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49434U - 高度调节装置、悬架系统、座椅、底盘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高度调节装置、悬架系统、座椅、底盘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49434U
CN220349434U CN202321569934.8U CN202321569934U CN220349434U CN 220349434 U CN220349434 U CN 220349434U CN 202321569934 U CN202321569934 U CN 202321569934U CN 220349434 U CN220349434 U CN 220349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ight
valve
air
state
air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6993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小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oton Daimler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oton Daimler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oton Daimler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oton Daimler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6993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49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49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49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度调节装置、悬架系统、座椅、底盘和车辆,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储气筒、高度阀、至少一个气囊和电磁阀。所述储气筒用于储存气体,所述高度阀与所述储气筒连通,所述气囊与所述高度阀连通,所述气囊适于调节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高度,所述电磁阀设于所述气囊和所述高度阀之间,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气囊连通用于调节所述气囊的进气。由此,在气囊与高度阀之间设置电磁阀,电磁阀可以独立控制气囊的气路以调节气囊的高度,进而实现对车架高度的调节,便于挂车与车架的连接与脱开,提升装卸效率,且电磁阀的结构较为简洁,生产成本较低,后期维护成本较低,可以有效提升高度调节装置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高度调节装置、悬架系统、座椅、底盘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度调节装置、悬架系统、座椅、底盘和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车辆所装自主升降功能的空气悬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机械式升降系统,即通过气动控制使高度阀上下摆动一定角度来实现对气囊的充放气以调节气囊高度,这种空气悬架系统只能实现单高度运行,在连接或脱开挂车时无法降低车架的高度,不适应现代快速物流的市场需求。第二类:电子式升降系统,即高度阀上有角度传感器,通过ECU监测摆杆角度来判断是否开启或者关闭控制气囊充放气的电磁阀来调节气囊高度,该方案集成度高,可以实现对车身高度的智能控制,但其生产成本高昂,安装调试复杂,前期需要大量标定和数据采集,售后维护费用高,不利于大面积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度调节装置,可以降低底盘高度以便于连接或脱开挂车,且该装置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悬架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座椅,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底盘,包括车架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悬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座椅和/或底盘。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高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储气筒、高度阀、至少一个气囊和电磁阀。所述储气筒用于储存气体,所述高度阀与所述储气筒连通,所述气囊与所述高度阀连通,所述气囊适于调节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高度,所述电磁阀设于所述气囊和所述高度阀之间,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气囊连通用于调节所述气囊的进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度调节装置,在气囊与高度阀之间设置电磁阀,电磁阀可以独立控制气囊的气路以调节气囊的高度,进而实现对车架高度的调节,便于挂车与车架的连接与脱开,提升装卸效率,且电磁阀的结构较为简洁,生产成本较低,后期维护成本较低,可以有效提升高度调节装置的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阀具有对所述气囊充气的第一状态和排气的第二状态,所述电磁阀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可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度阀具有进气状态和排气状态,当所述电磁阀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高度阀位于所述进气状态时,所述电磁阀被配置为使所述储气筒向所述气囊进气,当所述电磁阀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高度阀位于所述排气状态时,所述电磁阀被配置为使所述气囊中的气体从所述高度阀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电磁阀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电磁阀被配置为使所述气囊中的气体从所述电磁阀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高度阀从所述排气状态转变为所述进气状态时,所述电磁阀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电磁阀与所述高度阀和所述气囊连通,所述电磁阀被配置为所述储气筒向所述气囊进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板簧支架,所述板簧支架与所述气囊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阀为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悬架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高度调节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座椅,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高度调节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底盘,包括:车架和悬架系统,所述悬架系统设于所述车架上,所述悬架系统的气囊设于所述悬架系统的板簧支架和所述车架之间,所述悬架系统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悬架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座椅和/或根据权本实用新型上述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底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高度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高度调节装置的控制原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高度调节装置;
10、储气筒;11、高度阀;12、气囊;13、电磁阀;14、第一气路;15、第二气路;151、第一子气路;152、第二子气路;16、板簧支架;17、控制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度调节装置1,高度调节装置1包括:储气筒10、高度阀11、至少一个气囊12和电磁阀13。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储气筒10用于储存气体,高度阀11与储气筒10连通,气囊12与高度阀11连通,气囊12适于调节高度调节装置1的高度,电磁阀13设于气囊12和高度阀11之间,电磁阀13与气囊12连通用于调节气囊12的进气。
结合图2,高度阀11包括第一气路14、第二气路15和排气口,高度阀11通过第一气路14与储气筒10连通,高度阀11通过第二气路15与气囊12连通,电磁阀13设于第二气路15上,第二气路15包括第一子气路151和第二子气路152,电磁阀13通过第一子气路151与高度阀11连通,电磁阀13通过第二子气路152与气囊12连通。储气筒10中的压缩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气路14经过高度阀11,再通过第二气路15经过电磁阀13最终进入气囊12中,在气囊12与高度阀11之间设置电磁阀13可以用于控制第二气路15中空气的流向,进而控制气囊12的气路以调节气囊12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度调节装置1,在气囊12与高度阀11之间设置电磁阀13,电磁阀13可以独立控制气囊12的气路以调节气囊12的高度,进而实现对车架高度的调节,便于挂车与车架的连接与脱开,提升装卸效率,且电磁阀13的结构较为简洁,生产成本较低,后期维护成本较低,可以有效提升高度调节装置1的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电磁阀13具有对气囊12充气的第一状态和排气的第二状态,电磁阀13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调节。电磁阀13与开关按钮连接,开关按钮用于调节电磁阀13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电磁阀13包括排气口,当电磁阀13处于第一状态时,电磁阀13的排气口关闭,高度阀11与气囊12之间的第二气路15处于连通状态,也即此时电磁阀13为常开电磁阀13,储气筒10中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一气路14、高度阀11和第二气路15以及设于第二气路15中的电磁阀13进入气囊12中,气囊12充气高度升高。按下开关按钮后,电磁阀13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电磁阀13的排气口打开,电磁阀13与高度阀11之间的第一子气路151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储气筒10、高度阀11与电磁阀13之间的气路中无持续流通的气流,电磁阀13与气囊12之间的第二子气路152处于连通状态,气囊12中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二子气路152进入电磁阀13中,再经过电磁阀13的排气口排出,气囊12的高度降低。再按一次开关按钮,电磁阀13可以由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第一气路14与第二气路15连通。由此,通过调节电磁阀13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即可实现对气囊12高度的调节,且电磁阀13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操作简单,有效增强高度调节装置1的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高度阀11具有进气状态和排气状态,当电磁阀13位于第一状态时,高度阀11位于进气状态时,电磁阀13被配置为使储气筒10向气囊12进气,当电磁阀13位于第一状态时,高度阀11位于排气状态时,电磁阀13被配置为使气囊12中的气体从高度阀11排出。高度阀11具有控制手柄17,高度阀11的进气状态与排气状态之间的转换通过控制手柄17控制,控制手柄17一端与高度阀11连接,控制手柄17的另一端与气囊12连接,控制手柄17的状态根据气囊12的高度进行转换,当气囊12高度较高时,控制手柄17转动到使高度阀11处于排气状态的位置,当气囊12的高度较低时,控制手柄17转动到使高度阀11处于进气状态的位置。当电磁阀13位于第一状态时,电磁阀13的排气口关闭,高度阀11位于进气状态时,高度阀11的排气口关闭,第一气路14与第二气路15均处于连通状态,储气筒10中的气体依次经过第一气路14、高度阀11、第一子气路151、电磁阀13和第二子气路152,最终进入气囊12中使气囊12高度升高。当电磁阀13位于第一状态时,电磁阀13的排气口关闭,高度阀11位于排气状态时,高度阀11的排气口打开,此时储气筒10与高度阀11之间的第一气路14中无持续流通的气流,气囊12中的气体依次经过第二子气路152、电磁阀13、第一子气路151和高度阀11,最终通过高度阀11的排气口排出,气囊12的高度降低。由此,电磁阀13位于第一状态时,高度阀11的进气状态和排气状态根据气囊12的高度自动调节,使气囊12的高度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当电磁阀13位于第二状态时,电磁阀13被配置为使气囊12中的气体从电磁阀13排出。当电磁阀13位于第二状态时,电磁阀13的排气口打开,第一气路14和第一子气路151中无持续流通的气流,即储气筒10、高度阀11和电磁阀13之间的不发生气体流动,电磁阀13与气囊12连通,气囊12中的气体经过第二子气路152进入电磁阀13,最终经过电磁阀13的排气口排入大气中,气囊12的高度降低。由此,当电磁阀13位于第二状态时,电磁阀13可以实现降低气囊12高度的作用,进而降低车架的高度,车架的高度降低便于连接或脱开挂车,且车高度降低的过程快速,操作简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当高度阀11从排气状态转变为进气状态时,电磁阀13位于第一状态时,电磁阀13与高度阀11和气囊12连通,电磁阀13被配置为储气筒10向气囊12进气。气囊12具有平衡高度,与高度阀11和气囊12连接的控制手柄17可以根据气囊12的高度调节高度阀11的进气状态和排气状态。当气囊12高度超过平衡高度时,高度阀11在控制手柄17的作用下从进气状态转变为排气状态,此时高度阀11的排气口打开,高度阀11与储气筒10之间的第一气路14处于断开的状态,高度阀11、电磁阀13和气囊12之间的气路处于连通状态,气囊12中的气体依次经过第二子气路152、电磁阀13、第一子气路151,最终进入高度阀11通过高度阀11的排气口排出,气囊12高度降低到平衡高度。当气囊12高度低于平衡高度时,高度阀11在控制手柄17的作用下从排气状态转变为进气状态,此时高度阀11的排气口关闭,电磁阀13位于第一状态时,储气筒10、高度阀11,电磁阀13和气囊12之间的气路处于连通状态,储气筒10中的气体依次经过第一气路14、高度阀11、第一子气路151、电磁阀13和第二子气路152,最终进入气囊12中使气囊12高度升高到平衡高度。由此,高度阀11的进气状态和排气状态跟据气囊12的高度自动调节,电磁阀13处于第一状态,高度阀11从排气状态转变为进气状态时,可以使气囊12高度升高,高度阀11从进气状态转变为排气状态时,可以使气囊12高度降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还包括:板簧支架16,板簧支架16与气囊12连接。气囊12与板簧支架16连接,则气囊12高度与板簧支架16的高度相关,当气囊12高度升高时,板簧支架16的高度也升高,当气囊12高度降低时,板簧支架16的高度也降低,板簧支架16设于车架上,车架高度与板簧支架16的高度相关。由此,电磁阀13可以调节气囊12的高度,进而调节板簧支架16的高度,进一步地,电磁阀13通过调节气囊12的高度来间接调节车架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电磁阀13为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具有三个接口供连接,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可以具有两个入口和一个出口,两个入口分别与第一子气路151和第二子气路152连通,一个出口即电磁阀13的排气口。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中接口的打开和关闭由电磁线圈控制,例如,电磁阀13处于第一状态时,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出口关闭,两个入口打开便于气体经过电磁阀13,电磁线圈通电后电磁阀13转为第二状态,此时电磁阀13与第一子气路151连通的入口关闭,电磁阀13与第二子气路152连通的入口打开,电磁阀13的排气口打开,便于气囊12中的气体经过电磁阀13的排气口排出。由此,电磁阀13为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可以便于调节气体的流向,两位三通电磁阀13可以满足复杂的控制要求,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靠性高的优点,可以降低高度调节装置1的生产成本,提升高度调节装置1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悬架系统,悬架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高度调节装置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系统,通过使用上述实施例的高度调节装置1,通过在高度阀11与气囊12之间设置电磁阀13,可以通过调节电磁阀13调节悬架系统的高度,降低调节悬架系统高度的操作难度,降低悬架系统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座椅,座椅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高度调节装置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过使用上述实施例的高度调节装置1,此时高度调节装置1可以设于座椅的下方,气囊12的高度与座椅的高度相关,通过电磁阀13调节气囊12的进气和排气,调节气囊12的高度进而调节座椅的高度,便于增加乘坐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底盘,底盘包括:车架和悬架系统。悬架系统设于车架上,悬架系统的气囊12设于悬架系统的板簧支架16和车架之间,悬架系统为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悬架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盘,通过使用上述实施例的悬架系统,悬架系统和车架的高度均与气囊12的高度相关,电磁阀13的设置可以调节气囊12的高度进一步调节悬架系统与车架的高度,方便挂车的连接与脱开,提升装卸效率,降低底盘的生产成本,提升底盘的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拥有高度调节装置1的座椅或高度调节装置1的底盘。或者,车辆的底盘和座椅均包含高度调节装置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使用上述实施例的座椅和底盘,可以实现对车辆高度的调节,降低调节车辆高度的操作难度,可以有效提升车辆的实用性能,便于驾驶员的乘坐,增加使用车辆的舒适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气筒,所述储气筒用于储存气体;
高度阀,所述高度阀与所述储气筒连通;
至少一个气囊,所述气囊与所述高度阀连通,所述气囊适于调节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高度;
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设于所述气囊和所述高度阀之间,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气囊连通用于调节所述气囊的进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具有对所述气囊充气的第一状态和排气的第二状态,
所述电磁阀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可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阀具有进气状态和排气状态,
当所述电磁阀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高度阀位于所述进气状态时,所述电磁阀被配置为使所述储气筒向所述气囊进气;
当所述电磁阀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高度阀位于所述排气状态时,所述电磁阀被配置为使所述气囊中的气体从所述高度阀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磁阀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电磁阀被配置为使所述气囊中的气体从所述电磁阀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高度阀从所述排气状态转变为所述进气状态时,所述电磁阀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电磁阀与所述高度阀和所述气囊连通,所述电磁阀被配置为所述储气筒向所述气囊进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板簧支架,所述板簧支架与所述气囊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为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
8.一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
9.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
10.一种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
悬架系统,所述悬架系统设于所述车架上,所述悬架系统的气囊设于所述悬架系统的板簧支架和所述车架之间,所述悬架系统为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架系统。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和/或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底盘。
CN202321569934.8U 2023-06-19 2023-06-19 高度调节装置、悬架系统、座椅、底盘和车辆 Active CN220349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69934.8U CN220349434U (zh) 2023-06-19 2023-06-19 高度调节装置、悬架系统、座椅、底盘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69934.8U CN220349434U (zh) 2023-06-19 2023-06-19 高度调节装置、悬架系统、座椅、底盘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49434U true CN220349434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76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69934.8U Active CN220349434U (zh) 2023-06-19 2023-06-19 高度调节装置、悬架系统、座椅、底盘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494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0846B (zh) 机动车的空气悬架系统和用于对其进行控制的方法
JP4184687B2 (ja) 車両用の閉鎖型車高調整装置
KR20140000698A (ko) 에어 서스펜션 장치, 압축 공기 공급 장치 및 공압 시스템
CA1269406A (en) Air suspension system with automatic air exhaust and inflation
US11052717B2 (en) Suspension system
CN201931958U (zh) 一种电控空气悬架的闭环气路系统
CN220349434U (zh) 高度调节装置、悬架系统、座椅、底盘和车辆
CN207328213U (zh) 带有气囊的座椅总成
CN104149573B (zh) 一种自主升降的空气悬架调平控制系统
CN106427458A (zh) 一种三轴客车轴荷分配控制系统
CN108839533B (zh) 一种机械式空气悬架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034739A (zh) 一种商用车空气悬架控制系统
CN207955217U (zh) 一种商用车轮胎胎压自动管理系统
CN214875183U (zh) 一种全浮驾驶室主动充放气升降系统
CN2700148Y (zh) 汽车空气悬挂电控升降及侧倾装置
CN108501649B (zh) 一种客车车身升降控制系统及其仪表控制策略
CN210706771U (zh) 一种气路装置、空气悬架系统及汽车
CN216708950U (zh) 空气悬架系统和车辆
CN208544075U (zh) 一种机械式空气悬架控制系统
CN210101239U (zh) 一种单点高度阀控空气悬架控制系统
CN217347401U (zh) 一种车辆悬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4347969B (zh) 用于车辆的气路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4655323B (zh) 一种快速充放气的驾驶室气囊悬置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5946491A (zh) 用于车辆高度调节的供气系统和供气方法
CN204488418U (zh) 一种承载桥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