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5630U -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5630U
CN220505630U CN202321685466.0U CN202321685466U CN220505630U CN 220505630 U CN220505630 U CN 220505630U CN 202321685466 U CN202321685466 U CN 202321685466U CN 220505630 U CN220505630 U CN 2205056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platen
center
output
out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8546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川纯一
小向润
太田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C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C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728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55009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C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C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56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56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52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0Pressure members, e.g. pressure plates, for clutch-plates or lamellae;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pressur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3/00Automatic clutches
    • F16D43/02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 F16D43/20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torque, e.g. overload-release clutches, slip-clutches with means by which torque varies the clutching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离合器装置具备:离合器中心套,保持与输入侧旋转板交替配置的输出侧旋转板;及压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接近或离开,压板具备保持输出侧旋转板的多个压板侧嵌合齿,离合器中心套具备保持输出侧旋转板的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在半离合状态下,在从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

Description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基于2022年7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2-109218号和2022年10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2-172870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被引入到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更详细地说,涉及将由发动机等原动机旋转驱动的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任意地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的离合器装置及具备该离合器装置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以往,摩托车等车辆具备离合器装置。离合器装置配置在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将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轮传递或切断。离合器装置通常具备:多个输入侧旋转板,通过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及多个输出侧旋转板,与向驱动轮传递旋转驱动力的输出轴连接。输入侧旋转板和输出侧旋转板在层叠方向上交替配置,通过使输入侧旋转板与输出侧旋转板压接和分离来进行旋转驱动力的传递或切断。
例如,在日本特许第690302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离合器装置,具备:离合器中心套(离合器构件),保持输出侧旋转板(从动侧离合器板);及压板(压力构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接近和离开。压板构成为能够按压输入侧旋转板和输出侧旋转板。这样,在离合器装置中,离合器中心套和压板被组装而使用。
另外,在日本特许第6903020号公报的离合器装置中,作为保持输出侧旋转板的部位,离合器中心套具有中心套侧嵌合齿(形成有花键的外周壁),压板具有压板侧嵌合齿。在离合器中心套与压板被组装了状态下,中心套侧嵌合齿与压板侧嵌合齿构成为在径向上重叠。
然而,在压板从离合器中心套离开时,可能引起如下情况:在压板的移动方向(即,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在压板侧嵌合齿与中心套侧嵌合齿之间产生间隙。在该情况下,例如,在离合器中心套的内部流动的离合器油经由该间隙向外部流动,因此,存在离合器油难以流向保持于压板的输出侧旋转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向保持于压板的压板侧嵌合齿的输出侧旋转板供给更多的离合器油的离合器装置及具备该离合器装置的摩托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具备:离合器中心套,被收容于保持通过所述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驱动的多个输入侧旋转板的离合器壳体,且保持与所述输入侧旋转板交替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板,且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驱动;及压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套接近或离开且能够相对旋转,并能够按压所述输入侧旋转板和所述输出侧旋转板,所述压板具备保持至少一个输出侧旋转板且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压板侧嵌合齿,所述离合器中心套具备:输出轴保持部,连结所述输出轴;外周壁,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及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保持所述输出侧旋转板,且形成为从所述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在周向上排列,在半离合状态下,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在半离合状态下,在从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即,在半离合状态下,在压板的移动方向上,在压板侧嵌合齿与中心套侧嵌合齿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例如,在离合器中心套的内部流动的离合器油不直接流向外部,而是流向压板侧。由此,能够向保持于压板的输出侧旋转板供给更多的离合器油。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另一种离合器装置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具备:离合器中心套,被收容于保持通过所述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驱动的多个输入侧旋转板的离合器壳体,且保持与所述输入侧旋转板交替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板,且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驱动;及压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套接近或离开且能够相对旋转,并能够按压所述输入侧旋转板和所述输出侧旋转板,所述压板具备保持至少一个输出侧旋转板且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压板侧嵌合齿,所述离合器中心套具备:输出轴保持部,连结所述输出轴;外周壁,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及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保持所述输出侧旋转板,且形成为从所述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在周向上排列,在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下,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另一种离合器装置,在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下,在从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即,在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下,在压板的移动方向上,在压板侧嵌合齿与中心套侧嵌合齿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例如,在离合器中心套的内部流动的离合器油不直接流向外部,而是流向压板侧。由此,能够向保持于压板的输出侧旋转板供给更多的离合器油。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另一种离合器装置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具备:离合器中心套,被收容于保持通过所述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驱动的多个输入侧旋转板的离合器壳体,且保持与所述输入侧旋转板交替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板,且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驱动;压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套接近或离开且能够相对旋转,并能够按压所述输入侧旋转板和所述输出侧旋转板;及止动板,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压板接触,且抑制所述压板从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离开规定的距离以上,所述压板具备保持至少一个输出侧旋转板且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压板侧嵌合齿,所述离合器中心套具备:输出轴保持部,连结所述输出轴;外周壁,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及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保持所述输出侧旋转板,且形成为从所述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在周向上排列,在所述压板与所述止动板接触的状态下,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另一种离合器装置,在压板与止动板接触的状态下,在从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即,在压板与止动板接触的状态下,在压板的移动方向上,在压板侧嵌合齿与中心套侧嵌合齿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例如,在离合器中心套的内部流动的离合器油不直接流向外部,而是流向压板侧。由此,能够向保持于压板的输出侧旋转板供给更多的离合器油。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能够向保持于压板的压板侧嵌合齿的输出侧旋转板供给更多的离合器油的离合器装置。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元件、特征、步骤、特性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中心套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中心套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板的立体图。
图5A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板的俯视图。
图5B是沿着图5A中的VB-VB线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板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板的俯视图。
图8是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板侧凸轮部的一部分放大后的侧视图。
图9是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板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中心套与压板被组合了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A是对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和压板侧辅助凸轮面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1B是对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和压板侧滑动凸轮面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中心套和压板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通常时的离合器中心套与压板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A是表示通常时的离合器中心套与压板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14B是表示压板距离合器中心套最远时的离合器中心套与压板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常时的离合器中心套与压板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离合状态下的离合器中心套与压板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下的离合器中心套与压板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板与止动板接触的状态下的离合器中心套与压板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离合状态下的离合器中心套与压板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下的离合器中心套与压板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板与止动板接触的状态下的离合器中心套与压板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2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中心套和压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当然不是意在特别限定本实用新型。另外,对起到相同作用的构件、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10的剖视图。离合器装置10例如设置于摩托车等车辆。离合器装置10例如是将摩托车的发动机的输入轴(曲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15传递或切断的装置。离合器装置10是用于经由输出轴15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轮(后轮)传递或切断的装置。离合器装置10配置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离合器装置10的压板70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40接近和离开的方向设为方向D(是移动方向的一例),将压板70接近离合器中心套40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D1,将压板70离开离合器中心套40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D2。另外,将离合器中心套40和压板70的周向设为周向S,将在周向S上从一个压板侧凸轮部90朝向另一个压板侧凸轮部90的方向设为第一周向S1(参照图5A),将从另一个压板侧凸轮部90朝向一个压板侧凸轮部90的方向设为第二周向S2(参照图5A)。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15的轴线方向、离合器壳体30的轴线方向、离合器中心套40的轴线方向和压板70的轴线方向是与方向D相同的方向。另外,压板70和离合器中心套40向第一周向S1旋转。但是,上述方向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方向,完全不是对离合器装置10的设置方式进行限定,也完全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定。
如图1所示,离合器装置10具备输出轴15、输入侧旋转板20、输出侧旋转板22、离合器壳体30、离合器中心套40、压板70和止动板100。
如图1所示,输出轴15是形成为中空状的轴体。输出轴15的一侧的端部经由滚针轴承15A将后述的输入齿轮35和离合器壳体30旋转自如地支承。输出轴15经由螺母15B将离合器中心套40固定地支承。即,输出轴15与离合器中心套40一体地旋转。输出轴15的另一侧的端部例如与摩托车的变速器(未图示)连结。
如图1所示,输出轴15在其中空部15H具备推杆16A和与推杆16A相邻设置的推动构件16B。中空部15H具有作为离合器油的流通路径的功能。离合器油在输出轴15内即中空部15H内流动。推杆16A和推动构件16B设置成能够在输出轴15的中空部15H内滑动。推杆16A的一个端部(图示左侧的端部)与摩托车的离合器操作杆(未图示)连结,并通过离合器操作杆的操作在中空部15H内滑动而将推动构件16B向第二方向D2按压。推动构件16B的一部分向输出轴15的外方(在此为第二方向D2)突出,与设置于压板70的分离轴承18连结。推杆16A和推动构件16B形成得比中空部15H的内径细,在中空部15H内确保了离合器油的流通性。
离合器壳体30由铝合金形成。离合器壳体30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如图1所示,离合器壳体30具有:形成为大致圆形的底壁31及从底壁31的缘部向第二方向D2延伸的侧壁33。离合器壳体30保持多个输入侧旋转板20。
如图1所示,在离合器壳体30的底壁31设置有输入齿轮35。输入齿轮35经由转矩阻尼器35A被铆钉35B固定于底壁31。输入齿轮35与通过发动机的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旋转的驱动齿轮(未图示)啮合。输入齿轮35独立于输出轴15而与离合器壳体30一体地旋转驱动。
输入侧旋转板20通过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旋转驱动。如图1所示,输入侧旋转板20被保持于离合器壳体30的侧壁33的内周面。输入侧旋转板20通过花键嵌合而保持于离合器壳体30。输入侧旋转板20设置成能够沿着离合器壳体30的轴线方向位移。输入侧旋转板20设置成能够与离合器壳体30一体地旋转。
输入侧旋转板20是压抵于输出侧旋转板22的构件。输入侧旋转板20是形成为环状的平板。输入侧旋转板20通过将由SPCC(冷轧钢板)材料构成的薄板冲裁成环状而成形。在输入侧旋转板20的表面和背面粘贴有由多张纸片构成的摩擦件(未图示)。在摩擦件之间形成有用于保持离合器油的深度为几μm至几十μm的槽。
如图1所示,离合器中心套40收容于离合器壳体30。离合器中心套40与离合器壳体30同心地配置。离合器中心套40具有圆筒状的主体42和从主体42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68。离合器中心套40保持与输入侧旋转板20在方向D上交替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板22。离合器中心套40与输出轴15一起旋转驱动。
如图2所示,主体42具备:环状的基壁43、位于基壁43的径向外侧且朝向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外周壁45、设置于基壁43的中央的输出轴保持部50、与基壁43和外周壁45连接的多个中心套侧凸轮部60、及中心套侧嵌合部58。
输出轴保持部50形成为圆筒状。在输出轴保持部50形成有供输出轴15插入并花键嵌合的插入孔51。插入孔51贯通基壁43而形成。在输出轴保持部50中的形成插入孔51的内周面50A,沿着轴线方向形成有多个花键槽。在输出轴保持部50连结有输出轴15。
如图2所示,离合器中心套40的外周壁45配置于比输出轴保持部50靠径向外侧处。外周壁45与输出轴保持部50形成为一体。在外周壁45的外周面设置有花键嵌合部46。花键嵌合部46具有: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47,沿着外周壁45的外周面在离合器中心套40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多个花键槽48,形成于相邻的中心套侧嵌合齿47之间且在离合器中心套40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及排油孔49。中心套侧嵌合齿47保持输出侧旋转板22。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47在周向S上排列。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47在周向S上等间隔地形成。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47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中心套侧嵌合齿47从外周壁45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外周面与输出轴15的轴线大致平行地形成。排油孔49在径向上贯通外周壁45而形成。排油孔49形成于相邻的中心套侧嵌合齿47之间。即,排油孔49形成于花键槽48。排油孔49形成于中心套侧凸轮部60的侧方。排油孔49形成于中心套侧凸轮部60的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60S的侧方。排油孔49形成于比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60S靠第一周向S1侧处。排油孔49形成于比后述的凸台部54靠第二周向S2侧处。排油孔49将离合器中心套4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排油孔49是将从输出轴15流出到离合器中心套40内的离合器油向离合器中心套40的外部排出的孔。
输出侧旋转板22被保持于离合器中心套40的花键嵌合部46和压板70。输出侧旋转板22的一部分通过花键嵌合而保持于离合器中心套40的中心套侧嵌合齿47和花键槽48。输出侧旋转板22的另一部分被保持于压板70的后述的压板侧嵌合齿77(参照图4)。输出侧旋转板22设置成能够沿着离合器中心套40的轴线方向位移。输出侧旋转板22设置成能够与离合器中心套40一体地旋转。
输出侧旋转板22是压抵于输入侧旋转板20的构件。输出侧旋转板22是形成为环状的平板。输出侧旋转板22通过将由SPCC材料构成的薄板材冲裁成环状而成形。在输出侧旋转板22的表面和背面形成有用于保持离合器油的深度为几μm至几十μm的槽。为了提高耐磨损性,对输出侧旋转板22的表面和背面分别实施了表面硬化处理。另外,设置于输入侧旋转板20的摩擦件可以设置于输出侧旋转板22来代替设置于输入侧旋转板20,也可以分别设置于输入侧旋转板20和输出侧旋转板22。
中心套侧凸轮部60形成为具有由构成辅助和滑动(Assist&Slipper)(注册商标)机构的倾斜面构成的凸轮面的台状,该辅助和滑动机构产生使输入侧旋转板20与输出侧旋转板22的按压力(压接力)增加的力即辅助转矩或使输入侧旋转板20与输出侧旋转板22尽早分离而向半离合状态转移的力即滑动转矩。中心套侧凸轮部60形成为从基壁43向第二方向D2突出。如图3所示,中心套侧凸轮部60在离合器中心套40的周向S上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中心套40具有三个中心套侧凸轮部60,但中心套侧凸轮部60的数量并不限定于3。
如图3所示,中心套侧凸轮部60位于输出轴保持部50的径向外侧。中心套侧凸轮部60具有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和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60S。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构成为,在相对于压板70相对旋转时,为了使输入侧旋转板20与输出侧旋转板22的按压力(压接力)增加而产生使压板70接近离合器中心套40的方向的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产生上述力时,压板70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40的位置不变化,压板70不需要物理性地接近离合器中心套40。另外,压板70也可以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40物理性地位移。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60S构成为,在相对于压板70相对旋转时,为了使输入侧旋转板20与输出侧旋转板22的按压力(压接力)减少而使压板70从离合器中心套40离开。在周向S上相邻的中心套侧凸轮部60中,一个中心套侧凸轮部60L的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与另一个中心套侧凸轮部60M的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60S在周向S上相向地配置。
如图2所示,离合器中心套4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凸台部54。凸台部54是支承压板70的构件。多个凸台部54在周向S上等间隔地配置。凸台部54形成为圆筒状。凸台部54位于比输出轴保持部50靠径向外侧处。凸台部54朝向压板70(即朝向第二方向D2)延伸。凸台部54设置于基壁43。在凸台部54形成有供螺栓28(参照图1)插入的螺纹孔54H。螺纹孔54H在离合器中心套40的轴线方向上延伸。
如图2所示,中心套侧嵌合部58位于比输出轴保持部50靠径向外侧处。中心套侧嵌合部58位于比中心套侧凸轮部60靠径向外侧处。中心套侧嵌合部58位于比中心套侧凸轮部60靠第二方向D2侧处。中心套侧嵌合部58形成于外周壁45的内周面。中心套侧嵌合部58构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外嵌于后述的压板侧嵌合部88(参照图4)。中心套侧嵌合部58的内径形成为相对于压板侧嵌合部88具有允许从输出轴15的前端部15T流出的离合器油的流通的嵌合公差。即,在中心套侧嵌合部58与后述的压板侧嵌合部88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中心套侧嵌合部58形成为比压板侧嵌合部88的外径大0.1mm的内径。该中心套侧嵌合部58的内径与压板侧嵌合部88的外径之间的尺寸公差根据想要流通的离合器油量而适当设定,例如为0.1mm以上且0.5mm以下。
如图2和图3所示,离合器中心套40具有贯通基壁43的一部分的中心套侧凸轮孔43H。中心套侧凸轮孔43H从输出轴保持部50的侧方延伸至外周壁45。中心套侧凸轮孔43H形成于中心套侧凸轮部60的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与凸台部54之间。从离合器中心套40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与中心套侧凸轮孔43H的一部分重叠。
如图1所示,压板70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40接近或离开且能够相对旋转。压板70构成为能够按压输入侧旋转板20和输出侧旋转板22。压板70与离合器中心套40和离合器壳体30同心地配置。压板70具有主体72和与主体72的第二方向D2侧的外周缘连接且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98。主体72比凸缘98向第一方向D1突出。凸缘98位于压板70的外径端部。凸缘98位于比后述的筒状部80(参照图4)靠径向外侧处。压板70保持与输入侧旋转板20交替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板22。凸缘98构成为能够按压输入侧旋转板20和输出侧旋转板22。
如图4所示,主体72具备筒状部80、多个压板侧凸轮部90、压板侧嵌合部88和弹簧收容部84(也参照图6)。
筒状部80形成为圆筒状。筒状部80与压板侧凸轮部90一体地形成。筒状部80收容输出轴15的前端部15T(参照图1)。在筒状部80收容分离轴承18(参照图1)。筒状部80是承受来自推动构件16B的按压力的部位。筒状部80是接住从输出轴15的前端部15T流出的离合器油的部位。
压板侧凸轮部90形成为具有由构成辅助和滑动(注册商标)机构的倾斜面构成的凸轮面的台状,该辅助和滑动机构在中心套侧凸轮部60上滑动而产生辅助转矩或滑动转矩。压板侧凸轮部90形成为比凸缘98向第一方向D1突出。如图5A所示,压板侧凸轮部90在压板70的周向S上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压板70具有三个压板侧凸轮部90,但压板侧凸轮部90的数量并不限定于3。
如图5A所示,压板侧凸轮部90位于筒状部80的径向外侧。压板侧凸轮部90具有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也参照图7和图9)和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构成为能够与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接触。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构成为,在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40相对旋转时,为了使输入侧旋转板20与输出侧旋转板22的按压力(压接力)增加而产生使压板70接近离合器中心套40的方向的力。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构成为能够与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60S接触。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构成为,在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40相对旋转时,为了使输入侧旋转板20与输出侧旋转板22的按压力(压接力)减少而使压板70从离合器中心套40离开。在周向S上相邻的压板侧凸轮部90中,一个压板侧凸轮部90L的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与另一个压板侧凸轮部90M的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在周向S上相向地配置。
如图8所示,在压板侧凸轮部90的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的周向S的端部形成有被倒角成直线状的倒角部90AP。倒角部90AP的角(第一方向D1且第一周向S1侧的角)为直角。更详细而言,倒角部90AP形成于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的第一周向S1的端部90AB。
在此,对中心套侧凸轮部60及压板侧凸轮部9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发动机的转速上升,成为输入到输入齿轮35和离合器壳体30的旋转驱动力能够经由离合器中心套40传递给输出轴15的状态时,如图11A所示,对压板70施加第一周向S1的旋转力。因此,通过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及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的作用,在压板70产生向第一方向D1的力。由此,压板70向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40更接近的方向(第一方向D1)移动,使输入侧旋转板20与输出侧旋转板22的压接力增加。
另一方面,在输出轴15的转速超过输入齿轮35及离合器壳体30的转速而产生了反向转矩时,如图11B所示,对离合器中心套40施加第一周向S1的旋转力。因此,通过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60S及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的作用,使压板70向第二方向D2移动而释放输入侧旋转板20与输出侧旋转板22的压接力。由此,能够避免由反向转矩引起的对发动机或变速器的不良情况。
如图4所示,压板侧嵌合部88位于比压板侧凸轮部90靠径向外侧处。压板侧嵌合部88位于比压板侧凸轮部90靠第二方向D2侧处。压板侧嵌合部88构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内嵌于中心套侧嵌合部58(参照图2)。
如图4和图5A所示,压板70具有贯通主体72和凸缘98的一部分的压板侧凸轮孔73H。压板侧凸轮孔73H位于比筒状部80靠径向外侧处。压板侧凸轮孔73H从筒状部80的侧方延伸至比压板侧嵌合部88靠径向外侧处。压板侧凸轮孔73H形成于相邻的压板侧凸轮部90的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与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之间。如图5A和图7所示,从压板70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与压板侧凸轮孔73H的一部分重叠。
如图4所示,压板70具备配置于凸缘98的第一方向的面98A的多个压板侧嵌合齿77。压板侧嵌合齿77保持至少一个输出侧旋转板22。输入侧旋转板20和输出侧旋转板22设置成能够沿着压板侧嵌合齿77的外周面77A(也参照图13)在方向D上移动。压板侧嵌合齿77从凸缘98的第一方向的面98A朝向第一方向D1突出。压板侧嵌合齿77位于比筒状部80靠径向外侧处。压板侧嵌合齿77位于比压板侧凸轮部90靠径向外侧处。压板侧嵌合齿77位于比压板侧嵌合部88靠径向外侧处。多个压板侧嵌合齿77在周向S上排列。多个压板侧嵌合齿77在周向S上等间隔地配置。如图13所示,在压板侧嵌合齿77的外周面77A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77H。凹部77H遍及压板侧嵌合齿77的外周面77A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的整周而形成。凹部77H的方向D的长度RA比一张输入侧旋转板20的方向D的长度RB短。另外,压板侧嵌合齿77的内周面77B越向第一方向D1行进越向径向外侧倾斜。压板侧嵌合齿77的内周面77B以越向第一方向D1行进越位于径向外侧的方式,相对于输出轴15倾斜例如约2°。内周面77B的倾斜角度比其他部位例如压板侧嵌合齿77的外周面77A的倾斜角度大。压板侧嵌合齿77的外周面77A越向第二方向D2行进越向径向外侧倾斜。压板侧嵌合齿77的外周面77A以越向第二方向D2行进越位于径向外侧的方式,相对于输出轴15倾斜例如约1°。另外,如图5B所示,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压板侧嵌合齿77的周向S的一对侧面77F以随着沿第一方向D1行进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侧面77F和与输出轴15的轴线平行的直线15L所成的角度α例如大于0°且小于5°(例如大于0°且小于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去掉了一部分压板侧嵌合齿77,因此该部分的间隔扩大,但其他相邻的压板侧嵌合齿77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14A所示,压板侧嵌合齿77的方向D的长度P1比压板70的方向D的最大移动距离P2与旋转板距离P3的合计距离(P2+P3)长,该旋转板距离P3是从保持于压板侧嵌合齿77的输出侧旋转板22中的位于最靠第一方向D1侧的输出侧旋转板22即压板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A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22AT到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77Q(与凸缘98的边界部分)为止的通常时的距离。即,P1>(P2+P3)成立。另外,所谓通常时,意味着压板70最接近离合器中心套40时。在此,所谓通常时,意味着离合器被连接的状态(以下也称为离合器连接状态)。因此,如图14B所示,在压板70从通常时向第二方向D2移动了最大移动距离P2时,压板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A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一部分重叠,压板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A保持于压板侧嵌合齿77。即,压板侧嵌合齿77始终保持压板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A,并具有压板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A不会脱落的长度P1。另外,旋转板距离P3也可以是从压板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A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22DT到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77Q(与凸缘98的边界部分)为止的通常时的距离。另外,在压板70从通常时向第二方向D2移动了最大移动距离P2时,压板70与止动板100(参照图1)接触。另外,如图14B所示,当压板70最远离离合器中心套40时,从输出轴15径向观察,位于比压板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A靠第一方向D1侧的输入侧旋转板20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不重叠。即,当压板70最远离离合器中心40套时,位于压板侧嵌合齿77的最靠第一方向D1侧的部件是压板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A。在此,在使输出侧旋转板22保持于压板侧嵌合齿77状态下将压板70组装于离合器中心套40时,输出侧旋转板22由于保持在压板侧嵌合齿77的末端(即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所以不会从压板侧嵌合齿77落下。因此,压板70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40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另外,在压板70最远离离合器中心套40时(例如,压板70与止动板100接触时。以下称为超程时),位于比压板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A靠第一方向D1侧的输入侧旋转板20从输出轴15径向观察,由于与压板侧嵌合齿77不重叠(即,为了不重叠而缩短压板侧嵌合齿77),所以在离合器被连接时防止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与保持于离合器中心套40的输入侧旋转板20碰撞。进而,由于能够使压板侧嵌合齿77紧凑(即,使其变短),且不管压板70的位置如何,始终利用压板侧嵌合齿77保持压板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A,因此能够防止压板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A从压板侧嵌合齿77落下。另一方面,若形成为在超程时,从输出轴15径向观察,位于比压板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A靠第1方向D1侧的输入侧旋转板20与压板侧嵌合齿77重叠(即,为了重叠而使压板侧嵌合齿77加长),则在离合器被连接时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有可能与保持于离合器中心套40的输入侧旋转板20碰撞。
如图12所示,压板侧嵌合齿77位于比中心套侧嵌合齿47靠径向外侧处。在压板侧嵌合齿77与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径向之间形成有间隙。如图13所示,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位于比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47T靠第一方向D1处。压板侧嵌合齿77与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径向上的距离LX比压板侧嵌合部88与中心套侧嵌合部58的径向上的距离LY长。如上所述,由于压板侧嵌合齿77的内周面77B越向第一方向D1行进越向径向外侧倾斜,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外周面与输出轴15的轴线大致平行地形成,因此距离LX越向第一方向D1行进越宽。由此,在压板70和离合器中心套40旋转时,保持于压板侧嵌合齿77与中心套侧嵌合齿47之间的空间的离合器油容易从在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与中心套侧嵌合齿47之间较宽地形成的开口部朝向输出侧旋转板22和输入侧旋转板20飞散,输出侧旋转板22及输入侧旋转板20的润滑性提高。另外,距离LX是压板侧嵌合齿77与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径向上的距离中的最短的距离。另外,在通常时,在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与中心套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B之间形成有间隙CX,该中心套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B是保持于离合器中心套40的输出侧旋转板22中的位于最靠第二方向D2侧的输出侧旋转板22。即,压板侧嵌合齿77与中心套侧最外方输出侧旋转板22B不接触。
如图6和图7所示,弹簧收容部84形成于压板侧凸轮部90。弹簧收容部84形成为从第二方向D2向第一方向D1凹陷。弹簧收容部84形成为椭圆形状。弹簧收容部84收容压力弹簧25(参照图1)。在弹簧收容部84贯通形成有供凸台部54(参照图2)插入的插入孔84H。即,插入孔84H贯通形成于压板侧凸轮部90。插入孔84H形成为椭圆形状。
如图1所示,压力弹簧25收容于弹簧收容部84。压力弹簧25被保持于插入到弹簧收容部84的插入孔84H中的凸台部54。压力弹簧25对压板70朝向离合器中心套40(即朝向第一方向D1)施力。压力弹簧25例如是将弹簧钢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螺旋弹簧。
图10是表示离合器中心套40与压板70被组合了的状态的俯视图。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与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不接触,并且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与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60S不接触。此时,压板70最接近离合器中心套40。将该状态作为离合器装置10的通常时的状态。如图10所示,通常时的凸台部54与插入孔84H的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侧(即第一周向S1侧)的端部84HA的周向S上的距离L5比通常时的凸台部54与插入孔84H的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侧(即第二周向S2侧)的端部84HB的周向S上的距离L6短。
如图1所示,止动板100设置成能够与压板70接触。止动板100是抑制压板70从离合器中心套40向第二方向D2离开规定距离以上的构件。止动板100通过螺栓28固定于离合器中心套40的凸台部54。压板70在离合器中心套40的凸台部54和压力弹簧25配置于弹簧收容部84的状态下,经由止动板100将螺栓28拧紧固定于凸台部54。止动板100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
这里,在压板70与止动板100接触时,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与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60S分别以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的面积的50%以上且90%以下、且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60S的面积的50%以上且90%以下相互接触。另外,在压板70与止动板100接触时,压力弹簧25离开弹簧收容部84的侧壁。即,压力弹簧25不被凸台部54与弹簧收容部84夹入,抑制了对凸台部54施加过度的应力。
在此,从在周向S上相邻的压板侧凸轮部90中的一个压板侧凸轮部90L的位于第一周向S1侧的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90AA到另一个压板侧凸轮部90M的位于第二周向S2侧的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90SA为止的周向S的长度L1(参照图5A)比一个中心套侧凸轮部60的从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60AA到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60S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60SA为止的周向的长度L2(参照图3)长。
另外,从输出轴15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筒状部80的中心80C、在周向S上相邻的压板侧凸轮部90中的一个压板侧凸轮部90L的位于第一周向S1侧的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的第一周向S1的端部90AB、另一个压板侧凸轮部90M的位于第二周向S2侧的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的第一周向S1的端部90SB所成的角度θ1(参照图5A)比输出轴保持部50的中心50C、一个中心套侧凸轮部60的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的第二周向S2的端部60AB、中心套侧滑动凸轮面60S的第二周向S2的端部60SB所成的角度θ2(参照图3)大。
另外,从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60AA到凸台部54为止的周向S的长度L3(参照图3)比从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90AA到插入孔84H为止的周向S的长度L4(参照图5A)长。
另外,从输出轴15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输出轴保持部50的中心50C、中心套侧凸轮部60的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的第二周向S2的端部60AB、凸台部54的中心54C所成的角度θ3(参照图3)比筒状部80的中心80C、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的第一周向S1的端部90AB、插入孔84H的中心84HC所成的角度θ4(参照图5A)大。
在离合器装置10内填充有规定量的离合器油。离合器油经由输出轴15的中空部15H流通到离合器中心套40和压板70内,然后经由中心套侧嵌合部58与压板侧嵌合部88之间的间隙和排油孔49提供给输入侧旋转板20和输出侧旋转板22。离合器油抑制热的吸收和摩擦件的磨损。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0是所谓的湿式多板摩擦离合器装置。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离合器装置10配置在摩托车的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通过驾驶员的离合器操作(例如,通过由驾驶员操作离合器操作杆或操作按钮),将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向变速器传递和切断。
在离合器装置10中,在摩托车的驾驶员不进行离合器操作的情况(例如,驾驶员不操作离合器操作杆的情况)下,离合器释放机构(未图示)不按压推杆16A,因此压板70通过压力弹簧25的作用力(弹力)按压输入侧旋转板20。由此,离合器中心套40成为输入侧旋转板20与输出侧旋转板22相互抵接而摩擦连结的离合器连接的状态(即,离合器被连接的状态),由此进行旋转驱动。即,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离合器中心套40,从而输出轴15旋转驱动。
在离合器连接状态下,在输出轴15的中空部H内流动且从输出轴15的前端部15T流出的离合器油落下或飞溅而附着于筒状部80内(参照图1的箭头F)。附着到筒状部80内的离合器油被导入离合器中心套40内。由此,离合器油经由排油孔49流出到离合器中心套40的外部。另外,离合器油经由中心套侧嵌合部58与压板侧嵌合部88之间的间隙流出到离合器中心套40的外部。并且,流出到离合器中心套40的外部的离合器油被提供给输入侧旋转板20和输出侧旋转板22。
另一方面,在离合器装置10中,在离合器连接状态下摩托车的驾驶员进行了离合器操作的情况(驾驶员操作了离合器操作杆的情况)下,离合器释放机构(未图示)按压推杆16A,因此压板70克服压力弹簧25的作用力而向从离合器中心套40离开的方向(第二方向D2)位移。由此,离合器中心套40成为输入侧旋转板20与输出侧旋转板22的摩擦连结被解除的离合器切断的状态(即,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因此成为旋转驱动衰减或旋转驱动停止的状态。即,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40被切断。压板70构成为,通过驾驶员的离合器操作,在从离合器被连接的状态(离合器连接状态)经由半离合状态而成为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离合器切断状态)时向第二方向D2移动。
在离合器切断状态下,在输出轴15的中空部H内流动且从输出轴15的前端部15T流出的离合器油与离合器连接状态同样地被导入离合器中心套40内。此时,压板70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40离开,因此,中心套侧嵌合部58与压板侧嵌合部88之间的嵌合量减少。其结果是,筒状部80内的离合器油更积极地向离合器中心套40的外部流出而向离合器装置10的内部的各处流动。特别是,能够向相互分离的输入侧旋转板20与输出侧旋转板22之间积极地导入离合器油。
并且,在离合器切断状态下驾驶员解除了离合器操作杆的情况下,离合器释放机构(未图示)经由推动构件16B对压板70的按压被解除,因此压板70通过压簧25的作用力向接近离合器中心套40的方向(第一方向D1)位移。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110和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210的通常时(离合器被连接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如图15所示,在离合器装置110和离合器装置210中,在离合器被连接的状态下,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即,从与方向D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一部分重叠。在此,在方向D上,中心套侧嵌合齿47与压板侧嵌合齿77重叠长度G1。另外,在离合器被连接的状态下,中心套侧嵌合齿47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径向上的距离LX比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侧的端部47T与压板70(在此为凸缘98)的方向D上的距离LZ短。另外,距离LX也可以比距离LZ长。另外,离合器装置110和离合器装置210在从低温侧的温度域(例如-10℃~40℃)到高温侧的温度域(例如80℃~400℃)的可使用温度域(例如-10℃~400℃)中发生温度变化时,在整个可使用温度域中,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一部分重叠(参照图15~图21)。低温侧的温度域例如是发动机启动前的外部气温。高温侧的温度域例如是发动机的预热结束后的运转时的离合器装置110、210的温度。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6~图18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110中,在压板70向离开离合器中心套40的方向(即第二方向D2)移动时,输入侧旋转板20及输出侧旋转板22的整体留在离合器中心套40侧,在压板70(更详细地说是凸缘98)与多个输入侧旋转板20和多个输出侧旋转板22中的位于最靠第二方向D2侧的输入侧旋转板20A之间形成间隙(方向D的间隙)。
如图16所示,在离合器装置110中,在半离合状态下,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即,从与方向D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一部分重叠。在此,在方向D上,中心套侧嵌合齿47与压板侧嵌合齿77重叠长度G2(G1>G2)。即,对于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和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47T,在方向D上不产生间隙。因此,即使在从离合器中心套40的内部流动的离合器油因离心力而向径向的外侧飞散的情况下,离合器油的大部分也会碰到压板侧嵌合齿77,其结果是,离合器油被提供给保持于压板侧嵌合齿77的输出侧旋转板22等。另外,半离合状态是离合器被连接的状态(参照图15)与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参照图17)之间的状态。
如图17所示,在离合器装置110中,在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下,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即,从与方向D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一部分重叠。在此,在方向D上,中心套侧嵌合齿47与压板侧嵌合齿77重叠长度G3(G2>G3)。即,对于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和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47T,在方向D上不产生间隙。
如图18所示,在离合器装置110中,在压板70与止动板100接触的状态下,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即,在从与方向D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一部分重叠。在此,在方向D上,中心套侧嵌合齿47与压板侧嵌合齿77重叠长度G4(G3>G4)。即,对于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和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47T,在方向D上不产生间隙。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9~图21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210中,在压板70向离开离合器中心套40的方向(即第二方向D2)移动时,仅输入侧旋转板20中的位于最靠第一方向D1侧的输入侧旋转板20B留在离合器中心套40侧,在输入侧旋转板20B与输出侧旋转板22之间形成间隙(方向D的间隙)。另外,在压板70向离开离合器中心套40的方向移动时形成的方向D的间隙并不限定于输入侧旋转板20B与输出侧旋转板22之间。例如,可以形成在离合器中心套40与输入侧旋转板20B之间,也可以形成在相邻的输入侧旋转板20与输出侧旋转板22之间,还可以形成在压板70与输入侧旋转板20之间。
如图19所示,在离合器装置210中,在半离合状态下,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即,从与方向D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一部分重叠。在此,在方向D上,中心套侧嵌合齿47与压板侧嵌合齿77重叠长度G5(G1>G5)。即,对于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和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47T,在方向D上不产生间隙。
如图20所示,在离合器装置210中,在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下,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即,从与方向D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一部分重叠。在此,在方向D上,中心套侧嵌合齿47与压板侧嵌合齿77重叠长度G6(G5>G6)。即,对于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和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47T,在方向D上不产生间隙。
如图21所示,在离合器装置210中,在压板70与止动板100接触的状态下,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即,在从与方向D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一部分重叠。在此,在方向D上,中心套侧嵌合齿47与压板侧嵌合齿77重叠长度G7(G6>G7)。即,对于压板侧嵌合齿77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77T和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47T,在方向D上不产生间隙。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10和第三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210,在半离合状态、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及压板70与止动板100接触的状态中的各个状态下,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一部分重叠。即,在半离合状态、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及压板70与止动板100接触的状态中的各个状态下,在方向D上,在压板侧嵌合齿77与中心套侧嵌合齿47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例如,在离合器中心套40的内部流动的离合器油不直接流向外部,而是流向压板70侧。由此,能够向保持于压板70的输出侧旋转板22和输入侧旋转板20供给更多的离合器油。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10和第三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210中,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压板侧嵌合齿77的周向S的一对侧面77F以随着沿第一方向D1行进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根据上述方式,能够容易地使压板70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40接近和离开。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10和第三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210中,在离合器被连接的状态下,中心套侧嵌合齿47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径向S上的距离LX也可以比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侧的端部47T与压板70的方向D上的距离LZ长。根据上述方式,离合器油更容易在压板侧嵌合齿77与中心套侧嵌合齿47之间的间隙流动。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10和第三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210中,在离合器装置110和离合器装置210在从低温侧的温度域到高温侧的温度域的可使用温度域中发生温度变化时,在整个可使用温度域中,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中心套侧嵌合齿47的一部分与压板侧嵌合齿77的一部分重叠。根据上述方式,在离合器装置110及离合器装置210的可使用温度域中,在方向D上,在压板侧嵌合齿77与中心套侧嵌合齿47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例如,在离合器中心套40的内部流动的离合器油不直接流向外部,而是流向压板70侧。由此,能够向保持于压板70的输出侧旋转板22和输入侧旋转板20供给更多的离合器油。
<第四实施方式>
图22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310的离合器中心套340和压板370的分解立体图。
离合器中心套340收容于离合器壳体30(参照图1)。离合器中心套340与离合器壳体30同心地配置。如图22所示,离合器中心套340具有主体342和与主体342的第一方向D1侧的外周缘连接且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368。主体342比凸缘368向第二方向D2突出。离合器中心套340不保持输出侧旋转板22。离合器中心套340与输出轴15(参照图1)一起旋转驱动。
如图22所示,主体342具备输出轴保持部350、多个中心套侧凸轮部60、中心套侧嵌合部358。中心套侧凸轮部60形成为比凸缘368向第二方向D2突出。中心套侧凸轮部60位于输出轴保持部350的径向外侧。中心套侧凸轮部60与输出轴保持部350形成为一体。
输出轴保持部350形成为圆筒状。在输出轴保持部350形成有供输出轴15(参照图1)插入并花键嵌合的插入孔351。插入孔351贯通主体342而形成。在输出轴保持部350中的形成插入孔351的内周面350A,沿着轴线方向形成有多个花键槽。在输出轴保持部350连结有输出轴15。
如图22所示,离合器中心套34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凸台部54。凸台部54位于比输出轴保持部350靠径向外侧处。凸台部54设置于主体342。
如图22所示,离合器中心套340具有贯通主体342和凸缘368的一部分的中心套侧凸轮孔343H。中心套侧凸轮孔343H在方向D上贯通主体342和凸缘368。中心套侧凸轮孔343H从输出轴保持部350的侧方延伸至凸缘368。中心套侧凸轮孔343H形成于中心套侧凸轮部60的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与凸台部54之间。从离合器中心套340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中心套侧辅助凸轮面60A与中心套侧凸轮孔343H的一部分重叠。
如图22所示,中心套侧嵌合部358设置于主体342。中心套侧嵌合部358位于比中心套侧凸轮部60靠径向外侧处。中心套侧嵌合部358位于比中心套侧凸轮部60靠第一方向D1侧处。中心套侧嵌合部358构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内嵌于压板侧嵌合部388(参照图23)。
如图22所示,凸缘368从主体342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此,凸缘368从中心套侧嵌合部358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延伸。凸缘368构成为能够按压输入侧旋转板20和输出侧旋转板22。凸缘368位于比输入侧旋转板20和输出侧旋转板22靠第一方向D1侧处。凸缘368在其与压板370的凸缘398之间夹入输入侧旋转板20和输出侧旋转板22。
压板370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套340接近或离开且能够相对旋转。压板370构成为能够按压输入侧旋转板20和输出侧旋转板22。压板370与离合器中心套340和离合器壳体30同心地配置。压板370具有圆筒状的主体372和从主体372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398。压板370保持与输入侧旋转板20在方向D上交替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板22。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侧旋转板22仅保持于压板370。
如图23所示,主体372具备:环状的基壁373、位于基壁373的径向外侧且朝向第一方向D1延伸的外周壁375、设置于基壁373的中央的筒状部380、与基壁373和外周壁375连接的多个压板侧凸轮部90、压板侧嵌合部388、及弹簧收容部84(参照图22)。压板侧凸轮部90形成为从主体372向第一方向D1突出。压板侧凸轮部90位于筒状部380的径向外侧。压板侧凸轮部90位于比外周壁375靠径向内侧处。
筒状部380形成为圆筒状。筒状部380与压板侧凸轮部90一体地形成。筒状部380收容输出轴15的前端部15T(参照图1)。在筒状部380收容分离轴承18(参照图1)。筒状部380是承受来自推动构件16B的按压力的部位。筒状部380是接住从输出轴15的前端部15T流出的离合器油的部位。
如图23所示,压板370的外周壁375配置于比筒状部380靠径向外侧处。外周壁375与筒状部380形成为一体。外周壁375形成为在方向D上延伸的圆环状。在外周壁375的外周面375A设置有花键嵌合部376。花键嵌合部376具有:多个压板侧嵌合齿377,沿着外周壁375的外周面375A在压板370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多个花键槽378,形成于相邻的压板侧嵌合齿377之间且在压板370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及排油孔379。压板侧嵌合齿377保持输出侧旋转板22。多个压板侧嵌合齿377在周向S上排列。多个压板侧嵌合齿377在周向S上等间隔地形成。多个压板侧嵌合齿377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压板侧嵌合齿377从外周壁375的外周面375A向径向外侧突出。在从输出轴15的径向观察时,压板侧嵌合齿377的周向S的一对侧面377F以随着沿第一方向D1行进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排油孔379在径向上贯通外周壁375而形成。排油孔379形成于相邻的压板侧嵌合齿377之间。即,排油孔379形成于花键槽378。排油孔379形成于压板侧凸轮部90的侧方。排油孔379形成于压板侧凸轮部90的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的侧方。排油孔379形成于比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靠第一周向S1侧处。排油孔379形成于比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靠第二周向S2侧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油孔379在外周壁375的周向S的三处各形成有三个。排油孔379在周向S上配置于等间隔的位置。排油孔379将压板37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排油孔379是将从输出轴15流出到压板370内的离合器油向压板370的外部排出的孔。在此,排油孔379将在外周壁375的内周面375B侧流动的离合器油向压板370的外部排出。排油孔379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与中心套侧嵌合部358(参照图22)相向的位置。
输出侧旋转板22被保持于压板370的花键嵌合部376。输出侧旋转板22通过花键嵌合而保持于压板侧嵌合齿377和花键槽378。输出侧旋转板22设置成能够沿着压板370的轴线方向位移。输出侧旋转板22设置成能够与压板370一体地旋转。
如图22和图23所示,压板370具有贯通基壁373的一部分的压板侧凸轮孔373H。压板侧凸轮孔373H在方向D上贯通基壁373。压板侧凸轮孔373H位于比筒状部380靠径向外侧处。压板侧凸轮孔373H从筒状部380的侧方延伸至外周壁375。压板侧凸轮孔373H贯通形成在相邻的压板侧凸轮部90之间。压板侧凸轮孔373H贯通形成在相邻的压板侧凸轮部90的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与压板侧滑动凸轮面90S之间。从压板370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压板侧辅助凸轮面90A与压板侧凸轮孔373H的一部分重叠。离合器油从压板373的外部流入压板侧凸轮孔373H。
如图23所示,压板侧嵌合部388位于比筒状部380靠径向外侧处。压板侧嵌合部388位于比压板侧凸轮部90靠径向外侧处。压板侧嵌合部388位于比压板侧凸轮部90靠第一方向D1侧处。压板侧嵌合部388形成于外周壁375的内周面375B。压板侧嵌合部388构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外嵌于中心套侧嵌合部358(参照图22)。在压板侧嵌合部388与中心套侧嵌合部358之间形成有间隙。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离合器装置10、110、210、310是构成为通过由驾驶员进行离合器操作(例如,驾驶员操作离合器操作杆)而将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向变速器传递和切断的所谓的手动离合器,但并不限定于此。离合器装置10、110、210、310也可以是构成为利用离合器致动器自动地将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向变速器传递和切断的所谓的自动离合器。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离合器中心套40中,输出轴保持部50与外周壁45形成为一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离合器中心套40也可以是包括具备输出轴保持部50的第一构件和与第一构件分体形成且具备外周壁45的第二构件,并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嵌合使用的方式。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离合器中心套340构成为不保持输出侧旋转板22,但并不限定于此。离合器中心套340也可以具备具有与能够保持输出侧旋转板2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板侧嵌合齿77类似结构的中心套侧嵌合齿。
技术方案中规定的半离合状态下的中心套侧嵌合齿与压板侧嵌合齿的重叠状态,在输入侧旋转板及输出侧旋转板安装于离合器中心套及压板的状态下,不论是否能够目视确认均可。即,在输入侧旋转板和输出侧旋转板安装于离合器中心套和压板的状态下,如果压板侧嵌合齿和中心套侧嵌合齿的重叠状态成为技术方案中规定的状态,则即使无法目视确认的情况也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变化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然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0)

1.一种离合器装置,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所述离合器装置具备:
离合器中心套,被收容于保持通过所述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驱动的多个输入侧旋转板的离合器壳体,且保持与所述输入侧旋转板交替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板,且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驱动;
压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套接近或离开且能够相对旋转,并能够按压所述输入侧旋转板和所述输出侧旋转板,
所述离合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压板具备保持至少一个输出侧旋转板且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压板侧嵌合齿,
所述离合器中心套具备:
输出轴保持部,连结所述输出轴;
外周壁,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且与所述输出轴保持部形成为一体;及
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保持所述输出侧旋转板,且形成为从所述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在周向上排列,
在将所述压板接近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所述压板离开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所述压板构成为,在通过驾驶员的离合器操作,从离合器被连接的状态经由半离合状态而成为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时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在半离合状态下,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压板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套接近和离开的方向设为移动方向、将所述压板接近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所述压板离开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
在离合器被连接的状态下,所述中心套侧嵌合齿与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径向上的距离比所述中心套侧嵌合齿的所述第二方向侧的端部与所述压板的所述移动方向上的距离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离合器装置在从低温侧的温度域到高温侧的温度域的可使用温度域中发生温度变化时,在整个所述可使用温度域中,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
4.一种离合器装置,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所述离合器装置具备:
离合器中心套,被收容于保持通过所述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驱动的多个输入侧旋转板的离合器壳体,且保持与所述输入侧旋转板交替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板,且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驱动;
压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套接近或离开且能够相对旋转,并能够按压所述输入侧旋转板和所述输出侧旋转板,
所述离合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压板具备保持至少一个输出侧旋转板且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压板侧嵌合齿,
所述离合器中心套具备:
输出轴保持部,连结所述输出轴;
外周壁,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
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保持所述输出侧旋转板,且形成为从所述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在周向上排列,
在半离合状态下,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
在将所述压板接近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所述压板离开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
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周向的一对侧面以随着沿所述第一方向行进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离合器装置在从低温侧的温度域到高温侧的温度域的可使用温度域中发生温度变化时,在整个所述可使用温度域中,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
6.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离合器装置。
7.一种离合器装置,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所述离合器装置具备:
离合器中心套,被收容于保持通过所述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驱动的多个输入侧旋转板的离合器壳体,且保持与所述输入侧旋转板交替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板,且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驱动;
压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套接近或离开且能够相对旋转,并能够按压所述输入侧旋转板和所述输出侧旋转板,
所述离合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压板具备保持至少一个输出侧旋转板且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压板侧嵌合齿,
所述离合器中心套具备:
输出轴保持部,连结所述输出轴;
外周壁,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且与所述输出轴保持部形成为一体;及
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保持所述输出侧旋转板,且形成为从所述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在周向上排列,
在将所述压板接近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所述压板离开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所述压板构成为,在通过驾驶员的离合器操作,从离合器被连接的状态经由半离合状态而成为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时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在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下,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
8.一种离合器装置,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所述离合器装置具备:
离合器中心套,被收容于保持通过所述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驱动的多个输入侧旋转板的离合器壳体,且保持与所述输入侧旋转板交替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板,且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驱动;
压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套接近或离开且能够相对旋转,并能够按压所述输入侧旋转板和所述输出侧旋转板,
所述离合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压板具备保持至少一个输出侧旋转板且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压板侧嵌合齿,
所述离合器中心套具备:
输出轴保持部,连结所述输出轴;
外周壁,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
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保持所述输出侧旋转板,且形成为从所述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在周向上排列,
在离合器被切断的状态下,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
在将所述压板接近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所述压板离开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
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周向的一对侧面以随着沿所述第一方向行进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
9.一种离合器装置,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所述离合器装置具备:
离合器中心套,被收容于保持通过所述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驱动的多个输入侧旋转板的离合器壳体,且保持与所述输入侧旋转板交替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板,且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驱动;
压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套接近或离开且能够相对旋转,并能够按压所述输入侧旋转板和所述输出侧旋转板,
所述离合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器装置具备止动板,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压板接触,且抑制所述压板从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离开规定的距离以上,
所述压板具备保持至少一个输出侧旋转板且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压板侧嵌合齿,
所述离合器中心套具备:
输出轴保持部,连结所述输出轴;
外周壁,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
多个中心套侧嵌合齿,保持所述输出侧旋转板,且形成为从所述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在周向上排列,
在所述压板与所述止动板接触的状态下,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中心套侧嵌合齿的一部分与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一部分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压板接近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所述压板离开所述离合器中心套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
在从所述输出轴的径向观察时,所述压板侧嵌合齿的周向的一对侧面以随着沿所述第一方向行进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
CN202321685466.0U 2022-07-06 2023-06-29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Active CN2205056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09218 2022-07-06
JP2022-172870 2022-10-28
JP2022172870A JP7255009B1 (ja) 2022-07-06 2022-10-28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5630U true CN220505630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4047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85466.0U Active CN220505630U (zh) 2022-07-06 2023-06-29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CN202310786542.5A Pending CN117366120A (zh) 2022-07-06 2023-06-29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86542.5A Pending CN117366120A (zh) 2022-07-06 2023-06-29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2050563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66120A (zh) 202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37142B1 (en)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WO2016088860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220551401U (zh)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US11879504B1 (en) Clutch device and motorcycle
CN109983245B (zh) 离合器机构在变速器上的径向组装
CN117662629A (zh)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CN220505630U (zh)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CN113811697B (zh) 离合器装置
CN117703949A (zh) 离合器装置、摩托车及压板的制造方法
JP7255009B1 (ja)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WO2024009761A1 (ja)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7481420B2 (ja) クラッチ装置
CN220850480U (zh) 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
JP6724026B2 (ja)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ロックアップクラッチ構造
CN221033697U (zh) 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
US11940013B1 (en) Clutch device and motorcycle
WO2024009772A1 (ja) クラッチ装置
CN117345780A (zh) 离合器装置
CN117703950A (zh)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CN117432721A (zh) 离合器装置
JP2024007324A (ja) クラ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