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17441U - 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及模具 - Google Patents

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及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17441U
CN220517441U CN202321996006.XU CN202321996006U CN220517441U CN 220517441 U CN220517441 U CN 220517441U CN 202321996006 U CN202321996006 U CN 202321996006U CN 220517441 U CN220517441 U CN 2205174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assage
oil passing
cylinder
runner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9600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义
徐文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otst Mou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otst Mou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otst Mou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otst Mou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9600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174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174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174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流道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及模具。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包括:油缸,油缸包括缸体和活塞,活塞将缸体分隔为有杆腔和无杆腔;供油块,内部设置有第一过油通道、第二过油通道和冷却流道,其中第一过油通道连接于有杆腔,第二过油通道连接于无杆腔,冷却流道被配置为通入冷却液以冷却第一过油通道和第二过油通道内的油液,供油块设置于油缸的侧方,从而在保证油缸冷却效果的同时避免模具的厚度增加,减少了模具的用料,降低制造成本。模具包括分流板、热盘条、隔热板和上述模具的热流道系统,热盘条设置于分流板上,油缸设置于分流板的上方,隔热板设置于油缸和分流板之间,以避免分流板与油缸间的热量传递。

Description

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及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流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及模具。
背景技术
热流道系统是应用于注塑模具的一种先进技术,热流道系统包括热喷嘴,而阀针式热喷嘴是一种常见的热喷嘴,其工作时通过油缸驱动阀针来控制注胶嘴的开启和关闭。然而油缸的活塞在多次进行往复运动时会与缸体摩擦产生热量,导致油缸缸体和活塞受热膨胀,不仅可能导致与活塞相连接的阀针运动位置产生偏移而出现卡死问题,还可能烧坏油缸的密封装置导致油缸漏油。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油缸下方设置冷却水板,冷却水板内设置流道,在流道内通入冷却液,从而对油缸进行冷却。但加装冷却水板的冷却方式会增加模具模板的高度,进而增加模具整体的高度,因此会增加模具的用料及制造成本。
因此,亟需一种模具的热流道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热流道系统,通过使进入缸体内的油温低于50°,保证缸体内的部件及密封件处于安全工作的温度状态,实现了良好的冷却效果。且无需在油缸下方设置水冷板,从而避免了因设置水冷板导致的模板高度过高的问题,进而减少了模具的用料,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通过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节约了模具的用料,降低了模具的生产制造成本,保证了油缸的冷却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缸,上述油缸包括缸体和活塞,上述活塞将上述缸体分隔为有杆腔和无杆腔;
供油块,其内设置有第一过油通道、第二过油通道和冷却流道,上述第一过油通道连接于上述有杆腔,上述第二过油通道连接于上述无杆腔,上述冷却流道被配置为通入冷却液,以冷却上述第一过油通道和上述第二过油通道内的油液,上述供油块设置于上述油缸的侧方。
作为优选地,上述第一过油通道包括第一主流道,上述第一主流道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上述第二过油通道包括第二主流道,上述第二主流道沿上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上述冷却流道沿上述第一方向延伸且设置于上述第一主流道和上述第二主流道之间。
作为优选地,上述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上述油缸;
上述第一过油通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过油端口,每个上述第一过油端口通过一个第一管路与一个上述有杆腔相连通;
上述第二过油通道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过油端口,每个上述第二过油端口通过一个第二管路与一个上述无杆腔相连通。
作为优选地,上述供油块上设置有第一过油阀和第二过油阀,上述第一过油阀被配置为控制上述第一管路的开闭,上述第二过油阀被配置为控制上述第二管路的开闭。
作为优选地,上述第一过油通道还包括第三过油端口,上述第二过油通道还包括第四过油端口;
上述模具的热流道系统还包括供油装置,上述供油装置包括两个第五过油端口,其中一个上述第五过油端口通过第三管路与上述第三过油端口连通,另一个上述第五过油端口通过第四管路与上述第四过油端口连通,上述供油装置能将油液泵入或泵出上述第一过油通道和上述第二过油通道内。
作为优选地,上述供油块上还设置有第三过油阀和第四过油阀,上述第三过油阀被配置为控制上述第三管路的开闭,上述第四过油阀被配置为控制上述第四管路的开闭。
作为优选地,上述油缸还包括活动件,上述活塞上设置有连通通道,上述活动件能够在上述连通通道内活动,以选择性地使上述有杆腔和上述无杆腔连通或封堵。
作为优选地,上述连通通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孔和第二孔,上述第一孔和上述第二孔之间形成台阶面,上述活动件上设置有过油孔,上述活动件能够在上述第一孔内滑动,以使上述过油孔的一端与上述台阶面抵接并封堵上述连通通道,或者使上述过油孔的一端与上述台阶面分离并开启上述第一孔。
作为优选地,上述油缸还包括限位件,上述限位件设置在上述第一孔背离上述第二孔的一端,上述限位件被配置为止挡上述活动件脱出上述连通通道。
模具,包括分流板、热盘条、隔热板和上述任一项上述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上述热盘条设置于上述分流板上,上述油缸设置于上述分流板的上方,上述隔热板设置于所述油缸和所述分流板之间。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的热流道系统,通过在供油块内设置冷却流道能够对流经第一过油通道和第二过油通道内的油液进行冷却,从而使得进入油缸内的油液为低温状态,低温油液可以带走缸体和活塞因摩擦产生的热量,避免活塞多次往复运动引起的缸体和活塞受热膨胀变形,从而避免了与活塞相连接的阀针运动位置产生偏移而出现卡死问题,也避免了油缸过热烧坏油缸的密封装置导致油缸漏油的问题。此外,由于供油块设置在油缸的侧方,故不会导致模具模板的高度增加,不仅使模具整体结构紧凑,且降低了模具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包括分流板、热盘条、隔热板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通过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为油缸提供降温,避免了油缸过热的问题,通过在油缸和分流板之间设置隔热板,避免了分流板上热盘条的热量传递到油缸,进一步避免了油缸过热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的部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流道系统的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流道系统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油块的轴测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油块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通通道关闭状态的油缸纵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通通道开启状态的油缸纵截面示意图;
图8是图6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00、油缸;101、活塞;102、缸体;1021、有杆腔;1022、无杆腔;103、活动件;1031、过油孔;104、连通通道;1041、第一孔;1042、第二孔;105、限位件;1051、连通孔;
200、供油块;
300、供油装置;301、第五过油端口;
400、分流板;
500、热盘条;
600、隔热板;
1、第一过油通道;11、第一主流道;12、第一过油端口;13、第一分流道;14、第三过油端口;
2、第二过油通道;21、第二主流道;22、第二过油端口;23、第二分流道;24、第四过油端口;
3、冷却流道;
4、第一管路;
5、第二管路;
6、第三管路;
7、第四管路;
8、第一过油阀;
9、第二过油阀;
10、第三过油阀;
15、第四过油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具,包括分流板400、热盘条500、阀针和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其中分流板400大致上呈水平布设,其内部设置有供塑料熔体流动的分配通道,注塑机喷嘴传输来的塑料熔体可以沿分配通道按需流动至模具型腔的浇口处。由于分流板400内部的成型材料需要始终保持流动的熔融状态,因此分流板400上镶嵌有热盘条500对分流板400加热,从而使得成型材料保持流动的熔融状态。阀针贯穿于分流板400且与分流板400配合设置。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包括油缸100,油缸100设置在分流板400的上侧,且被模具的模板包围设置。油缸100包括缸体102和活塞101,活塞101与阀针连接,通过活塞101能带动阀针沿纵向方向往复运动以开启或停止塑料熔体向模具型腔中的流动。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包括油缸100、供油块200和供油装置300,其中供油块200设置于油缸100的侧方。油缸100包括活塞101和缸体102,其中活塞101将缸体102分隔为有杆腔1021和无杆腔1022。供油块200内设置有第一过油通道1和第二过油通道2。供油装置300包括两个第五过油端口301。第一过油通道1包括第一过油端口12和第三过油端口14,第一过油端口12通过第一管路4与有杆腔1021相连通,第三过油端口14通过第三管路6与供油装置300的其中一个第五过油端口301相连通。第二过油通道2包括第二过油端口22和第四过油端口24,第二过油端口22通过第二管路5与无杆腔1022相连通,第四过油端口24通过第四管路7与供油装置300的另一个第五过油端口301相连通。
具体而言,供油装置300还包括油泵,油泵可以选择向两个第五过油端口301中的其中一个泵入油液,以能够将油液依次通过第三管路6、第一过油通道1、第一管路4泵入油缸的有杆腔1021,或者将油液依次通过第四管路7、第二过油通道2、第二管路5泵入油缸的无杆腔1022,从而实现油液从供油装置300至油缸100之间的循环。
由于油缸100的活塞101在多次进行往复运动时会与缸体102摩擦产生热量,导致缸体102和活塞101受热膨胀,不仅可能导致与活塞101相连接的阀针运动位置发生偏移从而出现阀针卡死的问题,还有可能由于过热烧坏油缸100的密封装置导致油缸100发现漏油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油缸100下方设置冷却水板,通过在冷却水板内设置流道,在流道内通入冷却液,从而对油缸100进行冷却。但加装冷却水板的冷却方式会增加油缸周围的模板的高度,进而增加模具整体的高度,因此会增加模具的用料及制造成本。
如图2至图6所示,为防止油缸100过热,本实施例提供的供油块200内设置有冷却流道3,操作人员可以手动在冷却流道3内通入冷却液,从而使得冷却流道3内的冷却液能够冷却第一过油通道1和第二过油通道2内的油液,经过冷却的油液通过第一管路4或第二管路5进入缸体102内,从而带走油缸100内的热量,避免了油缸100过热的问题。由于供油块200设置在油缸的侧方,故不会导致模具模板的高度增加,不仅使模具整体结构紧凑,且降低了模具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油通道1还包括第一主流道11和第一分流道13,其中第一主流道1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即图5中的X方向),第一分流道13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即图5中的Y方向),且第一分流道13与第一过油端口12相连通,从而使得第一主流道11内的油液能够由第一分流道13流入第一管路4从而进入有杆腔1021内或使得油液能够从有杆腔1021内流经第一管路4进入第一分流道13内。
与之对应的,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过油通道2包括第二主流道21和第二分流道23,其中第二主流道2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分流道23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二分流道23与第一分流道13的方向相反设置,从而防止第二分流道23与第一分流道13之间发生干涉。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冷却流道3也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从而使得冷却流道3与第一过油通道1和第二过油通道2的接触面积最大化,从而提升了冷却流道3对第一过油通道1和第二过油通道2内的油液的冷却效果。本实施例中,冷却流道3设置在第一主流道11和第二主流道21之间,即第一主流道11、冷却流道3和第二主流道沿Y向依次排布,从而使得冷却流道3能够同时对第一主流道11和第二主流道21内的油液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为防止油液出现回流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供油块200上设置有第一过油阀8、第二过油阀9、第三过油阀10和第四过油阀15,其中第一过油阀8被配置为控制第一管路4的开闭,第二过油阀9被配置为控制第二管路5的开闭,第三过油阀10被配置为控制第三管路6的开闭,第四过油阀15被配置为控制第四管路7的开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油阀8、第二过油阀9、第三过油阀10和第四过油阀15均为电磁阀,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过油阀8、第二过油阀9、第三过油阀10和第四过油阀15也可以为其他能够控制管路开闭的装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下面结合图3-图5描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的油液的流动方向:
当有杆腔1021进油时:
1)供油装置300内的油液流入与第五过油端口301连通的第三管路6内;2)油液由第三管路6内经过第三过油端口14流入第一主流道11内;3)油液从第一主流道11内流入第一分流道13;4)油液由第一分流道13内经过第一过油端口12流入第一管路4内;5)第一管路4内的油液流入有杆腔1021内,推动活塞101沿第二方向向上运动;6)活塞101挤压无杆腔1022内油液,油液从无杆腔1022内流入第二管路5;7)第二管路5内的油液经过第二过油端口22流入第二分流道23内;8)第二分流道23内的油液流入第二主流道21内;9)第二主流道21内的油液经过第四过油端口24流入第四管路7内;10)第四管路7内的油液经过第五过油端口301进入供油装置300内完成循环。
当无杆腔1022内进油时,仅热流道系统内油液的传输方向与有杆腔1021进油相反,本实施例对此不再进行过多描述。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油缸100设置为两个,每个油缸100均设置有有杆腔1021和无杆腔1022。第一过油通道1包括两个第一分流道13,每个第一分流道13连通一个第一过油端口12,两个第一过油端口12分别通过两个第一管路4对应与两个油缸100的有杆腔1021连通。第二过油通道2包括两个第二分流道23,每个第二分流道23连通一个第二过油端口22,两个第二过油端口22分别通过两个第二管路5对应于两个油缸100的无杆腔1022相连通。
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产品大小及结构,喷嘴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与之对应的,阀针和油缸100的数量与喷嘴的数量相匹配设置,一个喷嘴对应一个阀针,一个阀针对应一个油缸100以驱动阀针启闭。
如图6至图7所示,优选地,为进一步提高油缸100的冷却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油缸100还包括活动件103,活塞101上设置有连通通道104,活动件103能够在连通通道104内活动,从而有选择性地使有杆腔1021和无杆腔1022连通或封堵。当有杆腔1021和无杆腔1022连通时,来自供油块200的低温油液可以流经连通通道104,从而更好地吸收并带走活塞101的热量,进而提升了热流道系统的冷却效果。
具体而言,连通通道104包括相互连通设置的第一孔1041和第二孔1042,第一孔1041与无杆腔1022连通,第二孔1042与有杆腔1021连通。第一孔1041和第二孔1042之间形成台阶面,活动件103上设置有过油孔1031且活动件103能够在第一孔1041内沿第二方向滑动,从而使得过油孔1031的一端能够与台阶面抵接并封堵连通通道104,或者使过油孔1031的一端与台阶面分离并开启连通通道104,从而使得进入有杆腔1021内的部分油液能够经过第二孔1042进如过油孔1031流入无杆腔1022,从而带走活塞101内的热量,进而提高了热流道系统的冷却性能。
具体地,当有杆腔1021内进油时,部分油液进入第二孔1042内以推动活动件103沿第二方向向上运动,使得过油孔1031的一端与台阶面分离,进而开启连通通道104。当无杆腔1022进油时,进入无杆腔1022内的油液会推动活动件103沿第二方向向下运动,使得过油孔1031的一端抵接于台阶面上,进而封堵连通通道104。
为防止活动件103脱出第一孔1041内,本实施例提供的油缸100还包括限位件105。限位件105设置于第一孔1041背离第二孔1042的一端,从而止挡活动件103脱出连通通道104。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05为环形结构,油液进入过油孔1031后能够经过限位件105上的开口流入无杆腔1022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件105也可以为其他结构,限位件105上需要开设有孔以使过油孔1031内的油液进入无杆腔1022内。
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具还包括隔热板600。隔热板600设置于油缸100和分流板500之间,从而避免了分流板500上的热量传递至油缸100处,进一步避免了油缸100过热的问题,提高了油缸100的冷却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隔热板600为隔热保温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隔热板600的厚度为5mm,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热板600的厚度可以视情况增加或减少,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缸(100),所述油缸(100)包括缸体(102)和活塞(101),所述活塞(101)将所述缸体(102)分隔为有杆腔(1021)和无杆腔(1022);
供油块(200),其内设置有第一过油通道(1)、第二过油通道(2)和冷却流道(3),所述第一过油通道(1)连接于所述有杆腔(1021),所述第二过油通道(2)连接于所述无杆腔(1022),所述冷却流道(3)被配置为通入冷却液,以冷却所述第一过油通道(1)和所述第二过油通道(2)内的油液,所述供油块(200)设置于所述油缸(100)的侧方;
所述第一过油通道(1)包括第一主流道(11),所述第一主流道(1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过油通道(2)包括第二主流道(21),所述第二主流道(21)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冷却流道(3)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设置于所述第一主流道(11)和所述第二主流道(2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油缸(100);
所述第一过油通道(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过油端口(12),每个所述第一过油端口(12)通过一个第一管路(4)与一个所述有杆腔(1021)相连通;
所述第二过油通道(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过油端口(22),每个所述第二过油端口(22)通过一个第二管路(5)与一个所述无杆腔(1022)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块(200)上设置有第一过油阀(8)和第二过油阀(9),所述第一过油阀(8)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管路(4)的开闭,所述第二过油阀(9)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二管路(5)的开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油通道(1)还包括第三过油端口(14),所述第二过油通道(2)还包括第四过油端口(24);
所述模具的热流道系统还包括供油装置(300),所述供油装置(300)包括两个第五过油端口(301),其中一个所述第五过油端口(301)通过第三管路(6)与所述第三过油端口(14)连通,另一个所述第五过油端口(301)通过第四管路(7)与所述第四过油端口(24)连通,所述供油装置(300)能将油液泵入或泵出所述第一过油通道(1)和所述第二过油通道(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块(200)上还设置有第三过油阀(10)和第四过油阀(15),所述第三过油阀(10)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三管路(6)的开闭,所述第四过油阀(15)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四管路(7)的开闭。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100)还包括活动件(103),所述活塞(101)上设置有连通通道(104),所述活动件(103)能够在所述连通通道(104)内活动,以选择性地使所述有杆腔(1021)和所述无杆腔(1022)连通或封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通道(104)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孔(1041)和第二孔(1042),所述第一孔(1041)和所述第二孔(1042)之间形成台阶面,所述活动件(103)上设置有过油孔(1031),所述活动件(103)能够在所述第一孔(1041)内滑动,以使所述过油孔(1031)的一端与所述台阶面抵接并封堵所述连通通道(104),或者使所述过油孔(1031)的一端与所述台阶面分离并开启所述连通通道(10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100)还包括限位件(105),所述限位件(105)设置在所述第一孔(1041)背离所述第二孔(1042)的一端,所述限位件(105)被配置为止挡所述活动件(103)脱出所述第一孔(1041)。
9.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板(400)、热盘条(500)、隔热板(600)和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模具的热流道系统,所述热盘条(500)设置于所述分流板(400)上,所述油缸(100)设置于所述分流板(400)的上方,所述隔热板(600)设置于所述油缸(100)和所述分流板(400)之间。
CN202321996006.XU 2023-07-27 2023-07-27 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及模具 Active CN2205174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96006.XU CN220517441U (zh) 2023-07-27 2023-07-27 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及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96006.XU CN220517441U (zh) 2023-07-27 2023-07-27 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及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17441U true CN220517441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23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96006.XU Active CN220517441U (zh) 2023-07-27 2023-07-27 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及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174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173448A (en) Actuating mechanism for gate valve of injection nozzle
EP0270766B1 (en) Fluid cooled hydraulic actuating mechanism for injection molding
US8870564B2 (en) Hot runner valve apparatus for an injection-molding machine
CA2453170A1 (en) Lateral gating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JPH06182815A (ja) バルブゲート型射出成形装置
JPS63107528A (ja) 多数個取りバルブゲート型射出成形装置
JP2004203047A5 (zh)
US7306455B2 (en) Multi-position valve pin for an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WO2006074536A1 (en) Valve stem having a reverse taper
JPH06246798A (ja) 成形装置
JPH11320624A (ja) バルブノズル
US6955534B2 (en) Valve to valve melt transfer device
CN220517441U (zh) 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及模具
CN101733915B (zh) 快速射出成形系統
KR101465671B1 (ko) 사출성형용 핫런너시스템의 싱글밸브 노즐장치
CN206748944U (zh) 一种可循环使用的针阀式热流道机构
CN114905706A (zh) 注射成型方法和注射成型装置
KR101543596B1 (ko) 이중 사출을 위한 핫러너 장치
JP2604271Y2 (ja) ゲートバルブ駆動装置およびゲートバルブ駆動装置を備えた成形用金型
KR100855934B1 (ko) 사출기용 핫 런너 시스템 및 그를 이용한 사이드 사출방법
KR101941890B1 (ko) 개량된 압출 주입구조를 갖는 고무 사출 금형장치
JP2000280293A (ja) ゴム用射出成形装置
CN200945697Y (zh) 针阀式热流道模具
KR20210021867A (ko) 핫 러너 시스템의 밸브 핀 단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사출 성형 시스템
CN221136742U (zh) 一种模具用进胶结构及多穴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