-20 一种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33060U true CN220233060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86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22103.4U Active CN220233060U (zh) 2023-07-20 2023-07-20 一种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330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67690A1 (en)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US6211759B1 (en) Ionized gas deflector for a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CN220233060U (zh) 一种断路器
JP6896809B2 (ja) 配線用遮断器
CN220753245U (zh) 一种开关的静触头组件
JP2008075547A (ja) 電動圧縮機の過負荷リレー保持装置
CN220526825U (zh) 一种连接装置及开关组件
JP3843675B2 (ja) 多極開閉器の端子ユニット
KR200487464Y1 (ko) 배선용 차단기
CN219042099U (zh) 一种线路板及断路器
CN219370887U (zh) 一种真空断路器装置
CN220509927U (zh) 一种连接器及开关组件
US10037856B2 (en) Electrical system, and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guard member therefor
CN220526824U (zh) 一种连接器及开关组件
JP6984029B2 (ja) 配線用遮断器の電子式トリップ装置
CN220753260U (zh) 开关的静触头组件
CN221327624U (zh) 一种断路器
WO2012066792A1 (ja) ブッシング
CN221125848U (zh) 断路器
JP2014057445A (ja) 接続箱
CN219553545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9329229U (zh) 端子组件及断路器
CN218548335U (zh) 一种带保护结构的断路器
JP6041197B2 (ja) 接続箱
EP2650896B1 (en) Electric current switch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