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10217U - 电芯支架组件及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芯支架组件及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10217U
CN220510217U CN202321933248.4U CN202321933248U CN220510217U CN 220510217 U CN220510217 U CN 220510217U CN 202321933248 U CN202321933248 U CN 202321933248U CN 220510217 U CN220510217 U CN 220510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imiting
piece
support body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3324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洁
吴东
陈熙
王雷
易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3324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10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10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10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支架组件及储能设备。电芯支架组件包括支架本体、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设于支架本体外,并与支架本体围合形成第一安装口和第一安装空间,第一安装口位于第一安装空间的上方。第二限位件设于支架本体外,并与支架本体围合形成第二安装口和第二安装空间,第二安装口位于第二安装空间的上方,第二限位件位于第一限位件的上方。本申请的电芯支架组件中,当第一导电件安装于第一安装空间后,第二导电件从第二安装口装入第二安装空间的过程中,第二限位件能够限制第二导电件的安装路径,从而使得第二导电件在安装的过程中不易与第一导电件接触,保证了安装操作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电芯支架组件及储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芯支架组件及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储能系统包括有电池箱,电池箱内走线较多,占用空间也较多,不利于电池箱的小型化。相关技术中采用导电排来替换布线以便于电池箱小型化。例如,采用铜排代替线缆。但是,导电排属于导电体,当两个导电排距离比较近时,产线工人在组装导电排的过程中,很容易将两个导电排的正负极搭接导致短路,从而引起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芯支架组件,能够使得在组装导电排的过程中,不同的导电排之间不易接触。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储能设备的电芯支架组件,储能设备包括电芯组件、电路板、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第一导电件与电芯组件和电路板电连接,第二导电件与电芯组件和电路板电连接,电芯支架组件包括:支架本体、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支架本体用于收容电芯组件。第一限位件设于支架本体外,并与支架本体围合形成第一安装口和第一安装空间,第一安装口位于第一安装空间的上方,第一安装空间用于收容部分第一导电件,第一安装口用于供第一导电件进入第一安装空间。第二限位件设于支架本体外,并与支架本体围合形成第二安装口和第二安装空间,第二安装口位于第二安装空间的上方,第二限位件位于第一限位件的上方,第二安装空间用于收容部分第二导电件,第二安装口用于供第二导电件进入第二安装空间。
上述的电芯支架组件中,第一导电件的部分安装于第一安装空间,第一限位件能够限制第一导电件移动;第二导电件安装于第二安装空间,第二限位件能够限制第二导电件移动,使得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的相对位置不易改变,从而使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不易因接触而发生短路。另外,第二限位件位于第一限位件的上方,当第一导电件安装于第一安装空间后,第二导电件从第二安装口装入第二安装空间的过程中,第二限位件能够限制第二导电件的安装路径,从而使得第二导电件在安装的过程中不易与第一导电件接触,保证了安装操作的安全性。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连接部与第一限位部,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支架本体连接,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与第一限位部连接,第一限位部与支架本体相对设置,第一限位部与支架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安装口和第一安装空间。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二连接部与第二限位部,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支架本体连接,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与第二限位部连接,第二限位部与支架本体相对设置,第二限位部与支架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安装口和第二安装空间。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限制第一导电件移动,第二限位部限制第二导电件移动,第二连接部能够隔挡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使得在安装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的过程中,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不易接触。另外,第一连接部能够承接第一导电件,第二连接部能够承接第二导电件,减少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从支架本体上掉落的情况,提高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的安装稳定。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沿重力方向,第一限位件位于第二限位件的下方;和/或,第一限位部与支架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限位部与支架本体之间的距离。
上述实施例中,一方面,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沿重力方向设置,能够减小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整体的占用空间,使得电芯支架组件内部的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使得第一安装口大于第二安装口,第二限位件不易完全遮挡第一安装口,便于第一导电件装入第一安装空间。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包括位于第一安装空间内的第一壁面,第一壁面沿重力方向朝靠近支架本体的方向倾斜。第二限位部包括位于第二安装空间内的第二壁面,第二壁面沿重力方向朝靠近支架本体的方向倾斜。
上述实施例中,使得第一安装空间底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安装口的宽度,便于第一导电件进入第一安装空间;第二安装空间底部的宽度小于第二安装口的宽度,便于第二导电件进入第二安装空间。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电芯支架组件还包括第三限位件,第三限位件设于支架本体外,第三限位件包括承载部与第一隔挡部,承载部连接于支架本体,第一隔挡部设于承载部,且与支架本体相对设置,第一隔挡部朝向支架本体的一侧用于放置第一导电件,另一侧用于放置第二导电件。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隔挡部能够隔离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使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不易接触;承载部与第一隔挡部连接并能够承接第一隔挡部,从而提高第一隔挡部的结构强度。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限位件还包括第二隔挡部,第二隔挡部设于承载部且沿远离支架本体的方向延伸,第二隔挡部与承载部围合形成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用于收容部分第一导电件,第二安装槽用于收容部分第二导电件。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能够限制第一导电件的移动,第二安装槽能够限制第二导电件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的相对位置不易发生改变。并且,第二隔挡部能够隔挡部分第一导电件与部分第二导电件,以使得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不易接触。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能够使得在组装电芯支架组件中的导电排的过程中,不同的导电排之间不易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设备,包括外壳、电芯组件、电路板、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芯支架组件,电芯支架组件设于外壳内。
上述实施例中,组装电芯支架组件时,当第一导电件安装于第一安装空间后,第二导电件从第二安装口装入第二安装空间的过程中,第二限位件能够限制第二导电件的安装路径,从而使得第二导电件在安装的过程中不易与第一导电件接触,以减少短路的情况。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电芯支架组件还包括保护壳,保护壳设于支架本体背离电芯组件的一侧;第二导电件具有第一导电端,第一导电端设于保护壳背离电芯组件的一侧且与电芯组件电连接。保护壳具有导向块,导向块位于第一导电端与第一导电件之间,导向块具有引导斜面,引导斜面沿着靠近第一导电件的方向朝远离电芯组件的方向倾斜。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安装于保护壳背离电芯组件的一侧过程中,第二导电件滑落时能够沿着引导斜面滑落以限制第二导电件滑落的方向,减少安装时位于第一导电件上方的第二导电件滑落,导致第一导电端从第一安装口进入第一安装空间与第一导电件接触的情况。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还具有第二导电端与第一电连接部,第一电连接部位于第一导电端与第二导电端之间,并与第一导电端、第二导电端电连接,第一电连接部的部分位于第二安装空间,第一导电端与电芯组件电连接,第二导电端与电路板电连接。第一导电件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三导电端、第四导电端与第二电连接部,第二电连接部位于第三导电端与第四导电端之间,第二电连接部的部分位于第一安装空间,第三导电端与电芯组件电连接,第四导电端与电路板电连接。第一电连接部的外壁与第二电连接部的外壁包覆有绝缘膜。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的第三导电端与第四导电端能够实现电芯组件与电路板的电连接,第二导电件的第一导电端与第二导电端也能够实现电芯组件与电路板的电连接。另外,第一电连接部的外壁与第二电连接部的外壁包覆有绝缘膜,能够使得第一电连接部与第二电连接部不易因接触而短路,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外壳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盖合以形成用于收容电芯支架组件的收容腔。第一壳体的内壁设有凸起部,凸起部朝向第二壳体的一侧设有固定柱,第一壳体的外壁对应凸起部的位置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加强筋,第二壳体连接于固定柱。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固定柱与第二壳体的连接配合,能够便于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的组装与拆卸。凹槽内加强筋的设置,能够提高凸起部与固定柱位置处的结构强度,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受力时,凸起部与固定柱位置处不易开裂。加强筋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外壁,制造第一壳体时,也便于第一壳体开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储能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储能设备的分解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展示电芯支架组件内部结构的分解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芯支架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展示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电芯支架组件 11-支架本体 111-容置腔
112-固定部 1121-固定孔 12-第一限位件
121-第一连接部 122-第一限位部 1221-第一壁面
13-第二限位件 131-第二连接部 132-第二限位部
1321-第二壁面 14-第一安装口 15-第一安装空间
16-第二安装口 17-第二安装空间 18-第三限位件
181-承载部 182-第一隔挡部 183-第二隔挡部
184-第一安装槽 185-第二安装槽 19-保护壳
191-导向块 1911-引导斜面 200-储能设备
21-外壳 211-第一壳体 2111-凸起部
2112-固定柱 2113-凹槽 a、b-加强筋
212-第二壳体 213-第三壳体 214-收容腔
22-电芯组件 221-BMS板 222-电芯单体
23-电路板 24-第一导电件 241-第三导电端
242-第四导电端 243-第二电连接部 25-第二导电件
251-第一导电端 252-第二导电端 253-第一电连接部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储能系统包括有电池箱,电池箱内走线较多,占用空间也较多,不利于电池箱的小型化。相关技术中采用导电排来替换布线以便于电池箱小型化。例如,采用铜排代替线缆。但是,导电排属于导电体,当两个导电排距离比较近时,产线工人在组装导电排的过程中,很容易将两个导电排的正负极搭接导致短路,从而引起安全事故。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储能设备的电芯支架组件。储能设备包括电芯组件、电路板、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第一导电件与电芯组件和电路板电连接,第二导电件与电芯组件和电路板电连接,电芯支架组件包括:支架本体、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支架本体用于收容电芯组件。第一限位件设于支架本体外,并与支架本体围合形成第一安装口和第一安装空间,第一安装口位于第一安装空间的上方,第一安装空间用于收容部分第一导电件,第一安装口用于供第一导电件进入第一安装空间。第二限位件设于支架本体外,并与支架本体围合形成第二安装口和第二安装空间,第二安装口位于第二安装空间的上方,第二限位件位于第一限位件的上方,第二安装空间用于收容部分第二导电件,第二安装口用于供第二导电件进入第二安装空间。
上述的电芯支架组件中,第一导电件的部分安装于第一安装空间,第一限位件能够限制第一导电件移动;第二导电件安装于第二安装空间,第二限位件能够限制第二导电件移动,使得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的相对位置不易改变,从而使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不易因接触而发生短路。另外,当第一导电件安装于第一安装空间后,第二导电件从第二安装口装入第二安装空间的过程中,第二限位件能够限制第二导电件的安装路径,从而使得第二导电件在安装的过程中不易与第一导电件接触,保证了安装操作的安全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阅图1、图2与图3,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支架组件100以及储能设备200,储能设备200包括电芯支架组件100。储能设备200还包括外壳21、电芯组件22(详见图4)、电路板23、第一导电件24和第二导电件25,电芯组件22、电芯支架组件100、电路板23、第一导电件24以及第二导电件25设于外壳21内。电芯组件22设于电芯支架组件100,第一导电件24与电芯组件22和电路板23电连接,第二导电件25与电芯组件22和电路板23电连接。
电芯组件22可以包括BMS板22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和多个阵列排布的电芯单体222,电芯单体222与BMS板221电性连接。电路板23可以为具有插座的转接板。第一导电件24和第二导电件25中的一者用于连接BMS板221的正极端,另一者用于连接BMS板221的负极端,以在电芯组件22和电路板23之间传输电流。第一导电件24以及第二导电件25可以为导电铜排或者导线等导体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导电件24以及第二导电件25为导电铜排为例进行说明。
参阅图2与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21包括第一壳体211与第二壳体212,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相互盖合以形成用于收容电芯支架组件100的收容腔214。第一壳体211的内壁设有凸起部2111,凸起部2111朝向第二壳体212的一侧设有固定柱2112,第一壳体211的外壁对应凸起部2111的位置开设有凹槽2113,凹槽2113内设置加强筋a,第二壳体212连接于固定柱2112。
通过固定柱2112与第二壳体212的连接配合,能够便于第一壳体211的第二壳体212的组装与拆卸。凹槽2113内加强筋a的设置,能够提高凸起部2111与固定柱2112位置处的结构强度,使得第一壳体211与第二壳体212受力时,凸起部2111与固定柱2112位置处不易开裂。加强筋a设置于第一壳体211的外壁,通过注塑的方式制造第一壳体211时,也便于第一壳体211开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2朝向第一壳体211的一侧设有限位柱(图未示),限位柱连接于固定柱2112。第二壳体212通过限位柱连接于固定柱2112,以减少第二壳体212的厚度。限位柱可以与固定柱2112插接配合,以方便第二壳体212和第一壳体211的组装。例如,固定柱2112设置有孔,限位柱插接于固定柱2112的孔中,或者限位柱设置有孔,固定柱2112插接于限位柱的孔中。
参阅图2与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部2111朝向电芯支架组件100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b,加强筋b能够进一步提高凸起部2111的结构强度。
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21还包括第三壳体213,第三壳体213设于部分第一壳体211的外壁,以增强第二壳体212的结够强度,提高外壳21整体的防摔性能。
参阅图2、图4、图5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支架组件100包括支架本体11、第一限位件12与第二限位件13。支架本体11具有容置腔111,电芯单体222位于容置腔111。第一限位件12设于支架本体11外,并与支架本体11围合形成第一安装口14和第一安装空间15,第一安装口14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5的上方,第一安装空间15用于收容部分第一导电件24,第一安装口14用于供第一导电件24进入第一安装空间15。第二限位件13设于支架本体11外,并与支架本体11围合形成第二安装口16和第二安装空间17,第二安装口16位于第二安装空间17的上方,第二限位件13位于第一限位件12的上方,第二安装空间17用于收容部分第二导电件25,第二安装口16用于供第二导电件25进入第二安装空间17。其中,第二限位件13位于第一限位件12的上方,可以是指第二限位件13位于第一限位件12的正上方,此时第二限位件13和第一限位件12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当然,也可以是指第二限位件13位于第一限位件12的斜上方,此时第二限位件13和第一限位件12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相互错开。
第一导电件24的部分安装于第一安装空间15,第一限位件12能够限制第一导电件24移动。第二导电件25安装于第二安装空间17,第二限位件13能够限制第二导电件25移动,使得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的相对位置不易改变,从而使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不易因接触而发生短路。另外,第二限位件13位于第一限位件12的上方,当第一导电件24安装于第一安装空间15后,第二导电件25从第二安装口16装入第二安装空间17的过程中,第二限位件13能够限制第二导电件25的安装路径,减少将第二导电件25装入第一安装空间15的情况发生,从而使得第二导电件25在安装的过程中不易与第一导电件24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方”、“下方”等方向描述均是基于储能设备200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作为参考的方向。当由于搬运、储藏、维修等原因导致储能设备200不以正常位置摆放时,方向的描述也对应发生改变。例如由于维修储能设备200,以将储能设备200翻转时,上述第二限位件13应理解为位于第一限位件12的下方。参阅图2、图5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2包括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一限位部122,第一连接部121的第一端与支架本体11连接,第一连接部121的第二端与第一限位部122连接,第一限位部122与支架本体11相对设置,第一限位部122与支架本体11之间形成第一安装口14和第一安装空间15。第二限位件13包括第二连接部131与第二限位部132,第二连接部131的第一端与支架本体11连接,第二连接部131的第二端与第二限位部132连接,第二限位部132与支架本体11相对设置,第二限位部132与支架本体11之间形成第二安装口16和第二安装空间17。
第一限位部122限制第一导电件24移动,第二限位部132限制第二导电件25移动,第二连接部131能够隔挡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使得在沿X方向的反方向安装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时,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不易接触。另外,第一连接部121能够承接第一导电件24,第二连接部131能够承接第二导电件25,减少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从支架本体11上掉落的情况,提高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的安装稳定。
参阅图5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沿重力方向,第一限位件12位于第二限位件13的下方,重力方向与X方向相反。第一限位部122与支架本体1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限位部132与支架本体11之间的距离。
第一限位件12与第二限位件13沿重力方向设置,也即第二限位件13位于第一限位件12的正上方,一方面,能够减小第一限位件12与第二限位件13整体的占用空间,使得电芯支架组件100内部的结构紧凑,另一方面,第一限位部122与支架本体1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限位部132与支架本体11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安装口14的宽度大于第二安装口16的宽度,第二限位件13不易完全遮挡第一安装口14,便于第一导电件24装入第一安装空间15。其中,第一安装口14和第二安装口16的宽度方向为图中所示的Y方向。
参阅图2、图5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22包括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5内的第一壁面1221,第一壁面1221与支架本体11相对设置,第一壁面1221沿重力方向朝靠近支架本体11的方向倾斜,这使得第一安装空间15底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安装口14的宽度,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便于第一导电件24进入第一安装空间15。第二限位部132包括位于第二安装空间17内的第二壁面1321,第二壁面1321与支架本体11相对设置,第二壁面1321沿重力方向朝靠近支架本体11的方向倾斜,这使得第二安装空间17底部的宽度小于第二安装口16的宽度,便于第二导电件25进入第二安装空间17。
参阅图2、图5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支架组件100还包括第三限位件18,第三限位件18设于支架本体11外,第三限位件18包括承载部181与第一隔挡部182,承载部181连接于支架本体11,第一隔挡部182设于承载部181,且与支架本体11相对设置,第一隔挡部182朝向支架本体11的一侧用于放置第一导电件24,另一侧用于放置第二导电件25。
第一隔挡部182能够隔离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使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不易接触。另外,承载部181与第一隔挡部182能够承接并限位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从而提高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的装配稳定性。
参阅图2、图5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件18还包括第二隔挡部183,第二隔挡部183设于承载部181且沿远离支架本体11的方向延伸,第二隔挡部183与承载部181围合形成第一安装槽184与第二安装槽185,第一安装槽184用于收容部分第一导电件24,第二安装槽185用于收容部分第二导电件25。
第一安装槽184能够限制第一导电件24的移动,第二安装槽185能够限制第二导电件25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的相对位置不易发生改变。并且,第二隔挡部183能够隔挡部分第一导电件24与部分第二导电件25,以使得第一导电件24与第二导电件25不易接触。
参阅图2、图5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隔挡部183设置有四个,其中两个第二隔挡部183与承载部181围合形成第一安装槽184,以限制第一导电件24移动。另外两个第二隔挡部183与承载部181围合形成第二安装槽185,以限制第二导电件25移动。
参阅图2、图5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25还具有第一导电端251、第二导电端252与第一电连接部253,第一电连接部253位于第一导电端251与第二导电端252之间,并与第一导电端251、第二导电端252电连接,第一电连接部253的部分位于第二安装空间17。第一导电端251与电芯组件22电连接,第二导电端252与电路板23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243的外壁包覆有绝缘膜。第二导电件25的第一导电端251与第二导电端252能够实现电芯组件22与电路板23的电连接,并且第二电连接部243上绝缘膜的设置使得第二电连接部243不易与第一导电件24接触而发生短路。
参阅图2、图5与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24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三导电端241、第四导电端242与第二电连接部243,第二电连接部243位于第三导电端241与第四导电端242之间,第二电连接部243的部分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5,第三导电端241与电芯组件22电连接,第四导电端242与电路板23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243的外壁包覆有绝缘膜(图未示)。
第一导电件24的第三导电端241与第四导电端242能够实现电芯组件22与电路板23的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243的外壁包覆有绝缘膜,能够使得第一电连接部253与第二电连接部243不易因接触而短路,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部253与第二电连接部243外壁的绝缘膜由尼龙粉末形成,尼龙粉末通过喷涂附着在第一电连接部253与第二电连接部243外壁。在其他实施例中,绝缘膜还可以为热缩套管。
参阅图2、图5、图6与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5外的第二电连接部24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184,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5外的第二电连接部24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隔挡部182靠近支架本体11的一侧。位于第二安装空间17外的第一电连接部253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安装槽185,位于第二安装空间17外的第一电连接部25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隔挡部182远离支架本体11的一侧。第一隔挡部182与第二隔挡部183能够隔挡部分第一电连接部253与第二电连接部243,以使得第一电连接部253与第二电连接部243不易接触。
参阅图2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支架组件100还包括保护壳19,保护壳19设于支架本体11背离电芯组件22的一侧,且BMS板221位于保护壳19与支架本体11之间。第一导电端251设于保护壳19背离电芯组件22的一侧。保护壳19具有导向块191,导向块191位于第一导电端251与第一导电件24之间,导向块191具有引导斜面1911,引导斜面1911沿着靠近第一导电件24的方向朝远离电芯组件22的方向倾斜,即引导斜面1911沿着X方向的反方向向远离电芯组件22的方向倾斜。
第一导电端251安装于保护壳19背离电芯组件22的一侧过程中,第二导电件25在重力的作用下滑落时能够沿着引导斜面1911滑落以限制第二导电件25滑落的方向,减少安装时位于第一导电件24上方的第二导电件25滑落而导致第一导电端251从第一安装口14进入第一安装空间15与第一导电件24接触的情况。
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设备200还包括用于传递通讯信号的线束(图未示),线束的一端连接电芯组件22,另一端连接电路板23。支架本体11上设置有固定部112,固定部112具有固定孔1121,线束能够穿设于固定孔1121中,从而限制线束移动。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申请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申请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芯支架组件,适用于储能设备,所述储能设备包括电芯组件、电路板、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电芯组件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电芯组件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支架组件包括:
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用于收容所述电芯组件;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于所述支架本体外,并与所述支架本体围合形成第一安装口和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安装口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的上方,所述第一安装空间用于收容部分所述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安装口用于供所述第一导电件进入所述第一安装空间;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设于所述支架本体外,并与所述支架本体围合形成第二安装口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二安装口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上方,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上方,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用于收容部分所述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安装口用于供所述第二导电件进入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连接部与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支架本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安装口和所述第一安装空间;
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二连接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支架本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安装口和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下方;和/或,
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的第一壁面,所述第一壁面沿重力方向朝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的第二壁面,所述第二壁面沿重力方向朝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倾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支架组件还包括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设于所述支架本体外,所述第三限位件包括承载部与第一隔挡部,所述承载部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所述第一隔挡部设于所述承载部,且与所述支架本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隔挡部朝向所述支架本体的一侧用于放置所述第一导电件,另一侧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导电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件还包括第二隔挡部,所述第二隔挡部设于所述承载部且沿远离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隔挡部与所述承载部围合形成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用于收容部分所述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二安装槽用于收容部分所述第二导电件。
7.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电芯组件、电路板、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支架组件,所述电芯支架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支架组件还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设于所述支架本体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件具有第一导电端,所述第一导电端设于所述保护壳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且与所述电芯组件电连接;
所述保护壳具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与所述第一导电件之间,所述导向块具有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沿着靠近所述第一导电件的方向向远离所述电芯组件的方向倾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件还具有第二导电端与第一电连接部,所述第一电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与所述第二导电端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导电端、所述第二导电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连接部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导电端与所述电芯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件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三导电端、第四导电端与第二电连接部,所述第二电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三导电端与所述第四导电端之间,所述第二电连接部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三导电端与所述电芯组件电连接,所述第四导电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连接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二电连接部的外壁包覆有绝缘膜。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盖合以形成用于收容所述电芯支架组件的收容腔;
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朝向第二壳体的一侧设有固定柱,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对应所述凸起部的位置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加强筋,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于所述固定柱。
CN202321933248.4U 2023-07-20 2023-07-20 电芯支架组件及储能设备 Active CN220510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3248.4U CN220510217U (zh) 2023-07-20 2023-07-20 电芯支架组件及储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3248.4U CN220510217U (zh) 2023-07-20 2023-07-20 电芯支架组件及储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10217U true CN220510217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73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33248.4U Active CN220510217U (zh) 2023-07-20 2023-07-20 电芯支架组件及储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102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80860B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组和包括电池组的车辆
CN102362374B (zh) 汇流条装置和熔丝单元
EP2315297B1 (en) Bus bar holder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CN102222806B (zh) 电池组件
EP2876986B1 (en) Housing, bobbin,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212142B (zh) 电池包用集成化连接器及其保险盒断路器模块
EP382803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and wire harness
CN215955431U (zh) 电池的保护板部件、电池及电子设备
US6122160A (en) Arrangement for connecting one or more fuses to a distribution unit
CN220510217U (zh) 电芯支架组件及储能设备
US2007027984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CN117293477A (zh) 一种配电盒及电池包
CN217544807U (zh) 电芯模组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JP2017022809A (ja) 電子部品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8288569B (zh) 一种断路器转接器
JP2017022184A (ja) 電子部品ユニット用基板、及び、電子部品ユニット
CN110828764B (zh) 电池包断路装置、电池包及新能源汽车
CN218300333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模块和车辆
US5588879A (en) Direct coupler device
CN217824445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模块和车辆
CN113451819A (zh) 一种双插孔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
CN211907202U (zh) 用于大功率无线充电的线圈模块及无线充电系统
CN221628973U (zh) 线圈部件及电子膨胀阀
CN220963996U (zh) 转接装置和bms组件
CN220138614U (zh) 母排组合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