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6736U - 扁管及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扁管及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6736U
CN220366736U CN202320146489.8U CN202320146489U CN220366736U CN 220366736 U CN220366736 U CN 220366736U CN 202320146489 U CN202320146489 U CN 202320146489U CN 220366736 U CN220366736 U CN 2203667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pipe wall
pipe
wall
turbulen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4648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郄少东
王雷
张小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4648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67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67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67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扁管,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包括管体和扰流件组,管体围合形成中空腔室,管体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扰流件组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开设于第一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一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开设于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二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分别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在腔室中均匀间隔设置。开设在不同管壁上的扰流件组相互错位布置,第一管壁上的扰流件组和第二管壁上的扰流件组均布置在对方扰流件组的间隙处,在降低流阻的同时达到更好的扰流效果。

Description

扁管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扁管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涡轮增加动力汽车的发展,车用发动机较以往自然吸气发动机热负荷增大,采用原来的冷却系统,其散热器、散热风扇等已经不能适应整车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解决上述的热负荷增大的问题,一是加大冷却风扇的直径或者转速;二是加大散热器的换热面积或者采用更高效的散热器。但是,风扇直径或者转速加大,势必增大风扇的消耗功率,增大消耗,损失动力。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对散热器进行优化设计,为了保证整车的紧凑设计,改变散热管或者散热片结构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为了使散热管增大换热量,对流体流动状态进行扰流,在其表面增加凹坑,以增加流阻提升换热量。然而,现有方案中散热管表面设置的凹坑流阻较大,对流体起到的扰流作用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扁管及换热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扁管的扰流作用欠佳,流阻较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扁管,包括管体和扰流件组,管体围合形成中空腔室,管体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扰流件组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开设于第一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一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开设于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二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分别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在腔室中均匀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管体为增大换热量,对流体流动状态进行扰流,对其表面增加扰流件组。在增加流阻提升换热量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扰流作用。管体由板材弯折而成,弯折后的板材围合形成中空腔室,通过冲压在管体上冲处扰流件组。管体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扰流件组开设在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上。开设在第一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一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通过扰流组件设置增大管体的换热性能。此外,分别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在腔室中均匀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开设在不同管壁上的扰流件组相互错位布置,第一管壁上的扰流件组和第二管壁上的扰流件组均布置在对方扰流件组的间隙处,在降低流阻的同时达到更好的扰流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如前所述的扁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管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管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图2中A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扁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部分第一管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部分第二管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管体;11、第一管壁;12、第二管壁;13、腔室;14、分隔板;15、第一本体;16、第二本体;20、第一扰流件组;21、第二扰流件组;23、第一扰流件单元;24、第二扰流件单元;25、扰流单体;26、中心扰流单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二”、“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二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扁管及换热器进行详细地说明。
参见图1至图7,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扁管,包括管体和扰流件组,管体围合形成中空腔室,管体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扰流件组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开设于第一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一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开设于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二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分别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在腔室中均匀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管体为增大换热量,对流体流动状态进行扰流,对其表面增加扰流件组。在增加流阻提升换热量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扰流作用。管体由板材弯折而成,弯折后的板材围合形成中空腔室,通过冲压在管体上冲出扰流件组。管体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扰流件组开设在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上。开设在第一管壁的扰流件组沿垂直于第一管壁的方向向腔室延伸,通过扰流组件设置增大管体的换热性能。此外,分别开设于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的扰流件组在腔室中均匀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开设在不同管壁上的扰流件组相互错位布置,第一管壁上的扰流件组和第二管壁上的扰流件组均布置在对方扰流件组的间隙处,在降低流阻的同时达到更好的扰流效果。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管体的中间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将腔室分隔成均匀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以使扁管形成B型管,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均开设有扰流件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管体的中间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将腔室分隔成均匀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以使扁管形成B型管,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均开设有扰流件组。B型管可以采用铝合金B型散热管,与传统O型扁管相比,B型管中间有分隔,能起到分流和提升散热器强度的作用,同时散热效果提高3%~5%,散热管材料厚度可以减薄8%~10%。散热器在满足新型汽车日益增加的换热量要求的同时,还具有降低流阻,降低配件重量,减小配件体积的有益效果。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扰流件组包括第一扰流件组和第二扰流件组,第一扰流件组开设于第一管壁,第二扰流件组开设于第二管壁;第一扰流件组和第二扰流件组沿管体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扰流件组设置于第一管壁,第二扰流件组设置于第二管壁。也就是说,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均设置于用于增加流阻提升换热量的扰流件组,可以理解的,在相互平行的管壁上均设置扰流件组可以有效地提高对流体的扰流作用,进而提高扁管的换热量。此外,第一扰流件组和第二扰流件组沿管体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以实现相互之间的错位布置,第一扰流件组和第二扰流件组布置在双方间隙处,可以达到更好的扰流效果。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扰流件组包括多个第一扰流件单元,多个第一扰流件单元沿管体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第一扰流件单元之间均匀间隔;第二扰流件组包括多个第二扰流件单元,多个第二扰流件单元沿管体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第二扰流件单元之间均匀间隔;相邻两个第一扰流件单元之间间隔和相邻两个第二扰流件单元之间间隔均为L,4mm≤L≤10mm。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扰流件组包括多个第一扰流件单元,多个第一扰流件单元的设置用于在第一管壁上对流体流动状态进行扰流,多个第一扰流件单元沿管体的延伸方向设置,且多个第一扰流件单元之间均匀间隔,均匀间隔的多个第一扰流件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的预留间隙,预留间隙的设置为了实现第二扰流件组的对应设置。第二扰流件组包括多个第二扰流件单元,多个第二扰流件单元的设置用于在第二管壁上对流体流动状态进行扰流,多个第二扰流件单元沿管体的延伸方向设置,且多个第二扰流件单元之间均匀间隔,均匀间隔的多个第二扰流件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的预留间隙,预留间隙的设置为了实现第一扰流件组的对应设置。可以连接的,多个第一扰流件单元之间的间隙为第二扰流件组的设置提供了设置空间,相应的,多个第二扰流件单元之间的间隙为第一扰流件组的设置提供了设置空间。相邻两个第一扰流件单元之间间隔和相邻两个第二扰流件单元之间间隔均为L,4mm≤L≤10mm。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扰流件单元包括3个扰流单体,3个扰流单体沿垂直于管体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第二扰流件单元包括2个扰流单体,2个扰流单体沿垂直于管体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在同一管壁上的相邻两个扰流单体的中心之间间隔为a,1.5mm≤a≤3mm。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3个扰流单体设置于第一管壁,且3个扰流单体沿垂直于管体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2个扰流单体设置于第二管壁,2个扰流单体沿垂直于管体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在第一管壁上的3个扰流单体和设置在第二管壁上的2个扰流单体在管壁的平面上相互穿插设置。此外,在同一管壁上的相邻两个扰流单体的中心之间间隔为a,1.5mm≤a≤3mm。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扰流件单元中的3个扰流单体的中心的连线和垂直于管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第二扰流件组中的2个扰流单体的中心的连线和垂直于管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15°≤θ≤4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扰流件单元中的3个扰流单体的中心相互连接形成连线,连线和垂直于管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也就说,3个扰流单体在第一管壁上倾斜排列设置。第二扰流件组中的2个扰流单体的中心相互连接形成连线,连线和垂直于管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2个扰流单体在第二管壁上倾斜排列设置。且,3个扰流单体在第一管壁上倾斜角度和2个扰流单体在第二管壁上倾斜角θ相同,且15°≤θ≤40°。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扰流件单元包括中心扰流单体,中心扰流单体沿垂直于管体的延伸方向设置于3个扰流单体中间,中心扰流单体的中心和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中心线重合;第二扰流件单元中的2个扰流单体分布于中心线两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中心扰流单体沿垂直于管体的延伸方向设置于3个扰流单体中间,且中心扰流单体的中心和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中心线重合,第一扰流件单元中的其他2个扰流单体分别设置于中心扰流单体的两侧,也就是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中心线的两侧。第二扰流件单元中的2个扰流单体分布于中心线两侧,且第二扰流件单元中的2个扰流单体与第一扰流件单元中的3个扰流单体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第二扰流件单元中的2个扰流单体在平行于第一管壁的水平上设置于两个相邻的第一扰流件单元中之间,同时,任意一个第二扰流件单元中的扰流单体还设置于两个第一扰流件单元中两个扰流单体之间。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扰流单体为圆形,扰流单体和管壁相交处的直径为φ,0.8mm≤φ≤2mm。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扰流单体为圆形,圆形的扰流单体易于生产加工。且扰流单体和管壁相交处的直径为φ,0.8mm≤φ≤2mm。
需要说明的是,扰流单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替换为其他形状,如长条形、四边形等。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扰流单体的直径随着扰流单体从管壁向腔室延伸而递减,且扰流单体从管壁向腔室延伸的深度为h,0.2mm≤h≤0.7mm。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扰流单体的直径随着扰流单体从管壁向腔室延伸而递减,也就是说,扰流单体的横截面为上大下小的梯形,梯形截面扰流单体易于生产加工。且扰流单体从管壁向腔室延伸的深度为h,0.2mm≤h≤0.7mm。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如前所述的扁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换热器包括如前所述的扁管,上述扁管中具备的结构及效果均包括在换热器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0)和扰流件组,所述管体(10)围合形成中空腔室(13),所述管体(10)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的第一管壁(11)和第二管壁(12),所述扰流件组开设于所述第一管壁(11)和所述第二管壁(12);
开设于所述第一管壁(11)的所述扰流件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管壁(11)的方向向所述腔室(13)延伸,开设于所述第二管壁(12)的所述扰流件组沿垂直于所述第二管壁(12)的方向向所述腔室(13)延伸,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一管壁(11)和所述第二管壁(12)的所述扰流件组在所述腔室(13)中均匀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0)的中间设置有分隔板(14),所述分隔板(14)将所述腔室(13)分隔成均匀的第一本体(15)和第二本体(16),以使所述扁管形成B型管,所述第一本体(15)和所述第二本体(16)均开设有所述扰流件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组包括第一扰流件组(20)和第二扰流件组(21),所述第一扰流件组(20)开设于所述第一管壁(11),所述第二扰流件组(21)开设于所述第二管壁(12);
所述第一扰流件组(20)和所述第二扰流件组(21)沿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件组(20)包括多个第一扰流件单元(23),多个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沿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之间均匀间隔;所述第二扰流件组(21)包括多个第二扰流件单元(24),多个所述第二扰流件单元(24)沿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扰流件单元(24)之间均匀间隔;
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之间间隔和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扰流件单元之间间隔均为L,4mm≤L≤1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包括3个扰流单体(25),3个所述扰流单体(25)沿垂直于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所述第二扰流件单元包括2个扰流单体(25),2个所述扰流单体(25)沿垂直于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
在同一所述管壁上的相邻两个所述扰流单体(25)的中心之间间隔为a,1.5mm≤a≤3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中的3个所述扰流单体(25)的中心的连线和垂直于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所述第二扰流件组(21)中的2个所述扰流单体(25)的中心的连线和垂直于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15°≤θ≤4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件单元(23)包括中心扰流单体(26),所述中心扰流单体(26)沿垂直于所述管体(10)的延伸方向设置于3个所述扰流单体(25)中间,所述中心扰流单体(26)的中心和所述第一本体(15),或,所述第二本体(16)的中心线重合;
所述第二扰流件单元中的2个所述扰流单体(25)分布于所述中心线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单体(25)为圆形,所述扰流单体(25)和所述管壁相交处的直径为φ,0.8mm≤φ≤2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单体(25)的直径随着所述扰流单体(25)从所述管壁向所述腔室(13)延伸而递减,且所述扰流单体(25)从所述管壁向所述腔室(13)延伸的深度为h,0.2mm≤h≤0.7mm。
10.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扁管。
CN202320146489.8U 2023-02-03 2023-02-03 扁管及换热器 Active CN2203667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6489.8U CN220366736U (zh) 2023-02-03 2023-02-03 扁管及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6489.8U CN220366736U (zh) 2023-02-03 2023-02-03 扁管及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6736U true CN220366736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21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46489.8U Active CN220366736U (zh) 2023-02-03 2023-02-03 扁管及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67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5695Y2 (zh)
CN203869374U (zh) 翅片式换热器、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366736U (zh) 扁管及换热器
CN212692603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其内部结构
CN103061866A (zh) 一种风冷式中冷器
CN216815159U (zh) 小管径翅片式换热器
CN215447503U (zh) 一种散热器及车辆
CN202734639U (zh) 一种泡沫金属翅片及具有该翅片的多孔扁管微通道换热器
CN102109289B (zh) 圆管管翅换热器
CN213547724U (zh) 一种液体浸沉冷却式交换机
JP3769179B2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211782914U (zh) 一种带可振动矩形翼的圆管管翅换热器
CN219679061U (zh) 一种水冷散热板用新型高效翅片结构
CN115387899B (zh) 一种用于换热器的百叶窗翅片结构
CN211782973U (zh) 换热管
CN117073430B (zh) 一种设置多折流直板的板式换热器
CN2182383Y (zh) 菱形切口翅片管束
CN109186307B (zh) 一种翅片及具有其的热交换器
CN219390642U (zh) 一种折流式三周期极小曲面换热器
CN214747372U (zh) 一种打坑散热管和汽车散热器
CN212867703U (zh) 一种口琴管
CN215725389U (zh) 一种高散热效率的铝合金打点散热管
CN219199549U (zh) 换热器、空调系统和车辆
CN220871529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217817563U (zh) 一种厨房空调系统用微通道冷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