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63996U - 转接装置和bms组件 - Google Patents

转接装置和bms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63996U
CN220963996U CN202322333941.4U CN202322333941U CN220963996U CN 220963996 U CN220963996 U CN 220963996U CN 202322333941 U CN202322333941 U CN 202322333941U CN 220963996 U CN220963996 U CN 2209639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ms
connecting piece
connector
base
switch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3394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国林
袁文静
黄荣
王彦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3394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639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639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639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接装置和BMS组件,转接装置用于电连接BMS和采集线束,包括:基座,基座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设在基座上,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插接口,第一插接口具有与第一方向同向的插接方向,以与采集线束插接相连;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设在基座上,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沿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且电连接,第二连接件用于电连接BMS。本实用新型的转接装置使得采集线束和BMS连接时无需转弯,可以有效改善BMS在电池系统内部操作空间不足、采集线束转弯半径不足无法操作的问题。

Description

转接装置和BMS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接装置和BMS组件。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系统的开发趋向于拥有更高的电量,以支撑更高的续航里程,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电池系统内部布置空间有限,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更高电量的电池是目前动力电池系统布置的难题,同时电池系统内部也需要布置高压盒及BMS等电气件,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BMS布置往往受到布置空间的影响,存在水平放置、垂直放置等形式。
BMS硬件开发周期长,开发费用高,一般会平台化应用,一款BMS产品可以应用于多个动力电池系统,但是不同的动力电池系统因空间尺寸的差异,会存在多种不同的放置形式,空间不足时会存在BMS接线困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转接装置,所述转接装置能有效改善BMS在电池系统内部操作空间不足、采集线束转弯半径不足无法操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BMS组件,以应用上述的转接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装置,转接装置用于电连接BMS和采集线束,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向同向的插接方向,以与所述采集线束插接相连;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且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电连接所述BMS。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装置,通过转接装置设置成包括基座、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第一插接口具有与第一方向同向的插接方向,以与采集线束插接相连,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沿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在基座上,并用于电连接BMS,使得采集线束和BMS连接时无需转弯,可以有效改善BMS在电池系统内部操作空间不足、采集线束转弯半径不足无法操作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凸设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贯穿所述第一部分并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二部分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二部分的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二插接口具有与所述第二方向同向的插拔方向,并用于与所述BMS插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二插接口具有与所述第一插接口同向的插拔方向,并用于与所述BMS插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凸设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贯穿所述第一部分并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三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部上设有第二槽,所述第二槽贯穿所述第三部分并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二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接装置还包括可断路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可断路件电连接,所述可断路件被配置为在达到设定条件时可断开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内设有空腔,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位于所述空腔内的第一接电部,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位于所述空腔内第二接电部,所述可断路件位于所述空腔内并与所述第一接电部和所述第二接电部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MS组件,包括:BMS和采集线束;如前文所述转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电连接所述采集线束,所述第二连接件电连接所述BMS。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MS组件,通过转接装置可以提供动力电池系统更多BMS的选择性,省去了重新为电池系统开发BMS硬件的高费用及长周期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BMS具有第三插接口,所述第三插接口朝向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BMS组件的爆炸分解图。
附图标记:
1000、BMS组件;
100、转接装置;
1、基座;11、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13、第三部分;
2、第一连接件;21、第一插接口;
3、第二连接件;
4、耳座;4a、固定孔;
200、BMS;200a、第三插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装置100。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装置100用于电连接BMS200和采集线束,转接装置100包括基座1、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基座1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一连接件2设在基座1上,第一连接件2具有第一插接口21,第一插接口21具有与第一方向同向的插接方向,以与采集线束插接相连。第二连接件3设在基座1上,第二连接件3与第一连接件2沿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且电连接,第二连接件3用于电连接BMS200。
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指基座1中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第一方向可以为基座1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中的一者,第二方向可以为基座1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中的另一者。例如,第一方向为基座1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为基座1的高度方向。
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可以理解是指BMS200和采集线束之间用于传输信号或电流的端子,例如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可以为插接端子或插接头,可选地,第一连接件2可以为引出母头,第二连接件3可以为引入公头。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在基座1上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例如,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在基座1上可以设有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当然,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的数量还能根据需要可以具体设置,这里不再赘述。
BMS(电池管理系统)200装配在电池的箱体内的过程中,BMS200一般会靠近箱体的侧壁,当箱体内装配空间不足时,BMS200和箱体的侧壁之间空间比较小,不容易满足采集线束转弯与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相连的要求,而且也容易造成采集线束和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受力较大,产生采集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转接装置100中,第一方向可以是指平行于电池的箱体底壁的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指垂直于电池的箱体底壁的方向,基座1可以沿着第二方向安装在BMS200和箱体的侧壁之间的空间中,基座1上的第二连接件3和BMS200电连接,第一连接件2通过第一插接口21沿第一方向与采集线束插接相连,也就是说转接装置100能起到线路转接作用,采集线束不用在BMS200和箱体的侧壁之间的较小空间内进行安装,采集线束无需转弯,可以提高采集线束的安装效率,方便比较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装置100,通过转接装置100设置成包括基座1、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第一连接件2的第一插接口21具有与第一方向同向的插接方向,以与采集线束插接相连,第二连接件3与第一连接件2沿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在基座1上,并用于电连接BMS200,使得采集线束和BMS200连接时无需转弯,可以有效改善BMS200在电池系统内部操作空间不足、采集线束转弯半径不足无法操作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基座1包括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沿第一方向凸设于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的远离第二部分12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槽(图未示出),第一槽贯穿第一部分11并延伸至第二部分12,第一连接件2设在第一槽内,第二连接件3设在第二部分12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座1整体可以呈“L”形(参考图1),一方面,这种结构能增强基座1的结构强度,降低基座1发生损坏的概率,有利于延长转接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第一连接件2通过第一槽穿过第一部分11并与第二部分12相连,这样就使得第一连接件2与基座1的连接部分比较多,可以提高第一连接件2在基座1上的安装可靠性,降低第一连接件2和采集线束插接时发生损坏的概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设在第二部分12的位于第二方向的一端,第二连接件3具有第二插接口(图未示出),第二插接口具有与第二方向同向的第二插拔方向,并用于与BMS200插接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转接装置100可以应用在BMS200竖向放置的场景中,可以理解为BMS200沿第二方向放置,此时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朝向上,第二连接件3的第二插接口能与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配合,第二部分12和BMS200均处于第二方向上,第二部分12不用设在BMS200和箱体侧壁之间的空间内,转接装置100的安装比较简单,有利于节省箱体内的空间,提高电池的结构紧凑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具有第二插接口,第二插接口具有与第一插接口21同向的插拔方向,并用于与BMS200插接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座1、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整体“U”形,转接装置100可以应用在BMS200横向放置的场景中,可以理解为BMS200沿第一方向放置,此时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也朝向水平方向,第二连接件3的第二插接口能与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配合,转接装置100能将BMS200的输出接口引出BMS200和箱体侧壁的较小空间,方便采集线束和第一连接件2的连接,使得采集线束无需转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包括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和第三部分13,第一部分11和第三部分13沿第一方向凸设于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的远离第二部分12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槽(图未示出),第一槽贯穿第一部分11并延伸至第二部分12,第一连接件2设在第一槽内,第三部分13的远离第二部分12的端部上设有第二槽(图未示出),第二槽贯穿第三部分13并延伸至第二部分12,第二连接件3设在第二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座1整体呈“U”形,采用这种结构一方面能增强基座1的结构强度,降低基座1发生损坏的概率,有利于延长转接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第一连接件2通过第一槽能穿过第一部分11并与第二部分12相连,这样就使得第一连接件2与基座1的连接部分比较多,可以提高第一连接件2在基座1上的安装可靠性,降低第一连接件2和采集线束插接时发生损坏的概率,第二连接件3通过第二槽能穿过第三部分13并与第二部分12相连,这样就使得第二连接件3与基座1的连接部分比较多,可以提高第二连接件3在基座1上的安装可靠性,降低第二连接件3和采集线束插接时发生损坏的概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
例如,当BMS200为竖直放置时,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朝向上,若没有转接装置100,电池中的冷凝水或灰尘容易沿竖直方向进入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中,通过转接装置100的第二连接件3的第二插接口与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配合,第三插接口200a被遮挡,也就不容易进入冷凝水或灰尘,同时由于第一插接口21沿水平方向,冷凝水或灰尘也不容易进入第一插接口21。
同理,当BMS200为竖直放置时,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朝向水平,通过转接装置100的第二连接件3的第二插接口与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配合,第三插接口200a被遮挡,不容易进入冷凝水或灰尘,同时由于第一插接口21沿水平方向,冷凝水或灰尘也不容易进入第一插接口21。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理解为第一插接口21沿水平方向与采集线束插接配合,第二连接件3与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配合后,基座1能遮盖住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并使得BMS200通过第一连接件2的第一插接口21与采集线束相连,采用这种结构能降低电池中的冷凝水或灰尘沿竖直方向下落时与BMS200的第三插接口200a发生接触的概率,而且由于第一插接口21沿水平方向与采集线束插接,冷凝水或灰尘也不容易进入第一插接口21,从而降低BMS200发生短路或连接失效的概率,也有利于降低BMS200的绝缘性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转接装置100还包括可断路件(图未示出),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通过可断路件电连接,可断路件被配置为达到设定条件时可断开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的电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断路件可以是指能在达到设定条件时断开,切断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之间电路连接的部件。例如,可断路件可以是指保险丝或FPC(具备熔断功能的印刷电路),设定条件可以是指设定电流值,当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上的电流值达到或超出设定电流值时,可断路件可以发生熔断,进而切断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的连接,起到保护BMS200的作用。
采用上述这种结构,由于BMS200一般自带保险熔点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之间设置可短路件能起到二次保护作用,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其次,由于BMS200为电器部件,成本比较高,若更换新的容易增加使用成本,而转接装置100的结构比较简单,成本相较于BMS200也比较低,通过可短路件熔断切断电路连接,只需更换转接装置100即可,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内设有空腔(图未示出),第一连接件2具有位于空腔内的第一接电部(图未示出),第二连接件3具有位于空腔内第二接电部(图未示出),可断路件位于空腔内并与第一接电部和第二接电部电连接。
也就是说,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和可断路件之间的电连接部分设在空腔内,可以避免与外部环境接触,即,基座1能对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和可断路件之间的电连接部分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和可断路件之间的电连接部分与灰尘或冷凝水发生接触的概率,有利于提高转接装置100的电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基座1上设有耳座4,耳座4上设有固定孔4a,固定孔4a用于安装紧固件。也就是说,紧固件能穿过固定孔4a从而将耳座4固定在电池的壳体部件上,从而起到固定基座1的作用,避免转接装置100在电池中发生松动。可选地件,紧固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固定销和螺栓等等。
可选地,耳座4设在基座1的至少相对两侧。可以理解为,耳座4可以设在基座1的相对两侧、三侧和四侧等等。通过在基座1的至少相对两侧设置耳座4,可以在多个位置固定住基座1,提高基座1的安装可靠性。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MS组件1000包括:BMS200、采集线束和转接装置100,其中,第一连接件2电连接采集线束,第二连接件3电连接BMS200。BMS200的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MS组件1000,通过转接装置100可以提供动力电池系统更多BMS的选择性,省去了重新为电池系统开发BMS硬件的高费用及长周期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BMS200具有第三插接口200a,第三插接口200a朝向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设置。也就是说,BMS200可以呈竖直方向放置,第三插接口200a的开口朝向上,转接装置100的第二连接件3向下与第三插接口200a插接配合;BMS200也可以呈水平放置,第三插接口200a的开口朝向水平方向,转接装置100的第二连接件3沿水平方向与第三插接口200a插接配合,同时第一连接件2的第一插接口21也能保持朝向水平方向与采集线束插接配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进一步地”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转接装置,所述转接装置用于电连接BMS和采集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向同向的插接方向,以与所述采集线束插接相连;
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且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电连接所述BM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凸设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贯穿所述第一部分并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二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二部分的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二插接口具有与所述第二方向同向的插拔方向,并用于与所述BMS插接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二插接口具有与所述第一插接口同向的插拔方向,并用于与所述BMS插接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凸设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贯穿所述第一部分并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三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部上设有第二槽,所述第二槽贯穿所述第三部分并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二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装置还包括可断路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可断路件电连接,所述可断路件被配置为在达到设定条件时可断开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内设有空腔,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位于所述空腔内的第一接电部,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位于所述空腔内第二接电部,所述可断路件位于所述空腔内并与所述第一接电部和所述第二接电部电连接。
9.一种BMS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BMS和采集线束;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转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电连接所述采集线束,所述第二连接件电连接所述BMS。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BMS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BMS具有第三插接口,所述第三插接口朝向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设置。
CN202322333941.4U 2023-08-29 2023-08-29 转接装置和bms组件 Active CN2209639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33941.4U CN220963996U (zh) 2023-08-29 2023-08-29 转接装置和bms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33941.4U CN220963996U (zh) 2023-08-29 2023-08-29 转接装置和bms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63996U true CN220963996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05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33941.4U Active CN220963996U (zh) 2023-08-29 2023-08-29 转接装置和bms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639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28205B1 (en) Battery pack
TWI504045B (zh) 電池模組及包含此電池模組之電池組
EP2784841B1 (en) Connector for battery unit, and battery unit provided with the same
EP2884600A1 (en) Power cord
KR20130025245A (ko) 전지모듈
CN112713355B (zh) 用于电池系统的电池模块的电池模块框架
CN112204823B (zh) 用于接线盒的插座端子
CN109037506A (zh) 电池组
EP0709910A1 (en) Connection arrangement for battery monitoring circuits
CN220963996U (zh) 转接装置和bms组件
CN217215007U (zh) 动力电池包
CN210404820U (zh) 一种巡检机器人能量补给站及其系统
CN220324730U (zh) 一种电源插框
CN218123768U (zh) 连接器
CN218966852U (zh) Bdu总成和车辆
CN221043476U (zh) 控制盒
CN217405523U (zh) 集成电池切断单元和电池管理系统的装置及车辆
CN216624141U (zh) 一种壳体结构及断路器
CN219717155U (zh) 一种预充回路线束安装盒和电池包高压配电盒
CN220043890U (zh) 一种电气盒及电池箱
CN220272778U (zh) 一种双排接电组件
CN216528682U (zh) 一种电隔离机构及断路器
CN218386889U (zh) 电源分配组件及电池组件
CN218919489U (zh) 一种bdu控制器及电池包
CN217589297U (zh) 电池包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