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83059U - 汽车车门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门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83059U
CN220483059U CN202322276736.9U CN202322276736U CN220483059U CN 220483059 U CN220483059 U CN 220483059U CN 202322276736 U CN202322276736 U CN 202322276736U CN 220483059 U CN220483059 U CN 2204830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late
plate
automobile
chamber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7673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7673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830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830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830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车门及汽车。汽车车门包括本体、外板以及内板,本体上设置有车窗,外板和内板分别安装在本体相对的两侧,并围成第一腔室。汽车车门还包括第一加强板以及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位于第一腔室内并靠近车窗设置。第二加强板位于第一腔室内,且安装于第一加强板的侧面上,并与第一加强板之间围成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可以吸收侧碰时的冲击能量,从而降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的变形,使其抗变形能力更强,则当汽车发生侧碰且接触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时,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不会发生严重的局部变形,避免伤害乘员。如此,有效的提高了汽车车门的侧碰刚度,以保护乘员的人身安全。

Description

汽车车门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车门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车门是汽车的重要部件,汽车车门能够在侧向为座位上的乘客提供保护,即在汽车发生侧碰时,汽车车门要有足够的侧碰刚度,以保证乘员的人身安全,故汽车车门的设计相当重要。
目前提升汽车车门侧碰刚度的主要手段是加厚车窗下沿处的加强板及车门防撞梁,但此结构会增大物料的使用和整车的重量,导致成本上升,同时也不能满足轻量化的设计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以较少的用料提升汽车车门侧碰刚度的汽车车门及汽车。
一种汽车车门,包括本体、外板以及内板,所述本体上设置有车窗,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分别安装在所述本体相对的两侧,并围成第一腔室;
所述汽车车门还包括第一加强板以及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靠近所述车窗设置,且所述第一加强板安装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安装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侧面上,并与所述第一加强板之间围成第二腔室。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且两者围成第二腔室,则第二腔室可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从而降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的变形,也即增大了整体结构的惯性矩,使其抗变形能力更强,则当汽车发生侧碰且接触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时,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不会发生严重的局部变形,避免伤害到乘员。如此,有效的提高了汽车车门的侧碰刚度,以保护乘员的人身安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中至少有一者上构造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与另一者之间围成所述第二腔室。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陷部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且所述第一凹陷部往所述内板方向凹陷;
其中,所述第一凹陷部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沿着所述第一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加强板靠近所述车窗位置,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之间还围成有第三腔室,且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中至少有一者上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与另一者之间围成所述第三腔室。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腔室的数量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三腔室沿着所述第一加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之间独立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腔室之间,所述第二加强板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加强板上设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贴合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通过焊接或者铆接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通过焊接或者铆接连接能够有效的将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固定在一起。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端还设有第三连接面,所述第二加强板上设置与所述第三连接面对应的弯折板,所述弯折板与所述第三连接面贴合,并通过焊接或者铆接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车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汽车车门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且两者围成第二腔室,则第二腔室可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从而降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的变形,也即增大了整体结构的惯性矩,使其抗变形能力更强,则当汽车发生侧碰且接触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时,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不会发生严重的局部变形,避免伤害到乘员。如此,有效的提高了汽车车门的侧碰刚度,以保护乘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汽车车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汽车车门;10、本体;20、内板;11、车窗;12、第一腔室;13、防撞梁;30、第一加强板;31、第二腔室;32、第一凹陷部;321、第一凹槽;322、第二凹槽;33、第三腔室;34、第一连接面;35、第三连接面;40、第二加强板;41、第二凹陷部;42、第二连接面;43、弯折板;44、焊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车门100,该汽车车门100内的加强板通过形成空腔结构来增强汽车车门100的侧碰刚度,从而在汽车遇到侧碰事故的时候有效的保护乘员的人身安全。
如图1所示,汽车车门100包括本体10、外板(图未示)以及内板20,本体10上设置有车窗11,外板和内板20分别安装在本体10相对的两侧,并围成第一腔室12。汽车车门100还包括第一加强板30以及第二加强板40,第一加强板30位于第一腔室12内并靠近车窗11设置,且第一加强板30安装于本体10上;第二加强板40位于第一腔室12内,且安装于第一加强板30的侧面上,并与第一加强板30之间围成第二腔室31。
需要解释的是,在汽车车门100侧碰的过程中,如果侧碰不严重,那么只会撞到外板处,而如果侧碰较为严重,就有可能撞到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处,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且两者围成第二腔室31,则第二腔室31可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从而降低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的变形,也即增大了整体结构的惯性矩,使其抗变形能力更强。当汽车发生侧碰且接触到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时,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不会发生严重的局部变形,避免伤害到乘员。如此,有效的提高了汽车车门100的侧碰刚度,以保护乘员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设置第二腔室31能够在不增厚第一加强板30的情况下较大的提高整体结构的刚度,或者说,以更轻的结构形式,实现同样的侧碰强度效果,有利于汽车的轻量化。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均设置为钢、铁或合金等高强度材料,以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应对各种作用力。
在一实施例中,本体10上还设置有防撞梁13,防撞梁13沿着汽车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倾斜地布置在本体10上。防撞梁13能够有效的提高汽车车门100的侧碰强度,在侧碰事故中有效的保护乘员的人身安全。在这里,防撞梁13设置为钢、铁或合金等高强度材料。
如图3所示,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中至少有一者上构造有第一凹陷部32,第一凹陷部32与另一者之间围成第二腔室3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陷部32的凹陷方向远离第二腔室31,以增大第二腔室31的体积,从而提升第二腔室31吸收碰撞能量的能力。在这里,第一凹陷部32可由第一加强板30或第二加强板40的板本身弯折形成。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30上构造有第一凹陷部32,同样第二加强板40上也构造有第一凹陷部32。其中,第一加强板30上的第一凹陷部32是往内板20方向凹陷,第二加强板40上第一凹陷部32是往外板方向凹陷。当第二加强板40安装至第一加强板30后,两个第一凹陷部32对应,并且合围形成第二腔室31。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一凹陷部32往不同方向凹陷,其相当于增大了第二腔室31的体积,从而提高第二腔室31吸收作用力的能力。
在一实例中,第一凹陷部32位于第一加强板30上,且第一凹陷部32往内板20方向凹陷。其中,第一凹陷部32包括第一凹槽321和第二凹槽322,第一凹槽321和第二凹槽322均沿着第一加强板30的长度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凹槽321和第二凹槽322使得第一加强板30弯折,则弯折处会发生残余应力和塑性变形,残余应力可用于抵消侧碰时的撞击力,塑性变形可以使第一加强板30弯曲处的晶粒更加紧密地堆积在一起,形成更多的晶粒边界和位错,这增加了第一加强板30本身的强度和硬度。
如图2和图4所示,在第一加强板30靠近车窗11位置,第二加强板40与第一加强板30之间还围成有第三腔室33,且第三腔室33与第二腔室31连通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腔室33和第二腔室31的作用类似,都是通过空腔来提升整体结构的刚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中至少有一者上设有第二凹陷部41,所述第二凹陷部41与另一者之间围成第三腔室33。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板40上设置有第二凹陷部41,且第二凹陷部41往外板方向凹陷。第二加强板40与第一加强板30贴合,从而使得第二凹陷部41与第一加强板30之间形成第三腔室33。
进一步地,第三腔室33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三腔室33沿着第一加强板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之间独立设置。在这里,第三腔室33的数量可设置为6个、8个或10个等,其实际的数量可根据第二加强板40的尺寸而定以及设计需求设置。
如图2所示,在相邻的两个第三腔室33之间,第二加强板4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面42,第一加强板30上设有第一连接面34,第一连接面34与第二连接面42贴合固定连接。在这里,第一连接面34与第二连接面42相互贴合,可以提高第一加强板30与第二加强板40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这里,第一连接面34和第二连接面42均靠近车窗11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面34与第二连接面42通过焊接或者铆接连接。焊接或者铆接连接方便,结构简单。
优选地,在本实例中,第一连接面34与第二连接面42通过焊接中的点焊连接。需要解释的是,点焊是指焊接时利用柱状电极,在两块搭接工件接触面之间形成的焊接方法。点焊时,先加压使工件紧密接触,随后接通电流在电阻热的作用下工件接触处熔化,冷却后形成焊点44。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面34与第二连接面42上均设置有多个用于点焊的焊点44,且多个焊点44与多个第三腔室33间隔布设,也即相邻两个焊点44之间,设置一个第三腔室33。如此,可以增强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之间的连接。在这里,焊点44的数量可设置为6个、8个或10个等等。
如图2所示,在第一加强板30的一端还设有第三连接面35,第二加强板40上设置与第三连接面35对应的弯折板43,弯折板43与第三连接面35贴合,并通过焊接或者铆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弯折板43与第三连接面35通过点焊连接,且在弯折板43上也形成有焊点44。需要解释的是,设置弯折板43使得能够第二加强板40更好的贴合第一加强板30,增强了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采用了上述的汽车车门100,从而能够更好的保障乘员的人身安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车门,包括本体(10)、外板以及内板(20),所述本体(10)上设置有车窗(11),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20)分别安装在所述本体(10)相对的两侧,并围成第一腔室(12);
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门还包括第一加强板(30)以及第二加强板(40),所述第一加强板(30)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2)内并靠近所述车窗(11)设置,且所述第一加强板(30)安装于所述本体(10)上;所述第二加强板(40)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2)内,且安装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0)的侧面上,并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0)之间围成第二腔室(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中至少有一者上构造有第一凹陷部(32),所述第一凹陷部(32)与另一者之间围成所述第二腔室(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部(32)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0)上,且所述第一凹陷部(32)往所述内板(20)方向凹陷;
其中,所述第一凹陷部(32)包括第一凹槽(321)和第二凹槽(322),所述第一凹槽(321)和所述第二凹槽(322)均沿着所述第一加强板(30)的长度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加强板(30)靠近所述车窗(11)位置,所述第二加强板(40)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0)之间还围成有第三腔室(33),且所述第三腔室(33)与所述第二腔室(31)连通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中至少有一者上设有第二凹陷部(41),所述第二凹陷部(41)与另一者之间围成所述第三腔室(33)。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室(33)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三腔室(33)沿着所述第一加强板(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之间独立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腔室(33)之间,所述第二加强板(4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面(42),所述第一加强板(30)上设有第一连接面(34),所述第一连接面(34)与所述第二连接面(42)贴合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34)与所述第二连接面(42)通过焊接或者铆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加强板(30)的一端还设有第三连接面(35),所述第二加强板(40)上设置与所述第三连接面(35)对应的弯折板(43),所述弯折板(43)与所述第三连接面(35)贴合,并通过焊接或者铆接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汽车车门。
CN202322276736.9U 2023-08-22 2023-08-22 汽车车门及汽车 Active CN2204830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6736.9U CN220483059U (zh) 2023-08-22 2023-08-22 汽车车门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6736.9U CN220483059U (zh) 2023-08-22 2023-08-22 汽车车门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83059U true CN220483059U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28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76736.9U Active CN220483059U (zh) 2023-08-22 2023-08-22 汽车车门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830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55391B1 (ko) 차량용 비-필러
US10053152B2 (en) Sill for a vehicle
JP438420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6347466B (zh) 车身组装结构
JP4973180B2 (ja) 衝撃吸収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10228534B (zh) 车辆中柱
KR20210145270A (ko) 자동차용 사이드 실 부품
JP6528859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CN113044117A (zh) 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483059U (zh) 汽车车门及汽车
CN113291381A (zh) 一种汽车b柱加强结构及汽车b柱
CN113272206B (zh) 部件及车辆骨架
JPH09188207A (ja) 自動車の車体上部の乗員の保護構造
RU2768674C1 (ru) Туннель с 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ыми элементами бокового усиления
JP6687178B1 (ja) 自動車骨格部材
US11548561B2 (en) Profile for a structural beam of a vehicle
CN208931089U (zh) 车门防撞梁、车门及汽车
CN208842474U (zh) 一种减少前围板侵入量的前纵梁后部加强结构及汽车
JP2022510889A (ja) トンネル内に電池パックを搭載する車両のフロントフロア補強構造
KR100487670B1 (ko) 차량용 센터필라의 보강패널
CN112550463B (zh) 一种车身结构以及汽车
JP2000334530A (ja) 断面幅を徐変させたバンパーリィンホース
JP2000334529A (ja) オフセット衝突に対し有効なバンパーリィンホース
JP5158246B2 (ja) 衝撃吸収部材
CN216916042U (zh) 车辆的前围板总成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