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6194U - 一种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6194U
CN220526194U CN202322225949.9U CN202322225949U CN220526194U CN 220526194 U CN220526194 U CN 220526194U CN 202322225949 U CN202322225949 U CN 202322225949U CN 220526194 U CN220526194 U CN 2205261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ng
process cartridge
movable member
preset
photosensitive d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2594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新宇
赵文杰
邢静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61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61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4Details of parts of process cartridge, e.g. for charging, transfer, cleaning,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处理盒,用于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处理盒包括:感光单元,包括感光鼓;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初始状态下,显影辊与感光鼓相分离;分离结合驱动件,包括第一作用部、第二作用部以及第三作用部,其中:第一作用部能接收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第一作用力;第二作用部能接收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第二作用力,第二作用力用于驱动第二作用部带动显影单元靠近或远离感光单元以及驱动第三作用部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当第三作用部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三作用部驱动显影辊与感光鼓保持贴合接触或保持分离状态。本实用新型通过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的接触或分离并保持二者的接触或分离状态,从而实现处理盒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形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使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通过接触显影方法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的接触显影方法通过在显影单元(显影辊)与鼓单元(感光鼓)接触的状态下执行显影处理来形成图像。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显影辊在显影处理期间以预定压力朝向感光鼓推压,并且以预定压力与感光鼓的表面接触。
在使用显影辊(其在表面上包括弹性层)的情况下,例如可以考虑以下内容。即,如果在弹性层与感光鼓的表面保持接触的情况下不形成图像(显影辊不旋转)的时段较长,则显影辊的弹性层可能会通过与感光鼓的表面接触而变形。由此,在执行显影处理时可能会出现诸如显影剂图像的非预期不均匀的图像缺陷。
此外,作为另一示例,当显影辊在不执行显影处理的时段期间与感光鼓接触时,承载在显影辊上的显影剂不必要地沉积到感光鼓,并且这样的显影剂沉积在记录材料上,其结果是记录材料的污染。无论是否在显影辊的表面上设置弹性层,都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此外,作为另一示例,当感光鼓和显影辊在执行显影处理的时段以外长时间地彼此接触时,感光鼓和显影辊彼此长时间摩擦。这可能会加速显影辊或显影剂的劣化。在显影辊的表面上有或没有弹性层的情况下都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和分离,并保持显影辊与感光鼓的接触和分离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处理盒,用于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处理盒包括:
感光单元,包括感光鼓;
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初始状态下,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相分离;
分离结合驱动件,所述分离结合驱动件包括第一作用部、第二作用部以及第三作用部,其中:
所述第一作用部能接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作用部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
当所述第二作用部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作用部能接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二作用力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作用部带动所述显影单元靠近或远离所述感光单元以及驱动所述第三作用部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当所述第三作用部移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三作用部驱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保持贴合接触或保持分离状态。
如上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分离结合驱动件包括:
第一活动件,所述第一作用部形成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所述第一活动件能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
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二作用部形成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所述第二活动件能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
第三活动件,所述第三作用部形成于所述第三活动件上,所述第三活动件能沿第三预设路径移动;
其中:
所述第一作用部能接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活动件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直至所述第一活动件与所述第二活动件接触,推动所述第二活动件沿所述第二预设路径移动;
所述第二活动件于所述第二预设路径移动过程中,当所述第二作用部移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作用部能接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二作用力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作用部沿所述第二预设路径移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三活动件沿所述第三预设路径移动;
所述第三活动件于所述第三预设路径移动过程中,当所述第三作用部移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三作用部驱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保持贴合接触或保持分离状态,当所述第三作用部移动至远离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相分离或相接触。
如上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预设路径为线性移动路径,所述第二预设路径为以第一预设轴线为中心的旋转移动路径,所述第三预设路径为以第二预设轴线为中心的旋转移动路径。
如上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预设轴线与所述第二预设轴线相重合。
如上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活动件连接有第一弹性件,以使得所述第一活动件能沿所述第一预设路径往复移动。
如上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活动件连接有第二弹性件,以使得所述第二活动件能沿所述第二预设路径往复移动。
如上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三活动件上形成有第一导槽,所述第一导槽沿所述第三预设路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活动件上凸设有第一导柱,所述第一导柱间隙配合于所述第一导槽内。
如上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活动件上形成有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槽沿所述第二预设路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活动件上凸设有第二导柱,所述第二导柱间隙配合于所述第二导槽内。
如上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处理盒被安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托盘上时,所述第三作用部能与所述托盘抵接或脱离抵接,以驱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保持接触或保持分离状态。
如上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处理盒包括框架,所述感光单元以及所述显影单元均设于所述框架内,所述第三作用部能与所述框架抵接或脱离抵接,以驱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相分离或相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于处理盒上设置分离结合驱动件,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的接触或分离并保持二者的接触或分离状态,从而实现处理盒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存储元件按压单元和盒按压单元的透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显影分离控制单元的透视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处理盒的其一方向上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处理盒的另一方向上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处理盒在未关闭图像形成装置前门时非驱动侧的透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处理盒在关闭前门后非驱动侧的透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显影辊与感光鼓自由状态/分离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显影辊与感光鼓自由状态/分离状态下的截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时的透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时的截面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在接触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在接触状态下的截面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时的透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一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时的截面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二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二的处理盒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二的处理盒在未关闭图像形成装置前门的透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二的处理盒在关闭图像形成装置前门后的透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二的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时的透视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二的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时的截面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二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时的透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二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时的截面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三的处理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处理盒,11-框架,111-第一盖体,112-第二盖体,12-显影单元,121-显影辊,122-装配槽,123-第三弹性件,124-滑块,13-感光单元,131-感光鼓,14-第一活动件,141-第一作用部,142-第二导槽,15-第二活动件,151-第二作用部,152-第一导柱,153-第二导柱,16-第三活动件,161-第三作用部,162-第一导槽,17-第一弹性件,18-第二弹性件,19-转轴;
20-第二施力件,21-引导缺口;
30-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可参照图1至图4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存储元件按压单元和盒按压单元的透视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显影分离控制单元的透视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
如图1-4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设有四个处理盒100(100Y、100M、100C、100K),即第一处理盒100Y、第二处理盒100M、第三处理盒100C和第四处理盒100K。四个处理盒100基本水平地布置。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向第一至第四处理盒100(100Y、100M、100C、100K)分别提供偏置电压(充电偏压、显影偏压等)。
处理盒100是通过一个托盘171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内的。具体是托盘171构造成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安装于水平表面上的状态下沿着大致水平的方向移动(如图1的X1和X2方向),4个处理盒100分别安装到托盘171的每个定位部。当托盘171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中,多个处理盒100一并随托盘171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内。当处理盒100需要更换时候,多个处理盒100可以一起随托盘171移动到图像形成主组件170外部。
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设有盒按压机构,详细如图2所示,包括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和盒按压单元191,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作用于处理盒100的非驱动侧,而盒按压单元191作用于处理盒100的驱动侧。
如图2所述,通过关闭图像形成装置的前门11,处理盒的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和盒按压单元191沿着箭头Z2的方向下降。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主要包括能够与设置在处理盒100中的存储元件(未示出)的电触点接触的主组件侧电触点(未示出)。通过连杆机构(未示出)与前门联动,从而存储元件和主组件侧的电触点能够彼此接触和分离。
从图4中可以看出,关闭前门11,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处理盒的主组件侧鼓驱动联接件180和主组件侧显影驱动联接件185通过连杆机构(未示出)在箭头Y1方向上突出。此外,通过打开前门11,鼓驱动联接件180和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在箭头Y2的方向缩回。这样做目的,一方面可以是主组件侧鼓驱动联接件180和主组件侧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分别与处理盒100的感光部件联结部件和显影联结部件更好的联结,从而接收驱动力。另一方面,防止托盘171的插入/移除不受阻碍。
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图2、图3所示)通过与处理盒100的一部分接合来控制显影单元相对于感光部件的间隔和接触操作。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下方。具体地,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沿竖直方向布置在显影联接部分132和鼓联接部件143下方(沿箭头Z2方向的下方),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包括在驱动侧的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R和在非驱动侧的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L。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包括分离控制部件196,即驱动侧的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和非驱动侧的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L,分离控制部件196R和196L构造成能够通过控制机构(未示出)在W41和W42方向上移动。方向W41和W42基本平行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中的处理盒的布置方向。
为了使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与处理盒的一部分接合并控制处理盒的显影单元与鼓单元的分离/接触操作,显影控制单元196的一部分和处理盒显影单元的一部分必须在竖直方向(Z1、Z2方向)上重叠。因此,在沿X1方向插入处理盒100之后,处理盒显影单元(第二单元)的一部分需要在竖直方向(Z1、Z2方向)上突出。
为更好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盒10的结构进行说明,引用了X、Y、Z轴概念,取相互正交的三个空间轴为X轴、Y轴、Z轴,如图5和6所示,定义处理盒1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定义处理盒1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定义处理盒10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
参照图5至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盒10,可沿Y轴方向或近似Y轴方向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处理盒10通过一个托盘3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多个处理盒10分别安装到托盘30的每个定位部,当托盘30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中,多个处理盒10一并随托盘30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内。当处理盒10需要更换时候,多个处理盒10可以一起随托盘30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外部。
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施力件(未示出)和第二施力件20,第一施力件与第二施力件20沿Z轴方向分布于处理盒10的相对两侧,第一施力件的结构和功能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的对应部件,第二施力件20的结构和功能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L的对应部件,其中:
第一施力件位于处理盒10的上方,第一施力件用于施加第一作用力,处理盒10未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时,第一施力件并不会触碰到处理盒10,以防对处理盒10的安装造成干涉,当处理盒1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以后,第一施力件沿第四预设路径移动,从而可以施加第一作用力于处理盒10,本实施例中,第四预设路径为沿Z轴方向延伸或近似Z轴方向延伸。
第二施力件20位于处理盒10的下方,第二施力件20用于施加第二作用力,第二施力件20可沿第五预设路径往复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五预设路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或接近平行于Y轴方向,处理盒10未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时,第二施力件20并不会触碰到处理盒10,以防对处理盒10的安装造成干涉。
参照图5、图6、图17以及图18所示,处理盒10包括框架11、感光单元13、显影单元12以及分离结合驱动件,其中:
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框架11包括第一盖体111和第二盖体112,第一盖体111和第二盖体112沿X轴方向相对设置,感光单元13以及显影单元12的相对两端分别支撑于第一盖体111和第二盖体112上。
感光单元13包括感光鼓131,感光鼓131可转动的支撑于感光单元13内,感光鼓131以及感光单元13的结构均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既有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显影单元12包括显影辊121,显影辊121可转动的支撑于显影单元12内,显影辊121以及显影单元12的结构均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既有结构,在此不做赘述,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显影单元12可转动的支撑于框架11内,初始状态下,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31相分离,显影单元12被驱动转动后,在转动路径的末端,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相贴合接触。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晓,也可以固定住显影单元12,就是说显影单元12固定在框架11中,然后使感光单元13转动,从而实现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的接触。当感光单元13不受力时,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自然分离。
分离结合驱动件设置于显影单元12的一侧,也可以在显影单元12的相对两侧均设置分离结合驱动件,在此不做限定,分离结合驱动件包括第一作用部141、第二作用部151以及第三作用部161,其中:
处理盒1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后,第一施力件沿第四预设路径方向(Z轴方向)移动,第一施力件与第一作用部141相抵接,第一作用部141能接收第一施力件施加的第一作用力,第一作用力用于驱动第二作用部151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
当第二作用部151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第二施力件20与第二作用部151相抵接,第二作用部151能接收第二施力件20施加的第二作用力,第二作用力用于驱动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31相贴合接触或相分离,同时驱动第三作用部161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在第二作用部151未到达第一预设位置时,第二作用部151不能接收到第二施力件20施加的第二作用力。
第二施力件20可沿第五预设路径(Y轴方向)移动,第二施力件20通过驱动第二作用部151,使得第三作用部161发生移动,当第三作用部161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三作用部161使得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31保持贴合接触或保持分离状态,当第三作用部161移动至远离第二预设位置时,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31相分离或相接触,从而实现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31接触或分离,实现处理盒10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工作。
以下列举几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盒10的结构做进一步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晓,能够根据以下实施例设计更多的变形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至图16所示,分离结合驱动件包括第一活动件14、第二活动件15以及第三活动件16,其中:
第一作用部141形成于第一活动件14上,第一活动件14能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作用部141为弧形板体结构,第一预设路径为线性移动路径,在第一预设路径的起始端时,第一作用部141于Z轴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一施力件相错位,处理盒10在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以后,第一施力件沿-Z轴方向移动直至与第一作用部141抵接,第一施力件施加在第一作用部141上的第一作用力,使得第一活动件14能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在第一施力件到达第四预设路径的末端时,第一活动件14也移动至第一预设路径的末端。
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件14连接有第一弹性件17,第一弹性件17优选为拉伸弹簧,第一弹性件17的一端与第一活动件14连接,第一弹性件17的另一端与显影单元12连接,初始状态下,第一弹性件17自然伸展,在第一活动件14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时,第一弹性件17被拉伸,积蓄弹性回复力,第一施力件沿+Z轴移动解除与第一作用部141的接触后,第一弹性件17的弹性回复力释放,使得第一活动件14回到初始状态。
第二作用部151形成于第二活动件15上,第二活动件15能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二预设路径为以第一预设轴线为中心的旋转移动路径,第二活动件15的远离第二作用部151的一端可转动的支撑在显影单元12上。
初始状态下,第二作用部151沿Y轴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活动件15相错位,当第一施力件施加第一作用力后,第一活动件14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直至第一活动件14与第二活动件15接触,从而推动第二活动件15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第二活动件15于第二预设路径移动过程中,当第二作用部151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第二作用部151与第二施力件20相抵接,第二施力件20沿第五预设路径上+Y轴方向上移动时,第二施力件20能施加给第二作用部151一个第二作用力,使得第二活动件15可继续沿着第二预设路径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活动件15连接有第二弹性件18,优选的是,第二弹性件18为扭簧,扭簧的一端与显影单元12相抵,扭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活动件15相抵,初始状态下,扭簧自然伸展,当第二施力件20沿+Y轴方向移动施力使第二活动件15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时,也就是围绕第一预设轴线方向转动时,第二活动件15推动并压缩扭簧,使得扭簧积蓄弹性回复力,当第二施力件20沿-Y轴方向移动撤销施力时,扭簧的弹性回复力释放。
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7至图16所示,第二施力件20的面向第二活动件15的一侧凹陷形成有引导缺口21,当第二活动件15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第二作用部151进入引导缺口21内,并与引导缺口21的一端内壁面相接触,在第二施力件20往第五预设路径的一端(+Y轴方向)移动时,引导缺口21的内壁面与第二作用部151相抵,施加第二作用力带动第二作用部151一起移动,从而继续驱动第二活动件15转动,此时第二弹性件18积蓄弹性回复力,第二弹性件18将第二作用力传递给显影单元12,从而显影单元12被第二活动件15带动实现转动;在第二施力件20往第五预设路径的另一端(-Y轴方向)移动时,第二弹性件18的弹性回复力释放,驱动第二活动件15反向转动,此时引导缺口21的内壁面与第二作用部151仍然相抵,但并不会对第二作用部151施加第二作用力,只是对第二活动件15的转动进行限位。
第三作用部161形成于第三活动件16上,第三活动件16能沿第三预设路径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三预设路径为以第二预设轴线为中心的旋转移动路径,第三活动件16的远离第三作用部161的一端可转动的支撑在显影单元12上。
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预设轴线和第二预设轴线相重合,第二活动件15和第三活动件16围绕同一轴线转动,具体地,在显影单元12的端部凸设有转轴19,转轴19的轴线为第一预设轴线和第二预设轴线,转轴19的外周面形成有阶梯槽,第二弹性件18、第二活动件15和第三活动件16沿着转轴19的轴线方向依次圈套于转轴19上,并抵靠于阶梯槽上,三者依据转轴19的轴线旋转。
参照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三活动件16上形成有第一导槽162,第一导槽162沿第三预设路径方向延伸,第二活动件15上凸设有第一导柱152,第一导柱152间隙配合于第一导槽162内,第一导柱152在第一导槽162内移动时,如果没有触碰到第一导槽162的相对两端的端面,则不会驱动第三活动件16移动。
第二活动件15正向转动一定距离后,推动并压缩第二弹性件18,第二弹性件18推动整个显影单元12朝向感光单元13移动,直至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31相贴合接触;同时,在第二活动件15正向转动一定距离后,第一导柱152抵靠于第一导槽162的一端端面,从而带动第三活动件16同步正向转动,直至第三作用部161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此时第三作用部161与托盘30相抵接,从而保持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31相贴合接触的状态。
第二活动件15反向转动一定距离后,第一导柱152抵靠于第一导槽162的另一端端面,从而带动第三活动件16反向同步转动,直至第三作用部161移动至远离第二预设位置,此时第三作用部161与托盘30脱离抵接,整个显影单元12朝向远离感光单元13移动,直至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31相分离。
上述的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为两个相反方向的转动,例如正向转动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反向转动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综上,参照图7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
如图7至图10所示,当将处理盒1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以后,第一施力件沿-Z轴方向下行,按压第一活动件14的第一作用部141,使得第一活动件14向下移动,第一弹性件17被拉长,直至第一活动件14与第二活动件15相抵接,推动第二活动件15先在第三活动件16上的第一导槽162内向下滑动,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一导柱152从第一导槽162的上端面移动到下端面,这时第二活动件15的第二作用部151与第二施力件20的引导缺口21的内壁面开始抵接,同时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二作用部151突出于显影单元12,当第二作用部151与第二施力件20的引导缺口21的内壁面彻底抵接,并随着第二施力件20一起移动时,为自由状态,这时的显影单元12上的显影辊121和感光单元13的感光鼓131还处于分离状态。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当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工作指令后,第二施力件20在Y轴方向向右移动施加第二作用力给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二作用部151,第二活动件15也一起跟随着逆时针旋转,这时固定在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二弹性件18被推动旋紧,第二弹性件18推动整个显影单元12朝向感光单元13移动,直至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31相贴合接触;同时第二活动件15带动第三活动件16一起旋转移动,直到第三活动件16上的第三作用部161抵接托盘30,这时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接触状态被保持。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图像形成装置在工作状态下,第二施力件20在施加完第二作用力后会在Y轴方向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这时第二活动件15由于第二弹性件18的弹性回复力释放也会顺时针转动,但由于第二作用部151一直抵接着第二施力件20的引导缺口21的内壁面,抵接力大于第二弹性件18的弹性回复力,因此第二活动件15在第三活动件16上的第一导槽162内只能滑动到中间的位置,第二活动件15不对第三活动件16施力,即第三活动件16的第三作用部161仍然抵接在托盘30上,从而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始终保持接触状态。
当图像形成装置工作完成后,第二施力件20继续沿Y轴方向向左移动,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这时第二活动件15由于第二弹性件18的弹性回复力释放也继续一起沿Y轴方向向左移动并以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一导柱152在第三活动件16的第一导槽162内从中间位置滑动到上端面,在第二活动件15和第二弹性件18的作用力下,第三活动件16脱离与托盘30的抵接,即第三活动件16的第三作用部161不与托盘30抵接,第三活动件16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进而显影单元12远离感光单元13移动,从而使得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分离。
然后,第二施力件20又会在Y轴方向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这时由于第二活动件15一直抵接着第二施力件20,抵接力大于第二弹性件18上的力,因此第二活动件15也会一起移动,但由于第二施力件20在Y轴方向向右移动的距离不够,故第二活动件15只能在第三活动件16上的第一导槽162内从上端面移动到中间的位置,即这时的第二活动件15不对第三活动件16施力,从而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始终保持分离状态。
实施例二
参照图17至图24所示,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第一活动件14上形成有第二导槽142,第二导槽142沿第二预设路径方向延伸,第二活动件15上凸设有第二导柱153,第二导柱153间隙配合于第二导槽142内,第二导柱153在第二导槽142内移动时,如果没有触碰到第二导槽142的相对两端的端面,则不会驱动第二活动件15移动。
第一活动件14向下移动一定距离后,第二导柱153抵靠于第二导槽142的上端面,从而带动第二活动件15正向转动。第二活动件15向上移动一定距离后,第二导柱153抵靠于第二导槽142的下端面,从而带动第二活动件15反向转动,上述的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为两个相反方向的转动,例如正向转动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反向转动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在常态下,第三活动件16的第三作用部161是抵靠于框架11的第一盖体111上的,使得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相分离,当第三活动件16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此时第三作用部161不再抵靠于第一盖体111上,显影单元12得不到支撑,使得显影单元12朝向靠近感光单元13的一侧移动,直至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保持接触。
参照图19至图24所示,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
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当将处理盒1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以后,第一施力件沿-Z轴方向下行,按压第一活动件14的第一作用部141,使得第一活动件14向下移动,第一弹性件17被拉长,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二导柱153抵靠第二导槽142的上端面,在第二弹性件18的作用力下,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二作用部151一直抵靠第二施力件20的引导缺口21的内壁面,并随着第二施力件20一起移动。这时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一导柱152位于第三活动件16的第一导槽162中,并与第一导槽162的上壁面抵接,第三活动件16上的第三作用部161抵靠第一盖体111,这时的显影单元12上的显影辊121和感光单元13的感光鼓131还处于分离状态。
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当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工作指令后,第二施力件20在Y轴方向向右移动,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二作用部151也跟着一起移动并逆时针旋转,这时固定在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二弹性件18旋紧,进而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一导柱152从第三活动件16上的第一导槽162的上端面向下端面移动,直至抵靠着第三活动件16上的第一导槽162的下端面,带动第三活动件16围绕逆时针旋转移动,这时第三作用部161与第一盖体111脱离抵接,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接触。
图像形成装置在工作状态下,第二施力件20会沿着Y轴方向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这时第二作用部151也会沿着Y轴方向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但由于第二作用部151一直抵接着第二施力件20,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一导柱152也会从第一导槽162的下端面向上端面移动,即顺时针转动,但在第二弹性件18的作用下,只能移动到第一导槽162偏中间的位置,不会抵靠住上端面,这样第三活动件16维持不动或者在惯性力下稍微向顺时针方向移动,但不足以使得第三活动件16的第三作用部161抵靠第一盖体111,从而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始终保持接触状态。
如图23以及图24所示,当图像形成装置工作完成后,第二施力件20继续沿Y轴方向向左移动,施加第二作用力给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二作用部151,如图所示,这时第二活动件15也一起沿Y轴方向向左移动并以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时固定在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二弹性件18未被旋紧,第二活动件15上的第一导柱152从第一导槽162偏中的位置向上端面移动,并抵靠上端面,带动第三活动件16顺时针旋转,在第二活动件15和第二弹性件18的作用力下,第三作用部161抵靠在第一盖体111上,从而使得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分离。
然后,第二施力件20又会在Y轴方向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这时由于第二活动件15一直抵接着第二施力件20,抵接力大于第二弹性件18上的力,因此第二活动件15也会一起移动,但由于第二施力件20在Y轴方向向右移动的距离不够,故第二活动件15只能在第三活动件16上的第一导槽162内从上端面移动到下端面,即这时的第二活动件15不对第三活动件16施力,从而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31始终保持分离状态。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5所示,在显影单元12的侧端还可以设有装配槽122,装配槽122内弹性设置有第三弹性件123,第三弹性件123优选为压缩弹簧,第三弹性件123的顶端设有滑块124,滑块124凸出于装配槽122的上槽面。
在处理盒1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后,第一施力件下行,除了按压第一活动件14的第一作用部141以外,还按压滑块124的上端面,使得滑块124在Z轴方向上移动,第三弹性件123被压缩,带动显影单元12向感光单元13更易靠近。
其他的工作状态同实施例二一样,这里将不一一赘述。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处理盒,用于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包括:
感光单元,包括感光鼓;
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初始状态下,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相分离;
分离结合驱动件,所述分离结合驱动件包括第一作用部、第二作用部以及第三作用部,其中:
所述第一作用部能接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作用部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
当所述第二作用部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作用部能接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二作用力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作用部带动所述显影单元靠近或远离所述感光单元以及驱动所述第三作用部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当所述第三作用部移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三作用部驱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保持贴合接触或保持分离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结合驱动件包括:
第一活动件,所述第一作用部形成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所述第一活动件能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
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二作用部形成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所述第二活动件能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
第三活动件,所述第三作用部形成于所述第三活动件上,所述第三活动件能沿第三预设路径移动;
其中:
所述第一作用部能接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活动件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直至所述第一活动件与所述第二活动件接触,推动所述第二活动件沿所述第二预设路径移动;
所述第二活动件于所述第二预设路径移动过程中,当所述第二作用部移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作用部能接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二作用力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作用部沿所述第二预设路径移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三活动件沿所述第三预设路径移动;
所述第三活动件于所述第三预设路径移动过程中,当所述第三作用部移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三作用部驱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保持贴合接触或保持分离状态,当所述第三作用部移动至远离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相分离或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路径为线性移动路径,所述第二预设路径为以第一预设轴线为中心的旋转移动路径,所述第三预设路径为以第二预设轴线为中心的旋转移动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轴线与所述第二预设轴线相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连接有第一弹性件,以使得所述第一活动件能沿所述第一预设路径往复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件连接有第二弹性件,以使得所述第二活动件能沿所述第二预设路径往复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活动件上形成有第一导槽,所述第一导槽沿所述第三预设路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活动件上凸设有第一导柱,所述第一导柱间隙配合于所述第一导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形成有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槽沿所述第二预设路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活动件上凸设有第二导柱,所述第二导柱间隙配合于所述第二导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被安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托盘上时,所述第三作用部能与所述托盘抵接或脱离抵接,以驱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保持接触或保持分离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包括框架,所述感光单元以及所述显影单元均设于所述框架内,所述第三作用部能与所述框架抵接或脱离抵接,以驱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保持分离或保持接触状态。
CN202322225949.9U 2022-08-17 2023-08-17 一种处理盒 Active CN22052619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703774 2022-08-17
CN202222170377 2022-08-17
CN2022222677584 2022-08-26
CN202222267758 2022-08-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6194U true CN220526194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087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25949.9U Active CN220526194U (zh) 2022-08-17 2023-08-17 一种处理盒
CN202311042696.XA Pending CN117590724A (zh) 2022-08-17 2023-08-17 一种处理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42696.XA Pending CN117590724A (zh) 2022-08-17 2023-08-17 一种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2052619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90724A (zh) 2024-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15949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194220B2 (en)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cartridge electrical contact connected to a cartridge memory element and connectable to a main assembly electrical contac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which such cartridge is mountable
CN107918266B (zh) 带有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US6229974B1 (en) Process cartridge push-in mechanism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1940755B2 (en) Process cartridge with movable force receiving portion configured to separate developing roller and photosensitive drum
CN212569435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0526194U (zh) 一种处理盒
KR101798502B1 (ko) 가압 유닛을 구비한 현상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형성 장치
WO2018064872A1 (zh) 控制机构和处理盒
CN220603853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9872140U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220232245U (zh) 一种显影盒
CN220438759U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218974785U (zh) 一种处理盒
US20230236540A1 (en) Process cartridge
CN216387748U (zh) 一种显影盒
CN219958076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5576121U (zh) 显影盒
CN116449667A (zh) 处理盒
CN116243575A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16610019A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17215167A (zh) 显影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17270357A (zh) 驱动切换装置、片材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6243576A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