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9866U -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9866U
CN220429866U CN202321764877.9U CN202321764877U CN220429866U CN 220429866 U CN220429866 U CN 220429866U CN 202321764877 U CN202321764877 U CN 202321764877U CN 220429866 U CN220429866 U CN 2204298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engagement element
reverse
output shaf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6487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晓峰
樊晓磊
郑立朋
武红超
王龙
杨晓龙
纪晓辉
吴茂柱
杜柳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6487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298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98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98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电机、模式机构、切断装置和变速机构,模式机构包括行星机构和第一接合元件,发动机输出端和电机输出端分别与行星机构传动连接;切断装置的一端与发动机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行星机构连接;变速机构包括倒挡组件和至少一对前进挡齿轮副,第一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行星机构或倒挡组件接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系统,通过模式机构能够实现纯电、发动机、增程、并联及ECVT多种模式,并且在切断装置的作用下,可以消除或减弱车辆在启动发动机过程中出现的闯动或抖动等不良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行业内混动系统可通过对电机及发动机的控制实现纯电、发动机直驱及混合驱动模式,虽然能够实现多种功能模式,但是模式间切换仍不同程度地影响驾驶舒适性,尤其针对混动车辆涉及的发动机启动模式切换,存在启动过程中车辆抖动的问题,不能使混动系统实现更优的驾驶感受。
因此,如何实现具有更优驾驶性能的多功能模式的混动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混合动力系统,以解决现有混合动力系统性能不能达到更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包括:
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发动机输出端;
电机,所述电机具有电机输出端;
模式机构,所述模式机构包括行星机构和第一接合元件,所述发动机输出端和所述电机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行星机构传动连接;
切断装置,所述切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行星机构连接;
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包括倒挡组件和至少一对前进挡齿轮副,所述第一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所述行星机构或所述倒挡组件接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系统,通过模式机构能够实现纯电、发动机、增程、并联及ECVT多种模式,并且在切断装置的作用下,可以消除或减弱车辆在启动发动机过程中出现的闯动或抖动等不良影响。
优选地,所述行星机构包括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所述行星架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接合元件选择性连接,所述太阳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齿圈与所述倒挡组件和所述前进挡齿轮副传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包括前进挡主动齿轮和与之啮合的前进挡被动齿轮,所述倒挡组件包括倒挡主动齿轮,惰轮、惰轮轴及倒挡被动齿轮,所述惰轮设置在所述惰轮轴上,所述惰轮同时与所述倒挡主动齿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齿轮啮合。
另一优选地,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包括前进挡主动齿轮和与之啮合的前进挡被动齿轮,所述倒挡组件包括倒挡主动链轮、倒挡被动链轮和倒挡链条,所述倒挡链条套设在所述倒挡主动链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链轮上。
优选地,还包括中间轴,所述中间轴的一端与所述齿圈连接,所述第一接合元件、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主动齿轮和所述倒挡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倒挡主动齿轮和所述行星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元件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合元件为双向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所述倒挡主动齿轮或所述行星架接合。
优选地,还包括输出轴和第二接合元件,所述第二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的一侧,所述倒挡被动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
或所述第二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主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一侧,所述前进挡被动齿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
优选地,还包括输出轴、第二接合元件和第三接合元件,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和所述第三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的一侧,所述倒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三接合元件的一侧;
或所述第二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第三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主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一侧,所述倒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三接合元件的一侧。
另一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合元件为单向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所述行星架接合。
优选地,还包括输出轴、第二接合元件和第三接合元件,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和所述第三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的一侧,所述倒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三接合元件的一侧;
或所述第二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前进挡主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一侧,所述第三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倒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三接合元件的一侧。
另一优选地,还包括中间轴,所述中间轴的一端与所述齿圈连接,所述第一接合元件、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的主动齿轮和所述倒挡主动链轮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倒挡被动链轮和所述行星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元件的两侧。
基于上述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合元件为单向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所述行星架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输出轴、第二接合元件和第三接合元件,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和所述第三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的一侧,所述倒挡被动链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三接合元件的一侧。
优选地,还包括动力输出装置,所述动力输出装置包括输出齿轮副、传动轴和前桥差速机构或后桥差速机构,所述输出齿轮副的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输出齿轮副的被动齿轮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前桥差速机构或所述后桥差速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前桥差速机构与车辆前轮连接,所述后桥差速机构与车辆后轮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动力系统应用于车辆中,使车辆通过混合动力系统中的模式机构实现纯电、发动机、增程、并联及ECVT多种模式,并且在切断装置的作用下,可以消除或减弱车辆在启动发动机过程中出现的闯动或抖动等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2电机;3模式机构;31行星机构;32第一接合元件;
33太阳轮;34行星架;35齿圈;4切断装置;5变速机构;
51前进挡主动齿轮;52前进挡被动齿轮;53惰轮;54惰轮轴;
55倒挡主动齿轮;56倒挡被动齿轮;57倒挡主动链轮;
58倒挡被动链轮;59倒挡链条;6中间轴;7输出轴;
81输出齿轮副;82传动轴;83前桥差速机构;9第二接合元件;
10轴承;11第三接合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发动机1,电机2、模式机构3、切断装置4和变速机构5。
其中,模式机构3包括行星机构31和第一接合元件32,行星机构31为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的单排行星系,包括太阳轮33、行星架34和齿圈35,太阳轮33与行星机构中的多个行星轮啮合连接,同时齿圈35也与多个行星轮啮合,多个行星轮转动支撑在行星架34上,单排行星系的传动关系为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1所示,发动机1的输出端与行星架34传动连接,电机2的输出端与太阳轮33传动连接,齿圈35作为行星机构31的输出端;切断装置4设置在发动机1输出端与行星架34之间,当切断装置4结合时,发动机1的动力会传输至行星架34上,当切断装置4断开时,则切断发动机1与行星机构31间的动力传输。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接合元件32可选用本技术领域内公知的同步器或犬牙离合器,为双向可结合的同步器或犬牙离合器,也就是说第一接合元件32可选择性地与设置在其两侧的部件接合或断开。第一接合元件32设置在中间轴6上,中间轴6与齿圈35连接,因此可通过齿圈35将动力传递至中间轴6上,从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接合元件32上,当第一接合元件32轴向移动选择地与设置在其两侧的部件(如齿轮)进行接合时,实现将动力传递至两侧的部件。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元件32设置在行星架34和变速机构5之间,变速机构5包括倒挡组件和前进挡齿轮副。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前进挡齿轮副包括前进挡主动齿轮51,和与之啮合的前进挡被动齿轮52,倒挡组件包括倒挡主动齿轮55、惰轮53、惰轮轴54及倒挡被动齿轮56,惰轮53设置在惰轮轴54上,惰轮53同时与倒挡主动齿轮55和倒挡被动齿轮56啮合,第一接合元件32位于行星架34和倒挡主动齿轮55之间,当第一接合元件32与行星架34接合时,齿圈35与行星架34动力连接,使行星机构31形成一体,由发动机1或电机2传递至行星机构31上的动力1:1的输出;当第一接合元件32不接合时,由发动机1和电机2传递至行星机构31的动力,由行星机构31内部啮合的齿轮进行动力分配,输出连续速比;当第一接合元件32与倒挡主动齿轮55接合时,由发动机1和电机2传输至行星机构31的动力经行星机构31内部啮合的齿轮进行动力分配后,传递至倒挡主动齿轮55,实现倒挡输出。
结合图1,对第一实施例中的变速机构5的布置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还包括中间轴,中间轴的一端与齿圈传动连接,倒挡主动齿轮55空套设置在中间轴6上,倒挡被动齿轮56固定设置在输出轴7上,惰轮53固定设置在惰轮轴54上,且惰轮53同时与倒挡主动齿轮55和倒挡被动齿轮56啮合,实现动力传递方向的转换;前进挡主动齿轮51设置在中间轴上,和与前进挡主动齿轮51啮合的前进挡被动齿轮52设置在输出轴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元件32设置在中间轴上,并位于行星架和倒挡主动齿轮之间,当第一接合元件32与倒挡主动齿轮接合时,通过惰轮及倒挡被动齿轮输出倒挡;为了实现前进挡的换挡,设置了第二接合元件9,第二接合元件9可设置在中间轴6上位于前进挡主动齿轮的一侧,也可设置在输出轴7上位于前进挡被动齿轮的一侧,当需要挂前进挡时,第二接合元件9与前进挡主动齿轮或前进挡被动齿轮接合。在本实施例中,以两个前进挡为例,所以第二接合元件9设置在两个前进挡主动齿轮之间或两个前进挡被动齿轮之间。可通过设置多对前进挡齿轮副来实现多个前进挡,为了实现前进挡之间的换挡,则需要设置多个相应的第二接合元件,以使相应的挡位输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如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设置了第三接合元件11,第三接合元件11设置在输出轴7上,位于倒挡被动齿轮的一侧,选择地与倒挡被动齿轮接合。当需要挂倒挡时,需将第一接合元件32与倒挡主动齿轮接合,同时将第三接合元件11与倒挡被动齿轮接合。设置第三接合元件11的目的是降低设置在倒挡主动齿轮和中间轴6之间的轴承10的损耗。如图1所示,当车辆处于前进挡时,第二接合元件9与前进挡被动齿轮接合,由发动机1或电机2传递至中间轴6上的动力,会通过前进挡齿轮副和第二接合元件9将动力传递至输出轴7,因此时倒挡被动齿轮与输出轴7固定连接,动力会通过倒挡被动齿轮、惰轮53传递至倒挡主动齿轮,此时中间轴6上承接的是前进挡的转速,倒挡主动齿轮承接的是经倒挡组件升速后的转速,当两者的转速差超出处于两者之间轴承10的承载能力时,会对轴承10造成极大的损耗。因此,将倒挡被动齿轮空套设在输出轴7上,并增设第三接合元件11,当车辆进行前进挡时,第三接合元件11不接合,使倒挡被动齿轮与输出轴7不进行动力传递,动力也就不会传递至倒挡主动齿轮,从而消除对轴承10的损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如图3所示,与第二实施例所不同的是,第一接合元件32为单向接合元件,即只能向一侧接合,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接合元件32只能与行星架34选择性地接合或断开,不与变速机构5中的倒挡主动齿轮接合。中间轴6与齿圈35连接,倒挡主动齿轮和前进挡主动齿轮固定设置在中间轴6上,倒挡被动齿轮和前进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输出轴7上,并分别位于第三接合元件11和第二接合元件9的一侧,由发动机1或电机2传递至中间轴6上的动力,直接传递至前进挡主动齿轮或倒挡主动齿轮,当需要车辆前行,挂前进挡时,第三接合元件11断开,第二接合元件9与前进挡被动齿轮接合;车辆倒退,挂倒挡时,第二接合元件9断开,第三接合元件11与倒挡被动齿轮接合。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若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多个前进挡,另一个前进挡被动齿轮可根据挡位布置需求设置在第二接合元件9或第三接合元件11的另一侧,与之啮合的前进挡主动齿轮相应的固定设置在中间轴6上。该实施例中,另一个前进挡被动齿轮设置在第二接合元件9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实施例,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接合元件32为单向接合元件,包括第二接合元件9和第三接合元件11,倒挡组件包括倒挡主动链轮57、倒挡被动链轮58和倒挡链条59,倒挡主动链轮57固定设置在中间轴6上,并位于相对行星架34的第一接合元件32的一侧,倒挡被动链轮58空套设置在输出轴7上,并位于第三接合元件11的一侧,倒挡链条59套设在倒挡主动链轮57和倒挡被动链轮58上。由发动机或1电机2通过行星机构31传动至中间轴6上的动力,直接传递至倒挡主动链轮57和前进挡主动齿轮51上,当第二接合元件9与前进挡被动齿轮52接合时,第三接合元件11不接合,输出前进挡;当第三接合元件11与倒挡被动链轮58接合时,第二接合元件9不接合,输出倒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及第四实施例中,都包括动力输出装置,动力输出装置包括输出齿轮副81、传动轴82和前桥差速机构83或后桥差速机构,输出齿轮副81的主动齿轮设置在输出轴7上,输出齿轮副81的被动齿轮设置在传动轴82上,传动轴82与前桥差速机构83或后桥差速机构传动连接,前桥差速机构83与车辆前轮连接,后桥差速机构与车辆后轮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动力系统中的切断装置4可以选用本领域公知的具有滑摩功能的多片离合器,其作用主要为消除或减弱车辆在启动发动机过程中出现的闯动或抖动等不良影响。发动机启动模式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当第一接合元件32与行星架34接合连接时,从而使行星架34和齿圈35固定连接,行星排形成一个整体,电机2动力传递至太阳轮33,通过行星架34传递至切断装置4的一侧,通过离合器片的滑摩,传递至切断装置4的另一侧,从而启动发动机。
第二种:车辆在挡状态时,电机2动力传递至太阳轮33,同时车轮动力传递至齿圈35,通过行星机构31内部齿轮啮合,动力耦合至行星架34,从而传递至切断装置4一侧,通过离合器片的滑摩,传递至切断装置4另一侧,从而启动发动机。
启动发动机的工况包含但不限于启动增程模式、启动ECVT模式、纯电模式切换至强混动模式、纯电模式切换至纯发动机模式、纯电模式切换至增程模式。可根据启动发动机的工况需求、离合器滑摩性能要求,选择不同的发动机启动模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能够实现纯电模式、ECVT模式、增程模式、发动机直驱模式、强混动模式多种模式,具体每种模式的工作方式如下所述(以图1为例,可以实现两个前进挡):
1、纯电模式:
切断装置4不结合,第一接合元件32与行星架34接合连接,从而使行星架34和齿圈35固定连接,行星机构31形成一个整体,电机2动力输入至太阳轮33,通过齿圈35传递至中间轴6,通过第二接合元件9的选择接合实现至少一个前进挡。当第二接合元件9与设置在其一侧的挡位齿轮接合时,动力通过前进挡主动齿轮51和前进挡被动齿轮52由中间轴6传递至输出轴7,进而动力通过输出齿轮副81传递至传动轴82,从而传递至前桥差速机构83,实现纯电动模式前进挡。此外,电机反转可实现倒挡。
2、ECVT模式:
切断装置4结合,第一接合元件32不接合,电机2作用于太阳轮33,发动机1动力通过切断装置4传递至行星架34,从而通过行星机构31内部齿轮啮合,将动力分别传递至太阳轮33和齿圈35:其中一部分动力,由太阳轮33传递至电机2,通过电机控制器控制电机2发电;另一部分动力,由齿圈35传递至中间轴6,再通过第一接合元件32和第二接合元件9的选择实现不同挡位。其中,当第一接合元件32选择与倒挡主动齿轮55连接,则动力通过倒挡主动齿轮55、惰轮53和倒挡被动齿轮56由中间轴6传递至输出轴7,动力通过输出齿轮副81传递至传动轴82,从而传递至前桥差速机构83,实现ECVT模式倒挡;当第二接合元件9选择性与前进挡被动齿轮52连接,则动力通过前进挡主动齿轮51和前进挡被动齿轮52由中间轴6传递至输出轴7,动力通过输出齿轮副81传递至传动轴82,从而传递至前桥差速机构83,实现ECVT模式前进挡位。
3、增程模式:
切断装置4结合,第一接合元件32与行星架34接合连接,从而使行星架34和齿圈35固定连接,进而太阳轮33、行星架34和齿圈35形成一体,发动机1动力通过切断装置4输入至行星架34,从而传递至太阳轮33,使电机2发电。此时,第二接合元件9无连接。
4、纯发动机直驱模式:
切断装置4结合,第一接合元件32与行星架34接合,从而行星架34和齿圈35固定连接,行星排形成一个整体,发动机动力通过切断装置4输入至行星架34,通过齿圈35传递至中间轴6,通过第二接合元件9的接合实现前进挡。当第二接合元件9选择性与前进挡被动齿轮52连接,则动力通过前进挡主动齿轮51和前进挡被动齿轮52,由中间轴6传递至输出轴7,进而动力通过输出齿轮副81传递至传动轴82,从而传递至前桥差速机构83,实现纯发动机直驱模式前进挡。
5、强混动模式:
第一接合元件32与行星架34接合,从而行星架34和齿圈35固定连接,行星机构31形成一个整体,切断装置4结合,发动机1动力通过切断装置4输入至行星架34,电机2动力输入至太阳轮33,两者动力在齿圈35耦合,通过共同作用于行星机构传递至中间轴6,通过第二接合元件9的接合实现前进挡。当第二接合元件9选择性与前进挡被动齿轮52连接,则动力通过前进挡主动齿轮51和前进挡被动齿轮52由中间轴6传递至输出轴7,进而动力通过输出齿轮副81传递至传动轴82,从而传递至前桥差速机构83,实现强混动模式前进挡。
当切断装置4、第一接合元件32、第二接合元件9和第三接合元件11均无连接时,发动机1和电机2无动力输入,此时系统处于断开状态,无动力传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动力系统应用于车辆,使车辆实现纯电模式、ECVT模式、增程模式、发动机直驱模式和强混动模式,且通过切断装置4的设置,可使发动机1在启动时,通过切断装置4中的离合器片之间的滑摩,消除或减弱车辆在启动发动机过程中出现的闯动或抖动等不良影响。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发动机输出端;
电机,所述电机具有电机输出端;
模式机构,所述模式机构包括行星机构和第一接合元件,所述发动机输出端和所述电机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行星机构传动连接;
切断装置,所述切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行星机构连接;
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包括倒挡组件和至少一对前进挡齿轮副,所述第一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所述行星机构或所述倒挡组件组件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机构包括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所述行星架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接合元件选择性连接,所述太阳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齿圈与所述倒挡组件和所述前进挡齿轮副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包括前进挡主动齿轮和与之啮合的前进挡被动齿轮,所述倒挡组件包括倒挡主动齿轮,惰轮、惰轮轴及倒挡被动齿轮,所述惰轮设置在所述惰轮轴上,所述惰轮同时与所述倒挡主动齿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齿轮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包括前进挡主动齿轮和与之啮合的前进挡被动齿轮,所述倒挡组件包括倒挡主动链轮、倒挡被动链轮和倒挡链条,所述倒挡链条套设在所述倒挡主动链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链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轴,所述中间轴的一端与所述齿圈连接,所述第一接合元件、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主动齿轮和所述倒挡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倒挡主动齿轮和所述行星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元件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元件为双向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所述倒挡主动齿轮或所述行星架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出轴和第二接合元件,所述第二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的一侧,所述倒挡被动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
或所述第二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主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一侧,所述前进挡被动齿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出轴、第二接合元件和第三接合元件,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和所述第三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的一侧,所述倒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三接合元件的一侧;
或所述第二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第三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主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一侧,所述倒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三接合元件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元件为单向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所述行星架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出轴、第二接合元件和第三接合元件,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和所述第三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的一侧,所述倒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三接合元件的一侧;
或所述第二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前进挡主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一侧,所述第三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倒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三接合元件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轴,所述中间轴的一端与所述齿圈连接,所述第一接合元件、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的主动齿轮和所述倒挡主动链轮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倒挡被动链轮和所述行星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元件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元件为单向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所述行星架传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出轴、第二接合元件和第三接合元件,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和所述第三接合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至少一个所述前进挡被动齿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的一侧,所述倒挡被动链轮空套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三接合元件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7、8、10或13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输出装置,所述动力输出装置包括输出齿轮副、传动轴和前桥差速机构或后桥差速机构,所述输出齿轮副的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输出齿轮副的被动齿轮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前桥差速机构或所述后桥差速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前桥差速机构与车辆前轮连接,所述后桥差速机构与车辆后轮连接。
CN202321764877.9U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Active CN2204298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64877.9U CN220429866U (zh)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64877.9U CN220429866U (zh)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9866U true CN220429866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703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64877.9U Active CN220429866U (zh)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98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83540B2 (en)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having low gear mesh loss
JPH10325453A (ja) 車両用無段変速装置
CN218777413U (zh) 由单电机驱动的电驱桥结构
US7195574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hybrid motor vehicles
CN113276658A (zh) 一种两挡双电机行星排功率分流驱动系统
CN113007291A (zh) 一种电驱动重卡多档传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9738800U (zh)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其车辆
CN220429866U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CN213472775U (zh)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CN116788026A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CN115056648A (zh) 传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4161878A (zh) 双电机外置式电驱动桥结构
US11047460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power-split transmission
CN217502472U (zh) 变速器及混动动力机构
CN217951129U (zh) 分动器和车辆
CN217481872U (zh) 变速器及车辆动力机构和车辆
CN220785437U (zh) 一种双行星排混动系统
KR100242063B1 (ko) 차량용 무단 변속장치
CN220429865U (zh)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及其车辆
CN220220385U (zh) 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其车辆
CN218430829U (zh) 一种双电机单行星排无独立取力轴混合动力系统
CN111396528B (zh) 拖拉机多段自动无级变速箱
CN215890979U (zh) 一种四驱变速箱及拖拉机
CN217653166U (zh) 混动专用变速箱及车辆动力系统
CN220748988U (zh) 一种双工作模式的变速器传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