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91229U - 一种旋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91229U
CN220491229U CN202322186343.9U CN202322186343U CN220491229U CN 220491229 U CN220491229 U CN 220491229U CN 202322186343 U CN202322186343 U CN 202322186343U CN 220491229 U CN220491229 U CN 220491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body
mandrel
knob
cap
elastic de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8634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敏
李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Fly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Fly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8634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912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91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912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旋钮及电子设备。上述旋钮包括:芯轴和帽体;芯轴的第一端用于穿设于壳体上的通孔,并可转动地设于电子器件上;芯轴的周壁设有凸起;帽体的内侧设有弹性形变部,帽体的帽沿设有止挡部,止挡部朝向帽体的外侧延伸设置;在帽体罩设于芯轴的第二端的情形下,弹性形变部与凸起过盈配合;至少部分帽体的帽沿穿设于通孔,止挡部和壳体背离帽体的一侧抵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既体积小巧,又确保帽体和芯轴的同步转动,同时帽体不易从芯轴脱落。

Description

一种旋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旋钮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机械设备,通常以旋转输入的方式实现对电子设备的电压、电流、角度、温度等参数的调节,旋钮通常设置在检测仪表或显示设备上,在特殊工况下,旋钮需满足在地震、冲击和振动等工况条件下的稳定连接。
目前,现有技术中旋钮的帽体通过缩小帽体开孔,使帽体开孔和旋钮的芯轴达到过盈配合,将帽体固定在芯轴上。但是,帽体的安装操作繁琐,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冲击或振动等恶劣工况条件下,帽体易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钮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旋钮的帽体安装操作繁琐,帽体在使用中易脱落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钮,包括:芯轴和帽体;
所述芯轴的第一端用于穿设于壳体上的通孔,并可转动地设于电子器件上;所述芯轴的周壁设有凸起;
所述帽体的内侧设有弹性形变部,所述帽体的帽沿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朝向所述帽体的外侧延伸设置;
在所述帽体罩设于所述芯轴的第二端的情形下,所述弹性形变部与所述凸起过盈配合;至少部分所述帽体的帽沿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止挡部和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帽体的一侧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钮,所述凸起包括齿状凸起,所述齿状凸起沿所述芯轴的轴向延伸设置;
所述弹性形变部可挤压形变为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和所述齿状凸起相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钮,所述齿状凸起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齿状凸起沿所述芯轴的周向设置,以形成齿圈;
所述弹性形变部设有多个,在所述帽体罩设于所述芯轴的第二端的情形下,多个所述弹性形变部围绕所述齿圈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钮,所述帽体包括内帽体和外帽体;
所述内帽体呈筒状,所述弹性形变部形成于所述内帽体的第一端,所述止挡部形成于所述内帽体的第二端;
所述外帽体呈罩体状,所述外帽体罩设于所述内帽体的第一端,所述外帽体内设有挤压部,所述内帽体和所述外帽体的相对壁面之间设有卡扣结构;
在所述外帽体朝向所述内帽体的第一端罩设的过程中,所述挤压部先挤压所述弹性形变部,以使得所述弹性形变部与所述凸起过盈配合,接着所述内帽体和所述外帽体通过所述卡扣结构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钮,所述挤压部用于抵接于所述弹性形变部的第一侧面,所述弹性形变部的第二侧面上对应所述凸起的区域用于与所述凸起过盈配合,所述弹性形变部的第二侧面上的其它区域用于与所述芯轴的周壁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钮,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卡接口和卡勾;所述卡接口设于所述外帽体,所述卡勾设于所述内帽体的周壁,所述卡勾能够卡设于所述卡接口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钮,所述卡扣结构设有多组,多组所述卡扣结构沿所述帽体的周向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钮,所述止挡部沿所述帽体的周向延伸设置呈盘状,所述止挡部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
和/或,所述止挡部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壳体朝向所述止挡部的一侧面设有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相配合,以使得所述帽体、所述芯轴分别与所述通孔同轴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钮,所述芯轴的第二端设有插接口,所述帽体内对应帽顶的部位设有插接头,所述插接头嵌装于所述插接口中,以形成周向限位结构。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电子器件及所述旋钮;
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通孔,所述旋钮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且所述旋钮的芯轴可转动地设于电子器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通过在芯轴的周壁设置凸起,在帽体的内侧设置弹性形变部,在帽体和芯轴装配时,弹性形变部和芯轴过盈配合,使得帽体和芯轴能够同步转动;并且通过设置至少部分帽沿穿设于壳体的通孔,止挡部能够与壳体背离帽体的一侧抵接,使得帽体不易从芯轴脱落,这种设置结构既体积小巧,又确保帽体和芯轴的同步转动,同时帽体不易从芯轴上脱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在壳体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和壳体的透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帽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帽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芯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旋钮;
11、帽体;111、内帽体;112、外帽体;113、第一泡棉胶;1111、弹性形变部;1112、止挡部;1113、卡勾;1114、插接头;1121、挤压部;1122、卡接口;
12、芯轴;121、凸起;122、插接口;1211、齿状凸起;
2、壳体;21、通孔;22、面板固定件;23、外观面壳;24、面板;
3、电子器件;4、第二泡棉胶;5、内衬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7,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钮及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第一方面,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旋钮,包括芯轴12和帽体11。
芯轴12的第一端用于穿设于壳体2上的通孔21,并可转动地设于电子器件3上;芯轴12的周壁设有凸起121。
帽体11的内侧设有弹性形变部1111,帽体11的帽沿设有止挡部1112,止挡部1112朝向帽体11的外侧延伸设置。
在帽体11罩设于芯轴12的第二端的情形下,弹性形变部1111与凸起121过盈配合;至少部分帽体11的帽沿穿设于通孔21,止挡部1112和壳体2背离帽体11的一侧抵接。
可理解的是,芯轴12可以是截面为方形的轴,也可以是截面为圆形的轴,还可以是截面为三角形的轴。
在一些示例中,芯轴12使用截面为方形的轴,帽体11的内壁与芯轴12相适配,在芯轴12与帽体11组装后,帽体11不易绕芯轴12的中轴线转动,更易实现帽体11的周向限位。
具体地,芯轴12周壁的凸起121可以是条状的,也可以是齿状的。
弹性形变部1111的材质可以是硅胶,也可以是橡胶,弹性形变部1111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弹性力使弹性形变部1111与凸起121更紧密的贴合进而过盈配合,弹性形变部1111沿帽体11的周向设置,且与凸起121相对设置,以确保安装时弹性形变部1111和凸起121能够过盈配合。
在帽体11罩设于芯轴12的第二端的情形下,弹性形变部1111与凸起121在空间上发生轻微干涉,弹性形变部1111受挤压发生形变,变形后的弹性形变部1111与凸起121咬合形成一体结构,从而弹性形变部1111和凸起121产生过盈配合,弹性形变部1111和凸起121实现紧密配合,使得帽体11和芯轴12不会发生相对的旋转,并且帽体11和芯轴12沿芯轴12的轴向也难以分离。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至少部分帽沿穿设于壳体2的通孔21,并且止挡部1112和壳体2背离帽体11的一侧抵接,由于止挡部1112无法从通孔21中滑出,使得帽体11无法从芯轴12的第二端拔出,能够防止帽体11从芯轴12上脱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1,通过在芯轴12的周壁设置凸起121,在帽体11的内侧设置弹性形变部1111,在帽体11和芯轴12装配时,弹性形变部1111和芯轴12过盈配合,使得帽体11和芯轴12能够同步转动;并且通过设置至少部分帽沿穿设于壳体2的通孔21,止挡部1112能够与壳体2背离帽体11的一侧抵接,使得帽体11不易从芯轴12脱落,这种设置结构既体积小巧,又确保帽体11和芯轴12的同步转动,同时帽体11不易从芯轴12上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凸起121包括齿状凸起1211,齿状凸起1211沿芯轴12的轴向延伸设置。
弹性形变部1111可挤压形变为齿状结构,齿状结构和齿状凸起1211相啮合。
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齿状凸起1211包括第一轮齿和第一齿槽,第一轮齿和第一齿槽相邻设置,齿状凸起1211与弹性形变部1111相互挤压时,弹性形变部1111被齿状凸起1211挤压产生变形形成齿状结构,且齿状结构与齿状凸起1211相啮合,齿状结构包括第二轮齿和第二齿槽,第二轮齿和第二齿槽相邻设置,第一轮齿与第二齿槽卡紧,同时第一齿槽与第二轮齿卡紧,齿状结构与齿状凸起1211实现零间隙配合,使得帽体11和芯轴12既不能发生相对的周向旋转,也不能发生相对的轴向移动,达到了将帽体11和芯轴12一体配合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齿状凸起1211设有多个,多个齿状凸起1211沿芯轴12的周向设置,以形成齿圈。
弹性形变部1111设有多个,在帽体11罩设于芯轴12的第二端的情形下,多个弹性形变部1111围绕齿圈设置。
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齿状凸起1211形成齿圈,齿圈与多个弹性形变部1111过盈配合时,能使得沿芯轴12的周向芯轴12和帽体11的受力更加的均衡,并且多个弹性形变部1111能增加芯轴12和帽体11的配合位置的数量,使芯轴12和帽体11的周向限位的效果更加好。
与此同时,由于在帽体11罩设于芯轴12的第二端的情形下,多个弹性形变部1111围绕齿圈设置,使得帽体11相对于芯轴12的周向角度为任意角度时,始终有齿状凸起1211与每一个弹性形变部1111相对应,以确保每一个弹性形变部1111均能够受挤压形变为齿状结构,从而在安装帽体11时,不需要特别关注帽体11相对于芯轴12的周向位置,避免了人工安装误差的存在,同时提高了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帽体11包括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
内帽体111呈筒状,弹性形变部1111形成于内帽体111的第一端,止挡部1112形成于内帽体111的第二端。
外帽体112呈罩体状,外帽体112罩设于内帽体111的第一端,外帽体112内设有挤压部1121,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的相对壁面之间设有卡扣结构。
在外帽体112朝向内帽体111的第一端罩设的过程中,挤压部1121先挤压弹性形变部1111,以使得弹性形变部1111与凸起121过盈配合,接着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通过卡扣结构相连接。
可理解的是,在外帽体112朝向内帽体111的第一端罩设的过程中,挤压部1121挤压弹性形变部1111,以使得弹性形变部1111朝向芯轴12的周壁靠近,但是,在芯轴12的周壁上的凸起121的止挡作用下,弹性形变部1111与凸起121相接触的区域发生凹陷,从而实现弹性形变部1111与凸起121的过盈配合。
其中,挤压部1121可以是弹性部件,在外帽体112朝向内帽体111的第一端罩设的过程中,挤压部1121对弹性形变部1111产生挤压,弹性形变部1111因凸起121产生凹陷变形,从而通过弹性形变部1111实现内帽体111与芯轴12的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的卡扣结构沿轴向设置在弹性形变部1111与止挡部1112之间,卡扣结构可以包括卡接口1122和卡勾1113,卡勾1113能够卡设于卡接口1122中。
在一些示例中,卡接口1122可以设于外帽体112,卡勾1113可以设于内帽体111的周壁。
在一些示例中,卡接口1122可以设于内帽体111的周壁,卡勾1113设于外帽体112的内壁面。
其中,卡接口1122可以设置为通孔,也可以设置为凹槽,通过将卡勾1113卡设于卡接口1122中,以实现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之间的固定连接,这种设计不仅可防止外帽体112沿轴向从内帽体111上脱离,也可确保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沿周向形成限位,进而实现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的帽体11还包括第一泡棉胶113,第一泡棉胶113粘接于外帽体112的帽顶和内帽体111的第一端之间,第一泡棉胶113能够使外帽体112和内帽体111粘贴成一体。
本实施例通过在外帽体112设置挤压部1121,并且在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之间设置卡扣结构,使得挤压部1121能够挤压弹性形变部1111,随着外帽体112的移动,弹性形变部1111与凸起121逐步实现过盈配合,使得芯轴12和内帽体111实现一体紧固,接着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通过卡扣结构卡接到位,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不能再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使得芯轴12、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形成为一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挤压部1121用于抵接于弹性形变部1111的第一侧面,弹性形变部1111的第二侧面上对应凸起121的区域用于与凸起121过盈配合,弹性形变部1111的第二侧面上的其它区域用于与芯轴12的周壁贴合。
可理解的是,第一侧面是弹性形变部1111背离芯轴12的一侧面,第二侧面是弹性形变部1111靠近芯轴12的一侧面,挤压部1121设于外帽体112罩顶的内壁,挤压部1121的数量和弹性形变部1111的数量设置的一致。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挤压部1121挤压弹性形变部1111的第一侧面,弹性形变部1111的第二侧面与凸起121过盈配合,以实现内帽体111和芯轴12的一体紧固,由于挤压部1121对于弹性形变部1111的侧向挤压,所产生的径向作用力能够使弹性形变部1111迅速朝凸起121靠拢并变形,弹性形变部1111与凸起121实现紧密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卡扣结构包括卡接口1122和卡勾1113;卡接口1122设于外帽体112,卡勾1113设于内帽体111的周壁,卡勾1113能够卡设于卡接口1122中。
可理解的是,外帽体112包括肋板,肋板沿外帽体112的轴向设置,肋板的一端与罩体的顶端连接,另一端伸出罩口段,肋板的另一端上设有通孔作为卡接口1122。在内帽体111的周壁上设有卡勾1113,卡勾1113凸出于内帽体111的外表面。
其中,通孔可以是条形孔,卡勾1113可以是条形卡勾。
本实施例的卡扣结构通过设置卡接口1122和卡勾1113,通过卡勾1113与卡接口1122的配合,将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连接固定,以确保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不发生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卡扣结构设有多组,多组卡扣结构沿帽体11的周向排布。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组卡扣结构沿帽体11的周向排布,使得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绕周向均被卡扣结构限位,既能保证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受力的均衡性,又增加了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相互限位的位置的数量,有利于确保内帽体111和外帽体112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止挡部1112沿帽体11的周向延伸设置呈盘状,止挡部1112的直径大于通孔21的孔径。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止挡部1112沿帽体11的周向延伸呈盘状,且止挡部1112的直径大于通孔21的孔径,使得基于止挡部1112与壳体2的配合,绕通孔21一周设置的止挡部1112能够沿壳体2旋转,以确保在需要调节旋钮1的旋转角度时帽体11能够顺滑旋转,与此同时,帽体11也不会从壳体2中脱落,确保了旋钮1旋转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止挡部1112朝向壳体2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定位结构,壳体2朝向止挡部1112的一侧面设有第二定位结构,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相配合,以使得帽体11、芯轴12分别与通孔21同轴设置。
可理解的是,第一定位结构可以设置为凸块,凸块沿芯轴12的轴线周向设置,同时第二定位结构可以设置为环形槽,环形槽相对于芯轴12的中轴线沿周向设置,或者,第一定位结构可以设置为环形槽,环形槽相对于芯轴12的中轴线沿周向设置,同时第二定位结构可以设置为凸块,凸块沿芯轴12的轴线周向设置,凸块和环形槽相配合,以使得帽体11、芯轴12与通孔21同轴设置,从而确保帽体11和芯轴12同时绕通孔21旋转时,帽体11的旋转轴线不偏离芯轴12的中轴线,从而在旋转旋钮时,可以确保了帽体11和芯轴12分别相对于通孔21同轴设置,有利于确保旋钮旋转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芯轴12的第二端设有插接口122,帽体11内对应帽顶的部位设有插接头1114,插接头1114嵌装于插接口122中,以形成周向限位结构。
可理解的是,插接口122可以设为条形槽,条形槽的槽口端位于芯轴12的第二端端面,条形槽沿芯轴12的径向延伸,插接头1114包括顶板和条形块,条形块位于顶板靠近芯轴12的一侧,顶板背离芯轴12的一侧和外帽体112的帽顶连接,条形块与顶板垂直设置,条形块的形状与条形槽的形状相适配,以确保条形块能够嵌装于插接口122中。
本实施例通过在芯轴12设置插接口122,并在帽体11设置插接头1114,使得在帽体11罩设于芯轴12的第二端的情形下,插接头1114嵌装于插接口122中,基于插接头1114和插接口122的周向限位,使得帽体11与芯轴12无法沿周向相对转动,进一步地确保了帽体11和芯轴12的相对固定连接。
第二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2、电子器件3及旋钮1。
壳体2具有容纳腔及与容纳腔连通的通孔21,旋钮1穿设于通孔21,并且旋钮1的芯轴12可转动地设于电子器件3。
具体地,由于电子设备包括旋钮1,旋钮1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则本实施例所示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理解的是,壳体2包括面板固定件22、外观面壳23和面板24,外观面壳23的内侧形成上述容纳腔,外观面壳23上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
外观面壳23的内侧所对应的容纳腔中设置有内衬件5和电子器件3,电子器件3安装于内衬件5上。面板固定件22设于开口,面板24设于面板固定件22背离内衬件5的一侧。
旋钮1的芯轴12可转动地设于电子器件3上,并且旋钮1依次穿设于面板固定件22和面板24,使得至少部分旋钮1露出于壳体2的外侧,以便操作人员对旋钮1进行转动操作。
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泡棉胶4,第二泡棉胶4粘接于面板24和面板固定件22之间。
本实施例通过在电子设备上设置旋钮1,基于旋钮1的帽体11和芯轴12一体配合,同时帽体11不易从壳体2和芯轴12脱落,便于旋钮1向电子器件3输入模拟信号,实现对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的调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旋钮,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轴和帽体;
所述芯轴的第一端用于穿设于壳体上的通孔,并可转动地设于电子器件上;所述芯轴的周壁设有凸起;
所述帽体的内侧设有弹性形变部,所述帽体的帽沿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朝向所述帽体的外侧延伸设置;
在所述帽体罩设于所述芯轴的第二端的情形下,所述弹性形变部与所述凸起过盈配合;至少部分所述帽体的帽沿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止挡部和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帽体的一侧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包括齿状凸起,所述齿状凸起沿所述芯轴的轴向延伸设置;
所述弹性形变部可挤压形变为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和所述齿状凸起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状凸起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齿状凸起沿所述芯轴的周向设置,以形成齿圈;
所述弹性形变部设有多个,在所述帽体罩设于所述芯轴的第二端的情形下,多个所述弹性形变部围绕所述齿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帽体包括内帽体和外帽体;
所述内帽体呈筒状,所述弹性形变部形成于所述内帽体的第一端,所述止挡部形成于所述内帽体的第二端;
所述外帽体呈罩体状,所述外帽体罩设于所述内帽体的第一端,所述外帽体内设有挤压部,所述内帽体和所述外帽体的相对壁面之间设有卡扣结构;
在所述外帽体朝向所述内帽体的第一端罩设的过程中,所述挤压部先挤压所述弹性形变部,以使得所述弹性形变部与所述凸起过盈配合,接着所述内帽体和所述外帽体通过所述卡扣结构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部用于抵接于所述弹性形变部的第一侧面,所述弹性形变部的第二侧面上对应所述凸起的区域用于与所述凸起过盈配合,所述弹性形变部的第二侧面上的其它区域用于与所述芯轴的周壁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卡接口和卡勾;所述卡接口设于所述外帽体,所述卡勾设于所述内帽体的周壁,所述卡勾能够卡设于所述卡接口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结构设有多组,多组所述卡扣结构沿所述帽体的周向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沿所述帽体的周向延伸设置呈盘状,所述止挡部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
和/或,所述止挡部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壳体朝向所述止挡部的一侧面设有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相配合,以使得所述帽体、所述芯轴分别与所述通孔同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的第二端设有插接口,所述帽体内对应帽顶的部位设有插接头,所述插接头嵌装于所述插接口中,以形成周向限位结构。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子器件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旋钮;
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通孔,所述旋钮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且所述旋钮的芯轴可转动地设于电子器件。
CN202322186343.9U 2023-08-11 2023-08-11 一种旋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4912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6343.9U CN220491229U (zh) 2023-08-11 2023-08-11 一种旋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6343.9U CN220491229U (zh) 2023-08-11 2023-08-11 一种旋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91229U true CN220491229U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37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86343.9U Active CN220491229U (zh) 2023-08-11 2023-08-11 一种旋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912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19839B2 (ja) 車両用ホールカバー
WO2011101913A1 (ja) 超音波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の取り付け装置および取り付け方法
EP1182726B1 (en) On-vehicle rod antenna device
TWM419290U (en) Waterproof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JP6093323B2 (ja) 物理量測定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20491229U (zh) 一种旋钮及电子设备
EP1843364B1 (en) Rotation driving device
CN108513552B (zh) 轮胎状态检测装置、压紧式气门嘴、轮胎气门嘴单元
JP6774037B2 (ja) 防水型コネクタ
JP5984081B2 (ja) 超音波センサ
JP2016005382A (ja) グロメット取付構造
CN216316035U (zh) 可穿戴设备
CN216289280U (zh) 充电枪
CN211404359U (zh) 一种电子设备防水按键及电子设备
CN210607952U (zh) 一种旋转转换器
CN211404360U (zh) 按键结构及设备
JP2020068557A (ja) 取付部材
CN217873435U (zh) 风扇装置及电子设备
JP4821317B2 (ja) 回転ツマミの取り付け構造
CN217063784U (zh) 外接组件及终端
CN216052845U (zh) 一种人机交互操作显示装置和专用工具
CN216464595U (zh) 旋转关节组件及机械臂
CN114424409B (zh) 电气连接器
CN219105971U (zh) 按键结构和耳机充电盒
CN220856743U (zh) 电池防水结构及测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