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15934U - 扎带、扎带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扎带、扎带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15934U
CN220315934U CN202321831895.4U CN202321831895U CN220315934U CN 220315934 U CN220315934 U CN 220315934U CN 202321831895 U CN202321831895 U CN 202321831895U CN 220315934 U CN220315934 U CN 2203159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e
belt body
elastic clamping
band
sl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3189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从文
刘宏康
林毅强
莫兆源
曾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3189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159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159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159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扎带、扎带组件和车辆,扎带包括:锁止件,所述锁止件设有插槽;带体,所述带体为长条形结构并与所述插槽相适配,所述带体在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设于所述锁止件,所述带体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分别设有弹性卡接部,所述弹性卡接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配合限定出避让空间,所述弹性卡接部被构造成适于与设有卡扣的固定件连接,所述避让空间适于容纳所述卡扣。本实用新型的扎带,在捆扎物体前和捆扎物体后均便于和固定件连接,可满足扎带捆扎设备使用条件,可以大幅节约人工,可以提高捆扎效率。

Description

扎带、扎带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的线束固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扎带、扎带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中有各种各样的电器,各种电器均需要用到线束,为了保证线束可靠传递电流,同时避免线束过于混乱,安装线束时需要对线束进行固定。固定线束使用的扎带一般两中,一种是通过普通扎带与固定件配合,固定件上设置有供扎带穿过的贯穿孔,固定件通过卡接或其它方式固定在车辆上,在捆扎线束时需要先将扎带穿过固定件,然后再将扎带的带体穿过扎带的锁止件对线束固定,这种结构虽然每次更换时只需更换扎带,但是使用时,操作步骤复杂,费时费力;另一种是通过异形结构的扎带对线束进行固定,这种扎带是将普通扎带的锁止件和固定件结合在一起,虽然在使用时减少了与固定件连接的步骤,都是这种异形结构的扎带不能通过现有的扎带设备进行捆扎,而且更换时需要全部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扎带的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解决现有扎带不便与固定件连接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扎带组件,包括上述扎带。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扎带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扎带,包括:锁止件,所述锁止件设有插槽;带体,所述带体为长条形结构并与所述插槽相适配,所述带体在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设于所述锁止件,所述带体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分别设有弹性卡接部,所述弹性卡接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配合限定出避让空间,所述弹性卡接部被构造成适于与设有卡扣的固定件连接,所述避让空间适于容纳所述卡扣。
可选地,所述插槽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带体的宽度与两个所述弹性卡接部的宽度之和。
可选地,所述弹性卡接部靠近所述避让空间的一侧设有沿所述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
可选地,所述凹槽在所述带体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弹性卡接部。
可选地,所述凹槽形成为V形槽,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限定出所述V形槽的第一侧壁,所述弹性卡接部限定出V形槽的第二侧壁。
可选地,所述弹性卡接部远离所述避让空间且远离所述带体的侧边设有倒角。
可选地,所述弹性卡接部从所述带体在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带体在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延伸,所述弹性卡接部可随着所述带体弯曲。
可选地,所述带体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沿所述带体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卡齿,所述插槽靠近所述带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卡齿适配的第一锁止部,所述第四表面沿所述带体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卡齿,所述插槽远离所述带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卡齿适配的第二锁止部。
可选地,所述扎带为一体成型的注塑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扎带组件,包括:上述扎带;卡扣和固定件,所述卡扣设于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所述卡扣与所述弹性卡接部和所述避让空间相适配。
可选地,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设有与所述带体和所述弹性卡接部适配的安装槽,所述卡扣包括: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设于所述安装槽在宽度方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弹性卡接部和所述避让空间相适配;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设于所述安装槽在宽度方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弹性卡接部和所述避让空间相适配。
可选地,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二卡块朝向所述安装槽的底部的侧面分别形成为弧形凸面。
可选地,所述安装槽的宽度等于所述带体的宽度与两个所述弹性卡接部的宽度之和。
可选地,所述带体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用于捆扎物体,所述第四表面设有第三卡齿,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三卡齿相适配的限位齿,所述限位齿与所述第三卡齿配合以限制所述带体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限位齿为锥形齿、圆弧齿、梯形齿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扎带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扎带,通过在带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设置弹性卡接部,在扎带与固定件连接时,通过按压带体的方式即可使得弹性卡接部与固定件上的卡扣配合,以实现扎带与固定件的连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扎带在捆扎物体前和捆扎物体后均便于和固定件连接;与现有普通扎带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扎带的锁止件的形状没有改变,并且带体和弹性卡接部的宽度之和也可以控制在普通扎带的宽度,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扎带可以满足现有扎带捆扎设备的使用条件,从而在捆扎时可以大幅节约人工,可以提高捆扎效率;而且在捆扎之后也可通过机械臂等自动化设备将扎带与固定件连接,可以有效提高扎带所应用领域的生产效率。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扎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扎带的带体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扎带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扎带组件未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扎带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线A-A处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扎带组件的固定件的主视图;
图8是图7中线B-B处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扎带组件捆扎线束时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
扎带组件100;
扎带10;
锁止件11;插槽111;第一锁止部112;第二锁止部113;
带体12;第一卡齿121;第二卡齿122;
弹性卡接部13;凹槽131;倒角132;
卡扣20;
第一卡块21;第二卡块22;
固定件30;
安装槽31;限位齿32;弹性连接扣33。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扎带10。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扎带10,包括:锁止件11和带体12。
具体而言,锁止件11设有插槽111,带体12为长条形结构并与插槽111相适配,带体12在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设于锁止件11,带体12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分别设有弹性卡接部13,弹性卡接部13与对应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配合限定出避让空间,弹性卡接部13被构造成适于与设有卡扣20的固定件30连接,避让空间适于容纳卡扣20。
换言之,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扎带10主要包括锁止件11和带体12,其中,带体12为长条形结构,带体12在自身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与锁止件11连接,带体12在自身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为插接端,锁止件11设有与带体12适配的插槽111,插槽111贯穿锁止件11,带体12在自身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可穿过插槽111,通过带体12与插槽111配合可以对物体进行捆扎。带体12在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为带体12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带体12的第一表面设有弹性卡接部13,该弹性卡接部13为突出于带体12的第一表面的凸起,该弹性卡接部13与带体12的第一表面之间形成避让空间;带体12的第二表面也设有弹性卡接部13,该弹性卡接部13为突出于带体12的第二表面的凸起,该弹性卡接部13与带体12的第二表面之间形成避让空间。上述弹性卡接部13可以与带体12的材质相同,均为尼龙材质,在捆扎物体时,避让空间位于弹性卡接部13靠近被捆物体的一侧,通过避让空间可以为固定件30上的卡扣20提供装配位置,使得扎带10在捆扎线束之后也能与固定件30和卡扣20配合,与固定件30实现连接。
如图1至图6所示,两个弹性卡接部13远离带体12的一部分可活动,使得两个弹性卡接部13之间的距离可变化。在扎带10与固定件30连接时,两个弹性卡接部13朝向固定件30的一侧分别止抵在卡扣20的表面,在止抵力的作用下,弹性卡接部13发生弹性形变,带体12也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使得两个弹性卡接部13之间的距离变小,在两个弹性卡接部13之间的距离变小之后弹性卡接部13继续靠近固定件30,在弹性卡接部13运动至卡扣20与固定件30之间后,弹性卡接部13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使得固定件30与弹性卡接部13之间通过卡扣20连接在一起,以此实现扎带10与固定件30的连接,此时卡扣20位于避让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扎带10的锁止件11和带体12未提及的部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扎带10,通过在带体12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设置弹性卡接部13,在扎带10与固定件30连接时,通过按压带体12的方式即可使得弹性卡接部13与固定件30上的卡扣20配合,以实现扎带10与固定件30的连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扎带10在捆扎物体前和捆扎物体后均便于和固定件30连接;与现有普通扎带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扎带10的锁止件11的形状没有改变,并且带体12和弹性卡接部13的宽度之和也可以控制在普通扎带的宽度,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扎带10可以满足现有扎带捆扎设备的使用条件,从而在捆扎时可以大幅节约人工,可以提高捆扎效率;而且在捆扎之后也可通过机械臂等自动化设备将扎带10与固定件30连接,可以有效提高扎带10所应用领域的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带体12的第二端的宽度和厚度逐渐缩小,形成锥形插接部,以便于带体12插入插槽111。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插槽111的宽度不小于带体12的宽度与两个弹性卡接部13的宽度之和。
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插槽111的宽度可以大于带体12的宽度和两个弹性卡接部13的宽度之和,使得带体12不受弹性卡接部13的限制,带体12两侧的弹性卡接部13也可以随着带体12一同伸入插槽111,可以有效提高扎带10的适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弹性卡接部13靠近避让空间的一侧设有沿带体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131。
具体地,如图2和图6所示,弹性卡接部13靠近避让空间的一侧设有凹槽131,凹槽131沿着带体12的长度方向延伸,相应的,卡扣20上设有与凹槽131相对应的凸块,从而通过凹槽131与卡扣20上的凸块配合可以有效的限制扎带10脱离固定件30,可以提高扎带10与固定件30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可以限制扎带10在凹槽131的宽度方向上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凹槽131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若需要扎带10与固定件30之间便于拆卸时,可以不设置凹槽131;若需要保证扎带10与固定件30连接的可靠性时,可以设置凹槽131。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凹槽131在带体12的长度方向贯穿弹性卡接部13。
如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31沿着带体12的长度方向贯穿弹性卡接部13,使得弹性卡接部13的任一位置均可以和卡扣20上的凸块配合,从而便于扎带10和固定件30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凹槽131形成为V形槽,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限定出V形槽的第一侧壁,弹性卡接部13限定出V形槽的第二侧壁。
也就是说,如图2和图6所示,凹槽131为V形槽,带体12在宽度方向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可以限定出V形槽的第一侧壁,弹性卡接部13可以限定出V形槽的第二侧壁,使得弹性卡接部13与带体12的连接面积变小,可以提高弹性卡接部13的变形量,同时可以有效的防止扎带10脱离固定件30。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弹性卡接部13远离避让空间且远离带体12的侧边设有倒角132。
如图2所示,在向固定件30安装扎带10时,设置的倒角132便于弹性卡接部13与卡扣配合,从而使扎带10与固定件30连接更加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弹性卡接部13从带体12在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朝向带体12在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延伸,弹性卡接部13可随着带体12弯曲。
也就是说,如图1和图9所示,弹性卡接部13是从带体12靠近锁止件11的一端朝向带体12远离锁止件11的一端延伸,在带体12捆扎物体时,弹性卡接部13也可以随着带体12弯曲,从而可以为扎带10和固定件30提供更为适用的连接位置,可以在捆扎线束的部分将扎带10和固定件30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带体12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三表面沿带体12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卡齿121,插槽111靠近带体12的一侧设有与第一卡齿121适配的第一锁止部112,第四表面沿带体12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卡齿122,插槽111远离带体12的一侧设有与第二卡齿122适配的第二锁止部113。
具体地,如图3和图9所示,带体12在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为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带体12的第三表面适于捆扎物体,带体12的第三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卡齿121,第一卡齿121可以形成为单向棘齿,多个单向棘齿沿着带体12的长度方向等距间隔开,插槽111内设有第一锁止部112,第一锁止部112形成为相对于插槽111的轴向倾斜的第一弹性臂,第一弹性臂的第一端与插槽111靠近带体12的内壁连接,第一弹性臂的第二端可活动,并且第一弹性臂的朝向与带体12插入插槽111的方向相同;在带体12的第二端穿过插槽111,并且在单向棘齿与第一弹性臂的位置相对应时,第一弹性臂可以与带体12上的单向棘齿啮合,以限制带体12从插槽111回退。
如图3所示,带体12的第四表面设有多个第二卡齿122,多个第二卡齿122沿着带体12的长度方向等距间隔开,插槽111内设有第二锁止部113,第二锁止部113形成为相对于插槽111的轴向倾斜的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与插槽111远离带体12的内壁连接,第二弹性臂的第二端可活动,并且第二弹性臂的朝向与带体12插入插槽111的方向相同;在带体12的第二端穿过插槽111,并且在第二卡齿122与第二弹性臂的位置相对应时,第二弹性臂可以与带体12上的第二卡齿122啮合,以限制带体12从插槽111回退。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第一锁止部112与第一卡齿121配合在带体12的一侧限制带体12回退,第二锁止部113与第二卡齿122配合在带体12的另一侧限制带体12回退,可以有效提高扎带10捆扎线束时的拉应力的强度,可以提高扎带10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扎带10为一体成型的注塑件。
也就是说,锁止件11、带体12和弹性卡接部13均为注塑件,并且可以一体注塑成型,可以方便加工,降低生产成本。
带体12和弹性卡接部13均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扎带10与固定件30连接时,带体12和弹性卡接部13均可发生弹性形变,可以提高弹性卡接部13的活动量,使得扎带10和固定件30连接更加方便。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扎带10,通过在带体12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设置弹性卡接部13,在扎带10与固定件30连接时,通过按压带体12的方式即可使得弹性卡接部13与固定件30上的卡扣20配合,以实现扎带10与固定件30的连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扎带10在捆扎物体前和捆扎物体后均便于和固定件30连接;与现有普通扎带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扎带10的锁止件11的形状没有改变,并且带体12和弹性卡接部13的宽度之和也可以控制在普通扎带的宽度,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扎带10可以满足现有扎带捆扎设备的使用条件,从而在捆扎时可以大幅节约人工,可以提高捆扎效率;而且在捆扎之后也可通过机械臂等自动化设备将扎带10与固定件30连接,可以有效提高扎带10所应用领域的生产效率。
如图4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扎带组件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扎带10、固定件30和卡扣20,卡扣20设于固定件30的第一侧,卡扣20与弹性卡接部13和避让空间相适配。
换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扎带组件100主要由扎带10、卡扣20和固定件30组成,其中,扎带1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扎带10,卡扣20设置在固定件30的第一侧,固定件30的第二侧用于和外界产品例如车辆连接,具体来说,固定件30的第二侧可以设有弹性连接扣33,车辆上设有与弹性连接扣33相适配的连接孔,弹性连接扣33可以卡接于连接孔内,此外,固定件30也可以通过粘接螺钉连接等方式与车辆连接,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4至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扎带组件100在使用时,通过扎带10可以对线束进行捆扎,捆扎完成之后可以通过按压的方式即可将扎带10与固定件30连接在一起。具体来说,在扎带10与固定件30连接时按压带体12,两个弹性卡接部13朝向固定件30的一侧分别止抵在卡扣20的表面,在止抵力的作用下,弹性卡接部13发生形变,带体12也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使得两个弹性卡接部13之间的距离变小,在两个弹性卡接部13之间的距离变小之后弹性卡接部13继续靠近固定件30,在弹性卡接部13运动至卡扣20与固定件30之间后,弹性卡接部13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卡扣20位于避让空间,卡扣20限制弹性卡接部13从安装槽31内脱离,从而实现扎带10与固定件30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件30的第一侧设有与带体12和弹性卡接部13适配的安装槽31,卡扣20包括:第一卡块21和第二卡块22,第一卡块21设于安装槽31在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第一卡块21与第一表面的弹性卡接部13和避让空间相适配,第二卡块22设于安装槽31在宽度方向的第二侧,第二卡块22与第二表面的弹性卡接部13和避让空间相适配。
也就是说,如图4至图9所示,卡扣20主要由第一卡块21和第二卡块22组成,固定件30的第一侧设有安装槽31,安装槽31与带体12和弹性卡接部13相适配,使得带体12可以安装于安装槽31内,第一卡块21与第二卡块22在安装槽31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第一卡块21固定连接在固定件30安装槽31的开口处的第一侧,第二卡扣20固定连接在安装槽31的开口处的第二侧。
如图4至图9所示,在安装时,首先将位于带体12的第一表面的弹性卡接部13与第一卡块21的位置对应,将位于带体12的第二表面的弹性卡接部13与第二卡块22的位置对应,然后朝向安装槽31所在方向施加压力,使得弹性卡接部13止抵在对应的第一卡块21或第二卡块22上,在止抵力的作用下,两个弹性卡接部13发生形变,带体12也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使得两个弹性卡接部13之间的距离变小,在两个弹性卡接部13之间的距离变小之后弹性卡接部13继续靠近固定件30,在弹性卡接部13运动至安装槽31内之后,弹性卡接部13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其中一个弹性卡接部13位于第一卡块21与固定件30之间,另一个弹性卡接部13位于第二卡块22与固定件30之间,第一卡块21和第二卡块22位于对应的避让空间内,第一卡块21与第二卡块22限制两个弹性卡接部13从安装槽31脱离,从而实现扎带10与固定件30的连接。而且在避让空间的作用下,第一卡块21和第二卡块22不会突出于带体12在厚度方向的表面,从而可以避免被捆扎的物体对第一卡块21和第二卡块22造成干涉。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第一卡块21与第二卡块22朝向安装槽31的底部的侧面分别形成为弧形凸面。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带体12捆扎物体时,弹性卡接部13随着带体12弯曲,使得弹性卡接部13形成为圆弧形,从而通过第一卡块21和第二卡块22上的弧形凸面可以增大弹性卡接部13与第一卡块21和第二卡块22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避免第一卡块21和第二卡块22对弹性卡接部13造成损伤,从而可以提高扎带组件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槽31的宽度等于带体12的宽度与两个弹性卡接部13的宽度之和。
也就是说,如图6所示,在带体12位于安装槽31内时,安装槽31在宽度方向的两个侧壁分别与两个弹性卡接部13远离带体12的一侧贴合,从而可以限制带体12在安装槽31的宽度方向活动,进而可以防止被捆扎物体在安装槽31的宽度方向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带体12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三表面用于捆扎物体,第四表面设有第三卡齿,安装槽31的底部设有与第三卡齿相适配的限位齿32,限位齿32与第三卡齿配合以限制带体12的位置。
具体地,如图3至图9所示,带体12绕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可弯曲,带体12在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面为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带体12的第三表面用于捆扎物体,带体12的第四表面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三卡齿。
需要说明的是,当带体12的第四表面,即远离被捆物体的表面设有第二卡齿122时,第二卡齿122可以做为第三卡齿使用。
如图6至图8所示,安装槽31的底部设有与第三卡齿相适配的限位齿32,当第三卡齿的数量为一个时,限位齿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齿32可以位于第三卡齿在安装槽3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以此限制带体12在安装槽31的长度方向活动;当第三卡齿的数量为多个时,限位齿3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通过限位齿32与第三卡齿配合以限制带体12在安装槽31的长度方向活动。
在带体12安装与安装槽31内时,第三卡齿与限位齿32在带体12的厚度方向上没有间隙,从而可以防止带体12在安装槽31的深度方向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限位齿32为锥形齿、圆弧齿、梯形齿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齿32可以将带体12在安装槽31的长度方向的作用力转化为带体12在安装槽31的深度方向的作用力,带体12在安装槽31的长度方向的作用力足够时,可以使得限位齿32与第三卡齿脱离,从而便于在带体12剪断之后或未插入插槽111时,将带体12从安装槽31沿安装槽31的长度方向拉出。
在进行自动化作业时,扎带枪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机器人上,机器人带动扎带枪进行精准捆扎作业;扎带枪通过搭配振盘结构上料,当捆扎完成后,另一台机器人的夹治具夹持固定件30对扎带进行卡合作业。
此外,也可利用其它自动化设备进行自动化作业,本实施例不再列举。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扎带组件100,通过在带体12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设置弹性卡接部13,在扎带10与固定件30连接时,通过按压带体12的方式即可使得弹性卡接部13与固定件30上的卡扣20配合,以实现扎带10与固定件30的连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扎带10在捆扎物体前和捆扎物体后均便于和固定件30连接;与现有普通扎带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扎带10的锁止件11的形状没有改变,并且带体12和弹性卡接部13的宽度之和也可以控制在普通扎带的宽度,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扎带10可以满足现有扎带捆扎设备的使用条件,从而在捆扎时可以大幅节约人工,可以提高捆扎效率;固定件30可多次使用,在扎带10损坏时只需要更换扎带10即可;而且在捆扎之后也可通过机械臂等自动化设备将扎带10与固定件30连接,可以有效提高扎带10所应用领域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扎带组件100。通过扎带组件100便于对车辆内的线束进行固定,可以大幅节约人工,而且可以提高车辆的生产效率。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6)

1.一种扎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锁止件(11),所述锁止件(11)设有插槽(111);
带体(12),所述带体(12)为长条形结构并与所述插槽(111)相适配,所述带体(12)在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设于所述锁止件(11),所述带体(12)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分别设有弹性卡接部(13),所述弹性卡接部(13)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配合限定出避让空间,所述弹性卡接部(13)被构造成适于与设有卡扣(20)的固定件(30)连接,所述避让空间适于容纳所述卡扣(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111)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带体(12)的宽度与两个所述弹性卡接部(13)的宽度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接部(13)靠近所述避让空间的一侧设有沿所述带体(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1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31)在所述带体(12)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弹性卡接部(1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31)形成为V形槽,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限定出所述V形槽的第一侧壁,所述弹性卡接部(13)限定出V形槽的第二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接部(13)远离所述避让空间且远离所述带体(12)的侧边设有倒角(13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接部(13)从所述带体(12)在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带体(12)在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延伸,所述弹性卡接部(13)可随着所述带体(12)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12)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所述第三表面沿所述带体(12)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卡齿(121),所述插槽(111)靠近所述带体(12)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卡齿(121)适配的第一锁止部(112),
所述第四表面沿所述带体(12)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卡齿(122),所述插槽(111)远离所述带体(12)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卡齿(122)适配的第二锁止部(113)。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为一体成型的注塑件。
10.一种扎带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扎带;
卡扣(20)和固定件(30),所述卡扣(20)设于所述固定件(30)的第一侧,所述卡扣(20)与所述弹性卡接部(13)和所述避让空间相适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扎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0)的第一侧设有与所述带体(12)和所述弹性卡接部(13)适配的安装槽(31),所述卡扣(20)包括:
第一卡块(21),所述第一卡块(21)设于所述安装槽(31)在宽度方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一卡块(21)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弹性卡接部(13)和所述避让空间相适配;
第二卡块(22),所述第二卡块(22)设于所述安装槽(31)在宽度方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二卡块(22)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弹性卡接部(13)和所述避让空间相适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扎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21)与所述第二卡块(22)朝向所述安装槽(31)的底部的侧面分别形成为弧形凸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扎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31)的宽度等于所述带体(12)的宽度与两个所述弹性卡接部(13)的宽度之和。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扎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12)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用于捆扎物体,所述第四表面设有第三卡齿,
所述安装槽(31)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三卡齿相适配的限位齿(32),所述限位齿(32)与所述第三卡齿配合以限制所述带体(12)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扎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齿(32)为锥形齿、圆弧齿、梯形齿中的一种或多种。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扎带组件。
CN202321831895.4U 2023-07-12 2023-07-12 扎带、扎带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203159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31895.4U CN220315934U (zh) 2023-07-12 2023-07-12 扎带、扎带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31895.4U CN220315934U (zh) 2023-07-12 2023-07-12 扎带、扎带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15934U true CN220315934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15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31895.4U Active CN220315934U (zh) 2023-07-12 2023-07-12 扎带、扎带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159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19365B2 (en) Fastening device for cables
JP539252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留め具付き結束バンド
CN109155514B (zh) 保持装置、紧固系统、束线带以及捆扎材料的方法
US20060060725A1 (en) Holding tool for elongated member
JP2012135180A (ja) バネクリップ
US4784358A (en) Cable strap
US6217358B1 (en) Connector coupling structure
JPH0547666U (ja) 線状物の留め具
JP5020686B2 (ja) クリップ
CN220315934U (zh) 扎带、扎带组件和车辆
JPS623587Y2 (zh)
JPH09159065A (ja) 結束バンド
KR200288596Y1 (ko) 다용도 와이어 하네스 고정용 클립
JPS5852210Y2 (ja) 結束バンドのバックル
CN112041604A (zh) 夹具
JPH10147361A (ja) バンドクランプ
CN216751106U (zh) 扎线扣、扎线结构及电控盒
JPH0710672U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クリップ
CN221092012U (zh) 一种用于汽车线束的扎带
CN220692429U (zh) 一种拉带连接器
JP3127215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クランプ
CN117791033A (zh) 束线构件及电池系统
JP2574966Y2 (ja) バンドクランプ
JPH0619897Y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クランプ
JP3362683B2 (ja) 線材束の保持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