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20173U - 一种可调阻尼器和驾驶室悬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调阻尼器和驾驶室悬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20173U
CN220320173U CN202320909742.0U CN202320909742U CN220320173U CN 220320173 U CN220320173 U CN 220320173U CN 202320909742 U CN202320909742 U CN 202320909742U CN 220320173 U CN220320173 U CN 2203201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control unit
hole
valve core
central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097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国
张晓锋
张加
崔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OLDRARE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OLDRARE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OLDRARE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OLDRARE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097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201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20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201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阻尼器和驾驶室悬架,所述可调阻尼器包括外筒、油封、顶阀、内筒、活塞杆、活塞阀、底阀、连接环、阻尼阀座、阻尼阀体、阻尼回位弹簧、阻尼阀芯、密封圈、控制单元;所述活塞杆将所述内筒分为上工作腔和下工作腔;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空隙为储油腔,所述内筒外侧设有附加腔室;所述阻尼阀体设置中心孔、阻尼调节孔、调节腔室,所述中心孔连通所述连接环和所述调节腔室,所述阻尼调节孔连通所述调节腔室和所述储油腔。该可调阻尼器不仅拥有现有阻尼器的阻尼效果,还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对阻尼变化幅度进行实时调节,其阻尼调节范围也比现有阻尼器阻尼范围更大,其独特的全封闭设计原理,也导致该阻尼器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Description

一种可调阻尼器和驾驶室悬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阻尼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尼可调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用户对汽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阻尼器作为提升汽车舒适性的重要部件,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有阻尼器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不可调阻尼器,这种阻尼器的阻尼是固定不变的,即出厂阻尼值就是该阻尼器的标准阻尼,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阻尼值的阻尼器;还有一种阻尼器是新兴的可调阻尼器,这种阻尼器的阻尼是可调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要,随时调整阻尼器的阻尼值。
现有可调阻尼器的调节方式多以机械式调节为主,即通过拉线旋转活塞杆里面的中心轴,从而改变单位时间内筒上下两个腔室液体的总流量,从而改变阻尼器的阻尼力。这种控制方式不仅费力,而且对精度要求较高,其特殊的结构设计给后期的维护也会带来诸多不便,回位弹簧的弹力也需要定期维护,保证有足够的弹力复位,对工作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可调阻尼器和汽车座椅底盘悬架、驾驶室悬架。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调阻尼器。所述可调阻尼器包括外筒、油封、顶阀、内筒、活塞杆、活塞阀、底阀、连接环、阻尼阀座、阻尼阀体、阻尼回位弹簧、阻尼阀芯、密封圈、控制单元;
所述活塞杆将所述内筒分为上工作腔和下工作腔;
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空隙为储油腔;
所述内筒外侧设有附加腔室,所述附加腔室与所述内筒外表面固定无泄漏密封连接,所述内筒上端设有通孔与所述附加腔室连通,所述附加腔室下端设通孔与所-述连接环连通;
所述阻尼阀体设置中心孔、阻尼调节孔、调节腔室,所述中心孔连通所述连接环和所述调节腔室,所述阻尼调节孔连通所述调节腔室和所述储油腔,所述阻尼调节孔数量和直径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改变,所述调节腔室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自适应连接。
优选地,所述阻尼阀座与所述外筒密封刚性连接,所述阻尼阀座与所述阻尼阀体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阻尼阀芯设置在所述调节腔室内,所述阻尼阀芯中部设置阻尼调节凹槽,所述阻尼阀芯两端设有密封圈凹槽,所述阻尼阀芯一侧端面设有凹槽。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可以是气动控制单元和电动控制单元中的一种,所述气动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壳体和充气口,所述电动控制单元为电磁驱动,所述电动控制单元包括第二壳体、线圈和阀芯。
优选地,当所述活塞杆上移时,所述活塞阀关闭,所述上工作腔容积变小,所述上工作腔内的液体压力相应变大,所述上工作腔储存的液体通过所述附加腔室和所述连接环进入所述中心孔;
若所述控制单元未启动,所述阻尼调节凹槽将所述中心孔与所述阻尼调节孔完全连通,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所述阻尼调节孔回流到所述储油腔内,此时阻尼力较小;
若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阻尼阀芯不断下移,所述阻尼调节凹槽将所述中心孔与所述阻尼调节孔部分连通,所述中心孔和所述阻尼调节孔的流通通径变小,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所述阻尼调节孔、所述阻尼阀座回流到所述储油腔内,此时阻尼力逐渐变大;
若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阻尼阀芯接触所述阻尼阀体底部,所述阻尼阀芯外表面将所述中心孔与所述阻尼调节孔封闭,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无法通过所述中心孔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所述阻尼调节孔、所述阻尼阀座回流到所述储油腔内,此时阻尼力快速变大;
若所述控制单元启动时所产生的效果消失,所述阻尼阀芯在所述阻尼回位弹簧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所述阻尼调节凹槽将所述中心孔与所述阻尼调节孔完全连通,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所述阻尼调节孔、回流到所述储油腔内,此时阻尼力较小。
优选地,当所述活塞杆下移时,所述底阀关闭,所述下工作腔内的液体顶开所述活塞阀进入所述上工作腔,由于活塞杆自身占用空间体积,所述下工作腔进入所述上工作腔的液体体积大于所述上工作腔新增体积,所述上工作腔内液体压力增大,强迫所述上工作腔储存的液体通过所述附加腔室和所述连接环进入所述中心孔;
若所述控制单元未启动,所述阻尼调节凹槽将所述中心孔与所述阻尼调节孔完全连通,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所述阻尼调节孔、所述阻尼阀座回流到所述储油腔内,此时阻尼力较小;
若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阻尼阀芯不断下移,所述阻尼调节凹槽将所述中心孔与所述阻尼调节孔部分连通,所述中心孔和所述阻尼调节孔的流通通径变小,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所述阻尼调节孔、所述阻尼阀座回流到所述储油腔内,此时阻尼力逐渐变大;
若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阻尼阀芯接触所述阻尼阀体底部,所述阻尼阀芯外表面将所述中心孔与所述阻尼调节孔封闭,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无法通过所述中心孔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所述阻尼调节孔、所述阻尼阀座回流到所述储油腔内,此时阻尼力快速变大;
若所述控制单元启动时所产生的效果消失,所述阻尼阀芯在所述阻尼回位弹簧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所述阻尼调节凹槽将所述中心孔与所述阻尼调节孔完全连通,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所述阻尼调节孔、所述阻尼阀座回流到所述储油腔内,此时阻尼力较小。
优选地,所述气动控制单元包括多种工作状态,当所述气动控制单元收到充气指令向第一壳体充气,所述气体不断挤压所述阻尼阀芯下移;当所述气动控制单元未收到任何指令既不充气也不排气时,所述阻尼阀芯保持静止;当所述气动控制单元收到排气指令排气时,所述阻尼阀芯受到阻尼回位弹簧作用上移。
优选地,所述电动控制单元包括多种工作状态,当所述电动控制单元收到增加磁力指令推动阀芯下移,所述阀芯持续挤压所述阻尼阀芯下移;当所述电动控制单元未收到增加磁力指令但要保持磁力状态或未收到产生磁力指令,所述阻尼阀芯保持静止;当所述电动控制单元收到减少磁力指令,所述阻尼阀芯受到阻尼回位弹簧作用上移。
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设计了一种汽车座椅、底盘悬架、驾驶室悬架,所述汽车座椅、底盘悬架、驾驶室悬架包括上述所提到的一种可调阻尼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可调阻尼器不仅拥有现有阻尼器的阻尼效果,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对阻尼变化的幅度进行实时调节,其阻尼的调节范围也比现有阻尼器阻尼范围更大,其独特的全封闭设计原理,也导致该阻尼器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应对并适应各种复杂苛刻的工作环境,比如此阻尼器直径较小,可以适用于安装空间受限的部位。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可调阻尼器立体图;
图2示出了可调阻尼器爆炸图;
图3示出了可调阻尼器阻尼阀芯静止剖面图;
图4示出了可调阻尼器阻尼阀芯静止局部剖面图;
图5示出了可调阻尼器阻尼阀芯下移剖面图;
图6示出了可调阻尼器阻尼阀芯无法下移剖面图;
图7示出了可调阻尼器电动控制单元剖面图;
图8示出了可调阻尼器部分应用图;
附图标记:
1、可调阻尼器
2、外筒
3、油封
4、顶阀
5、内筒
5-1、上工作腔
5-2、下工作腔
6、活塞杆
7、活塞阀
8、底阀
9、连接环
10、阻尼阀座
11、阻尼阀体
11-1、中心孔
11-2、阻尼调节孔
11-3、调节腔室
12、阻尼回位弹簧
13、阻尼阀芯
13-1、阻尼调节凹槽
14、密封圈
15、控制单元
16、气动控制单元
16-1、第一壳体
16-2、充气口
17、电动控制单元
17-1、第二壳体
17-2、线圈
17-3、阀芯
18、储油腔
19、附加腔室
20、驾驶室悬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一: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可调阻尼器立体图,图2示出了可调阻尼器爆炸图,图3示出了可调阻尼器阻尼阀芯静止剖面图,图4示出了可调阻尼器阻尼阀芯静止局部剖面图,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设计了一种可调阻尼器1,所述可调阻尼器1包括外筒2、油封3、顶阀4、内筒5、活塞杆6、活塞阀7、底阀8、连接环9、阻尼阀座10、阻尼阀体11、阻尼回位弹簧12、阻尼阀芯13、密封圈14、控制单元15;
具体地,所述活塞杆6将所述内筒5分为上工作腔5-1和下工作腔5-2两个空间;
具体地,所述内筒5与所述外筒2之间空隙为储油腔18,用于收集上工作腔5-1排出的液体,并在一定条件再将该液体挤入内筒5形成循环;
具体地,所述内筒5外侧设有附加腔室19,用于缓冲并引导上工作腔5-1中液体进入阻尼阀体11,所述附加腔室19与所述内筒5外表面固定无泄漏密封连接,所述内筒5上端设有通孔与所述附加腔室19连通,所述附加腔室19下端设通孔与所述连接环9连通;
具体地,所述阻尼阀体11设置中心孔11-1、阻尼调节孔11-2、调节腔室11-3,所述中心孔11-1连通所述连接环9和所述调节腔室11-3,所述阻尼调节孔11-2连通所述调节腔室11-3和所述储油腔18,所述阻尼调节孔11-2数量和直径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改变,所述调节腔室11-3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15自适应连接。
可见,该阻尼器除了拥有现有阻尼器的结构,还新增一个储油腔用于缓冲来自上工作腔液体的冲击,同时可以引导液体进入调节腔室对其单位时间流速进行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阻尼阀座10与所述外筒2密封刚性连接,所述阻尼阀座10与所述阻尼阀体11密封连接。
可见,阻尼阀座实施密封连接,既可以保证液体始终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保证内部气压,也可以防止内部液体漏液。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阻尼阀芯13设置在所述调节腔室11-3内,所述阻尼阀芯13中部设置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阀芯13两端设有密封圈凹槽,所述阻尼阀芯13一侧端面设有凹槽。
可见,当上工作腔的液体进入中心孔以后,需要阻尼调节凹槽的引导,才可以顺利进入阻尼调节孔返回储油腔,阻尼调节凹槽在这里起连通桥梁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图7示出了可调阻尼器电动控制单元剖面图,如图3和图7所示,所述控制单元15可以是气动控制单元16和电动控制单元17中的一种,所述气动控制单元16包括第一壳体16-1和充气口16-2,所述电动控制单元17为电磁驱动,所述电动控制单元17包括第二壳体17-1、线圈17-2和阀芯17-3。
可见,该阻尼器的控制方式不仅可以采用气动的控制方式,也可以采用电动的方式进行控制,这种全封闭的控制方式,也可以适应更多的工作环境,增加其应用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图5示出了可调阻尼器阻尼阀芯下移剖面图,图6示出了可调阻尼器阻尼阀芯无法下移剖面图,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当所述活塞杆6上移时,所述上工作腔5-1容积变小,所述上工作腔5-1内的液体压力相应变大,所述活塞阀7受上工作腔5-1液体挤压关闭无法流入下工作腔5-2,所述上工作腔5-1储存的液体被挤压通过所述附加腔室19和所述连接环9进入所述中心孔11-1;
具体地,若所述控制单元15未启动,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完全连通,来自所述附加腔室19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11-1可以全部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和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不会对所述可调阻尼器1现有阻尼力变化产生影响;
具体地,若所述控制单元15控制所述阻尼阀芯13不断下移,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部分连通,所述中心孔11-1和所述阻尼调节孔11-2的流通通径变小,来自所述附加腔室19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11-1只有一部分可以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所述阻尼阀座10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导致单位时间内流入所述阻尼调节孔11-2的液体总量减少,间接增加了所述可调阻尼器1的阻尼力;
具体地,若所述控制单元15控制所述阻尼阀芯13接触所述阻尼阀体11底部,所述阻尼阀芯13外表面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封闭,来自所述附加腔室19内的液体无法通过所述中心孔11-1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所述阻尼阀座10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此时所述可调阻尼器1阻尼力快速变大;
具体地,若所述控制单元15启动时所产生的效果消失,也就是所述阻尼阀芯13顶部不在受到任何向下力的作用,所述阻尼阀芯13在所述阻尼回位弹簧12弹力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完全连通,来自所述附加腔室19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11-1可以全部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不会对所述可调阻尼器1现有阻尼力变化产生影响。
可见,随着控制单元对阻尼阀芯的不同作用效果,阻尼调节凹槽的位置会被设置在不同的位置,每一个位置都会对阻尼器的阻尼力产生一种效果,介于这种情况,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时调节阻尼器的阻尼力,同时这种工作方式,也间接调高了阻尼器的最大阻尼力,可以提供更多的阻尼,应对更多的工作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当所述活塞杆6下移时,所述底阀8受到下工作腔5-2液体挤压被关闭无法流入所述储油腔18,所述下工作腔5-2随着内部空间持续缩减,部分液体顶开所述活塞阀7进入所述上工作腔5-1,由于活塞杆6自身占用空间体积,所述下工作腔5-2进入所述上工作腔5-1的液体体积大于所述上工作腔5-1新增体积,所述上工作腔内液体压力增大,强迫所述上工作腔5-1储存的液体通过所述附加腔室19和所述连接环9进入所述中心孔11-1;
具体地,若所述控制单元15未启动,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完全连通,来自所述附加腔室19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11-1可以全部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不会对所述可调阻尼器1现有阻尼力变化产生影响;
具体地,若所述控制单元15控制所述阻尼阀芯13不断下移,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部分连通,所述中心孔11-1和所述阻尼调节孔11-2的流通通径变小,来自所述附加腔室19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11-1只有一部分可以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所述阻尼阀座10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导致单位时间内流入所述阻尼调节孔11-2的液体总量减少,间接增加了所述可调阻尼器1的阻尼力;
具体地,若所述控制单元15控制所述阻尼阀芯13接触所述阻尼阀体11底部,所述阻尼阀芯13外表面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封闭,来自所述附加腔室19内的液体无法通过所述中心孔11-1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所述阻尼阀座10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此时所述可调阻尼器1阻尼力快速变大;
具体地,若所述控制单元15启动时所产生的效果消失,也就是所述阻尼阀芯13顶部不在受到任何向下力的作用,所述阻尼阀芯13在所述阻尼回位弹簧12弹力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完全连通,来自所述附加腔室19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11-1可以全部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不会对所述可调阻尼器1现有阻尼力变化产生影响。
可见,随着控制单元对阻尼阀芯的不同作用效果,阻尼调节凹槽的位置会被设置在不同的位置,每一个位置都会对阻尼器的阻尼力产生一种效果,介于这种情况,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时调节阻尼器的阻尼力,同时这种工作方式,也间接调高了阻尼器的最大阻尼力,可以提供更多的阻尼,应对更多的工作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气动控制单元16包括多种工作状态,当所述气动控制单元16收到充气指令向第一壳体16-1充气,所述气体不断挤压所述阻尼阀芯13下移;当所述气动控制单元16未收到任何指令既不充气也不排气时,所述阻尼阀芯13此时受到顶部气体作用无法回到初始位置静止在某一个位置;当所述气动控制单元16收到排气指令排气时,所述阻尼阀芯13受到阻尼回位弹簧12作用上移。
可见,该阻尼阀芯在气动控制单元作用下有多种工作状态,即阻尼阀芯下移状态、阻尼阀芯静止在调节腔室某个位置、初始位置静止状态、阻尼阀芯上移状态,这多种工作状态将对阻尼器的阻尼力产生不同的影响,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实时在这四种状态随意切换以满足当前所需的最佳阻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电动控制单元17包括多种工作状态,当所述电动控制单元17收到增加磁力指令推动阀芯17-3下移,所述阀芯17-3持续挤压所述阻尼阀芯13下移;当所述电动控制单元17未收到增加磁力指令但要保持磁力状态或未收到产生磁力指令,所述阻尼阀芯13保持静止;当所述电动控制单元17收到减少磁力指令,所述阻尼阀芯13受到阻尼回位弹簧12弹力作用上移。
可见,该阻尼阀芯在电控制单元作用下有多种工作状态,即阻尼阀芯下移状态、阻尼阀芯静止在调节腔室某个位置、初始位置静止状态、阻尼阀芯上移状态,这多种工作状态将对阻尼器的阻尼力产生不同的影响,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实时在这四种状态随意切换以满足当前所需的最佳阻尼。
实施例二: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图8示出了可调阻尼器部分应用图,如图8所示,设计了一种驾驶室悬架20,所述驾驶室悬架20包括所述可调阻尼器1。
综上所述,该可调阻尼器不仅拥有现有阻尼器的阻尼效果,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对阻尼变化的幅度进行实时调节,其阻尼的调节范围也比现有阻尼器阻尼范围更大,其独特的全封闭设计原理,也导致该阻尼器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应对并适应各种复杂苛刻的工作环境,比如此阻尼器直径较小,可以适用于安装空间受限的部位;采用该阻尼器的汽车座椅、底盘悬架、驾驶室悬架,同样具有该阻尼器的所有特点和作用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可调阻尼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阻尼器(1)包括外筒(2)、油封(3)、顶阀(4)、内筒(5)、活塞杆(6)、活塞阀(7)、底阀(8)、连接环(9)、阻尼阀座(10)、阻尼阀体(11)、阻尼回位弹簧(12)、阻尼阀芯(13)、密封圈(14)、控制单元(15);
所述控制单元(15)可以是气动控制单元(16)和电动控制单元(17)中的一种;
所述活塞杆(6)将所述内筒(5)分为上工作腔(5-1)和下工作腔(5-2);
所述内筒(5)与所述外筒(2)之间空隙为储油腔(18);
所述内筒(5)外侧设有附加腔室(19),所述附加腔室(19)与所述内筒(5)外表面固定无泄漏密封连接,所述内筒(5)上端设有通孔与所述附加腔室(19)连通,所述附加腔室(19)下端设通孔与所述连接环(9)连通;
所述阻尼阀芯(13)中部设置阻尼调节凹槽(13-1);
所述阻尼阀体(11)设置中心孔(11-1)、阻尼调节孔(11-2)、调节腔室(11-3),所述中心孔(11-1)连通所述连接环(9)和所述调节腔室(11-3),所述阻尼调节孔(11-2)连通所述调节腔室(11-3)和所述储油腔(18),所述阻尼调节孔(11-2)数量和直径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改变,所述调节腔室(11-3)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15)自适应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阻尼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阀座(10)与所述外筒(2)密封刚性连接,所述阻尼阀座(10)与所述阻尼阀体(11)密封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阻尼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阀芯(13)设置在所述调节腔室(11-3)内,所述阻尼阀芯(13)两端设有密封圈凹槽,所述阻尼阀芯(13)一侧端面设有凹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阻尼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15)可以是气动控制单元(16),所述气动控制单元(16)包括第一壳体(16-1)和充气口(16-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阻尼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15)可以是电动控制单元(17),所述电动控制单元(17)为电磁驱动,所述电动控制单元(17)包括第二壳体(17-1)、线圈(17-2)和阀芯(17-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阻尼器(1),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活塞杆(6)上移时,所述活塞阀(7)关闭,所述上工作腔(5-1)容积变小,所述上工作腔(5-1)内的液体压力相应变大,所述上工作腔(5-1)储存的液体通过所述附加腔室(19)和所述连接环(9)进入所述中心孔(11-1);
若所述控制单元(15)未启动,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完全连通,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11-1)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此时阻尼力最小;
若所述控制单元(15)控制所述阻尼阀芯(13)不断下移,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部分连通,所述中心孔(11-1)和所述阻尼调节孔(11-2)的流通通径变小,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11-1)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所述阻尼阀座(10)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此时阻尼力逐渐变大;
若所述控制单元(15)控制所述阻尼阀芯(13)接触所述阻尼阀体(11)底部,所述阻尼阀芯(13)外表面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封闭,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无法通过所述中心孔(11-1)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所述阻尼阀座(10)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此时阻尼力快速变大;
若所述控制单元(15)启动时所产生的效果消失,所述阻尼阀芯(13)在所述阻尼回位弹簧(12)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完全连通,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11-1)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此时阻尼力最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阻尼器(1),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活塞杆(6)下移时,所述底阀(8)关闭,所述下工作腔(5-2)内的液体顶开所述活塞阀(7)进入所述上工作腔(5-1),由于活塞杆(6)自身占用空间体积,所述下工作腔(5-2)进入所述上工作腔(5-1)的液体体积大于所述上工作腔(5-1)新增体积,所述上工作腔(5-1)内液体压力增大,强迫所述上工作腔(5-1)储存的液体通过所述附加腔室(19)和所述连接环(9)进入所述中心孔(11-1);
若所述控制单元(15)未启动,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完全连通,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11-1)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所述阻尼阀座(10)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此时阻尼力最小;
若所述控制单元(15)控制所述阻尼阀芯(13)不断下移,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部分连通,所述中心孔(11-1)和所述阻尼调节孔(11-2)的流通通径变小,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11-1)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所述阻尼阀座(10)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此时阻尼力逐渐变大;
若所述控制单元(15)控制所述阻尼阀芯(13)接触所述阻尼阀体(11)底部,所述阻尼阀芯(13)外表面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封闭,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无法通过所述中心孔(11-1)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所述阻尼阀座(10)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此时阻尼力快速变大;
若所述控制单元(15)启动时所产生的效果消失,所述阻尼阀芯(13)在所述阻尼回位弹簧(12)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将所述中心孔(11-1)与所述阻尼调节孔(11-2)完全连通,所述附加腔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中心孔(11-1)进入所述阻尼调节凹槽(13-1)、所述阻尼调节孔(11-2)、所述阻尼阀座(10)回流到所述储油腔(18)内,此时阻尼力最小。
8.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可调阻尼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控制单元(16)包括多种工作状态,当所述气动控制单元(16)收到充气指令向第一壳体(16-1)充气,所述阻尼阀芯(13)受气体挤压下移;当所述气动控制单元(16)未收到任何指令既不充气也不排气时,所述阻尼阀芯(13)保持静止;当所述气动控制单元(16)收到排气指令排气时,所述阻尼阀芯(13)受到所述阻尼回位弹簧(12)作用上移。
9.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可调阻尼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控制单元(17)包括多种工作状态,当所述电动控制单元(17)收到增加磁力指令推动阀芯(17-3)下移,所述阀芯(17-3)持续挤压所述阻尼阀芯(13)下移;当所述电动控制单元(17)未收到增加磁力指令但要保持磁力状态或未收到产生磁力指令,所述阻尼阀芯(13)保持静止;当所述电动控制单元(17)收到减少磁力指令,所述阻尼阀芯(13)受到所述阻尼回位弹簧(12)作用上移。
10.一种驾驶室悬架(20),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悬架(20)包括所述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种可调阻尼器(1)。
CN202320909742.0U 2023-04-21 2023-04-21 一种可调阻尼器和驾驶室悬架 Active CN220320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9742.0U CN220320173U (zh) 2023-04-21 2023-04-21 一种可调阻尼器和驾驶室悬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9742.0U CN220320173U (zh) 2023-04-21 2023-04-21 一种可调阻尼器和驾驶室悬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20173U true CN220320173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13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09742.0U Active CN220320173U (zh) 2023-04-21 2023-04-21 一种可调阻尼器和驾驶室悬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201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73138B2 (en) Damping force variable valve and shock absorber using same
EP1820997B1 (en) Damping force control valve and shock absorber using the same
US7770983B2 (en) Damping force control valve and shock absorber using the same
CN100476236C (zh) 可调减振器
US8220604B2 (en) Damping force variable valve and shock absorber including the same
CN110778636B (zh) 双向独立可控磁流变阻尼器
JP2003166584A (ja)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CN112283281B (zh) 一种减振器用阻尼调节阀及方法
CN113586645B (zh) 一种多级调节阻尼阀及使用该阻尼阀的减振器、悬架系统
CN112253669A (zh) 一种半主动减振器
KR100507756B1 (ko) 자기가변유체를 이용한 쇽 업소버의 감쇠력 가변장치
CN220320173U (zh) 一种可调阻尼器和驾驶室悬架
CN114688196A (zh) 一种推杆流通孔式减振器
CN113124087A (zh) 一种减振器用两段阻尼连续调节阀
CN220396355U (zh) 一种阻尼阀及包含其的减震器
CN210318314U (zh) 阀式可调阻尼减振器
CN214367447U (zh) 汽车、悬架系统及其阻尼可切换的减震器
CN115059717B (zh) 阻尼无级可调车辆悬架减振器
JP4552177B2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CN111503210A (zh) 一种减震器阀系
CN213954228U (zh) 用于减振器阻尼力调节控制的数字式比例阀
CN213954227U (zh) 一种半主动减振器
CN219176858U (zh) 控制阀、减振器和车辆
CN220540419U (zh) 电磁阀、减振器和车辆
CN113251177B (zh) 流量控制阀、车辆悬架减振器总成及车辆悬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