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87852U - 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87852U
CN220387852U CN202322002334.XU CN202322002334U CN220387852U CN 220387852 U CN220387852 U CN 220387852U CN 202322002334 U CN202322002334 U CN 202322002334U CN 220387852 U CN220387852 U CN 2203878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er
right crankcase
die
communicate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0233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勇
杨森宇
潘加君
王其林
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Dongke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Dongke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Dongke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Dongke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0233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878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878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878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包括:上模座,下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凹的上成型面、上铝液流道和上排渣道以及与上铝液流道连通的注液孔;下模座,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凹的下成型面、四个缺口槽、下铝液流道和下排渣道;上铝液流道和下铝液流道围成进浇道,上排渣道和下排渣道围成排渣道;两个缸体成型合模组件,分别设置在两个缺口槽内,其合模件正对右曲轴箱体的两个活塞缸体区域;缸体成型合模组件的合模件内设有柱面螺旋循环冷却组件;两个表面合模组件,分别设置在另外的两个缺口内,其合模件正对右曲轴箱体的表面。本实用新型可以对产品大面或腔室进行大量的快速的降温,满足快速压铸的生产需要,同时减少铝液流经区域,实现快速成型。

Description

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
背景技术
压铸工艺生产产品时是将熔融的金属灌注进模具中,冷却成型后得到产品,因此需要模具具有较合适的冷却速度,满足压铸件的生产要求。目前模具中合模组件中的合模件的冷却方式大都采用点状冷却方式,可以对特定区域和位置有针对性的降温,便于产品冷却成型。
带发动机缸体的曲轴右曲轴箱体压铸件其结构类似于中部设有隔板的管状结构,各个压铸区域均为翼板形结构,同时带有发动机缸体结构。常规的在右曲轴箱体的任一合箱面上设置进浇口都将无法引导铝液填满各个翼板的压铸腔体中,同时较长的流动路径也会使得铝液过早冷却,导致出现空鼓和较大气泡,使得压铸失败。同时其缸体部位的冷却采用常规的点状冷却管无法满足快速均匀降温的要求,使得压铸效率降低,同时增加了合模件开模后冷却剂(脱模剂)的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可以对产品大面或腔室进行大量的快速的降温,满足快速压铸的生产需要,同时减少铝液流经区域,实现快速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包括:
上模座,下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凹的上成型面;所述上模座的下表面上设有上铝液流道和上排渣道;所述上铝液流道和上排渣道均与上成型面连通;所述上模座上设有与上铝液流道连通的注液孔;
下模座,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凹的下成型面,下表面设有四个连通下成型面连通的缺口槽;所述下模座的上表面设有下铝液流道和下排渣道;所述下铝液流道和下排渣道均与下成型面连通;所述上模座和下模座合模后,上铝液流道和下铝液流道围成进浇道,上排渣道和下排渣道围成排渣道;
两个缸体成型合模组件,分别设置在两个缺口槽内,其合模件正对右曲轴箱体的两个活塞缸体区域;缸体成型合模组件的合模件内设有柱面螺旋循环冷却组件;
两个表面合模组件,分别设置在另外的两个缺口内,其合模件正对右曲轴箱体的表面。
进一步地,缸体成型合模组件包括:
安装座,与下模座的外侧面固接;
伸缩机构,安装在安装座上;
滑动座,与伸缩机构的伸缩端连接;
滑动限位组件,设置在滑动座的侧面,与缺口槽的内壁贴合,在伸缩机构的伸缩控制下,滑动座在滑动限位组件的限位下伸缩移动;
合模件,设置在滑动座上,头端面设有产品面,侧面设有与上模和下模匹配和合模面;
柱面螺旋循环冷却组件,设置在合膜件内,两端外接冷却液进液管和出液管;
若干芯孔件,尾端插设在合膜件内,头端穿过合模件的头端面,所述芯孔件与合模件相对固定;
若干造型结构件,尾端插设在合膜件内,头端穿过合模件的头端面;所述造型结构件与合模件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座包括:
座体,横截面成L形,尾端的翼板的端面与伸缩机构连接,头端的翼板的板面上设有若干贯穿的穿孔;所述座体头端翼板的外板面设有若干带内螺纹的凹孔;所述合模件上设有与穿孔对应的带内螺纹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直径小于穿孔的直径;所述座体和合模件通过螺钉穿过穿孔以及螺纹孔固定在一起;所述座体头端翼板的外板面设有第一横向凹槽;所述第一横向凹槽内设有带内螺纹的安装孔;
合模板,设置在座体头端翼板的外侧面;所述合模板的外侧面与座体尾端翼板的上板面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合模板上正对座体头端翼板上凹孔的位置设有同轴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凹孔;所述合模和座体通过螺钉穿过通孔与凹孔连接固定在一起;所述合模板上正对座体头端翼板上穿孔的位置设有同轴的过孔;所述合模板与座体贴合的板面上设有与横向凹槽对应的第二横向凹槽;所述合模板与座体连接后,第一横向凹槽与第二横向凹槽形成一个矩形空腔;
受剪块,设置在矩形空腔内,所述受剪块的两个相对侧面与第一横向凹槽和第二横向凹槽的两个相对的长边侧面贴合;所述受剪块上设有与安装孔对应的贯穿的阶梯孔;所述受剪块通过螺钉与座体连接固定在一起;所述受剪块的侧面与第二横向凹槽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合模件的尾端面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为圆柱形,所述容置腔的开口端设置有带缺口的外扩孔;所述外扩孔与容置腔呈阶梯孔状;
所述柱面螺旋循环冷却组件包括冷却柱,设置在容置腔内,尾端面将容置腔封闭,尾端设有与外扩孔匹配的外扩盘,头端面与容置腔底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冷却柱的头部设有螺旋导流槽;所述螺旋导流槽与冷却柱的头端面连通;所述冷却柱内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所述进液孔贯穿冷却柱的头端面和尾端面;所述出液孔贯穿冷却柱的尾端面以及螺旋导流槽的尾部;
所述滑动座内设有冷却柱尾端面的进液孔和出液孔连通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所述滑动座上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的外端头设有外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柱直径为螺旋导流槽缠距的2~4倍;所述冷却柱直径为螺旋导流槽宽度的2~3.8倍;所述冷却柱直径为螺旋导流槽深度的15~25倍;所述冷却柱的头端面与其柱面倒圆角;所述螺旋导流槽尾部位于合模件头端面与尾端面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合模件上设有若干贯穿呈阶梯孔状的插芯孔;所述插芯孔的阶梯部与座体头端翼板的内板面接触;所述芯孔件的尾部设置有与插芯孔阶梯部匹配的凸起环;
所述合模件上设有若干贯穿的结构孔,所述结构孔的侧壁设有内凹的缺口部,所述缺口部与座体头端翼板的内板面接触;所述造型结构件的尾部设置有与缺口部匹配的凸起部;
所述座体与合模板固定连接后,所述芯孔件以及造型结构件的端面与合模板的板面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座体的下表面以及两个相对的侧面均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轴向与滑动座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容置槽内均设有导摩块,所述导摩块与座体固接;
所述滑动限位组件包括:
两块限摩块,设置在安装座上,与座体两个相对的侧面的导摩块接触,所述限摩块的下表面与导摩块的上表面接触;
两个承摩块,设置在安装座上,与座体下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进浇道包括:
浇头,设置在注液孔内;
散流道,与浇头连通,横截面成弧形;
第一分流道,头端与散流道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中脊板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某一缸体的外侧面;
第二分流道,头端与散流套的下端面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中脊板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多层结构的外侧面;
第三分流道,头端与散流套的下端面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中脊板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多层结构的外侧面;所述第一分流道、第二分流道以及第三分流道与右曲轴箱体连通区域均位于右曲轴箱体质心的一侧;
第一分浇道,头端与第三分流道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中脊板连通;
第二分浇道,头端与第三分流道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中脊板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外凸结构的外侧面;
第三分浇道,头端与第三分流道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外翼形结构的外侧面,尾端与右曲轴箱体外翼形结构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排渣道包括:
第一渣料道,设置在右曲轴箱体的一个缸体的端面外侧,与对应缸体的端面连通;
第二渣料道,设置在右曲轴箱体的另一个缸体的端面,与对应缸体的端面连通;
渣包腔,位于右曲轴箱体多层结构的外侧面,与右曲轴箱体多层结构的合箱面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流道的末端下部表面、第二分流道、第三分浇道的末端表面与表面合模组件的合模部贴合;第一渣料道、第二渣料道的头端表面与缸体成型合模组件的合模件贴合。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1、合模件内部设有设置柱面螺旋循环冷却组件,冷却面由常规的点状变为柱面以及螺旋流动面,极大的增加了吸热面积,同时螺旋流动使得冷区液体可以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和混合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降温过程相对的均匀,改善产品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集中的情况。
2、芯孔件以及造型结构件采用与合模件插接的设计方式,降低了制造合模件的加工难度,同时保证了芯孔件以及造型结构件外露部分的结构强度,相较于一体成型而言,避免了芯孔件以及结构件与合模件连接处的受力集中的情况。
3、设置铝液从右曲轴箱体中脊板分别多条路径向右曲轴箱体的脊部板状结构流动,再由板状结构向其两侧的管状结构流动,减少铝液流动路径的长度,同时增加铝液的流动横截面,使得铝液可以保持高温的状态并流至模具腔体的各个角落,降低右曲轴箱体边缘区域以及尾转折区域出现气孔、夹砂等缺陷的概率。
4、两条排渣道分别对应两个活塞缸体区域,保证缸体区域铝液被充分填充,保证缸体区域的结构强度;同时改设计可以在进浇的过程中对排出模具腔体内的气体,排出进浇过程中形成的渣料,减少渣料残留在压铸件腔体中的量,提高产品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实施例中右曲轴箱体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右曲轴箱体模具(隐藏上模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缸体成型合模组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缸体成型合模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剖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C-C剖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中E-E剖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4中F-F剖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G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4中H-H剖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4中J-J剖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K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4中L-L剖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中缸体成型合模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中进浇道和排渣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中进浇道和排渣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中右曲轴箱体和进浇道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中右曲轴箱体和进浇道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M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中右曲轴箱体和排渣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中表面合模组件和进浇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P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中缸体成型合模组件和排渣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1.上模座;111.注液孔;12.下模座;13.表面合模组件;14.缸体成型合模组件;15.右曲轴箱体;
1.安装座;2.伸缩机构;3.滑动座;31.座体;311.穿孔;312.凹孔;313.第一横向凹槽;3131.安装孔;314.容置槽;315.导摩块;316.进液通道;317.出液通道;318.外接头;32.合模板;321.通孔;322.第二横向凹槽;323.过孔;33.受剪块;41.限摩块;42.承摩块;5.合模件;51.合模面;52.螺纹孔;53.容置腔;531.外扩孔;
54.插芯孔;55.结构孔;551.缺口部;61.冷却柱;611.螺旋导流槽;612.进液孔;
613.出液孔;614.外扩盘;7.芯孔件;71.凸起环;8.造型结构件;81.凸起部;
91.浇头;92.散流道;93.第一分流道;94.第二分流道;95.第三分流道;96.第一分浇道;97.第二分浇道;98.第三分浇道;
101.第一渣料道;102.第二渣料道;103.渣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至图25所示,一种右曲轴箱体15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模座11,下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凹的上成型面;所述上模座11的下表面上设有上铝液流道和上排渣道;所述上铝液流道和上排渣道均与上成型面连通;所述上模座11上设有与上铝液流道连通的注液孔111;
下模座12,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凹的下成型面,下表面设有四个连通下成型面连通的缺口槽;所述下模座12的上表面设有下铝液流道和下排渣道;所述下铝液流道和下排渣道均与下成型面连通;所述上模座11和下模座12合模后,上铝液流道和下铝液流道围成进浇道,上排渣道和下排渣道围成排渣道;
两个缸体成型合模组件14,分别设置在两个缺口槽内,其合模件5正对右曲轴箱体15的两个活塞缸体区域;缸体成型合模组件14的合模件5内设有柱面螺旋循环冷却组件;
两个表面合模组件13,分别设置在另外的两个缺口内,其合模件5正对右曲轴箱体15的表面。
本实施例中,缸体成型合模组件14包括:
安装座1,与下模座12的外侧面固接;
伸缩机构2,安装在安装座1上;
滑动座3,与伸缩机构2的伸缩端连接;
滑动限位组件,设置在滑动座3的侧面,与缺口槽的内壁贴合,在伸缩机构2的伸缩控制下,滑动座3在滑动限位组件的限位下伸缩移动;
合模件5,设置在滑动座3上,头端面设有产品面,侧面设有与上模和下模匹配和合模面51;
柱面螺旋循环冷却组件,设置在合膜件内,两端外接冷却液进液管和出液管;
若干芯孔件7,尾端插设在合膜件内,头端穿过合模件5的头端面,所述芯孔件7与合模件5相对固定;
若干造型结构件8,尾端插设在合膜件内,头端穿过合模件5的头端面;所述造型结构件8与合模件5相对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座3包括:
座体31,横截面成L形,尾端的翼板的端面与伸缩机构2连接,头端的翼板的板面上设有若干贯穿的穿孔311;所述座体31头端翼板的外板面设有若干带内螺纹的凹孔312;所述合模件5上设有与穿孔311对应的带内螺纹的螺纹孔52;所述螺纹孔52的直径小于穿孔311的直径;所述座体31和合模件5通过螺钉穿过穿孔311以及螺纹孔52固定在一起;所述座体31头端翼板的外板面设有第一横向凹槽313;所述第一横向凹槽313内设有带内螺纹的安装孔3131;
合模板32,设置在座体31头端翼板的外侧面;所述合模板32的外侧面与座体31尾端翼板的上板面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合模板32上正对座体31头端翼板上凹孔312的位置设有同轴的通孔321;所述通孔321的直径大于凹孔312;所述合模和座体31通过螺钉穿过通孔321与凹孔312连接固定在一起;所述合模板32上正对座体31头端翼板上穿孔311的位置设有同轴的过孔323;所述合模板32与座体31贴合的板面上设有与横向凹槽对应的第二横向凹槽322;所述合模板32与座体31连接后,第一横向凹槽313与第二横向凹槽322形成一个矩形空腔;
受剪块33,设置在矩形空腔内,所述受剪块33的两个相对侧面与第一横向凹槽313和第二横向凹槽322的两个相对的长边侧面贴合;所述受剪块33上设有与安装孔3131对应的贯穿的阶梯孔;所述受剪块33通过螺钉与座体31连接固定在一起;所述受剪块33的侧面与第二横向凹槽322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
合模板32在上模座11和下模座12合模的过程中与上模座11接触,上模座11对合模板32进行限位,防止在灌注铝液的过程中合模件5回退。
合模板32在上模座11和下模座12合模的过程中,将会受到向下的剪切力,此时通过受剪块33将受到的剪切力传递到座体31上,而不是单纯依靠座体31与合模板32之间的螺钉来抵抗剪切力。
受剪块33固定后,更好的传递剪切力,同时留下的间隙可以给受剪块33受力变形提供空间,避免合模板32和座体31相互过度挤压导致变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合模件5的尾端面设有容置腔53,所述容置腔53为圆柱形,所述容置腔53的开口端设置有带缺口的外扩孔531;所述外扩孔531与容置腔53呈阶梯孔状;
所述柱面螺旋循环冷却组件包括冷却柱61,设置在容置腔53内,尾端面将容置腔53封闭,尾端设有与外扩孔531匹配的外扩盘614,头端面与容置腔53底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冷却柱61的头部设有螺旋导流槽611;所述螺旋导流槽611与冷却柱61的头端面连通;所述冷却柱61内设有进液孔612和出液孔613,所述进液孔612贯穿冷却柱61的头端面和尾端面;所述出液孔613贯穿冷却柱61的尾端面以及螺旋导流槽611的尾部;
所述滑动座3内设有冷却柱61尾端面的进液孔612和出液孔613连通的进液通道316和出液通道317;所述滑动座3上进液通道316和出液通道317的外端头设有外接头318。
通过冷却柱61上的螺旋导流槽611内流动的冷却液实现对合模件5的冷却。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柱61直径为螺旋导流槽611缠距的2~4倍;所述冷却柱61直径为螺旋导流槽611宽度的2~3.8倍;所述冷却柱61直径为螺旋导流槽611深度的15~25倍;所述冷却柱61的头端面与其柱面倒圆角;所述螺旋导流槽611尾部位于合模件5头端面与尾端面之间。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控制冷却液的冷却均匀度以及冷却区域,降低冷却过程中铸造件内应力集中的概率。
通过外扩孔531可以对冷却柱61的端面固定,且带缺口的外扩孔531方便安装,以及方便进液孔612与进液通道316、出液孔613与出液通道317对齐。
本实施例中,所述合模件5上设有若干贯穿呈阶梯孔状的插芯孔54;所述插芯孔54的阶梯部与座体31头端翼板的内板面接触;所述芯孔件7的尾部设置有与插芯孔54阶梯部匹配的凸起环71;
所述合模件5上设有若干贯穿的结构孔55,所述结构孔55的侧壁设有内凹的缺口部551,所述缺口部551与座体31头端翼板的内板面接触;所述造型结构件8的尾部设置有与缺口部551匹配的凸起部81;
所述座体31与合模板32固定连接后,所述芯孔件7以及造型结构件8的端面与合模板32的板面相抵。
通过凸起环71以及凸起部81将芯空间以及造型结构件8与合模件5相对定位和限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座体31的下表面以及两个相对的侧面均设有容置槽314,所述容置槽314的轴向与滑动座3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容置槽314内均设有导摩块315,所述导摩块315与座体31固接;
所述滑动限位组件包括:
两块限摩块41,设置在安装座1上,与座体31两个相对的侧面的导摩块315接触,所述限摩块41的下表面与导摩块315的上表面接触;
两个承摩块42,设置在安装座1上,与座体31下表面接触。
导摩块315可以在座体31移动的过程中降低摩擦阻力。限摩块41对座体31的滑动限位,同时与导摩块315接触,降低摩擦阻力;承摩块42承受座体31以及与其连接部件的重量,并降低滑动时的阻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浇道包括:
浇头91,设置在注液孔111内;
散流道92,与浇头91连通,横截面成弧形;
第一分流道93,头端与散流道92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15中脊板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15某一缸体的外侧面;
第二分流道94,头端与散流套的下端面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15中脊板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15多层结构的外侧面;
第三分流道95,头端与散流套的下端面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15中脊板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15多层结构的外侧面;所述第一分流道93、第二分流道94以及第三分流道95与右曲轴箱体15连通区域均位于右曲轴箱体15质心的一侧;
第一分浇道96,头端与第三分流道95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15中脊板连通;
第二分浇道97,头端与第三分流道95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15中脊板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15外凸结构的外侧面;
第三分浇道98,头端与第三分流道95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15外翼形结构的外侧面,尾端与右曲轴箱体15外翼形结构连通。
多条分流道以及分浇道对右曲轴箱体15的主要流经面以及特殊结构和复杂结构区域灌注铝液,保证右曲轴箱体15的成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渣道包括:
第一渣料道101,设置在右曲轴箱体15的一个缸体的端面外侧,与对应缸体的端面连通;
第二渣料道102,设置在右曲轴箱体15的另一个缸体的端面,与对应缸体的端面连通;
渣包腔103,位于右曲轴箱体15多层结构的外侧面,与右曲轴箱体15多层结构的合箱面连通。
对于右曲轴箱体15结构较为复杂的区域设置独立的渣包腔103,促使铝液向此区域流动,同时保证铝液可以充满该处模具腔体,同时铝渣等可以被排出右曲轴箱体15结构区域,保证此处的结构强度的质量。
铝液同时在第一渣料道101、第二渣料道102以及渣包腔103的作用下,铝液向右曲轴箱体15对应的缸体区域以及结构较为复杂的区域流动,最后铝渣等杂质排入第一渣料道101、第二渣料道102以及渣包腔103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道93的末端下部表面、第二分流道94、第三分浇道98的末端表面与表面合模组件13的合模部贴合;第一渣料道101、第二渣料道102的头端表面与缸体成型合模组件14的合模件5贴合。
采用此设计可以减少模具的结构设计,并方便右曲轴箱体15从模具中脱离。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模座,下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凹的上成型面;所述上模座的下表面上设有上铝液流道和上排渣道;所述上铝液流道和上排渣道均与上成型面连通;所述上模座上设有与上铝液流道连通的注液孔;
下模座,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凹的下成型面,下表面设有四个连通下成型面连通的缺口槽;所述下模座的上表面设有下铝液流道和下排渣道;所述下铝液流道和下排渣道均与下成型面连通;所述上模座和下模座合模后,上铝液流道和下铝液流道围成进浇道,上排渣道和下排渣道围成排渣道;
两个缸体成型合模组件,分别设置在两个缺口槽内,其合模件正对右曲轴箱体的两个活塞缸体区域;缸体成型合模组件的合模件内设有柱面螺旋循环冷却组件;
两个表面合模组件,分别设置在另外的两个缺口内,其合模件正对右曲轴箱体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右曲轴箱体模具,其特征在于,缸体成型合模组件包括:
安装座,与下模座的外侧面固接;
伸缩机构,安装在安装座上;
滑动座,与伸缩机构的伸缩端连接;
滑动限位组件,设置在滑动座的侧面,与缺口槽的内壁贴合,在伸缩机构的伸缩控制下,滑动座在滑动限位组件的限位下伸缩移动;
合模件,设置在滑动座上,头端面设有产品面,侧面设有与上模和下模匹配和合模面;
柱面螺旋循环冷却组件,设置在合膜件内,两端外接冷却液进液管和出液管;
若干芯孔件,尾端插设在合膜件内,头端穿过合模件的头端面,所述芯孔件与合模件相对固定;
若干造型结构件,尾端插设在合膜件内,头端穿过合模件的头端面;所述造型结构件与合模件相对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右曲轴箱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座包括:
座体,横截面成L形,尾端的翼板的端面与伸缩机构连接,头端的翼板的板面上设有若干贯穿的穿孔;所述座体头端翼板的外板面设有若干带内螺纹的凹孔;所述合模件上设有与穿孔对应的带内螺纹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直径小于穿孔的直径;所述座体和合模件通过螺钉穿过穿孔以及螺纹孔固定在一起;所述座体头端翼板的外板面设有第一横向凹槽;所述第一横向凹槽内设有带内螺纹的安装孔;
合模板,设置在座体头端翼板的外侧面;所述合模板的外侧面与座体尾端翼板的上板面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合模板上正对座体头端翼板上凹孔的位置设有同轴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凹孔;所述合模和座体通过螺钉穿过通孔与凹孔连接固定在一起;所述合模板上正对座体头端翼板上穿孔的位置设有同轴的过孔;所述合模板与座体贴合的板面上设有与横向凹槽对应的第二横向凹槽;所述合模板与座体连接后,第一横向凹槽与第二横向凹槽形成一个矩形空腔;
受剪块,设置在矩形空腔内,所述受剪块的两个相对侧面与第一横向凹槽和第二横向凹槽的两个相对的长边侧面贴合;所述受剪块上设有与安装孔对应的贯穿的阶梯孔;所述受剪块通过螺钉与座体连接固定在一起;所述受剪块的侧面与第二横向凹槽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右曲轴箱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模件的尾端面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为圆柱形,所述容置腔的开口端设置有带缺口的外扩孔;所述外扩孔与容置腔呈阶梯孔状;
所述柱面螺旋循环冷却组件包括冷却柱,设置在容置腔内,尾端面将容置腔封闭,尾端设有与外扩孔匹配的外扩盘,头端面与容置腔底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冷却柱的头部设有螺旋导流槽;所述螺旋导流槽与冷却柱的头端面连通;所述冷却柱内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所述进液孔贯穿冷却柱的头端面和尾端面;所述出液孔贯穿冷却柱的尾端面以及螺旋导流槽的尾部;
所述滑动座内设有冷却柱尾端面的进液孔和出液孔连通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所述滑动座上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的外端头设有外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右曲轴箱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柱直径为螺旋导流槽缠距的2~4倍;所述冷却柱直径为螺旋导流槽宽度的2~3.8倍;所述冷却柱直径为螺旋导流槽深度的15~25倍;所述冷却柱的头端面与其柱面倒圆角;所述螺旋导流槽尾部位于合模件头端面与尾端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右曲轴箱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模件上设有若干贯穿呈阶梯孔状的插芯孔;所述插芯孔的阶梯部与座体头端翼板的内板面接触;所述芯孔件的尾部设置有与插芯孔阶梯部匹配的凸起环;
所述合模件上设有若干贯穿的结构孔,所述结构孔的侧壁设有内凹的缺口部,所述缺口部与座体头端翼板的内板面接触;所述造型结构件的尾部设置有与缺口部匹配的凸起部;
所述座体与合模板固定连接后,所述芯孔件以及造型结构件的端面与合模板的板面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右曲轴箱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的下表面以及两个相对的侧面均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轴向与滑动座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容置槽内均设有导摩块,所述导摩块与座体固接;
所述滑动限位组件包括:
两块限摩块,设置在安装座上,与座体两个相对的侧面的导摩块接触,所述限摩块的下表面与导摩块的上表面接触;
两个承摩块,设置在安装座上,与座体下表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右曲轴箱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浇道包括:
浇头,设置在注液孔内;
散流道,与浇头连通,横截面成弧形;
第一分流道,头端与散流道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中脊板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某一缸体的外侧面;
第二分流道,头端与散流套的下端面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中脊板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多层结构的外侧面;
第三分流道,头端与散流套的下端面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中脊板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多层结构的外侧面;所述第一分流道、第二分流道以及第三分流道与右曲轴箱体连通区域均位于右曲轴箱体质心的一侧;
第一分浇道,头端与第三分流道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中脊板连通;
第二分浇道,头端与第三分流道连通,尾端与右曲轴箱体中脊板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外凸结构的外侧面;
第三分浇道,头端与第三分流道连通,位于右曲轴箱体外翼形结构的外侧面,尾端与右曲轴箱体外翼形结构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右曲轴箱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渣道包括:
第一渣料道,设置在右曲轴箱体的一个缸体的端面外侧,与对应缸体的端面连通;
第二渣料道,设置在右曲轴箱体的另一个缸体的端面,与对应缸体的端面连通;
渣包腔,位于右曲轴箱体多层结构的外侧面,与右曲轴箱体多层结构的合箱面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右曲轴箱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道的末端下部表面、第二分流道、第三分浇道的末端表面与表面合模组件的合模部贴合;第一渣料道、第二渣料道的头端表面与缸体成型合模组件的合模件贴合。
CN202322002334.XU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 Active CN2203878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2334.XU CN220387852U (zh)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2334.XU CN220387852U (zh)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87852U true CN220387852U (zh) 2024-01-26

Family

ID=89611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02334.XU Active CN220387852U (zh)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878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7117B (zh) 模具和制造铸造制品的方法
KR100369919B1 (ko) 팬, 팬의 용융금속 성형방법 및 팬의 용융금속 성형장치
US20110011553A1 (en) Multi-cavity mold
JP2019181503A (ja) ダイカスト金型、当該ダイカスト金型で製造されたダイカスト品およびダイカスト品の製造方法
US797162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e casting of parts
CN220387852U (zh) 一种右曲轴箱体模具
JP2016193447A (ja) 金型分流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鋳造用金型
US20040109909A1 (en) Vacuum and vent block for use with molding and casting systems
JP2008137022A (ja) 金型分流子及びその冷却構造
CN220387857U (zh) 一种内部带冷却系统的合模组件
CN117161348A (zh) 一种衬套外管挤压铸造成形模具及成型方法
CN215467999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壳压铸模具
CN210475476U (zh) 斜顶结构以及包括斜顶结构的锌合金成型模具
CN210334294U (zh) 锌合金成型模具
CN115889727A (zh) 一种用于壳体的压铸模具
CN213317595U (zh) 一种压铸模具二次抽芯机构
CN210789183U (zh) 温控系统以及包括该温控系统的锌合金成型模具
JPH11114661A (ja) ダイカスト鋳造方法及びダイカスト鋳造装置
CN21725272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器壳体的成型模具
CN21770130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零件的压铸模具
JP6485712B2 (ja) ダイカスト鋳造用金型機構
CN110076320A (zh) 温控系统以及包括该温控系统的锌合金成型模具
CN216127680U (zh) 一种快速导热的注塑模具
CN220049980U (zh) 机油泵壳体模具
CN218799004U (zh) 一种用于防飞边的模具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