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3049U - 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3049U
CN220523049U CN202321541598.6U CN202321541598U CN220523049U CN 220523049 U CN220523049 U CN 220523049U CN 202321541598 U CN202321541598 U CN 202321541598U CN 220523049 U CN220523049 U CN 2205230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plate
flexible screen
mobile terminal
screen mobile
backup p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4159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启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Amphenol Phoenix Telecom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Amphenol Phoenix Telecom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Amphenol Phoenix Telecom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Amphenol Phoenix Telecom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4159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230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30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30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包括中部安装座、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所述铰链还设置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背面分别通过虚拟转轴机构与中部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背面分别设置连接结构,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通过其背面的连接结构与所述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连接,实现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同步反向转动。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使用连杆机构连接同步反向转动结构,不需要再对连杆机构设置避让孔,能够在铰链所在区域提供完整的柔性屏支撑,支撑效果好,避免柔性屏被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尤其是大尺寸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比如笔记本电脑,或者其它支持触控笔操控的柔性屏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对于柔性屏移动终端,很多采用左侧和右侧壳体分别通过虚拟转轴转动臂进行连接的结构,也即虚拟转轴轴线会高于展平时的柔性屏支撑面。这种结构的铰链,为了实现左侧和右侧的转动臂之间的同步反向转动结构的连接,需要再连接连杆机构,两侧的连杆机构之间连接同步反向转动结构,该连杆机构的转动轴线位于虚拟转轴轴线的下方并处于虚拟转轴轴线的外侧。然而这种结构,在柔性屏移动终端的中部支撑板必须挖孔,以柔性屏移动终端过程中避让所述连杆机构。这种孔,对于屏幕尺寸较小的手机或者不使用触控笔的移动终端,基本可以忽略,但对于屏幕尺寸较大或者使用触控笔的移动终端,挖孔部位的柔性屏容易被触压凹陷或被触控笔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能够避免为避让连杆等机构而开的尺寸较大的孔。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包括中部安装座、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还设置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背面分别通过虚拟转轴机构与中部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背面分别设置连接结构,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通过其背面的连接结构与所述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连接,实现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同步反向转动。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或对这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组合使用:
所述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采用齿轮啮合传动机构,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背面的连接结构分别为与左侧的虚拟转轴机构和右侧的虚拟转轴机构同轴线的圆心角小于180°的齿轮。
所述齿轮啮合传动机构依次包括四个依次啮合连接的齿轮,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背面的齿轮的轴线位置,以所应用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处于展平状态为参考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处于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的最外侧的两个齿轮的轴线之间,在高度方向上位于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的齿轮轴线的上方;并且,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背面的齿轮分别与所述最外侧的两个齿轮啮合连接。
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背面的齿轮的半径小于虚拟转轴机构中的圆弧滑块的半径。
所述左侧支撑板的左侧和右侧支撑板的右侧分别设置柔性屏移动终端的左侧壳体和右侧壳体的连接位而能分别与柔性屏移动终端的左侧壳体和右侧壳体连接。
所述虚拟转轴机构包括圆弧滑块和圆弧滑轨,其圆心位于柔性屏支撑面的上方,所述圆弧滑轨设置在中部安装座上,所述圆弧滑块设置在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背面上。
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为柔性屏支撑板,左侧支撑板的右侧和右侧支撑板的左侧彼此靠近,彼此之间仅留在折拢转动时避免干涉的接缝。
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背面沿长度方向通过多个虚拟转轴机构与中部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机构位于两个虚拟转轴机构之间;所述铰链还设置阻力扭矩输出机构,所述阻力扭矩机构与同步反向转动连接结构的轴结合在一起成为模组,并安装在所述中部安装座上。
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背面均通过虚拟转轴机构与中部安装座转动连接。
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使用连杆机构连接同步反向转动结构,不需要再对连杆机构设置避让孔,能够在铰链所在区域提供完整的柔性屏支撑,支撑效果好,避免柔性屏被损坏。
附图说明
图1、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应用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处于展平状态时以及折拢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应用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处于展平状态时的俯视图和A-A剖视图。
图5、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应用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处于折拢状态时的俯视图和B-B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包括中部安装座100、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所述铰链还设置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所述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为柔性屏支撑板,左侧支撑板1的右侧和右侧支撑板2的左侧彼此靠近,彼此之间仅留在折拢转动时避免干涉的接缝。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的背面分别通过虚拟转轴机构与中部安装座100转动连接,所述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的背面分别设置连接结构,所述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通过其背面的连接结构与所述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连接,实现所述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的同步反向转动。
所述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可采用齿轮啮合传动机构、凸轮机构等不同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采用齿轮啮合传动机构,所述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背面的连接结构分别为与左侧的虚拟转轴机构和右侧的虚拟转轴机构同轴线的圆心角小于180°的齿轮10、20。本实施例中,所述齿轮啮合传动机构依次包括四个依次啮合连接的齿轮31、32、33、34,所述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背面的齿轮10、20的轴线位置,以所应用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处于展平状态为参考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处于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的最外侧的两个齿轮31、34的轴线之间,在高度方向上位于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的齿轮轴线的上方,并且,所述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背面的齿轮10、20分别与所述最外侧的两个齿轮31、34啮合连接。所述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背面的齿轮10、20的半径小于虚拟转轴机构中的圆弧滑块41的半径。
所述左侧支撑板1的左侧和右侧支撑板2的右侧分别设置柔性屏移动终端的左侧壳体和右侧壳体的连接位11、21而能分别与柔性屏移动终端的左侧壳体和右侧壳体连接。
所述虚拟转轴机构包括圆弧滑块41和圆弧滑轨42,其圆心位于柔性屏支撑面的上方。所述圆弧滑轨42设置在中部安装座100上,所述圆弧滑块41设置在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的背面上。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的背面沿长度方向通过多个虚拟转轴机构与中部安装座100转动连接;优选地,为左侧支撑板1和右侧支撑板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背面均通过虚拟转轴机构与中部安装座100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机构位于两个虚拟转轴机构之间;所述铰链还设置阻力扭矩输出机构200,在本实用新型中,可将所述阻力扭矩机构200与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的轴(齿轮轴310和340)结合在一起成为模组,安装在所述中部安装座100上。其中,所述阻力扭矩机构200可采用碟簧片压紧的动摩擦片和静摩擦片,所述碟簧片和动摩擦片、静摩擦片均套在齿轮轴310和340上,所述阻力扭矩机构200也可采用簧管,痛呀可结合在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的齿轮轴上,成为模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内侧”、“水平”、“端部”、“长度”、“外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用语“第一”、“第二”也仅为说明时的简洁而采用,并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Claims (9)

1.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包括中部安装座、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还设置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背面分别通过虚拟转轴机构与中部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背面分别设置连接结构,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通过其背面的连接结构与所述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连接,实现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同步反向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采用齿轮啮合传动机构,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背面的连接结构分别为与左侧的虚拟转轴机构和右侧的虚拟转轴机构同轴线的圆心角小于180°的齿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啮合传动机构依次包括四个依次啮合连接的齿轮,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背面的齿轮的轴线位置,以所应用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处于展平状态为参考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处于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的最外侧的两个齿轮的轴线之间,在高度方向上位于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的齿轮轴线的上方,并且,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背面的齿轮分别与所述最外侧的两个齿轮啮合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背面的齿轮的半径小于虚拟转轴机构中的圆弧滑块的半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支撑板的左侧和右侧支撑板的右侧分别设置柔性屏移动终端的左侧壳体和右侧壳体的连接位而能分别与柔性屏移动终端的左侧壳体和右侧壳体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转轴机构包括圆弧滑块和圆弧滑轨,其圆心位于柔性屏支撑面的上方,所述圆弧滑轨设置在中部安装座上,所述圆弧滑块设置在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背面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为柔性屏支撑板,左侧支撑板的右侧和右侧支撑板的左侧彼此靠近,彼此之间仅留在折拢转动时避免干涉的接缝。
8.如权利要求1、2、3、4、5、6或7所述的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背面沿长度方向通过多个虚拟转轴机构与中部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机构位于两个虚拟转轴机构之间;所述铰链还设置阻力扭矩输出机构,所述阻力扭矩输出机构与同步反向转动连接结构的轴结合在一起成为模组,并安装在所述中部安装座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其特征在于左侧支撑板和右侧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背面均通过虚拟转轴机构与中部安装座转动连接。
CN202321541598.6U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 Active CN2205230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41598.6U CN220523049U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41598.6U CN220523049U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3049U true CN220523049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32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41598.6U Active CN220523049U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230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68290A1 (zh) 折叠装置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JP2022545900A (ja) 電子デバイス及び折り畳みアセンブリ
CN113719525A (zh) 一种旋转铰链、折叠机壳和电子设备
CN113404770A (zh) 铰链、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213270695U (zh) 一种应用于内折柔性屏终端的运动机构
WO2022206537A1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4046313A (zh) 铰链、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216162735U (zh) 带升降驱动控制功能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EP4243384A1 (en) Hinge,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083254A (zh) 便于折叠的智能设备
CN216044966U (zh) 一种旋转铰链、折叠机壳和电子设备
CN220523049U (zh) 一种提高支撑效果的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
WO2021204019A1 (zh)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铰链
CN217814513U (zh) 一种旋转铰链、折叠机壳和电子设备
CN215861282U (zh) 一种便携电子终端的阻尼铰链
CN218941130U (zh) 一种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CN214507123U (zh) 新型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5928109U (zh) 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2738308B (zh) 折叠机构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CN216158096U (zh) 一种便携电子终端的铰链
CN215764255U (zh) 一种能用于展平打开的便携电子终端的运动机构
CN217821933U (zh) 用于柔性屏设备的转轴单元
CN217842348U (zh) 一种同步折叠连接机构
WO2023246291A1 (zh) 同步转动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7682781U (zh) 多关节铰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