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7525U - 一种显影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影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7525U
CN220367525U CN202322016156.6U CN202322016156U CN220367525U CN 220367525 U CN220367525 U CN 220367525U CN 202322016156 U CN202322016156 U CN 202322016156U CN 220367525 U CN220367525 U CN 2203675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developing cartridge
frame
drum
incline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1615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健
龚小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Yib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Yib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Yib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Yib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75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75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影盒,可拆卸的安装至具有感光鼓的鼓框体中,所述显影盒和所述鼓框体可作为整体沿着自后向前的方向安装至成像设备中,所述显影盒包括:显影框体,可容纳显影剂;显影辊,可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显影辊轴线旋转;驱动件,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显影框体的左端并可接收外力旋转;所述显影盒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影框体左末端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所述显影辊轴线倾斜设置,并且所述倾斜面在左右方向上固定设置在所述显影盒上,在所述显影盒安装在所述成像设备中时,所述倾斜面可接收来自所述成像设备中的迫推力并使得所述显影框体相对于所述鼓框体移动。

Description

一种显影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影盒。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于鼓框体中,显影盒包括有显影框体、搅拌架、显影辊、送粉辊,显影框体容纳有显影剂,当显影盒进行工作时,显影辊与鼓框体中的感光鼓相互接触,搅拌架搅动显影框体内部的显影剂,送粉辊将显影框体中的显影剂输送至显影辊,显影辊则将显影剂输送至感光鼓上,从而完成显影过程,不过,处于不工作状态的显影辊长期与感光鼓保持接触时,显影辊会对感光鼓造成污染,进而导致感光鼓的寿命缩短以及成像设备的打印效果变差,此外具有彩色打印功能的成像设备上安装有容纳黄色、红色、蓝色和黑色显影剂的多个显影盒,当该成像设备在只需要打印黑白图像而不需要打印彩色图像时,除容纳有黑色显影剂的显影盒之外的其他显影盒不需要使用,则需将这些显影盒中的显影辊朝向远离感光鼓的方向移动,使得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所以将安装于成像设备中的显影盒的显影辊能与感光鼓分离是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显影盒,显影盒包括设置在显影框体长度方向两末端的凸轮,两凸轮之间通过杆连接并能一起移动,其中之一的凸轮可接收成像设备的迫推力而沿着显影框体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凸轮的凸轮表面与鼓框体接触产生的反作用力作用在显影盒上,显影盒相对于鼓框体移动,从而使得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因此,通过上述结构,显影辊与感光鼓可在接触和分离之间移动;但是,该处理盒的凸轮结构在移动过程中易与鼓框体出现干涉卡死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显影辊和感光鼓之间的接触与分离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盒,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显影盒,可拆卸的安装至具有感光鼓的鼓框体中,所述显影盒和所述鼓框体可作为整体沿着自后向前的方向安装至成像设备中,所述显影盒包括:
显影框体,可容纳显影剂;
显影辊,可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显影辊轴线旋转;
驱动件,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显影框体的左端并可接收外力旋转;
所述显影盒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影框体左末端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所述显影辊轴线倾斜设置,并且所述倾斜面在左右方向上固定设置在所述显影盒上,在所述显影盒安装在所述成像设备中时,所述倾斜面可接收来自所述成像设备中的迫推力并使得所述显影框体相对于所述鼓框体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显影盒的右端设置有支点,在所述倾斜面接收来自所述成像设备中的迫推力时,所述显影框体可绕所述支点相对于所述鼓框体枢转。
进一步的,在所述倾斜面接收来自所述成像设备中的迫推力使得所述显影框体相对于所述鼓框体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显影辊可从与所述感光鼓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与所述感光鼓相分离的分离位置。
进一步的,当所述显影辊处于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在所述显影盒的左端具有第一分离距离d1,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在所述显影盒的右端具有第二分离距离d2,其中,d1>d2。
进一步的,所述显影盒还包括可覆盖所述驱动件至少一部分的护盖,所述倾斜面设置在所述护盖上。
进一步的,所述护盖上设置有突起,所述倾斜面设置在所述突起上。
进一步的,所述倾斜面布置为在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面向所述显影盒的左端。进一步的,沿着前后方向进行测量,所述显影盒的后末端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显影盒的左末端至所述显影盒的右末端逐渐递增。
进一步的,沿着前后方向进行测量,所述显影盒的后末端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显影盒的左末端至所述显影盒的右末端逐渐递减。
进一步的,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垂直,沿着上下方向进行测量,所述显影盒的下末端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显影盒的左末端至所述显影盒的右末端逐渐递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多种不同结构的分离组件,均能在显影盒接收到成像设备的迫推力后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的分离,其不仅结构简单,分离稳定,而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显影盒,其分离组件也不易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显影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显影盒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显影盒的分离组件的左端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显影盒的分离组件的右端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显影盒的分离组件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显影盒的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时分离组件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显影盒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时分离组件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时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时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显影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显影盒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定位部从显影盒上分解出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定位部、齿轮部、分离件从显影盒上分解出来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时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时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显影盒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显影盒的芯片组件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显影盒的芯片组件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显影辊处于分离位置时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显影盒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显影盒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时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时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显影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显影盒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显影盒的左侧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显影盒后视图的部分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显影盒的分离组件的左侧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显影盒的分离组件的右侧的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显影盒的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时分离组件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显影盒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时分离组件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显影盒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时右侧示意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显影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显影盒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显影盒又一角度示意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显影盒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显影盒接触位置时的左侧的示意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显影盒的右侧的示意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显影盒分离位置时的左侧的示意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显影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显影盒接触位置时左侧的示意图;
图4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显影盒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4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分离件的示意图;
图4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显影盒接触位置时左侧的示意图;
图4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显影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4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显影盒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4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显影盒又一角度示意图;
图4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显影盒接触位置时左侧的示意图;
图4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显影盒接触位置时右侧的示意图;
图5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显影盒分离位置时某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5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显影盒分离位置时左侧的示意图;
图5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显影盒分离位置时右侧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而获得的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显影盒
为便于下文描述以及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在下文中,显影辊140可绕左右方向延伸的显影辊轴线旋转,驱动件101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显影盒100的左端;多个显影盒100在前后方向上间隔的布置在鼓框体10中,显影盒100可沿着自后向前的方向安装至成像设备中;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垂直。
如图1-9所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一种显影盒100,显影盒100可拆卸的安装至具有感光鼓40的鼓框体10(未示出)中,多个显影100在前后方向上间隔的布置在鼓框体10中,显影盒100和鼓框体10可作为一个整体推入并安装至成像设备中,其中,显影盒100包括可容纳显影剂的显影框体110以及设置在显影框体101左端的驱动件101,其中,显影框体110包括可用于支撑搅拌架120(下文将介绍)的第一显影框体110a和与第一显影框体110a通过超声焊接连接在一起的第二显影框体110b,驱动件101设置在显影框体110的左端,并可接收成像设备中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显影盒100还包括支撑在显影框体110上并能被驱动件101驱动旋转的搅拌架120、送粉辊130和显影辊140,显影辊140可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显影辊轴线旋转,搅拌架120可用于搅拌显影框体110内部的显影剂,而能将搅拌的显影剂输送至送粉辊130上,送粉辊130通过旋转可将其上的显影剂输送至与其接触的显影辊140上,随后,显影辊140可将其上承载的显影剂输送至与显影辊140接触的并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40上,感光鼓40通过转印单元可将显影剂转印至纸张上,最终可在纸张上形成可视化的图像;也就是说,在显影盒100进行工作时,显影辊140需与感光鼓40保持接触以保证显影辊140能将其上承载的显影剂输送至感光鼓40上。
但是,当显影盒100不进行工作时,若显影辊140长时间的与感光鼓40保持紧密接触,柔软的显影辊140可能会发生变形,亦或是显影辊140上析出的物质污染感光鼓40,不管是哪种情况,这均会影响最终的打印品质,所以,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显影盒100还包括可在显影盒100不进行工作时可迫使显影辊140与感光鼓40相互分离的分离组件,分离组件布置在显影框体110的前端并面向鼓框体10设置,具体的来说,分离组件包括设置在显影框体110左侧的构造为杆的第一迫推部161,即第一迫推部161也可称之为第一迫推杆,构造为非凸轮结构的第一迫推部161的左端部具有力接收部150,在显影盒100不进行工作时,第一迫推部161的力接收部150可接收成像设备中自左向右的迫推力,该迫推力可迫推第一迫推部161自左向右移动,分离组件还包括套设在第一迫推部161上的第一弹性部171,以及设置在第一迫推部161上的第一限制部181和第二限制部182,在左右方向(即第一迫推部16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弹性部171设置在第一限制部181和第二限制部182之间,以避免第一弹性部171从第一迫推部161上脱落,第一限制部181相对于第二限制部182在左右方向设置在更靠近显影盒100的外侧,第二限制部182还可用于限制第一迫推部161向左移动时的移动行程而能阻止第一迫推部161向左脱离显影框体110,而第一弹性部171可用于复位移动后的第一迫推部161,使其复位至移动前的位置以保证下一次的移动,在第一迫推部161接收到外部迫推力而移动时,第一弹性部171的长度会被压缩而蓄积有弹性力,第一迫推部161可克服第一弹性部171因压缩产生的弹性力而自左向右移动,优选的,第一弹性部171为压缩弹簧,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性能稳定,并且,第一限制部181和第二限制部182优选为卡簧,其卡接在第一迫推部161上,在进行安装时也较为简单,然而,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71可以是海绵,泡沫棉等具有弹性的物质,而第一限制部181和第二限制部182也可以是与第一迫推部161一体设置或分体设置的突起,这均不是限定的;不仅如此,分离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显影框体110上并可相对于显影框体110移动的第一分离件191,优选的,第一分离件191可被第一迫推部161迫推而转动,具体的,第一分离件191包括设置在第一分离件191第一端部的第一力接收端191a和设置在第一分离件191第二端部的第一力迫推端191b,以及设置在第一力接收端191a和第一力迫推端191b之间的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191c,第一分离件191可绕该第一旋转轴线191c旋转,沿着平行于左右方向的方向上看,第一力接收端191a相比于第一力迫推端191b设置在更靠近显影辊140的位置处;进一步的,第一力接收端191a上形成有迫推斜面,迫推斜面不平行于左右方向,即迫推斜面与左右方向交叉,并布置为至少部分面向显影盒100的左端,换句话说,迫推斜面至少部分面向第一迫推部161,在前后方向上,迫推斜面与显影框体110后末端的距离,沿着迫推斜面在自左向右的方向上的延伸而增加,该种构造可使得第一分离件191被第一迫推部161迫推时,受到自左向右迫推力的迫推斜面可产生一个迫使第一分离件191绕着第一旋转轴线191c旋转的迫推分力,从而使得设置在第一分离件191第二端部的第一力迫推端191b朝着靠近鼓框体10的方向移动并可抵靠在鼓框体10的第一抵接部11上,随着第一分离件191进一步的转动,第一力迫推端191b通过与鼓框体10的第一抵接部11抵接而能产生一个反作用在显影盒100上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可使得显影盒100沿着显影辊140远离感光鼓40的方向在鼓框体10的第二抵接部12上滑动,第二抵接部12是鼓框体10上的一个倾斜面,这时显影盒100从显影辊140与感光鼓40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显影辊140与感光鼓40分离的分离位置,最终,显影辊140与感光鼓40分隔一端距离S。
同时,为了使得显影盒100在接触位置移动至分离位置的过程中更加稳定,分离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显影框体110右侧的第二分离件192以及用于迫推第二分离件192转动的第二迫推部162,其中,第二分离件192与上述第一分离件191具有大体上相同的构造,并同样包括第二力接收端192a、第二力迫推端192b以及设置在第二力接收端192a、第二力迫推端192b之间的第二旋转轴线192c,优选的,第二旋转轴线192c和第一旋转轴线191c同轴布置,第二分离件192和第二迫推部162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参照第一分离件191,这里就不再赘述,而第二迫推部162在左右方向延伸并构造为具有非凸轮结构的杆,在第一迫推部161受到外力迫推前,即显影辊140处于接触位置时,第二迫推部162与第一迫推部161分隔设置,第一力接收端191a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迫推部161和第二迫推部162之间;在第一迫推部161受到外力迫推并自左向右移动后,即显影辊140从接触位置移动至分离位置的过程中,移动的第一迫推部161可先迫推并逐渐越过第一力接收端191a的迫推斜面并使得第一分离件191旋转、而后开始迫推第二迫推部162自左向右移动,这时,第一分离件191抵靠在第一迫推部161上而被第一迫推部161限制回转,第一分离件191稳定的抵靠在鼓框体10的第一抵接部1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迫推部161和第二迫推部162可一体成型或一体制造设置,这并不是限定的;不仅如此,第二迫推部162上同样也设置有第二弹性部172和用于定位第二弹性部172的第三限制部183和第四限制部184,第二弹性部172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第三限制部183和第四限制部184之间以用于定位并限制第二弹性部172脱离第二迫推部162,第二弹性部172可用于复位移动后的第二迫推部162,通过弹性力可将其复位至移动前的位置;优选的,为确保第一迫推部161和第二迫推部162在被迫推或迫推时的强度,避免其发生较大弯曲,第一迫推部161和第二迫推部162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但是其依然可选用塑料材质制成,只是本实施例1中采用了优选的实施方案,这并不是限定的;进一步的,为使得分别抵靠在第一分离件191和第二分离件192上的第一迫推部161和第二迫推部162撤去后,第一分离件191和第二分离件192可更加稳定的复位至不迫推鼓框体10时的位置,在第一分离件191和第二分离件192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复位件(未示出)和第二复位件(未示出),优选的,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为扭簧。
分离组件迫使显影辊和感光鼓分离和接触的动作过程
接下来将介绍分离组件迫使显影辊140和感光鼓40分离和接触的动作过程,首先,在显影盒100执行打印工作的过程中,显影盒100的显影辊140与鼓框体10的感光鼓40保持紧密接触,显影盒100此时处于接触位置,当显影盒100暂时不再需要执行打印工作时,位于成像设备左侧的推动件在成像设备的控制下自左向右移动,并向右迫推第一迫推部161的力接收部150,随后,第一迫推部161在克服第一弹性部171的弹性力后一起向右移动,之后,第一迫推部161与第一分离件191的第一力接收端191a的迫推斜面接触,而能迫使第一分离件191绕着第一旋转轴线191c旋转,设置在第一分离件191另一端的第一力迫推端191b抵靠在鼓框体10的第一抵接部11上,随着第一分离件191进一步的旋转,第一力迫推端191b将迫推鼓框体10的第一抵接部11,但是由于鼓框体10在成像设备中基本不会相对于成像设备移动,所以,第一力迫推端191b施加在鼓框体10上的迫推力将反作用在显影盒100上,而能迫使显影盒100朝着远离感光鼓40的方向移动,随后,显影盒100便从显影辊140与感光鼓40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相分离的分离位置,也就是说,此时的显影辊140与感光鼓40间隔一定距离S,之后,第一迫推部161在移动一段时间后将越过第一分离件191的迫推斜面,而开始迫推第二迫推部162在克服第二弹性部172的弹性力后向右移动,进一步的,第二迫推部162将迫使第二分离件192旋转,其动作过程与第一分离件191的迫推过程大体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因此,显影盒100通过设置有可与左右方向相交叉方向移动的第一分离件191和第二分离件192,可迫使显影盒100从显影辊140与感光鼓40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相分离的分离位置,最终完成显影辊140与感光鼓40的分离。
在显影盒100需要重新执行打印工作时,推动件被成像设备控制着自右向左移动,这时第一迫推部161将不再受到向右的迫推力,此时分别设置在第一迫推部161和第二迫推部162上的第一弹性部171和第二弹性部172所蓄积的弹性力被释放,而能迫使第一迫推部161和第二迫推部162自右向左移动,直至第一分离件191和第二分离件192将不会被第一迫推部161和第二迫推部162抵靠,这时,第一分离件191和第二分离件192通过设置在其上的复位件的复位下,第一分离件191和第二分离件192将分别绕着第一旋转轴线191c和第二旋转轴线192c反向旋转,慢慢的,第一分离件191和第二分离件192的第一力迫推端191b和第二力迫推端191b不再抵靠在鼓框体10上,显影盒100将会被设置在鼓框体10上的弹性迫推组件朝着靠近感光鼓40的方向迫推移动,显影盒100将从显影辊140与感光鼓40相分离的分离位置移动至相接触的接触位置,至此,显影辊140与感光鼓40保持接触,显影盒100也具备了执行打印工作的条件,随着成像设备的启动,显影盒100将能再次执行打印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分离件191和第二分离件192可以是上述抵接在鼓框体10的第一抵接部11上而迫使显影辊140与感光鼓40的构造,可选择的是,第一分离件191和第二分离件192还可以抵靠在其所面对的显影盒或者成像设备上,这并不是限定的。
【实施例2】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10-15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2,本实施例2中提供了一种显影盒200,与上述实施例1显影盒中相同的部分,本实施例2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显影盒200的分离组件的结构不同。
具体的来说,本实施例的分离组件同样设置在显影框体210的前端,并同样包括迫推部260、形成在迫推部260上并可接收外部迫推力的力接收部250,以及套设在迫推部260上并可用于复位迫推部260的弹性部270,迫推部26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构造为具有多个齿轮齿260a的非凸轮结构的杆,当迫推部260被迫推而自左向右移动时,与此相对应的是,分离组件还包括可被迫推部260迫推而旋转的被迫推部,优选的,被迫推部为可与迫推部260配合的第一旋转件207和第二旋转件203,优选的,迫推部260构造为具有多个在左右方向上排布的齿轮齿的齿条,第一旋转件207和第二旋转件203均为齿轮,即第一旋转件207也可称之为第一齿轮207,第二旋转件203也可称之为第二齿轮203,并且,第一旋转件207和第二旋转件203的结构及功能大体相同并分别设置在显影框体210的左右两侧,接下来为便于描述,仅以第二齿轮203举例说明,第二齿轮203包括可与迫推部260的齿轮齿260a啮合的齿轮部203a,以及形成在第二齿轮203内表面的被啮合部203b,当迫推部260被迫推而向右移动时,迫推部260可通过其上设置的齿轮齿260a与第二齿轮203的齿轮部203a的啮合而能迫使第二齿轮203旋转,但迫推部260迫推被迫推部旋转的结构不限于齿轮齿条,也可以是摩擦轮等结构。
分离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显影框体210左右两侧的第一分离件291和第二分离件292,第一分离件291和第二分离件292结构及功能大体相同,这里就不再重复描述,现在仅以第二分离件292来举例说明,第二分离件292与上述提及的第二齿轮203均安装在显影框体210右侧的安装孔204中,其中,安装孔204是形成在显影框体210右侧并从其外表面向内凹进的孔,第二分离件292套设在安装孔204中的安装柱202上,而第二齿轮203则套设在第二分离件292的外表面上,具体的,第二分离件292构造为柱状体,并且其横截面为异形,在第二分离件29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啮合部292d,该啮合部292d可与第二齿轮203的被啮合部203b配合,当第二齿轮203受力开始旋转时,第二分离件292可通过其上设置的啮合部292d与第二齿轮203的被啮合部203b的啮合,而使得第二分离件292被迫推着沿着垂直于第二齿轮203的齿轮端面移动,也就是说,当第二齿轮203受力开始旋转时,第二分离件292可通过其上设置的啮合部292d与第二齿轮203的被啮合部203b的啮合,而使得第二分离件292被迫推着沿着与左右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当第二齿轮203受力开始旋转时,第二分离件292可通过其上设置的啮合部292d与第二齿轮203的被啮合部203b的啮合,而使得第二分离件292被迫推着沿着靠近鼓框体10的方向移动,随着第二齿轮203的进一步旋转,第二分离件292与鼓框体10接触并逐渐开始迫推鼓框体10,但由于鼓框体10在成像设备中基本保持不动,所以,第二分离件292施加至鼓框体10上的迫推力将反作用在显影盒200上,使得显影盒200朝着远离感光鼓40的方向移动,也就使得显影盒200从显影辊240与感光鼓40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相分离的分离位置,这时,显影辊240与感光鼓40分隔一段距离S;优选的,第二齿轮203的被啮合部203b为螺旋槽,第二分离件292的啮合部292d为突起,当第二齿轮203开始旋转时,突起可沿着螺旋槽所设定的路径朝着靠近鼓框体10的方向移动,该螺旋槽与突起的结构简单,可将旋转运动转变为直线移动,但是,将旋转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的结构不限于螺旋槽与突起之间的配合,还可以采用例如蜗轮蜗杆等结构,这并不是限定的;同时,为避免第二分离件292在与第二齿轮203啮合时出现第二分离件292与第二齿轮203共同旋转而导致第二分离件292难以伸出的情况,也为了避免第二齿轮203和第二分离件292在旋转或旋转过程中脱离显影框体210,分离组件还包括覆盖安装在第二齿轮203和第二分离件292上的第二定位件206,第二定位件206固定安装在显影框体210的外表面上,第二定位件206构造为具有定位孔的片形件,并且该孔为异形孔,并可与第二分离件292上横截面为异形的异形柱体配合安装,如此,第二分离件292被第二定位件206限制旋转,而使得第二分离件292与被第二齿轮203在啮合过程中不会与第二齿轮203共同旋转,而仅会朝着靠近鼓框体10的方向移动,所以,通过设置有第二定位件206,第二分离件292将会以更稳定的方式伸出,而且,第二定位件206也可用于阻挡第二齿轮203和第二分离件292,而能防止二者脱离显影框体210;同样的,显影盒200的左侧也设置有与第二定位件206结构及功能大体相同的第一定位件205,这里就不再重复赘述。
分离组件迫使显影辊和感光鼓分离和接触的动作过程
接下来将介绍分离组件迫使显影辊240和感光鼓40分离和接触的动作过程,首先,在显影盒200执行打印工作的过程中,显影盒200的显影辊240与鼓框体10的感光鼓40保持紧密接触,显影盒200此时处于接触位置,当显影盒100暂时不再需要执行打印工作时,位于成像设备左侧的推动件在成像设备的控制下自左向右移动,并向右迫推迫推部260,迫推部260在克服弹性部270的弹性力后向右移动,几乎同时的,与迫推部260的齿轮齿260a接触啮合的第二齿轮203被迫推部260迫推旋转,这时,第二齿轮203通过被啮合部203b与第二分离件292的啮合部292d的配合而能推动第二分离件292朝着靠近鼓框体10的方向移动,随着第二齿轮203的进一步旋转,第二分离件292与鼓框体10接触并逐渐开始迫推鼓框体10,第二分离件292施加至鼓框体10上的迫推力将反作用在显影盒200上,显影盒200沿着显影辊240远离感光鼓40的方向在鼓框体10的第二抵接部12上滑动,进而可使得显影盒200从显影辊240与感光鼓40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相分离的分离位置,这时,显影辊240与感光鼓40分隔一段距离S。
在显影盒200需要重新执行打印工作时,推动件被成像设备控制着自右向左移动,这时迫推部260将不再受到向右的迫推力,此时设置在迫推部260上的弹性部270的弹性力被逐渐释放,弹性部270迫推着迫推部260向左移动,这时的第二齿轮203将反转而迫推着第二分离件292朝着远离鼓框体10的方向移动,后续分离组件的具体动作过程与上述分离过程大致相反,这里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接下来将介绍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3,与上述实施例1-2中相同的部分,本实施例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分离组件的结构不同。
具体的来说,如图16-19所示,显影盒300还包括可接收驱动件301的驱动力的齿轮和设置在显影框体310左端部的护盖311,护盖311可覆盖驱动件301或齿轮的至少一部分,在该护盖311上设置有可接收接收成像设备中自左向右的迫推力的力接收部350,力接收部350构造为倾斜面,该倾斜面与左右方向交叉,并在左右方向上固定设置在显影盒300上以此简化显影盒300的结构;进一步,护盖311上设置有突起318,倾斜面设置在突起318上,使得倾斜面无需布置在护盖311的大面积的表面上,以便于减少护盖311所需的材料使用,降低护盖311的生产成本;倾斜面构造为其至少一部分面向显影盒300的前端和左端,以面向成像设备中用于迫推倾斜面的推动突起;进一步的,沿着前后方向进行测量,显影盒300的后末端与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在左右方向上从显影盒300的左末端至显影盒300的右末端逐渐递增,在显影盒300不执行打印任务时,成像设备中自左向右的迫推力施加在显影盒300的力接收部350上,而能在力接收部350上产生一个朝向显影盒300后侧的迫推分力,该迫推分力可使得显影盒300在鼓框体10的第二抵接部12上滑动,使得显影盒300从显影辊340与感光鼓40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与感光鼓40相分离的分离位置,这时,显影辊340与感光鼓40分隔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倾斜面可接收来自成像设备中的迫推力并使得显影框体310相对于鼓框体移动;可选择的是,力接收部350还可以设置在显影框体310或区别于护盖311或显影框体310的其它部件上,这并不是限定的。
显影框体310的右侧还设置有芯片组件,芯片组件包括芯片架302和芯片303,芯片架302安装在显影框体310的右侧表面,为简化芯片组件的结构,芯片架302固定在显影框体310上可跟随显影框体310一起移动,芯片架302具有安装槽(未标号),芯片303安装在安装槽中并通过定位结构或者粘连剂固定在安装槽中,芯片303具有面向后方的电接触表面303a,电接触表面303a可与成像设备的电接触部(未示出)接触,为了保持电接触表面303a和电接触部稳定的接触,电接触部构造为可以弹性变形的金属片,即使在显影辊340与感光鼓40接触与分离的过程中,显影框体310带动右侧的电接触表面303a相对于电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产生轻微位移,可弹性变形的电接触部仍然可通过弹性变形与电接触表面303a保持稳定接触,因此,通过将芯片架302和电接触表面303a相对于显影框体310固定设置,大大简化了显影盒300的结构;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知道,显影盒300在鼓辊分离过程中大致沿后方向摆动,以完成鼓辊分离动作,显影盒300左侧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量大于显影盒300右侧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量,显影盒300右侧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分量小于电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可变形量,进一步保证电接触表面303a和电接触部的良好接触。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芯片303的电接触表面303a固定设置在显影盒300的右端,在显影盒300安装在鼓框体中时,显影盒300的右端在前后方向上与鼓框体之间的间隙较小,因而显影盒300的右端被定位,但是,由于显影辊340需与感光鼓40接触和分离,故而显影盒300的左端在前后方向上与鼓框体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显影盒300的左侧在前后方向上的可位移量大于显影盒300的右侧在前后方向上的可位移量,因而可以知道,当显影辊340处于分离位置时,显影辊340与感光鼓40在显影盒300的左端具有第一分离距离d1,显影辊340与感光鼓40在显影盒300的右端具有第二分离距离d2,其中,d1>d2;因此,在倾斜面接收来自成像设备中的迫推力时,显影盒300以一种摆动的运动方式进行移动,换句话说,显影框体310可绕位于显影盒300右端的支点(未示出)相对于鼓框体枢转,从而实现显影辊340与感光鼓40的分离。
【实施例4】
接下来将介绍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4,与上述实施例3中相同的部分,本实施例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分离组件的结构不同。
具体的来说,如图20所示,力接收部450的倾斜面还可以布置为其至少一部分面向显影盒400的左端和下端,进一步的,沿着上下方向进行测量,显影盒400的下末端与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在左右方向上从显影盒400的左末端至显影盒400的右末端逐渐递减,在该种结构下,施加在力接收部450上自左向右的迫推力会在力接收部450上产生一个至少面向显影盒400上侧的迫推分力,该迫推分力同样可使得显影盒400从显影辊440与感光鼓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相分离的分离位置。
【实施例5】
接下来将介绍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5,与上述实施例3-4中相同的部分,本实施例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分离组件的结构不同。
具体的来说,如图21-23所示,本实施例中显影盒500的护盖511上同样设置构造为倾斜面的力接收部550,但是,与实施例中的倾斜面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倾斜面所在的平面与左右方向交叉,并布置为其至少一部分面向显影盒500的前端和左端,进一步的,沿着前后方向进行测量,显影盒500的后末端与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在左右方向上从显影盒500的左末端至显影盒500的右末端逐渐递减,在成像设备向力接收部550施加一个自左向右的迫推力时,会在力接收部550上产生一个至少面向显影盒500前侧的迫推分力,该迫推分力具有可迫使显影盒500的显影辊540朝着靠近感光鼓4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显影盒500在接收自左向右的迫推力后能迫使显影辊540与感光鼓40发生分离,显影盒5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显影框体510a前端外表面的分离件,优选的,分离件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显影框体510a左侧的第一分离件591和右侧的第二分离件592,优选的,第一显影框体510a第一分离件591和第二分离件592一体成型设置,在生产时三者时仅需一套模具即可,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在第一分离件591和第二分离件591上还分别设置有构造为倾斜面的第一力迫推端591b和第二力迫推端592b,该倾斜面所在的平面与左右方向交叉,并布置为其至少一部分面向显影盒500的前侧和下侧,因此,在显影盒500接收到成像设备中的迫推力而向前移动时,第一分离件591和第二分离件592的第一力迫推端591a和第二力迫推端592a分别抵靠在鼓框体10的第一抵接部11上,并产生一个作用在第一分离件591和第二分离件592上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具有一个迫使显影辊540远离感光鼓40的反作用分力,随着显影盒500的进一步移动,显影辊540与感光鼓40发生分离而将分隔一端距离S。
可旋转的是,上述分离件的位置并不限于设置在第一显影框体510a上,其还可设置在护盖511或区别于第一显影框体510a和护盖511的其它部件上;不仅如此,分离件的数量同样对此不作限定,可以是本实施中优选的2个,还可以是1个或2个以上;而且,具有迫使显影辊540朝着靠近感光鼓40方向移动趋势的显影盒500还可以采用区别于分离件结构的其它结构,只要使得显影辊540能与感光鼓40发生分离即可,这里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6】
如图24-32所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的一种显影盒600,接下来将介绍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6,与上述实施例3-4中相同的部分,例如:影盒600同样可拆卸的安装至具有感光鼓40的鼓框体10中,多个显影盒600在前后方向上间隔的布置在鼓框体10中,显影盒600和鼓框体10可作为一个整体推入并安装至成像设备中,其中,显影盒600包括可容纳显影剂的显影框体610以及驱动件601,其中,显影框体610包括第一显影框体610a和与第一显影框体610a通过超声焊接连接在一起的第二显影框体610b,驱动件601设置在显影框体610的左端,并可接收成像设备中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显影盒600还包括支撑在显影框体610上并能被驱动件601驱动旋转的显影辊640,显影辊640可将其上承载的显影剂输送至与显影辊640接触的并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40上,感光鼓40通过转印单元可将显影剂转印至纸张上,最终可在纸张上形成可视化的图像;也就是说,在显影盒600进行工作时,显影辊640需与感光鼓40保持接触以保证显影辊640能将其上承载的显影剂输送至感光鼓40上;对于其它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本实施例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分离组件的结构不同。
分离组件包括连动杆(即迫推杆)663、第一迫推件661、第二迫推件662、第一可动件691以及第二可动件692,连动杆663设置在显影框体610上并横跨显影框体610的左右两端设置,第一迫推件661和第二迫推件662安装分别设置在显影框架610的左右两侧,并且,第一迫推件661安装在构造为非凸轮结构,其安装在连动杆663的左侧端部上,在需要进行鼓辊分离时,第一迫推件661可接收成像设备中自左向右的迫推力,该迫推力可迫推第一迫推件661自左向右移动,分离组件还包括套设在连动杆663上的第一弹性部664,第一迫推件161设置有限制部,第一弹性部664的一端抵接限制部,另一端抵接显影框体610,第一弹性部664为压缩弹簧,当对连动杆663施加迫推力使其从左向右移动时,连动杆663会给第一弹性部664施加一个向右的力,并且压缩第一弹性部664,当停止施加迫推力时,第一弹性部664反推连动杆663向左移动。
第一可动件691设置在显影框体610的左侧上,第一可动件691设置在显影盒600和鼓框体10之间,其可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鼓框体10移动而带动显影盒600移动,具体来说,第一可动件691的位移不限于平移、旋转等移动方式,其他可以带动显影盒600移动的方式均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可动件691设置为可在前后方向相对于显影框体610移动的滑动部件。第一可动件691包括第一滑槽691c、第一受力表面691a、第一施力表面691b以及第一固定部691d,壳体的左侧对应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滑轨604,第一滑槽691c与第一滑轨604相互匹配,第一受力表面691a在前后方向设置在显影框体610的前端,第一迫推件661抵接该第一受力表面691a,第一受力表面691a构造为面向左方的斜面,第一迫推件661从左往右移动时迫推第一受力表面691a,并沿着第一受力表面691a移动,使得第一可动件691向后移动,第一施力表面691b在前后方向设置在第一受力表面691a的后端,第一施力表面691b配置为面向下方的斜面,第一施力表面691b与鼓框体10抵接,第一可动件691从前往后移动时,第一施力表面691b可引导显影盒600产生向上的位移,从而使得显影盒600相对感光鼓40从接触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完成鼓辊分离。为了使得显影盒600从分离位置回到接触位置,显影盒600还设置有第三弹性部671,第一弹性件664的一端固定在显影框体610上,第三弹性部671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部691d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弹性部671配置为拉伸弹簧,第一可动件691从前往后移动时,拉伸第三弹性部671,当第一可动件691从后往前移动时,第三弹性部671由于被拉伸产生的力可以使得第一可动件691快速向前移动,从而使得显影盒600从分离位置快速回到到接触位置。
同时,为了使得显影盒600在接触位置移动至分离位置的过程中更加稳定,分离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显影框体610右侧的第二可动件692以及用于迫推第二分离件转动的第二迫推件662,其中,第二可动件692与上述第一可动件691具有大体上相同的构造,并同样包括滑槽662c、受力表面662a、施力表面662b以及固定部662d,其具体结构与功能参照第一可动件691,这里就不再赘述,而第二迫推件662构造为具有非凸轮结构,第二迫推件662设置在连动杆663的右端部,并且可以与连动杆663一体成型设置,第二迫推件662可以跟随连动杆663一起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迫推件661在移动时可以带动第二迫推件662移动,优选的,为确保第一迫推件661和第二迫推件662在被迫推或迫推时的强度,避免其发生较大弯曲,第一迫推件661和第二迫推件662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但是其依然可选用塑料材质制成,只是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优选的实施方案,这并不是限定的;进一步的,为使得抵靠在和第二可动件692上的第二迫推件662撤去后,第二可动件692可更加稳定的复位至接触位置时,在第二可动件692上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未标号),优选的,第二弹性件为拉簧。
显影框体610的右侧还设置有芯片组件,芯片组件包括芯片架602和芯片603,芯片架602安装在显影框体610的右侧表面,且芯片架602固定在显影框体610上可跟随显影框体610一起移动,芯片架102具有安装槽(未标号),芯片603安装在安装槽中并通过定位结构或者粘连剂固定在安装槽中,芯片603具有面向后方的电接触表面603a,电接触表面603a可与成像设备的电接触部接触(未示出),为了保持电接触表面603a和电接触部稳定的接触,电接触部构造为可以弹性变形的金属片,当电接触表面603a相对于电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产生预定距离的位移时,电接触表面603a可以相对于电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滑动,且仍然可以保证电接触表面603a和电接触部的稳定接触,显影盒在鼓辊分离过程中大致沿A方向抬升,以完成鼓辊分离动作,显影盒60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分量小于显影盒60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分量,显影盒60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分量小于电接触部的可变形量。在上下方向上,电接触表面603a设置在第二可动件692的下方,电接触表面603a设置在显影辊640的上方,并且相对于显影辊640更靠近第二可动件692,减少芯片的位移量,进一步保证电接触表面603a和电接触部的良好接触,由于本实施例中,芯片组件在前后方向通过鼓框体上的定位件定位在预设位置,故鼓辊分离时,显影盒600在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分量实现鼓辊分离,既保证了实现显影辊640与感光鼓40的分离,也避免了显影盒600与鼓框体的干涉以及芯片的电接触表面与电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不稳定。
接下来将介绍分离组件迫使显影辊640和感光鼓40分离和接触的动作过程,首先,在显影盒600执行打印工作的过程中,显影盒600的显影辊640与鼓框体10的感光鼓40保持紧密接触,显影盒600此时处于接触位置,当显影盒600暂时不再需要执行打印工作时,位于成像设备左侧的推动件在成像设备的控制下自左向右移动,并向右迫推第一迫推件661,随后,第一迫推件661在克服第一弹性部664的弹性力后通过连动杆663带动第二迫推件662一起向右移动,之后,第一迫推件661与第一可动件691的第一受力表面691a接触,而能迫使第一可动件691向后移动,设置在第一可动件691另一端的第一施力表面691b抵靠在鼓框体上,随着第一可动件691进一步的移动,同时,第二迫推件662跟随第一迫推件661向右移动,进一步的,第二迫推件662将迫使第二可动件692向后移动,其动作过程与第一可动件691的迫推过程大体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在上述过程中,由于鼓框体10在成像设备中基本不会相对于成像设备移动,随着第一可动件691和第二可动件692的进一步向后移动,第一施力表面691b施加在鼓框体10上的迫推力将反作用在显影盒600上,而能迫使显影盒600朝着远离感光鼓40的方向移动,随后,显影盒600便从显影辊640与感光鼓40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相分离的分离位置,也就是说,此时的显影辊640与感光鼓40间隔一定距离,因此,显影盒600通过设置有可与左右方向相交叉方向移动的第一可动件691和第二可动件692,可迫使显影盒600从显影辊640与感光鼓40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相分离的分离位置,最终完成显影辊640与感光鼓40的分离。
在显影盒600需要重新执行打印工作时,推动件被成像设备控制着自右向左移动,这时第一迫推件661将不再受到向右的迫推力,此时分别设置在第一迫推件661上的第一弹性部664所蓄积的弹性力被释放,而能迫使第一迫推件661和第二迫推件662自右向左移动,直至第一可动件691和第二可动件692将不会被第一迫推件661和第二迫推件662抵压,这时,第一可动件691和第二可动件692通过设置在其上的第三弹性部671和第二弹性件(未标号)的复位下,第一可动件691和第二可动件692将沿第一滑轨604和第二滑轨605向前移动,显影盒600将会被设置在鼓框体10上的弹性迫推组件朝着靠近感光鼓40的方向迫推移动,显影盒600将从显影辊640与感光鼓40相分离的分离位置移动至相接触的接触位置,至此,显影辊640与感光鼓40保持接触,显影盒600也具备了执行打印工作的条件,随着成像设备的启动,显影盒600将能再次执行打印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可动件691和第二可动件692可以是上述抵接在鼓框体10上而迫使显影辊640与感光鼓40的构造,可选择的是,第一可动件691和第二可动件692还可以抵靠在其所面对的显影盒600或者成像设备上,这并不是限定的。
【实施例7】
如图33-39所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一种显影盒700,与上述实施例1-6中相同的部分,例如:显影盒700可拆卸的安装至具有感光鼓713的鼓框体中,多个显影盒700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的布置在鼓框体中,显影盒700和鼓框体可作为一个整体推入并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其中,显影盒700包括可容纳显影剂的显影框体710以及驱动件701,其中,显影框体710包括可用于支撑显影辊712的第一显影框体710a和与第一显影框体710a通过超声焊接连接在一起的第二显影框体710b,驱动件701设置在显影框体710的左侧,并可接收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显影盒700还包括支撑在显影框体710上并能被驱动件701驱动旋转的显影辊712,显影辊712可将其上承载的显影剂输送至与显影辊712接触的并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713上,设置于鼓框体上的感光鼓713通过转印单元可将显影剂转印至纸张上,最终可在纸张上形成可视化的图像;也就是说,在显影盒700进行工作时,显影辊712需与感光鼓713保持接触以保证显影辊712能将其上承载的显影剂输送至感光鼓713上。具体来说,显影框体710上设置有迫推突起704,该迫推突起704用于接收鼓框体的迫推部的推力,迫使显影盒700沿着靠近感光鼓713的方向移动,以使显影辊712和感光鼓713保持紧密接触;对于其它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本实施例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7中的分离组件的结构不同。
如图34和35所示,分离组件布置在显影框体710的后端,分离组件具体设置在第一显影框体710a上,分离组件包括被迫推块731、第一轴732、第一臂733以及第二臂734。被迫推块731设置在显影框体710的左侧,大致形成为长条的板状结构,被迫推块731可接受外力而相对于显影框体710移动,具体来说,被迫推块731上具有被迫推表面731a,被迫推表面731a设置为与左右方向形成一定角度的倾斜表面,在本实施例中,被迫推表面731a倾斜成随着靠近第二显影框体710b的延伸而接近显影框体710的左侧表面,从而被迫推表面731a可以接收左右方向上的外力而沿着其长度方向上移动。第一轴732的形状为圆柱形,第一轴732设置在显影框体710的左侧靠近后端处,第一轴732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且可以绕着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第一臂733自第一轴732的外周径向向外延伸,即第一臂733的基部固定在第一轴732的外周,远端部在基部在第一轴732的径向方向上远离第一轴732延伸,第一臂733设置为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板状结构,第一臂733可以与第一轴732一起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第一臂733具有力接收部,力接收部设置在第一臂733的远端部上,在被迫推块731接收外力而移动时,力接收部可与被迫推块731抵接,从而使得第一臂733可以跟随被迫推块731的移动而旋转。第二臂734自第一轴732的外周径向向外延伸,即第二臂734的基部固定在第一轴732的外周,远端部在基部在第一轴732的径向方向上远离第一轴732延伸,第一臂733设置为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板状结构,第二臂734可以跟随第一轴732一起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第二臂734具有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设置在第二臂734的远端部上,在第二臂734跟随第一轴732一起旋转时,第二臂734支撑在鼓框体上,当第二臂734跟随第一轴732继续旋转时,可以带动显影盒700一起移动,并带动显影辊712沿着第三方向远离感光鼓713移动。第一臂733和第二臂734之间形成有夹角,夹角的角度为钝角,第一臂733和第二臂734在左右方向上分隔设置,第一臂733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第二臂734更靠近显影框体710的左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臂733和第二臂734可以与第一轴732一体成型设置,以降低制造成本,使得结构更稳定。其中,第一轴732和第二臂734在第三方向上位于迫推突起704的上方,在显影盒700沿第三方向位移并处于分离位置时,迫推突起704始终接收鼓框体的迫推部的推力,因此,在显影盒700回到接触位置时,仍然可以保持显影辊712和感光鼓713的紧密接触。
分离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部(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为扭簧,第一弹性件的主体套设安装在第一轴732上,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第二臂734,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显影框体710,第一弹性件用于对第一轴732和第二臂734施加形变力,以推动显影盒700从分离位置回到接触位置。
如图35和38所示,同时,为了使得显影盒700在接触位置移动至分离位置的过程中更加稳定,分离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靠近显影框体710右侧的第二轴735和第三臂736,其中,第二轴735形成为柱状构件,可跟随第一轴732一起旋转,作为优选的,第二轴735与第一轴732同轴设置,且一体成型。第一轴732和第二轴735之间还设置有连接杆737,用于将第一轴732的旋转力传递至第二轴735,以使第二轴735跟随第一轴732旋转,连接杆737设置为柱状结构,用于连接第一轴732和第二轴735。第三臂736自第二轴735的外周径向向外延伸,第三臂736的基部固定到第二轴735的外周,第三臂736的远端部在第二轴735的径向方向上远离第二轴735延伸,第三臂736具有垂直于第二轴735的板状结构,第三臂736与第二臂734的形状和尺寸大致相同。连接杆737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二显影框体710b上,具体地,第二显影框架710b在后表面设置有凹槽710b1,凹槽710b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连接杆737的至少一部分定位在凹槽710b1中,凹槽710b1在左右方向的左侧和右侧处形成有第一孔和第二孔,连接杆737穿过该第一孔和第二孔以限位在第二显影框体710b上。
同样,显影盒700还包括第一弹性部(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为扭簧,第二弹性件的主体套设安装在第二轴735上,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第三臂736,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抵接显影框体710,第二弹性件用于对分离组件施加形变力,以推动显影盒700从分离位置回到接触位置。
如图35所示,显影框体710的右侧还设置有芯片组件,芯片组件包括芯片架702和芯片703,芯片架702安装在显影框体710的右侧表面,且芯片架702固定在显影框体710上可跟随显影框体710一起移动,芯片架702具有安装槽(未标号),芯片703安装在安装槽中并通过定位结构或者粘连剂固定在安装槽中,芯片703具有面向后方的电接触表面703a,电接触表面703a可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电接触部接触(未示出),为了保持电接触表面703a和电接触部稳定的接触,电接触部构造为可以弹性变形的金属片,当电接触表面703a相对于电接触部在第三方向上产生预定距离的位移时,电接触表面703a可以相对于电接触部在第三方向上滑动,且仍然可以保证电接触表面703a和电接触部的稳定接触,显影盒700在鼓辊分离过程中大致沿A方向抬升,以完成鼓辊分离动作,由于本实施例中,芯片组件在第二方向通过鼓框体上的定位件定位在预设位置,故鼓辊分离时,显影盒700在通过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移分量实现鼓辊分离,既保证了实现显影辊712与感光鼓713的分离,也避免了显影盒700与鼓框体的干涉以及芯片703的电接触表面703a与电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不稳定。
接下来将介绍分离组件迫使显影辊712和感光鼓713分离的动作过程,首先,在显影盒700执行打印工作的过程中,显影盒700的显影辊712与鼓框体的感光鼓713保持紧密接触,显影盒700此时处于接触位置,当显影盒700暂时不再需要执行打印工作时,位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左侧的迫推件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控制下自左向右移动,并向右迫推被迫推块731,具体的,迫推件迫推被迫推表面731a,并使被迫推块731克服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沿着长度方向移动,被迫推块731抵推第一臂733,迫使第一臂733带动第一轴732绕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之后,第一轴732带动第二臂734旋转,第二臂734的远端部抵靠在鼓框体上,同时,第一轴732带动连接杆737旋转,继而连接杆737带动第二轴735旋转,第二轴735带动第三臂736旋转,第三臂736的远端部抵靠在鼓框体上,其中,第三臂736的动作过程与第二臂734的动作过程大体相同。在上述过程中,由于鼓框体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基本不会相对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移动,随着第二臂734和第三臂736的进一步转动,第二臂734和第三臂736施加在鼓框体上的迫推力将反作用在显影盒700上,而能迫使显影盒700朝着远离感光鼓713的方向移动,随后,显影盒700便从显影辊712与感光鼓713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相分离的分离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影盒,其分离组件能在显影盒接收到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单边的迫推力后即可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的分离,通过被迫推块的平移将迫推力转换至显影盒后方受力,使得显影盒后方受力分离,其不仅结构简单,分离稳定,而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显影盒,单边受力即可完成分离动作,结构稳定,不易损坏。
【实施例8】
下面开始介绍实施例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7的不同之处在于分离组件的结构的不同。
如图40-44所示,显影盒800包括分离件,分离件设置在显影框体810的左侧表面上,分离件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框体810上,分离件包括第一轴841、第一臂842以及第二臂843。第一轴841横跨显影框体810的前侧和后侧设置,第一轴841的形状为圆柱形,第一轴841沿着第四方向延伸且可以绕着在第四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第四方向垂直于左右方向,且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交叉设置,第一臂842自第一轴841的外周径向向外延伸,即第一臂842的基部固定在第一轴841的外周,远端部在基部在第一轴841的径向方向上远离第一轴841延伸,第一臂842设置为垂直于第四方向的板状结构,第一臂842可以与第一轴841一起绕在第四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第一臂842具有力接收部,力接收部设置在第一臂842的远端部上,力接收部可以接收外力并旋转,从而在第一臂842旋转时带动第一轴841旋转。第二臂843自第一轴841的外周径向向外延伸,即第二臂843的基部固定在第一轴841的外周,远端部在基部在第一轴841的径向方向上远离第一轴841延伸,第一臂842设置为垂直于第四方向的板状结构,第二臂843可以跟随第一轴841一起绕在第四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第二臂843具有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设置在第二843臂的远端部上,在第二臂843跟随第一轴841一起旋转时,第二臂843支撑在鼓框体上,第一臂842和第二臂843之间形成有夹角α,夹角α的角度为钝角。进一步,显影盒800的左侧还设置有护盖810c,该护盖810c覆盖驱动件801的至少一部分,护盖810c上形成有在第四方向上贯通的第一孔810c1和第二孔810c2,第一轴841穿过第一孔810c1和第二孔810c2安装并可以在第一孔810c1和第二孔810c2中旋转。
如图41所示,鼓组件800包括迫推组件,迫推组件具有迫推块802以及用于安装迫推块的迫推块安装部(未示出),迫推块802用于迫推显影盒800使得显影辊812与感光鼓813接触,具体来说,显影盒800的后表面上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形成有迫推突起804,迫推块802迫推盖迫推突起104以使显影盒800的显影辊812接触感光鼓813。第一臂842在第三方向上设置在第二臂843的上方,第二臂843在第三方向上设置在迫推突起804的上方,第二臂843可旋转的支撑在迫推块802或迫推安装部的上表面上,并在第二臂843旋转时向第二臂843提供反作用力,使得第二臂843带动显影盒800在第三方向上向上移动。
显影盒800还包括第一弹性部(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为扭簧,第一弹性件的主体套设安装在第一轴841上,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第二臂843,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显影框体810,第一弹性件用于对第一轴841和第二臂843施加形变力,以推动显影盒800从分离位置回到接触位置。
如图41和44所示,接下来将介绍分离组件迫使显影辊812和感光鼓813分离的动作过程,首先,在显影盒800执行打印工作的过程中,显影盒800的显影辊812与鼓框体的感光鼓813保持紧密接触,显影盒800此时处于接触位置,当显影盒100暂时不再需要执行打印工作时,位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左侧的迫推件802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控制下自左向右移动,并向右迫推第一臂842并使第一臂842克服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带动第一轴841绕第四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之后,第一轴841带动第二臂843旋转,第二臂843的远端部抵靠在迫推块802或迫推安装部的上表面上,在上述过程中,由于鼓框体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基本不会相对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移动,随着第二臂843进一步转动,第二臂843施加在鼓框体上的迫推力将反作用在显影盒800上,而能迫使显影盒800朝着远离感光鼓813的方向移动,随后,显影盒800便从显影辊812与感光鼓813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相分离的分离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影盒,其分离件能在显影盒接收到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单边迫推力后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的分离,而且通过单边的分离动作完成显影辊与感光鼓的分离,结构简单,无需将迫推力传递至显影框体的另一端,结构稳定,不易损坏。
【实施例9】
下面开始介绍实施例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8的不同之处在于分离组件的结构的不同。
如图45-52所示,分离组件布置在显影框体910的后端,分离组件具体设置在第一显影框体910a上,分离组件包括被迫推块951、第一杆952以及第一臂952b。被迫推块951设置在显影框体910的左侧,大致形成为长条的板状结构,被迫推块951可接受外力而相对于显影框体910移动,具体来说,被迫推块951上具有被迫推表面951a,被迫推表面951a设置在被迫推块951的一端,被迫推表面951a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显影框体910的后端更靠近显影框体910的前面设置,被迫推表面951a设置为与左右方向形成一定角度的倾斜表面,在本实施例中,被迫推表面951a倾斜成随着靠近第二显影框体910b的延伸而接近显影框体910的左侧表面,从而被迫推表面951a可以接收左右方向上的外力而沿着其长度方向上移动,被迫推块951还包括施力表面951b,施力表面951b设置在被迫推块951的另一端,施力表面951b构造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斜面,施力表面951b相对于第三方向倾斜,施力表面951b可以向第一杆952施加迫推力以使第一杆952移动。第一杆952设置在显影框体910的后表面,第一杆952的横跨显影框体910的左侧和显影框体910的右侧设置,第一杆952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旋转孔(未示出),显影框体910的后表面设置有旋转轴905,旋转轴905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形成,第一杆952通过旋转孔可旋转地安装在旋转轴905上,在显影盒900位于接触位置时,第一杆952设置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形成的长杆状构件,第一杆952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该第一端靠近显影框体910的左侧设置,第一杆952的第一端延伸形成有受力突起952a,该受力突起952a可以接收施力表面951b施加的迫推力,以使受力突起952a带动第一杆952绕旋转轴905旋转,受力突起952a的具有弧形的受力表面,受力表面可与施力表面951b抵接,第一臂952b设置在第一杆952的第二端,第一臂952b可以跟随第一杆952一起绕在旋转轴905旋转,第一臂952b具有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设置在第一臂952b的远端部上,在第一臂952b跟随第一杆952一起旋转时,第一臂952b支撑在鼓框体上,当第一臂952b跟随第一杆952继续旋转时,可以带动显影盒900一起移动,并带动显影辊912沿着第三方向远离感光鼓913移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臂952b可以与第一杆952一体成型设置,以降低制造成本,使得结构更稳定。其中,第一杆952和第一臂952b在第三方向上位于迫推突起904的上方,在显影盒900沿第三方向位移并处于分离位置时,迫推突起904始终接收鼓框体的迫推部的推力,因此,在显影盒900回到接触位置时,仍然可以保持显影辊912和感光鼓913的紧密接触。
分离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部(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为扭簧,第一弹性件一端抵接在第一杆上,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显影框体910,第一弹性件在左右方向上靠近受力突起设置,第一弹性件用于对第一杆施加形变力,以推动显影盒900从分离位置回到接触位置。
接下来将介绍分离组件迫使显影辊912和感光鼓913分离的动作过程,首先,在显影盒900执行打印工作的过程中,显影盒900的显影辊912与鼓框体的感光鼓913保持紧密接触,显影盒900此时处于接触位置,当显影盒900暂时不再需要执行打印工作时,位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左侧的迫推件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控制下自左向右移动,并向右迫推被迫推块951,具体的,迫推件迫推被迫推表面951a,并使被迫推块951克服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沿着长度方向移动,被迫推块951抵推受力突起952a,迫使受力突起952a带动第一杆952绕旋转轴905旋转,之后,第一杆952带动第一臂952b旋转,第一臂952b的远端部抵靠在鼓框体上,在上述过程中,由于鼓框体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基本不会相对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移动,随着第一臂952b的进一步转动,第一臂952b施加在鼓框体上的迫推力将反作用在显影盒900上,而能迫使显影盒900朝着远离感光鼓913的方向移动,随后,显影盒900便从显影辊912与感光鼓913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相分离的分离位置。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多种不同结构的分离组件,显影盒均能在接收到成像设备的迫推力后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的分离,其不仅结构简单,分离稳定,而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显影盒,其分离组件在工作时也更加顺畅,大大降低了显影盒的分离组件与鼓框体干涉卡死的概率。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影盒,可拆卸的安装至具有感光鼓的鼓框体中,所述显影盒和所述鼓框体可作为整体沿着自后向前的方向安装至成像设备中,所述显影盒包括:
显影框体,可容纳显影剂;
显影辊,可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显影辊轴线旋转;
驱动件,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显影框体的左端并可接收外力旋转;
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影框体左末端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所述显影辊轴线倾斜设置,并且所述倾斜面在左右方向上固定设置在所述显影盒上,在所述显影盒安装在所述成像设备中时,所述倾斜面可接收来自所述成像设备中的迫推力并使得所述显影框体相对于所述鼓框体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的右端设置有支点,在所述倾斜面接收来自所述成像设备中的迫推力时,所述显影框体可绕所述支点相对于所述鼓框体枢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倾斜面接收来自所述成像设备中的迫推力使得所述显影框体相对于所述鼓框体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显影辊可从与所述感光鼓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至与所述感光鼓相分离的分离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显影辊处于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在所述显影盒的左端具有第一分离距离d1,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在所述显影盒的右端具有第二分离距离d2,其中,d1>d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还包括可覆盖所述驱动件至少一部分的护盖,所述倾斜面设置在所述护盖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盖上设置有突起,所述倾斜面设置在所述突起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面布置为在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面向所述显影盒的左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沿着前后方向进行测量,所述显影盒的后末端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显影盒的左末端至所述显影盒的右末端逐渐递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沿着前后方向进行测量,所述显影盒的后末端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显影盒的左末端至所述显影盒的右末端逐渐递减。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垂直,沿着上下方向进行测量,所述显影盒的下末端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显影盒的左末端至所述显影盒的右末端逐渐递减。
CN202322016156.6U 2022-07-30 2023-07-29 一种显影盒 Active CN22036752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89154 2022-07-30
CN2022219891544 2022-07-30
CN202320313512 2023-02-25
CN2023203135128 2023-02-25
CN202321147342 2023-05-13
CN2023211473427 2023-05-13
CN202321374778X 2023-06-01
CN202321374778 2023-06-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7525U true CN220367525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665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16156.6U Active CN220367525U (zh) 2022-07-30 2023-07-29 一种显影盒
CN202310942269.0A Pending CN117471875A (zh) 2022-07-30 2023-07-29 一种显影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42269.0A Pending CN117471875A (zh) 2022-07-30 2023-07-29 一种显影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2036752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71875A (zh)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76649B1 (en) Cartridge
US20170261927A1 (en) Cartridge, member constitut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918264B (zh) 控制机构及包含该控制机构的显影盒
CN217034518U (zh) 处理盒
CN114384778B (zh) 处理盒
WO2020200065A1 (zh) 具有活动件的处理盒
CN212569435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0367525U (zh) 一种显影盒
CN111367154A (zh) 显影盒
CN210534540U (zh) 具有活动件的处理盒
CN107621768B (zh)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CN108021011B (zh) 一种显影盒、处理盒及电子成像装置
CN111367155A (zh) 显影盒
CN219417987U (zh) 显影盒
CN211015028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5576111U (zh) 检测信号传递机构以及显影盒
CN211786598U (zh) 显影盒
CN219039575U (zh) 处理盒
CN221125091U (zh) 一种显影盒
CN220340540U (zh) 显影盒
CN219658012U (zh) 显影盒和处理盒
CN110632836A (zh)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处理盒
CN220271737U (zh) 显影盒
CN220491185U (zh) 处理盒
CN110568743B (zh) 一种驱动力接收部件及处理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