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6135U - 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356135U CN220356135U CN202320860755.3U CN202320860755U CN220356135U CN 220356135 U CN220356135 U CN 220356135U CN 202320860755 U CN202320860755 U CN 202320860755U CN 220356135 U CN220356135 U CN 2203561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plate
- cover plate
- main
-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646 thermal str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42 heat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散热器,散热器包括进液室、第一冷却管组、集流换向室、第二冷却管组和出液室,第一冷却管组的出液端和第二冷却管组的进液端分别连通集流换向室并形成U形的换热通路,进液室设于第一冷却管组的进液端并连通第一冷却管组,出液室设于第二冷却管组的出液端并连通第二冷却管组,且进液室和出液室间隔设置。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解决了靠近隔板的冷却管圆角处产生较大的热应力,进而导致冷却管圆角处开裂泄漏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热交换器的换热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前后排U形结构的热交换器由于换热效率较高,其应用场合也更加广泛。通常,前后排U形结构的热交换器包括前后两排冷却管组,前后两排冷却管组通过一个集流换向室连通形成U形换热通路,并且前后两排冷却管组远离集流换向室的端部共用一个室体,同一个室体被隔板从中间分隔形成进液腔和出液腔。进液腔连通其中一排冷却管组,出液腔连通另一排冷却管组。由于进液腔内的液体和出液腔内的液体的温差较大,进而导致前后两排冷却管组靠近隔板部分的热变形差异较大,并使得靠近隔板的冷却管圆角处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在热应力的作用下前后两排冷却管的圆角处容易开裂泄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器,以解决靠近隔板的冷却管圆角处产生较大的热应力,进而导致冷却管圆角处开裂泄漏的问题。
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进液室、第一冷却管组、集流换向室、第二冷却管组和出液室,第一冷却管组的出液端和第二冷却管组的进液端分别连通集流换向室并形成U形的换热通路,进液室设于第一冷却管组的进液端并连通第一冷却管组,出液室设于第二冷却管组的出液端并连通第二冷却管组,且进液室和出液室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液室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一主板,第一主板与第一盖板扣合形成进液室,且第一主板的一侧端面设有至少一个分液孔,进液室通过分液孔连通第一冷却管组。出液室包括第二盖板和第二主板,第二主板与第二盖板扣合形成出液室,且第二主板的一侧端面设有至少一个出液孔,出液室通过出液孔连通第二冷却管组。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进液室以及出液室的加工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器还包括第一卡接凸起,第一卡接凸起设于第一主板的内壁或者外壁,第一主板扣设于第一盖板的开口处,以形成进液室,并使第一盖板止挡于第一卡接凸起处。或者,第一卡接凸起设于第一盖板的内壁或者外壁,第一盖板扣设于第一主板的开口处,以形成进液室,并使第一主板止挡于第一卡接凸起处。及/或,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卡接凸起,第二卡接凸起设于第二主板的内壁或者外壁,第二主板扣设于第二盖板的开口处,以形成出液室,并使第二盖板止挡于第二卡接凸起处。或者,第二卡接凸起设于第二盖板的内壁或者外壁,第二盖板扣设于第二主板的开口处,以形成出液室,并使第二主板止挡于第二卡接凸起处。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一主板与第一盖板扣合位置的准确程度,以及第二主板与第二盖板扣合位置的准确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还包括第一止挡台阶,第一止挡台阶设于第一盖板的外周或者内周,第一主板扣设于第一盖板的开口处,以与第一盖板围设形成进液室,且第一主板止挡于第一止挡台阶。或者,第一止挡台阶设于第一主板的外周或者内周,第一盖板扣设于第一主板的开口处,以与第一主板围设形成进液室,且第一盖板止挡于第一止挡台阶。及/或,散热器还包括第二止挡台阶,第二止挡台阶设于第二盖板的外周或者内周,第二主板扣设于第二盖板的开口处,以与第二盖板围设形成出液室,且第二主板止挡于第二止挡台阶。或者,第二止挡台阶设于第二主板的外周或者内周,第二盖板扣设于第二主板的开口处,以与第二主板围设形成出液室,且第二盖板止挡于第二止挡台阶。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一主板与第一盖板扣合位置的准确程度,以及第二主板与第二盖板扣合位置的准确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集流换向室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第一集液腔、至少一个过液通道、第二集液腔和至少一个第二通孔,第一集液腔通过第一通孔连通第一冷却管组的出液端,第二集液腔通过第二通孔连通第二冷却管组的进液端,第一集液腔通过过液通道连通第二集液腔。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冷却管组内的液体能够通过集流换向室进入第二冷却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集流换向室包括第三主板、第四主板和第三盖板,第三主板能够与第三盖板扣合形成第一集液腔,第四主板能够与第三盖板扣合形成第二集液腔。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降低了第一集液腔和第二集液腔的加工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孔设于第三主板,第二通孔设于第四主板。或者,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设于第三盖板。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便于加工出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盖板的中部弯折形成U形卡槽,第三主板和第四主板均呈L形,第三主板的一端卡入U形卡槽,另一端连接第三盖板,以形成第一集液腔,第四主板一端卡入U形卡槽,另一端连接第三盖板,以形成第二集液腔。第三主板设有第一连接通道,第一连接通道一端连通第一集液腔,另一端朝向靠近第四主板的方向延伸,第四主板设有第二连接通道,第二连接通道一端连通第二集液腔,另一端朝向靠近第三主板的方向延伸,且第一连接通道与第二连接通道相抵接并连通以形成过液通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提高了第三盖板与第三主板或者第四主板扣合位置的准确程度,并且便于加工出过液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还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于第三盖板内壁的中部,第一连接板设有第一卡接槽和第二卡接槽,第三盖板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卡接槽和第四卡接槽,第三主板和第四主板均呈U形。第三主板的一端卡入第一卡接槽内,第三主板的另一端卡入第三卡接槽内,以形成第一集液腔。第四主板的一端卡入第二卡接槽内,第四主板的另一端卡入第四卡接槽内,以形成第二集液腔。散热器还包括堵盖,第三盖板设有连通第一集液腔的第一过液孔,第三盖板还设有连通第二集液腔的第二过液孔,堵盖焊接于第三盖板的外壁并连通第一过液孔和第二过液孔,以形成过液通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提高了第三盖板与第三主板或者第四主板扣合位置的准确程度。并且,便于加工出过液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还包括隔板,第三主板与第四主板为一体成型结构。隔板一端连接于第三主板与第四主板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盖板的中部,以围设形成第一集液腔和第二集液腔,隔板设有至少一个开缺,且开缺连通第一集液腔和第二集液腔,以形成过液通道。隔板靠近第三盖板的一端设有第三卡接凸起,第三盖板对应第三卡接凸起设有第五卡接槽,第三卡接凸起能够伸入第五卡接槽内并与第五卡接槽的内壁卡接配合。或者,隔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四卡接凸起和第五卡接凸起,第三主板与第四主板的连接处设有第六卡接槽,第三盖板的中部设有第七卡接槽,隔板通过第四卡接凸起与第六卡接槽卡接配合,且隔板通过第五卡接凸起与第七卡接槽卡接配合。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简化整个集流换向室的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由第一冷却管组的出液端和第二冷却管组的进液端分别连通集流换向室并形成U形的换热通路,进液室设于第一冷却管组的进液端并连通第一冷却管组,出液室设于第二冷却管组的出液端并连通第二冷却管组可知,当向进液室通入高温液体时,高温液体能够流经第一冷却管组和第二冷却管组并与外界介质发生热交换,发生热交换之后的高温液体降低温度并流入出液室,因此,进液室内的液体与出液室内的液体温差较大。通过设置进液室和出液室间隔设置,能够有效避免第一冷却管组靠近进液室的部分,以及第二冷却管组靠近出液室的部分产生较大的热变形差异,从而能够避免第一冷却管组进液端的圆角处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并导致第一冷却管组开裂泄漏,同样地,能够避免第二冷却管组出液端的圆角处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并导致第二冷却管组开裂泄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B-B处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进液室和出液室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进液室和出液室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集流换向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集流换向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的集流换向室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进液室;11、第一盖板;111、第一止挡台阶;12、第一主板;121、分液孔;122、第一卡接凸起;2、第一冷却管组;3、集流换向室;31、第一通孔;32、第一集液腔;33、过液通道;34、第二集液腔;35、第二通孔;36、第三主板;361、第一连接通道;37、第四主板;371、第二连接通道;38、第三盖板;381、U形卡槽;382、第三卡接槽;383、第四卡接槽;384、第五卡接槽;4、第二冷却管组;5、出液室;51、第二盖板;511、第二止挡台阶;52、第二主板;521、出液孔;522、第二卡接凸起;6、第一连接板;61、第一卡接槽;62、第二卡接槽;7、隔板;71、第三卡接凸起;72、开缺;8、第二连接板;9、固定框;10、第一橡胶垫;20、第二橡胶垫;30、第三橡胶垫;40、第四橡胶垫;50、堵盖。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热交换器的换热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前后排U形结构的热交换器由于换热效率较高,其应用场合也更加广泛。通常,前后排U形结构的热交换器包括前后两排冷却管组,前后两排冷却管组通过一个集流换向室连通形成U形换热通路,并且前后两排冷却管组远离集流换向室的端部共用一个室体,同一个室体被隔板从中间分隔形成进液腔和出液腔。由于进液腔内的液体和出液腔内的液体的温差较大,进而导致前后两排冷却管组靠近隔板部分的热变形差异较大,从而使得靠近隔板的冷却管圆角处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在热应力的作用下,前后两排冷却管圆角处容易开裂泄漏。
请参阅图1-图2,为了解决靠近隔板的冷却管圆角处产生较大的热应力,进而导致冷却管圆角处开裂泄漏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器,具体地,散热器包括进液室1、第一冷却管组2、集流换向室3、第二冷却管组4和出液室5,第一冷却管组2的出液端和第二冷却管组4的进液端分别连通集流换向室3并形成U形的换热通路,进液室1设于第一冷却管组2的进液端并连通第一冷却管组2,出液室5设于第二冷却管组4的出液端并连通第二冷却管组4,且进液室1和出液室5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却管组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冷却管。同样地,“第二冷却管组4”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冷却管。
由第一冷却管组2的出液端和第二冷却管组4的进液端分别连通集流换向室3并形成U形的换热通路,进液室1设于第一冷却管组2的进液端并连通第一冷却管组2,出液室5设于第二冷却管组4的出液端并连通第二冷却管组4可知,当向进液室1通入高温液体时,高温液体能够流经第一冷却管组2和第二冷却管组4并与外界介质发生热交换,发生热交换之后的高温液体降低温度并流入出液室5,因此,进液室1内的液体与出液室5内的液体温差较大。通过设置进液室1和出液室5间隔设置,能够有效避免第一冷却管组靠近进液室的部分,以及第二冷却管组靠近出液室的部分产生较大的热变形差异,从而能够避免第一冷却管组2进液端的圆角处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并导致第一冷却管组2开裂泄漏,同样地,能够避免第二冷却管组4出液端的圆角处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并导致第二冷却管组4开裂泄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散热器还包括第二连接板8、第一橡胶垫10和第二橡胶垫20,进液室1通过第一橡胶垫10和紧固螺栓软连接于第二连接板8,出液室5通过第二橡胶垫20和紧固螺栓软连接于第二连接板8,如此,能够防止进液室1和出液室5发生分离。
优选地,第二连接板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板8分别设于散热器的两侧,以进一步提高进液室1和出液室5连接的稳固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散热器还包括固定框9、第三橡胶垫30和第四橡胶垫40,进液室1通过第三橡胶垫30和紧固螺栓软连接于固定框9,出液室5通过第四橡胶垫40和紧固螺栓,软连接于固定框9。集流换向室3通过紧固螺栓连接至固定框9。其中,集流换向室3与固定框9的连接处可以根据实际安装需求选择是否增加橡胶垫。
优选地,固定框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固定框9分别设于散热器的两侧,以进一步提高进液室1和出液室5连接的稳固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进液室1包括第一盖板11和第一主板12,第一主板12与第一盖板11扣合形成进液室1,且第一主板12的一侧端面设有至少一个分液孔121,进液室1通过分液孔121连通第一冷却管组2。出液室5包括第二盖板51和第二主板52,第二主板52与第二盖板51扣合形成出液室5,且第二主板52的一侧端面设有至少一个出液孔521,出液室5通过出液孔521连通第二冷却管组4。
通过设置第一主板12与第一盖板11扣合形成进液室1,且分液孔121设于第一主板12,降低了进液室1的加工难度,具体地,第一冷却管插入分液孔121,且第一冷却管的外壁与分液孔121的内壁焊接。同样地,通过设置第二主板52与第二盖板51扣合形成出液室5,且出液孔521设于第二主板52,降低了出液室5的加工难度,具体地,第二冷却管插入出液孔521,且第二冷却管的外壁与出液孔521的内壁焊接。
但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分液孔121也可以设于第一盖板11,同样地,出液孔521也可以设于第二盖板5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散热器还包括第一卡接凸起122,第一卡接凸起122设于第一主板12的内壁或者外壁,第一主板12扣设于第一盖板11的开口处,以形成进液室1,并使第一盖板11止挡于第一卡接凸起122处。
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卡接凸起122设于第一盖板11的内壁或者外壁,第一盖板11扣设于第一主板12的开口处,以形成进液室1,并使第一主板12止挡于第一卡接凸起122处。
如此,提高了第一主板12与第一盖板11扣合位置的准确程度。
同样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卡接凸起522,第二卡接凸起522设于第二主板52的内壁或者外壁,第二主板52扣设于第二盖板51的开口处,以形成出液室5,并使第二盖板51止挡于第二卡接凸起522处。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卡接凸起522设于第二盖板51的内壁或者外壁,第二盖板51扣设于第二主板52的开口处,以形成出液室5,并使第二主板52止挡于第二卡接凸起522处。
如此,增强了第二主板52与第二盖板51扣合位置的准确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散热器还包括第一止挡台阶111,第一止挡台阶111设于第一盖板11的外周,第一主板12扣设于第一盖板11的开口处,以与第一盖板11围设形成进液室1,并且,第一主板12止挡于第一止挡台阶111。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止挡台阶111设于第一盖板11的内周,第一主板12扣设于第一盖板11的开口处,以与第一盖板11围设形成进液室1,并且,第一主板12止挡于第一止挡台阶111。
但不限于此,第一止挡台阶111也可以设于第一主板12。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止挡台阶111设于第一主板12的外周,第一盖板11扣设于第一主板12的开口处,以与第一主板12围设形成进液室1,且第一盖板11止挡于第一止挡台阶111。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止挡台阶111设于第一主板12的内周,第一盖板11扣设于第一主板12的开口处,以与第一主板12围设形成进液室1,且第一盖板11止挡于第一止挡台阶111。如此,提高了第一盖板11与第一主板12扣合位置的准确程度。
同样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散热器还包括第二止挡台阶511,第二止挡台阶511设于第二盖板51的外周,第二主板52扣设于第二盖板51的开口处,以与第二盖板51围设形成出液室5,并且,第二主板52止挡于第二止挡台阶511。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止挡台阶511设于第二盖板51的内周,第二主板52扣设于第二盖板51的开口处,以与第二盖板51围设形成出液室5,并且,第二主板52止挡于第二止挡台阶511。
但不限于此,第二止挡台阶511也可以设于第二主板52。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止挡台阶511设于第二主板52的外周,第二盖板51扣设于第二主板52的开口处,以与第二主板52围设形成出液室5,且第二盖板51止挡于第二止挡台阶511。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止挡台阶511设于第二主板52的内周,第二盖板51扣设于第二主板52的开口处,以与第二主板52围设形成出液室5,且第二盖板51止挡于第二止挡台阶511。
如此,提高了第二盖板51与第二主板52扣合位置的准确程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1与第一主板12装配后先点焊固定再进钎焊炉通过钎焊连接。同样地,第二主板52与第二盖板51装配后先点焊固定再进钎焊炉通过钎焊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集流换向室3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31、第一集液腔32、至少一个过液通道33、第二集液腔34和至少一个第二通孔35,第一集液腔32通过第一通孔31连通第一冷却管组2的出液端,第二集液腔34通过第二通孔35连通第二冷却管组4的进液端,第一集液腔32通过过液通道33连通第二集液腔34。
如此,使得第一冷却管组2内的液体能够通过集流换向室3进入第二冷却管组4。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集流换向室3包括第三主板36、第四主板37和第三盖板38,第三主板36能够与第三盖板38扣合形成第一集液腔32,第四主板37能够与第三盖板38扣合形成第二集液腔34。
如此,降低了第一集液腔32和第二集液腔34的加工难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通孔31设于第三主板36,第二通孔35设于第四主板37。
如此,便于加工出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35,具体地,第三主板36可以通过车削成型或者浇铸成型加工出第一通孔31,同样地,第四主板37可以通过车削成型或者浇铸成型加工出第二通孔35。
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35均设于第三盖板38。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三盖板38的中部弯折形成U形卡槽381,第三主板36和第四主板37均呈L形,第三主板36的一端卡入U形卡槽381,另一端连接第三盖板38,以形成第一集液腔32,第四主板37一端卡入U形卡槽381,另一端连接第三盖板38,以形成第二集液腔34。
如此,提高了第三盖板38与第三主板36或者第四主板37扣合位置的准确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三主板36设有第一连接通道361,第一连接通道361一端连通第一集液腔32,另一端朝向靠近第四主板37的方向延伸,第四主板37设有第二连接通道371,第二连接通道371一端连通第二集液腔34,另一端朝向靠近第三主板36的方向延伸,且第一连接通道361与第二连接通道371相抵接并连通以形成过液通道33。其中,当过液通道33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过液通道33沿着第一集液腔3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优选地,多个过液通道33沿着第一集液腔32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以使第一集液腔32内的液体沿多个过液通道33更加均匀地进入第二集液腔34。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散热器还包括第一连接板6,第一连接板6固定连接于第三盖板38中部的内壁,第一连接板6设有第一卡接槽61和第二卡接槽62,第三盖板38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卡接槽382和第四卡接槽383,第三主板36和第四主板37均呈U形,第三主板36的一端卡入第一卡接槽61内,第三主板36的另一端卡入第三卡接槽382内,以形成第一集液腔32;第四主板37的一端卡入第二卡接槽62内,第四主板37的另一端卡入第四卡接槽383内,以形成第二集液腔34。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板6,提高了第三盖板38与第三主板36或者第四主板37扣合位置的准确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6与第三盖板38一体成型设置。具体地,成型方式可以是车削成型或者浇铸成型等。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6也可以焊接于第三盖板38的底壁。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散热器还包括堵盖50,第三盖板38设有连通第一集液腔32的第一过液孔,第三盖板38还设有连通第二集液腔34的第二过液孔,堵盖50焊接于第三盖板38的外壁并连通第一过液孔和第二过液孔,以形成过液通道33。当过液通道33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过液通道33沿着第一集液腔3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优选地,多个过液通道33沿着第一集液腔32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以使第一集液腔32内的液体沿多个过液通道33更加均匀地进入第二集液腔34。
其中,第一过液孔和第二过液孔的设置形式包括多种情况,例如,第一过液孔和第二过液孔可以连通形成一个相对较大的通孔,这个通孔贯通第一集液腔32和第二集液腔34,堵盖50焊接在这个通孔的开口处。或者,第一过液孔和第二过液孔也可以间隔设置,其中,第一过液孔和第二过液孔可以分别由多个间隔设置的小孔组成,也可以分别是由单独的大孔构成。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散热器还包括隔板7,第三主板36与第四主板37为一体成型结构,隔板7一端连接于第三主板36与第四主板37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盖板38的中部,以围设形成第一集液腔32和第二集液腔34,隔板7靠近第三盖板38的一端设有第三卡接凸起71,第三盖板38对应第三卡接凸起71设有第五卡接槽384,第三卡接凸起71能够伸入第五卡接槽384内并与第五卡接槽384的内壁卡接配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隔板7的两端分别设有第四卡接凸起和第五卡接凸起,第三主板36与第四主板37的连接处设有第六卡接槽,第三盖板38的中部设有第七卡接槽,隔板7通过第四卡接凸起与第六卡接槽卡接配合,且隔板7通过第五卡接凸起与第七卡接槽卡接配合。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隔板7设有至少一个开缺72,且开缺72连通第一集液腔32和第二集液腔34,以形成过液通道33。如此。有利于简化过液通道33。当开缺7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开缺72沿着第一集液腔3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以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过液通道33。
优选地,多个开缺72沿着第一集液腔32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以使第一集液腔32内的液体沿多个过液通道33更加均匀地进入第二集液腔34。
如此,简化了集流换向室3的结构,从而降低了集流换向室3的加工难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室(1)、第一冷却管组(2)、集流换向室(3)、第二冷却管组(4)和出液室(5),所述第一冷却管组(2)的出液端和所述第二冷却管组(4)的进液端分别连通所述集流换向室(3)并形成U形的换热通路,所述进液室(1)设于所述第一冷却管组(2)的进液端并连通所述第一冷却管组(2),所述出液室(5)设于所述第二冷却管组(4)的出液端并连通所述第二冷却管组(4),且所述进液室(1)和所述出液室(5)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室(1)包括第一盖板(11)和第一主板(12),所述第一主板(12)与所述第一盖板(11)扣合形成进液室(1),且所述第一主板(12)的一侧端面设有至少一个分液孔(121),所述进液室(1)通过所述分液孔(121)连通所述第一冷却管组(2);
所述出液室(5)包括第二盖板(51)和第二主板(52),所述第二主板(52)与所述第二盖板(51)扣合形成出液室(5),且所述第二主板(52)的一侧端面设有至少一个出液孔(521),所述出液室(5)通过所述出液孔(521)连通所述第二冷却管组(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卡接凸起(122),所述第一卡接凸起(122)设于所述第一主板(12)的内壁或者外壁,所述第一主板(12)扣设于所述第一盖板(11)的开口处,以形成所述进液室(1),并使所述第一盖板(11)止挡于所述第一卡接凸起(122)处,或者,所述第一卡接凸起(122)设于所述第一盖板(11)的内壁或者外壁,所述第一盖板(11)扣设于所述第一主板(12)的开口处,以形成所述进液室(1),并使所述第一主板(12)止挡于所述第一卡接凸起(122)处;
及/或,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卡接凸起(522),所述第二卡接凸起(522)设于所述第二主板(52)的内壁或者外壁,所述第二主板(52)扣设于所述第二盖板(51)的开口处,以形成所述出液室(5),并使所述第二盖板(51)止挡于所述第二卡接凸起(522)处,或者,第二卡接凸起(522)设于所述第二盖板(51)的内壁或者外壁,所述第二盖板(51)扣设于所述第二主板(52)的开口处,以形成所述出液室(5),并使所述第二主板(52)止挡于所述第二卡接凸起(522)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止挡台阶(111),所述第一止挡台阶(111)设于所述第一盖板(11)的外周或者内周,所述第一主板(12)扣设于所述第一盖板(11)的开口处,以与所述第一盖板(11)围设形成所述进液室(1),且所述第一主板(12)止挡于所述第一止挡台阶(111),或者,所述第一止挡台阶设于所述第一主板(12)的外周或者内周,所述第一盖板(11)扣设于所述第一主板(12)的开口处,以与所述第一主板(12)围设形成所述进液室(1),且所述第一盖板(11)止挡于所述第一止挡台阶(111);
及/或,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二止挡台阶(511),所述第二止挡台阶(511)设于所述第二盖板(51)的外周或者内周,所述第二主板(52)扣设于所述第二盖板(51)的开口处,以与所述第二盖板(51)围设形成所述出液室(5),且所述第二主板(52)止挡于所述第二止挡台阶(511),或者,所述第二止挡台阶(511)设于所述第二主板(52)的外周或者内周,所述第二盖板(51)扣设于所述第二主板(52)的开口处,以与第二主板(52)围设形成所述出液室(5),且所述第二盖板(51)止挡于所述第二止挡台阶(5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换向室(3)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31)、第一集液腔(32)、至少一个过液通道(33)、第二集液腔(34)和至少一个第二通孔(35),所述第一集液腔(32)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1)连通所述第一冷却管组(2)的出液端,所述第二集液腔(34)通过所述第二通孔(35)连通所述第二冷却管组(4)的进液端,所述第一集液腔(32)通过所述过液通道(33)连通所述第二集液腔(3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换向室(3)包括第三主板(36)、第四主板(37)和第三盖板(38),所述第三主板(36)能够与所述第三盖板(38)扣合形成所述第一集液腔(32),所述第四主板(37)能够与所述第三盖板(38)扣合形成所述第二集液腔(3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31)设于所述第三主板(36),所述第二通孔(35)设于所述第四主板(37);
或者,所述第一通孔(31)和所述第二通孔(35)均设于所述第三盖板(38)。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盖板(38)的中部弯折形成U形卡槽(381),所述第三主板(36)和所述第四主板(37)均呈L形,所述第三主板(36)的一端卡入所述U形卡槽(38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盖板(38),以形成所述第一集液腔(32),所述第四主板(37)一端卡入所述U形卡槽(38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盖板(38),以形成所述第二集液腔(34),
所述第三主板(36)设有第一连接通道(361),所述第一连接通道(361)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集液腔(32),另一端朝向靠近所述第四主板(37)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主板(37)设有第二连接通道(371),所述第二连接通道(371)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集液腔(34),另一端朝向靠近所述第三主板(36)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连接通道(361)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371)相抵接并连通,以形成所述过液通道(33)。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板(6),所述第一连接板(6)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盖板(38)内壁的中部,所述第一连接板(6)设有第一卡接槽(61)和第二卡接槽(62),所述第三盖板(38)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卡接槽(382)和第四卡接槽(383),所述第三主板(36)和所述第四主板(37)均呈U形,
所述第三主板(36)的一端卡入所述第一卡接槽(61)内,所述第三主板(36)的另一端卡入所述第三卡接槽(382)内,以形成所述第一集液腔(32);所述第四主板(37)的一端卡入所述第二卡接槽(62)内,所述第四主板(37)的另一端卡入所述第四卡接槽(383)内,以形成所述第二集液腔(34),
所述散热器还包括堵盖(50),所述第三盖板(38)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集液腔(32)的第一过液孔,所述第三盖板(38)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二集液腔(34)的第二过液孔,所述堵盖(50)焊接于所述第三盖板(38)的外壁并连通所述第一过液孔和所述第二过液孔,以形成所述过液通道(33)。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板(7),所述第三主板(36)与所述第四主板(37)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隔板(7)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主板(36)与所述第四主板(37)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盖板(38)的中部,以围设形成所述第一集液腔(32)和所述第二集液腔(34),所述隔板(7)设有至少一个开缺(72),且所述开缺(72)连通所述第一集液腔(32)和所述第二集液腔(34),以形成所述过液通道(33),
所述隔板(7)靠近所述第三盖板(38)的一端设有第三卡接凸起(71),所述第三盖板(38)对应所述第三卡接凸起(71)设有第五卡接槽(384),所述第三卡接凸起(71)能够伸入所述第五卡接槽(384)内并与所述第五卡接槽(384)的内壁卡接配合;
或者,所述隔板(7)的两端分别设有第四卡接凸起和第五卡接凸起,所述第三主板(36)与所述第四主板(37)的连接处设有第六卡接槽,所述第三盖板(38)的中部设有第七卡接槽,所述隔板(7)通过所述第四卡接凸起与所述第六卡接槽卡接配合,且所述隔板(7)通过所述第五卡接凸起与所述第七卡接槽卡接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60755.3U CN220356135U (zh) | 2023-04-13 | 2023-04-13 | 散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60755.3U CN220356135U (zh) | 2023-04-13 | 2023-04-13 | 散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356135U true CN220356135U (zh) | 2024-01-16 |
Family
ID=89476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860755.3U Active CN220356135U (zh) | 2023-04-13 | 2023-04-13 | 散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356135U (zh) |
-
2023
- 2023-04-13 CN CN202320860755.3U patent/CN22035613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120215U (zh) | 电池包的冷却板组件、电池包和车辆 | |
JP3991786B2 (ja) | 排気熱交換装置 | |
US20040112577A1 (en) | Radiator with side flat tubes | |
CN115692936B (zh) |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 |
CN115692935A (zh) |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及热管理系统 | |
CN115176120A (zh) | 热交换器 | |
CN215578726U (zh) | 电池模组用端板及电芯冷却结构和电池模组 | |
CN220356135U (zh) | 散热器 | |
CN110854466B (zh) | 一种间隔交互式微通道液冷板 | |
CN211739967U (zh) | 一种板式组合换热器 | |
CN217788542U (zh) | 动力电池的换热器、电池包及车辆 | |
TWI770904B (zh) | 集液槽及多流道液冷排 | |
CN210346409U (zh) | 一种双流道管壳式换热器 | |
CN212003328U (zh) | 一种水冷排气管 | |
CN113883942A (zh) | 一种模块化管翅式蓄冷板 | |
CN210242508U (zh) | 一种适用于易燃易爆流体冷凝的高效焊接型板壳式换热器 | |
CN220170031U (zh) | 一种多排扁管的水冷式平行流换热器 | |
CN111912252A (zh) | 一种防腐型换热器 | |
CN218996843U (zh) | 电芯冷却装置及电池系统 | |
CN212431844U (zh) | 一种防腐型换热器 | |
CN214892814U (zh) | 一种双拼集流管组件 | |
CN213956045U (zh) | 一种气体垂直对流蒸汽换热表冷器 | |
CN220356150U (zh) | 热交换器及热管理系统 | |
CN216278120U (zh) | 一种散热器及动力设备 | |
EP2317271A1 (en) | U-flow radiator having an end tank with a Z-shape separa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