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32317U - 一种推推夹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推推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32317U
CN220332317U CN202321819800.7U CN202321819800U CN220332317U CN 220332317 U CN220332317 U CN 220332317U CN 202321819800 U CN202321819800 U CN 202321819800U CN 220332317 U CN220332317 U CN 2203323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section
clamp
opening
angle
pu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1980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少闯
陈允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i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i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i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i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1980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32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32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323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推推夹,包括外夹和内夹,所述外夹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一夹持腔,所述内夹可被第一开口夹持,并通过第一开口可进出第一夹持腔,内夹的每个外侧壁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外夹的每个内侧壁均包括第四连接段和第五连接段,所述第四连接段位于第一开口处,同侧的第四连接段与第五连接段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同侧的第二连接段与第三连接段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的角度相同,该推推夹的内夹开口角度较大,使得纸张边沿容易放入内夹,且外夹开口与内夹适配,内夹不易从外夹开口处掉落,使用省力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推推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办公用品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推推夹。
背景技术
文件管理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夹子对文件进行整合分类,现在常用的夹子为凤尾夹,在夹文件时,需先将凤尾夹上的凤尾结构扳开,再下压夹紧,取凤尾夹时,同样先将凤尾结构扳开,再下压打开,操作不便;且凤尾夹的凤尾结构与夹体结构相互独立,导致整个凤尾夹结构不够紧凑,不利于收纳文件,且凤尾结构展开后会妨碍文件翻阅。因此,有方案提出了一种推推夹来整合文件,推推夹包括有外夹和内夹,内夹被夹持在外夹内,在使用时推出外夹内的内夹,将整理好的纸张边沿通过内夹的开口放入内夹,然后推动外夹即可使得内夹和纸张边沿均夹持于外夹内,轻松完成纸张的装订。
如,公开号为:CN218399960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推压式文件夹,其包括夹套和夹体,夹套包括两个夹板,两个夹板均包括支撑端和开口端,两个支撑端通过一支撑件连接,两个开口端形成第一夹持口,两个夹板及支撑件共同限定出一夹持腔;夹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臂及第二夹臂,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均包括连接端和夹持端,两个连接端通过一连接件连接,两个夹持端形成第二夹持口,且两者能够相互分离和收拢以改变第二夹持口大小;夹套与夹体上设有相互配合的滑动结构,且第一夹持口与第二夹持口朝向一致,夹体能够由第一夹持口滑入夹持腔内,并由两个夹板为两个夹臂的夹持端提供相互靠近的收拢压力。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夹套和夹体的配合,夹套与夹体进行相对滑动即能实现对文件的夹持,虽然在使用上较凤尾夹更为省力,但是该夹体通过两个夹持端形成第二夹持口,第二夹持口用于夹持纸张,两个夹持端需要通过外力作用相互分离以增大第二夹持口的大小,使得第二夹持口的大小足够放入纸张,夹体的第二夹持口较小,使用较为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推推夹,该推推夹的内夹开口角度较大,使得纸张边沿容易放入内夹,且外夹开口与内夹适配,内夹不易从外夹开口处掉落,使用省力方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推推夹,包括外夹和内夹,所述外夹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一夹持腔,所述内夹可被第一开口夹持,并通过第一开口可进出第一夹持腔,所述内夹包括左右两个对称的外侧壁,所述外夹包括左右两个对称的内侧壁,每个外侧壁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每个内侧壁均包括第四连接段和第五连接段,所述第四连接段位于第一开口处,同侧的第四连接段与第五连接段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同侧的第二连接段与第三连接段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的角度相同。
本技术方案中,内夹的外侧壁与外夹的内侧壁配合以使得内夹能够被推入外夹内,内夹的每个外侧壁上均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即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均于内夹上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段相对形成内夹的开口,纸张边沿能够通过两个第一连接段之间的开口进入内夹,外夹的每个内侧壁上均设有第四连接段和第五连接段,即第四连接段和第五连接段均于外夹上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四连接段相对形成外夹的开口,即第一开口,内夹通过第一开口能够被推入外夹的第一夹持腔内,以对纸张文件进行固定;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外夹同侧的第四连接段与第五连接段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内夹同侧的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内夹由第一夹持腔内推出至第一开口处,设置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的角度相同,能够避免第四连接段抵靠第二连接段,从而防止第二连接段受力向内倾斜而使内夹的开口变小。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50°-170°,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50°-170°。本技术方案中,当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的角度均小于150°时,第一开口对内夹的夹持固定效果较差,内夹容易脱离外夹,造成使用不便的问题;当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的角度均大于170°时,不仅内夹因第二连接段的影响而开口角度较小,而且内夹的第二连接段受外夹的第四连接段向内的作用力而向内倾斜使内夹的开口变小,内夹的两个第一连接段容易相撞,失去内夹张口的效果,使用较为吃力。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为165°,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为165°。本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的角度均为165°,不仅使得内夹不易脱离外夹,而且内夹的开口角度较大,使得纸张边沿容易放入内夹,使用省力方便。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接段与第四连接段的长度比例范围为1.04-1.25。本技术方案中,当第三连接段与第四连接段的长度比例小于1.04时,第四连接段会与部分第二连接段抵接,该部分第二连接段靠近第三连接段,该部分第二连接段会受到第四连接段向内的压力,使得内夹的开口变小;当第三连接段与第四连接段的长度比例大于1.04时,第二连接段不受第四连接段向内的压力,因此内夹的开口不受影响;当第三连接段与第四连接段的长度比例大于1.25时,第三连接段容易从第四连接段处滑出,从而导致内夹容易脱离外夹;因此,本方案设置第三连接段与第四连接段的长度比例范围为1.04-1.25,不仅使得内夹不易脱离外夹,而且内夹的开口角度不受影响。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为165°,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为165°,所述第三连接段与第四连接段的长度比例为1.125。本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的角度均为165°,并且第三连接段与第四连接段的长度比例为1.125,不仅使得内夹不易脱离外夹,而且内夹的开口角度较大,使得纸张边沿容易放入内夹,使用省力方便。
作为改进,所述第四连接段为直线段。本技术方案中,第四连接段设置于外夹的第一开口处,并且外夹的两个第四连接段之间形成为第一开口,若设置外夹的第四连接段为弧线段,则第四连接段为一个向内侧凸起的弧线段,在夹持内夹尾端时会对内夹有向内的压力,使得内夹的开口角度变小,因此本方案设置第四连接段为直线段,使得第一开口在夹持内夹尾端时避免对内夹的开口角度造成影响。
作为改进,所述第三连接段为直线段,本技术方案中,第三连接段设置于内夹的尾端,内夹通过第三连接段被夹持于外夹内,若设置内夹的第三连接段为向内凸起的弧线端,则对内夹的开口角度无影响,若设置内夹的第三连接段为向外凸起的弧线段,则在第三连接段受到夹持组用力时会与外夹的第一开口顶推,使得第一开口对内夹有向内的压力,使得内夹的开口角度变小,因此本方案设置第三连接段为直线段,使得第一开口在夹持内夹尾端时避免对内夹的开口角度造成影响。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连接段与第三连接段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段,所述第二连接段与第三连接段通过第一弧形段连接。本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二连接段与第三连接段之间通过第一弧线段连接,在内夹被推入外夹内的过程中,外夹的第一开口先经第三连接段至第一弧形段,再由第一弧形段至第二连接段,从而容纳整个内夹,第一弧形段在推入过程中有缓冲导向作用,使得推入过程更为顺畅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种推推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中外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中外夹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中内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中内夹的主视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种推推夹中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均为165°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种推推夹中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均为150°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8为一种推推夹中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均为170°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中所示:1、外夹;11、第一开口;12、第一夹持腔;13、第四连接段;14、第五连接段;15、第一夹角;2、内夹;21、第二开口;22、第二夹持腔;23、第一连接段;24、第二连接段;25、第三连接段;26、第二夹角;27、第一弧形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得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物体的厚度、尺寸和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含”、“包括”、“具有”、“包含”、“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如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推推夹,包括外夹1和内夹2,外夹1包括第一开口11和第一夹持腔12,内夹2可被第一开口11夹持,并通过第一开口11可进出第一夹持腔12,内夹2包括第二开口21和第二夹持腔22,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将纸张文件的边沿通过第二开口21插入到第二夹持腔22内,再推动外夹1,通过内夹2的外侧壁与外夹1的内侧壁配合,使得内夹2和纸张边沿均夹持于外夹1内;
如图1至图5所示,内夹2包括左右两个对称的外侧壁,内夹2的每个外侧壁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23、第二连接段24和第三连接段25,即第一连接段23、第二连接段24和第三连接段25均于内夹2上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段23相对形成内夹2的开口,即第二开口21,纸张边沿能够通过第二开口21进入内夹2,外夹1包括左右两个对称的内侧壁,外夹1的每个内侧壁均设有第四连接段13和第五连接段14,即第四连接段13和第五连接段14均于外夹1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四连接段13位于第一开口11处,两个第四连接段13相对形成外夹1的开口,即第一开口11,内夹2通过第一开口11能够被推入外夹1的第一夹持腔12内,以对纸张文件进行固定;
如图1至图5所示,同侧的第四连接段13与第五连接段14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15,同侧的第二连接段24与第三连接段25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26,同侧的第一夹角15与第二夹角26的角度相同,内夹2由第一夹持腔12内推出至第一开口11处,设置第一夹角15与第二夹角26的角度相同,能够避免第四连接段13抵靠第二连接段24,从而防止第二连接段24受力向内倾斜而使内夹2的开口变小。
更为具体的,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夹角15的角度范围为150°-170°,第二夹角26的角度范围为150°-170°,当第一夹角15与第二夹角26的角度均小于150°时,第一开口11对内夹2的夹持固定效果较差,内夹2容易脱离外夹1,造成使用不便的问题;当第一夹角15与第二夹角26的角度均大于170°时,不仅内夹2因第二连接段24的影响而开口角度较小,而且内夹2的第二连接段24受外夹1的第四连接段13向内的作用力而向内倾斜使内夹2的开口变小,内夹2的两个第一连接段23容易相撞,失去内夹2张口的效果,使用较为吃力;当第一夹角15与第二夹角26的角度均为150°时,如图7所示,此时第二开口的角度为本方案中的最大角度;当第一夹角15与第二夹角26的角度均为170°时,如图8所示,此时第二开口的角度为本方案中的最小角度。
更为具体的,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范围为1.04-1.25,当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小于1.04时,第四连接段13会与部分第二连接段24抵接,该部分第二连接段24靠近第三连接段25,该部分第二连接段24会受到第四连接段13向内的压力,使得内夹2的开口变小;当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大于1.04时,第二连接段24不受第四连接段13向内的压力,因此内夹2的开口不受影响;当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大于1.25时,第三连接段25容易从第四连接段13处滑出,从而导致内夹2容易脱离外夹1;因此,本方案设置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范围为1.04-1.25,不仅使得内夹2不易脱离外夹1,而且内夹2的开口角度不受影响。
更为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内夹2于第二开口21处设置有若干个凸起,通过凸起夹持纸张文件更加可靠,本实施例可以提供第二开口21的开口角度测量方法,第二开口21一侧的凸起与内夹2尾端中心处相连形成第一线段,第二开口21另一侧的凸起与内夹2尾端中心处相连形成第二线段,第一线段与第二线段之间形成的夹角即为第二开口21的开口角度;当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为0.9时,第二开口21的开口角度为5°;当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为1时,第二开口21的开口角度为7°;当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为1.125时,第二开口21的开口角度为10°;当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为1.25时,第二开口21的开口角度为12°。
更为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最为优选的方案,即第一夹角15的角度为165°,第二夹角26的角度为165°,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为1.125,设置第一夹角15和第二夹角26的角度均为165°,并且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为1.125,不仅使得内夹2不易脱离外夹1,而且内夹2的开口角度较大,使得纸张边沿容易放入内夹2,使用省力方便。
更为具体的,第四连接段13为直线段,第四连接段13设置于外夹1的第一开口11处,并且外夹1的两个第四连接段13之间形成为第一开口11,若设置外夹1的第四连接段13为弧线段,则第四连接段13为一个向内侧凸起的弧线段,在夹持内夹2尾端时会对内夹2有向内的压力,使得内夹2的开口角度变小,因此本方案设置第四连接段13为直线段,使得第一开口11在夹持内夹2尾端时避免对内夹2的开口角度造成影响。
更为具体的,第三连接段25为直线段,第三连接段25设置于内夹2的尾端,内夹2通过第三连接段25被夹持于外夹1内,若设置内夹2的第三连接段25为向内凸起的弧线端,则对内夹2的开口角度无影响,若设置内夹2的第三连接段25为向外凸起的弧线段,则在第三连接段25受到夹持组用力时会与外夹1的第一开口11顶推,使得第一开口11对内夹2有向内的压力,使得内夹2的开口角度变小,因此本方案设置第三连接段25为直线段,使得第一开口11在夹持内夹2尾端时避免对内夹2的开口角度造成影响。
更为具体的,第二连接段24与第三连接段25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段27,所述第二连接段24与第三连接段25通过第一弧形段27连接,设置第二连接段24与第三连接段25之间通过第一弧线段连接,在内夹2被推入外夹1内的过程中,外夹1的第一开口11先经第三连接段25至第一弧形段27,再由第一弧形段27至第二连接段24,从而容纳整个内夹2,第一弧形段27在推入过程中有缓冲导向作用,使得推入过程更为顺畅省力。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推推夹,包括外夹(1)和内夹(2),所述外夹(1)包括第一开口(11)和第一夹持腔(12),所述内夹(2)可被第一开口(11)夹持,并通过第一开口(11)可进出第一夹持腔(12),所述内夹(2)包括左右两个对称的外侧壁,所述外夹(1)包括左右两个对称的内侧壁,其特征在于,每个外侧壁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23)、第二连接段(24)和第三连接段(25),每个内侧壁均包括第四连接段(13)和第五连接段(14),所述第四连接段(13)位于第一开口(11)处,同侧的第四连接段(13)与第五连接段(14)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15),同侧的第二连接段(24)与第三连接段(25)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26),第一夹角(15)与第二夹角(26)的角度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推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15)的角度范围为150°-170°,所述第二夹角(26)的角度范围为150°-17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推推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15)的角度为165°,所述第二夹角(26)的角度为16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推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范围为1.04-1.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推推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15)的角度为165°,所述第二夹角(26)的角度为165°,所述第三连接段(25)与第四连接段(13)的长度比例为1.1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推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段(13)为直线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推推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段(25)为直线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推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24)与第三连接段(25)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段(27),所述第二连接段(24)与第三连接段(25)通过第一弧形段(27)连接。
CN202321819800.7U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推推夹 Active CN220332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19800.7U CN220332317U (zh)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推推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19800.7U CN220332317U (zh)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推推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32317U true CN220332317U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51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19800.7U Active CN220332317U (zh)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推推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323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46980B2 (en) Press-connecting head of press-connecting pliers for coaxial terminal
CN220332317U (zh) 一种推推夹
JPH06239085A (ja) 把持装置と把持装置を有する把持ファイル
JPH09216477A (ja) 書類装丁用等の一体的自動製本ユニット
CN212630175U (zh) 直发器
JP3440356B2 (ja) 綴 具
US5692670A (en) Document folder
CN211641542U (zh) 一种活页装订装置
CN219154075U (zh) 一种文件夹
CN211417962U (zh) 一种带开口器的组合式骨袋
US10173456B2 (en) Articulated sheet binder apparatus
US5738271A (en) File folder having a clip device disposed thereto
CN219227590U (zh) 一种语音提示终端
CN217778179U (zh) 一种迷你推夹器
JP3073044U (ja) 綴 具
JP3153517B2 (ja) 綴 具
JP2000210883A (ja) リム―バ付きホチキス
JP2514844Y2 (ja) クリップ
CN217705271U (zh) 一种装订用具及本册
CN212490031U (zh) 一种自动弹开的止血钳
CN209609720U (zh) 一种可折叠鱼板
CN201183378Y (zh) 活页装订文件夹
JP2906021B2 (ja) 書類綴り具
KR200217559Y1 (ko) 클립
JPH0430901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