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8784U - 耳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耳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8784U
CN220368784U CN202321368517.7U CN202321368517U CN220368784U CN 220368784 U CN220368784 U CN 220368784U CN 202321368517 U CN202321368517 U CN 202321368517U CN 220368784 U CN220368784 U CN 220368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generating unit
cavity
sound generating
front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6851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晋平
陈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sheng Huizhou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sheng Huizhou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sheng Huizhou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sheng Huizhou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6851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8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8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8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耳机装置,其包含背腔体、前腔体、发声单元以及发热单元。前腔体滑扣式固定于背腔体,前腔体具有出音通道,发声单元配置于前腔体内,发热单元配置于出音通道与发声单元之间。借此,耳机装置提供使用者在聆听音乐下,可选择切换同时促进耳部血液循环的多重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耳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硬件架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耳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聆听数字装置(例如手机等)的音乐,一般人会选择使用耳机,以降低环境杂音及提升音质效果。耳机的特点就是把两只小扬声器挂在头两侧,使得耳朵能够听到耳机所带来的特殊的声场空间感、真实感与临场感。
然而,由于长时间配戴耳机的缘故,耳朵可能会感到不适,进而造成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耳机装置,改善先前技术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耳机装置,其包含背腔体、前腔体、发声单元以及发热单元。前腔体拆卸式固定于背腔体,发声单元配置于前腔体,发热单元配置于前腔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前腔体滑扣式固定于背腔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前腔体具有多个第一滑扣部件,多个第一滑扣部件分别位于前腔体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背腔体具有与多个第一滑扣部件相适配的多个第二滑扣部件,多个第二滑扣部件分别位于背腔体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前腔体具有一出音通道,发热单元配置于出音通道与发声单元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背腔体包含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以及软性电路板连接器,前腔体包含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以及软性电路板连接器,背腔体的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电性连接前腔体的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背腔体的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电性连接前腔体的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背腔体的软性电路板连接器电性连接前腔体的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发热单元为红光灯泡或发光二极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耳机装置包含背腔体、前腔体、发声单元以及发热单元。前腔体滑扣式固定于背腔体,前腔体具有出音通道,发声单元配置于前腔体内,发热单元配置于出音通道与发声单元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背腔体包含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以及软性电路板连接器,前腔体包含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以及软性电路板连接器,背腔体的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电性连接前腔体的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背腔体的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电性连接前腔体的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背腔体的软性电路板连接器电性连接前腔体的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发热单元为红光灯泡或发光二极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特征,耳机装置提供使用者在聆听音乐下,同时促进耳部血液循环的多重使用体验。
以下将以实施方式对上述的说明作详细的描述,并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耳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背腔体的立体图;
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前腔体的立体图;
图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腔体的立体图;
图5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前腔体的立体图;
图6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前腔体的外部结构的立体图;以及
图7是图6的前腔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符号的说明如下:
100:耳机装置
110、110a:前腔体
111、111a:本体
115、115a:开口
120:背腔体
140、140a:凸柱部
150:凸台
160:柱体
170:凸环体
125:开口
180:出音通道
210: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211: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
212: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
220:平面板体
310: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311: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
312: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
320:平面板体
330、330a:发热单元
400、400a:弹性接触帽
410:第二滑扣部件
510:第一滑扣部件
610:发声单元
620:电池
630:软性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所附的附图及以下所述各种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号码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元件与步骤并未描述于实施例中,以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限制。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态样是一种耳机装置100,其可应用在入耳式耳机、真无线耳机或其他耳机,亦可广泛地运用在相关的技术环节。本技术态样的耳机装置100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以下将搭配图1来说明耳机装置100的具体实施方式。
应了解到,耳机装置100的多种实施方式搭配图1~图7进行描述。于以下描述中,为了便于解释,进一步设定许多特定细节以提供一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全面性阐述。然而,本技术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于其他举例中,为了有效描述这些实施方式,已知结构与装置以方块图形式显示。此处使用的“举例而言”的用语,以表示“作为例子、实例或例证”的意思。此处描述的作为“举例而言”的任何实施例,无须解读为较佳或优于其他实施例。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耳机装置10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耳机装置100包含背腔体120以及前腔体110。在架构上,前腔体110具有出音通道180(如:出音孔),弹性接触帽400弹性套设于前腔体110,前腔体110拆卸式固定于背腔体120。通过前腔体110与背腔体120之间可拆卸的机制,使用者可以选择置换或切换不同功用的前腔体1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腔体110具有发声单元以及发热单元。借此,耳机装置100提供使用者在聆听音乐下,可选择切换同时促进耳部血液循环的多重使用体验。
为了对上述耳机装置100的整体结构做更进一步的阐述,请参照图2、图3。图2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背腔体120的立体图,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前腔体110的立体图。
关于背腔体120拆卸后的结构,如图2所示,平面板体220配置于背腔体120上,使背腔体120的开口125被平面板体220所遮盖。在架构上,平面板体220可配置有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211、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212与软性电路板连接器210,换言之,背腔体120包含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211、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212与软性电路板连接器210。实作上,举例而言,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211可为发声单元音量增加连接器,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212发声单元音量降低连接器;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211可为发声单元音量降低连接器,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212发声单元音量增加连接器,但此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视实际需要弹性设计之。
关于前腔体110拆卸后的结构,如图3所示,平面板体320配置于前腔体110上,使前腔体110的开口115被平面板体320所遮盖。在架构上,平面板体320可配置有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311、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312与软性电路板连接器310,换言之,前腔体110包含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311、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312与软性电路板连接器310。实作上,举例而言,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311可为发声单元音量增加连接器,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312发声单元音量降低连接器;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311可为发声单元音量降低连接器,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312发声单元音量增加连接器,但此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视实际需要弹性设计之。
于图3中,前腔体110具有本体111、凸柱部140。凸柱部140凸出于前腔体110的本体111上,且凸柱部140背对本体111的末端具有前端面。凸柱部140的前端面完整地围绕出音通道180。举例来说,凸柱部140的前端面为封闭外型,例如封闭圆型,进而有助降低水分侵入缝隙,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凸柱部140具有凸台150、柱体160与凸环体170。凸台150直接连接前腔体110,柱体160位于凸台150与凸环体170之间,较凸台150及凸环体170来得窄细。出音通道180贯穿凸台150、柱体160与凸环体170,且缝隙形成于凸台150、柱体160与凸环体170上。实作上,举例而言,凸台150、柱体160与凸环体170一体成形彼此连接。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单元330配置于出音通道180与发声单元之间,发声单元配置于前腔体110并临接凸柱部140的凸台150。应了解到,虽然图3的发热单元330突出于出音通道180之外,实作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发热单元330亦可隐藏于出音通道180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当视实际需要弹性设计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单元330可为红光灯泡、发光二极管或其他光源。本实用新型使用光源间接发热的方式,可以避免耳朵过热烫伤。实作上,举例而言,发光二极管的光转换效率可低于预设门槛值,通过较低光转换效率的发光二极管以提供足够热能。
或者,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发热单元330亦可为加热环或其他加热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当视实际需要弹性设计之。
于图3的前腔体110拆卸式固定于图2的背腔体120时,背腔体120的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211电性连接前腔体110的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311,背腔体120的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212电性连接前腔体110的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312,背腔体120的软性电路板连接器210电性连接前腔体110的软性电路板连接器310。借此,前腔体110与背腔体120之间可以实现电气方面的传输。
为了对前腔体110与背腔体120之间可拆卸的机制做更进一步的阐述,请参照第4、5图。图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腔体120的立体图,图5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前腔体110的立体图。
除了图5的前腔体110具有多个第一滑扣部件510以外,图5的前腔体110与图3的前腔体110实质上相似。在架构上,多个第一滑扣部件510分别位于前腔体110的相对两侧。
相似地,除了图4的背腔体120具有与图5的多个第一滑扣部件510相适配的多个第二滑扣部件410以外,图4的背腔体120与图2的背腔体120实质上相似。在架构上,多个第二滑扣部件410分别位于背腔体120的相对两侧。另外,于图4中,发热单元隐藏于出音通道180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图5的前腔体110的多个第一滑扣部件510滑扣式固定于图4的背腔体120的多个第二滑扣部件410,借此,前腔体110滑扣式固定于背腔体120。实作上,举例而言,第一滑扣部件510可为滑槽,第二滑扣部件410可为滑钩;或者,第二滑扣部件410可为滑槽,第一滑扣部件510可为滑钩,但此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视实际需要弹性设计之。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前腔体110亦可选择性地通过磁吸、卡扣…等方式固定于背腔体120,但此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视实际需要弹性设计之。
同时参照图6、图7,图6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前腔体110a的外部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前腔体110a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实作上,举例而言,前腔体110a可为左耳耳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腔体110a具有出音通道180,发热单元330a配置于出音通道180与发声单元610之间。
如图6所示,弹性接触帽400a弹性套设于前腔体110a,前腔体110a具有本体111a、凸柱部140a。凸柱部140a凸出于前腔体110a的本体111a上,且凸柱部140a背对本体111a的末端具有前端面。凸柱部140a的前端面完整地围绕出音通道180。发热单元330a配置于前腔体110a,发热单元330a可突出于出音通道180之外。
如图7所示,发声单元610配置于前腔体110a内,电池620配置于前腔体110a内,软性电路板630配置于前腔体110a内,软性电路板630电性连接电池620。若平面板体覆盖前腔体110a的开口115a,软性电路板630可电性连接平面板体上的软性电路板连接器。应了解到,于本文中,涉及“电性连接”的描述,其可泛指一元件通过其他元件而间接电气耦合至另一元件,或是一元件无须通过其他元件而直接电连接至另一元件。举例而言,软性电路板630可直接电连接至电池620,或者,软性电路板630可通过其他元件而间接电气耦合至电池620,本领域技术人员当视实际需要弹性设计之。
实作上,举例而言,发声单元610可为6mm、11mm或其他尺寸的耳机发声单体。虽然发声单元610与发热单元330a皆配置于前腔体110a,但实际测试下,发热单元330a配置于出音通道180与发声单元610之间。大致上不会发声单元610的音量以及音频频谱。
应了解到,本文中所使用的“约”、“大约”或“大致”是用以修饰任何可些微变化的数量,但这种些微变化并不会改变其本质。于实施方式中若无特别说明,则代表以“约”、“大约”或“大致”所修饰的数值的误差范围一般是容许在百分之二十以内,较佳地是于百分之十以内,而更佳地则是于百分之五以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特征,耳机装置100提供使用者在聆听音乐下,同时促进耳部血液循环的多重使用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8)

1.一种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背腔体;
一前腔体,拆卸式固定于该背腔体;
一发声单元,配置于该前腔体;以及
一发热单元,配置于该前腔体,该发热单元为一红光灯泡或一发光二极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腔体滑扣式固定于该背腔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腔体具有多个第一滑扣部件,该多个第一滑扣部件分别位于该前腔体的相对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腔体具有与该多个第一滑扣部件相适配的多个第二滑扣部件,该多个第二滑扣部件分别位于该背腔体的相对两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腔体具有一出音通道,该发热单元配置于该出音通道与该发声单元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腔体包含一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一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以及一软性电路板连接器,该前腔体包含一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一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以及一软性电路板连接器,该背腔体的该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电性连接该前腔体的该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该背腔体的该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电性连接该前腔体的该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该背腔体的该软性电路板连接器电性连接该前腔体的该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7.一种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背腔体;
一前腔体,滑扣式固定于该背腔体,该前腔体具有一出音通道;
一发声单元,配置于该前腔体内;以及
一发热单元,配置于该出音通道与该发声单元之间,该发热单元为一红光灯泡或一发光二极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腔体包含一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一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以及一软性电路板连接器,该前腔体包含一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一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以及一软性电路板连接器,该背腔体的该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电性连接该前腔体的该发声单元第一连接器,该背腔体的该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电性连接该前腔体的该发声单元第二连接器,该背腔体的该软性电路板连接器电性连接该前腔体的该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CN202321368517.7U 2023-05-31 2023-05-31 耳机装置 Active CN220368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8517.7U CN220368784U (zh) 2023-05-31 2023-05-31 耳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8517.7U CN220368784U (zh) 2023-05-31 2023-05-31 耳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8784U true CN220368784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7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68517.7U Active CN220368784U (zh) 2023-05-31 2023-05-31 耳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87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19783A (en) Headphone assembly
US9968152B2 (en) Combination knitted hat and earphone assembly
US20210368253A1 (en) Neck-strap type earphone
EP2894875B1 (en) Headphone
EP1587342A3 (en) Headphone with active noise reduction
CN113949957B (zh) 骨传导耳机及骨传导耳机装配方法
AU2021101502A4 (en) Magnetic bluetooth eyeglasses
CN113965846A (zh) 骨传导发声装置、骨传导发声装置装配方法及骨传导耳机
CN220368784U (zh) 耳机装置
CN110677760A (zh) 耳机
US20220295168A1 (en) Sound output device
CN214851757U (zh) 入耳式耳机和电子设备
TWM614114U (zh) 耳機結構
CN212463479U (zh) 声学输出装置及其连接组件
CN210469688U (zh) 耳机
CN210225686U (zh) 蓝牙耳机及蓝牙耳机组件
CN218830545U (zh) 耳机装置及头戴式耳机
CN219248032U (zh) 一种半开放的蓝牙耳机
CN219162550U (zh) 智能穿戴设备
CN215991168U (zh) 一种轻量化发光耳机
CN218888689U (zh) 头戴式耳机
CN210469687U (zh) 耳机
JP3245539U (ja) イヤホンケース及びイヤホン
CN217063976U (zh) 充电结构及无线耳机
CN218850931U (zh) 一种气传导蓝牙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