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7247U - 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7247U
CN220367247U CN202322028145.XU CN202322028145U CN220367247U CN 220367247 U CN220367247 U CN 220367247U CN 202322028145 U CN202322028145 U CN 202322028145U CN 220367247 U CN220367247 U CN 2203672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reference electrode
current collector
collector sid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2814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阴育新
赵博文
周仕贤
杨凡
刘英博
王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2814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72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72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72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所述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包括测试装置和四个电极;四个电极,包括对电极、表面参比电极、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用于与外部测试设备的检测端相连接;测试装置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分布的对电极固定座、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和工作电极固定座,四个固定座,分别用于固定且电连接对电极、表面参比电极、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本实用新型能够牢固可靠地设置对电极、表面参比电极、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配合相连接的外部测试设备,稳定、可靠地用于监测充放电过程中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异,有利于构建科学的四电极测试体系。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锂离子动力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化交通领域,然而,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是公认的制约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普及的核心原因。通过增加电极的面密度,来制作大容量电池或实现快充补能,既消除了里程焦虑,又可以降低电池成本和原材料的消耗,是当前电池发展方向。随着电极的面密度增加及充电速度提升,会引起正负极动力学平衡变差、极片厚度方向脱嵌锂量差异增加,造成电池循环性能恶化或析锂,对电池体系设计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
锂离子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伴随着锂离子和电子在正负极间的传输,随着涂敷面密度及极片厚度增加,锂离子在正负极活性物质涂层中发生的反应及传输,对锂离子电池的综合性能(电池倍率、内阻、产热、循环等性能)影响的占比相应增大。
为了掌握电极(即电池极片)的性能,需要对电极进行测试,但是,现有常见的全电池测试,由于不能将正负极各自发生的反应进行分解,不能很好地监测正负极各自所处的状态,因而不能针对性地分析电池性能劣化的原因。
目前,虽然又引入了四电极体系(具体包括工作电极、两个参比电极和对电极),来对电极进行性能测试。
但是,现有的四电极体系的配套测试装置,结构设计不合理,无法可靠地设置四个电极,从而无法稳定、可靠地用于监测充放电过程中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异,不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工作电极以及参比电极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四电极体系作为一种电化学实验装置,可以用于研究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以及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等方面。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小电极极化和电解质浓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中,对于四电极体系,工作电极(又称研究电极),是指所研究的反应在该电极上发生。对电极(又称辅助电极),该电极和工作电极组成回路,使工作电极电流通畅,以保证所研究的反应在工作电极上发生。参比电极是指已知电势、接近于理想不极化的电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包括测试装置和四个电极;
四个电极,包括对电极、表面参比电极、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用于与外部测试设备的检测端相连接;
测试装置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分布的对电极固定座、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和工作电极固定座;
对电极固定座、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和工作电极固定座,分别用于固定且电连接对电极、表面参比电极、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其结构设计合理,能够牢固地与对电极、表面参比电极、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及外部测试设备连接,能够配合相连接的外部测试设备,稳定、可靠地用于监测充放电过程中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异,从而有利于构建科学的四电极测试体系,以及便于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工作电极表面侧及集流体侧发生的电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掌握电极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的整体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中,表面参比电极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中,集流体侧参比电极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中,对电极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中,工作电极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在装配电极时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在装配电极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的立体爆炸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见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包括测试装置和四个电极;
四个电极,包括对电极100、表面参比电极200、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和工作电极400,用于与外部测试设备的检测端相连接;
测试装置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分布的对电极固定座21、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22、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23和工作电极固定座24;
对电极固定座21、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22、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23和工作电极固定座24,分别用于固定且电连接对电极100、表面参比电极200、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和工作电极400。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外部测试设备,包括电池充放电设备和电压测试设备;
工作电极400和对电极100,分别与电池充放电设备(例如Arbin电池测试系统,或者现有的电化学工作站)的正极端和/或负极端相电连接;
表面参比电极200和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分别与预设电极测试设备的两个检测端相连接,例如:分别与电压测试设备(例如电压表,或者电压数据采集仪)的正极检测端和负极检测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对电极固定座21、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22、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23和工作电极固定座24,通过多个腔体固定螺栓11固定连接;
优选地,多个腔体固定螺栓11,垂直贯穿对电极固定座21、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22、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23和工作电极固定座24且沿对电极固定座21、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22、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23和工作电极固定座24的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工作电极400和对电极100,均为单面涂覆有活性物质涂层的电极。
进一步地,工作电极400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表面参比电极200和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
表面参比电极200的上方,设置有对电极100;
工作电极400与表面参比电极200和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之间,以及表面参比电极200与对电极100之间,分别设置有隔膜500。
优选地,工作电极400的顶部,涂覆有活性物质涂层;
对电极100的底部,涂覆有活性物质涂层。
优选地,隔膜上滴加有电解液。
进一步地,工作电极400顶部的活性物质涂层,与表面参比电极200底部之间,设置有隔膜;
工作电极400底部的集流体(没有涂覆活性物质涂层),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顶部之间,设置有隔膜。
在本实用新型中,对电极固定座21,包括腔体压紧盘31、对电极压紧盘32和对电极输出引脚25;
对电极压紧盘32的顶部,设置有腔体压紧盘31;
对电极压紧盘32的底部,用于放置对电极100,且与对电极100相接触;
腔体压紧盘31的外侧,设置有对电极输出引脚25;
对电极100通过腔体压紧盘31和对电极压紧盘32,与对电极输出引脚25相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腔体压紧盘31和对电极压紧盘32均是采用导电材料制成,例如铜。
进一步地,对电极压紧盘32的顶部中心位置,用于放置对电极100(具体形状是圆形)。
进一步地,腔体压紧盘31的内腔中,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电极压力固定件35、弹簧30和对电极压紧杆33;
对电极压紧杆33,与对电极容纳凹槽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弹簧3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电极压力固定件35和对电极压紧杆33相连接;
进一步地,电极压力固定件35的顶部,设置有对电极顶盖37;
优选地,腔体压紧盘31的内腔上部具有内螺纹;
对电极顶盖37的下端四周外壁和电极压力固定件35的四周外壁具有外螺纹;
对电极顶盖37的下端和电极压力固定件35,均与腔体压紧盘31的内腔上部相螺纹连接。
优选地,对电极顶盖37的上端,环绕设置有顶盖水平凸台;
腔体压紧盘31的上端,在与顶盖水平凸台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压紧盘水平凸台;
顶盖水平凸台与压紧盘水平凸台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36。
进一步地,对电极压紧盘32在与对电极压紧杆33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垂直贯穿的注液孔34。
在本实用新型中,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22,包括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
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的内腔,设置有上下分布的表面参比电极隔离圆环311和表面参比电极搁置圆环310;
表面参比电极隔离圆环311和表面参比电极搁置圆环310之间的位置,放置有表面参比电极200的中部区域;
表面参比电极200的一端(具体是其外侧端)位于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内侧预留的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凹槽73上;
表面参比电极200的另一端底部与工作电极400的顶部之间,设置有隔膜;
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的外侧,设置有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引脚26;
表面参比电极200通过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与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引脚26相电连接。
进一步地,表面参比电极隔离圆环311和表面参比电极搁置圆环310的内侧,设置有对电极压紧盘32。
进一步地,表面参比电极隔离圆环311的四周外侧,设置有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内部引脚固定环39;
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内部引脚固定环39,位于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内侧预留的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凹槽73中;
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内部引脚固定环39,与表面参比电极200的一端相电连接。
进一步地,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采用导电材料制成,例如铜。
表面参比电极搁置圆环310和表面参比电极隔离圆环311,均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例如PE(聚乙烯)材料。
进一步地,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的顶部,与腔体压紧盘31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312。
需要说明的是,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为铜材料制成的导电圆环,其腔内的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内部引脚固定环39与表面参比电极200连接,其腔外与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引脚26相栓接,同时,利用表面参比电极搁置圆环310和表面参比电极隔离圆环311,可以将表面参比电极200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和对电极100部分隔离。
在本实用新型中,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23,包括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的内腔,设置有集流体侧参比电极搁置圆环44;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搁置圆环44的顶部,设置有集流体侧参比电极隔离圆环;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具体是中间区域部分),位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搁置圆环44顶部;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的一端(具体是其外侧端)位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内侧预留的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凹槽72上;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的另一端顶部与工作电极40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隔膜;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的外侧,设置有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引脚41;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通过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引脚41相电连接。
进一步地,集流体侧参比电极搁置圆环44的内侧,设置有工作电极支座47的上部。
进一步地,集流体侧参比电极搁置圆环44的上部四周外侧,设置有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内部引脚固定环43;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内部引脚固定环43,位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内侧预留的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凹槽72中;
进一步地,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采用导电材料制成,例如铜。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搁置圆环44和集流体侧参比电极隔离圆环,均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例如PE(聚乙烯)材料。
进一步地,集流体侧参比电极隔离圆环,与表面参比电极搁置圆环310为一体成型,即可以为同一结构
进一步地,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的顶部,与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45。
需要说明的是,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为铜材料制成的导电圆环,其腔内的集流体侧参比电极搁置圆环44用于放置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其腔外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引脚41相栓接,同时,利用集流体侧参比电极搁置圆环44和集流体侧参比电极隔离圆环,可以将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与工作电极固定座24部分隔离。
在本实用新型中,工作电极固定座24,包括工作电极支座47;
工作电极支座47的顶部,用于放置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和工作电极400;
工作电极400位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的上方,并且工作电极400底部的集流体(没有涂覆活性物质涂层),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顶部之间,设置有隔膜;
工作电极支座47,与工作电极输出引脚27相电连接。
进一步地,工作电极支座47的顶部中心位置,用于放置工作电极400;
工作电极支座47的顶部,设置有工作电极支座凹槽71;
工作电极支座凹槽71,用于放置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的内侧端;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凹槽72处,用于放置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的外侧端。
进一步地,工作电极支座47位于一个底部支撑盘46的上部;
底部支撑盘46的上部在与工作电极支座47相对应的位置,内置有内螺纹孔;
工作电极支座47的下部四周外壁具有外螺纹;
底部支撑盘46上部的内螺纹孔,与工作电极支座47下部的外螺纹相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底部支撑盘46的外侧,设置有工作电极输出引脚27;
工作电极支座47,通过底部支撑盘46与工作电极输出引脚27相电连接。
进一步地,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底部,与底部支撑盘46顶部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48。
具体实现上,对于本实用新型,可以在需要测试的工作电极的表面(具体是活性物质涂层表面)及集流体侧面(具体是活性物质涂层内侧)分别放置两个参比电极(具体为表面参比电极和集流体侧参比电极),从而在通过电池充放电设备进行充放电的过程中,通过电压测试设备(例如电压表,或者电压数据采集仪)来同时监测工作电极对两个参比电极电位的变化以及电位差异,从而有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来获取在充放电过程中极片厚度方向的差异,从而为体系优化及充电策略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具体的极片厚度方向差异的分析方法,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基于本实用新型,在电池充放电设备(例如Arbin电池测试系统)进行充放电测试时,通过两个电极输出引脚,将工作电极、对电极与电池充放电设备正、负极检测端相连,通过两个电极输出引脚将表面参比电极、集流体侧参比电极与电压数采仪(作为电压测试设备)的两个数据采集端相连;
此外,在进行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恒电位间歇滴定技术(PITT)等测试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引脚组件,将工作电极、参比电极(表面参比电极或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对电极等与相关测试设备相连接。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过程。
一、对电极的制备
1、准备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
2、按照浆料工艺顺序依次加入物料,每次加料后均需预搅拌,避免浆料沉降,保证浆料均匀性。
3、将匀好的浆料涂布在集流体箔材上,控制涂敷量在设计范围内;
4、用碾压机将电极厚度碾压至设计范围内。
5、使用冲片机将碾压后的极片制成圆片。
6、挑选极片粉面光滑均一,且涂覆量与设计值相接近的极片进行除尘操作。将除尘后的极片夹上夹板烘干,烘干后的极片在密封备用。
二、工作电极的制备
1、准备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
2、按照浆料工艺顺序依次加入物料,每次加料后均需预搅拌,避免浆料沉降,保证浆料均匀性。
3、将匀好的浆料涂布在集流体箔材上,控制涂敷量在设计范围内;
4、用碾压机将电极厚度碾压至设计范围内。
5、使用冲片机将碾压后的极片制成圆片。挑选极片粉面光滑均一,且涂覆量与设计值相接近的极片进行除尘操作。使用离子束抛光将工作电极的集流体层开出窗口,漏出活性物质涂层。
6、将除尘后的极片夹上夹板烘干,烘干后的极片在密封备用。
三、表面参比电极的制备
准备0.5mm厚度的锂片,在手套箱内采用现有的冲压工装冲出图5所示形状的表面参比电极。
四、集流体侧参比电池的制备
准备0.5mm厚度的锂片,在手套箱内采用现有的冲压工装冲出图6所示形状的集流体侧参比电极。
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测试装置上组装四个电极
1、将准备好的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的前端包裹5μm隔膜,放置在工作电极支座凹槽处(即工作电极支座凹槽71),其中间部分放置在集流体侧参比电极搁置圆环44上,后端放置在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是金属腔体)42的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凹槽72,再依次放入表面参比搁置圆环310、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内部引脚固定环43;
2、将工作电极400的活性物质涂层朝上放置在工作电极支座47顶部,工作电极400底部没有涂覆活性物质的集流体区域对应在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前端部分;
3、将冲好的隔膜放置在工作电极400上方,放置整齐,滴加适量电解液,使工作电极400表面润湿;
4、放入表面参比电极200,表面参比电极200的前端放置在工作电极400上部,中间部分放置在表面参比搁置圆环310上,后端放置在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是金属腔体)的表面参比电极输出金属腔体凹槽73处,再依次放入表面参比电极隔离圆环311、表面参比电极内部引脚固定环39;
5、在表面参比电极200的上方放置一层冲好的隔膜,滴加适量电解液,使隔膜润湿,将对电极100的活性物质涂层朝下放置在隔膜上,盖上对电极固定座21。
6、用腔体固定螺栓11将本实用新型的测试装置固定,旋紧腔体固定螺栓11,使得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和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密封,并且使得参比电极与输出腔体良好接触。
7、从注液孔处加入适量电解液,将对电极压紧杆33放入对电极固定座21,下压至设定压力,旋紧电极压力固定件35,使得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和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密封,以及使得四个电极的接触压力保持在设定值。
具体实现上,对于本实用新型,可以配合外部测试设备对四个电极电极进行电位测试,从而让研究人员可以同时监测锂离子电池极片(具体是工作电极)表面及集流体侧面的电位,有利于进一步有效分析充放电过程中厚度方向的极片电位变化的差异,评测电极改善结果。
此外,对于本实用新型,配合外部测试设备对四个电极进行电位测试,有利于让研究人员进一步在线监控电池循环过程中工作电极的表面及集流体侧电极电位、阻抗等的变化(通过与现有的测试设备相连接,例如电压数据采集仪等),也可以将循环测试后的极片处理成单片电极,放入本实用新型,从而进一步评价不同循环阶段电池极片性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极片表面侧及集流体侧双参比电极结构,可以让研究人员,通过利用现有的外部测试系统,来在线监测在充放电过程中极片表面侧及集流体侧双参比电极的电位变化,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分析极片厚度方向电位(也即SOC)的差异,帮助对体系及充电策略制定进行评价。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测试装置,结构操作方便,能比较牢固的连接电极及测试设备、极片组装压力可控,过程人为因素影响少,使电池体系的综合性能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2、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电极压力固定组件部分(例如电极压力固定件以及对电极压紧杆等),通过压力组件对电极施加不同的压力,并通过腔体固定螺栓11对压力进行固定;
3、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表面参比电极输出部分,通过表面参比电极内部固定结构(引脚固定环)、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引脚,将参比电极与外部测试设备相连,连接结构较为牢固、可靠并且通过压紧保证了电压输出的稳定性,能够输出较为准确的测试结果;
4、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部分,通过集流体参比电极内部固定结构(引脚固定环)、集流体参比电极输出腔体、集流体参比电极输出引脚,将集流体侧参比电极与外部测试设备相连,连接结构牢固、可靠并且通过压紧保证了电压输出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测试装置和四个电极;
四个电极,包括对电极(100)、表面参比电极(200)、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和工作电极(400),用于与外部测试设备的检测端相连接;
测试装置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分布的对电极固定座(21)、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22)、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23)和工作电极固定座(24);
对电极固定座(21)、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22)、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23)和工作电极固定座(24),分别用于固定且电连接对电极(100)、表面参比电极(200)、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和工作电极(4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外部测试设备,包括电池充放电设备和电压测试设备;
工作电极(400)和对电极(100),分别与电池充放电设备的正极端和/或负极端相电连接;
表面参比电极(200)和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分别与电压测试设备的正极检测端或负极检测端相连接;
和/或,电极固定座(21)、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22)、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23)和工作电极固定座(24),通过多个腔体固定螺栓(11)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工作电极(400)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表面参比电极(200)和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
表面参比电极(200)的上方,设置有对电极(100);
工作电极(400)与表面参比电极(200)和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之间,以及表面参比电极(200)与对电极(100)之间,分别设置有隔膜;
隔膜上滴加有电解液。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工作电极(400)的顶部,涂覆有活性物质涂层;
对电极(100)的底部,涂覆有活性物质涂层;
和/或,工作电极(400)顶部的活性物质涂层,与表面参比电极(200)底部之间,设置有隔膜;
工作电极(400)底部的集流体,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顶部之间,设置有隔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对电极固定座(21),包括腔体压紧盘(31)、对电极压紧盘(32)和对电极输出引脚(25);
对电极压紧盘(32)的顶部,设置有腔体压紧盘(31);
对电极压紧盘(32)的底部,用于放置对电极(100),且与对电极(100)相接触;
腔体压紧盘(31)的外侧,设置有对电极输出引脚(25);
对电极(100)通过腔体压紧盘(31)和对电极压紧盘(32),与对电极输出引脚(25)相电连接;
和/或,表面参比电极固定座(22),包括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
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的内腔,设置有上下分布的表面参比电极隔离圆环(311)和表面参比电极搁置圆环(310);
表面参比电极隔离圆环(311)和表面参比电极搁置圆环(310)之间的位置,放置有表面参比电极(200)的中部区域;
表面参比电极(200)的一端位于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内侧预留的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凹槽(73)上;
表面参比电极(200)的另一端底部与工作电极(400)的顶部之间,设置有隔膜;
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的外侧,设置有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引脚(26);
表面参比电极(200)通过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与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引脚(26)相电连接;
和/或,集流体侧参比电极固定座(23),包括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的内腔,设置有集流体侧参比电极搁置圆环(44);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搁置圆环(44)的顶部,设置有集流体侧参比电极隔离圆环;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位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搁置圆环(44)顶部;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的一端位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内侧预留的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凹槽(72)上;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的另一端顶部与工作电极(40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隔膜;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的外侧,设置有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引脚(41);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通过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引脚(41)相电连接;
和/或,工作电极固定座(24),包括工作电极支座(47);
工作电极支座(47)的顶部,用于放置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和工作电极(400);
工作电极(400)位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的上方,并且工作电极(400)底部的集流体,与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顶部之间,设置有隔膜;
工作电极支座(47),与工作电极输出引脚(27)相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对电极(100)放置于对电极压紧盘(32)中心;
腔体压紧盘(31)的内腔中,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电极压力固定件(35)、弹簧(30)和对电极压紧杆(33);
对电极压紧杆(33),与对电极容纳凹槽对应设置;
电极压力固定件(35)的顶部,设置有对电极顶盖(37);
腔体压紧盘(31)的内腔上部具有内螺纹;
对电极顶盖(37)的下端四周外壁和电极压力固定件(35)的四周外壁具有外螺纹;
对电极顶盖(37)的下端和电极压力固定件(35),均与腔体压紧盘(31)的内腔上部相螺纹连接;
和/或,表面参比电极隔离圆环(311)的四周外侧,设置有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内部引脚固定环(39);
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内部引脚固定环(39),位于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内侧预留的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凹槽(73)中;
表面参比电极输出内部引脚固定环(39),与表面参比电极(200)的一端相电连接;
工作电极支座(47)的顶部中心位置,用于放置工作电极(400);
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凹槽(72)处,用于放置集流体侧参比电极(300)的外侧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对电极顶盖(37)的上端,环绕设置有顶盖水平凸台;
腔体压紧盘(31)的上端,在与顶盖水平凸台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压紧盘水平凸台;
顶盖水平凸台与压紧盘水平凸台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36);
和/或,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的顶部,与腔体压紧盘(31)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312);
和/或,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的顶部,与表面参比电极输出腔体(38)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45);
和/或,集流体侧参比电极输出腔体(42)底部,与底部支撑盘(46)顶部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48)。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对电极压紧盘(32)在与对电极压紧杆(33)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垂直贯穿的注液孔(34)。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工作电极支座(47)位于一个底部支撑盘(46)的上部;
底部支撑盘(46)的上部在与工作电极支座(47)相对应的位置,内置有内螺纹孔;
工作电极支座(47)的下部四周外壁具有外螺纹;
底部支撑盘(46)上部的内螺纹孔,与工作电极支座(47)下部的外螺纹相螺纹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底部支撑盘(46)的外侧,设置有工作电极输出引脚(27);
工作电极支座(47),通过底部支撑盘(46)与工作电极输出引脚(27)相电连接。
CN202322028145.XU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 Active CN2203672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28145.XU CN220367247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28145.XU CN220367247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7247U true CN220367247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6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28145.XU Active CN220367247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72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99594B (zh) 一种锂金属负极膨胀幅度的分析方法
CN108427077A (zh) 一种利用参比电极监测负极析锂的实验方法
KR100865401B1 (ko) 비수계 전해질 전지의 전해액 함침도 측정 방법 및 그에적합한 장치
CN111009679A (zh) 一种三电极电芯、三电极软包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57931B (zh) 金属锂电池健康程度的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10190325A (zh) 四电极锂硫电池、其制备方法及电极电化学特性监测方法
CN112698208A (zh) 原位测量锂电池材料杨氏模量和偏摩尔体积的系统和方法
CN211088434U (zh) 一种三电极电池
CN220367247U (zh) 一种电池极片的测试系统
CN116207357A (zh) 三电极电芯结构、三电极电池及负极电位监测方法
Shi et al. Nondestructive forensic pathology of lead-acid batteries
CN211856411U (zh) 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化学原位池
CN201110889Y (zh) 一种二次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装置
CN114005952A (zh) 一种高通量测试电池结构以及其制备方法
CN218601211U (zh) 一种锂电池原位力电化学性能测试装置
KR20210097525A (ko) 이차전지 및 이차전지의 제조 방법
CN110661048A (zh) 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218726795U (zh) 一种原位xrd测试装置
CN211376862U (zh) 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
CN220063912U (zh) 极片的电位检测装置
KR100477719B1 (ko) 계면저항측정용전지및이를이용하는저항측정방법
CN220306301U (zh) 三电极电池及电动汽车
RU2813605C1 (ru) Электрохимическая ячейка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удельной емкости электродн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CN214622974U (zh) 锂离子极片充放电及三电极测试一体化装置
CN214041676U (zh) 适用于扣式电池测试的测试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