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20385U - 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其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其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20385U
CN220220385U CN202321764682.4U CN202321764682U CN220220385U CN 220220385 U CN220220385 U CN 220220385U CN 202321764682 U CN202321764682 U CN 202321764682U CN 220220385 U CN220220385 U CN 220220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everse
shaft
engagement element
r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6468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晓峰
樊晓磊
郑立朋
武红超
王龙
王刚
杜柳絮
代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6468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20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20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20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车辆,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包括增程机构、变速机构和换向机构,换向机构包括前进挡齿轮副和倒挡组件,增程机构与变速机构或前进挡齿轮副和倒挡组件传动连接,变速机构或前进挡齿轮副和倒挡组件与车辆前桥差速机构或车辆后桥差速机构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增程机构、变速机构和换向机构实现纯电、发动机、增程、并联及ECVT多种模式,并且通过换向机构中的倒挡组件使车辆在纯电、发动机、并联及ECVT模式下能够实现倒挡。

Description

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其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行业内混动变速系统可通过对电机及发动机的控制下可实现纯电、发动机直驱及混合驱动模式,但是在车辆实现倒挡时一般依靠车辆上其他车桥上的驱动电机倒转实现,限制了车辆倒挡对各种工况的应对,尤其是在车辆处于亏电无法实现电动倒挡时,更为突出了现有混动系统的缺陷。
因此,如何实现在一种具有多功能模式且可进行倒挡驱动的增程混动变速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以解决现有混合动力变速系统不能满足各种工况下对倒挡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包括:
增程机构、变速机构和换向机构,所述换向机构包括前进挡齿轮副和倒挡组件,所述增程机构与所述变速机构或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和所述倒挡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变速机构或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和所述倒挡组件与车辆前桥差速机构或车辆后桥差速机构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通过增程机构、变速机构和换向机构实现纯电、发动机、增程、并联及ECVT多种模式,并且通过换向机构中的倒挡组件使车辆在纯电、发动机、并联及ECVT模式下能够实现倒挡。
优选地,所述增程机构包括发动机、电机、第一接合元件和第一行星排,所述发动机和电机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排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壳体或所述第一行星排接合;
所述变速机构包括第二接合元件和第二行星排,所述第二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所述壳体或所述第二行星排接合;
所述换向机构还包括第三接合元件,所述第三接合元件与所述前进挡齿轮副或所述倒挡组件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行星排与所述第二行星排同轴布置且传动连接;或所述第一行星排直接与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和所述倒挡组件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行星排与所述第二行星排空间平行布置。
优选地,还包括输入轴,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太阳轮连接,所述输入轴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合元件固定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一接合元件向一侧接合时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合元件向另一侧接合时,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太阳轮接合。
优选地,还包括中间轴,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齿圈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中间轴连接,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套设在所述中间轴上并与所述第二齿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向一侧接合时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向另一侧接合时,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第二行星架接合。
优选地,还包括传动轴,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包括前进挡输入齿轮、惰轮、惰轮轴和前进挡输出齿轮,所述倒挡组件包括倒挡主动链轮、倒挡被动链轮及倒挡链条,所述前进挡输入齿轮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惰轮设置在所述惰轮轴上且与所述前进挡输入齿轮和所述前进挡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前进挡输出齿轮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倒挡主动链轮设置在所述惰轮轴上,所述倒挡被动链轮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倒挡链条套设在所述倒挡主动链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链轮上;所述第三接合元件固定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且位于所述前进挡输出齿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链轮的两侧,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车辆前桥差速机构或所述车辆后桥差速机构传动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中间轴和第一传动轴,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包括前进挡输入齿轮、惰轮、惰轮轴和前进挡输出齿轮,所述倒挡组件包括倒挡主动链轮、倒挡被动链轮及倒挡链条,所述前进挡输入齿轮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中间轴与所述第一齿圈传动连接,所述惰轮设置在所述惰轮轴上且与所述前进挡输入齿轮和所述前进挡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前进挡输出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所述倒挡主动链轮设置在所述惰轮上,所述倒挡被动链轮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所述倒挡链条套设在所述倒挡主动链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链轮上,所述第三接合元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且位于所述前进挡输出齿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链轮的两侧。
具体地,还包括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套设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并与所述第二齿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向一侧接合时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向另一侧接合时,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第二行星架接合,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第二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车辆前桥差速机构或所述车辆后桥差速机构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增程机构 11发动机 12第一接合元件
13 电机 14 第一行星排 2 变速机构
21 第二接合元件 22 第二行星排 3 换向机构
4 输入轴 5 中间轴 6 传动轴
7 前桥差速机构 8 壳体 15 第一太阳轮
16 第一行星架 17 第一齿圈 23 第二太阳轮
24 第二行星架 25 第二齿圈 9 第一传动轴
10 第二传动轴 31 前进挡输入齿轮 32 前进挡输出齿轮
33惰轮轴 34惰轮 35倒挡主动链轮
36倒挡被动链轮 37倒挡链条 38第三接合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包括增程机构1、变速机构2和换向机构3,换向机构3包括前进挡齿轮副、倒挡组件和第三接合元件38,增程机构1与变速机构2或前进挡齿轮副和倒挡组件传动连接,变速机构2或前进挡齿轮副和倒挡组件与车辆前桥差速机构7或车辆后桥差速机构传动连接。增程机构1使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具有增程发电的功能,保证车辆有持续的电量供应,满足车辆驱动;当动力传输至变速机构2根据变速机构的不同挡位输出低速挡位或高速挡位,满足车辆对不同挡位的需求。为了实现车辆能够进行倒挡,设置了换向机构,动力通过变速机构后经换向机构的前进挡齿轮副和倒挡组件可输出前进挡和倒挡,满足车辆对倒挡的需求。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中,增程机构1包括发动机11、电机13、第一接合元件12和第一行星排14,发动机11和电机13分别与第一行星排14传动连接,第一接合元件12选择性地与壳体8或第一行星排14接合,当第一接合元件12与壳体8连接时,第一行星排14中一个执行元件被制动,电机13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排14进行纯电驱动;当第一接合元件12与第一行星排14接合时,第一行星排14进行联动,发动机11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排14带动电机13发电,实现增程模式;变速机构2包括第二接合元件21和第二行星排22,第二接合元件21选择性地与壳体8或第二行星排22接合,当第二接合元件21与壳体8接合时,第二行星排22中的一个执行元件被制动,此时传递至第二行星排22的动力,经第二行星排22减速后输出低速挡;当第二接合元件21与第二行星排22接合时,第二行星排22进行联动,此时传递至第二行星排22的动力直接输出,形成高速挡。换向机构3包括前进挡齿轮副和倒挡组件,传递至换向机构3后经前进挡齿轮副使车辆前行,经倒挡组件使车辆后退,满足车辆倒挡需求,特别是在车辆亏电的情况下,仍能进行倒挡驱动。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行星排14和第二行星排22同轴布置,且两者传动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在第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更为优选的方案,如图1所示,还包括输入轴4,第一行星排14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行星架16和第一齿圈17,电机13的输出端与第一太阳轮15连接,输入轴4的一端与发动机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行星架16固定连接,第一接合元件12固定设置在输入轴4上,基于上述,当第一接合元件12向一侧接合时会使第一行星架16和壳体8固定连接,进而使第一行星架16被制动,此时由电机13传输至第一行星排14的动力输出,进行纯电驱动;当第一接合元件12向另一侧接合时会使第一行星架16和第一太阳轮接合,此时整个第一行星排14联动形成一个整体,此时发动机11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排14带动电机13工作进行发电,实现增程发电模式。该实施例中的第一接合元件可以为同步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同步器具有齿毂和齿套,在该实施例中,齿毂固定设置在输入轴4上,齿套可沿输入轴4轴向移动,使输入轴4与位于在同步器两侧的壳体8或第一太阳轮15进行接合,在该实施例中,输入轴4与第一行星架16固定连接,当输入轴4与位于在同步器两侧的壳体8或第一太阳轮15进行接合时,也就是使第一行星架16与位于在同步器两侧的壳体8或第一太阳轮15进行接合。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了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还包括中间轴5,第二行星排22包括第二太阳轮23、第二行星架24和第二齿圈25,第二太阳轮23与第一齿圈17传动连接,第二行星架24与中间轴5传动连接,第二齿圈25和第二接合元件21固定连接套设在中间轴5上,第二接合元件21可沿中间轴5轴向移动,向一侧移动接合时,使第二齿圈25与壳体8固定连接,第二齿圈25被制动,此时由第一行星排14传输至第二行星排22的动力会被降速,输出低速挡位;向另一侧移动接合时,使第二齿圈25与第二行星架24接合,此时整个第二行星排22联动形成一个整体,此时由第一行星排14传输至第二行星排22的动力会1:1的输出,形成高速挡。该实施例中的第二接合元件可以为同步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同步器具有齿毂和齿套,在该实施例中,齿毂与第二齿圈25固定连接,并空套设置在中间轴5上,齿套可沿中间轴5轴向移动,使第二齿圈5与位于在同步器两侧的壳体8或第二行星架24进行接合。
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还包括传动轴,前进挡齿轮副包括前进挡输入齿轮31、惰轮34、惰轮轴33和前进挡输出齿轮32,倒挡组件包括倒挡主动链轮35、倒挡被动链轮36及倒挡链条37,前进挡输入齿轮31设置在中间轴5上,惰轮34设置在惰轮轴33上且与前进挡输入齿轮31和前进挡输出齿轮32啮合,前进挡输出齿轮32设置在传动轴6上,倒挡主动链轮35设置在惰轮轴33上,倒挡被动链轮36设置在传动轴6上,倒挡链条37套设在倒挡主动链轮35和倒挡被动链轮36上;第三接合元件38固定设置在传动轴6上,且位于前进挡输出齿轮32和倒挡被动链轮36的两侧,传动轴6与车辆前桥差速机构7或车辆后桥差速机构传动连接。
由发动机11和/或电机13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排14、第二行星排22传递至中间轴5上,由于前进挡输入齿轮31固定设置在中间轴5上,所以动力会由中间轴5传递至前进挡输入齿轮31,若要实现车辆前行,使第三接合元件38与前进挡输出齿轮32接合,通过相互啮合的前进挡输入齿轮31、惰轮34及前进挡输出齿轮32进行传输,驱动车辆前行;若要实现车辆后退,使第三接合元件38与倒挡被动链轮36接合,传递至前进挡输入齿轮31的动力通过惰轮轴33传递至倒挡主动链轮35,通过倒挡链条37将动力传递至倒挡被动链轮36输出,驱动车辆后退,满足对倒挡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第二种实施例,如图2所示,与第一种实施例所不同的是变速机构2和换向机构3在混动系统中布置的位置不同。在该实施例中,变速机构2与增程机构1空间平行布置,即第一行星排14和第二行星排22空间平行布置。具体为,第一齿圈17与中间轴5直接连接,前进挡输入齿轮31设置在中间轴5上,且与设在在惰轮轴33上的惰轮34啮合,前进挡输出齿轮32设置在第一传动轴9上同时与惰轮34啮合,倒挡主动链轮35设置在惰轮轴33上,倒挡被动链轮36设置在第一传动轴9上,倒挡链条37套设在倒挡主动链轮35和倒挡被动链轮36上;第三接合元件38设置在第一传动轴9上且位于前进挡输出齿轮32和倒挡被动链轮36之间,变速机构2中的第二行星排22设置在第二传动轴10上,且第二行星排22中的第二太阳轮23与第二传动轴10固定连接,第二行星架与第一传动轴9固定连接,第二接合元件21与第二齿圈25固定连接套设在第一传动轴9上,并可沿第一传动轴9轴向移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当第二接合元件21沿第一传动轴9轴向右侧移动时与壳体8接合,输出低速挡位,当第二接合元件22向左侧移动时与第二行星架24接合,输出高速挡位。
在第二实施例中,由发动机11和/或电机13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排14传递至中间轴5上,由于前进挡输入齿轮31固定设置在中间轴5上,所以动力会由中间轴5传递至前进挡输入齿轮31,若要实现车辆前行,使第三接合元件38与前进挡输出齿轮32接合,通过相互啮合的前进挡输入齿轮31、惰轮34及前进挡输出齿轮32进行传输,由于接合元件38与第一传动轴9固定连接,因此前进挡动力会传递至第一传动轴9上,第一传动轴9与第二行星架24固定连接,由此动力传递至第二行星排22,当第二接合元件21与壳体8接合时,第二齿圈25被制动,输出前进挡低速挡位,当第二接合元件21与第二行星架24接合时,第二行星排22作为一个整体将动力1:1传递,输出前进挡高速挡位,根据车辆当前工况的需求选择不同挡位驱动车辆前行;若要实现车辆后退,使第三接合元件38与倒挡被动链轮36接合,由中间轴5传递至前进挡输入齿轮31的动力通过惰轮轴33传递至倒挡主动链轮35,通过倒挡链条37将动力传递至倒挡被动链轮36和第三接合元件38上,由于接合元件38与第一传动轴9固定连接,因此倒挡动力会传递至第一传动轴9上,第一传动轴9与第二行星架24固定连接,由此动力传递至第二行星排22,当第二接合元件21与壳体8接合时,第二齿圈25被制动,输出倒挡低速挡位,当第二接合元件21与第二行星架24接合时,第二行星排22作为一个整体将动力1:1传递,输出倒挡高速挡位,根据车辆当前工况的需求选择不同挡位驱动车辆后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能够实现纯电模式、ECVT模式、增程模式、发动机直驱模式、强混动模式多种模式,且在纯电模式、ECVT模式、发动机直驱模式、强混动模式均可实现倒挡,具体工作方式如下所述(以图1为例):
1、纯电模式:
第一接合元件12与壳体8固定连接,第一行星架16固定不动,电机13输出部与第一太阳轮15连接,电机13输出动力至第一太阳轮15,通过第一行星排14内部齿轮相互作用,动力传递至第一齿圈17,从而传递至第二太阳轮23,通过第二接合元件21的选择实现不同挡位。其中,当第二接合元件21选择性地与壳体8连接,则动力由第二太阳轮23传递至第二行星架24,实现低挡位速比;当第二接合元件21选择性地与第二行星架24连接,则第二太阳轮23、第二行星架24和第二齿圈25形成一体,动力由第二太阳轮23传递至第二行星架24,实现高挡位速比。动力由第二行星架24传递至中间轴5,从而传递至前进挡输入齿轮31,第三接合元件38位于前进挡输出齿轮32和倒挡被动链轮36之间,通过第三接合元件38的选择以实现不同挡位。其中,当第三接合元件38选择性地与前进挡输出齿轮32连接,则动力由前进挡齿轮输入齿轮31传递至惰轮34、前进挡输出齿轮32,从而传递至传动轴6,实现纯电模式前进挡;当第三接合元件38选择性地与倒挡被动链轮36连接,则动力由前进挡输入齿轮31传递至惰轮34、惰轮轴33、倒挡主动链轮35、倒挡链条37及倒挡被动链轮36,从而传递至传动轴6,实现纯电模式倒挡。变速机构2的低挡位和高挡位与换向机构3的前进挡和倒挡配合,在纯电模式下可实现两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同理,当电机反转时可实现另外两个倒挡和另外两个前进挡。也就是说,电机正转实现的前进挡就是电机反转实现的倒挡,电机正转实现的倒挡就是电机反转实现的前进挡。
2、ECVT模式:
第一接合元件12不结合,当发动机11和电机13分别作用于第一行星架16和第一太阳轮15时,发动机11的输出动力通过输入轴4传递至第一行星架16,从而通过第一行星排14内部齿轮啮合,将动力分别传递至第一太阳轮15和第一齿圈17:其中一部分动力,由第一太阳轮15传递至电机13,通过电机控制器控制电机13发电;另一部分动力,由第一齿圈17传递至第二太阳轮23,通过第二接合元件21的选择实现不同挡位。其中,当第二接合元件21选择性地与壳体8连接,则动力由第二太阳轮23传递至第二行星架24,实现低挡位速比;当第二接合元件21选择性地与第二行星架24连接,则第二太阳轮23、第二行星架24和第二齿圈25形成一体,动力由第二太阳轮23传递至第二行星架24,实现高挡位速比。动力由第二行星架24传递至中间轴5,从而传递至前进挡输入齿轮31,第三接合元件38位于前进挡输出齿轮32和倒挡被动链轮36之间,通过第三接合元件38的选择以实现不同挡位。其中,当第三接合元件38选择性地与前进挡输出齿轮32连接,则动力由前进挡输入齿轮31传递至惰轮34、前进挡输出齿轮32,从而传递至传动轴6,实现ECVT模式前进挡;当第三接合元件38选择性地与倒挡被动链轮36连接,则动力由前进挡齿轮输入齿轮31传递至惰轮34、惰轮轴33、倒挡主动链轮35、倒挡链条37及倒挡被动链轮36,从而传递至传动轴6,实现ECVT模式倒挡。变速机构2的低挡位和高挡位与换向机构3的前进挡和倒挡配合,在ECVT模式下可实现两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尤其在车辆亏电的状态下,不能实现由电机进行倒挡时,在该模式下仍能保证车辆正常倒挡。
3、增程模式:
第一接合元件12与第一太阳轮15接合,从而使第一行星架16和第一太阳轮15固定连接,进而第一太阳轮15、第一行星架16和第一齿圈17形成一体,发动机11动力输入至第一行星架17,从而传递至第一太阳轮15,使电机13发电。此时,第二接合元件21和第三接合元件38无连接。
4、纯发动机直驱模式:
第一接合元件12与第一太阳轮15接合,从而使第一行星架16和第一太阳轮15固定连接,进而第一太阳轮15、第一行星架16和第一齿圈17形成一体,发动机11动力输入至第一行星架16,从而传递至第一齿圈17,由第一齿圈17传递至第二太阳轮23,通过第二接合元件21的选择实现不同挡位。其中,当第二接合元件21选择性地与壳体8连接,则动力由第二太阳轮23传递至第二行星架24,实现低挡位速比;当第二接合元件21选择性地与第二行星架24连接,则第二太阳轮23、第二行星架24和第二齿圈25形成一体,动力由第二太阳轮23传递至第二行星架24,实现高挡位速比。进而,动力由第二行星架24传递至中间轴5,从而传递至前进挡输入齿轮31,第三接合元件38位于前进挡输出齿轮32和倒挡被动链轮36之间,通过第三接合元件38的选择以实现不同挡位。其中,当第三接合元件38选择性地与前进挡输出齿轮32连接,则动力由前进挡输入齿轮31传递至惰轮34、前进挡输出齿轮32,从而传递至传动轴6,实现发动机模式前进挡;当第三接合元件38选择性地与倒挡被动链轮36连接,则动力由前进挡齿轮输入齿轮31传递至惰轮34、惰轮轴33、倒挡主动链轮35、倒挡链条37及倒挡被动链轮36,从而传递至传动轴6,实现发动机直驱模式倒挡。变速机构2的低挡位和高挡位与换向机构3的前进挡和倒挡配合,在发动机直驱模式下可实现两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
5、强混动模式:
第一接合元件12与第一太阳轮15接合,从而使第一行星架16和第一太阳轮15固定连接,进而第一太阳轮15、第一行星架16和第一齿圈17形成一体,发动机11动力输入至第一行星架16,电机13动力输入至第一太阳轮15,两者动力耦合,从而传递至第一齿圈17,由第一齿圈17传递第二太阳轮23,通过第二接合元件21的选择实现不同挡位。其中,当第二接合元件21选择性地与壳体8连接,则动力由第二太阳轮23传递至第二行星架24,实现低挡位速比;当第二接合元件21选择性地与第二行星架24连接,则第二太阳轮23、第二行星架24和第二齿圈25形成一体,动力由第二太阳轮23传递至第二行星架24,实现高挡位速比。动力由第二行星架24传递至中间轴5,从而传递至前进挡输入齿轮31,第三接合元件38位于前进挡输出齿轮32和倒挡被动链轮36之间,通过第三接合元件38的选择以实现不同挡位。其中,当第三接合元件38选择性地与前进挡输出齿轮32连接,则动力由前进挡输入齿轮31传递至惰轮34、前进挡输出齿轮32,从而传递至传动轴6,实现强混动模式前进挡;当第三接合元件38选择性地与倒挡被动链轮36连接,则动力由前进挡齿轮输入齿轮31传递至惰轮34、惰轮轴33、倒挡主动链轮35、倒挡链条37及倒挡被动链轮36,从而传递至传动轴6,实现强混动模式倒挡。变速机构2的低挡位和高挡位与换向机构3的前进挡和倒挡配合,在强混动模式下可实现两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
当第一接合元件12、第二接合元件21和第三接合元件35,均无连接时,发动机11和电机13无动力输入,此时系统出于断开状态,无动力传递。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该车辆实现纯电模式、ECVT模式、增程模式、发动机直驱模式和强混动模式,并保证车辆能够实现倒挡,尤其在车辆处于亏电的状态下,还能使车辆在ECVT模式、发动机直驱模式下能够正常进行倒挡,提升车辆应对多种工况的能力。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增程机构、变速机构和换向机构,所述换向机构包括前进挡齿轮副和倒挡组件,所述增程机构与所述变速机构或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和所述倒挡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变速机构或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和所述倒挡组件与车辆前桥差速机构或车辆后桥差速机构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程机构包括发动机、电机、第一接合元件和第一行星排,所述发动机和电机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排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壳体或所述第一行星排接合;
所述变速机构包括第二接合元件和第二行星排,所述第二接合元件选择性地与所述壳体或所述第二行星排接合;
所述换向机构还包括第三接合元件,所述第三接合元件与所述前进挡齿轮副或所述倒挡组件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行星排与所述第二行星排同轴布置且传动连接;或所述第一行星排直接与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和所述倒挡组件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行星排与所述第二行星排空间平行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轴,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太阳轮连接,所述输入轴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合元件固定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一接合元件向一侧接合时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合元件向另一侧接合时,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太阳轮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轴,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齿圈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中间轴连接,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套设在所述中间轴上并与所述第二齿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向一侧接合时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向另一侧接合时,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第二行星架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轴,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包括前进挡输入齿轮、惰轮、惰轮轴和前进挡输出齿轮,所述倒挡组件包括倒挡主动链轮、倒挡被动链轮及倒挡链条,所述前进挡输入齿轮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惰轮设置在所述惰轮轴上且与所述前进挡输入齿轮和所述前进挡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前进挡输出齿轮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倒挡主动链轮设置在所述惰轮轴上,所述倒挡被动链轮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倒挡链条套设在所述倒挡主动链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链轮上;所述第三接合元件固定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且位于所述前进挡输出齿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链轮的两侧,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车辆前桥差速机构或所述车辆后桥差速机构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轴和第一传动轴,所述前进挡齿轮副包括前进挡输入齿轮、惰轮、惰轮轴和前进挡输出齿轮,所述倒挡组件包括倒挡主动链轮、倒挡被动链轮及倒挡链条,所述前进挡输入齿轮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中间轴与所述第一齿圈传动连接,所述惰轮设置在所述惰轮轴上且与所述前进挡输入齿轮和所述前进挡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前进挡输出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所述倒挡主动链轮设置在所述惰轮上,所述倒挡被动链轮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所述倒挡链条套设在所述倒挡主动链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链轮上,所述第三接合元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且位于所述前进挡输出齿轮和所述倒挡被动链轮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套设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并与所述第二齿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向一侧接合时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合元件向另一侧接合时,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第二行星架接合,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第二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车辆前桥差速机构或所述车辆后桥差速机构传动连接。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
CN202321764682.4U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其车辆 Active CN220220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64682.4U CN220220385U (zh)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其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64682.4U CN220220385U (zh)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其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20385U true CN220220385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95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64682.4U Active CN220220385U (zh)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其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203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14278B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12959881B (zh) 一种三档平行轴式可跛行带取力模块双电机单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CN113561757B (zh) 单电机单行星排多挡混合动力变速箱以及混合动力车辆
CN110962570B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13276658A (zh) 一种两挡双电机行星排功率分流驱动系统
CN110962572B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WO2022041545A1 (zh) 一种三挡平行轴式双电机三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CN112319205A (zh) 双电机自动挡增程式混动驱动系统及使用该系统的汽车
CN220220385U (zh) 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其车辆
CN214523345U (zh) 一种新型电驱动装载机变速结构
CN220220384U (zh) 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
CN212804096U (zh) 纯电动两挡传动结构及车辆
CN220429865U (zh)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及其车辆
CN111114279B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16605033A (zh) 一种增程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其车辆
CN218577502U (zh) 四挡三套轴双电机单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CN218430827U (zh) 一种平行布置双电机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CN218906902U (zh) 一种双电机两中间轴单行星排可发动机直驱混合动力系统
CN214450257U (zh) 混合动力变速器、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和车辆
CN218430826U (zh) 一种双电机单行星排带跛行功能混合动力系统
CN220785437U (zh) 一种双行星排混动系统
CN218577503U (zh) 一种四挡两中间轴双电机前置单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CN220923810U (zh) 一种集成式行星变速系统及车辆
CN218839174U (zh) 无独立倒档轴的多档调速混合动力系统
CN218430828U (zh) 一种四挡单中间轴双电机单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