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0822U - B柱下加强梁、b柱总成、车门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B柱下加强梁、b柱总成、车门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0822U
CN220500822U CN202321935163.XU CN202321935163U CN220500822U CN 220500822 U CN220500822 U CN 220500822U CN 202321935163 U CN202321935163 U CN 202321935163U CN 220500822 U CN220500822 U CN 220500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pillar
reinforcing
vehic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3516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清
罗培锋
陈湛佳
陈国军
郑华忠
周文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3516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08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0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08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B柱下加强梁、B柱总成、车门总成和车辆,该B柱下加强梁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下加强梁主体;下加强梁主体的底部用于搭接门槛梁,下加强梁主体沿车辆上下方向的部分投影,位于门槛梁沿车辆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外侧。这样设计,下加强梁主体的局部位于门槛梁的外侧,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下加强梁主体中位于门槛梁外侧的局部先受到碰撞冲击,从而变形吸能,起到缓冲效果,提高了车辆的侧面抗冲击能力,有利于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Description

B柱下加强梁、B柱总成、车门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B柱下加强梁、B柱总成、车门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车辆的急剧增加,由车辆引发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车辆安全技术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中侧面碰撞较正面碰撞,由于车身侧面的可变形空间小,驾乘人员距离车身的保护结构更近,致使保护驾乘人员安全更加困难。
B柱总成是车辆前后排之间的承重梁,由于侧面车身结构缓冲区域小,B柱总成对侧面碰撞中能量的吸收、传递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B柱总成是影响车身的安全性能的重要因素。现有的B柱总成大都一体成型,包括B柱外板、B柱内板和B柱加强板,B柱加强板搭接在B柱内板上。为了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大都采用增加B柱加强板的厚度,将其设计成高刚性构件,使得在侧面碰撞时B柱加强板变形较小,降低B柱加强板对驾乘空间的侵入。然而,这样设计,导致B柱总成的整体重量较大,并且,在侧面碰撞中B柱总成对碰撞能量的吸收量小,使得车辆的侧面抗冲击能力较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B柱下加强梁、B柱总成、车门总成和车辆,以提高车辆的侧面抗冲击能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B柱下加强梁,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下加强梁主体;
所述下加强梁主体的底部用于搭接门槛梁,所述下加强梁主体沿车辆上下方向的部分投影,位于所述门槛梁沿车辆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B柱下加强梁还包括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向下延伸出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位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的底部的中间位置;
所述下加强梁主体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内侧的部分用于搭接所述门槛梁的顶部,所述第一侧板用于搭接所述门槛梁的外侧板。
可选地,所述B柱下加强梁还包括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向上延伸出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一侧;
所述下加强梁主体的顶部和所述第二侧板用于搭接B柱加强梁。
可选地,所述B柱下加强梁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下加强梁主体内,分隔所述下加强梁主体形成上层梁体结构和下层梁体结构;
所述下层梁体结构用于搭接所述门槛梁;
所述上层梁体结构和所述第二侧板,用于搭接所述B柱加强梁。
可选地,所述上层梁体结构、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下层梁体结构形成第一阶梯结构;所述第二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阶梯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一阶梯结构和所述第二侧板配合,搭接所述B柱加强梁。
可选地,所述上层梁体结构内设有上层加强结构,所述上层加强结构分隔所述上层梁体结构的内腔形成至少两个上层加强腔;
所述下层梁体结构内设有下层加强结构,所述下层加强结构分隔所述下层梁体结构的内腔形成至少两个下层加强腔。
可选地,所述上层加强结构包括第一上层加强板和第二上层加强板;所述第一上层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上层加强板均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上层梁体结构内,所述第一上层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上层加强板配合,以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隔所述上层梁体结构的内腔形成三个所述上层加强腔;
所述下层加强结构包括第一下层加强板和第二下层加强板;所述第一下层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下层加强板均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下层梁体结构内,所述第一下层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下层加强板配合,以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隔所述下层梁体结构的内腔形成三个所述下层加强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层加强板和所述第一下层加强板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上层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下层加强板在同一平面内。
可选地,所述B柱下加强梁还包括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上沿车辆前后方向朝前延伸出的凸起梁体部,所述凸起梁体部用于搭接所述门槛梁和前门防撞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B柱总成,包括B柱上加强梁、B柱加强梁和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B柱下加强梁;所述B柱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B柱上加强梁搭接,另一端与所述B柱下加强梁搭接;所述B柱下加强梁用于搭接所述门槛梁。
可选地,所述B柱下加强梁还包括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向上延伸出的第二侧板,所述下加强梁主体的顶部和所述第二侧板用于搭接B柱加强梁;
所述B柱加强梁包括加强梁主体和从所述加强梁主体向下延伸的第三侧板;所述加强梁主体的底部与所述第三侧板用于搭接所述B柱下加强梁;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下加强梁主体上设有第一阶梯结构,所述加强梁主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阶梯结构匹配的第二阶梯结构,所述第一阶梯结构与所述第二阶梯结构搭接。
可选地,所述B柱加强梁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加强梁主体内,以分隔所述加强梁主体形成外侧加强梁体结构和内侧加强梁体结构;所述外侧加强梁体结构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内侧加强梁体结构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B柱上加强梁内设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空间;所述B柱加强梁的上端插设在所述加强空间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门总成,包括侧围上加强总成、门槛梁、A柱下加强板、A柱加强板、前纵梁后板、A柱上加强板和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B柱总成;所述侧围上加强总成、所述B柱上加强梁、所述B柱加强梁、所述B柱下加强梁、所述门槛梁、所述A柱下加强板、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前纵梁后板和所述A柱上加强板之间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空间。
可选地,所述车门总成还包括门铰链、前门上加强板和前门防撞梁;所述门铰链与所述A柱加强板相连;所述前门上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门铰链相连,另一端与所述B柱加强梁搭接;所述前门防撞梁的一端与所述门铰链相连,另一端与所述B柱下加强梁搭接;
所述前门上加强板和所述前门防撞梁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环形空间内,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将所述环形空间分隔成三个容纳空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车门总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B柱下加强梁、B柱总成、车门总成和车辆中,下加强梁主体的局部位于门槛梁的外侧,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下加强梁主体中位于门槛梁外侧的局部先受到碰撞冲击,从而变形吸能,起到缓冲效果,提高了车辆的侧面抗冲击能力,有利于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并且,下加强梁主体内设有腔体结构,使得B柱下加强梁能够溃缩吸能,在保证B柱下加强梁的强度的同时减轻了B柱下加强梁的重量,有利于B柱下加强梁的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剖面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B-B剖面图;
图7是图3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B柱下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B柱下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二。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B柱下加强梁;11、下加强梁主体;111、上层梁体结构;112、下层梁体结构;12、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支撑板;15、上层加强结构;151、第一上层加强板;152、第二上层加强板;16、下层加强结构;161、第一下层加强板;162、第二下层加强板;17、上层加强腔;18、下层加强腔;19、凸起梁体部;191、第一端面;192、第二端面;20、B柱加强梁;21、加强梁主体;211、外侧加强梁体结构;212、内侧加强梁体结构;22、第三侧板;23、第二阶梯结构;24、加强筋;30、B柱上加强梁;40、门槛梁;50、侧围上加强总成;60、前门防撞梁;70、A柱下加强板;80、A柱加强板;90、前纵梁后板;100、A柱上加强板;110、门铰链;120、前门上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方向均已车辆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方向为准,其中,内外以车辆的驾乘空间为准,靠近驾乘空间的一侧为内侧,背离驾乘空间的一侧为外侧。驾乘空间为车辆内驾乘人员的乘坐空间。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B柱下加强梁10,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下加强梁主体11;下加强梁主体11的底部用于搭接门槛梁40,下加强梁主体11沿车辆上下方向的部分投影,位于门槛梁40沿车辆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外侧。
作为一示例,下加强梁主体11是B柱下加强梁10的主体结构,起到支撑加强作用。下加强梁主体11的内腔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下加强梁主体11的底部与门槛梁40搭接;下加强梁主体11沿车辆上下方向的部分投影位于门槛梁40沿车辆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外侧。门槛梁40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也就是说,下加强梁主体11的局部向外突出于门槛梁40,即下加强梁主体11的局部位于门槛梁40的外侧,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下加强梁主体11中位于门槛梁40外侧的局部先受到碰撞冲击,从而变形吸能,起到缓冲效果,提高了车辆的侧面抗冲击能力,有利于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中,下加强梁主体11的局部位于门槛梁40的外侧,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下加强梁主体11中位于门槛梁40外侧的局部先受到碰撞冲击,从而变形吸能,起到缓冲效果,提高了车辆的侧面抗冲击能力,有利于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并且,下加强梁主体11内设有腔体结构,使得B柱下加强梁10能够溃缩吸能,在保证B柱下加强梁10的强度的同时减轻了B柱下加强梁10的重量,有利于B柱下加强梁10的轻量化设计。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B柱下加强梁10还包括从下加强梁主体11向下延伸出的第一侧板12,第一侧板12位于下加强梁主体11的底部的中间位置;下加强梁主体11的底部位于第一侧板12内侧的部分用于搭接门槛梁40的顶部,第一侧板12用于搭接门槛梁40的外侧板。
作为一示例,门槛梁40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门槛梁40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分别是门槛梁40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第一侧板12与门槛梁40的外侧板搭接。也就是说,第一侧板12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第一侧板12贴合在门槛梁40的外侧板上,并与门槛梁40搭接。
作为一示例,第一侧板12是B柱下加强梁10中起到与门槛梁40连接作用的零部件。第一侧板12位于下加强梁主体11的底部的中间位置,下加强梁主体11的底部位于第一侧板12内侧的部分用于搭接门槛梁40的顶部。也就是说,第一侧板12将下加强梁主体11分为两部分,下加强梁主体11位于第一侧板12内侧的部分搭接在门槛梁40,下加强梁主体11位于第一侧板12外侧的部分向外突出于门槛梁40。也就是说,下加强梁主体11位于第一侧板12外侧的部分位于门槛梁40的外侧,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下加强梁主体11中位于第一侧板12外侧的部分先受到碰撞冲击从而变形吸能,起到缓冲效果,提高了车辆的侧面抗冲击能力,有利于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本实施例中,下加强梁主体11的底部和第一侧板12均与门槛梁40搭接,加大了B柱下加强梁10与门槛梁40的连接面积,增强了B柱下加强梁10与门槛梁40的连接强度,使得B柱下加强梁10与门槛梁40的连接更加稳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B柱下加强梁10还包括从下加强梁主体11向上延伸的第二侧板13,第二侧板13位于下加强梁主体11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一侧;下加强梁主体11的顶部和第二侧板13用于搭接B柱加强梁20。
本示例中,第二侧板13是B柱下加强梁10中起到与B柱加强梁20连接作用的零部件。下加强梁主体11的顶部和第二侧板13均与B柱加强梁20搭接,加大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面积,增强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强度,使得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更加稳固。并且,第二侧板13位于下加强梁主体11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第二侧板13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B柱加强梁20沿车辆上下方向设置。也就是说,第二侧板13与B柱加强梁20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一侧面搭接,保证了B柱下加强梁10和B柱加强梁20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连接强度,保障车辆的侧面抗冲击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9所示,B柱下加强梁10还包括支撑板14,支撑板14设置在下加强梁主体11内,分隔下加强梁主体11形成上层梁体结构111和下层梁体结构112;下层梁体结构112用于搭接门槛梁40;上层梁体结构111和第二侧板13,用于搭接B柱加强梁20。
本示例中,支撑板14是B柱下加强梁10中起到支撑加强作用的零部件。支撑板14设置在下加强梁主体11内,分隔下加强梁主体11形成上层梁体结构111和下层梁体结构112。也就是说,支撑板1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将下加强梁主体11的内腔分隔成上层腔体和下层腔体;上层腔体位于上层梁体结构111内,即上层腔体为上层梁体结构111的内腔;下层腔体位于下层梁体结构112内,即下层腔体为下层梁体结构112的内腔;这样使得B柱下加强梁10成为一个多腔体结构,加强了B柱下加强梁10的强度和刚度,优化了B柱下加强梁10的碰撞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图8和图9所示,上层梁体结构111、支撑板14和下层梁体结构112形成第一阶梯结构;第二侧板13设置在第一阶梯结构的一侧;第一阶梯结构和第二侧板13配合,搭接B柱加强梁20。
本示例中,上层梁体结构111、支撑板14和下层梁体结构112形成第一阶梯结构。也就是说,上层梁体结构111的顶部和支撑板1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一个阶梯面,B柱加强梁20搭接在上层梁体结构111的顶部和支撑板14上,这样设计,加大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面积,提高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强度和刚度,使得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更加稳固,提高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抗冲击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9所示,上层梁体结构111的顶壁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支撑板14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
本示例中,上层梁体结构111的顶壁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B柱加强梁20上与上层梁体结构111的顶壁相匹配的配合面,与上层梁体结构111的顶壁平行。支撑板14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B柱加强梁20上与支撑板14相匹配的配合面,与支撑板14平行。也就是说,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搭接面倾斜设置,这样设计,加大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面积,增强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强度;并且在组装时更易将B柱下加强梁10推向B柱加强梁20进行组装,使得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组装更加简单方便。
优选地,上层梁体结构111的顶壁与支撑板14平行;这样设计,结构简单,便于B柱下加强梁10的加工与组装。
优选地,支撑板14的倾斜角度为3°~1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9所示,上层梁体结构111内设有上层加强结构15,上层加强结构15分隔上层梁体结构111的内腔形成至少两个上层加强腔17;下层梁体结构112内设有下层加强结构16,下层加强结构16分隔下层梁体结构112的内腔形成至少两个下层加强腔18。
作为一示例,上层梁体结构111内设有上层加强结构15,上层加强结构15分隔上层梁体结构111的内腔形成至少两个上层加强腔17。也就是说,上层加强结构15将上层腔体分隔成至少两个上层加强腔17,上层加强结构15加强了B柱下加强梁10的强度和刚度,优化了B柱下加强梁10的碰撞性能。
作为一示例,下层梁体结构112内设有下层加强结构16,下层加强结构16分隔下层梁体结构112的内腔形成至少两个下层加强腔18。也就是说,下层加强结构16将下层腔体分隔成至少两个下层加强腔18,下层加强结构16加强了B柱下加强梁10的强度和刚度,优化了B柱下加强梁10的碰撞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层加强结构15包括第一上层加强板151;第一上层加强板151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上层梁体结构111内,以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隔上层梁体结构111的内腔形成两个上层加强腔17;下层加强结构16包括第一下层加强板161;第一下层加强板161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下层梁体结构112内,以在车辆左右方向下分隔下层梁体结构112的内腔形成两个下层加强腔18。
作为一示例,第一上层加强板151设置在上层梁体结构111内,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隔上层梁体结构111的内腔形成两个上层加强腔17。也就是说,两个上层加强腔17沿车辆左右方向并排设置。这样设计,采用第一上层加强板151加强了上层梁体结构111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尽可能地减轻了B柱下加强梁10的整体重量,有利于B柱下加强梁10的轻量化设计。
作为一示例,第一下层加强板161设置在下层梁体结构112内,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隔下层梁体结构112的内腔形成两个下层加强腔18。也就是说,两个下层加强腔18沿车辆左右方向并排设置。这样设计,采用第一下层加强板161加强了下层梁体结构112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尽可能地减轻了B柱下加强梁10的整体重量,有利于B柱下加强梁10的轻量化设计。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9所示,第一上层加强板151和第一下层加强板161在同一平面内;和/或第一下层加强板161和第一侧板12在同一平面内。
作为一示例,第一上层加强板151和第一下层加强板161在同一平面内;这样设计,第一上层加强板151和第一下层加强板161之间起到相互支撑的作用,有利于提高B柱下加强梁10的强度和刚度,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生产。
作为一示例,第一下层加强板161和第一侧板12在同一平面内;这样设计,位于第一下层加强板161外侧的下层加强腔18整体位于门槛梁40的外侧,提升了B柱下加强梁10的吸能缓冲效果,并且第一侧板12对第一下层加强板161起到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B柱下加强梁10的强度和刚度,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生产。
作为一示例,第一上层加强板151、第一下层加强板161和第一侧板12在同一平面内;这样设计,位于第一上层加强板151外侧的上层加强腔17和位于第一下层加强板161外侧的下层加强腔18整体位于门槛梁40的外侧,提升了B柱下加强梁10的吸能缓冲效果,并且第一侧板12对第一上层加强板151和第一下层加强板161起到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B柱下加强梁10的强度和刚度,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生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9所示,上层加强结构15还包括第二上层加强板152;第二上层加强板152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上层梁体结构111内;第一上层加强板151和第二上层加强板152配合,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隔上层梁体结构111的内腔形成三个上层加强腔17;下层加强结构16还包括第二下层加强板162;第二下层加强板162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下层梁体结构112内;第一下层加强板161和第二下层加强板162配合,在车辆左右方向下分隔下层梁体结构112的内腔形成三个下层加强腔18。
作为一示例,上层梁体结构111内设有第一上层加强板151和第二上层加强板152,第一上层加强板151和第二上层加强板152配合,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隔上层梁体结构111的内腔形成三个上层加强腔17。也就是说,上层梁体结构111内沿车辆左右方向并排设有三个上层加强腔17,进一步加强了上层梁体结构111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尽可能地减轻了B柱下加强梁10的整体重量,有利于B柱下加强梁10的轻量化设计。
作为一示例,下层梁体结构112内设有第一下层加强板161和第二下层加强板162,第一下层加强板161和第二下层加强板162配合,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隔下层梁体结构112的内腔形成三个下层加强腔18。也就是说,下层梁体结构112内沿车辆左右方向并排设有三个下层加强腔18,进一步加强了下层梁体结构112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尽可能地减轻了B柱下加强梁10的整体重量,有利于B柱下加强梁10的轻量化设计。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上层加强板152和第二下层加强板162在同一平面内;这样设计,第二上层加强板152和第二下层加强板162之间起到相互支撑的作用,有利于提高B柱下加强梁10的强度和刚度,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生产。
优选地,第一上层加强板151和第一下层加强板161在同一平面内;第二上层加强板152和第二下层加强板162在同一平面内。也就是说,每一个上层加强腔17与一个下层加强腔18对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8所示,B柱下加强梁10还包括从下加强梁主体11上沿车辆前后方向朝前延伸出的凸起梁体部19,凸起梁体部19用于搭接门槛梁40和前门防撞梁60。
本示例中,在下加强梁主体11的前端设置凸起梁体部19来与前门防撞梁60搭接,使得B柱下加强梁10能够支撑住从前门防撞梁60传递过来的碰撞冲击,防止前门防撞梁60变形入侵驾乘空间,能够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并且凸起梁体部19的底部与门槛梁40搭接,加大了B柱下加强梁10与门槛梁40的连接面积,增强了B柱下加强梁10与门槛梁40的连接强度,使得B柱下加强梁10与门槛梁40的连接更加稳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所示,凸起梁体部19的前端面包括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端面191和从第一端面191的上端倾斜向后延伸出的第二端面192;第一端面191的底部用于搭接门槛梁40;第二端面192用于搭接前门防撞梁60。
本示例中,凸起梁体部19的前端面包括第一端面191和连接在第一端面191上端的第二端面192;第二端面192从下往上逐渐向后倾斜设置,第二端面192与前门防撞梁60搭接,将第二端面192设置成倾斜面,能够更好地与前门防撞梁60匹配搭接;第一端面191沿车辆上下方向设置,第一端面191的底部与门槛梁40搭接,使得第一端面191能够更好地支撑第二端面192,从而使得B柱下加强梁10能够更好地支撑住从前门防撞梁60传递过来的碰撞冲击。
优选地,支撑板14延伸至凸起梁体部19内,分隔凸起梁体部19形成上层凸起梁体结构和下层凸起梁体结构。这样设计,支撑板14在凸起梁体部19内起到支撑加强作用,加强了凸起梁体部19的强度和刚度,优化了凸起梁体部19的碰撞性能。
优选地,上层凸起梁体结构的内腔与位于中间的上层加强腔17连通,下层凸起梁体结构的内腔与位于中间的下层加强腔18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8所示,凸起梁体部19位于下加强梁主体11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这样设计,在保证B柱下加强梁10与前门防撞梁60的连接强度的同时,尽可能地减轻了B柱下加强梁10的整体重量,有利于B柱下加强梁10的轻量化设计。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B柱总成,包括B柱上加强梁30、B柱加强梁20和前述任一实施例述及的B柱下加强梁10;B柱加强梁20的一端与B柱上加强梁30搭接,另一端与B柱下加强梁10搭接;B柱下加强梁10用于搭接门槛梁4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B柱总成中,B柱总成采用多个梁体结构搭接而成,提高了B柱总成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减轻了B柱总成的整体重量,有利于B柱总成的轻量化设计。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B柱下加强梁10还包括从下加强梁主体11向上延伸出的第二侧板13,下加强梁主体11的顶部和第二侧板13用于搭接B柱加强梁20;B柱加强梁20包括加强梁主体21和从加强梁主体21向下延伸的第三侧板22;加强梁主体21的底部与第三侧板22用于搭接B柱下加强梁10;第三侧板22与第二侧板13相对设置。
本示例中,第三侧板22与B柱下加强梁10搭接,加大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面积,增强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强度,使得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更加稳固。
优选地,第二侧板13从下加强梁主体11的外侧板向上延伸而成,第三侧板22从加强梁主体21的内侧板向下延伸而成。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下加强梁主体11上设有第一阶梯结构,加强梁主体21上设有与第一阶梯结构匹配的第二阶梯结构23,第一阶梯结构与第二阶梯结构23搭接。
本示例中,下加强梁主体11上设有第一阶梯结构,加强梁主体21上设有第二阶梯结构23,第一阶梯结构与第二阶梯结构23搭接;这样设计,加大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面积,提高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强度和刚度,使得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更加稳固,提高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抗冲击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B柱加强梁20还包括加强筋24;加强筋24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加强梁主体21内,以分隔加强梁主体21形成外侧加强梁体结构211和内侧加强梁体结构212;外侧加强梁体结构211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内侧加强梁体结构212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长度。
本示例中,加强筋24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加强梁主体21内,以分隔加强梁主体21形成外侧加强梁体结构211和内侧加强梁体结构212。也就是说,加强筋24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将加强梁主体21分隔成外侧加强梁体结构211和内侧加强梁体结构212。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外侧加强梁体结构211的长度大于内侧加强梁体结构212的长度;这样设计,外侧加强梁体结构211在侧面碰撞时更容易溃缩吸能,有利于保证缓冲效果,内侧加强梁体结构212的强度和刚度更大,不易产生变形入侵驾乘空间,有利于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在一实施例中,B柱上加强梁30内设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空间;B柱加强梁20的上端插设在加强空间的下端。这样设计,增强了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强度,使得B柱下加强梁10与B柱加强梁20的连接更加稳固。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门总成,包括侧围上加强总成50、门槛梁40、A柱下加强板70、A柱加强板80、前纵梁后板90、A柱上加强板100和前述任一实施例述及的B柱总成;侧围上加强总成50、B柱上加强梁30、B柱加强梁20、B柱下加强梁10、门槛梁40、A柱下加强板70、A柱加强板80、前纵梁后板90和A柱上加强板100之间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总成中,侧围上加强总成50、B柱上加强梁30、B柱加强梁20、B柱下加强梁10、门槛梁40、A柱下加强板70、A柱加强板80、前纵梁后板90和A柱上加强板100之间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空间。也就是说,侧围上加强总成50、B柱上加强梁30、B柱加强梁20、B柱下加强梁10、门槛梁40、A柱下加强板70、A柱加强板80、前纵梁后板90和A柱上加强板100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门环结构,提升了车辆整体的弯扭和碰撞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车门总成还包括门铰链110、前门上加强板120和前门防撞梁60;门铰链110与A柱加强板80相连;前门上加强板120的一端与门铰链110相连,另一端与B柱加强梁20搭接;前门防撞梁60的一端与门铰链110相连,另一端与B柱下加强梁10搭接;前门上加强板120和前门防撞梁60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环形空间内,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将环形空间分隔成三个容纳空间。
本示例中,前门上加强板120和前门防撞梁60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环形空间内,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将环形空间分隔成三个容纳空间;这样设计,提高了车门总成侧面的抗冲击能力,有利于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述及的车门总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B柱下加强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下加强梁主体;
所述下加强梁主体的底部用于搭接门槛梁,所述下加强梁主体沿车辆上下方向的部分投影,位于所述门槛梁沿车辆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下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加强梁还包括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向下延伸出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位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的底部的中间位置;
所述下加强梁主体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内侧的部分用于搭接所述门槛梁的顶部,所述第一侧板用于搭接所述门槛梁的外侧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下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加强梁还包括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向上延伸出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一侧;
所述下加强梁主体的顶部和所述第二侧板用于搭接B柱加强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B柱下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加强梁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下加强梁主体内,分隔所述下加强梁主体形成上层梁体结构和下层梁体结构;
所述下层梁体结构用于搭接所述门槛梁;
所述上层梁体结构和所述第二侧板,用于搭接所述B柱加强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B柱下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梁体结构、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下层梁体结构形成第一阶梯结构;所述第二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阶梯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一阶梯结构和所述第二侧板配合,搭接所述B柱加强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B柱下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梁体结构内设有上层加强结构,所述上层加强结构分隔所述上层梁体结构的内腔形成至少两个上层加强腔;
所述下层梁体结构内设有下层加强结构,所述下层加强结构分隔所述下层梁体结构的内腔形成至少两个下层加强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B柱下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加强结构包括第一上层加强板和第二上层加强板;所述第一上层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上层加强板均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上层梁体结构内,所述第一上层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上层加强板配合,以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隔所述上层梁体结构的内腔形成三个所述上层加强腔;
所述下层加强结构包括第一下层加强板和第二下层加强板;所述第一下层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下层加强板均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下层梁体结构内,所述第一下层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下层加强板配合,以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隔所述下层梁体结构的内腔形成三个所述下层加强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B柱下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层加强板和所述第一下层加强板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上层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下层加强板在同一平面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下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加强梁还包括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上沿车辆前后方向朝前延伸出的凸起梁体部,所述凸起梁体部用于搭接所述门槛梁和前门防撞梁。
10.一种B柱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B柱上加强梁、B柱加强梁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B柱下加强梁;所述B柱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B柱上加强梁搭接,另一端与所述B柱下加强梁搭接;所述B柱下加强梁用于搭接所述门槛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B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加强梁还包括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向上延伸出的第二侧板,所述下加强梁主体的顶部和所述第二侧板用于搭接B柱加强梁;
所述B柱加强梁包括加强梁主体和从所述加强梁主体向下延伸的第三侧板;所述加强梁主体的底部与所述第三侧板用于搭接所述B柱下加强梁;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B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梁主体上设有第一阶梯结构,所述加强梁主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阶梯结构匹配的第二阶梯结构,所述第一阶梯结构与所述第二阶梯结构搭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B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加强梁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加强梁主体内,以分隔所述加强梁主体形成外侧加强梁体结构和内侧加强梁体结构;所述外侧加强梁体结构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内侧加强梁体结构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B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上加强梁内设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空间;所述B柱加强梁的上端插设在所述加强空间的下端。
15.一种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围上加强总成、门槛梁、A柱下加强板、A柱加强板、前纵梁后板、A柱上加强板和权利要求10-14任一项所述的B柱总成;所述侧围上加强总成、所述B柱上加强梁、所述B柱加强梁、所述B柱下加强梁、所述门槛梁、所述A柱下加强板、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前纵梁后板和所述A柱上加强板之间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空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总成还包括门铰链、前门上加强板和前门防撞梁;所述门铰链与所述A柱加强板相连;所述前门上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门铰链相连,另一端与所述B柱加强梁搭接;所述前门防撞梁的一端与所述门铰链相连,另一端与所述B柱下加强梁搭接;
所述前门上加强板和所述前门防撞梁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环形空间内,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将所述环形空间分隔成三个容纳空间。
1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车门总成。
CN202321935163.XU 2023-07-21 2023-07-21 B柱下加强梁、b柱总成、车门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205008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5163.XU CN220500822U (zh) 2023-07-21 2023-07-21 B柱下加强梁、b柱总成、车门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5163.XU CN220500822U (zh) 2023-07-21 2023-07-21 B柱下加强梁、b柱总成、车门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0822U true CN220500822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74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35163.XU Active CN220500822U (zh) 2023-07-21 2023-07-21 B柱下加强梁、b柱总成、车门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08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83257B (zh) 车辆侧部构造
JP428688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8960780B2 (en) Vehicle side body structure
CN107922015B (zh) 车辆的框架结构
KR102383247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KR102440606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US9718422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CN1125726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2660244A (zh) 一种偏置碰防撞车体结构
CN215398951U (zh)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CN103625559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US7946645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CN220500822U (zh) B柱下加强梁、b柱总成、车门总成和车辆
CN112623029B (zh) 一种汽车纵梁
KR101123514B1 (ko) 차량의 프런트 도어와 로어 프런트 필러 보강구조
CN209336826U (zh) 车身和车辆
CN114132383B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CN217022691U (zh) 汽车门槛总成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114435482B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
CN210310566U (zh) 用于车辆的挡板内基座及车辆
CN210437271U (zh) 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CN217918109U (zh) 门槛梁总成及车辆
CN114684266A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