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92066U - 保护壳及终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保护壳及终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92066U
CN220292066U CN202321929411.XU CN202321929411U CN220292066U CN 220292066 U CN220292066 U CN 220292066U CN 202321929411 U CN202321929411 U CN 202321929411U CN 220292066 U CN220292066 U CN 2202920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terminal device
plate
protective cas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2941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保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2941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920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920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920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保护壳及终端系统,属于手机配件技术领域。保护壳包括:侧板,与所述侧板的一侧固定连接的底板。终端设备中的听筒发出的声音中从扬声孔传出的部分会进入侧板凹槽内,且可以被侧板导向出音面,但因出音面位于凹槽背离底板的一侧,使得出音面与终端设备的听筒是分布在同一侧的,且在终端设备通过听筒发出声音时,用户的耳朵会靠近听筒。为此,从出音面传出的声音会进入用户的耳朵,而不是传递至外界环境中。如此,本申请中的保护壳可以在保证终端设备中的扬声器能够正常发音的前提下,保证终端设备中的听筒发出的声音中从扬声孔传出的部分再传递至外界环境中的概率较低,进而可以有效的对用户私密进行保护。

Description

保护壳及终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手机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保护壳及终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终端设备(例如,手机)中可以集成有扬声器,且终端设备的外壳中设置扬声器的部分具有扬声孔,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扬声孔传出,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扬声器播放音频内容。通常情况下,终端设备还集成有听筒,用户可以通过听筒接听电话。
然而,在将扬声器和听筒集成在终端设备的同一侧时,由于扬声器和听筒之间的距离较近。因此,在用户接听电话的过程中,听筒发出声音也极易通过扬声孔传出,导致终端设备的听筒易出现漏音的问题,不利于对用户私密进行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护壳及终端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终端设备的听筒易出现漏音的问题,不利于对用户私密进行保护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保护壳,所述保护壳用于套接在终端设备上,所述终端设备具有外壳和扬声器,所述扬声器分布在所述外壳中设置扬声孔的位置处;
所述保护壳包括:侧板,与所述侧板的一侧固定连接的底板,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能够围成用于承载所述终端设备的容置空间,且所述侧板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具有凹槽,以及位于所述凹槽背离所述底板一侧的出音面,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侧板的厚度;
其中,在所述保护壳套接在所述终端设备上后,所述凹槽覆盖所述外壳的扬声器的扬声孔。
可选的,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一侧的部分为出音斜板,所述出音斜板在所述凹槽内朝向所述容置空间,且所述出音斜板与所述凹槽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可选的,所述保护壳还包括:与所述凹槽的底面固定连接的多个加强筋,所述多个加强筋沿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平行排布。
可选的,所述外壳具有多个所述扬声孔,在所述保护壳套接在所述终端设备上后,多个所述扬声孔与所述多个加强筋在平行于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上交错排布。
可选的,所述加强筋背离所述底板的端面与所述出音斜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面齐平。
可选的,在所述保护壳套接在所述终端设备上后,所述加强筋靠近所述底板的端面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扬声孔的内壁与所述底板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
可选的,所述保护壳还包括:与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固定连接的遮挡筋,所述遮挡筋分布在所述凹槽外,且所述遮挡筋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相对于所述侧板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凸出;
其中,所述出音斜板与所述遮挡筋中的一部分为一体结构。
可选的,所述保护壳还包括:与所述侧板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固定连接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环绕分布在所述凹槽的外围;
其中,在所述保护壳套接在所述终端设备上后,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终端设备的外壳中分布所述扬声器的部分抵接。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系统,包括:终端设备,以及套接在所述终端设备上的保护壳,所述保护壳为上述的保护壳。
可选的,所述终端设备还具有听筒,所述听筒与所述扬声器分布在所述终端设备的同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一种保护壳,保护壳用于套接在终端设备上,终端设备具有外壳和扬声器,扬声器分布在外壳中设置扬声孔的位置处。保护壳可以包括:侧板,与所述侧板的一侧固定连接的底板。终端设备中的听筒发出的声音中从扬声孔传出的部分会进入侧板凹槽内,且可以被侧板导向出音面,但因出音面位于凹槽背离底板的一侧,使得出音面与终端设备的听筒是分布在同一侧的,且在终端设备通过听筒发出声音时,用户的耳朵会靠近听筒。为此,从出音面传出的声音会进入用户的耳朵,而不是传递至外界环境中。如此,通过在终端设备上套接本申请中的保护壳,可以在保证终端设备中的扬声器能够正常发音的前提下,保证终端设备中的听筒发出的声音中从扬声孔传出的部分再传递至外界环境中的概率较低,使得终端设备的听筒现漏音的概率较低,进而可以有效的对用户私密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手机壳与终端设备配合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与保护壳配合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视角下终端设备与保护壳配合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示出的保护壳与终端设备配合后的截面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示出的保护壳与终端设备配合后的截面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听筒或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传递至外部环境中的路线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保护壳与终端设备配合后的在另一位置的截面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板具有凹槽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强筋与扬声孔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相关技术中,请参考图1,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手机壳与终端设备配合的示意图。保护壳00可以用于套接在终端设备01上,终端设备01可以具有外壳和扬声器,扬声器可以分布在外壳中设置扬声孔01a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终端设备01还可以具有听筒01b,用户可以通过听筒接听电话。然而,当终端设备01中的听筒01b可以与终端设备01中的扬声器分布在终端设备01的同一侧时,听筒01b可以通过位于终端设备01正面的发声面外放声音,使得终端设备01可以具有向外播放通话声音的功能,用户在通过终端设备01接听电话时,由于听筒01b与扬声器之间的距离较近,在用户通过听筒01b接听电话的过程中,可以分布在终端设备01的同一侧,因此,用户接打电话时的听筒01b发出的通话声音可能会通过与扬声器对应的扬声孔01a传出。在这种情况下,听筒01b通过扬声孔01a发出的声音也会通过保护壳00的开孔00a传递至外部环境,导致用户接听电话的声音会被外界的行人听到,进而导致用户的隐私泄露。
请参考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与保护壳配合的示意图。保护壳000可以用于套接在终端设备001上。这里,终端设备001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相机等任何具有前置拍摄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其中,图2是以终端设备为手机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的。
终端设备001可以具有外壳011和扬声器,扬声器可以分布在外壳011中设置扬声孔001a的位置。其中,扬声器可以通过扬声孔001a向外发出音量较大的声音,使得终端设备001可以具有向外播放媒体声音的功能。在本申请中,终端设备001还可以具有听筒001b,听筒001b可以向外发出音量较小的声音,使得终端设备001可以具有向外播放通话声音的功能。一般用户的耳朵在靠近终端设备001的听筒001b后,用户才能听清楚听筒001b发出的声音。
为了能够更清楚的看出保护壳000与终端设备001的位置关系,请参考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视角下终端设备与保护壳配合的示意图。保护壳000可以包括:侧板100,与侧板100的一侧固定连接的底板200。保护壳000可以通过侧板100和底板200对终端设备001进行保护,降低终端设备001在受到碰撞后,终端设备001发生损坏的概率。
示例的,如图3所示,保护壳000的侧板100和底板200能够围成用于承载终端设备001的容置空间000a,保护壳000可以通过容置空间000a套接在终端设备001上。也即是,在保护壳000套接在终端设备001上后,终端设备001可以位于保护壳000的容置空间100a内。这里,在保护壳000套接在终端设备001上后,保护壳000的侧板100用于覆盖终端设备001的侧面,以对终端设备001的侧面进行保护;保护壳000的底板200用于覆盖终端设备001的背面,以对终端设备的背面进行保护。
在本申请中,如图4和图5所示,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示出的保护壳与终端设备配合后的截面图。保护壳000的侧板100朝向容置空间000a的一侧具有凹槽U,以及位于凹槽U背离底板200一侧的出音面S,且凹槽U的深度可以小于侧板100的厚度。这里,在保护壳000套接在终端设备001上后,侧板100的凹槽U可以覆盖外壳011的扬声器的扬声孔001a。
在这种情况下,在终端设备001需要通过扬声器发出声音时,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在经过扬声孔001a传出后,声音可以进入侧板100的凹槽U内,且声音可以被侧板100导向位于凹槽U背离底板200一侧的出音面S,使得经过扬声孔001a传出的声音可以通过出音面S传递至外界环境中,进而保证终端设备001可以通过扬声器向外发出音量较大的声音。并且,在终端设备001需要通过听筒001b发出声音时,听筒001b发出的声音中从扬声孔001a传出的部分会被保护壳000的侧板阻挡,使得从扬声孔001a传出这部分声音传递至外界环境中的概率较低。
此外,即使听筒001b发出的声音中从扬声孔001a传出的部分会进入凹槽U内,且可以被侧板100导向出音面S,但因出音面S位于凹槽U背离底板200的一侧,使得出音面S与终端设备001的听筒001b是分布在同一侧的,且在终端设备001通过听筒001b发出声音时,用户的耳朵会靠近听筒001b。为此,从出音面S传出的声音会进入用户的耳朵,而不是传递至外界环境中。
如此,通过在终端设备001上套接本申请中的保护壳000,可以在保证终端设备001中的扬声器能够正常发音的前提下,保证终端设备001中的听筒001b发出的声音中从扬声孔001a传出的部分再传递至外界环境中的概率较低,使得终端设备001的听筒001b现漏音的概率较低,进而可以有效的对用户私密进行保护。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保护壳,保护壳用于套接在终端设备上,终端设备具有外壳和扬声器,扬声器分布在外壳中设置扬声孔的位置处。保护壳可以包括:侧板,与所述侧板的一侧固定连接的底板。终端设备中的听筒发出的声音中从扬声孔传出的部分会进入侧板凹槽内,且可以被侧板导向出音面,但因出音面位于凹槽背离底板的一侧,使得出音面与终端设备的听筒是分布在同一侧的,且在终端设备通过听筒发出声音时,用户的耳朵会靠近听筒。为此,从出音面传出的声音会进入用户的耳朵,而不是传递至外界环境中。如此,通过在终端设备上套接本申请中的保护壳,可以在保证终端设备中的扬声器能够正常发音的前提下,保证终端设备中的听筒发出的声音中从扬声孔传出的部分再传递至外界环境中的概率较低,使得终端设备的听筒现漏音的概率较低,进而可以有效的对用户私密进行保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保护壳000中的侧板100背离底板200的一侧的部分可以为出音斜板101。为了能够看清出音斜板101与侧板100的位置关系,请参考图7,图7是图6示出的保护壳与终端设备配合后的截面图。出音斜板101在凹槽U内可以朝向保护壳000的容置空间000a,且出音斜板101与凹槽U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钝角。这里,凹槽U的底面可以为凹槽U中朝向容置空间000a的平面。这样,通过出音斜板101能够更好的对听筒001b发出的声音中经过扬声孔001a传出的部分的传递方向进行调整,使得这部分声音能够更好的进入用户的耳朵,以进一步降低这部分声音传递至外界环境中的概率。
示例的,如图8所述,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听筒或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传递至外部环境中的路线图。由于出音斜板101在凹槽U内可以朝向保护壳000的容置空间000a。因此,在扬声孔001a传出声音后,声音可以进入侧板100上的凹槽U内,并被凹槽U传递至出音斜板101所在的位置处。又由于出音斜板101与凹槽U底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因此,在用户接打电话的过程中,出音斜板101的延伸方向可以朝向用户的耳朵所在的方向。这样,听筒001b通过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侧板100上的出音斜板101直接传递至用户的耳朵,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听筒001b通过扬声孔001a发出的声音直接传递至外部环境的概率。
在本申请中,如图8所示,由于侧板100上具有凹槽U,因此,侧板100中设置凹槽U的部分的厚度与侧板100中的其他部分的厚度相比较小,且在保护壳000套接在终端设备001上后,侧板100中设置凹槽U的部分无法对终端设备001进行包裹,导致侧板100具有凹槽U的部分的抗冲击能力较差,进而导致保护壳000对终端设备001的保护能力不足。为了能够保证保护壳000中的侧板100设置凹槽U后,保护壳000仍然能够较好的对终端设备001进行保护,请参考图7,保护壳000还可以包括:与凹槽U的底面固定连接的多个加强筋300,多个加强筋300可以沿凹槽U的长度方向平行排布。这里,凹槽U的长度方向为与终端设备001的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
为了能够更清楚的看出加强筋300在保护壳000中的位置,以及加强筋300与终端设备001的配合关系,请参考图9和图10,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保护壳与终端设备配合后的在另一位置的截面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板具有凹槽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在保护壳000套接在终端设备001上后,加强筋300可以与终端设备001靠近凹槽U的侧面抵接,从而可以保证保护壳000能够较好的对终端设备001进行包裹。
在本申请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图11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强筋与扬声孔位置关系的示意图。终端设备001的外壳011上具有多个扬声孔001a,在保护壳000套接在终端设备001上后,多个扬声孔001a可以与多个加强筋在平行于凹槽U的长度方向上交错排布。这样,加强筋300能够增强侧板100抗冲击的能力,使得保护壳000能够较好的对终端设备001进行保护。并且,由于多多个扬声孔001a可以与多个加强筋在平行于凹槽U的长度方向上交错排布,因此,各个加强筋300之间可以存在间隙,这些间隙可以形成与扬声孔000a对应的发声通道T。这样,可以避免发生加强筋300堵塞扬声孔001a,导致扬声器无法通过扬声孔001a发出声音的不良情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加强筋300背离底板200的端面与出音斜板101背离底板200的一面齐平。这样,加强筋300还可以对出音斜板101进行加固,从而可以保证保护壳000上没有薄弱位置,使得保护壳000能够较好的终端设备001进行保护。且可以保证两个相邻加强筋300之间的发声通道T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出音斜板101的倾斜方向一致,从而可以保证听筒001b通过扬声孔001a发出的声音能够较好的发声通道T导向至用户的耳朵,既可以避免用户的隐私被泄露,又能够使得用户通过听筒001b进行通话时接受到的听筒001b发出的声音质量较好。
为了进一步保证加强筋300不会对扬声器通过扬声孔001a发出的声音造成影响,请参考图9,在保护壳000套接在终端设备001上后,加强筋300靠近保护壳000的底板200的端面D与保护壳000的底板200之间的垂直距离,可以大于扬声孔001a的内壁与保护壳000的地板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这样,能够保证加强筋300不会吸收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所携带的能量,从而可以保证扬声器通过扬声孔001a发出的声音质量较好。这里,扬声器可以通过振动的方式发出声波,声音可以以声波的形式传递,上述声音所携带的能量是指声波的振动幅度。
示例的,如图8和图9所示,由于加强筋300靠近保护壳000的底板200的端面D与保护壳000的底板200之间的垂直距离,可以大于扬声孔001a的内壁与保护壳000的地板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因此,扬声器通过扬声孔001a发出的声音可以先进入侧板100的凹槽U,并被侧板100的凹槽U导向至加强筋300之间的发声通道T,再经由发声通道T传递至外部环境。这样,扬声器发出的声波从扬声孔001a传递至凹槽U后,不会与多个加强筋300直接接触,可以降低加强筋300对声波的振动幅度的影响,进而可以降低加强筋300降低扬声器发出的声波的振动幅度的概率,从而可以保证扬声器通过发声通道T传递至外部环境中的声音质量较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保护壳000还可以包括:与侧板100背离保护壳000的底板200的一侧固定连接的遮挡筋400。遮挡筋400可以分布在侧板100的凹槽U外,且遮挡筋400朝向保护壳000的容置空间000a的一侧相对于侧板100朝向容置空间000a的一侧凸出。这样,利用遮挡筋400,保护壳000可以更好的终端设备001进行包裹,降低外部环境中的水汽或者灰尘通过保护壳000与终端设备001之间的空隙进入保护壳000内的概率,且由于遮挡筋400朝向遮挡筋400朝向保护壳000的容置空间000a的一侧相对于侧板100朝向容置空间000a的一侧凸出,因此,遮挡筋400还可以对终端设备001的正面进行保护。这里,终端设备001的正面可以为终端设备001显示画面的一面。
示例的,在保护壳000套接在终端设备001上后,由于遮挡筋400朝向容置空间000a的一侧可以相对于侧板100朝向容置空间000a的一侧凸出,保护壳000中的遮挡筋400可以位于终端设备001正面的边缘部分。当终端设备001的正面与外部环境中的物体发生碰撞时,外部环境中的物体直接与保护壳000中的遮挡筋400接触,而不会直接碰触到终端设备001,如此,保护壳000可以通过遮挡筋400较好的对终端设备001进行保护。且由于遮挡筋400可以分布在凹槽U外,因此,在保护壳000中设置遮挡筋400也不会对加强筋300形成的发声通道T造成影响,从而可以保证在用户通过的过程中,保护壳000依然可以将听筒001b发出的声音导向用户的耳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图9和图10,保护壳000还可以包括:与侧板100朝向容置空间000a的一侧固定连接的密封件500,密封件500可以环绕分布在凹槽U的外围。其中,在保护壳000套接在终端设备001上后,密封件500可以与终端设备001的外壳011中分布扬声器的部分抵接。这样,密封件500可以进一步提高保护壳000的气密性,保证听筒001b通过扬声孔001a传出的声音不会通过保护壳000与终端设备001之间的空隙传递至外部环境,且能够保证扬声器通过扬声孔001a传出的声音能够通过发声通道T更好的传递至外部环境中,避免发生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中的一部分进入保护壳000与终端设备001之间的空隙,而发生损失的不良情况。
示例的,由于密封件500可以与终端设备001的外壳011中分布扬声器的部分抵接,密封件500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侧板100中设置凹槽U的部分的抗冲击能力。当套接有保护壳000的终端设备001与外部环境中的物体碰撞时,由于密封件500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因此,密封件500能够减缓冲击对终端设备001的影响,从而可以保证外界冲击对终端设备001造成损伤的概率较低。并且,密封件500可以隔绝声波产生的振动,从而可以降低扬声器音量较大时,扬声器发出的声波振动幅度较大,导致保护壳000发生共振,进而导致用户使用体验不佳的不良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件500可以采用橡胶等防水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密封件500能够避免发生外部环境中的水汽或者灰尘通过保护壳000中的发声通道T进入保护壳000与终端设备001中间的缝隙的不良情况。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保护壳,保护壳用于套接在终端设备上,终端设备具有外壳和扬声器,扬声器分布在外壳中设置扬声孔的位置处。保护壳可以包括:侧板,与所述侧板的一侧固定连接的底板。终端设备中的听筒发出的声音中从扬声孔传出的部分会进入侧板凹槽内,且可以被侧板导向出音面,但因出音面位于凹槽背离底板的一侧,使得出音面与终端设备的听筒是分布在同一侧的,且在终端设备通过听筒发出声音时,用户的耳朵会靠近听筒。为此,从出音面传出的声音会进入用户的耳朵,而不是传递至外界环境中。如此,通过在终端设备上套接本申请中的保护壳,可以在保证终端设备中的扬声器能够正常发音的前提下,保证终端设备中的听筒发出的声音中从扬声孔传出的部分再传递至外界环境中的概率较低,使得终端设备的听筒现漏音的概率较低,进而可以有效的对用户私密进行保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终端系统可以包括:终端设备,以及套接在终端设备上的保护壳。保护壳可以为图4或图6示出的保护壳。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000)用于套接在终端设备(001)上,所述终端设备(001)具有外壳(011)和扬声器,所述扬声器分布在所述外壳(011)中设置扬声孔(001a)的位置处;
所述保护壳(000)包括:侧板(100),与所述侧板(100)的一侧固定连接的底板(200),所述侧板(100)与所述底板(200)能够围成用于承载所述终端设备(001)的容置空间(000a),且所述侧板(100)朝向所述容置空间(000a)的一侧具有凹槽(U),以及位于所述凹槽(U)背离所述底板(200)一侧的出音面,所述凹槽(U)的深度小于所述侧板(100)的厚度;
其中,在所述保护壳(000)套接在所述终端设备(001)上后,所述凹槽(U)覆盖所述外壳(011)的扬声器的扬声孔(001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00)背离所述底板(200)一侧的部分为出音斜板(101),所述出音斜板(101)在所述凹槽(U)内朝向所述容置空间(000a),且所述出音斜板(101)与所述凹槽(U)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000)还包括:与所述凹槽(U)的底面固定连接的多个加强筋(300),所述多个加强筋(300)沿所述凹槽(U)的长度方向平行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011)具有多个所述扬声孔(001a),在所述保护壳(000)套接在所述终端设备(001)上后,多个所述扬声孔(001a)与所述多个加强筋(300)在平行于所述凹槽(U)的长度方向上交错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300)背离所述底板(200)的端面与所述出音斜板(101)背离所述底板(200)的一面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护壳(000)套接在所述终端设备(001)上后,所述加强筋(300)靠近所述底板(200)的端面(D)与所述底板(200)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扬声孔(001a)的内壁与所述底板(200)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000)还包括:与所述侧板(100)背离所述底板(200)的一侧固定连接的遮挡筋(400),所述遮挡筋(400)分布在所述凹槽(U)外,且所述遮挡筋(400)朝向所述容置空间(000a)的一侧相对于所述侧板(100)朝向所述容置空间(000a)的一侧凸出;
其中,所述出音斜板(101)与所述遮挡筋(400)中的一部分为一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000)还包括:与所述侧板(100)朝向所述容置空间(000a)的一侧固定连接的密封件(500),所述密封件(500)环绕分布在所述凹槽(U)的外围;
其中,在所述保护壳(000)套接在所述终端设备(001)上后,所述密封件(500)与所述终端设备(001)的外壳(011)中分布所述扬声器的部分抵接。
9.一种终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设备(001),以及套接在所述终端设备(001)上的保护壳(000),所述保护壳(000)为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保护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001)还具有听筒(001b),所述听筒(001b)与所述扬声器分布在所述终端设备(001)的同一侧。
CN202321929411.XU 2023-07-21 2023-07-21 保护壳及终端系统 Active CN2202920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29411.XU CN220292066U (zh) 2023-07-21 2023-07-21 保护壳及终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29411.XU CN220292066U (zh) 2023-07-21 2023-07-21 保护壳及终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92066U true CN220292066U (zh) 2024-01-02

Family

ID=89335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29411.XU Active CN220292066U (zh) 2023-07-21 2023-07-21 保护壳及终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920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25645B1 (en) Speaker box
US20220209809A1 (en) Sound directing protective cases
WO2012124348A1 (ja) 携帯端末装置
US5909490A (en) Omnidirectional audio in a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815536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icrophone array capable of suppressing noise
JP2007195011A (ja) 携帯端末、スピーカ、及び携帯端末のスピーカ取付構造
KR100690767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
EP1727334B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with sound leakage preventing unit
US6374120B1 (en) Acoustic guide for audio transducers
US2024008935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4866639A (zh) 电子设备、控制方法和装置
US8032195B2 (en) Portable device, acoustic component disposition method and acoustic component assembly
CN220292066U (zh) 保护壳及终端系统
KR20040031663A (ko) 사운드 발생기
JP2010245920A (ja) 防爆型ip携帯電話機
CN113497845B (zh) 一种电子设备
JP4628896B2 (ja) 携帯端末装置
WO2023088164A1 (zh) 电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818419B (zh) 一种防漏音电子设备
JP4515368B2 (ja) 携帯端末装置
CN116743898A (zh) 电子设备
WO2020063415A1 (zh) 发声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019984A (zh) 电子设备
JP5200934B2 (ja) 携帯端末装置及び携帯端末装置用筐体
US6266516B1 (en) Audio diaphragm mounting arrangements in radio telephone handse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