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16035U - 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16035U
CN216316035U CN202122616915.3U CN202122616915U CN216316035U CN 216316035 U CN216316035 U CN 216316035U CN 202122616915 U CN202122616915 U CN 202122616915U CN 216316035 U CN216316035 U CN 2163160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groove
elastic
wearable devic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1691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迟小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1691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160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160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160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有环形内壁,所述设备主体可拆卸地插设于所述环形内壁;带体,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相对两端;安装槽,设于所述连接件或所述设备主体中的一者;安装腔,设于所述连接件或所述设备主体中的另一者;以及限位件和弹性件,均设于所述安装腔,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限位件,以使所述限位件至少部分可活动凸出于所述安装腔的外侧,而可活动进出所述安装槽并能卡设于所述安装槽。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使带体和设备主体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拆装。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可穿戴设备一般包括设备主体及带体,设备主体用于向用户展示图像信息,带体用于将设备主体佩戴于用户的头部、腕部或脚部。然而,在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中,带体与设备主体的拆装过程十分繁琐,如在传统的手表中,表带是通过生耳等紧固件固定于表盘上,表壳上加工有表带固定槽,组装时,需将生耳穿入到表带头部位置开设的表带生耳孔位置,通过将生耳两端与表带固定槽对位,并拨动生耳拨杆,使两端的生耳钉完全插入到表带固定槽中;拆卸方式类似,同样需拨动生耳拨杆,使一侧生耳钉先退出表带固定槽后,再整体取下表带。如此拆装,十分繁琐,用户操作起来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旨在使带体和设备主体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拆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穿戴设备包括:
设备主体;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有环形内壁,所述设备主体可拆卸地插设于所述环形内壁;
带体,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相对两端;
安装槽,设于所述连接件或所述设备主体中的一者;
安装腔,设于所述连接件或所述设备主体中的另一者;以及
限位件和弹性件,均设于所述安装腔,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限位件,以使所述限位件至少部分可活动凸出于所述安装腔的外侧,而可活动进出所述安装槽并能卡设于所述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设备主体具有壳体,所述安装腔形成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安装槽设于所述环形内壁。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的内侧还设有连通于所述安装槽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贯穿所述连接件的端面设置。
可选地,所述导引槽包括第一导引段和第二导引段,所述第一导引段的一端贯穿所述连接件的端面设置,所述第二导引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引段的另一端及所述安装槽相连接,所述第一导引段和所述第二导引段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可选地,所述导引槽的槽深小于所述安装槽的槽深。
可选地,所述导引槽和所述安装槽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用以限制所述限位件自脱离于所述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安装腔内设有固定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限位件之间。
可选地,当所述限位件进入所述安装槽内后,所述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或所述限位件受到来自所述弹性件的反向弹性力,以限制所述限位件朝背离所述连接件的方向运动,而使所述限位件卡设于所述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和较所述第一固定部弯折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壳体相连接;
所述弹性件设置为弹性垫,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壳体的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弹性垫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设置为弹簧,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有朝向所述壳体的侧面的容置槽,所述弹簧收容安装于所述容置槽内。
可选地,若所述弹性件设置为弹性垫,所述弹性垫的材质为防水材质,所述弹性垫过盈配合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固定件之间。
可选地,若所述弹性件设置为弹簧,所述容置槽设置为盲槽,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防水件连接于所述壳体。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凸出于所述安装腔的外侧的部分呈弧形。
可选地,所述安装腔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件装设于所述限位孔内。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为球状。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滚动装设于所述限位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对设备主体和带体进行拆装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设备主体和连接件进行拆装。通过弹性件的作用,以使限位件可活动凸出于安装腔外,而使限位件可活动进出安装槽。限位件进入安装槽,连接件套设在设备主体外,即完成设备主体和带体的装配,而限位件卡设于安装槽,通过锁紧连接件与设备主体,而使带体与设备主体相锁紧;限位件退出安装槽,连接件即解锁于设备主体,而使连接件能与设备主体相脱离,带体也就随之与设备主体相分离。在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设备中,通过使限位件进出安装槽,即可进行带体和设备主体的拆装,操作工序得到了精简,以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更换带体,从而提升了用户更换带体的操作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设备的装配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设备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设备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7为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设备主体 200 连接件
101 安装腔 201 环形内壁
110 限位件 210 安装槽
121 弹性垫 220 导引槽
122 弹簧 221 第一导引段
130 壳体 222 第二导引段
131 限位孔 223 限位凸部
140 固定件 144 容置槽
141 第一固定部 145 固定轴
142 第二固定部 150 防水件
143 让位孔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可以理解,可穿戴设备包括:可佩戴于手腕的手表、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可佩戴于脚腕的运动监测模块,以及可佩带于头部的3D显示设备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图2、图5、图6和图9所示,该可穿戴设备构,包括:
设备主体100;
连接件200,连接件200设有环形内壁201,设备主体100可拆卸地插设于环形内壁201;
带体(未图示),连接于连接件200的相对两端;
安装槽210,设于连接件200或设备主体100中的一者;
安装腔101,设于连接件200或设备主体100中的另一者;以及
限位件110和弹性件,均设于安装腔101,弹性件作用于限位件110,以使限位件110至少部分可活动凸出于安装腔101的外侧,而可活动进出安装槽210并能卡设于安装槽210。
不失一般性,在一实施例中,安装槽210设置于连接件200的环形内壁201,安装腔101形成于设备主体100的壳体130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安装槽设置于壳体的外侧,安装腔设置于连接件。
由此,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受到弹性件的作用,限位件110相对设备主体100可弹性伸缩,在限位件110进入安装槽210之前,限位件110外凸的部分将受到连接件200的作用力,限位件110因被挤压而收缩,直至限位件110不再外凸或者限位件110外凸的部分不会与连接件200产生干涉,如此,限位件110能够活动进出安装槽210。而在限位件110进入安装槽210后,限位件110能够回弹,以使限位件110外凸的部分足够卡设于安装槽210,从而使连接件200与设备主体100相固定,由此,即方便快速地实现了带体与设备主体100的装配。
在进行带体和设备主体100的拆卸时,上述过程将反向进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由此,在实用新型的可穿戴设备中,带体和设备主体100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拆装。
其中,相对应地增加限位件110和安装槽210的个数,有利于提升连接件200与设备主体1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然而,限位件110和安装槽210的个数过多,拆装的效率也会相应下降,因此,限位件110和安装槽210的个数相对应地设置为2至3个为宜。另外,为使设备主体100和连接件200均匀受力,限位件110应均匀分布在设备主体100的侧部,对应地,安装槽210也应均匀分布在连接件200的内侧。
目前,用户在佩戴可穿戴设备时,特别是腕戴设备,还经常需要考虑与其服饰的搭配,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着装风格为腕戴设备更换相应风格的带体。另外,在带体出现破损或沾染污渍,亦或者设备主体发生故障时,往往需要单独更换带体或设备主体。
然而,在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中,带体与设备主体的拆装过程十分繁琐,如在传统的手表中,表带是通过生耳等紧固件固定于表盘上,表壳上加工有表带固定槽,组装时,需将生耳穿入到表带头部位置开设的表带生耳孔位置,通过将生耳两端与表带固定槽对位,并拨动生耳拨杆,使两端的生耳钉完全插入到表带固定槽中;拆卸方式类似,同样需拨动生耳拨杆,使一侧生耳钉先退出表带固定槽后,再整体取下表带。如此拆装,十分繁琐,非常不利于用户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设备中,设备主体100和带体进行拆装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设备主体100和连接件200进行拆装,具体地,通过使限位件110进入安装槽210,而使连接件200套设在设备主体100外,即完成设备主体100和带体的装配,通过使限位件110退出安装槽210,而使连接件200能与设备主体100相脱离,即可将带体自设备主体100拆下。在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设备中,通过使限位件110进出安装槽210,即可进行带体和设备主体100的拆装,操作工序得到了精简,以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更换带体,从而提升了用户更换带体的操作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9所示,限位件110凸出于安装腔101的外侧的部分呈弧形,如此,在对设备主体100和带体进行拆装时,也即在对设备主体100和连接件200进行拆装时,限位件110将通过弧形面与连接件200相接触,限位件110与连接件200干涉能够大大减小,以进一步提升用户更换带体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如图2、图5、图6及图9所示,安装腔101开设有限位孔131,也即,壳体130的侧部设有限位孔131,限位件110装设于限位孔131内,并具有能够凸出壳体130外的部分。通过将限位件110装设在限位孔131内,不仅能避免限位件110从壳体130上脱落,还能避免连接件200与设备主体100拆装而导致限位件110的错位,而使限位件110能够和设备主体100稳定连接,以确保在连接件200套接于设备主体100外后,限位件110能卡入安装槽210。特别地,当限位件110可弹性伸缩地设置于设备主体100的侧部时,限位件110应活动设于限位孔131内,并至少部分可活动地凸出壳体130外,以避免限位件110在设备主体100和带体的拆装过程中受到连接件200的干涉,此时,限位孔131还可对限位件110的弹性伸缩运动起导向作用,以避免限位件110错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件可整体固设于壳体的侧部的外侧,例如,当安装槽至连接件的一端面之间的部分可弹性形变,限位件可直接固设于壳体的侧部的外侧,可以是,壳体的侧部一体成型的向外凸设的部分即作为限位件,也可以是,限位件通过焊接或粘接或螺钉锁附的方式连接于壳体的侧部;当限位件可弹性伸缩地设置于设备主体的侧部时,限位件与壳体之间为弹性配合,也即在限位件和壳体的连接处,限位件和壳体中的一者可弹性形变。
进一步地,限位件110为球状,如此,在将限位件110装配到壳体130侧部时,不必区分方向,直接将限位件110装设于限位孔131内,即可保证限位件110凸出于壳体130外的部分呈弧形,而且,限位件110设置为球状,可便于限位件110的生产加工。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确保球状的限位件110能够稳定装设于限位孔131内而不向壳体130外脱落,应适当调整限位孔131的孔径和限位件110的直径。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限位孔131设置为锥形结构,限位孔131的孔径在自壳体130内侧向壳体130外侧的延伸方向上逐渐减小,且限位孔131于壳体130外侧的孔径小于限位件110的直径,如此,限位件110即不会自限位孔131向壳体130外脱出。
进一步地,限位件110滚动装设于限位孔131内,如此,限位件110与连接件200之间的摩擦将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摩擦力将被大幅度减小,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更换带体的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设备主体100包括壳体130和设置于壳体130的内侧的固定件140,弹性件设于固定件140与限位件110之间。具体地,固定件140包括第一固定部141和较第一固定部141弯折的第二固定部142,第一固定部141与壳体130相连接,第二固定部142用于供弹性件安装。弹性件设置于限位件110的背离连接件200的一侧,如此,限位件110能够通过限位孔131弹性伸缩地凸出于壳体130外。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限位件110接触于安装槽210外的连接件200时,弹性件将发生弹性形变,而使限位件110完全缩进壳体130内,如此,可确保限位件110与连接件200之间不发生干涉,亦或者限位件110者部分缩进壳体130内,直至限位件110凸出于壳体130外的部分不会受到连接件200的干涉;而当设备主体100和连接件200相对运动而致使限位件110与安装槽210相对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限位件110将自限位孔131伸出壳体130外,直至限位件110凸出壳体130的部分足够卡设于安装槽2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弹性件直接设置于壳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限位件110进入安装槽210内后,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或限位件110受到来自弹性件的反向弹性力,以限制限位件110朝背离连接件200的方向运动,而使限位件110卡设于安装槽210。当限位件110进入安装槽210内后,弹性件可以仍处于弹性压缩状态,而能向限位件110施加朝向连接件200的作用力,弹性件也可以处于无弹性形变的自然状态,以使限位件110自然处于安装槽210内,如此,限位件110不会回缩,也就不会自安装槽210的槽口脱离,再加上安装槽210的侧槽壁对限位件110的限位作用,即可使限位件110卡设于安装槽210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限位件在进入安装槽后能够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与安装槽相卡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弹性件设置为弹性垫121,第二固定部142与壳体130的侧面相对设置,弹性垫121贴合设置于第二固定部142。如此,弹性垫121即可作用于限位件110的背离连接件200的一侧,以使限位件110可活动进出安装槽210;在限位件110进入安装槽210后,限位件110受到弹性垫121的反向弹性力而能卡设于安装槽210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不设置第二固定件,弹性垫的周部固定直接连接于壳体的内侧,如此,弹性垫同样可作用于限位件的背离连接件的一侧。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二固定部142设有与限位件110相对的让位孔143。在限位件110的挤压下,弹性垫121的中部朝向让位孔143凸设,如此,在确保限位件110具备足够的弹性伸缩的幅度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压缩第二固定部142与壳体130之间的空间,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紧凑性。另外,限位件110不会受到过多的第二固定部142的反作用力,也就不会对连接件200施加过大的作用力,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拆装设备主体100与带体的便利性。不失一般性,对应于限位件110的外轮廓,弹性件的中部设置为弧形,且弹性件自然凸出于让位孔143,能够进一步提升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紧凑性。
进一步地,弹性垫121的材质为防水材质,弹性件过盈配合于壳体130与固定件140之间。具体地,在弹性垫121的中部,弹性垫121一侧过盈配合于限位孔131的周缘,一侧则过盈配合于限位件110;而在弹性垫121的周部,也即弹性垫121环设于限位件110的部分,弹性垫121的两侧则分别过盈配合于壳体130与固定件140,其中,弹性垫121的材质为防水橡胶或防水硅胶。如此,弹性件即可起到防水作用,以阻止环境中的水分通过限位孔131进入壳体130内部,避免设备主体10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受到水分侵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8和图9所示,弹性件设置为弹簧122,第二固定部142形成有朝向壳体130的侧面的容置槽144,弹簧122收容安装于容置槽144内。不失一般性,容置槽144内设有固定轴145,弹簧122套设于固定轴145。如此,弹簧122即可作用于限位件110的背离连接件200的一侧,以使限位件110可活动进出安装槽210;在限位件110进入安装槽210后,限位件110受到弹簧122的反向弹性力而能卡设于安装槽210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弹簧的一端直接连接于容置槽的槽底壁。
进一步地,容置槽144设置为盲槽,第二固定部142通过防水件150连接于壳体130。如此,环境中的水分同样无法通过限位孔131进入壳体130内部,能避免设备主体10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受到水分侵蚀。其中,防水件150可以是防水胶水、防水双面胶等,第二固定部142通过防水胶水或者防水双面胶粘接于壳体130内侧;亦或者防水件150也可以是防水橡胶、防水硅胶,防水橡胶或防水硅胶的两侧分别与第二固定件140和壳体130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环形内壁201还设有连通于安装槽210的导引槽220,导引槽220贯穿连接件200的端面设置。通过在连接件200的端面和安装槽210之间开设导引槽220,能够起到引导限位件110进入安装槽210的作用,如此,进行连接件200与设备主体100的装配时,在限位件110进入安装槽210之前,限位件110和连接件200之间的挤压力更小,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便利性;而将连接件200从设备主体100拆下时,在限位件110脱离安装槽210后,亦如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导引槽220沿连接件200的轴向延伸,以便于限位件110进入或脱出安装槽210。进一步地,导引槽220的槽深小于安装槽210的槽深。在导引槽220和安装槽210的连接处,导引槽220的槽底壁高于导引槽220的槽底壁,能够对位于安装槽210内的限位件110起到限位作用,而限制限位件110在导引槽220的引导下自脱离于安装槽2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导引槽和安装槽的连接处设置限位凸部,也可以对安装槽内的限位件起到限位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导引槽220包括第一导引段221和第二导引段222,第一导引段221的一端贯穿连接件200的端面设置,第二导引段2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引段221的另一端及安装槽210相连接,第一导引段221和第二导引段222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如此,受制于这个夹角,限位件110不容易完全脱离于连接件200,在限位件110稍微错位而处于第二导引段222,也可以很方便地将限位件110挪入安装槽210内。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引段沿连接件200的轴向延伸,第二导引段222沿连接件200的周向延伸。进行设备主体100和连接件200的装配时,限位件110沿第一引导段移动,以使连接件200部分套设于设备主体100,当限位件110运动到第一导引段221和第二导引段222的连接处,通过使连接件200和设备主体100相对旋转,即可使限位件110经第二导引段222进入安装槽210。
进一步地,导引槽220的槽深小于安装槽210的槽深,以对位于安装槽210内的限位件110起到限位作用,而限制限位件110在导引槽220的引导下自脱离于安装槽210。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导引槽220和安装槽210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凸部223,具体地,第二导引段222于安装槽210的连接处设有限位凸部223,限位凸部223较安装槽210的槽底壁和第二导引段222的槽底壁均凸出设置,用以进一步限制限位件110自脱离于安装槽21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主体;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有环形内壁,所述设备主体可拆卸地插设于所述环形内壁;
带体,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相对两端;
安装槽,设于所述连接件或所述设备主体中的一者;
安装腔,设于所述连接件或所述设备主体中的另一者;以及
限位件和弹性件,均设于所述安装腔,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限位件,以使所述限位件至少部分可活动凸出于所述安装腔的外侧,而可活动进出所述安装槽并能卡设于所述安装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具有壳体,所述安装腔形成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安装槽设于所述环形内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内壁还设有连通于所述安装槽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贯穿所述连接件的端面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槽包括第一导引段和第二导引段,所述第一导引段的一端贯穿所述连接件的端面设置,所述第二导引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引段的另一端及所述安装槽相连接,所述第一导引段和所述第二导引段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槽的槽深小于所述安装槽的槽深;
和/或,所述导引槽和所述安装槽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用以限制所述限位件自脱离于所述安装槽。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内设有固定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限位件之间;
和/或,当所述限位件进入所述安装槽内后,所述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或所述限位件受到来自所述弹性件的反向弹性力,以限制所述限位件朝背离所述连接件的方向运动,而使所述限位件卡设于所述安装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和较所述第一固定部弯折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壳体相连接;
所述弹性件设置为弹性垫,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壳体的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弹性垫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
或,所述弹性件设置为弹簧,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有朝向所述壳体的侧面的容置槽,所述弹簧收容安装于所述容置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弹性件设置为弹性垫,所述弹性垫的材质为防水材质,所述弹性垫过盈配合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固定件之间;
或,若所述弹性件设置为弹簧,所述容置槽设置为盲槽,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防水件连接于所述壳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凸出于所述安装腔的外侧的部分呈弧形;
和/或,所述安装腔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件装设于所述限位孔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球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滚动装设于所述限位孔内。
CN202122616915.3U 2021-10-28 2021-10-28 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63160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6915.3U CN216316035U (zh) 2021-10-28 2021-10-28 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6915.3U CN216316035U (zh) 2021-10-28 2021-10-28 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16035U true CN216316035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30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16915.3U Active CN216316035U (zh) 2021-10-28 2021-10-28 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160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4713A (zh) * 2021-10-28 2021-12-3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4713A (zh) * 2021-10-28 2021-12-3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113854713B (zh) * 2021-10-28 2024-04-09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2782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主体
CN216316035U (zh) 可穿戴设备
WO2016197719A2 (zh) 枢接件及穿戴设备
CN113907496A (zh) 可穿戴设备
WO2020249110A1 (en) Wearable device, strap and engaging mechanism
CN212661270U (zh) 可穿戴电子设备腕带连接结构和可穿戴电子设备
CN113854713B (zh) 可穿戴设备
CN212878018U (zh) 可穿戴设备
CN112273807B (zh) 可穿戴设备
CN114145549B (zh) 可穿戴设备
CN111053337A (zh) 可穿戴设备
CN214047813U (zh) 快拆结构和腕戴设备
CN114468499A (zh) 连接轴和可穿戴设备
CN110419827B (zh) 佩戴装置
CN109288212B (zh) 智能手环
CN209750010U (zh) 腕戴设备
CN216453715U (zh) 可穿戴设备
CN219799899U (zh) 一种头戴设备
CN220529451U (zh) 可拆卸组件、表带机构、表头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3995206B (zh) 可穿戴设备
CN220024325U (zh) 表带机构、可拆卸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19590683U (zh) 表头、可穿戴设备及表框组件
CN216165679U (zh) 一种快拆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2075732A (zh) 表带、可穿戴设备及卡合机构
CN213096514U (zh) 一种腕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