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19832U - 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19832U
CN220419832U CN202322025955.XU CN202322025955U CN220419832U CN 220419832 U CN220419832 U CN 220419832U CN 202322025955 U CN202322025955 U CN 202322025955U CN 220419832 U CN220419832 U CN 2204198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frequency converter
frequency
controller
feedb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2595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连鸣
徐云研
阎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Zhongdi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Tianjin Jujing Automation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Zhongdi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Tianjin Jujing Automation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Zhongdi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Tianjin Jujing Automation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Zhongdi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2595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198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198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198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包括变频器连接端、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中央控制器连接端、DC 24V电源连接端、AC 24V电源连接端、末端控制器连接端、传感器连接端、以及联动设备连接端;通讯中枢通过变频器连接端、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中央控制器连接端、DC 24V电源连接端、AC 24V电源连接端、末端控制器连接端、传感器连接端、以及联动设备连接端分别连接相应设备。本发明创造使所有设备间通讯均通过该中枢传递,可以免除设备间接线,从而简化接线方式,便于施工和检修。

Description

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变频器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背景技术
变频器控制系统一般包含一台或多台受控变频器及其控制面板、中央控制系统、一个或多个末端控制器、传感器等设备及其电源,还可能配备阀门、报警器、报警灯等设备。上述设备间存在复杂的通讯和供电网络,部分设备需要与多个其他设备交换控制或反馈信号。在传统控制系统中,上述模块间直接通过线缆连接相应接口,接线繁复易错,检修、排障困难,且针对不同设备需要单独设计接线方式,难以大规模推广使用。如能设计一种通用的控制系统通讯中枢,使所有设备间通讯均通过该中枢传递,则可以免除设备间接线,从而简化接线方式,便于施工和检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上述问题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包括变频器连接端、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中央控制器连接端、DC 24V电源连接端、AC 24V电源连接端、末端控制器连接端、传感器连接端、以及联动设备连接端;所述通讯中枢通过变频器连接端、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中央控制器连接端、DC 24V电源连接端、AC 24V电源连接端、末端控制器连接端、传感器连接端、以及联动设备连接端分别连接变频器、变频器控制元件、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中央控制器、DC 24V电源、AC 24V电源、末端控制器、传感器、以及联动设备;
所述变频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B1、CB2、CB3、CB4、CB5、CB6、CB7、CB8、CB9、CB10、CB11、CB12、CB13、CB14、CB15、CB16、CB17、CB18、CB19、CB20、CB21、CB22;所述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包括接口CK1、CK2、CK3、CK4、CK5、CK6、CK7、CK8、CK9、CK10、CK11、CK12、CK13;所述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包括接口CF1、CF2、CF3、CF4、CF5、CF6、CF7、CF8;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Y1、CY2、CY3;所述末端控制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Z1、CZ2、CZ3、CZ4、CZ5、CZ6、CZ7、CZ8、CZ9、CZ10、CZ11、CZ12、CZ13、CZ14、CZ15、CZ16、CZ17、CZ18、CZ19、CZ20、CZ21、CZ22、CZ23;所述DC 24V电源连接端包括接口CD1、CD2、CD3、CD4、CD5、CD6;所述AC 24V电源连接端包括接口CA1、CA2;所述传感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G1、CG2、CG3、CG4、CG5;所述联动设备连接端包括接口CL1、CL2、CL3、CL4、CL5
所述接口CB1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模式切换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K1,通过接口CK1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模式切换信号源;
所述接口CB2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手动模式信号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K2,通过接口CK2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模式信号输出;
所述接口CB3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模式信号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K3,通过接口CK3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自动模式信号输出;
所述接口CB4一侧连接变频器端DC 10V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K4,通过接口CK4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频率控制源负极;
所述接口CB5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手动模式频率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K5,通过接口CK5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模式频率输出;
所述接口CB6一侧连接变频器端DC 10V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K6,通过接口CK6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频率控制源正极;
所述接口CB7一侧连接变频器端第一频率反馈输出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K7,通过接口CK7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频率反馈输入正极;
所述接口CB8一侧连接变频器端第一频率反馈输出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K8,通过接口CK8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频率反馈输入负极;
所述接口CB9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异常信号输出,另一侧连接接口CK9,通过接口CK9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异常信号输入;
所述接口CB10一侧连接变频器正常信号输出,另一侧通过节点CT1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接口CK10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正常信号输入;另一路串接保险FU1后,在节点CT2处分别连接继电器JZZ1线圈一侧和二极管VD1负极,VD1正极连接节点CT4,再通过接口CD1连接DC24V电源负极;JZZ1线圈另一侧在节点CT3分为两路,一路连接节点CT4,另一路通过接口CK11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控制模块正/异常COM端;
所述接口CB11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正/异常COM端,另一侧串接继电器JSD1常开开关JSD1-1后,通过接口CD2连接DC 24V电源正极;
所述接口CB13一侧连接变频器自带DC 24V+,另一侧通过节点CT7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接口CZ1连接末端控制器端自动启动信号源,另一侧通过节点CT6分别连接继电器JSD1线圈一侧和二极管VD2负极,JSD1线圈另一侧和VD2正极均连接节点CT5,节点CT5串接保险FU2后通过接口CB12连接变频器自带DC 24V-;
所述接口CB14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启动信号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Z2,通过接口CZ2连接末端控制器端自动启动信号输出;
所述接口CB15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模式频率输入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3,通过接口CZ3连接末端控制器自动模式频率输出正极;
所述接口CB16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模式频率输入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4,通过接口CZ4连接末端控制器自动模式频率输出负极;
所述接口CB17一侧连接变频器端第二频率反馈输出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5,通过接口CZ5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正极;
所述接口CB20一侧连接变频端器第二频率反馈输出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6,通过接口CZ6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负极;
所述接口CB18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报警正极,另一侧串接电阻R6后,通过节点CT8连接接口CZ5,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正极;
所述接口CB19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报警负极,另一侧通过节点CT11连接接口CZ6,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负极;电阻R7一侧通过节点CT9连接接口CZ5,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正极,另一侧通过节点CT10连接接口CZ6,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负极;
所述接口CB21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运行反馈输出,另一侧连接接口CL1,通过接口CL1连接联动设备端变频器运行反馈信号;
所述接口CB22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运行反馈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D5,通过接口CD5连接DC 24V电源正极;
所述接口CK12一侧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在值信号输出,另一侧串接继电器JZZ1常开开关JZZ1-1,进而通过接口CZ10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变频器在值信号输入;
所述接口CK13一侧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在值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Z11,通过接口CZ11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变频器在值信号源;
所述接口CZ12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一共地,另一侧连接接口CF1,通过接口CF1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控制器第一共地;
所述接口CZ13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参数设定值输入,另一侧通过节点CT14分为三路:第一路串接定值电阻R1、电位器RP1后,通过接口CF2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一参数设定值表;第二路串接定值电阻R2、电位器RP2后,通过接口CF3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二参数设定值表;第三路通过接口CF4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参数设定值输出端;
所述接口CZ14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参数设定信号源,另一侧串接定值电阻R3、电位器RP3后,通过接口CF5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参数设定信号源;
所述接口CZ15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参数反馈值输出,另一侧串接定值电阻R4、电位器RP4后,通过接口CF6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一参数反馈值表;
所述接口CZ16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二参数反馈值输出,另一侧串接定值电阻R5、电位器RP5后,通过接口CF7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二参数反馈值表;
所述接口CZ17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二共地,另一侧通过接口CF8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控制器第二共地;
所述接口CZ18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综合控制指令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Y1,通过接口CY1连接中央控制器端第一综合控制指令输出;
所述接口CZ19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另一侧串接保险FU4后,通过接口CY2连接中央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
所述接口CZ20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D3,通过接口CD3连接DC 24V电源负极;
所述接口CY3一侧连接中央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D4,通过接口CD4连接DC 24V电源正极;
所述接口CG1一侧连接第一三线制传感器供电负极,另一侧在节点CT13处分为两路:第一路连接接口CZ9,通过接口CZ9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三共地;第二路连接接口CD6,通过接口CD6连接DC 24V电源负极;
所述接口CG2一侧连接第一三线制传感器信号输出,另一侧连接接口CZ7,通过接口CZ7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三线制传感器信号输入;
所述接口CG3一侧连接第一三线制传感器供电正极,另一侧串接保险FU3后连接节点CT12,进而通过接口CD5连接DC 24V电源正极;
所述接口CG4一侧连接第一二线制传感器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8,通过接口CZ8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二线制传感器信号输入;
所述接口CG5一侧连接第一二线制传感器负极,另一侧通过接口CZ9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三共地;
所述接口CL2一侧连接联动设备端第一联动信号,另一侧连接接口CZ21,通过接口CZ21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联动信号;
所述接口CL5一侧连接联动设备端DC 24V负极,另一侧连接节点CT23,进而通过接口CD6连接DC 24V电源负极;
所述接口CA1一侧连接AC 24V电源火线,另一侧通过节点CT21分为两路:第一路通过接口CZ22连接末端控制器端AC 24V电源火线,第二路通过接口CL3连接联动设备端AC 24V电源火线;
所述接口CA2一侧连接AC 24V电源零线,另一侧通过节点CT22分为两路:第一路通过接口CZ23连接末端控制器端AC 24V电源零线,第二路通过接口CL4连接联动设备端AC 24V电源零线。
具体的,所述变频器控制元件包括开关、电位器、频率表、指示灯,通过开关切换变频器控制模式,通过电位器设置手动控制频率,通过指示灯显示变频器正、异常状态,通过频率表显示输出频率。
进一步的,所述末端控制器用于自动模式下控制变频器启停、输出频率,采用DDC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中央控制器用于通过控制一个或多个末端控制器,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控制,采用DDC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包括开关、电位器、电流表,通过电位器向末端控制器输入控制参数,通过电流表显示参数设定值和反馈值,通过开关控制不同参数对应电流表的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用于将外部环境参数反馈给变频器控制系统,包括二线制传感器和三线制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联动设备包括运行指示灯、故障报警器、阀门,与变频器同步启、停的设备,或除变频器外其他受末端控制器控制的设备。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创造提供的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可以沟通变频器、变频器控制元件、中央控制器、末端控制器、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传感器、联动设备、直流控制电源、交流工作电源等九个设备和模块,完成上述模块、设备的供电和所有控制信号的传递;
(2)本发明创造提供的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充分考虑了各种常见变频器的控制需求,为控制器提供了多种模式的输入、输出端口,支持常见二线制、三线制传感器,可满足绝大多数变频器控制系统使用需求,具备极高的通用性;
(3)本发明创造提供的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除一般信号传递作用外,还具备部分控制功能,例如使部分信号通路在满足特定条件下才能接通,从而进一步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外部干扰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4)本发明创造提供的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其结构具备极强的扩展能力,可以方便的增加各类线路数量,从而支持更多的变频器、传感器和信号通路。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创造的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创造的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与外部设备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创造的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的扩展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创造的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的扩展与外部设备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包括电路板以及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变频器连接端、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中央控制器连接端、DC 24V电源连接端、AC 24V电源连接端、末端控制器连接端、传感器连接端、以及联动设备连接端;所述通讯中枢通过变频器连接端、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中央控制器连接端、DC 24V电源连接端、AC 24V电源连接端、末端控制器连接端、传感器连接端、以及联动设备连接端分别连接变频器、变频器控制元件、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中央控制器、DC 24V电源、AC 24V电源、末端控制器、传感器、以及联动设备;
所述变频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B1、CB2、CB3、CB4、CB5、CB6、CB7、CB8、CB9、CB10、CB11、CB12、CB13、CB14、CB15、CB16、CB17、CB18、CB19、CB20、CB21、CB22;所述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包括接口CK1、CK2、CK3、CK4、CK5、CK6、CK7、CK8、CK9、CK10、CK11、CK12、CK13;所述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包括接口CF1、CF2、CF3、CF4、CF5、CF6、CF7、CF8;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Y1、CY2、CY3;所述末端控制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Z1、CZ2、CZ3、CZ4、CZ5、CZ6、CZ7、CZ8、CZ9、CZ10、CZ11、CZ12、CZ13、CZ14、CZ15、CZ16、CZ17、CZ18、CZ19、CZ20、CZ21、CZ22、CZ23;所述DC 24V电源连接端包括接口CD1、CD2、CD3、CD4、CD5、CD6;所述AC 24V电源连接端包括接口CA1、CA2;所述传感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G1、CG2、CG3、CG4、CG5;所述联动设备连接端包括接口CL1、CL2、CL3、CL4、CL5
所述接口CB1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模式切换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K1,通过接口CK1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模式切换信号源;
所述接口CB2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手动模式信号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K2,通过接口CK2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模式信号输出;
所述接口CB3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模式信号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K3,通过接口CK3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自动模式信号输出;
所述接口CB4一侧连接变频器端DC 10V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K4,通过接口CK4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频率控制源负极;
所述接口CB5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手动模式频率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K5,通过接口CK5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模式频率输出;
所述接口CB6一侧连接变频器端DC 10V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K6,通过接口CK6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频率控制源正极;
所述接口CB7一侧连接变频器端第一频率反馈输出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K7,通过接口CK7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频率反馈输入正极;
所述接口CB8一侧连接变频器端第一频率反馈输出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K8,通过接口CK8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频率反馈输入负极;
所述接口CB9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异常信号输出,另一侧连接接口CK9,通过接口CK9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异常信号输入;
所述接口CB10一侧连接变频器正常信号输出,另一侧通过节点CT1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接口CK10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正常信号输入;另一路串接保险FU1后,在节点CT2处分别连接继电器JZZ1线圈一侧和二极管VD1负极,VD1正极连接节点CT4,再通过接口CD1连接DC24V电源负极;JZZ1线圈另一侧在节点CT3分为两路,一路连接节点CT4,另一路通过接口CK11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控制模块正/异常COM端;
所述接口CB11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正/异常COM端,另一侧串接继电器JSD1常开开关JSD1-1后,通过接口CD2连接DC 24V电源正极;
所述接口CB13一侧连接变频器自带DC 24V+,另一侧通过节点CT7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接口CZ1连接末端控制器端自动启动信号源,另一侧通过节点CT6分别连接继电器JSD1线圈一侧和二极管VD2负极,JSD1线圈另一侧和VD2正极均连接节点CT5,节点CT5串接保险FU2后通过接口CB12连接变频器自带DC 24V-;
所述接口CB14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启动信号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Z2,通过接口CZ2连接末端控制器端自动启动信号输出;
所述接口CB15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模式频率输入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3,通过接口CZ3连接末端控制器自动模式频率输出正极;
所述接口CB16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模式频率输入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4,通过接口CZ4连接末端控制器自动模式频率输出负极;
所述接口CB17一侧连接变频器端第二频率反馈输出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5,通过接口CZ5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正极;
所述接口CB20一侧连接变频端器第二频率反馈输出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6,通过接口CZ6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负极;
所述接口CB18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报警正极,另一侧串接电阻R6后,通过节点CT8连接接口CZ5,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正极;
所述接口CB19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报警负极,另一侧通过节点CT11连接接口CZ6,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负极;电阻R7一侧通过节点CT9连接接口CZ5,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正极,另一侧通过节点CT10连接接口CZ6,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负极;
所述接口CB21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运行反馈输出,另一侧连接接口CL1,通过接口CL1连接联动设备端变频器运行反馈信号;
所述接口CB22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运行反馈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D5,通过接口CD5连接DC 24V电源正极;
所述接口CK12一侧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在值信号输出,另一侧串接继电器JZZ1常开开关JZZ1-1,进而通过接口CZ10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变频器在值信号输入;
所述接口CK13一侧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在值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Z11,通过接口CZ11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变频器在值信号源;
所述接口CZ12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一共地,另一侧连接接口CF1,通过接口CF1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控制器第一共地;
所述接口CZ13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参数设定值输入,另一侧通过节点CT14分为三路:第一路串接定值电阻R1、电位器RP1后,通过接口CF2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一参数设定值表;第二路串接定值电阻R2、电位器RP2后,通过接口CF3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二参数设定值表;第三路通过接口CF4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参数设定值输出端;
所述接口CZ14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参数设定信号源,另一侧串接定值电阻R3、电位器RP3后,通过接口CF5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参数设定信号源;
所述接口CZ15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参数反馈值输出,另一侧串接定值电阻R4、电位器RP4后,通过接口CF6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一参数反馈值表;
所述接口CZ16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二参数反馈值输出,另一侧串接定值电阻R5、电位器RP5后,通过接口CF7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二参数反馈值表;
所述接口CZ17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二共地,另一侧通过接口CF8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控制器第二共地;
所述接口CZ18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综合控制指令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Y1,通过接口CY1连接中央控制器端第一综合控制指令输出;
所述接口CZ19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另一侧串接保险FU4后,通过接口CY2连接中央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
所述接口CZ20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D3,通过接口CD3连接DC 24V电源负极;
所述接口CY3一侧连接中央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D4,通过接口CD4连接DC 24V电源正极;
所述接口CG1一侧连接第一三线制传感器供电负极,另一侧在节点CT13处分为两路:第一路连接接口CZ9,通过接口CZ9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三共地;第二路连接接口CD6,通过接口CD6连接DC 24V电源负极;
所述接口CG2一侧连接第一三线制传感器信号输出,另一侧连接接口CZ7,通过接口CZ7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三线制传感器信号输入;
所述接口CG3一侧连接第一三线制传感器供电正极,另一侧串接保险FU3后连接节点CT12,进而通过接口CD5连接DC 24V电源正极;
所述接口CG4一侧连接第一二线制传感器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8,通过接口CZ8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二线制传感器信号输入;
所述接口CG5一侧连接第一二线制传感器负极,另一侧通过接口CZ9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三共地;
所述接口CL2一侧连接联动设备端第一联动信号,另一侧连接接口CZ21,通过接口CZ21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联动信号;
所述接口CL5一侧连接联动设备端DC 24V负极,另一侧连接节点CT23,进而通过接口CD6连接DC 24V电源负极;
所述接口CA1一侧连接AC 24V电源火线,另一侧通过节点CT21分为两路:第一路通过接口CZ22连接末端控制器端AC 24V电源火线,第二路通过接口CL3连接联动设备端AC 24V电源火线;
所述接口CA2一侧连接AC 24V电源零线,另一侧通过节点CT22分为两路:第一路通过接口CZ23连接末端控制器端AC 24V电源零线,第二路通过接口CL4连接联动设备端AC 24V电源零线。
具体的,所述变频器控制元件包括开关、电位器、频率表、指示灯,通过开关切换变频器控制模式,通过电位器设置手动控制频率,通过指示灯显示变频器正、异常状态,通过频率表显示输出频率。
具体的,所述末端控制器用于自动模式下控制变频器启停、输出频率,采用DDC控制器。
具体的,所述中央控制器用于通过控制一个或多个末端控制器,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控制,采用DDC控制器。
具体的,所述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包括开关、电位器、电流表,通过电位器向末端控制器输入控制参数,通过电流表显示参数设定值和反馈值,通过开关控制不同参数对应电流表的切换。
具体的,所述传感器用于将外部环境参数反馈给变频器控制系统,包括二线制传感器和三线制传感器。
具体的,所述联动设备包括运行指示灯、故障报警器、阀门,与变频器同步启、停的设备,或除变频器外其他受末端控制器控制的设备。
具体的,所述AC 24V电源为末端控制器和和联动设备工作电源。
具体的,所述DC 24V电源为控制系统标准控制电压源。
本发明创造所用的变频器为主要受控设备,用户向变频器输入启动信号、频率要求等参数,变频器按控制信号执行启停、供电频率调节等功能。变频器可输出实际供电频率、自检正/异常等反馈信号,并提供DC 24V、DC 10V等标准控制电源。
在本发明创造中,变频器端变频器异常信号输出、变频器正常信号输出与变频器COM端设有开关K1,变频器端变频器报警负极和变频器报警正极之间设有开关K2,变频器端变频器运行反馈输出和变频器运行反馈信号源之间设有开关K3,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模式信号输出、自动模式信号输出、模式切换信号源之间设有开关K4,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在值信号输出和变频器在值信号源之间设有开关K5,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频率控制源负极、手动模式频率输出以及手动频率控制源正极三个接口连接在同一个电位器RP6上,变频器控制元件端频率反馈输入正极、频率反馈输入负极之间设有频率表,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异常信号和变频器正常信号分别连接指示灯LED1、LED2,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控制器第一共地和第一参数设定值表之间设有电流表A1和开关K6,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控制器第一共地和第二参数设定值表之间设有电流表A2和开关K7,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控制器第一共地、参数设定值输出和参数设定信号源三个接口连接在同一个电位器RP7上,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一参数反馈值表与控制器第二共地之间设有电流表A3和开关K8,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二参数反馈值表与控制器第二共地之间设有电流表A4和开关K9,末端控制器端自动启动信号源与自动启动信号输出端之间设有开关K10,中央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与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信号源之间设有开关K11
本发明创造在使用时,中央控制器通过第一综合控制指令输出端(接口CY1)向末端控制器发送综合控制指令,明确系统整体运行模式,如空调水循环系统供冷模式、供暖模式或电机定矩控制模式、定速控制模式等。末端控制器按指令对变频器、联动设备等发出相应控制信号。
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可用于在中央控制器、末端控制器之间传递数字信号、模拟信号,并配有标准DC 24V电源作为数字输入信号源。使用时可根据信号种类选择接口种类和接线方式,实现各种信号的传递,通用性极强。例如,如图1所示,接口CY2和CY3可连接中央控制器内的开关K11用于数字输出,当开关K11闭合时,接口CY2向末端控制器输出DC 24V数字信号,可用于控制末端控制器启停等。类似的,如将CZ19和CZ20连接末端控制器内的开关,并将接口CD3改为连接DC 24V+、接口CD4改为连接DC 24V-,则可用于向中央控制器输出DC24V数字信号,反馈末端控制器运行信号、故障信号等。再如,如需传递模拟信号,则将接口CD3和接口CD4短接,即可通过接口CZ19或接口CY2输出模拟信号。
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参数设定信号源(接口CF5)、参数设定值输出(接口CF4)、控制器第一共地(接口CF1)三个接口连接在同一个电位器RP7上,通过电位器RP7调节接口CF4对末端控制器的模拟电压输入,用于末端控制器特定参数,如电机转速、扭矩的手动设定。其中电阻R3和电位器RP3用于调节参数设定信号源(接口CF5)的电压基准值。
末端控制器可能需要根据系统运行状态采取不同的控制模式,也即系统所控制的核心参数不同。例如,控制参数可能是管道压力、温度,或电机扭矩、转速等。此时,需要多个参数设定值表应对不同控制模式。本中枢设置了相互独立的第一参数设定值表A1、第二参数设定值表A2,分别通过电阻R1、电位器RP1以及电阻R2、电位器RP2调节表头满度,并分别通过开关K6、K7控制接通状态。
同样的,还配备了相互独立的第一参数反馈值表A3、第二参数反馈值表A4,分别通过电阻R4、电位器RP4以及电阻R5、电位器RP5调节表头满度,并分别通过开关K8、K9控制接通状态。
变频器控制元件中,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手动模式或自动模式。两个模式共用一路信号源(接口CK1),并用开关K4实现切换。变频器自带DC 10V电源作为手动频率控制源。手动频率控制源正极(接口CK6)、负极(接口CK4)、手动模式频率输出(接口CK5)均连接电位器RP6,通过电位器RP6调节接口CK5对变频器的模拟电压信号,用于变频器频率的手动设定。第一频率反馈输入接口(接口CK5、CK6)连接频率表,反馈变频器实际运行频率。
变频器上电后,其自带DC 24V电源供电,继电器JSD1上电,常开开关JSD1-1吸合,变频器正/异常COM端连通DC 24V电源正极。在变频器内部,其COM端连接开关K1,变频器则根据自检状态将开关接通正常(接口CB10)或异常(接口CB9)。当接通异常时,接口CK9收到电压信号,可通过指示灯LED1指示变频器异常。同理,当接通正常时,可通过指示LED2指示变频器正常。此外,开关K1接通正常时,继电器JZZ1上电,常开开关JZZ1-1吸合。当用户确认需要变频器采用自动模式时,将开关K5闭合,变频器在值信号输入(接口CZ10)接通其信号源(接口CZ11),末端控制器通过此信号确认变频器可以工作。
末端控制器利用变频器自带DC 24V电源控制变频器自动模式启停:末端控制器内部设有开关K10,当开关闭合时,变频器自带DC 24V电源正极(接口CB13)接通变频器自动启动信号输入(接口CB14),变频器收到该控制电压后启动。变频器自动模式下的频率输入则直接由末端控制器提供(接口CZ3、CZ4)。相应的,变频器实际输出频率也通过其第二频率反馈(接口CB17、CB20)直接输入末端控制器用于闭环控制。
变频器报警用于提示用户变频器存在暂不严重影响工作,如历史数据存储异常等。该功能仅在少数变频器上配备。为减少此功能对末端控制器接口占用,采用了如下方式解决:变频器第二频率反馈输出提供模拟电流信号,通过定值电阻R7在节点CT9处形成相应的模拟电压信号,末端控制器则通过接口CZ5读取该模拟电压信号。当变频器出现报警时,其内部通过开关K2将变频器报警正、负极接通,电阻R6接入,与R7形成并联,回路总阻值瞬间降低,节点CZ5处电压信号产生突变,也即频率反馈信号出现突变。末端控制器通过识别此突变,即可判定变频器出现报警。
变频器运行时,其内部开关K3将变频器运行反馈信号源(DC24V+)和运行反馈输出接通,将DC 24V+信号传递至联动设备端,用于联动设备控制,如变频器运行指示灯等。
本中枢提供了二线制、三线制传感器,均采用DC 24V+电源供电,信号则直接输入末端控制器。
联动设备端与末端控制器之间设置了联动信号通讯接口CZ21,末端控制器可利用该接口向联动设备发送控制信号,或接收联动设备反馈信号。联动设备端还接收变频器运行反馈信号(DC 24V+),并连接DC 24V电源负极,从而可以构成完整的控制回路。此外,还为联动设备端提供了AC 24V+电源。上述控制信号和电源可以满足联动设备端各种设备和装置的供电需求,可以根据工程需要灵活连接各类设备,实现多种多样的功能。例如,连接阀门时,可利用AC 24V电压供电,并利用联动控制信号控制阀门开闭;连接变频器运行指示灯时,可利用变频器运行信号和DC 24V-形成指示灯供电回路;连接三线制传感器时,可利用DC 24V电压供电,并利用联动控制信号向控制系统提供反馈。
DC 24V电源上文已完整描述。此外,上述DC 24V接口应尽量连接同一电源,或直接在电路板实物上汇总为一组电源接口,以保持电压信号一致性。
AC 24V电源为末端控制器和联动设备端提供工作电源。
二极管均为续流二极管,防止继电器断电后线圈上的感应电动势损坏中枢;保险用于防止控制电流过大对中枢造成损伤。
本发明创造的通讯中枢可以便捷的增加各模块间的通讯线路。例如,如图3所示,三线制传感器数量、二线制传感器数量、综合控制指令数量、通用控制/反馈参数数量、联动信号数量均可便捷的扩充为2组或更多。图3中,传感器端增加了接口CG6、CG7、CG8、CG9、CG10;末端控制器端增加了接口CZ24、CZ25、CZ26、CZ27、CZ28、CZ29;中央控制器端增加了接口CY4、CY5、CY6,联动设备端增加接口CL6
接口CG6一侧连接传感器端第二三线制传感器供电负极,另一侧连接节点CT24,进而通过接口CD6连接DC 24V电源负极;接口CG7一侧连接第二三线制传感器信号输出,另一侧连接接口CZ24,通过接口CZ24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二三线制传感器信号输入,接口CG8一侧连接第二三线制传感器供电正极,另一侧串接保险FU5后连接节点CT25,进而通过接口CD5连接DC24V电源正极,接口CG9一侧连接第二二线制传感器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25,通过接口CZ25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二二线制传感器信号输入,接口CG10一侧连接第二二线制传感器负极,另一侧连接节点CT26,进而通过接口CZ9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三共地,接口CZ26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二综合控制指令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Y4,通过接口CY4连接中央控制器端第二综合控制指令输出,接口CZ27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二通用控制/反馈参数,另一侧串接保险FU6后连接接口CY5,通过接口CY5连接中央控制器端第二通用控制/反馈参数,接口CZ28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二通用控制/反馈参数信号源,另一侧连接节点CT27,进而通过接口CD3连接DC 24V电源负极,接口CY6一侧连接中央控制器端第二通用控制/反馈参数信号源,另一侧连接节点CT28,进而通过接口CD4连接DC 24V电源正极,接口CZ29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二联动信号,另一侧连接接口CL6,通过接口CL6连接联动设备端第二联动信号,
类似的,当需要末端控制器控制2台或更多变频器时,可以在模块上相应的增加变频器端接口、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接口、末端控制器与变频器接口、末端控制器与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接口、DC 24V电源接口、联动设备端变频器运行信号接口,以及上述接口之间的继电器、保险、二极管、电阻等元器件和线路。以2台变频器为例,其形成的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可见,本发明创造提供的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可以沟通变频器、变频器控制元件、中央控制器、末端控制器、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传感器、联动设备、直流控制电源、交流工作电源等九个设备和模块,完成上述模块、设备的供电和所有控制信号的传递;通讯中枢充分考虑了各种常见变频器的控制需求,为控制器提供了多种模式的输入、输出端口,支持常见二线、三线制传感器,可满足绝大多数变频器控制系统使用需求,具备极高的通用性;除一般信号传递作用外,通讯中枢还具备部分控制功能,使部分信号通路在满足特定条件下才能接通,从而进一步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外部干扰对系统运行的影响;通讯中枢结构还具备极强的扩展能力,可以方便的增加各类线路数量,从而支持更多的变频器、传感器和信号通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频器连接端、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中央控制器连接端、DC 24V电源连接端、AC 24V电源连接端、末端控制器连接端、传感器连接端、以及联动设备连接端;所述通讯中枢通过变频器连接端、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中央控制器连接端、DC 24V电源连接端、AC 24V电源连接端、末端控制器连接端、传感器连接端、以及联动设备连接端分别连接变频器、变频器控制元件、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中央控制器、DC 24V电源、AC 24V电源、末端控制器、传感器、以及联动设备;
所述变频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B1、CB2、CB3、CB4、CB5、CB6、CB7、CB8、CB9、CB10、CB11、CB12、CB13、CB14、CB15、CB16、CB17、CB18、CB19、CB20、CB21、CB22;所述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包括接口CK1、CK2、CK3、CK4、CK5、CK6、CK7、CK8、CK9、CK10、CK11、CK12、CK13;所述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包括接口CF1、CF2、CF3、CF4、CF5、CF6、CF7、CF8;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Y1、CY2、CY3;所述末端控制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Z1、CZ2、CZ3、CZ4、CZ5、CZ6、CZ7、CZ8、CZ9、CZ10、CZ11、CZ12、CZ13、CZ14、CZ15、CZ16、CZ17、CZ18、CZ19、CZ20、CZ21、CZ22、CZ23;所述DC 24V电源连接端包括接口CD1、CD2、CD3、CD4、CD5、CD6;所述AC 24V电源连接端包括接口CA1、CA2;所述传感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G1、CG2、CG3、CG4、CG5;所述联动设备连接端包括接口CL1、CL2、CL3、CL4、CL5
所述接口CB1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模式切换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K1,通过接口CK1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模式切换信号源;
所述接口CB2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手动模式信号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K2,通过接口CK2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模式信号输出;
所述接口CB3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模式信号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K3,通过接口CK3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自动模式信号输出;
所述接口CB4一侧连接变频器端DC 10V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K4,通过接口CK4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频率控制源负极;
所述接口CB5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手动模式频率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K5,通过接口CK5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模式频率输出;
所述接口CB6一侧连接变频器端DC 10V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K6,通过接口CK6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频率控制源正极;
所述接口CB7一侧连接变频器端第一频率反馈输出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K7,通过接口CK7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频率反馈输入正极;
所述接口CB8一侧连接变频器端第一频率反馈输出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K8,通过接口CK8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频率反馈输入负极;
所述接口CB9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异常信号输出,另一侧连接接口CK9,通过接口CK9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异常信号输入;
所述接口CB10一侧连接变频器正常信号输出,另一侧通过节点CT1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接口CK10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正常信号输入;另一路串接保险FU1后,在节点CT2处分别连接继电器JZZ1线圈一侧和二极管VD1负极,VD1正极连接节点CT4,再通过接口CD1连接DC24V电源负极;JZZ1线圈另一侧在节点CT3分为两路,一路连接节点CT4,另一路通过接口CK11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控制模块正/异常COM端;
所述接口CB11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正/异常COM端,另一侧串接继电器JSD1常开开关JSD1-1后,通过接口CD2连接DC 24V电源正极;
所述接口CB13一侧连接变频器自带DC 24V+,另一侧通过节点CT7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接口CZ1连接末端控制器端自动启动信号源,另一侧通过节点CT6分别连接继电器JSD1线圈一侧和二极管VD2负极,JSD1线圈另一侧和VD2正极均连接节点CT5,节点CT5串接保险FU2后通过接口CB12连接变频器自带DC 24V-;
所述接口CB14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启动信号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Z2,通过接口CZ2连接末端控制器端自动启动信号输出;
所述接口CB15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模式频率输入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3,通过接口CZ3连接末端控制器自动模式频率输出正极;
所述接口CB16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模式频率输入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4,通过接口CZ4连接末端控制器自动模式频率输出负极;
所述接口CB17一侧连接变频器端第二频率反馈输出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5,通过接口CZ5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正极;
所述接口CB20一侧连接变频端器第二频率反馈输出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6,通过接口CZ6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负极;
所述接口CB18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报警正极,另一侧串接电阻R6后,通过节点CT8连接接口CZ5,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正极;
所述接口CB19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报警负极,另一侧通过节点CT11连接接口CZ6,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负极;电阻R7一侧通过节点CT9连接接口CZ5,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正极,另一侧通过节点CT10连接接口CZ6,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负极;
所述接口CB21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运行反馈输出,另一侧连接接口CL1,通过接口CL1连接联动设备端变频器运行反馈信号;
所述接口CB22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运行反馈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D5,通过接口CD5连接DC 24V电源正极;
所述接口CK12一侧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在值信号输出,另一侧串接继电器JZZ1常开开关JZZ1-1,进而通过接口CZ10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变频器在值信号输入;
所述接口CK13一侧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在值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Z11,通过接口CZ11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变频器在值信号源;
所述接口CZ12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一共地,另一侧连接接口CF1,通过接口CF1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控制器第一共地;
所述接口CZ13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参数设定值输入,另一侧通过节点CT14分为三路:第一路串接定值电阻R1、电位器RP1后,通过接口CF2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一参数设定值表;第二路串接定值电阻R2、电位器RP2后,通过接口CF3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二参数设定值表;第三路通过接口CF4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参数设定值输出端;
所述接口CZ14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参数设定信号源,另一侧串接定值电阻R3、电位器RP3后,通过接口CF5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参数设定信号源;
所述接口CZ15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参数反馈值输出,另一侧串接定值电阻R4、电位器RP4后,通过接口CF6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一参数反馈值表;
所述接口CZ16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二参数反馈值输出,另一侧串接定值电阻R5、电位器RP5后,通过接口CF7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二参数反馈值表;
所述接口CZ17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二共地,另一侧通过接口CF8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控制器第二共地;
所述接口CZ18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综合控制指令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Y1,通过接口CY1连接中央控制器端第一综合控制指令输出;
所述接口CZ19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另一侧串接保险FU4后,通过接口CY2连接中央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
所述接口CZ20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D3,通过接口CD3连接DC 24V电源负极;
所述接口CY3一侧连接中央控制器端第一通用控制/反馈参数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D4,通过接口CD4连接DC 24V电源正极;
所述接口CG1一侧连接第一三线制传感器供电负极,另一侧在节点CT13处分为两路:第一路连接接口CZ9,通过接口CZ9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三共地;第二路连接接口CD6,通过接口CD6连接DC 24V电源负极;
所述接口CG2一侧连接第一三线制传感器信号输出,另一侧连接接口CZ7,通过接口CZ7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三线制传感器信号输入;
所述接口CG3一侧连接第一三线制传感器供电正极,另一侧串接保险FU3后连接节点CT12,进而通过接口CD5连接DC 24V电源正极;
所述接口CG4一侧连接第一二线制传感器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Z8,通过接口CZ8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二线制传感器信号输入;
所述接口CG5一侧连接第一二线制传感器负极,另一侧通过接口CZ9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三共地;
所述接口CL2一侧连接联动设备端第一联动信号,另一侧连接接口CZ21,通过接口CZ21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联动信号;
所述接口CL5一侧连接联动设备端DC 24V负极,另一侧连接节点CT23,进而通过接口CD6连接DC 24V电源负极;
所述接口CA1一侧连接AC 24V电源火线,另一侧通过节点CT21分为两路:第一路通过接口CZ22连接末端控制器端AC 24V电源火线,第二路通过接口CL3连接联动设备端AC 24V电源火线;
所述接口CA2一侧连接AC 24V电源零线,另一侧通过节点CT22分为两路:第一路通过接口CZ23连接末端控制器端AC 24V电源零线,第二路通过接口CL4连接联动设备端AC 24V电源零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控制元件包括开关、电位器、频率表、指示灯,通过开关切换变频器控制模式,通过电位器设置手动控制频率,通过指示灯显示变频器正、异常状态,通过频率表显示输出频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控制器用于自动模式下控制变频器启停、输出频率,采用DDC控制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控制器用于通过控制一个或多个末端控制器,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控制,采用DDC控制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其特征在于:所述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包括开关、电位器、电流表,通过电位器向末端控制器输入控制参数,通过电流表显示参数设定值和反馈值,通过开关控制不同参数对应电流表的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用于将外部环境参数反馈给变频器控制系统,包括二线制传感器和三线制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设备包括运行指示灯、故障报警器、阀门,与变频器同步启、停的设备,或除变频器外的受末端控制器控制的设备。
CN202322025955.XU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Active CN2204198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25955.XU CN220419832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25955.XU CN220419832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19832U true CN220419832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48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25955.XU Active CN220419832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198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64245B2 (ja) 電力中継装置、電力機器、及び、電力中継方法
US20110084650A1 (en) Battery charger
CA2717789C (en)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EP2590835A2 (en) Charger for a battery, plurality of coupled charger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CN220419832U (zh) 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CN116954126A (zh) 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JP3581093B2 (ja)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用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CN110112762A (zh) 一种储能系统
EP1010230B1 (en) A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nd power feeding a number of power-consuming parts
CN220382933U (zh) 一种变频器控制中枢
CN220855477U (zh) 一种变频器控制信号转换模块及变频器控制信号转换系统
CN220556706U (zh) 一种变频器控制中枢
CN212785952U (zh) 基于吊扇灯的控制装置
CN207772978U (zh) 一种可移动式交/直流电源车
CN116700091A (zh) 一种变频器控制信号转换模块及变频器控制系统
CN116846194A (zh) 一种变频器控制中枢
CN207783226U (zh) 一种壁控式风扇灯
CN116742925A (zh) 一种变频器控制中枢
CN101267704B (zh) 气动开关系统
CN116800071A (zh) 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供电中枢
JP2019161977A (ja) 給電システム
CN218788152U (zh) 用于物联网智能污水处理的8路共火线执行器模块
CN114576702B (zh) 空调器
CN219801557U (zh) 一种厢变车及其多机并机并网系统
CN109659932A (zh) 用于野外帐篷医院的三相负荷平衡式电力保障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