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19664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19664U
CN220319664U CN202322394857.3U CN202322394857U CN220319664U CN 220319664 U CN220319664 U CN 220319664U CN 202322394857 U CN202322394857 U CN 202322394857U CN 220319664 U CN220319664 U CN 2203196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ssembly
engine
tail pip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9485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斌
张丰
何灏
廖银生
陈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9485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196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196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196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包括副车架、发动机以及排气系统,排气系统包括依次气体连通的前催总成、消声总成以及排气尾管,副车架包括围合成容置空间的多个梁件,发动机、前催总成以及消声总成分别设置在容置空间中,并且排气尾管至少部分在多个梁件的内部延伸。将排气尾管布置在梁件内部延伸,可以节省副车架周围的安装空间,以使前催总成、消声总成以及发动机可以集成在容置空间中,使得动力舱室集成度高,空间利用率高。并且,将消声总成集成在发动机上可以减短排气尾管的长度,进而降低背气压力,提升车辆的热效率。此外,原先用于布置消声总成的空间可以得以释放,车辆的底板和底盘也无需设置排气尾管的避让结构,以使结构简洁。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生产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型均配备有发动机,发动机通过空气燃烧提供动力,燃烧后的尾气通过排气系统排出。在现有的车辆中,排气系统包括前催总成、消声总成以及排气尾管,其中,发动机和前催总成通常布置在车辆的前舱中,消声总成则布置在车辆后舱中,连接在发动机和消声器之间的排气管路则需要从车辆前舱延伸至后舱,管路较长会造成车辆排气压力大、热效率低的问题。此外,这种布置方式,排气系统的零部件较多、集成性低,且需要在车辆的底盘和地板等位置设计避让结构以避免干涉从前向后延伸的排气尾管,结构复杂且占用用地板和底盘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副车架、发动机以及排气系统,所述排气系统包括依次气体连通的前催总成、消声总成以及排气尾管,所述副车架包括围合成容置空间的多个梁件,所述发动机、所述前催总成以及所述消声总成分别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并且所述排气尾管至少部分在所述多个梁件的内部延伸。
可选地,所述多个梁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限定供所述排气尾管延伸的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与所述排气尾管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隔热垫,以使得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扣合时,所述隔热垫包裹在所述排气尾管的外周。
可选地,所述多个梁件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前横梁、右纵梁、后横梁以及左纵梁。
可选地,所述排气尾管包括:中段管道,配置为在所述前横梁或所述后横梁中延伸,且两端分别伸出到所述容置空间的外侧;两个出气管道,分别连接在所述中段管道的两端;以及进气管道,一端与所述中段管道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后横梁或所述前横梁并与所述消声总成的出气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左纵梁固定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所述右纵梁固定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面,所述中段管道贯穿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
可选地,所述进气管道和所述消声总成的出气口之间连接有柔性管。
可选地,所述消声总成包括主消声器和副消声器,其中,所述主消声器和所述副消声器的外表面分别依次包裹有气凝胶层和隔热铝板。
可选地,所述前催总成通过第一连接架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所述消声总成通过第二连接架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
可选地,所述车辆为具有电池包的混动车辆,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排气系统和所述发动机位于所述电池包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排气尾管的远离所述消声总成的一端开口朝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将排气尾管布置在梁件内部延伸,无需额外占用副车架周围的安装空间,可以提升副车架周围部件的集成度,且这种隐藏式的设计可以对排气尾管起到保护作用。其次,将前催总成、消声总成以及发动机集成在容置空间中,使得容置空间的集成度提高,空间利用合理。再其次,将消声总成与发动机同时集成在容置空间上,相较于传统的布置方式(消声总成和发动机布置在车辆的一前一后,排气尾管需要从车辆的前端延伸至车辆的后端),可以减短排气尾管的长度,降低排气的背气压力,提升车辆的热效率,且车辆的底板和底盘也无需为排气尾管设置避让结构,以使底板和底盘的结构简洁,可利用空间大。最后,将消声总成集成在容置空间内,原先用于布置消声总成的空间可以得以释放,以能够用于布置其他结构或者增大用户的使用空间。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例性示出的一种车辆的副车架、发动机以及排气系统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车辆的副车架、发动机以及排气系统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示出的柔性管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副车架;101-前横梁;102-右纵梁;103-后横梁;104-左纵梁;111-第一壳体;112-第二壳体;113-隔热垫;200-发动机;300-排气系统;310-前催总成;320-消声总成;321-主消声器;322-副消声器;330-排气尾管;331-中段管道;332-出气管道;333-进气管道;400-柔性管;510-第一连接架;520-第二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内、外”、“左、右”可以是基于相关零部件实际使用的方向定义的,或者,也可以是基于自身结构而言的,例如:排气尾管至少部分在多个梁件的“内部”延伸指的是:梁件的内部形成容纳空间,排气尾管则在该容纳空间中延伸;隔热垫包裹在排气尾管的“外周”指的是排气尾管的外侧壁面贴设有隔热垫;多个梁件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前”横梁、“右”纵梁、“后”横梁以及“左”纵梁,这里的“前、后、左、右”是相较于车辆的前后左右而言的,具体的,车辆的长度方向为前后,车头的方向对应为前,车尾的方向对应为后,车辆的宽度方向为左右,主驾驶的方向对应为左,副驾驶的方向对应为右。
除此之外,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参照图1-图2,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副车架100、发动机200以及排气系统300,排气系统300包括依次气体连通的前催总成310、消声总成320以及排气尾管330,副车架100包括围合成容置空间的多个梁件,发动机200、前催总成310以及消声总成320分别设置在容置空间中,并且排气尾管330至少部分在多个梁件的内部延伸。这里,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气尾管330可以部分位于梁件的内部,其余部分则是伸出梁件。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排气尾管330可以全部在梁件内部延伸,只需在梁件上对应的位置开设排气口即可,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中,副车架100可以是前副车架,也可以是后副车架,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具体地,副车架100可以包括四个首尾相连的梁件,例如下文将提到的前横梁101、右纵梁102、后横梁103以及左纵梁104。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100也可以包括五个首尾相连梁件,或者六个首尾相连梁件等。此外,多个梁件可以围合形成方形、矩形、梯形以及元宝形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应性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多个梁件可以围合形成容置空间,这里的容置空间指的是闭合状的副车架100所围合的空间,发动机200、前催总成310以及消声总成320布置在该容置空间内则指的是发动机200、前催总成310以及消声总成320三者的主体部分是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而其余的部分可以装配在副车架100上,或者延伸至容置空间的外部。换言之,这里的容置空间则是指的以副车架100为基架,围绕其周围的装配,以及在其内部的装配均可以称为安装在容置空间内。
通过使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将排气尾管330布置在梁件的内部延伸,无需额外占用副车架100周围的安装空间,可以提升副车架100周围部件的集成度,且这种隐藏式的设计可以对排气尾管330起到保护作用。其次,将前催总成310、消声总成320以及发动机200同时集成在容置空间中,使得容置空间的集成度提高,空间利用合理。再其次,将消声总成320与发动机200集成在容置空间上,相较于传统的布置方式(消声总成320和发动机200布置在车辆的一前一后,排气尾管330需要从车辆的前端延伸至车辆的后端),可以减短排气尾管330的长度,降低排气的背气压力,提升车辆的热效率,且车辆的底板和底盘也无需为排气尾管330设置避让结构,以使底板和底盘的结构简洁,可利用空间大。最后,将消声总成320集成在容置空间内,原先用于布置消声总成320的空间可以得以释放,以能够用于布置其他结构或者增大用户的使用空间。
参照图2,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多个梁件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以限定供排气尾管330延伸的通道。在装配时,先将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分开,并将排气尾管330放置在第一壳体111内,然后将第二壳体112扣设在第一壳体111上。本公开不对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扣合后的连接方式作限制,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可以相互焊接固定。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也可以是通过螺栓进行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的与排气尾管330对应的位置需要开设有开口,以供排气尾管330可以从梁件的内部伸出。
本公开不对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的结构作限制,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的横截面可以为相互对称的凹状。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1的横截面可以是凹状,第二壳体112可以是盖设在第一壳体111上的平板状。
参照图2,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的与排气尾管330对应的位置可以分别设置有隔热垫113,以使得在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扣合时,隔热垫113可以包裹在排气尾管330的外周。隔热垫113可以有效降低排气尾管330向外传递的热量,避免了副车架100周围部件以及机油的热害风险。
本公开不对隔热垫113作限制,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隔热垫113可以是涂覆在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的内表面的气凝胶(隔热材料)。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垫113也可以是包裹在排气尾管330外侧的隔热棉垫。
如上所述,本公开不对多个梁件的数量以及围合形成的形状作限制,例如在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多个梁件可以包括首尾相连的前横梁101、右纵梁102、后横梁103以及左纵梁104,四者可以围合形成元宝状。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梁件也可以包括五个梁件、六个梁件等,且多个梁件可以围合形成方形、多边形以及梯形等。此外,本公开不对多个梁件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制,其可以是焊接,或者也可以是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排气尾管330可以包括:中段管道331,配置为在前横梁101或后横梁103中延伸,且两端分别伸出到容置空间的外侧;两个出气管道332,分别连接在中段管道331的两端;以及进气管道333,一端与中段管道331连通,另一端伸出后横梁103或前横梁101并与消声总成320的出气口连通。发动机200工作时,排出的尾气可以经过前催总成310和消声总成320,并从消声总成320的出气口进入进气管道333,尾气通过进气管道333进入中段管道331并从中段管道331的两端流进出气管道332,最终由出气管道332排出。通过在中段管道331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出气管道332,可以有效提升排气效率。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出气管道332和中段管道331可以是一体成型。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出气管道332和中段管道331可以是通过焊接连接。再或者,出气管道332和中段管道331也可以是通过相互旋拧的内螺纹和外螺纹可拆卸连接。
参照图1-图2,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左纵梁104可以固定在前横梁101和后横梁103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右纵梁102可以固定在前横梁101和后横梁103的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面,中段管道331可以贯穿左纵梁104和右纵梁102。在这种情况下,中段管道331可以从两个纵梁的一端伸入从另一端伸出。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后横梁103可以固定在左纵梁104和右纵梁102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在这种情况下,中段管道331仅需在后横梁103中延伸,无需穿过两侧的左纵梁104和右纵梁102,因此左纵梁104和右纵梁102可以配置为实心,仅需要将后横梁103配置为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即可。
参照图1-图3,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进气管道333和消声总成320的出气口之间可以连接有柔性管400。由于消声总成320在工作时自身存在抖动,且消声总成320固定在发动机200上,也会跟随发动机200进行抖动。排气尾管330固定在副车架100上,因此,在二者之间设置柔性管400可以对消声总成320的抖动进行解耦,防止其将抖动作用至排气尾管330,进而带动副车架100抖动,存在安全隐患。
本公开不对柔性管400作限制,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柔性管400可以是图3示出的波纹管。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管400也可以是金属软管。为了使柔性管400可以与两端的进气管道333和出气口密封气体连通,参照图3,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波纹管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有法兰盘,相应地,进气管道333和出气口也分别设置有与波纹管对应的法兰盘,对应的两个法兰盘相互连接以将波纹管连通在消声总成320和进气管道333之间。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道333和出气口与波纹管之间也可以通过卡箍连接,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由于发动机200排出的尾气温度较高,在尾气流经消声总成320时,尾气的热量会通过热传导或者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至发动机200的机油以及周围的部件而产生热害风险。为了解决该问题,参照图1-图2,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消声总成320可以包括主消声器321和副消声器322,其中,主消声器321和副消声器322的外表面分别可以依次包裹有气凝胶层(图中未示出)和隔热铝板(图中未示出)。由于主消声器321和副消声器322的结构和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作过多介绍。除了上述的气凝胶层和隔热铝板,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消声器321和副消声器322的外表面还可以依次包裹有隔热棉垫和隔热铝板。
参照图1-图2,前催总成31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架510安装在发动机200上,消声总成320可以通过第二连接架520安装在发动机200上。本公开不对第一连接架510和第二连接架520的具体结构作限制,只要其能够将对应的前催总成310和消声总成320固定在发动机200上即可。
本公开不对车辆的种类作限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可以为具有电池包的混动车辆,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排气系统300和发动机200可以位于电池包的同一侧。如此设计,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排气系统300无需从电池包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即排气系统300无需占用电池包的布置空间,车辆的地板位置可以全部用来布置电池包,从而有效提升电池包的续航能力。此外,排气系统300与发动机200位于电池包的一侧,无需从电池包的旁侧延伸至另一端,可以避免排气尾管330临近电池包而产生热害危险。
参照图1,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排气尾管330的远离消声总成320的一端开口朝下。排气尾管330的开口朝下设计可以避免排出的高温尾气在副车架100周围造成热害风险。在车辆具有电池包时,可以避免高温尾气对电池包造成高温伤害。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车辆,包括副车架、发动机以及排气系统,所述排气系统包括依次气体连通的前催总成、消声总成以及排气尾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包括围合成容置空间的多个梁件,所述发动机、所述前催总成以及所述消声总成分别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并且所述排气尾管至少部分在所述多个梁件的内部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梁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限定供所述排气尾管延伸的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与所述排气尾管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隔热垫,以使得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扣合时,所述隔热垫包裹在所述排气尾管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梁件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前横梁、右纵梁、后横梁以及左纵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尾管包括:
中段管道,配置为在所述前横梁或所述后横梁中延伸,且两端分别伸出到所述容置空间的外侧;
两个出气管道,分别连接在所述中段管道的两端;以及
进气管道,一端与所述中段管道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后横梁或所述前横梁并与所述消声总成的出气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固定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所述右纵梁固定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面,所述中段管道贯穿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和所述消声总成的出气口之间连接有柔性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总成包括主消声器和副消声器,其中,所述主消声器和所述副消声器的外表面分别依次包裹有气凝胶层和隔热铝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催总成通过第一连接架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所述消声总成通过第二连接架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具有电池包的混动车辆,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排气系统和所述发动机位于所述电池包的同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尾管的远离所述消声总成的一端开口朝下。
CN202322394857.3U 2023-08-31 2023-08-31 车辆 Active CN2203196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94857.3U CN220319664U (zh) 2023-08-31 2023-08-31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94857.3U CN220319664U (zh) 2023-08-31 2023-08-31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19664U true CN220319664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20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94857.3U Active CN220319664U (zh) 2023-08-31 2023-08-31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196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03254B2 (en) Exhaust system thermal enclosure
US6702062B2 (en) Exhaust system for automobile engine
US7240769B2 (en) Exhaust volume
EP2187013B1 (en) Construction for an exhaust after treatment device
US20070284186A1 (en) Exhaust system
EP2112343B1 (en) Exhaust system assembly
EP0508505A1 (en) Engine exhaust system
JPS61272413A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ガス通路
CN220319664U (zh) 车辆
JP4538397B2 (ja) エンジン
EP2961956B1 (en) Exhaust manifold with turbo support
WO2014051862A1 (en) Exhaust component with vibration isolated pipe
CN107035463B (zh) 一种可以利用余热进行催化反应的车用消音器
CN212296577U (zh) 一种排气消声器及全地形车
JP5424054B2 (ja) 車両の排気装置
CN212272367U (zh) 一种排气消声器及全地形车
CN213116437U (zh) 促进平衡的排气消声器
RU72274U1 (ru) Выпускной коллектор для двигателя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JP4542915B2 (ja) 排気熱回収装置
JP3237333B2 (ja) 排ガス浄化装置付消音器
CN218862708U (zh) 一种汽车排气系统消声器
CN220539714U (zh) 油底壳总成、发动机以及车辆
JP2012002082A (ja) 排気浄化触媒装置及び排気浄化装置
CN217055337U (zh) 一种触媒消声器结构
CN217327472U (zh) 一种排气消声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