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3122U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3122U
CN220423122U CN202321515123.XU CN202321515123U CN220423122U CN 220423122 U CN220423122 U CN 220423122U CN 202321515123 U CN202321515123 U CN 202321515123U CN 220423122 U CN220423122 U CN 220423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tomizer
air inlet
atomization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1512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乐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1512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23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3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3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包括:第一壳体,其内设有液体收容腔以及相互隔开设置的第一雾化通道和第二雾化通道,第一壳体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端部;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第一连接端部中;具有第一线脚和第二线脚的第一雾化体,安装于第一雾化通道中且与液体收容腔连通,第一线脚与第一电极电连接,第二线脚与第二电极电连接;具有第三线脚和第四线脚的第二雾化体,安装于第二雾化通道中且与液体收容腔相连通,第三线脚与第三电极电连接,第四线脚与第二电极电连接。该雾化器具有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烟以及用于雾化保健药物、治疗药物等物质的电子设备可统称电子雾化装置,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包括用于产生汽雾的雾化器以及用于为雾化器提供电能的电源组件,雾化器作为电子雾化装置的重要组成部件,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
目前市面上的雾化器通常包括壳体以及雾化体,壳体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以及用于收容雾化液的液体收容腔,雾化体一般包括相互连接的多孔介质和电热件,雾化体安装于气流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并与液体收容腔相连通,其中,多孔介质的材料可以是导油棉、多孔陶瓷等,发热体可以是金属发热丝、金属发热网等。雾化器的雾化过程一般如下:雾化液从液体收容腔流入至多孔介质与电热件相连接的区域,在电热件的加热作用下,电热件周围的雾化液被汽化而形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汽雾,用户进行抽吸时,会在气流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形成抽吸气流,抽吸气流流经电热件时将汽雾带走,汽雾最终跟随抽吸气流一起从气流通道的出气口流出至用户的口腔而被用户所吸食。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雾化器普遍只有一个雾化体用于进行雾化工作,一旦雾化体发生损坏,则会导致整个雾化器直接报废而无法使用,因此目前市面上的雾化器普遍存在使用寿命短的缺点。
因此,如何提高雾化器的使用寿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通过在雾化器中设置至少两个雾化体,并使得雾化器中的各个雾化体能够在雾化器处于不同的方位状态时分别独立通电工作,从而能够有效提高雾化器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和电源组件,其中:
所述雾化器包括:
第一壳体,其内设有用于收容雾化液的液体收容腔以及与外界相连通的第一雾化通道、第二雾化通道,所述第一雾化通道与所述第二雾化通道相互隔开设置,且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具有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组件的第一连接端部;
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中;
第一雾化体,安装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中且与所述液体收容腔相连通,所述第一雾化体具有第一线脚和第二线脚,所述第一线脚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线脚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以及
第二雾化体,安装于所述第二雾化通道中且与所述液体收容腔相连通,所述第二雾化体具有第三线脚和第四线脚,所述第三线脚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线脚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所述电源组件包括:
第二壳体,其一端具有用于连接所述雾化器的第二连接端部;
电池模块,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以及
第二电极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相比于所述电池模块更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端部,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四电极和第五电极,所述第四电极、所述第五电极均电连接至所述电池模块;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可活动地相互插接,以使得所述雾化器能够至少沿所述电源组件的周向分别处于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其中,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一方位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电接触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电接触,以使得所述第一雾化体能够通电工作;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二方位时,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电接触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电接触,以使得所述第二雾化体能够通电工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的端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端部内设有可容纳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的容纳腔,所述第二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电池模块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可插拔地插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径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的端面上,所述第二电极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电极安装板,所述第四电极、所述第五电极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径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电极安装板面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上。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均由磁性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电源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电极安装板上的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和第三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环绕所述第四电极设置,所述第二永磁体环绕所述第五电极设置,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径向,所述第五电极位于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三永磁体之间;其中,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一方位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三永磁体相对设置;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二方位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永磁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相对设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内还设有排雾通道,所述排雾通道的进气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所述第二雾化通道相连通,所述排雾通道的出气端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的端面上设有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孔与所述第二雾化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与外界相连通的第三进气孔,所述第三进气孔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其中,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一方位时,所述第三进气孔至少与所述第一进气孔相连通,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二方位时,所述第三进气孔至少与所述第二进气孔相连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安装板面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上凸设有堵柱,其中,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一方位时,所述堵柱插设于所述第二进气孔中而使得所述第二雾化通道与所述第三进气孔相隔绝,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二方位时,所述堵柱插设于所述第一进气孔中而使得所述第一雾化通道与所述第三进气孔相隔绝。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电极和所述第五电极均为弹性电极,所述电极安装板面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所述第四电极装设于所述第一凸台部内且所述第四电极的一端能够外露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第五电极装设于所述第二凸台部内且所述第五电极的一端能够外露于所述容纳腔中;其中,无论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一方位还是所述第二方位,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的端面均与所述第一凸台部的端面、所述第二凸台部的端面相接触,以使得所述第三进气孔能够通过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第一进气孔或所述第二进气孔相连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密封套和支架套,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底座以及一端设有吸嘴的外壳,所述底座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吸嘴的一端相配合,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端面上,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依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端面上,所述密封套密封配合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吸嘴的一端内且所述密封套与所述底座之间存在间隔并形成有相互隔开设置的第一进气空腔和第二进气空腔,所述密封套上开设有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
所述支架套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支架套的一端与所述吸嘴靠近所述密封套的一端密封配合、另一端插接于所述密封套朝向所述吸嘴的一侧上,所述外壳的内壁、所述支架套的外壁以及所述密封套共同围合出所述液体收容腔,所述支架套的侧壁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液体收容腔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进液孔和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所述支架套内设有相互隔开设置的所述第一雾化通道和所述第二雾化通道,所述第一雾化体的外壁遮盖各个所述第一进液孔,所述第二雾化体的外壁遮盖各个所述第二进液孔;
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空腔、所述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雾化通道依次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进气空腔、所述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雾化通道依次连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壳体同轴设置,所述第五电极与所述第二壳体同轴设置,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同轴设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内还设有排雾通道,所述排雾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与外界相连通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进气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所述第二雾化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出气端通过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径沿自其进气端向其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第二通道的内径均匀,所述第三通道的内径沿自其进气端向其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变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的雾化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雾化器的第一壳体内设置相互独立的第一雾化体和第二雾化体,并使得雾化器能够沿电源组件的周向分别处于方位不同的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其中,当雾化器于第一方位与电源组件相互插接时,第一雾化体接通电源组件的电池模块而第二雾化体则不会接通电池模块,从而使得此情形下雾化器中只有第一雾化体通电工作,而当雾化器于第二方位与电源组件相互插接时,第二雾化体接通电池模块而第一雾化体则不会接通电池模块,从而使得此情形下雾化器中只有第二雾化体通电工作。如此设置,使得雾化器中的第一雾化体和第二雾化体能够在雾化器处于不同的方位状态时分别独立通电工作,因此即便第一雾化体和第二雾化体中的其中一个发生了损坏,雾化器仍能够通过改变自身方位状态的方式实现继续使用,例如当第一雾化体发生损坏而无法工作时,虽然雾化器无法于第一方位与电源组件插接使用,但雾化器仍可于第二方位与电源组件插接使用,利用正常的第二雾化体进行雾化工作,也即,当第一雾化体发生损坏时,只需将雾化器相对于电源组件的方位状态由第一方位调整为第二方位即可使得雾化器能够依赖第二雾化体继续进行使用,从而能够有效提高雾化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源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与电源组件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源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雾化体(或第二雾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雾化器;
11-第一壳体,110-液体收容腔,111-第一连接端部,112-底座,1121-第一进气孔,1122-第二进气孔,113-外壳,1131-吸嘴,12-第一电极组件,121-第一电极,122-第二电极,123-第三电极,13-第一雾化体,131-第一线脚,132-第二线脚,14-第二雾化体,141-第三线脚,142-第四线脚,15-密封套,151-第一通气孔,152-第二通气孔,16-支架套,161-第一雾化通道,162-第二雾化通道,163-第一进液孔,164-第二进液孔,171-第一进气空腔,172-第二进气空腔,18-排雾通道,181-第一通道,182-第二通道,183-第三通道;
2-电源组件;
21-第二壳体,211-第二连接端部,2110-容纳腔,212-第三进气孔,22-电池模块,23-第二电极组件,231-第四电极,232-第五电极,233-电极安装板,2331-第一凸台部,2332-第二凸台部,24-堵柱,25-第一永磁体,26-第二永磁体,27-第三永磁体。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方位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此外,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照图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1和电源组件2,雾化器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电极组件12、第一雾化体13和第二雾化体14,电源组件2包括第二壳体21、电池模块22和第二电极组件23,其中:
第一壳体11的内部设有第一雾化通道161、第二雾化通道162以及用于收容雾化液(该雾化液可以是烟油等物质)的液体收容腔110,第一雾化通道161与第二雾化通道162相互隔开设置,且第一雾化通道161和第二雾化通道162均与外界相连通,第一壳体11的一端具有用于连接电源组件2的第一连接端部111;
第一电极组件12包括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和第三电极123,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第三电极123相互间隔地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中;
第一雾化体13安装于第一雾化通道161中且与液体收容腔110相连通,第一雾化体13具有第一线脚131和第二线脚132,第一线脚131与第一电极121电连接,第二线脚132与第二电极122电连接;
第二雾化体14安装于第二雾化通道162中且与液体收容腔110相连通,第二雾化体14具有第三线脚141和第四线脚142,第三线脚141与第三电极123电连接,第四线脚142与第二电极122电连接;
第二壳体21的一端具有用于连接雾化器1的第二连接端部211;
电池模块22安装于第二壳体21内;
第二电极组件23安装于第二壳体21内,且沿第二壳体21的轴向,第二电极组件23相比于电池模块22更靠近第二连接端部211设置,第二电极组件23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四电极231和第五电极232,第四电极231、第五电极232均电连接至电池模块22;
第一壳体1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与第二壳体21的第二连接端部211可活动地相互插接,以使得雾化器1能够至少沿电源组件2的周向分别处于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其中,当雾化器1处于第一方位时,第一电极121与第四电极231电接触且第二电极122与第五电极232电接触,从而使得第一雾化体13能够接通电池模块22而通电工作;而当雾化器1处于第二方位时,第三电极123与第四电极231电接触且第二电极122与第五电极232电接触,从而使得第二雾化体14能够接通电池模块22而通电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可以是轴类结构,相应地,第二壳体21的第二连接端部211可以是孔类结构,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也可以是孔类结构,相应地,第二壳体21的第二连接端部211可以是轴类结构,只要使得第一壳体1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与第二壳体21的第二连接端部211之间能够可活动地相互插接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示例性地,如图2-7所示,第一壳体1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为轴类结构,第二壳体21的第二连接端部211为孔类结构,具体而言,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第三电极123相互间隔地设置于第一连接端部111的端面上,第二连接端部211内设有可容纳第一连接端部111的容纳腔2110,第二电极组件23位于容纳腔2110与电池模块22之间,第一壳体1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可插拔地插设于第二壳体21的容纳腔2110内(具体实施时,第一壳体1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可以间隙配合于第二壳体21的容纳腔2110内),如此,使得雾化器1可至少沿电源组件2的轴向进行移动。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雾化器1相对于电源组件2的方位状态的调整可以通过旋转雾化器1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先拔出雾化器1、接着对雾化器1旋转一定的角度,然后再重新将雾化器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插入电源组件2的容纳腔2110内”的方式来实现,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举例而言,例如,当雾化器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整体呈现为圆柱状结构时,在雾化器1与电源组件2插接成一体后,雾化器1既能够沿电源组件2的周向相对于电源组件2进行旋转,也能够沿电源组件2的轴向相对于电源组件2进行移动,进而当需要将雾化器1的方位状态由第一方位调整为第二方位或者由第二方位调整为第一方位,以实现第一雾化体13和第二雾化体14之间的相互切换时,只需将雾化器1相对于电源组件2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得相应的电极发生切换即可,当然,在此应用场景中,当需要将雾化器1的方位状态由第一方位调整为第二方位或者由第二方位调整为第一方位时,也可以通过“先拔出雾化器1、接着对雾化器1旋转一定的角度,然后再重新将雾化器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插入电源组件2的容纳腔2110内”的方式来实现。又例如,当雾化器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整体呈现为具有直线棱边的形状结构时(如方块状、横截面呈现为“跑道形”的柱状结构等),在雾化器1与电源组件2插接成一体后,由于此时的雾化器1只能够沿电源组件2的轴向相对于电源组件2进行移动,因此在此情形下,当需要将雾化器1的方位状态由第一方位调整为第二方位或者由第二方位调整为第一方位时,只能通过“先拔出雾化器1、接着对雾化器1旋转一定的角度,然后再重新将雾化器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插入电源组件2的容纳腔2110内”的方式来实现第一雾化体13和第二雾化体14之间的相互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第三电极123、第四电极231和第五电极232均由导电材料制成,例如由纯金属材料(如金、银、铝、铜、铁、镍、钛等)或者合金材料(如金合金、银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不锈钢等)制成,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其中,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四电极231可作为电源组件2的负极,第五电极232可作为电源组件2的正极,相应地,第一电极121和第三电极123可作为雾化器1的负极,第二电极122可作为雾化器1的正极。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电池模块22的结构形式可以锂电池、干电池等类型的供电电源;在另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电池模块22可以包括控制电路板和供电电源,控制电路板分别与供电电源、第四电极231和第五电极232电连接,通过控制电路板可控制供电电源向第四电极231和第五电极232进行供电或者控制供电电源停止向第四电极231和第五电极232进行供电,从而能够控制第一雾化体13或第二雾化体14通电工作或者断电停止工作。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的使用原理如下:
请参照图2-9,当需要将雾化器1于第一方位与电源组件2进行插接使用时,可在将雾化器1的第一电极121对准电源组件2的第四电极231以及将雾化器1的第二电极122对准电源组件2的第五电极232之后,将雾化器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插入至电源组件2的容纳腔2110内,使得第一电极121与第四电极231电接触且第二电极122与第五电极232电接触,从而使得第一雾化体13能够接通电池模块22而通电工作,第一雾化体13通电工作时会将从液体收容腔110中所吸收的雾化液汽化成汽雾,汽雾可通过第一雾化通道161的出气口排出至外界而被用户所吸食,而此时第二雾化体14由于并未接通电池模块22,因此此时的第二雾化体14并不会通电工作;
而当需要将雾化器1于第二方位与电源组件2进行插接使用时,可先沿电源组件2的轴向将雾化器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从电源组件2的容纳腔2110中拔出,接着将雾化器1旋转一定的角度(如180°),使得雾化器1的第三电极123对准电源组件2的第四电极231且雾化器1的第二电极122对准电源组件2的第五电极232,然后将雾化器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插入至电源组件2的容纳腔2110内,使得第三电极123与第四电极231电接触且第二电极122与第五电极232电接触,从而使得第二雾化体14能够接通电池模块22而通电工作,第二雾化体14通电工作时会将从液体收容腔110中所吸收的雾化液汽化成汽雾,汽雾可通过第二雾化通道162的出气口排出至外界而被用户所吸食,而此时第一雾化体13由于并未接通电池模块22,因此此时第一雾化体13并不会通电工作。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雾化器1的第一壳体11内设置相互独立的第一雾化体13和第二雾化体14,并使得雾化器1能够沿电源组件2的周向分别处于方位不同的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其中,当雾化器1于第一方位与电源组件2相互插接时,第一雾化体13接通电源组件2的电池模块22而第二雾化体14则不会接通电池模块22,从而使得此情形下雾化器1中只有第一雾化体13通电工作,而当雾化器1于第二方位与电源组件2相互插接时,第二雾化体14接通电池模块22而第一雾化体13则不会接通电池模块22,从而使得此情形下雾化器1中只有第二雾化体14通电工作。如此设置,使得雾化器1中的第一雾化体13和第二雾化体14能够在雾化器1处于不同的方位状态时分别独立通电工作,因此即便第一雾化体13和第二雾化体14中的其中一个发生了损坏,雾化器1仍能够通过改变自身方位状态的方式实现继续使用,例如当第一雾化体13发生损坏而无法工作时,虽然雾化器1无法于第一方位与电源组件2插接使用,但雾化器1仍可于第二方位与电源组件2插接使用,利用正常的第二雾化体14进行雾化工作,也即,当第一雾化体13发生损坏时,只需将雾化器1相对于电源组件2的方位状态由第一方位调整为第二方位即可使得雾化器1能够依赖第二雾化体14继续进行使用,从而能够有效提高雾化器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7,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第三电极123沿第一壳体11的径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第一连接端部111的端面上,第二电极组件23还包括固定于第二壳体21内的电极安装板233,第四电极231、第五电极232沿第二壳体21的径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电极安装板233面向容纳腔2110的一侧上。其中,在具体实施时,可选地,第二电极122与第一壳体11同轴设置,第一电极121以第二电极122为对称轴心与第三电极123对称设置,第五电极232与第二壳体21同轴设置,第二电极122与第五电极232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在第二壳体21内设置电极安装板233,可便于将第四电极231和第五电极232间隔设置于第二壳体21内。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先拔出雾化器1、接着对雾化器1旋转180°,然后再重新将雾化器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插入电源组件2的容纳腔2110内”的方式来实现第一雾化体13和第二雾化体14之间的相互切换。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4以及图6-7,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和第三电极123均由磁性金属材料制成,其中,磁性金属材料可以是铁、铁合金、钴、镍等;电源组件2还包括固定于电极安装板233上的第一永磁体25、第二永磁体26和第三永磁体27,第一永磁体25环绕第四电极231设置,第二永磁体26环绕第五电极232设置,沿第二壳体21的径向,第五电极232位于第四电极231与第三永磁体27之间;其中,当雾化器1处于第一方位时,第一电极121与第一永磁体25相对设置,第二电极122与第二永磁体26相对设置,第三电极123与第三永磁体27相对设置;当雾化器1处于第二方位时,第一电极121与第三永磁体27相对设置,第二电极122与第二永磁体26相对设置,第三电极123与第一永磁体25相对设置。其中,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永磁体25、第二永磁体26和第三永磁体27的结构形式均可以是永磁铁。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使得雾化器1的各个电极除了可作为电极进行使用之外,还可以作为磁吸件进行使用,具体地,在雾化器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插入电源组件2的容纳腔2110内后,第一永磁体25可对第一电极121(或第三电极123)进行吸引、第二永磁体26可对第二电极122进行吸引且第三永磁体27可对第三电极123(或第一电极121)进行吸引,如此,使得雾化器1与电源组件2进行对接后,两者之间不易发生脱离,从而能够提高雾化器1与电源组件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能够降低用户在使用电子雾化装置的过程中,因雾化器1与电源组件2发生脱离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当雾化器1与电源组件2插接使用时,第一电极121(或第三电极123)与第一永磁体25之间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存在间隙,第二电极122与第二永磁体26之间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存在间隙,第三电极123(或第一电极121)与第三永磁体27之间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存在间隙,只要能够使得雾化器1与电源组件2进行对接后,在各个永磁体的吸引力的作用下,雾化器1与电源组件2之间不易发生脱离现象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7,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内还设有排雾通道18,排雾通道18的进气端分别与第一雾化通道161、第二雾化通道162相连通,排雾通道18的出气端与外界相连通,第一连接端部111的端面上设有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进气孔1121和第二进气孔1122,第一进气孔1121与第一雾化通道161相连通,第二进气孔1122与第二雾化通道162相连通,第二壳体21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与外界相连通的第三进气孔212,第三进气孔212与容纳腔2110相连通;其中,当雾化器1于第一方位与电源组件2相插接时,第三进气孔212至少与第一进气孔1121相连通,当雾化器1于第二方位与电源组件2相插接时,第三进气孔212至少与第二进气孔1122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当雾化器1于第一方位与电源组件2相互插接且用户于排雾通道18的出气端进行抽吸使用时,则至少会在第三进气孔212、第一进气孔1121、第一雾化通道161、排雾通道18依次连通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形成抽吸气流,当抽吸气流流经第一雾化体13时,抽吸气流会将第一雾化体13进行雾化工作时所产生的汽雾带走,汽雾最终可跟随抽吸气流一起从排雾通道18的出气端排出至外界而被用户所吸食;而当雾化器1于第二方位与电源组件2相互插接且用户于排雾通道18的出气端进行抽吸使用时,则至少会在第三进气孔212、第二进气孔1122、第二雾化通道162、排雾通道18依次连通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形成抽吸气流,当抽吸气流流经第二雾化体14时,抽吸气流会将第二雾化体14进行雾化工作时所产生的汽雾带走,汽雾最终可跟随抽吸气流一起从排雾通道18的出气端排出至外界而被用户所吸食。
进一步地,考虑到当雾化器1于第一方位与电源组件2相互插接且用户于排雾通道18的出气端进行抽吸使用时,若在第三进气孔212、第二进气孔1122、第二雾化通道162、排雾通道18依次连通的气流流通路径上也形成抽吸气流的话,则用户所吸食到的汽雾中会夹杂有较多多余的空气(该多余的空气主要来自第二进气孔1122与第二雾化通道162相连通的连通路径上),使得用户所吸食到的汽雾的浓度会降低,从而会降低用户的吸食口感,同理,当雾化器1于第二方位与电源组件2相互插接且用户于排雾通道18的出气端进行抽吸使用时,若在第三进气孔212、第一进气孔1121、第一雾化通道161、排雾通道18依次连通的气流流通路径上也形成抽吸气流的话,则用户所吸食到的汽雾中也会夹杂有较多多余的空气(该多余的空气主要来自第一进气孔1121与第一雾化通道161相连通的连通路径上),使得用户所吸食到的汽雾的浓度会降低,从而也会降低用户的吸食口感。
基于上述考虑,请参照图2-4以及图6-7,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极安装板233面向容纳腔2110的一侧上凸设有堵柱24,其中,当雾化器1处于第一方位时,堵柱24插设于第二进气孔1122中而使得第二雾化通道162与第三进气孔212相隔绝,如此,可避免用户于排雾通道18的出气端进行抽吸使用时因抽吸到来自第二雾化通道162内的多余空气而降低用户的吸食口感;而当雾化器1处于第二方位时,堵柱24插设于第一进气孔1121中而使得第一雾化通道161与第三进气孔212相隔绝,如此,可避免用户于排雾通道18的出气端进行抽吸使用时因抽吸到来自第一雾化通道161内的多余空气而降低用户的吸食口感。也即,本实施例通过在电极安装板233面向容纳腔2110的一侧增设能够封堵第一进气孔1121或第二进气孔1122的堵柱24,能够提升用户的吸食口感。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4以及图6-7,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四电极231和第五电极232均为弹性电极,电极安装板233面向容纳腔2110的一侧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台部2331和第二凸台部2332,第四电极231装设于第一凸台部2331内且第四电极231的一端能够外露于容纳腔2110中,第五电极232装设于第二凸台部2332内且第五电极232的一端能够外露于容纳腔2110中;其中,无论雾化器1处于第一方位还是第二方位,第一连接端部111的端面均与第一凸台部2331的端面、第二凸台部2332的端面相接触,以使得第三进气孔212能够通过容纳腔2110与第一进气孔1121或第二进气孔1122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由于在雾化器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插接于电源组件2的容纳腔2110之后,第一连接端部111的端面均与第一凸台部2331的端面、第二凸台部2332的端面相接触,因此第一连接端部111的端面与电极安装板233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间隔而形成一间隔空间(此处可以理解的是,该间隔空间属于容纳腔2110的一部分),进而使得当雾化器1于第一方位(第二方位)与电源组件2进行插接使用时,第三进气孔212可通过该间隔空间与第一进气孔1121(第二进气孔1122)保持连通,从而能够保证当用户于排雾通道18的出气端处进行抽吸时,可在第三进气孔212、第一进气孔1121(第二进气孔1122)、第一雾化通道161(第二雾化通道162)、排雾通道18依次连通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形成能够将第一雾化体13(第二雾化体14)所产生的汽雾排出至外界的抽吸气流。此外,由于第四电极231和第五电极232均为可沿自身轴向进行弹性伸缩的弹性电极,因此在雾化器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插接于电源组件2的容纳腔2110之后,第四电极231能够与第一电极121(或第三电极123)保持紧密接触,第五电极232能够与第二电极122保持紧密接触,如此,有利于提高雾化器1与电源组件2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弹性电极的具体结构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图6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雾化器1还包括密封套15和支架套16,第一壳体11包括底座112以及一端设有吸嘴1131的外壳113,底座112与外壳113背离吸嘴1131的一端相配合,第一进气孔1121和第二进气孔1122间隔设置于底座112的端面上,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第三电极123依次间隔地设置于底座112的端面上,密封套15密封配合于外壳113背离吸嘴1131的一端内且密封套15与底座112之间存在间隔并形成有相互隔开设置的第一进气空腔171和第二进气空腔172,密封套15上开设有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通气孔151和第二通气孔152,第一进气孔1121、第一进气空腔171、第一通气孔151、第一雾化通道161依次连通,第二进气孔1122、第二进气空腔172、第二通气孔152、第二雾化通道162依次连通;
支架套16位于外壳113内且支架套16的一端与吸嘴1131靠近密封套15的一端密封配合、另一端插接于密封套15朝向吸嘴1131的一侧上,外壳113的内壁、支架套16的外壁以及密封套15共同围合出液体收容腔110,支架套16的侧壁上开设有分别与液体收容腔110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进液孔163和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164,支架套16内设有相互隔开设置的第一雾化通道161和第二雾化通道162,第一雾化体13的外壁遮盖各个第一进液孔163,第二雾化体14的外壁遮盖各个第二进液孔164,如此,使得液体收容腔110内的雾化液可经过第一进液孔163而流入至第一雾化体13中进行加热雾化且可经过第二进液孔164而流入至第二雾化体14中进行加热雾化。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外壳113背离吸嘴1131的一端以及底座112背离密封套15的一端可视为第一壳体1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液体收容腔110的结构形式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环形空腔,此时液体收容腔110中只能收容一种口味的雾化液,进而使得雾化器1无论是于第一方位与电源组件2进行插接使用还是于第二方位与电源组件2进行插接使用,雾化器1均只能为用户提供同种口味的汽雾;在另一些应用场景中,液体收容腔110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包含两个相互隔开设置的空腔的腔体结构,此时液体收容腔110中能够收容两种口味的雾化液,而且其中一个装有第一种口味雾化液的空腔与第一雾化体13相连通,另一个装有第二种口味雾化液的空腔与第二雾化体14相连通,进而使得雾化器1能够为用户提供两种口味不同的汽雾,也即,用户能够通过改变雾化器1相对于电源组件2的方位状态的方式来改变雾化器1所提供的汽雾的口味,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雾化器1的组装便利性,具体地,在一些组装雾化器1的应用场景中,可以先将第一雾化体13和第二雾化体14插入支架套16内,接着将支架套16的上端插接于吸嘴1131的下端内,随后将密封套15配合于外壳113内,使得支架套16的下端插接于密封套15的上侧,并使得密封套15的第一通气孔151与支架套16的第一雾化通道161对应连通以及使得密封套15的第二通气孔152与支架套16的第二雾化通道162对应连通,紧接着将底座112的上端配合于外壳113的下端内,最后将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和第三电极123分别插设于底座112相应的孔位中即可,整个组装过程无需使用额外的工具,组装起来非常方便。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3,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排雾通道18包括第一通道181、第二通道182以及与外界相连通的第三通道183,第一通道181的进气端分别与第一雾化通道161、第二雾化通道162相连通,第一通道181的出气端通过第二通道182与第三通道183相连通,第一通道181的内径沿自其进气端向其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变小,第二通道182的内径均匀,第三通道183的内径沿自其进气端向其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变大。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当用户于排雾通道18的出气端(即吸嘴1131的上端)进行抽吸时,相应的雾化体所产生的汽雾会依次通过相应的雾化通道、排雾通道18而排出至用户的口腔而被用户所吸食,其中,由于排雾通道18采用“三段式”的变径结构设计,即,第一通道181的内径由下自上逐渐变小,第二通道182在衔接第一通道181后其内径保持不变,第三通道183在衔接第二通道182后其内径由下自上逐渐变大,因此当汽雾通过相应的雾化通道的出气端排出时,汽雾会先被第三通道183所收集,接着会被第二通道182所压缩而使得自身的流速加快,然后再被第三通道183所扩散,使得汽雾会以发散的方式从第三通道183的出气端(即吸嘴1131的上端)喷入用户的口腔中并充满用户的口腔,会给用户带来一种充盈的“饱和感”的吸食感受,从而能够提升用户的吸食体验。
对应地,请参照图2-3、图6以及图8-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雾化器1,该雾化器1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的雾化器,即,该雾化器1至少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电极组件12、第一雾化体13和第二雾化体14,其中:
第一壳体11的内部设有第一雾化通道161、第二雾化通道162以及用于收容雾化液的液体收容腔110,第一雾化通道161与第二雾化通道162相互隔开设置,且第一雾化通道161和第二雾化通道162均与外界相连通,第一壳体11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端部111,该第一连接端部111用于与电源组件2的第二连接端部211相插接;
第一电极组件12包括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和第三电极123,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第三电极123两两之间相互间隔地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第一连接端部111中;
第一雾化体13安装于第一雾化通道161中且与液体收容腔110相连通,第一雾化体13具有第一线脚131和第二线脚132,第一线脚131与第一电极121电连接,第二线脚132与第二电极122电连接;
第二雾化体14安装于第二雾化通道162中且与液体收容腔110相连通,第二雾化体14具有第三线脚141和第四线脚142,第三线脚141与第三电极123电连接,第四线脚142与第二电极122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实施例的雾化器1具有使用寿命长的优点。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雾化器1的其它内容可参考上述电子雾化装置实施例的相关内容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雾化器1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器和电源组件,其中:
所述雾化器包括:
第一壳体,其内设有用于收容雾化液的液体收容腔以及与外界相连通的第一雾化通道、第二雾化通道,所述第一雾化通道与所述第二雾化通道相互隔开设置,且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具有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组件的第一连接端部;
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中;
第一雾化体,安装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中且与所述液体收容腔相连通,所述第一雾化体具有第一线脚和第二线脚,所述第一线脚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线脚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以及
第二雾化体,安装于所述第二雾化通道中且与所述液体收容腔相连通,所述第二雾化体具有第三线脚和第四线脚,所述第三线脚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线脚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所述电源组件包括:
第二壳体,其一端具有用于连接所述雾化器的第二连接端部;
电池模块,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以及
第二电极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相比于所述电池模块更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端部,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四电极和第五电极,所述第四电极、所述第五电极均电连接至所述电池模块;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可活动地相互插接,以使得所述雾化器能够至少沿所述电源组件的周向分别处于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其中,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一方位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电接触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电接触,以使得所述第一雾化体能够通电工作;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二方位时,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电接触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电接触,以使得所述第二雾化体能够通电工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的端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端部内设有可容纳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的容纳腔,所述第二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电池模块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可插拔地插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径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的端面上,所述第二电极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电极安装板,所述第四电极、所述第五电极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径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电极安装板面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均由磁性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电源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电极安装板上的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和第三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环绕所述第四电极设置,所述第二永磁体环绕所述第五电极设置,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径向,所述第五电极位于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三永磁体之间;其中,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一方位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三永磁体相对设置;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二方位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永磁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相对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还设有排雾通道,所述排雾通道的进气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所述第二雾化通道相连通,所述排雾通道的出气端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的端面上设有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孔与所述第二雾化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与外界相连通的第三进气孔,所述第三进气孔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其中,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一方位时,所述第三进气孔至少与所述第一进气孔相连通,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二方位时,所述第三进气孔至少与所述第二进气孔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安装板面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上凸设有堵柱,其中,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一方位时,所述堵柱插设于所述第二进气孔中而使得所述第二雾化通道与所述第三进气孔相隔绝,当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二方位时,所述堵柱插设于所述第一进气孔中而使得所述第一雾化通道与所述第三进气孔相隔绝。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电极和所述第五电极均为弹性电极,所述电极安装板面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所述第四电极装设于所述第一凸台部内且所述第四电极的一端能够外露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第五电极装设于所述第二凸台部内且所述第五电极的一端能够外露于所述容纳腔中;其中,无论所述雾化器处于所述第一方位还是所述第二方位,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的端面均与所述第一凸台部的端面、所述第二凸台部的端面相接触,以使得所述第三进气孔能够通过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第一进气孔或所述第二进气孔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密封套和支架套,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底座以及一端设有吸嘴的外壳,所述底座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吸嘴的一端相配合,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端面上,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依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端面上,所述密封套密封配合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吸嘴的一端内且所述密封套与所述底座之间存在间隔并形成有相互隔开设置的第一进气空腔和第二进气空腔,所述密封套上开设有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
所述支架套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支架套的一端与所述吸嘴靠近所述密封套的一端密封配合、另一端插接于所述密封套朝向所述吸嘴的一侧上,所述外壳的内壁、所述支架套的外壁以及所述密封套共同围合出所述液体收容腔,所述支架套的侧壁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液体收容腔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进液孔和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孔,所述支架套内设有相互隔开设置的所述第一雾化通道和所述第二雾化通道,所述第一雾化体的外壁遮盖各个所述第一进液孔,所述第二雾化体的外壁遮盖各个所述第二进液孔;
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空腔、所述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雾化通道依次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进气空腔、所述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雾化通道依次连通。
9.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壳体同轴设置,所述第五电极与所述第二壳体同轴设置,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同轴设置;
且/或,第一壳体内还设有排雾通道,所述排雾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与外界相连通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进气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所述第二雾化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出气端通过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径沿自其进气端向其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第二通道的内径均匀,所述第三通道的内径沿自其进气端向其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变大。
10.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为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的雾化器。
CN202321515123.XU 2023-06-14 2023-06-14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20423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15123.XU CN220423122U (zh) 2023-06-14 2023-06-14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15123.XU CN220423122U (zh) 2023-06-14 2023-06-14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3122U true CN220423122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694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15123.XU Active CN220423122U (zh) 2023-06-14 2023-06-14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31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36083B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atomizer thereof
CN213587424U (zh) 电子烟雾化器和电子烟
CN111109664A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3281469U (zh) 一次性雾化装置
CN113197349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EP3892137A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atomizing device therefor
CN220423122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0169055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芯及雾化器
CN114145492A (zh) 电子烟雾化器和电子烟
CN220423131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EP4005413A1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atomiz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214386076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4903806U (zh) 电子雾化器
CN211746931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2877615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加热雾化装置
EP3981269A1 (en) Atomizing core and atomizer of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12117062U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2049429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613081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937248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8126947U (zh) 主机、电子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系统
CN217242701U (zh) 一种无限位结构的可拆卸的电子烟
CN220712929U (zh) 喷嘴结构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396270U (zh) 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机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875007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